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迹、针迹形成装置以及针迹形成方法

文档序号:1705255阅读:36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针迹、针迹形成装置以及针迹形成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过两根针的针线形成的、不易松弛及脱线的、新结构的针迹、针迹形
成装置及针迹形成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如图14所示,存在有由在沿着缝制方向T的同一直线上配置的链式针迹al 和锁式针迹a2构成的针迹A。该针迹A通过沿着缝制方向T排成一排状的两根针的缝制而 形成。链式针迹al通过位于缝制方向T的上游侧的针的针线而形成。锁式针迹a2通过位 于缝制方向T的下游侧的针的针线而形成(例如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 :日本专利第3673601号公报 在以往的针迹A中,链式针迹al和锁式针迹a2位于同一直线上。因此,缝制链式 针迹al的针和缝制锁式针迹a2的针配置在沿着缝制方向T的同一直线上。如果不使缝制 链式针迹al的针的针距宽度P1比缝制链式针迹al的针与缝制锁式针迹a2的针之间的间 隔P2长,就不能形成该针迹A。因此,该针迹A存在下述问题,即,必须要考虑缝制链式针迹 al的针和缝制锁式针迹a2的针的位置关系来进行设定,从而会花费工时。在以往的针迹A 中,锁式针迹a2仅通过将链式针迹al拉引至缝制材料的表面侧(上方)而系紧,因此存在 用于防止松弛及脱线的系紧力和阻力较弱的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针迹,不存在必须要考
虑缝制链式针迹的针的位置和缝制锁式针迹的针的位置关系的繁琐情况,并且增加了系紧
力和阻力,大幅度地提高了防止松弛及脱线的能力。此外,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形成该针
迹的针迹形成装置。此外,第三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形成该针迹的针迹形成方法。 本申请技术方案l所涉及的针迹,是为了实现上述第一目的,通过在与缝制方向
大致成直角度方向上并列设置的两根针形成的针迹,其特征在于,具有通过分别穿过两根
针的针线形成的链式针迹和锁式针迹,形成所述链式针迹的针线的线圈穿过形成所述锁式
针迹的针线的线圈而被实施系紧,并且使形成位于缝制方向下游侧的链式针迹的针线的线
圈穿过,从而形成所述针迹。 本申请技术方案2所涉及的针迹,是为了实现上述第一目的,通过在与缝制方向 大致成直角的方向上并列设置的两根针形成的针迹,其特征在于,具有通过分别穿过两根 针的针线形成的链式针迹和锁式针迹,形成所述链式针迹的针线的线圈穿过形成所述锁式 针迹的针线的线圈而被实施系紧,并且使形成位于缝制方向下游侧的锁式针迹的针线的线 圈穿过,从而形成所述针迹。 本申请技术方案3所涉及的针迹,是为了实现上述第一目的,通过在与缝制方向 大致成直角的方向上并列设置的两根针形成的针迹,其特征在于,具有通过分别穿过两根 针的针线形成的链式针迹和锁式针迹,形成所述链式针迹的针线的线圈穿过形成所述锁式 针迹的针线的线圈而被实施系紧,并且使形成位于缝制方向下游侧的链式针迹的针线的线 圈及形成锁式针迹的针线的线圈穿过,从而形成所述针迹。
