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纺布及其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731569阅读:26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无纺布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纤维未熔接(融着)的压接部的无纺布。更具体而言,本发明涉及能鲜明地辨别所述压接部的无纺布。本发明的无纺布由于具有拉伸性,因此适合用作用于涂布含药效成分的膏体而构成外用贴敷药的皮肤贴敷基布、用于涂布化妆用凝胶而构成面膜材料的皮肤贴敷基布、或者用于浸透化妆液而构成面膜材料的皮肤贴敷基布。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无纺布被应用于各种用途。例如,具有拉伸性的无纺布由于其拉伸性, 例如适合用于皮肤贴敷基布等用途,但为了从包装材料中取出后也能得知出处(制造商、 产品名等)和膏体的药效成分,并且重视设计,提出了对作为皮肤贴敷基布的无纺布实施压花处理来记录上述信息的技术方案。例如,本案申请人提出了一种伸缩性无纺布,该伸缩性无纺布的特征在于,配置有多个识别凹部单元,所述识别凹部单元是由作为凹部能够辨别的文字、图形、图案、标记、图画或其组合构成的长条形的识别凹部单元,与所述识别凹部单元的中心轴一致的直线按照与平行于无纺布的经向的直线以及平行于无纺布的纬向的直线均相交的方式取向,并且无纺布的经向或纬向的50%模量强度(50% 7 二 9 7強度)在4N/50mm宽度以下(专利文献I)。该伸缩性无纺布在刚开始使用时,识别凹部单元的确相当鲜明,能获得出处、药效成分、设计等信息,但用作皮肤贴敷基布时,存在如下问题由于与衣物等的摩擦,上述识别凹部单元变得不鲜明,无法明确地辨别出处、药效成分、设计等信息。此外,作为其它无纺布,提出了一种实施了压花加工的伸缩性无纺布,该伸缩性无纺布的特征在于,该无纺布至少由熔融起始温度不同的卷曲性复合纤维交织而成,并且该无纺布的压花凹部的纤维交织部未熔接(专利文献2)。该伸缩性无纺布将压花凹部作为出处、药效成分、设计等信息,但由于伸缩性无纺布的质地差,因此即使在刚开始使用时压花凹部也不鲜明,难以准确地辨别上述信息。作为其它无纺布,还提出了一种外用贴敷剂用支承体,该支承体的特征在于,在以热塑性纤维为主体、将该热塑性纤维与低熔点纤维混纺而得的具有伸缩性的无纺布上,通过压花加工刻印有文字(专利文献3)。虽然该支承体上通过压花加工刻印有文字,但由实施例可知,低熔点纤维发生了熔接,是不具有拉伸性的支承体。上述基于压花凹部的出处、设计等信息的问题不仅发生在上述皮肤贴敷基布上, 也发生在用于涂布化妆用凝胶而构成面膜材料的皮肤贴敷基布、用于浸透化妆液而构成面膜材料的皮肤贴敷基布、衣料用衬里等上。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 :日本专利特开2002-235269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专利特开2005-187954号公报专利文献3 :日本专利特开2001-23181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本发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完成的发明,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拉伸性的无纺布及该无纺布的制造方法,该无纺布不仅在刚开始使用时、在使用过程中也能明确地辨别出处、药效成分、设计等信息。解决课题用的手段本发明的权利要求I所述的发明是一种无纺布,该无纺布是以高卷曲性纤维为主体的无纺布,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纺布部分具有纤维未熔接的压接部,并且经向和纬向的任一方向上的拉伸强度均在25N/5cm宽度以上。