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纫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5702阅读:23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缝纫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能缝制均勻线迹的缝纫机。
背景技术
缝纫机在缝制时通过面线与底线的交织而形成加绕线迹(面线与底线缠在一起的斜线模样的绕线状态的线迹)或者完整线迹。加绕线迹和完整线迹混杂在一起的线迹的外观较差。例如日本公开特许公报1996年257275号披露有能防止发生加绕线迹的缝纫机。 该缝纫机在间歇压脚的下端面具有缺口部。缺口部将面线导向到机针的规定侧。面线位于机针的规定侧时,加绕线迹不会发生。但是该缝纫机的缺口部很可能不能充分地导向刚性强的面线。该缝纫机有时会形成加绕线迹。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便使用刚性强的面线时,也能防止发生加绕线迹的缝纫机。技术方案1的缝纫机包括机针,该机针随着由缝纫机马达驱动的主轴的旋转而上下运动;针眼,该针眼与所述机针的轴向正交且从面线进入一侧的入口贯穿至出去一侧的出口 ;导向构件,该导向构件将所述面线导向到所述针眼;以及布料移送机构,该布料移送机构根据缝制数据而将布料相对于所述机针在从第一位置朝第二位置的规定方向上移送,在所述缝纫机中,从所述轴向观察所述机针时,所述针眼的贯穿方向与所述规定方向交叉,从所述轴向观察所述机针时,所述导向构件位于下述区域内,该区域是从所述出口朝向所述入口的方向即入口方向与在所述机针的中心位置上和所述入口方向成锐角且与所述规定方向正交的方向之间的区域,所述缝纫机包括压脚,该压脚具有供所述机针贯穿的空心部且具有从上方压住所述布料的落针地点周围的筒状构件,在所述筒状构件的上端部且与所述针眼的所述出口对应的位置上设置有缺口部。根据技术方案1的缝纫机,穿过导向构件的面线在针眼的入口侧不会沿着机针朝绕转方向转弯,会笔直地进入针眼中。面线不会产生在针眼的入口侧卷绕的习惯。当使用刚性强的面线时,穿过针眼朝着布料去的面线也会相对于机针位于一方侧。缝纫机能防止在布料上形成加绕线迹,再加上缺口部能将穿过针眼朝着布料去的面线相对于机针导向到一方侧。技术方案2的缝纫机在安装机针的针杆上设置有导向构件。由于导向构件与机针一起上下运动,因此与将导向构件配置于机臂部等固定部时相比,能较稳定地将面线导向到针眼中。在技术方案3的缝纫机中,缺口部的上下方向长度是筒状构件的上下方向长度的一半。与缺口部的上下方向长度比筒状构件的上下方向长度的一半长时相比,筒状构件的刚性强。因此,筒状构件能稳定地压住布料。在技术方案4的缝纫机中,压脚与机针的上下运动同步地上下运动。由于压脚与机针的上下运动同步地上下运动,因此压脚并不是始终压住布料的。因此,对于压脚上升而离开布料时面线的位置变得不稳定的压脚特别有效。技术方案5的缝纫机在导向构件上具有贯穿孔,所述针眼的贯穿方向与所述导向构件的贯穿孔的开口方向一致。由于针眼的贯穿方向与导向构件的贯穿孔的开口方向一致,因此面线能稳定地位于机针的一方侧。技术方案6的缝纫机包括底座部、立柱部、机臂部,立柱部从底座部的一端侧朝上方延伸,机臂部与底座部相对地从立柱部的上侧朝另一端侧延伸,所述规定方向是所述机臂部的长轴方向。所述缝纫机形成具有沿着机臂部的长轴的线迹的矩形形状的线迹时,缝纫机能防止加绕线迹和完整线迹混杂在一起。在技术方案7的缝纫机中,从所述机针的所述入口朝向所述出口的轴线与所述机臂部的长轴方向且以所述机针为基准朝与所述立柱部相反的一侧延伸的轴线所成的角度在15度以上30度以下的范围内。在所述角度比15度小时,加绕线迹和完整线迹混杂在一起。在所述角度超过30 度时,会产生底线和面线没有交织的跳针。因此,所述缝纫机不会产生跳针,并能防止完整线迹和加绕线迹混杂在一起。在技术方案8的缝纫机中,所述筒状构件的下端部在与所述长轴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且具有所述缺口部的一侧设置有朝所述缺口部向上方倾斜的倾斜部。倾斜部将穿过针眼朝着布料去的面线相对于机针导向到出口侧。因此,当使用刚性强的面线时,缝纫机也能防止在布料上形成加绕线迹。