本申请技术方案4所涉及的针迹,是为了实现上述第一目的,通过在与缝制方向 大致成直角的方向上并列设置的两根针交错地形成链式针迹和锁式针迹的针迹,其特征在 于,所述针迹由第一针迹和第二针迹构成,形成第一针迹中的链式针迹的针线的线圈穿过 形成相对的第二针迹中的锁式针迹的针线的线圈而被实施系紧,并且使形成缝制方向下游 的第二针迹中的链式针迹的针线的线圈穿过,使形成第二针迹中的链式针迹的针线的线圈 穿过形成相对的第一针迹中的锁式针迹的针线的线圈而被实施系紧,并且使形成缝制方向 下游的第一针迹中的链式针迹的针线的线圈穿过,从而形成所述针迹。 本申请技术方案5所涉及的针迹形成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第二目的,其特征在于, 具有两根针,在与缝制方向大致成直角的方向上并列设置,被供给用于形成链式针迹及锁 式针迹的针线;上部驱动单元,使所述两根针在上下方向上往复运动;第一弯针(looper), 与所述两根针的上下运动联动,使在缝制材料的里面上形成的一根针的针线的线圈通过另 一根针的针线的线圈的内部;绷线器,能够保持到至少1针后的所述一根针的针线位于由 所述第一弯针形成的所述一根针的针线的线圈的内部;第二弯针,使至少l针后的所述一 根针的针线的线圈通过被所述绷线器保持的所述一方的针线的线圈的内部;以及下部驱动 单元,使所述第一、第二弯针及所述绷线器与所述两根针的上下运动联动而进行动作,形成 通过所述锁式针迹对所述链式针迹实施系紧而成的针迹。 本申请技术方案6所涉及的针迹形成方法,是为了实现上述第三目的,通过在与 缝制方向大致成直角的方向上并列设置的两根针的针线形成链式针迹和锁式针迹而进行 缝制的针迹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工序,通过驱动单元使所述两根针下降,使 一根针的针线和另一根针的针线突出于缝制材料的里面侧;第二工序,通过驱动单元使所 述两根针上升,在缝制材料的里面侧形成一根针的针线的线圈和另一根针的针线的线圈, 使通过与所述两根针的上升运动联动而突出的第一弯针从而在缝制材料的里面侧形成的 一根针的针线的线圈通过另一根针的针线的线圈的内部;第三工序,在所述两根针的上升 中,使第一弯针所保持的一根针的针线的线圈由与所述两根针的上升运动联动而突出的绷 线器保持,之后,使第一弯针返回到原来的位置而使第一弯针从一方的针线脱离;以及第四 工序,通过与第一弯针联动而突出的第二弯针扩开由绷线器保持的一方的针线的线圈的内 部,使下降的两根针的一根针通过该被扩开的一方的针线的线圈的内部,使第二弯针及绷 线器返回到原来的位置而使第二弯针及绷线器从一方的针线脱离。 本发明所涉及的针迹,通过由在与缝制方向大致成直角的方向上并列设置的两根 针缝制链式针迹和锁式针迹而形成,因此,具有下述效果不同于以往的针迹,能够不耗费 必须考虑到缝制链式针迹的针的进给针距宽度、以及缝制链式针迹的针和缝制锁式针迹的 针的间隔来设定缝制链式针迹的针和缝制锁式针迹的针的位置关系这样的工时而形成针 迹。 此外,本发明所涉及的针迹,不是如以往的针迹那样链式针迹和锁式针迹在同一
直线上,而是隔开规定间隔而配置,形成锁式针迹的针线的线圈将形成链式针迹的针线的
线圈暂时拉至侧方(锁式针迹侧)后再拉引至缝制材料的表面侧(上方)而系紧,因此,增
加了系紧力和阻力,明显地提高了防止松弛及脱线的能力,能够可靠地实施系紧。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针迹形成装置及形成方法,可得到能够高效且简单地形成具
有上述效果的针迹的效果。


图1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针迹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图1的针迹的形成工序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图1的针迹的形成过程的说明图。 