单针座正反针针织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7018阅读:25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单针座正反针针织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选择正针和反针编结的针织机,包括一个带有多个平行 导针槽的针座,机针滑动安装在导针槽中。
技术背景通常,要选用正针和反针编织,需要将线从一个针座引到另一个针座上。 只有当两个针座交叉时才能实现。如果想用这种类型、尤其用直编式织机编织无缝圆筒状织物时,只能将一 条线从一个针座引到另一个针座进行编织,从经济角度考虑,这种方法不可以 选择。美国专利6, 626, 012提出了解决该问题的方法,但用该方法只能用正针编织。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解决该问题。为达到该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一个针座就能选择用正针,还是用反 4十编织的4十织才几。本发明建议的方法是对无缝圆织机的一种可贵的补充。


附图仅作为示例,筒要地介绍本发明装置的 一种实施方式。附图l是反针示意图;附图2是正针示意图;附图3是本织机一个机针的正面侧视图;附图4是附图3中IV-IV部位的局部放大图;附图4a是附图4的左视图;附图5是本装置在第一个针织位置的纵(与针座垂直)剖视图; 附图6与附图5相似,是装置在第二个针织位置的纵剖视图;附图7是附图5中vn-vn部位的示意图;附图8a-8e是反针形成过程的示意图; 附图9a-91是正针形成过程的示意图; 附图IO是附图5的局部放大透视图; 附图ll是附图10中沿XI-XI剖开的剖面图; 附图12和13与附图11类似,是另外两个针织位置的剖视图; 附图14a、 14b和14c是附图5的详细示意图; 附图15a和15b是本发明第一种机针的示意图; 附图16a和16b是本发明第二种机针的示意图; 附图17a和17b是本发明第三种机针的示意图; 附图18是附图10中两个部件的正面侧视图; 附图18a是附图10中那两个部件的前端部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3和4介绍了本发明可选择正针和反针织机的组合双针式机针。该组 合双针由机针1和机针2组成。如附图5所示,机针1和机针2顺长安装在两 根扁针杆上,两针杆共面安装在织机针座3的普通平行导针槽4中。针杆1 安装在导针槽4的下部,称为内针杆,在针杆1上滑动的针杆2,称为外针杆。 在本发明的情况下,导针槽深于平时用的导针槽,这样以保证双针的引导。针杆1和2的上端或第一端的端点分别是针钩5和6。在本发明实施方式 中,两个针钩5、 6相对设置。当其处在附图3所示的位置时,内针杆针钩5 的下部与外针杆2的第一端吻合形成一个使针圈滑动的斜坡7,以后详解。在针杆2的一面,第一端附近设有一个隔离器9,用来隔离针杆上的针圈, 其目的以后详解。该隔离器9由弹簧丝组成, 一端固定,另一端可以进入供针 杆2穿过的通孔中。针杆l、 2分别有两个平行段la、 lb和2a、 2b,分别由lc和2c弯曲段连 接。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针座的上部变薄,以便在编织圓织织物时,能缩短 针座的针床与其平行的其他针座的针床(附图中未表示)之间的间距,以便在 两个针座上织成的织片没有明显的过度痕迹。针杆1、 2的第二端分别有一个挡块ld和2d,每个挡块上分别安装一个制动器10和11,制动器沿导针槽4的水平面摆动安装。每个制动器10、 11分 别有两个臂,每个臂分别用来与机针l、 2的两个控制卡爪12、 13以及14、 15接触。这些卡爪12-15固定在滑车17上,常用牵引装置(附图中未表示), 以便沿附图5和6的剖面相垂直的方向移动。选择器16设有两个卡爪16a、 16b形状的槽(附图6),滑动安装在导针槽4中,分别与制动器IO、 11的侧 突起销接触。选择器16由选择装置(附图未表示)控制,在如附图5、 6所示 的两个位置间移动,根据需要正针,还是反针进行编织,制动器的臂可以交替 地与分别卡爪13、 15和12、 14接触。