[0014]图1是缝纫机1的立体图。[0015]图2是前端部7的放大图。[0016]图3是前端部7的右侧视图。[0017]图4是压脚13和机针11的立体图。[0018]图5是从缝纫机1的前端侧观察压脚13和机针11时的主视图。[0019]图6是压脚13和机针11的右侧视图。[0020]图7是从机针11的轴向观察的机针11的剖视图。[0021]图8是从正面观察底座部2的剖视图。[0022]图9是机针11的主视图。[0023]图10是缝纫机1缝制时的情况的说明图。[0024]图11是安装于以往的缝纫机的机针101的主视图。[0025]图12是以往的缝纫机缝制时的情况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的左斜下侧、右斜上侧、左斜上侧、右斜下侧分别是缝纫机1的前侧、后侧、左侧、右侧。参照图1 图3对缝纫机1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缝纫机1包括底座部 2、立柱部3、机臂部4。底座部2在其内部包括垂直旋梭70 (参照图8)。立柱部3从底座部2的后侧向上方延伸。机臂部4与底座部2相对地从立柱部3的上侧朝前方延伸,在其前端具有前端部7。机臂部4的长轴方向是缝纫机1的前后方向。机臂部4在其上部包括线筒架(未图示),线筒架支承面线8 (参照图3)的线筒。工作台5设置于底座部2的前侧,并在上方包括压布装置6。压布装置6包括移送板61、按压臂62、压布板63。移送板61在工作台5上移动。 按压臂62设置于移送板61上。压布板63能上下运动地设置于按压臂62的前端。移送板 61和压布板63夹持布料22 (参照图8)。缝纫机马达(未图示)驱动主轴旋转。机针11随着主轴的旋转而上下运动。缝纫机1包括使压布装置6沿前后方向移动的前后移动脉冲马达;以及使压布装置6沿左右方向移动的左右移动脉冲马达。压布装置6在相互正交的两方向(左右方向、前后方向)上独立移动。根据缝制数据,缝纫机的控制装置(未图示) 驱动前后移动脉冲马达和左右移动脉冲马达来控制压布装置6的位置。缝纫机1经过前述动作而在布料上进行缝制。如图2、图3所示,针杆10设置于前端部7的下部。针杆10随着主轴的旋转而上下运动。机针11安装于针杆10的下端。前端部7在针杆10的左方包括压杆12。压杆12 与针杆10的上下运动同步地上下运动。压脚13安装于压杆12的下端部。螺钉21将压脚 13固定于压杆12上。压脚13的详细结构将在后面说明。前端部7在其右侧包括夹线器16。夹线器16对在一对夹线板19之间夹持的面线8上施加的张力进行调节。副夹线器15设置于夹线器16的上方。副夹线器15与夹线器16 —起对施加在面线8上的张力进行调节。前端部7在其右侧具有槽25。槽25在上下方向上延伸。挑线杆沈设置于槽25 内。挑线杆沈将面线8向上拉。挑线杆沈随着针杆10的上下运动而沿着槽25上下运动。线钩30设置于夹线器16的前方。线钩30对经由夹线器16的面线8进行导向使其朝上方折返。过线器51设置于夹线器16的上方。过线器51将线钩30朝上方折返的面线8导向到挑线杆26。过线器52设置于槽25下部的前侧。过线器52将经由挑线杆沈的面线8朝下方导向。针杆10在其下端包括线导向M。线导向M包括导向构件55。导向构件阳在其下端具有面朝机针11开口的贯穿孔^a。贯穿孔5 将过线器52导向的面线8导向到机针11的眼即针眼14(参照图4)。