图4是表示图1的针迹缝于缝制物的缝合状态的说明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针迹的其他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图5的针迹的形成过程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图5的针迹缝于缝制材料的缝合状态的说明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针迹的其他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图8的针迹的形成过程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图8的针迹缝于缝制材料的缝合状态的说明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针迹的其他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图11的针迹的形成过程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图11的针迹缝于缝制材料的缝合状态的说明图。 图14是以往的针迹的说明图。 标号说明 T缝制方向 l针迹 10链式针迹 11针 12针线 13线圈 15捆扎部 20锁式针迹 21针 22针线 23线圈 25系紧部 30针迹形成装置 31第一弯针 32绷线器 33第二弯针 41针迹 42第一针迹 43第二针迹 45链式针迹 46锁式针迹 47链式针迹48锁式针迹51线圈52线圈53线圈54线圈61针迹65链式针迹66捆扎部68线圈70锁式针迹71线圈81针迹85链式针迹88线圈90锁式针迹91线圈
具体实施例方式
基于图1至图4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针迹的第一实施方式。图1是本发明所涉及 的针迹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图1的针迹的形成过程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图1的针迹的 形成工序的说明图。图4是表示图1的针迹缝于缝制材料的缝合状态的说明图,(a)是从 表面侧观察的俯视图,(b)是表示从里面侧观察的中途阶段的俯视图,(c)是表示从里面侧 观察的最终阶段的俯视图。 如图1所示,针迹1由链式针迹10和锁式针迹20构成。通过在与缝制方向(图 1的T方向)大致成直角的方向上并列设置的两根针11、21形成针迹1。如图3所示,通过 穿过两根针中的一根针11的针线12形成链式针迹10。通过穿过两根针中的另一根针21 的针线22形成锁式针迹20。如图2(b) 、 (c)所示,形成所述链式针迹10的针线12的线圈 13穿过形成所述锁式针迹20的针线22的线圈23而被实施系紧,并且使形成位于缝制方向 T的下游侧的链式针迹10的针线12的线圈13穿过。 如图4 (a)所示,形成链式针迹10的针线12和形成锁式针迹20的针线22在缝制 材料即布的表面侧,隔开规定间隔而大致平行地延伸设置。如图4(b)所示,对于链式针迹 IO,在里面侧针11的每一针形成线圈13,上游侧的线圈13穿过下游侧的线圈13而形成捆 扎部15(参照图2(c))。对于锁式针迹20,在里面侧针21的每一针形成线圈23,使由相邻 的针11形成的线圈13的捆扎部15的下游侧穿过线圈23而形成系紧部25,进行链式针迹 IO的系紧(参照图2(d))。 在针迹1中,用一方的针线12形成链式针迹10,同时用另一方的针线22形成锁式 针迹20,将链式针迹10的捆扎部15的图1箭头T所示的缝制方向的下游侧在锁式针迹20 的系紧部25系紧,从而进行系紧,由此,能够可靠地防止链式针迹10的易脱线。
此外,对针迹1而言,在布的表面及里面分别压接坯布的纱线为各两根,在保持链