本发明织机还带有一对导针器,18是主导针器,19是副导针器,导针器 由邻接的两个薄板组成。每对导针器都与自己的双针1、 2配合。主导针器18 与组合双针l、 2的两个大面中的一个大面邻接,当从机针l、 2的侧面观察针 座3时,主导针器从该大面的右侧通过。副导针器19的两个大面之一接触主 导针器18的一个大面(附图10)。副导针器19的上端有一4殳19c,将主导针 器18的邻接面隔离,并平行于该邻接面。同时,副导针器19在形成斜坡19d 前的一段缩短。副导针器19的上端与主导针器的邻接面接触。该平行段19c 通过两段19e与副导针器19的薄板相连,19e与薄板的水平面倾斜。这样, 该副导针器19的平行段19c就形成了如下所述的内针1的通道。尤其如附图18a所示的那样,副导针器19的斜坡19d前段还设有一个支 撑部件19f,可以折叠90° (与组成副导针器19薄板的水平面相比),厚度不 超过导针器18组成薄板的厚度。导针器18、 19通过固定在针座3上的支撑部件20安装,支撑部件20固 定有引线器31,可以沿机针l、 2的移动方向相垂直的方向滑动。如附图10-13所示,每组导针器18、 19从矩形孔21中穿过,孔的长度等 于组合双针之间的间隙。正因为如此,在支撑部件20上,供导针器18、 19 穿过的矩形孔21设置成上、下两排。在两个导针器18、 19的厚度与导针器 18、 19平行的矩形孔21的边缘之间留出的自由空间被四个止动销22a、 22b、 22c、 22d中的两个止动销(分别与每组导针器18、 19配合)所占据。这些止 动销可以在两个位置中移动,既进入矩形孔21或退出矩形孔21,以便达到附 图11、 12、 13中所示的三种组合,既导针器18、 19在矩形孔中的三个位置。如附图9j-9k所示,这些止动销22a-22d可以使组合双针的针圈转移进行收边。 这些针圈转移工序如附图9j-9k所示。如附图5、 6所示,每个导针器18、 19带有一个转动部件18a、 19a。上排 导针器的转动部件18a、 19a与支撑部件20间的距离大于支撑部件20与下排 导针器的转动部件18a、 18b之间的距离。这是由于上排导针器18、 19长于下 排导针器所致。当这些导针器在止动销22a-22d的控制下侧向移动时,这种长 度差是为了避免每组邻接的导针器之间的相互干扰。如附图5-7所示, 一系列的卡爪J1、 J2、 Pl、 P2、 J3、 J4、 P3、 P4设置在 与针座3垂直的滑车7的表面上。根据针圈的类型,卡爪J1、 J2用于滑动下 排导针器18、 19,卡爪J3、 J4用于滑动上排导针器18、 19,卡爪P1、 P2用 于滑动上排导针器的四个止动销22a-22d。挡块24和27用于选择导针器18、 19与卡爪J1、 J2、 J3、 J4以及导针器 18、 19与止动销22a-22d之间的连接,为附图清晰简洁,附图中只示出了挡块 24和27。 4艮据预选的编织针圈以及导针器是否该移动,每一个挡块24和27 中的末端都有一个使导针器选择进入或非进入卡爪Jl、 J2、 J3、 J4行程的部件。 为了选择性控制导针器18、 19的挡块24进入相应卡爪的行程,每个挡块都受 一个复位弹簧25的控制,使其一方面能与导针器18、 19相应的卡爪J1、 J2、 J3、 J4接触,另一方面,还受滑动栓式制动器26的控制,制动器由一个控制 装置(附图中未表示)控制,根据预选的针圈,使其朝复位弹簧25力相反的 方向转动。选择移动止动销22a-22d的原理与选择移动导针器18、 19的原理相同,不 同的是,如附图11-13所示,可以用四组卡爪实现三种移动,其中,两个卡爪 Pl、 P2用于滑动下排的四个止动销22a-22d,卡爪P3、 P4用于滑动上排的四 个止动销22a-22d。为了解决该问题,例如可以在两个邻接于导针器18、 19的止动销22b、 22c 上各安装一个挡块27。这些挡块27 (附图14a-14c)与配合导针器的挡块24 类似,只是预进入卡爪P3-P4行程端的长度要延长至邻接的止动销22a、 22b 以及止动销22c、 22d。该端留有一个空位27a,用于接纳其中一个销卡28a、 28d (与止动销22a、 22d邻接的止动销22b、 22c上固定),挡块27固定在止6动销上。