本发明的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明是一种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I)形成以潜在卷曲性纤维为主体的纤网的工序;(2)对所述纤网施加压力为5MPa以上的水流,形成缠结(絡合)纤网的工序;(3)通过对所述缠结纤网施加热来使潜在卷曲性纤维呈现卷曲而制成高卷曲性纤维时,使缠结纤网的面积收缩30%以上,形成收缩纤网的工序; 以及(4)按照不使纤维熔接的条件对收缩纤网实施压花处理,藉此形成部分具有压接部、 并且经向和纬向的任一方向上的拉伸强度均在25N/5cm宽度以上的无纺布的工序。发明的效果本发明的权利要求I所述的发明是经向和纬向的任一方向上的拉伸强度均在 25N/5cm宽度以上的无纺布,因此在其部分具有的纤维未熔接的压接部的作用下,该无纺布不仅在刚开始使用时、在使用过程中也能明确地辨别出处、药效成分、设计等信息。即,拉伸强度在25N/5cm宽度以上,就表示处于纤维彼此充分缠绕、纤维密度高的状态,因此,在刚开始使用时,压接部鲜明,并且在压接部和非压接部中的任一部分,高卷曲性纤维都彼此充分缠绕,所以即使在使用过程中受到摩擦,纤维的缠结也不易解开,能维持压接部的鲜明性,能明确地辨别所述信息。此外,权利要求I所述的发明由于以高卷曲性纤维为主体,因此是拉伸性优良的无纺布。本发明的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明使用了以潜在卷曲性纤维为主体的纤网,因此能制成以高卷曲性纤维为主体的无纺布,其结果是,能制成拉伸性优良的无纺布。此外,对纤网施加压力为5MPa以上的水流以使纤维彼此充分缠结,并且使缠结纤网的面积收缩30%以上以提高纤维彼此的缠结程度,藉此实现纤维密度高的状态,并在此基础上实施压花处理,因此能制成不仅在刚开始使用时、在使用过程中压接部也很鲜明,能明确地辨别出处、药效成分、设计等信息的无纺布。


图I是表示实施例的无纺布中的压接部的配置状态的俯视图。图2(a)是关于图I中的与压接部单元的中心轴一致的直线和平行于无纺布的纬向的直线所成的角度的说明图。图2(b)是关于图I中的将纬向的压接部单元的中心彼此连接而成的直线和平行于无纺布的纬向的直线所成的角度的说明图。
图2(c)是关于图I中的将经向的压接部单元的中心彼此连接而成的直线和平行于无纺布的经向的直线所成的角度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本发明的无纺布以高卷曲性纤维为主体,以使拉伸性优良。高卷曲性纤维的卷曲数多,当外力作用时,该卷曲能拉伸,因此以高卷曲性纤维为主体的无纺布的拉伸性优良。 高卷曲性纤维不仅具有拉伸性,而且当除去外力时,使卷曲恢复至原有状态的力产生作用, 因此伸缩性优良。因此,还起到能追随弯曲部的动作和/或凹凸即随动(追従)的效果。本发明中的高卷曲性纤维是指具有50个/英寸以上的卷曲数的纤维,这样的高卷曲性纤维例如可通过使潜在卷曲性纤维呈现卷曲而获得。卷曲数是通过JIS L1015 20108. 12. I卷曲数中规定的方法得到的值。作为该潜在卷曲性纤维,可例举例如热收缩率不同的多种树脂复合而成的复合纤维、对纤维的一部分施加了特定的热史的纤维。更具体而言,作为复合纤维,可优选使用偏芯型皮芯结构的复合纤维或并列型结构的复合纤维。作为热收缩率不同的树脂的组合,可使用例如聚酯-低熔点聚酯、聚酰胺-低熔点聚酰胺、聚酯-聚酰胺、聚酯-聚丙烯、聚丙烯-低熔点聚丙烯、聚丙烯-聚乙烯等各种合成树脂的组合。包括聚酯-低熔点聚酯或聚丙烯-低熔点聚丙烯的组合的潜在卷曲性纤维的化学耐性、拉伸性和伸缩性优良,因此特别优选。作为对纤维的一部分施加了特定的热史的潜在卷曲性纤维,可使用例如将包括聚酯、聚酰胺等热塑性树脂的纤维的一个侧面在抵接于热刀(熱刃)等的同时通过该热刀等而得的潜在卷曲性纤维。该潜在卷曲性纤维的细度没有特别限定,为了使纤维容易彼此缠绕,并且纤维彼此的密合性容易提高,能形成鲜明的压接部,优选为5dtex以下,较优选为3dtex以下,更优选为2. 5dtex以下,更优选为2. 2dtex以下。细度的下限没有特别限定,通过干式法形成纤网时,为了形成质地均匀的纤网,能形成鲜明的压接部,优选为O. 5dtex以上,更优选为 O. 8dtex 以上。也可以包含2种以上细度不同的潜在卷曲性纤维。如上所述包含2种以上细度不同的潜在卷曲性纤维时,较好是通过下式算出的平均细度在上述细度范围内。