如上所述,面线8经由线筒、副夹线器15、 夹线器16、线钩30、过线器51、挑线杆沈、过线器52、贯穿孔55a、针眼14。参照图4 图6对压脚13进行说明。压脚13具有固定部31、脚部32、筒状构件 33。固定部31呈大致立方体状。固定部31在其上侧具有槽部38。槽部38沿前后方向穿过螺钉21 (参照图2)。螺钉21将压脚13固定于压杆12上。如图5所示,脚部32从固定部31的下端朝右斜下方延伸。脚部32是以上下方向为长边方向的大致长方体状。筒状构件33设置于脚部32的下端。筒状构件33呈圆筒形。筒状构件33具有空心部34。空心部34在上下方向贯穿筒状构件33的中心。机针11随着针杆10的上下运动而在空心部34内上下运动。缺口部35设置于筒状构件33的上侧且从左右方向中央切向左侧(与后述的针眼14的出口对应的位置)。缺口部35的左右方向宽度朝下方逐渐变窄。缺口部35的上下方向长度是筒状构件33的上下方向长度的大致一半。倾斜部36设置于筒状构件33的下端。倾斜部36从左右方向中央朝左侧(与后述的针眼14的出口对应的位置)向上方倾斜。倾斜部36在与机臂部4的长轴方向(前后方向)正交且具有缺口部35的一侧朝向缺口部35向上方倾斜。针眼14设置于机针11的下端附近。针眼14相对于机针11的轴向朝正交方向且相对于缝纫机1的前后方向倾斜地贯穿。面线8从贯穿方向的后侧进入针眼14,并从前侧出去。将针眼14的贯穿方向的后侧、前侧的开口分别称为入口、出口。如图5所示,针眼14 的出口朝向缝纫机1的左斜前方侧。如图6所示,针眼14的入口朝向缝纫机1的右斜后方侧。在缝纫机1的前后方向与针眼14的贯穿方向交叉的状态下,将机针11固定于针杆10。导向构件55设置于线导向M的下端且靠右斜后方侧。导向构件55的贯穿孔5 面朝机针11的方向开口,并沿水平方向贯穿。过线器52(参照图2)所导向的面线8从导向构件55的后侧朝前侧穿过贯穿孔55a,并从针眼14的入口穿过出口。穿过针眼14的面线8从筒状构件33的上方进入空心部34。面线8朝下方穿过空心部34。如图7所示,将机针11固定于针杆10,以使缝纫机1的前方向41与出口方向42 所成的角度在15度以上30度以下的范围内。换言之,从针眼14的入口朝向出口的轴线和机臂部4的长轴方向且以机针11为基准朝与立柱部3相反的一侧延伸的轴线所成的角度在15度以上30度以下的范围内。出口方向42是指从针眼14的入口朝向出口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出口方向42相对于缝纫机1的前方向41朝向左侧。在上述角度比15度小时,完整线迹和加绕线迹混杂在一起。在上述角度超过30度时,底线和面线没有交织而产生跳针。在从轴向观察机针11时,导向构件55 (参照图4)位于区域47内。区域47是位于入口方向46与方向44之间的区域。入口方向46是指从针眼14的出口朝向入口的方向。 方向44是指在机针11的中心位置上与前后方向正交且与入口方向46成锐角的方向(即右方向)。区域47是指方向44与方向46之间的角度在0度以上60度以下的区域。更为理想的是,针眼14的贯穿方向与导向构件55的贯穿孔55a的开口方向一致。参照图8对垂直旋梭70进行说明。垂直旋梭70是曲折缝用的梭子。垂直旋梭70 包括外梭71、内梭72、梭心套73。外梭71具有梭尖(未图示)。外梭71与机针11的上下运动同步地从正面看绕顺时针方向旋转。内梭72嵌合于外梭71。内梭72对于外梭71能相对旋转。梭心套73固定于内梭72内部。梭心套73容纳绕有底线的底线梭心(未图示)。梭心套73在其外周壁的右上部具有调线弹簧片74。移送板61和压布板63夹持布料22。机针11朝布料22的下方穿过。面线8 (参照图4)从针眼14延伸。外梭71旋转,则梭尖捕捉面线8。面线8绕内梭72的周围旋转。 从针眼14延伸的面线8与从底线梭心延伸的底线交叉。挑线杆沈(参照图2)将面线8向上方拉。调线弹簧片74对底线赋予张力。