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切线装置的缝纫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3962阅读:25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带切线装置的缝纫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例如绷缝缝纫机和双线锁缝缝纫机中的规定缝制动作结束 后用于将针线和弯针线切断的缝纫机的切线装置。尤其涉及如下一种缝纫机的 切线装置,其包括可动刀,该可动刀在前端部具有捕捉针线和弯针线的线捕 捉部,并可以在该线捕捉部进入到针板与弯针之间的前进位置与退避到所述弯 针的运动轨迹后方侧的后退位置之间往复移动;往复摆动式驱动柄,该往复摆 动式驱动柄驱动该可动刀使其在所述两个位置之间往复驱动移动;固定刀,在 规定缝制动作结束后,当所述可动刀从前进位置向后退位置后退驱动移动时, 该固定刀在与所述可动刀的配合作用下将所述线捕捉部捕捉到的针线和弯针 线切断;以及夹线板,该夹线板在与所述可动刀的前端部之间将切断后的针线 和弯针线的端部弹性夹持。
背景技术
在如上构成的缝纫机的切线装置中,当在缝制动作结束后将线切断时,为 了縮短被缝制物上的针线和弯针线的残留长度,需要使可动刀、固定刀和夹线 板朝着靠近针板和弯针的向前方的前进位置移动,而且,当在将线切断后的下 一缝制动作时,为了避免固定刀等干扰弯针的动作,需要使该固定刀、可动刀 和夹线板朝着位于上述线切断时的前进位置后方的退避位置移动。作为这种在线切断后朝着后方的退避位置移动的移动装置,以往例如像日 本专利特开2005-168563号公报和日本专利实公昭63-10149号公报所公开的 那样,其结构是使保持可动刀、固定刀和夹线板的刀保持台沿着所述可动刀 的线切断用的前进、后退位置之间的往复驱动移动路径的延长线以直线状 或大致直线状后退移动到退避位置。然而,在采用如上所述的直线状或大致直线状移动的后退移动装置的以往的切线装置中,如图7所示,即使被移动到后方的退避位置,可动刀50、固定刀51和夹线板52 (下面有时也称作可动刀等)的前端部(左端部) 处于与弯针53的左右往复运动轨迹(用箭头54表示)极其靠近的位置关 系,另外,由于切断端部被弹性夹持在可动刀50的前端部与夹线板52之 间的弯针线L拉伸成与弯针53的大致正上方部重叠的状态,因此由弯针线 L形成的三角区域变得极小,因所使用的线的种类不同,在下一缝制动作开 始时,针(图7中未图示)可能无法下降到弯针线L的三角区域中而产生 跳线。另外,在使可动刀50等后退移动到退避位置的状态下,当使弯针53 如图8所示地停止在其左右往复运动轨迹54的最右端而将弯针线L穿过弯 针前端附近的线孔53a时,该线孔53a位于可动刀50等的前端部与针板56 之间的左右、上下都极其狭窄的部位,因此还存在可动刀50等的前端部和 针板56成为障碍而很难进行向线孔53a的穿线作业的问题。发明内容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缝纫机的切线装置,在该切线 装置中,在使其后退移动到退避位置时,能利用弯针线可靠地形成较大的三角 区域,从而在下一缝制动作幵始时能使针可靠地下降到该三角区域内而防止跳 线的发生,并能容易地进行向弯针线的线孔的穿线作业,此外,还可消除因产 生晃动和对局部的负载负担而引起的破损变形,从而提高耐久性。为了实现上述目的而提出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的缝纫机的切线装置包 括可动刀,该可动刀在前端部具有捕捉针线和弯针线的线捕捉部,并可以在 该线捕捉部进入到针板与弯针之间的前进位置与退避到所述弯针的运动轨迹 后方侧的后退位置之间往复移动;往复摆动式驱动柄,该往复摆动式柄驱动所 述可动刀使其在所述两个位置之间往复驱动移动;固定刀,在规定缝制动作结 束后,当所述可动刀从前进位置向后退位置后退驱动移动时,该固定刀在与所 述可动刀的配合作用下将所述线捕捉部捕捉到的针线和弯针线切断;以及夹线 板,该夹线板在与所述可动刀的前端部之间将切断后的针线和弯针线的端部弹性夹持,其特征在于,在装置安装台上设置有四连杆机构,该四连杆机构由长 短两个摆动连杆构成,可使保持所述可动刀、固定刀和夹线板的刀保持台在靠 近所述针板和弯针的向前方的前进位置与向其斜后方的退避位置之间摆动变 位,在所述可动刀与固定刀的配合作用下将线切断后,当所述驱动柄继续后退 摆动时,所述驱动柄与所述四连杆机构的长摆动连杆抵接而使所述四连杆机构同步动作,使所述刀保持台从所述前进位置摆动变位到退避位置。