7式针迹10的伸縮性的基础上防止链式针迹10的缺点即缝合后的不牢固性,并且,能够高品 质地得到肌肤触感良好等缝制状态。此外,由于利用两根针线12、22来形成针迹1,因此,能 够从线量多的未图示的绕纱供给各针线12、22,能够高效地进行长时间的缝制作业。此外, 对于针迹l,两根针线12、22的纱线路径被分割,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跳线并保持较高的 缝制品质。 如图3所示,形成针迹1的针迹形成装置30具备在与缝制方向(图1的箭头T方 向)大致成直角的方向上隔开间隔而并列配置的两根针11、21。另外,针迹形成装置30被 配置于未图示的公知的缝纫机、特别是工业用缝纫机而使用,省略送布机构、挑线机构等各 部分机构的说明。 该两根针11、21具有持针器而安装于针棒上,所述针棒通过被称为针棒驱动机构 等公知的上部驱动单元(未图示)而在上下方向上以规定的行程自由地进行往复运动,所 述针棒驱动机构与将缝纫机马达作为驱动源进行旋转驱动的上轴联动。因此,两根针11、21 通过上部驱动单元在上下方向上往复运动。另外,省略对该上部驱动单元的详细说明。
针迹形成装置30具备第一弯针31,如图3(a) 、 (b)所示,所述第一弯针31与所述 两根针11、21的上下运动联动而使在布里面形成的一根针11的针线12的线圈13通过另 一根针21的针线22的线圈23的内部。此外,具有绷线器32,如图3(c) 、 (d)所示,所述绷 线器32能够保持到至少1针后的所述一根针11的针线12位于由所述第一弯针31形成的 所述一根针11的针线12的线圈13的内部。此外,具有第二弯针33,如图3(e)、 (f)所示, 所述第二弯针33使接下来的一根针11的针线12的线圈13通过被所述绷线器32保持的 所述一方的针线12的线圈13的内部。此外,针迹形成装置30还设有未图示的下部驱动单 元,所述下部驱动单元使所述第一弯针31、第二弯针33及所述绷线器32与所述两根针11、 21的上下运动联动而动作。 所述两根针11、21中位于图2的箭头T所示缝制方向的左侧的一根针11用于形 成链式针迹IO,被供给用于形成链式针迹10的针线12。位于图2的箭头T所示缝制方向 的右侧的另一根针21用于形成锁式针迹20,被供给用于形成锁式针迹20的针线22。如图 3(a)所示,通过第一弯针31,使一根针11的针线12的线圈13通过另一根针21的针线22 的线圈23的内部,因此,使另一根针21的长度大于一根针11的长度。
针迹形成装置30如下进行动作而形成针迹1。针迹形成装置30在接通未图示的 电源并接通开关时,上部驱动单元及与上部驱动单元联动的下部驱动单元动作,所述两根 针11、21进行上下往复运动,第一弯针31、绷线器32、第二弯针33也进行规定的运动。
如图3(a)所示,两根针11、21下降而在缝制材料即布的里面侧使一根针11的针 线12和另一根针21的针线22突出,两根针11、21上升后,则在布的里面侧形成一根针11 的针线12的线圈13和另一根针21的针线22的线圈23(参照图2(a))。此外,如图3(b) 所示,第一弯针31突出,通过第一弯针31使在布的里面侧形成的一根针11的针线12的线 圈13通过另一根针21的针线22的线圈23的内部。 如图3 (c)所示,在所述两根针11 、 21上升中,使由第一弯针31保持的一根针11的 针线12的线圈13保持于与所述两根针11、21的上升运动联动而突出的绷线器32之后,使 第一弯针31返回到原来的位置而从一方的针线12脱离。如图3(d)所示,第二弯针33与 第一弯针31联动而突出。
8
如图3(e)所示,一方面通过第二弯针33扩开由绷线器32保持的一方的针线12 的线圈13的内部,另一方面,使绷线器32原样维持突出状态地向一根针11侧移动,以使另 一根针21不进入该被扩开的线圈13内部(参照图2(b))。如图3(f)所示,两根针11、21 下降,使一根针ll通过该被扩开的一方的针线12的线圈13的内部,使绷线器32及第二弯 针33返回到原来的位置而从一方的针线12脱离(参照图2(c))。 如图3(g)所示,成为针线12的线圈13钩挂在针11上的状态。如图3(g)所示, 若两根针11、21上升,则成为与图3(a)相同的状态,在布的里面侧形成一根针11的针线12 的线圈13和另一根针21的针线22的线圈23,重复上述工序。由此,针迹形成装置30形成 图2(d)所示的针迹l。 针迹1中,链式针迹10和锁式针迹20不在同一直线上,隔开规定间隔而大致平行 地配置,使形成链式针迹10的针线12的线圈13穿过形成锁式针迹20的针线22的线圈23 内而形成系紧部25,通过该系紧部25将形成链式针迹10的针线12的线圈13向锁式针迹 20侧拉引而系紧,因此,增加了系紧力,能够显著地提高防止松弛及脱线的能力。