与导针器18、 19的挡块24相同,挡块27—方面受一个复位弹簧29力的 控制,使其与相对应的卡爪P1-P4接触,另一方面,还受制动器30的控制, 它受控制装置(附图中未表示)的控制,根据预选的针圈,使其向复位弹簧 29力的相反方向转动。如附图14a、 14b、 14c所示,止动销22a-22d的制动器 30与导针器18、 19的制动器26的区别是可以占据三个位置。当制动器30位 于附图14a所示的位置时,只有固定在制动器30上的止动销22b或22c移动, 而与止动销22b、 22c邻接的止动销22a、 22d不动,因为给挡块27的一端设 置的空位27a届时位于销卡28a、 28d水平面的下方。当制动器30位于附图 14b所示的位置时,挡块27的末端还在卡爪P1-P4的行程中,而空位27a被 销卡28a或28d所占据,在该位置时,每个卡爪P1-P4控制上排或下排的每两 个止动销22a-22d的移动。这样,在附图11和12所示的导针器18、 19所处 的位置之间,导针器移动的距离等于附图3所示的邻接组合双针间的距离,这 时,导针器18从组合双针的一个针圈移向下一个针圈进行收针。这里需要明 确的是这种收针的可能性是本发明的一个重要特征,但不构成本发明的优选特 征,'本发明的要点在于用一个针座形成两种针圈,下面加以介绍。下面将详细介绍本发明针织机,以便专业技术人员了解本针织机的不同组 成部件是怎样运行的,现在就介绍本装置的不同运行方式,选择性地在一个针 座上进4于正针和反针编织。参见附图8a-8e,根据附图8a中观测点0进行观察,介绍附图1所示的反 针形成过程。附图8a展示了内针1 a的针钩5挂着针圏32,梳齿3 a设置在针 座的上端。导针器18处于朝向针座3的位置。在下一个工序(附图8b),组 合双针的机针1、 2上行,将针圈32沿机针1的针钩5下部形成的斜坡7滑向 机针2的端部,直到机针2的针杆2a。主导针器保持原位并阻止针圈32随机 针1 、 2返回。在下一个工序(附图8c),主导针器18后退,引线器31将线Y引入内针 1的针钩5中。然后(附图8d),内针1下行直至针钩5触到外针2的针钩6。 然后机针1、 2下行使线Y形成一个针圈33,并将已形成的针圏32沿滑坡7 滑向外针2。针圈32束紧针圏33,穿过针座3顶端的梳齿3a通向针座3的另一侧,如附图8e所示。上面介绍的工序可以从附图1的工序再循环开始。如 果要编织罗紋针织品,需要正针、反针交替编织,如附图9a-91所示,可以使 用两个组合双针l、 2, —个组合双针与导针器18、 19配合,在此期间,另一 个组合双针l、 2与其相对应的导针器配合,如附图8a-8e所示,8d-8e之间的 动作延迟,等另 一个组合双针完成工序9g-9j再继续。下面参见附图9a-91,根据附图9a中观测点O观察,介绍附图1所示的正 针形成过程。附图9a所示的起点位置完全与反针的起点位置相同。开始,外 针2上行,线Y位于导针器18,导针器后移,将线Y引入针钩6。外针2下 行,拉出针圈34,跟主导针器18将针圈拉紧(附图9c)。在下一个工序(附 图9d),主导针器18后移,将针圈34引入针钩6。内针1上行直至针钩5的 下部到达机针顶端滑坡7的延长段。在下一个工序(附图9e),组合双针l、 2 同时上行。在机针上行期间,针圈32沿位于滑坡7的延长段的机针1上的针 钩5滑动,直到从针钩5滑出。组合双针l、 2继续上行直到针圈32套入针圈 34,然后,副导针器19前移(附图9f),让针圈34沿斜坡19d滑行,直到滑 出主导针器18,接着,副导针器19 (附图9g)后退,将针圈32套入针圈34, 在外针2的针杆2a上形成一个新的针圈。在组合双针l、 2上行的过程结束后,主导针器18向位于外针2和隔离部 件8之间的针座3移动,进入针圈直至主导针器18封闭针钩6,在针钩5下 行时保护针圈(附图9h)。然后,内针l下行,主导针器18前移(附图9i), 将针圈34滑至主导针器18。在下一个工序中,外针2再次下行(附图9j)。 该针有一个凸耳2e,用来隔离针圈34和保护针钩6中的针圏。针2下行使针 圏32束紧新针圈34。当针圈需要移针时,导针器侧向移动至邻接的机针。然 后,副导针器19前移至针座3,将新针圈34滑向自己的滑坡19c(附图9k), 将其从主导针器18滑出,内针l穿过通道(设定在副导针器19的19c部位) 中的导针器18、 19重新上行。