压布装置6移动布料22。缝纫机1通过上述动作在布料22上形成线迹。压脚13与机针11的上下运动同步地上下运动。筒状构件33通过将布料22的落针地点周围压在工作台5上来防止布料22的鼓起。参照图9、图10对缝纫机1缝制时的情况进行说明。首先假设为如下一边压布装置6 (参照图1)将布料22从前侧的位置(第一位置)移送到后侧的位置(第二位置), 一边缝纫机1在布料22上形成从后侧延伸到前侧的线迹37。从第一位置朝第二位置的规定方向(以下称为移送方向)是图10中的箭头23的方向。箭头23的方向是机臂部4的长轴方向,换言之,是缝纫机1的前后方向。缝纫机1用于缝制钱包、皮包,其线迹多朝向缝纫机1的前后方向。缝纫机1的移送方向与针眼14的贯穿方向交叉。如图9所示,从正面
6观察,针眼14的出口相对于机针11的上下运动轨迹位于左侧。因此,从针眼14的出口出去的面线8位于机针11的左侧。在面线8位于机针11左侧的状态下,缝纫机1 一边将布料22从前侧移送到后侧,一边进行缝制。在缝纫机1中,由于面线8位于机针11的左侧, 因此能在布料22上形成完整线迹。导向构件55设置于线导向M的下端且靠右斜后方侧。因此,穿过导向构件55的贯穿孔55a的面线8在针眼14的入口侧不会沿着机针11朝绕转方向转弯,会笔直地进入针眼14中。面线8不会产生在针眼14的入口侧卷绕的习惯。因此,当缝纫机1使用刚性强的面线8时,针眼14和导向构件55也能可靠地将从针眼14的出口出来的面线8导向到机针11的左侧。如图10所示,机针11从上方朝下方移动。机针11进入压脚13的筒状构件33的空心部34内。面线8从针眼14的出口出来。在机针11进入空心部34的过程中,面线8与筒状构件33的缺口部35接触。缺口部35设置于筒状构件33的左侧。缺口部35的宽度在其上侧最宽且朝下方渐渐地变窄。因此,缺口部35能可靠地将面线8导向到缺口部35。 面线8从空心部34的上侧朝下侧穿过,并到达布料22。布料22与倾斜部36之间的面线8 接触倾斜部36而转换方向。由于倾斜部36朝着筒状构件33的左侧向上方倾斜,因此面线 8沿着倾斜部36向左方移动。如上所述,针眼14、导向构件55、设置于压脚13的筒状构件33的缺口部35和倾斜部36能可靠地将从针眼14的出口出来的面线8导向成位于机针11的左侧。因此,在布料22上所形成的线迹37成为完整线迹。缝纫机1能防止线迹成为加绕线迹。下面参照图11、图12对以往的缝纫机缝制时的情况进行说明。在以往的缝纫机中,布料22的移送方向与针眼102的贯穿方向一致,并且压脚不具有缺口部和倾斜部。如图 11所示,针眼102的贯穿方向与缝纫机的前后方向一致,并与布料22的移送方向一致。在缝纫机一边将布料22从前侧移送到后侧,一边形成线迹时,从针眼102的出口出来的面线 103会产生下面的两个状态。第一状态是指面线103位于机针101右侧的状态(图11的双点划线)。第二状态是指面线103位于机针101左侧的状态(图11的实线)。面线103相对于机针101的位置会不稳定。在第一状态下,缝纫机一边将布料22从前侧移送到后侧, 一边进行缝制时,缝纫机在布料22上形成加绕线迹。如图12所示,在面线103相对于机针 101的位置不稳定时,缝纫机在布料22上形成完整线迹和加绕线迹混杂在一起的线迹39。如上所述,在布料22的移送方向是从前侧朝向后侧的方向时,针眼14和导向构件 55能导向面线8,以使面线8容易地位于机针11左侧。在面线8穿过针眼14而朝着布料 22去时,面线8位于机针101左侧。在面线8穿过针眼14而朝着布料22去时,缺口部35 和倾斜部36将面线8相对于机针11向左侧导向。因此,在使用刚性强的面线时,缝纫机1 也能有效地防止在布料22上所形成的线迹成为加绕线迹。本实用新型除了前述的实施方式以外,能进行各种变更。加绕线迹的发生与运针方向(机针相对于布料的线迹相对前进的方向)有关。发生加绕线迹的运针方向与外梭71 的梭尖的旋转方向即梭子的形式有关。