采用具有如上所述特征结构的本发明技术方案1的缝纫机的切线装置,可起到如下效果。艮P,在规定缝制动作后,通过往复摆动式驱动柄的摆动,在从前进位置向 后退位置后退驱动移动的可动刀与固定刀的配合作用下将针线和弯针线切断 后,四连杆机构与所述驱动柄的继续后退摆动同步地动作,由此,可通过刀保 持台使线切断后的可动刀、固定刀和夹线板相对于针板和弯针摆动变位到斜后 方的退避位置、即相对于针板和弯针位移到斜后方位置。因此,线切断后其端 部被弹性夹持在可动刀的前端部与夹线板之间的弯针线不会与弯针的大致正 上方部重叠,形成被斜向拉伸在弯针与夹线板之间的状态,因此能利用弯针线 可靠地形成较大的三角区域,与所使用的线的种类等无关,在下一缝制动作开 始时使针可靠地下降到弯针线的三角区域中而可靠地防止跳线的发生,可进行 按规定的良好的缝制。另外,通过使所述可动刀、固定刀和夹线板的前端部相对于针板和弯针位 移,可在弯针的线孔周围的左右、上下确保足够大的空间,因此可在不受针板 和可动刀等妨碍的情况下极其容易地进行弯针线向所述线孔的穿通作业。另外,在刀保持台向斜后方退避位置的位移移动中使用的是由长短两个摆 动连杆构成的四连杆机构,因此,与在长孔和与其卡合的螺钉的滑动所形成的 引导作用下使刀保持台位移移动的结构相比,极少发生晃动,而且也极少会发 生因过大的负载集中作用在螺钉等滑动引导零件上而导致其破损或变形,包括 可动构成要素在内,可实现装置整体耐久性的提高以及切断后的线端部弹性夹 持功能的稳定化。在本发明技术方案1的缝纫机的切线装置中,当在所述四连杆机构的长摆动连杆的中间部位与所述刀保持台之间设置有使所述刀保持台向前进位置的 摆动变位停止、并可对该停止位置进行调节的止动机构(技术方案3)时,能 可靠地对前进位置上的所述可动刀等相对于弯针的位置作出定位,并可在产生 了磨损等时容易地进行调整。另外,在本发明的带有缝纫机切线装置的缝纫机中,当在所述四连杆机构 的短摆动连杆与刀保持台枢支连结的枢支部上设置有可对所述刀保持台相对于针板和弯针的前进位置和退避位置进行调节的偏心间隔件时(技术方案4),可简单地调整可动刀等的前端部相对于针板和弯针的前进位置和退避位置,能 在始终可靠且稳定地发挥规定的线切断性能和线端部夹持性能的状态下进行 使用。其它效果将通过下面的实施例说明而得以明确。


图1是构成本发明的缝纫机切线装置的构成零件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将上述切线装置的构成零件装配后的状态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上述切线装置的可动刀等前进到前进位置的状态的主要部分 的俯视图。图4是表示上述切线装置的可动刀等后退到退避位置的状态的主要部分 的俯视图。图5是表示当上述切线装置的可动刀等后退到退避位置时弯针线的张设 状态等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图6是对上述切线装置的刀保持台和可动刀的进退路径进行说明的主要 部分的俯视图。图7是表示当以往的切线装置中的可动刀等后退到退避位置时可动刀等 与弯针之间的位置关系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图8是表示当在以往的切线装置中的可动刀等后退到退避位置的状态下 且弯针移动到最右端时可动刀等与弯针之间的位置关系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构成本发明的缝纫机的切线装置40的构成零件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将该切线装置40的构成零件装配后的状态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从缝制操 作者侧看,该切线装置40配置在具有落针部31的针板(因众所周知而省略了 图示)和弯针33的右恻,并通过装置安装台1安装在缝纫机底板部(未图 示)的内部,所述弯针33在所述针板的下方以俯视描绘出环状的运动轨迹 32 (参照图5)的形态左右往复摆动运动。