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横机的复合针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收容于在横机的针床上形成的针槽,并利用导针片使针钩开闭的横机的复合针。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横机中,在针床上排列设置多个针槽,以前端的针钩相对于针床端部的齿口进退的方式驱动收容于各针槽的织针,在齿口利用向针钩供给的针织纱编织针织物。 作为织针,有利用导针片使针钩开闭的复合针。特别是,如果用两张叶片形成作为利用导针片使针钩开闭的部分的针舌,则针舌能够越过针钩而移动,还能够进行利用导针片的移圈 (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此外,横机的针床以齿口侧高、远离齿口时变低的方式倾斜,但为了说明的方便, 在以下的说明中,设齿口侧为前、远离齿口一侧为后,从而确定前后方向。另外,作为垂直于前后方向的上下方向,设在针槽内浮起的方向为上,在针槽内下沉的方向为下。并且,设从前方看到的针槽的宽度方向为左右方向。另外,对于针床、针槽省略图示。图3表示专利文献1等所公开的、在两张叶片的前端形成针舌的复合针的导针片的局部构成。图3 (a)表示基体1的左侧面构成和从切断面线A-A观察的剖面构成。该部分的剖面构成关于中心线Ia不对称。从基体1的后部起,直立设置有针踵lb,接受在沿针床移动的三角座滑架上搭载的三角产生的引导作用。在基体1的前部和后部的中间设置的上结合部Ic具有面对左侧方的长槽Id和在左右两侧方开口而连通的凹部le。上结合部 Ic和针踵Ib之间成为可弹性地挠曲变形的臂If。此外,对臂If将前后方向缩短表示。图3 (b)表示右侧的叶片2的俯视构成和左侧面构成。图3 (c)表示左侧的叶片3 的俯视构成和左侧面构成。图3(d)表示导针片4的俯视构成和左侧面构成。图3(e)将图 3(d)所示的基体1和叶片2、3的结合部分5放大表示。即复合针的导针片4为用结合部分5将由金属板利用冲压加工等形成的基体1和两张叶片2、3结合而形成。各叶片2、3在前部分别具有针舌2a、3a,下部收容于在省略图示的针本体上形成的导针片槽,在导针片槽内相对地向前后移动,利用针舌2a、3a使针本体的针钩开闭。叶片2、3上,与针舌2a、3b接续,形成上端向导针片槽的外部打开的弯曲部 2b、3b。在叶片2、3的后部设有下结合部2c、3c。下结合部2c、3c具有结合用的针踵2d、3d 和向后方延伸的尾部2e、3e。在设有针舌2a、3a及弯曲部2b、3b的前部与设有下结合部2c、 3c的后部之间设有臂2f、3f,前部可利用弹性变形摆动。叶片3的尾部3e以与针槽的侧壁弹性地滑动接触而成为滑动阻力的方式,向侧方鼓出。结合部分5上,基体1的凹部Ie和叶片2、3的针踵2d、3d结合,在周围设有敛缝部5a、5b、5c,形成不能拆下的牢固的结合。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294632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图3所示的导针片4上的结合部分5中,需要高精度地使基体1和两张叶片2、 3结合,但相对于下结合部2c、3c的针踵2d、3d及尾部h、3e,它们结合的上结合部Ic的长槽Id及凹部Ie稍大地形成。因此,将针踵2d、3d、尾部kde插入长槽Id、凹部Ie后,需要进行重新定位而固定的后工序的作业。定位例如使尾部&、3e的上表面与长槽Id的上壁面抵接而进行。叶片2、3的前部在相对于针本体的相对移动时,在导针片槽的底面形成的凹凸成为三角而摆动。由于该摆动,对结合部分5施加大的弯曲力矩,有可能解除结合, 因此需要设置敛缝部fe、5b、5c等而牢固地进行固定。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不需要在后工序牢固地固定作为导针片的结合部分的横机的复合针。本发明提供一种横机的复合针,组合有针本体和导针片,所述针本体收容于排列设置在横机的针床上的针槽,在前部具有针钩且能够沿针槽在前后方向上往复移动,所述导针片在前部具有使针钩开闭的针舌且能够相对于针本体在前后方向上相对移动,导针片包括开闭体和基体,所述开闭体在针槽内配置于下方,在前部具有针舌,在后部具有下结合部,所述基体在针槽内相比开闭体靠上方配置,具有与开闭体的下结合部结合的上结合部,其特征在于,包括凹部,设于下结合部或上结合部的一方,向另一方侧开口,具有从开口端的两端向一方侧延伸的侧壁,在前后方向上设有侧壁间的宽度比开口端的宽度窄的窄幅部分;凸部,设于下结合部或上结合部的另一方,设有前后方向的宽度比凹部的窄幅部分宽的宽幅部分,从另一方侧向凹部插入而结合,在插入的中途,宽幅部分能够利用凹部的弹性变形通过凹部的窄幅部分,在凹部和凸部的结合部分,在任意一方的厚度的中间设有槽,任意另一方插入槽中。