基于图5至图7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针迹的第二实施方式。图5是本发明所涉及 的针迹的立体图。图6是表示图5的针迹的形成过程的立体图。图7是表示将图5的针迹 缝于缝制材料的缝合状态的说明图,(a)是表示从里面侧观察的中途阶段的俯视图,(b)是 表示从里面侧观察的最终阶段的俯视图。另外,从表面侧观察的俯视图与图4(a)相同,因 此省略。 针迹41与针迹1相同,通过在与缝制方向T大致成直角的方向上并列设置的两根 针11、21而形成。如图5所示,通过分别穿过两根针11、21的针线12、22中一方的针线12 形成第一针迹42,通过另一方的针线22形成第二针迹43。第一针迹42由交错形成的链式 针迹45和锁式针迹46构成。同样,第二针迹43也由交错形成的链式针迹47和锁式针迹 48构成。 如图5所示,形成所述第一针迹42的针线12和形成第二针迹43的针线22大致 平行配置。形成第一针迹42中链式针迹45的针线12的线圈51穿过形成相对的第二针迹 43中锁式针迹48的针线22的线圈53内而被实施系紧,并且使形成缝制方向T下游的第二 针迹43中链式针迹47的针线22的线圈52穿过(参照图6 (c))。形成第二针迹43中链 式针迹47的针线22的线圈52穿过形成相对的第一针迹42中锁式针迹46的针线12的线 圈54内而被实施系紧,并且使形成缝制方向T下游的第一针迹42中链式针迹45的针线12 的线圈51穿过(参照图6(d)、图7(a))。这样,在针迹41中,链式针迹45、47和锁式针迹 46、48左右交错地调换,因此成为以平行的一定宽度按压缝制材料的形态,对缝制材料的压 接力被强化。 基于图8至图10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针迹的第三实施方式。图8是本发明所涉 及的针迹的立体图。图9是表示图8的针迹的形成过程的立体图。图10是表示图8的针 迹缝于缝制材料的缝合状态的说明图,(a)是表示从里面侧观察的中途阶段的俯视图,(b) 表示从里面侧观察的最终阶段的俯视图。另外,从表面侧观察的俯视图与图4(a)相同,因 此省略。 通过在与缝制方向T大致成直角的方向上并列设置的两根针11、21形成针迹61。 如图8所示,针迹61具有通过分别穿过两根针11、21的针线12、22中一方的针线12形成
9的链式针迹65、和通过另一方针线22形成的锁式针迹70。如图9(a)所示,形成所述链式 针迹65的针线12和形成所述锁式针迹70的针线22大致平行地配置。如图9 (b)所示,使 形成相邻的所述链式针迹65的针线12的线圈68穿过形成所述锁式针迹70的针线22的 线圈71内并实施系紧,如图9(c)所示,在形成所述链式针迹65的针线12的线圈68内,使 形成位于缝制方向T下游侧的链式针迹65的针线12的线圈68及形成锁式针迹70的针线 22的线圈71穿过,从而形成针迹61。 如图9 (c)所示,使下游的链式针迹65的线圈68和锁式针迹70的线圈71的双方 穿过形成链式针迹65的针线12的线圈68的内部从而形成针迹61,因此,结构不同于如图 2(c)所示那样仅使下游的链式针迹10的线圈13穿过链式针迹10的线圈13的内部而形成 的针迹1,形成针迹61的机构简单,能够减小平行延伸的链式针迹65和锁式针迹70的间 隔。 基于图11至图13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针迹的第四实施方式。图11是本发明所 涉及的针迹的立体图。图12是表示图11的针迹的形成过程的立体图。图13是表示图11 的针迹缝于缝制材料的缝合状态的说明图,(a)是表示从里面侧观察的中途阶段的俯视图, (b)是表示从里面侧观察的最终阶段的俯视图。另外,从表面侧观察的俯视图与图4(a)相 同,因此省略。 通过在与缝制方向T大致成直角的方向上并列设置的两根针11、21而形成针迹 81。如图11所示,针迹81具有通过分别穿过两根针11、21的针线12、22中一方的针线12 形成的链式针迹85、和通过另一方的针线22形成的锁式针迹90。如图12(a)所示,形成所 述链式针迹85的针线12和形成所述锁式针迹90的针线22大致平行地配置。如图12(b) 所示,使形成相邻的所述链式针迹85的针线12的线圈88穿过形成所述锁式针迹90的针 线22的线圈91内并实施系紧,如图12(c)所示,使形成位于缝制方向T下游侧的锁式针迹 90的针线22的线圈91穿过形成所述链式针迹85的针线12的线圈88,从而形成针迹81。
