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能降低网格圈型紧密纺纱吸风能耗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到纺纱新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对传统的环锭纺细纱机进行网格圈型紧密纺技术改造时,在紧密纺集聚区上方加装一个可调节定位的气流引导挡板,使得气流主要从两侧聚集纤维,从而使风压的利用率提高,能耗减少。同时又可防止单纤维由于扩散而没有集聚进纱体中,保证了各纤维以平行的状态实现完美的聚集,纤维在到达握持钳口时,须条的宽度更窄,可以更大程度地缩小纺纱三角区。
背景技术:
紧密纺技术是目前国内外广泛研究的一种新型纺纱技术,而负压吸风方式的紧密纺技术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紧密纺纱技术。气流集聚型纺纱机吸风能耗的耗费占集聚纺纱运行成本很大一部分,而由于集聚气流方向基本上是垂直于须条运动方向,因此气流量中只有少量沿须条侧向和轴向的分量真正有效的作用在须条上,起集聚作用,而大部分气流是无用的能耗,气流集聚效能较低。在紧密纺集聚区上方加装一个可调节定位的气流引导挡板,使得气流主要从两侧聚集纤维,从而使风压的利用率提高,能耗减少。同时又可防止单纤维由于扩散而没有集聚进纱体中,保证了各纤维以平行的状态实现完美的聚集, 纤维在到达握持钳口时,须条的宽度更窄,可以更大程度地缩小纺纱三角区。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解决的是降低网格圈型紧密纺纱吸风能耗的问题,气流集聚型纺纱机吸风能耗的耗费占集聚纺纱运行成本很大一部分,而由于集聚气流方向基本上是垂直于须条运动方向,因此气流量中只有少量沿须条侧向和轴向的分量真正有效的作用在须条上,起集聚作用,而大部分气流是无用的能耗,气流集聚效能较低。本发明一种能降低网格圈型紧密纺纱吸风能耗的方法,在紧密纺集聚区上方加装一个可调节定位的气流引导挡板,根据所纺纱线不同线密度和不同材质,可调节气流引导挡板的位置并定位,使得气流主要从两侧聚集纤维,从而使风压的利用率提高,能耗减少。 同时又可防止单纤维由于扩散而没有集聚进纱体中,保证了各纤维以平行的状态实现完美的聚集,纤维在到达握持钳口时,须条的宽度更窄,可以更大程度地缩小纺纱三角区。本发明通过实验证明,在保证纱线各项性能不变的前提下,纺制CJ14. 6tex紧密纱时,如果采用此种方法,可降低负压大约200Pa,每一部小型吸风电动机的能耗可减少 0. 021kff-h ;纺制CJ9. 7tex紧密纱时,如果采用此种方法,可降低负压大约400Pa,每一部小型吸风电动机的能耗可减少0. 038kff · h ;纺制CJ7. 3tex紧密纱时,如果采用此种方法,可降低负压大约600Pa,每一部小型吸风电动机的能耗可减少0. 056kff · h。以纺制CJ7. 3tex 紧密纱为例,若以工业用电平均电价为0. 84元/ (kff · h),一年工作300天,每天Mh,则风压能耗一年万锭可节约的能耗费约为9. 7万/(年 万锭)。采用此方法,可以取到一定的节能降耗作用,且装置简便,易于安装和维护,性价比高。
图1为本发明的侧面安装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由图1和图2所示,在胶辊盒(1)的侧面开一条滑动槽(3),用固定螺丝(2)将气流引导挡板固定区( 固定,气流引导挡板(6)覆盖在紧密纺集聚区的上方,在气流引导挡板固定区( 上有挡板位置的对应刻度G),可显示气流引导挡板(6)与集聚区的垂直距离,根据所纺纱支和负压大小的不同,通过滑动槽进行对应调节。气流引导挡板(6)使得气流主要从两侧聚集纤维,有效气流的流速增加,从而使风压的利用率提高,能耗减少。而且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可靠,安装定位的精度容易保证。
权利要求
1.一种能降低网格圈型紧密纺纱吸风能耗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用一块气流引导挡板 (6)覆盖在紧密纺集聚区的上方,使得气流主要从两侧聚集纤维,增加有效气流的流速,从而使风压的利用率提高,能耗减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能降低网格圈型紧密纺纱吸风能耗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装置通过固定螺丝O)固定在胶辊盒(1)的侧面,定位方便,操作简单。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能降低网格圈型紧密纺纱吸风能耗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气流引导挡板固定区( 上有挡板位置的对应刻度,可显示气流引导挡板(6)与集聚区的垂直距离,根据所纺纱支和负压大小的不同,通过滑动槽进行对应调节。
全文摘要
一种能降低网格圈型紧密纺纱吸风能耗的方法,在紧密纺集聚区上方加装一个可调节定位的气流引导挡板,根据所纺纱线不同线密度和不同材质,可调节气流引导挡板的位置并定位,使得气流主要从两侧聚集纤维,从而使风压的利用率提高,能耗减少。同时又可防止单纤维由于扩散而没有集聚进纱体中,保证了各纤维以平行的状态实现完美的聚集,纤维在到达握持钳口时,须条的宽度更窄,可以更大程度地缩小纺纱三角区。采用此方法,可以取到一定的节能降耗作用,且装置简便,易于安装和维护,性价比高。
文档编号D01H5/72GK102505215SQ201110362058
公开日2012年6月20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11日 优先权日2011年11月11日
发明者徐伯俊, 梅恒, 王超, 苏旭中, 谢春萍 申请人:江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