所述切线装置40包括可动刀2,该可动刀2在前端部具有捕捉针线和 弯针线L(参照图5)的钩子状的线捕捉部2a,并可以在该线捕捉部2a进入 到针板与弯针33之间的图3所示的前进位置与退避到所述弯针33的运动轨迹 32右方(后方)侧的图2所示的后退位置之间沿着箭头a—b所示的左右方向 往复移动;往复摆动式驱动柄4,该往复摆动式驱动柄4的长度方向中间部通 过台阶螺钉3枢轴支撑在所述装置安装台1上,通过与其长度方向一端部 连结的缸等伸缩驱动源(未图示)以所述台阶螺钉3的轴心为支点可沿着 箭头c一d所示的左右方向往复驱动摆动,在该往复驱动摆动下使所述可动 刀2在所述两个位置之间往复驱动移动;固定刀5,在规定缝制动作结束后, 当所述可动刀2从图3的前进位置向图2的后退位置后退驱动移动时,所述固 定刀5在与所述可动刀2的配合作用下将所述线捕捉部2a捕捉到的针线和弯 针线L切断;夹线板6,该夹线板6在与所述可动刀2的前端部之间将切断后 的针线和弯针线L的端部弹性夹持;夹线板按压弹簧7,该夹线板按压弹簧7 将所述夹线板6的前端部弹性按压到所述可动刀2侧;以及配置在所述夹线板 按压弹簧7下部的夹线板按压弹簧调节片8等。在所述可动刀2的右端部下表面上通过螺钉9固定有可动刀台10。该 可动刀台IO可滑动地抵接支撑在刀保持台13的上表面上,该刀保持台13 通过台阶螺钉11和螺钉12固定在所述装置安装台1上,并且,所述可动 刀台10的中间部通过台阶螺钉14与所述驱动柄4的长度方向另一端部连 结,所述台阶螺钉14从下方插通在所述驱动柄4的长度方向另一端部形成 的长孔4a和在所述刀保持台13上沿着左右方向直线状形成的长槽13a中,在驱动柄4沿着所述左右方向C一d往复驱动摆动下,使所述可动刀2沿着长槽13a在所述左右方向a — b上直线状地往复驱动移动。所述固定刀5配置在可动刀2的上部,并支撑在固定刀引导件15上, 该固定刀引导件15通过贯穿该固定刀5和所述夹线板6上形成的左右方向 的长孔5a和长孔6a的左右两个螺钉16而被固定保持在所述刀保持台13 上。在所述左右两个螺钉16的中间部设置有调节螺钉17,该调节螺钉17 贯穿所述长孔5a、 6a和刀保持台13而向下方突出,其突出的下端部与所 述夹线板按压弹簧调节片8的大致中间部螺合连结,通过调节该调节螺钉 17的旋紧量,使基端部被支撑在贯穿所述刀保持台13而向下方突出的螺钉 18上的所述夹线板按压弹簧调节片8的自由端部上下移动,可调整所述夹 线板按压弹簧7对夹线板6的按压力、以及夹线板6和可动刀2的前端部 对切断的线端部的弹性夹持力。另外,在所述夹线板按压弹簧7的右端部 形成有左右方向的长孔7a,夹线按压弹簧安装板20通过贯穿该长孔7a的 螺钉19而被固定保持在所述刀保持台13上,通过松开所述螺钉19,可对 所述夹线板按压弹簧7的前后位置进行调节。另外,在所述装置安装台l上,在所述驱动柄4的右边和左边配置有 长短两个连杆21、 22。这两个长短的连杆21、 22的长度方向一端部通过台 阶螺钉23、 24以可绕这些螺钉的轴心左右摆动地枢轴支撑在装置安装台1 上,且这两个长短的摆动连杆21、 22的长度方向另一端部通过所述台阶螺 钉11和螺钉12与所述刀保持台13的前后两个部位枢支连结,从而构成四 连杆机构,在构成该四连杆机构的长短两个摆动连杆21、 22的左右摆动下, 保持所述可动刀2、固定刀5、固定刀引导件15、夹线板6、夹线板按压弹 簧7和夹线板按压弹簧调节片8的刀保持台13可在如图2、图3所示的靠 近所述针板和弯针33的向前方(左方)的前进位置与如图4 图6所示的 向该前进位置斜后方(斜向右后方)的退避位置之间摆动变位。