因此,也有在从针眼14的出口出来的面线8位于机针11右侧的状态下,当缝纫机一边将布料22从前侧移送到后侧,一边进行缝制时,能防止线迹成为加绕线迹的梭子的形式。在这种情况下,针眼14的出口相对于缝纫机的前方朝着右侧。导向构件阳设置于线导向M的左斜后方侧。缺口部35设置于筒状构件33的右斜前方侧。倾斜部36从筒状构件33的左右方向中央朝右侧向上方倾斜。 导向构件55也可以设置于例如前端部7。也可以利用导向构件55的贯穿孔5 以外的形状的导向构件对面线8进行导向。筒状构件33也可以在其上侧设置倾斜部来代替缺口部35。筒状构件33也可以在其下侧设置缺口部来代替倾斜部36。
权利要求1.一种缝纫机,包括机针,该机针随着由缝纫机马达驱动的主轴的旋转而上下运动;针眼,该针眼与所述机针的轴向正交且从面线进入一侧的入口贯穿到面线出去一侧的出口 ;导向构件,该导向构件将所述面线导向到所述针眼;以及布料移送机构,该布料移送机构根据缝制数据而将布料相对于所述机针在从第一位置朝第二位置的规定方向上移送,其特征在于,从所述轴向观察所述机针时,所述针眼的贯穿方向与所述规定方向交叉,从所述轴向观察所述机针时,所述导向构件位于下述区域内,该区域是从所述出口朝向所述入口的方向即入口方向与在所述机针的中心位置上和所述入口方向成锐角且与所述规定方向正交的方向之间的区域,所述缝纫机包括压脚,该压脚具有供所述机针贯穿的空心部且包括从上方压住所述布料的落针地点周围的筒状构件,在所述筒状构件的上端部且与所述针眼的所述出口对应的位置上设置有缺口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构件设置于安装所述机针的针杆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缺口部的上下方向长度是筒状构件的上下方向长度的一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压脚与机针的上下运动同步地上下运动。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构件具有贯穿孔,所述针眼的贯穿方向与所述导向构件的贯穿孔的开口方向一致。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部、立柱部、机臂部,立柱部从底座部的一端侧朝上方延伸,机臂部与底座部相对地从立柱部的上侧朝另一端侧延伸,所述规定方向是所述机臂部的长轴方向。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从所述机针的所述入口朝向所述出口的轴线与所述机臂部的长轴方向且以所述机针为基准朝与所述立柱部相反的一侧延伸的轴线所成的角度在15度以上30度以下的范围内。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筒状构件的下端部在与所述长轴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且具有所述缺口部的一侧设置有朝该缺口部向上方倾斜的倾斜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能缝制均匀线迹的缝纫机。针眼的面线的出口朝向缝纫机的左斜前方侧。线导向的导向构件设置于机针的右斜后方侧。缺口部设置于压脚的筒状构件的上侧左侧。导向构件、针眼、缺口部对穿过针眼的面线进行导向,以使面线位于机针的左侧。缝纫机在面线位于机针左侧的状态下进行缝制,在布料上形成完整线迹。
文档编号D05B55/00GK202175841SQ20112028288
公开日2012年3月28日 申请日期2011年7月28日 优先权日2010年7月29日
发明者田川祐二 申请人: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