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导针片的开闭体是所述针舌向所述针钩的两侧分开且能够越过针钩而前进的两张叶片。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凹部作为所述下结合部在所述两张叶片重叠的部分上形成,在作为所述上结合部的所述凸部的下端设置的槽在所述结合的状态下夹持两张叶片重叠的部分中的成为凹部的下方的部分。发明效果根据本发明,导针片中,向在一方设置的凹部插入在另一方设置的凸部,而进行开闭体的下结合部和基体的下结合部的结合。凹部上,设有侧壁间的宽度比开口端的宽度窄的窄幅部分,凸部上,设有宽度比窄幅部分宽的宽幅部分。在上下方向的插入的中途,凹部弹性变形而宽幅部分能够通过窄幅部分,因此,能够在结合部分将开闭体和基体结合。结合部分上,向上下方向,宽幅部分的通过被窄幅部分阻止,因此能够仅利用插入进行固定。向宽度方向也是,凹部和凸部通过向一方的槽插入另一方而结合,因此能够避免脱离。因此, 在形成结合部分后,能够消除进行用于牢固地固定的后加工的必要性。另外根据本发明,即使利用两张叶片形成导针片的开闭体,也能够仅利用向基体插入而结合并固定。
另外根据本发明,在导针片的基体和两张叶片的结合部分,在两张叶片侧的下结合部设有凹部。利用在基体侧设置的上结合部的凸部的前端的槽夹持两张叶片重叠的部分中的凹部下方的部分,因此能够避免叶片从结合部分向宽度方向脱离。
图1是表示构成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复合针的基体11和叶片13的结合部分 15的局部左侧视图及正视剖面图。图2是图1的基体11及叶片13的左侧视图、及针本体16和复合针17的局部左侧视图。图3是表示现有的复合针中的导针片4的结合部分5的左侧视图、俯视图及剖视图。标号说明11 基体Ilc上结合部Ild 槽lie 凸部Ilg宽幅部分12、13 叶片12c、13c 下结合部12d、13d 凹部12e、13e 窄幅部分14导针片15结合部分16针本体17复合针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在图1中,表示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复合针的结合部分15的局部构成。 图2中,表示具备图1的结合部分15的复合针17的构成。其中,对先说明的部分标注相同的参照标号,或者对与在图3中说明的部分对应的部分,仅十位的数值不同,有时对其他部分标注相同的参照标号而省略重复的说明。另外,对于在说明对象的附图中未记载的部分, 有时标注先说明的参照标号而提及。实施例图1 (a)表示基体11和作为开闭体的叶片13分离的状态。基体11的上结合部Ilc 中,在前端设有槽lld,具有向下方突出的凸部lie。在上结合部Ilc的后方,臂Ilf以延伸的方式形成。凸部lie的前后方向的宽度在宽幅部分Ilg为最大。叶片13具有与上结合部Ilc结合的下结合部13c。下结合部13c上设有向上方开口的凹部13d。凹部13d上设有从开口端的两侧向下方延伸的侧壁间的宽度比开口端处的宽度窄的窄幅部分13e。叶片 13和前端侧与图3的叶片2、3同样地不同的叶片12重叠使用。图1(d)的右侧表示从切断面线A-A观察的剖面构成。与叶片13同样地,叶片12上也设置下结合部12c及凹部12d。图1 (b)表示将基体11和叶片12、13结合而形成结合部分15的状态。在右侧表示在结合部分15从切断面线B-B观察的剖面构成。凹部12d、13d上,设有侧壁间的宽度比开口端的宽度窄的窄幅部分12e、13e,凸部lie上,设有宽度比窄幅部分12e、13e宽的宽幅部分llg。在上下方向的插入的中途,凹部12d、13d弹性变形而宽幅部分Ilg能够通过窄幅部分12e、13e,因此能够利用上结合部Ilc和下结合部12c、13c将开闭体和基体11结合。 通过该结合,向上下方向,宽幅部分Ilg的通过被窄幅部分12e、13e阻止,因此仅利用插入即能够进行固定。在凹部12d、13d的下方,两张叶片12、13重叠的部分插入凸部Ild的前端的槽Ild而结合,因此仅利用上下方向的插入就能够防止在宽度方向上脱离。因此,在结合部分15的形成后,能够消除进行用于牢固地进行固定的后加工的必要。图2表示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复合针17、作为主要部件的基体11、叶片13及针本体16的构成。图2(a)所示的基体11具有在图1说明的上结合部11c,并且在前方下部具有长槽llh。长槽Ilh在宽度方向的中间以向下方开口的状态形成。在基体11的后方, 臂Ilf延伸,还直立设置有与图3(a)所示的针踵Ib同样的针踵,但是省略了图示。