如图12(c)所示,使下游的锁式针迹90的线圈91穿过链式针迹85的线圈88的 内部而形成针迹81,因此,结构不同于如图2(c)所示那样使下游的链式针迹10的线圈13 穿过链式针迹10的线圈13的内部而形成的针迹l,但是该针迹81具有与针迹1大致相同 的效果。 如上所述,通过在与缝制方向T大致成直角的方向上并列设置的两根针11、21形 成针迹l,其具有通过分别穿过两根针11、21的针线12、22形成的链式针迹10和锁式针迹 20,形成所述链式针迹10的针线12的线圈13穿过形成所述锁式针迹20的针线22的线圈 23而被实施系紧,并且使形成位于缝制方向T下游侧的链式针迹10的针线12的线圈13穿 过,从而形成针迹1。 此外,针迹41中,通过在与缝制方向T大致成直角的方向上并列设置的两根针ll、 21交错形成链式针迹45、47和锁式针迹46、48,由第一针迹42和第二针迹43构成,形成第 一针迹42中链式针迹45的针线12的线圈51穿过形成相对的第二针迹43中锁式针迹48 的针线22的线圈53而被实施系紧,并且使形成缝制方向T下游的第二针迹43中链式针迹 47的针线12的线圈52穿过,形成第二针迹43中链式针迹47的针线22的线圈52穿过形 成相对的第一针迹42中锁式针迹46的针线12的线圈54而被实施系紧,并且使形成缝制 方向T下游的第一针迹42中链式针迹45的针线12的线圈51穿过,从而形成针迹41。
此外,针迹61通过在与缝制方向T大致成直角的方向上并列设置的两根针11、21形成,具有通过分别穿过两根针11 、21的针线12、22形成的链式针迹65和锁式针迹70,形成所述链式针迹65的针线12的线圈68穿过形成所述锁式针迹70的针线22的线圈71而被实施系紧,并且使形成位于缝制方向T下游侧的链式针迹65的针线12的线圈68及形成锁式针迹70的针线22的线圈71穿过,从而形成针迹61。 此外,针迹81通过在与缝制方向T大致成直角的方向上并列设置的两根针11、21形成,具有通过分别穿过两根针11 、21的针线12、22形成的链式针迹85和锁式针迹90,形成所述链式针迹85的针线12的线圈88穿过形成所述锁式针迹90的针线22的线圈91而被实施系紧,并且使形成位于缝制方向T下游侧的锁式针迹90的针线22的线圈91穿过,从而形成针迹81。 针迹1 、41 、61 、81通过在与缝制方向T大致成直角的方向上并列设置的两根针11 、
21缝制链式针迹和锁式针迹而形成,因此,不同于以往的针迹,能够不耗费必须考虑到缝制
链式针迹的针的进给针距宽度、以及缝制链式针迹的针和缝制锁式针迹的针的间隔来设定
缝制链式针迹的针和缝制锁式针迹的针的位置关系这样的工时而形成针迹。 另外,针迹1、41、61、81使链式针迹和锁式针迹隔开规定间隔而配置,形成锁式
针迹的针线的线圈不是通过将形成链式针迹的针线的线圈直接拉引至缝制材料的表面侧
(上方)而系紧,而是暂时沿着缝制材料的里面侧拉至侧方(锁式针迹侧)后再拉引至缝制
材料的表面侧(上方)从而系紧,因此,能够增加系紧力和阻力而显著提高防止松弛及脱线
的能力,从而能够可靠地实施系紧。 本发明所涉及的针迹能够利用于衣服等的布产品、包等皮革产品。
权利要求
一种针迹,通过在与缝制方向大致成直角的方向上并列设置的两根针形成,其特征在于,具有通过分别穿过两根针的针线形成的链式针迹和锁式针迹,形成所述链式针迹的针线的线圈穿过形成所述锁式针迹的针线的线圈而被实施系紧,并且使形成位于缝制方向下游侧的链式针迹的针线的线圈穿过,从而形成所述针迹。