在构成所述四连杆机构的长摆动连杆21的中间部位的左侧边缘部分 形成有朝着驱动柄4侧鼓出的鼓出部21b,在所述可动刀2与固定刀5的配 合作用下将线切断后,当使驱动柄4继续朝着右方d后退摆动时,该驱动柄4与长摆动连杆21的鼓出部21b抵接而推压该摆动连杆21,从而使四连 杆机构的两个摆动连杆21、 22与驱动柄4同步地摆动动作,使所述刀保持 台13从图2、图3所示的前进位置沿着图6的箭头e — f所示的路径摆动变 位到图4、图5所示的退避位置,而且,当在下一缝制动作后将线切断时, 通过驱动柄4向左方c摆动,使所述刀保持台13沿着图6的箭头e — f所 示的路径摆动复位到图2、图3所示的前进位置。另外,在构成所述四连杆机构的长摆动连杆21的中间部位形成有以所 述台阶螺钉23的轴心为中心的长孔21a,在该长孔21a内嵌合着通过螺钉 25、垫圈26固定在装置安装台1上的带台阶间隔件27的例如偏心状台阶 部,,通过使所述台阶部与长孔21a的右端部边缘抵接来停止所述刀保持 台13向前进位置的摆动变位,而且,通过使所述带台阶间隔件27绕螺钉 25的轴心转动,可利用该偏心状台阶部来调节前进停止位置,以此构成了 止动机构。另外,在构成所述四连杆机构的短摆动连杆22与装置安装台1之间张 设有对所述刀保持台13施力以使该刀保持台13向所述前进位置摆动的螺 旋弹簧29,并在使短摆动连杆22的另一端部与刀保持台13枢支连结的螺 钉12与刀保持台13之间夹设着偏心间隔件28,通过使该偏心间隔件28 绕螺钉12的轴心旋转,可对所述刀保持台13相对于针板和弯针33的前进 位置和退避位置进行微调。下面对如上构成的切线装置40的切线动作、其后的后退动作以及下一 缝制动作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在规定的缝制动作刚结束之后,使保持可动刀2、固定 刀5和夹线板6等的刀保持台13朝着靠近针板和弯针33的向前方(左方) 的前进位置移动。在此状态下,随着驱动柄4向左方c的前进驱动摆动, 可动刀台IO沿着刀保持台13的长槽13a向左方a直线状移动,从而如图3 所示,使可动刀2前进移动到其前端的线捕捉部2a进入针板与弯针33之 间的前进位置。之后,随着所述驱动柄4向右方d的后退摆动,所述可动 刀2经由与所述前进移动时相同的轨迹向右方b直线状后退移动,在即将复位到图2所示的前进位置之前,在与固定刀5的配合作用下将所述线捕 捉部2a捕捉到的针线和弯针线L切断,并使该被切断的各线端部弹性夹持 在可动刀2的前端部与夹线板6之间。在该线切断时,由于可动刀2、固定 刀5和夹线板6位于靠近弯针33的前进位置,因此可缩短被缝制物上的针 线和弯针线L的残留长度,成为良好的缝制成品。在上述线切断和线端部夹持作用后,使所述驱动柄4继续向右方d后 退摆动。在该后退摆动时,所述驱动柄4与长摆动连杆21的鼓出部21b抵 接而推压该摆动连杆21,从而使四连杆机构的两个摆动连杆21、 22克服螺 旋弹簧29的施力而向右方摆动动作,使所述刀保持台13经由图6所示的 路径e — f而如图4所示地朝着针板和弯针33斜向右后方的退避位置摆动 变位,即朝着针板和弯针33位移到斜向右后方位置。在退避到该位移位置的状态下开始下一缝制动作。此时,如图5所示, 由于可动刀2、固定刀5和夹线板6等的前端部相对于弯针33的运动轨迹 32分离在斜向右后方,因此它们完全不会干扰弯针33等的动作。另外,如图5所示,上述线切断的同时其端部被弹性夹持在可动刀2 的前端部与夹线板6之间的弯针线L不会与弯针33的大致上部重叠,而是 成为了被斜向拉伸在弯针33与由可动刀2的前端部和夹线板6夹持的线端 之间的状态,从而利用弯针线L能可靠地形成较大的三角区域E。因此,与 所使用的弯针线L的种类等无关,在下一缝制动作开始时,能使朝着落针 部31下降的针可靠地移入到弯针线L的三角区域E中而防止跳线的发生, 可进行按规定的良好的缝制。另外,在使所述可动刀2、固定刀5和夹线板6的前端部相对于针板 和弯针33位移后的状态下,可在弯针33的线孔周围的左右、上下确保足 够大的空间,因此可在不受针板和刀2、 5等妨碍的情况下极其容易地进行弯 针线L向所述线孔的穿通作业。另外,由于在使刀保持台13向斜向右后方的退避位置位移移动时使用 的是由长短两个摆动连杆21、 22构成的四连杆机构,因此与在长孔和与其 卡合的螺钉的滑动所形成的引导作用下使刀保持台位移移动的结构相比,可牢固地支撑刀保持台13而使晃动极少发生,并使因螺钉等滑动引导零件上集中 作用了过大的负载而导致其破损或变形的可能性非常小,从而可以实现切线装置40整体耐久性的提高以及切断后的线端弹性夹持功能的稳定化。