包含3种以上细度不同的潜在卷曲性纤维时,较好是通过同样的方法算出的值在上述细度范围内。 Fav = I/{(Pa/100)/Fa+ (Pb/100)/Fb}这里,Fav表示平均细度(单位dtex)、Pa表示一种纤维(纤维A)在纤网中所占的质量比例(单位质量%)、?&表示纤网4的细度(单位也以)、 13表示另一种纤维(纤维B)在纤网中所占的质量比例(单位质量%)、Fb表示纤网B的细度(单位dtex)。潜在卷曲性纤维的纤维长度没有特别限定,为了使纤维容易彼此缠绕,优选为 IlOmm以下,较优选为64mm以下,更优选为51mm以下。纤维长度的下限没有特别限定,通过干式法形成纤网时,为了形成质地均匀的纤网,能形成鲜明的压接部,优选为25mm以上,更优选为30mm以上。本发明的无纺布是以上述的高卷曲性纤维为主体的无纺布,本发明中的“主体” 是指包含50质量%以上的高卷曲性纤维,高卷曲性纤维越多,拉伸性和伸缩性越好,并且越有在压接部和非压接部中的任一部分、高卷曲性纤维都彼此充分缠绕、即使在使用过程中受到摩擦、纤维的缠结也不易解开、压接部的信息鲜明的趋势,因此较优选为包含70质量%以上,更优选为包含90质量%以上,最优选为由100质量%高卷曲性纤维形成。高卷曲性纤维以外的纤维没有特别限定,高卷曲性纤维是使潜在卷曲性纤维呈现卷曲而制成的高卷曲性纤维时,为了不损害无纺布的拉伸性和伸缩性,优选不会因使潜在卷曲性纤维呈现卷曲时的热的作用而熔融的纤维,例如可以包含聚酯系纤维(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纤维、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纤维、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纤维等)、聚烯烃系纤维(聚乙烯纤维、聚丙烯纤维等)、聚酰胺系纤维(尼龙6纤维、尼龙66纤维等)、聚乙烯醇纤维、丙烯酸纤维等合成纤维、或棉花和人造纤维等纤维素系纤维。构成本发明的无纺布的高卷曲性纤维等纤维可以是白色,也可以包含用颜料着色成白色以外的颜色的纤维和/或经染料染色的纤维。如果如上所述包含着色或染色的纤维,则压接部和非压接部的色差增大,因此起到能更鲜明地辨别压接部的效果。本发明的无纺布如上所述以高卷曲性纤维为主体,经向和纬向的任一方向上的拉伸强度均在25N/5cm宽度以上。拉伸强度如此之强,就表示处于纤维彼此充分缠绕、纤维密度高的状态,因此是如下所述的无纺布在刚开始使用时,压接部鲜明,并且在压接部和非压接部中的任一部分,高卷曲性纤维都彼此充分缠绕,所以即使受到摩擦,纤维的缠结也不易解开,所以在使用过程中也能维持压接部的鲜明性,能明确地辨别出处、药效成分、设计等信息。如下所述,压接部的纤维未熔接,对无纺布的拉伸强度的提高没有贡献,因此即使是形成压接部前的纤网,在经向和纬向的任一方向上也均具有25N/5cm宽度以上的拉伸强度。因此,关于无纺布的拉伸强度,对于在形成压接部前的纤网的阶段已处于纤维彼此充分缠绕、纤维密度高的状态的纤网,由于处于已形成压接部的状态,因此不仅在刚开始使用时、在使用过程中压接部也鲜明。上述纤维彼此的充分缠结例如可通过水刺缠结(水流絡合)而获得。该拉伸强度越强,就表示处于纤维彼此更充分地缠绕、纤维密度更高的状态,其结果是,能使得在刚开始使用时和使用过程中具有更鲜明的压接部,因此,拉伸强度在经向和纬向的任一方向上均优选为25N/5cm宽度以上,较优选为30N/5cm宽度以上,更优选为35N/5cm宽度以上,更优选为40N/5cm宽度以上,更优选为45N/5cm宽度以上,更优选为 50N/5cm宽度以上。制造无纺布时,由于纤维容易沿经向取向,因此有经向的拉伸强度增强的趋势,具体而言,经向的拉伸强度为55N/5cm宽度以上,优选为60N/5cm宽度以上,较优选为65N/5cm宽度以上,更优选为70N/5cm宽度以上,更优选为80N/5cm宽度以上,更优选为 100N/5cm宽度以上,更优选为120N/5cm宽度以上。拉伸强度的上限没有特别限定,现实的是经向、纬向均在200N/5cm宽度以下。本发明中的“拉伸强度”是从无纺布上取宽50mm、长300mm的试样片,使用恒速拉伸型拉伸试验机(Orientec公司制,TENSILON)测定到试样片断裂为止的最大负荷。