副导针器19离开针座3,让新针圈34沿副导 针器19的滑坡19d滑行,在内针l (附图91)的针钩5中,该针圈被束紧。 导针器18、 19回位至起始工序的位置(附图9a)。关于组合机针、其控制部件以及导针器的控制部件都可以有多种变换形 式。常用的卡爪式机针控制部件可以换成其他已知的部件,例如使用欧洲专利1,061,168介绍的直线感应电机。关于机针,附图中介绍了多种变换形式。附图15a、 15b中介绍的机针是 附图3、 4所使用的复合才几针,其不同点是添加了一个部件35,用于封闭外针 2的针钩6。该部件35由卡爪(图中未表示)控制,与卡爪12-15相同,也载 于滑车17上。在附图16a和16b中,变换方式与上述方式的不同之处是外针2,的针钩6, 的开口不朝向内针l,而是朝向侧方。针钩6,的开口也由封口部件35,控制。在附图17a和17b中,变换方式与上述方式的不同之处主要是内针1用于 接纳外针2*的针钩5*的形状不同,外针2*的上端可以根据与内针1所处的相 对位置,开启或关闭4十钩5*。根据另一种变换方式,导针器组18、 19可以分布在两排矩形孔21中,邻 接矩形孔由隔离部件隔离,排与排之间相错半个距离,还可以设置两排以上的 交错矩形孔。
权利要求
1.能选择正针和反针编结的针织机,包括带有多个平行导针槽(4)的一个针座(3),机针(1、2)滑动安装在导针槽(4)中,其特征在于每个导针槽(4)都能接纳有两个侧口针钩(5、6)的机针(1、2),一个针钩位于扁针杆的内端(1a-1c),与导针槽(4)的下部邻接,另一个针钩位于扁针杆的外端(2a-2b),与针杆的内端(1a-1c)共面邻接,一组用控制装置(10、11)控制所述针杆(1a-1c、2a-2b)的另一端选择性地分别与正针编织控制装置(12-15)和反针编织控制装置接触,针杆外侧的端面(2a-2c)形成一个供针圈(7)滑动的斜坡与针内侧(1)邻接处形成锐角,还在于每个组合针(1、2)分别与导针器(18、19)配合,当导针器(18)形成针圈并保持针圈,则导针器(19)释放针圈,每个导针器由装置(24、27)控制,可以选择性地与控制装置(J1-J4)接触。
2. 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所述组合双针的每个针杆都带有两个平行段 (la、 lb、 2a、 2b ),由一个弯曲段(lc、 2c)连接,在于针座(3)的上段变薄用以接纳组合双针(1、 2)的上段((la、 2a),针座(3 )的尾段呈梳齿3 形状,以便每个针圏通过。
3. 权利要求l所述的装置,所述组合双针带有针圈隔离装置(8、 9),以 便在编织过程中让所用的主导针器通过。
4. 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所述的装置,所述副导针器(19)的前端有一段 (19c),用于隔离主导针器(18),以便让组合双针的一个机针通过。
5. 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所述的装置,所述的与邻4妾组合双针(1、 2)配 合的那些对导针器(18、 19)等间距设置,至少排列成两排,每组导针器的间 距是邻行导针器间距一半的距离。
全文摘要
本装置带有多个平行导针槽(4),每个导针槽接纳带有侧开口针钩(5、6)的组合双针(1、2),分别设置在两个扁针杆的第一端,其中一个(1a-1c)与导针槽4的下部邻接,另一个(2a-2c)与内针杆(1a-1c)邻接,还带有一些装置(10、11),控制针杆第二端(1a-1c、2a-2c)分别接触正针和反针针织控制机构(12-15),针杆(2a-2c)的第一端端面形成一个滑坡(7)。每个双针(1、2)都与两个邻接的导针器(18、19)配合,当针(18)形成针圈并保持针圈时,针(19)则滑出所述针圈。
文档编号D04B7/32GK101253288SQ200680031430
公开日2008年8月27日 申请日期2006年8月23日 优先权日2005年8月29日
发明者安东·佩尔西·施皮尔曼 申请人:威廉·史蒂文·施皮尔曼;安东·佩尔西·施皮尔曼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