另外,本发明的切线装置可特别有效地适用于绷缝缝纫机或双线锁缝缝 纫机的切线装置,当然,本发明的切线装置也可应用于其它各种形态的缝纫 机的切线装置。另外,在上述实施形态中,对在构成四连杆机构的长摆动连杆21的中 间部位的左侧边缘部分形成有朝着驱动柄4侧鼓出的鼓出部21b并通过使 驱动柄4与该鼓出部21b抵接来推压长摆动连杆21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 也可以不设置鼓出部21b,而是使驱动柄4与摆动连杆21的左侧边缘部直 接抵接,或者也可以在驱动柄4侧设置与摆动连杆21抵接的突部或销等。
权利要求
1.一种缝纫机的切线装置,包括可动刀,该可动刀在前端部具有捕捉针线和弯针线的线捕捉部,并可以在该线捕捉部进入到针板与弯针之间的前进位置与退避到所述弯针的运动轨迹后方侧的后退位置之间往复移动;往复摆动式驱动柄,该往复摆动式柄驱动所述可动刀使其在所述两个位置之间往复驱动移动;固定刀,在规定缝制动作结束后,当所述可动刀从前进位置向后退位置后退驱动移动时,所述固定刀在与所述可动刀的配合作用下将所述线捕捉部捕捉到的针线和弯针线切断;以及夹线板,该夹线板在与所述可动刀的前端部之间将切断后的针线和弯针线的端部弹性夹持,其特征在于,在装置安装台上设置有四连杆机构,该四连杆机构由长短两个摆动连杆构成,可使保持所述可动刀、固定刀和夹线板的刀保持台在靠近所述针板和弯针的向前方的前进位置与向其斜后方的退避位置之间摆动变位,在所述可动刀与固定刀的配合作用下将线切断后,当所述驱动柄继续后退摆动时,所述驱动柄与所述四连杆机构的长摆动连杆抵接而使所述四连杆机构同步动作,使所述刀保持台从所述前进位置摆动变位到退避位置。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的切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四连杆 机构的短摆动连杆与所述装置安装台之间张设有弹簧,该弹簧对所述刀保 持台施力以使该刀保持台朝着所述前进位置摆动,在下一缝制动作后,随 着驱动柄的前进摆动,利用所述弹簧的弹性恢复力使四连杆机构自动地摆 动复位到向前方的前进位置。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的切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四连杆机 构的长摆动连杆的中间部位与所述刀保持台之间设置有止动机构,该止动机构 用于使所述刀保持台向前进位置的摆动变位停止,并可对该停止位置进行调节。
4.如权利要求1、 2或3所述的缝纫机的切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 四连杆机构的短摆动连杆与刀保持台枢支连结的枢支部上设置有偏心间隔件, 该偏心间隔件可对所述刀保持台相对于针板和弯针的前进位置和退避位置进 行调节。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缝纫机的切线装置,在该切线装置中,保持可动刀、固定刀和夹线板的刀保持台通过由长短两个摆动连杆构成的四连杆机构可在靠近针板和弯针的向前方的前进位置与向其斜后方的退避位置之间摆动变位,在通过驱动柄使可动刀等向后退位置后退移动后,当使该驱动柄继续后退摆动时,驱动柄与长摆动连杆抵接而使四连杆机构同步动作,使可动刀等摆动变位到后退位置,从而能利用弯针线可靠地形成较大的三角区域而防止跳线的发生,并可使弯针线的穿通作业变得容易,此外,还可以消除晃动的发生和局部零件的破损变形来提高耐久性。
文档编号D05B65/00GK101265643SQ20081008582
公开日2008年9月17日 申请日期2008年3月14日 优先权日2007年3月15日
发明者弥永明夫, 桥本诚治 申请人:大和缝纫机制造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