2. —种针迹,通过在与缝制方向大致成直角的方向上并列设置的两根针形成,其特征 在于,具有通过分别穿过两根针的针线形成的链式针迹和锁式针迹,形成所述链式针迹的针线的线圈穿过形成所述锁式针迹的针线的线圈而被实施系紧, 并且使形成位于缝制方向下游侧的锁式针迹的针线的线圈穿过,从而形成所述针迹。
3. —种针迹,通过在与缝制方向大致成直角的方向上并列设置的两根针形成,其特征 在于,具有通过分别穿过两根针的针线形成的链式针迹和锁式针迹,形成所述链式针迹的针线的线圈穿过形成所述锁式针迹的针线的线圈而被实施系紧, 并且使形成位于缝制方向下游侧的链式针迹的针线的线圈及形成锁式针迹的针线的线圈 穿过,从而形成所述针迹。
4. 一种针迹,其中通过在与缝制方向大致成直角的方向上并列设置的两根针交错地形 成链式针迹和锁式针迹,其特征在于,所述针迹由第一针迹和第二针迹构成,形成第一针迹中的链式针迹的针线的线圈穿过形成相对的第二针迹中的锁式针迹的 针线的线圈而被实施系紧,并且使形成缝制方向下游的第二针迹中的链式针迹的针线的线 圈穿过,使形成第二针迹中的链式针迹的针线的线圈穿过形成相对的第一针迹中的锁式针迹 的针线的线圈而被实施系紧,并且使形成缝制方向下游的第一针迹中的链式针迹的针线的 线圈穿过,从而形成所述针迹。
5. —种针迹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两根针,在与缝制方向大致成直角的方向上并列设置,被供给用于形成链式针迹及锁 式针迹的针线;上部驱动单元,使所述两根针在上下方向上往复运动;第一弯针,与所述两根针的上下运动联动,使在缝制材料的里面上形成的一根针的针 线的线圈通过另一根针的针线的线圈的内部;绷线器,能够保持到至少1针后的所述一根针的针线位于由所述第一弯针形成的所述 一根针的针线的线圈的内部;第二弯针,使至少1针后的所述一根针的针线的线圈通过被所述绷线器保持的所述一 方的针线的线圈的内部;以及下部驱动单元,使所述第一、第二弯针及所述绷线器与所述两根针的上下运动联动而 进行动作,形成通过所述锁式针迹对所述链式针迹实施系紧而成的针迹。
6. —种针迹形成方法,通过在与缝制方向大致成直角的方向上并列设置的两根针的针线形成链式针迹和锁式针迹而进行缝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工序,通过驱动单元使所述两根针下降,使一根针的针线和另一根针的针线突出 于缝制材料的里面侧;第二工序,通过驱动单元使所述两根针上升,在缝制材料的里面侧形成一根针的针线 的线圈和另一根针的针线的线圈,通过与所述两根针的上升运动联动而突出的第一弯针使 在缝制材料的里面侧形成的一根针的针线的线圈通过另一根针的针线的线圈的内部;第三工序,在所述两根针的上升中,使第一弯针所保持的一根针的针线的线圈由与所 述两根针的上升运动联动而突出的绷线器保持,之后,使第一弯针返回到原来的位置而使 第一弯针从一方的针线脱离;以及第四工序,通过与第一弯针联动而突出的第二弯针扩开由绷线器保持的一方的针线的 线圈的内部,使下降的两根针的一根针通过该被扩开的一方的针线的线圈的内部,使第二 弯针及绷线器返回到原来的位置而使第二弯针及绷线器从一方的针线脱离。
全文摘要
提供一种增加了系紧力而大幅度地提高了防止松弛及脱线的能力且外形美观的针迹。针迹(1)通过在与缝制方向(T)大致成直角的方向上并列设置的两根针(11、21)形成,具有由穿过一根针(11)的针线(12)形成的链式针迹(10)和由穿过另一根针(21)的针线(22)形成的锁式针迹(20)。形成所述链式针迹(10)的针线的线圈(13)穿过形成所述锁式针迹(20)的针线的线圈(23)而被实施系紧,并且使形成位于缝制方向(T)下游侧的链式针迹(10)的纱线的线圈(13)穿过。
文档编号D05B57/32GK101784717SQ20088010832
公开日2010年7月21日 申请日期2008年11月6日 优先权日2007年11月14日
发明者西修宏, 麻生英夫 申请人:株式会社缝技研究所;绿安全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