图2 (b)所示的叶片13在前部具有针舌13a和弯曲部13b,并且还具有倾斜部13f。 针舌13a及弯曲部1 分别与图3(c)的针舌3a及弯曲部北相同。倾斜部13f为了在退圈时使针舌13a下沉而设置。在退圈时,针本体前进,针舌13a相对地后退,使针本体的针钩打开,由针舌13a接受钩挂于针钩的线圈。此时,为了不成为线圈转移的障碍,需要使针舌13a下沉到针本体的导针片槽。对于省略图示的叶片12也同样。图2(c)所示的针本体I6在前端具有针钩16a,在与针钩16a接续的针杆形成有导针片槽16b。在导针片槽16b的前方部分上,在底部设有三角部16c。三角部16c中,在叶片13的针舌13d将针钩16a的前端闭锁时,使针舌13a从导针片槽16b浮上。在退圈时, 针舌13a在导针片槽16b内后退,倾斜部13f被设于针本体16的押压部16d按压,针舌13a 下沉到导针片槽16b内。图2(d)所示的复合针17包括基体11和叶片13形成结合部分15而组合的导针片14、及针本体16。复合针17收容于在横机的针床上排列设置的针槽,作为在前部具有针钩16a而能够沿针槽在前后方向上往复移动的织针发挥功能。此外,形成将具有使针本体16的针钩16a开闭的针舌13a的叶片13、同样的叶片 12这两张叶片12、13与基体11组合而成的开闭体,但开闭体也能够为一张的构成。不管张数为多少,开闭体都能够在形成结合部分15后,拆下基体和开闭体,在受到损伤的情况下进行更换。另外,虽然在基体11侧的上结合部Ilc形成凸部lie,在叶片12、13侧的下结合部12c、13c形成凹部12d、13d,但也可以将凸部形成在叶片12、13侧,让凹部形成在基体11 侧。使用两张叶片12、13时,在形成凹部的基体11侧设置槽而插入叶片12、13侧的凸部的前端即可。在基体侧和开闭体侧不存在厚度之差时,使一方局部地薄而插入设于另一方的槽即可。
权利要求
1.一种横机的复合针,组合有针本体和导针片,所述针本体收容于排列设置在横机的针床上的针槽,在前部具有针钩且能够沿针槽在前后方向上往复移动,所述导针片在前部具有使针钩开闭的针舌且能够相对于针本体在前后方向上相对移动,导针片包括开闭体和基体,所述开闭体在针槽内配置于下方,在前部具有针舌,在后部具有下结合部,所述基体在针槽内相比开闭体靠上方配置,具有与开闭体的下结合部结合的上结合部,其特征在于,包括凹部,设于下结合部或上结合部的一方,向另一方侧开口,具有从开口端的两端向一方侧延伸的侧壁,在前后方向上设有侧壁间的宽度比开口端的宽度窄的窄幅部分;凸部,设于下结合部或上结合部的另一方,设有前后方向的宽度比凹部的窄幅部分宽的宽幅部分,从另一方侧向凹部插入而结合,在插入的中途,宽幅部分能够利用凹部的弹性变形通过凹部的窄幅部分,在凹部和凸部的结合部分,在任意一方的厚度的中间设有槽,任意另一方插入槽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横机的复合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针片的开闭体是所述针舌向所述针钩的两侧分开且能够越过针钩而前进的两张叶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横机的复合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部作为所述下结合部在所述两张叶片重叠的部分上形成,在作为所述上结合部的所述凸部的下端设置的槽在所述结合的状态下夹持两张叶片重叠的部分中的成为凹部的下方的部分。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不需要在后工序牢固地固定作为导针片的结合部分的横机的复合针。将(a)所示的基体(11)的上结合部(11c)和叶片(12、13)的下结合部(12c、13c)结合,形成(b)所示的结合部分(15)。凹部(12d、13d)上,设有侧壁间的宽度比开口的宽度窄的窄幅部分(12e、13e),在凸部(11e)上,设有宽度比窄幅部分(12e、13e)宽的宽幅部分(11g)。在上下方向的插入的中途,凹部(12d、13d)弹性变形而宽幅部分(11g)能够通过窄幅部分(12e、13e),因此,与合成树脂制品的卡扣同样,能够将两张叶片(12、13)和基体(11)结合。利用在凸部(11e)的前端设置的槽(11d)夹持凹部(12e、13e)下方的叶片(12、13),因此能够避免在板厚方向上脱离。
文档编号D04B35/06GK102477662SQ201110362039
公开日2012年5月30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15日 优先权日2010年11月22日
发明者薗村稔 申请人: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