对3块试样片进行该最大负荷的测定,将这些最大负荷的算数平均值作为拉伸强度。测定以夹具间隔200mm、拉伸速度500mm/分钟的条件进行。本发明中的“经向”是指无纺布生产时的流动方向,“纬向”是指与经向正交的方向。本发明的无纺布部分具有纤维未熔接的压接部,因而能将出处、药效成分、设计等信息提供给使用者等。本发明的无纺布如上所述处于纤维彼此充分缠绕、纤维密度高的状态,因此,在刚开始使用时,压接部鲜明,并且在压接部和非压接部中的任一部分,高卷曲性纤维都彼此充分缠绕,所以即使在使用过程中受到摩擦,纤维的缠结也不易解开,因此在使用过程中也能维持压接部的鲜明性,能明确地辨别所述信息。该压接部虽然纤维的密合度比其它区域高,但纤维未熔接,因此无纺布的拉伸性和伸缩性不会因压接部的存在而受到影响。即,通过外力使无纺布拉伸时,构成压接部的纤维(特别是高卷曲性纤维)也能拉伸,因此具有优良的拉伸性和伸缩性。因此,具有压接部的无纺布和形成压接部前的纤网之间,拉伸性和伸缩性没有很大差别。如上所述,“纤维未熔接”是指一部分的纤维熔融,固结后不处于纤维彼此结合的状态,纤维的自由度得以确保的状态。上述各压接部根据目的不同,可采用各种形态。例如,可以是文字、图形、图案、标记、图画等形态,形态不同的压接部可以混合存在。本发明的无纺布通过部分具有如上所述的压接部,能辨别各种信息,其配置状态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规则地配置或不规则地配置。但是,如日本专利特开 2002-235269号公报中所述,优选如下3种配置(I)与压接部单元的中心轴(日本专利特开2002-235269号公报中的识别凹部单元的中心轴,即通过可将作为压接部能够辨别的文字等长条形重复单元完全包围的面积最小的长方形的对角线的交点、且平行于所述长方形的长边的直线)一致的直线,与平行于无纺布的经向的直线和平行于无纺布的纬向的直线中的任一条直线均相交的配置;(2)将任意压接部单元的中心(可将作为压接部能够辨别的文字等长条形重复单元完全包围的面积最小的长方形的对角线的交点)和在无纺布的纬向上距该压接部单元最近的压接部单元的中心连接而形成的直线,与平行于无纺布的纬向的直线相交的配置;(3)将任意压接部单元的中心和在无纺布的经向上距该压接部单元最近的压接部单元的中心连接而形成的直线,与平行于无纺布的经向的直线相交的配置。 较好是满足上述条件(I) (3)中的2个以上,更好是3个都满足。压接部的总面积如果过大,则容易影响拉伸性和伸缩性,因此压接部的总面积优选为无纺布面积的40%以下,较优选为20%以下,更优选为10%以下。另一方面,压接部的总面积过小、例如文字过小时,难以明确地辨别作为目标的出处、药效成分、设计等信息,因此压接部的总面积优选为无纺布面积的5%以上。本发明的无纺布的单位面积重量没有特别限定,为了能达到纤维密度高的状态, 优选为30g/m2以上,更优选为40g/m2以上。另一方面,通过提高单位面积重量,可提高压接部的纤维密度,压接部的鲜明度提高,但单位面积重量如果过高,则难以使纤维充分地缠结,有无法在使用过程中维持鲜明的压接部的趋势,因此单位面积重量优选为150g/m2以下,较优选为130g/m2以下,更优选为110g/m2以下。该单位面积重量是每Im2的质量,是通过JIS L 1085 :19986. 2每单位面积的质量中规定的方法得到的值。本发明的无纺布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厚度如果过薄,则压接部的深度容易变得不足,难以形成鲜明的压接部,而且有无纺布的拉伸性和伸缩性也会受损的趋势,因此厚度优选为O. 3mm以上,更优选为O. 4mm以上。另一方面,厚度如果过厚,则容易达到纤维彼此未充分缠结的状态,有无法在使用过程中维持鲜明的压接部的趋势,因此优选为I. 5mm以下, 较优选为Imm以下,更优选为O. 85mm以下。该“厚度”是使用压缩弹性试验机在接触面积 5cm2、负荷O. 98N{100gf}的条件下测得的值。本发明的无纺布如上所述是容易拉伸的无纺布,具体而言,伸长率在经向、纬向上均为100%以上。更好是在经向、纬向上均为120%以上。特别是由于无纺布制造时纤维容易沿经向取向,因此容易沿纬向拉伸,具体而言,纬向的伸长率优选为150%以上,较优选为 180%以上,更优选为190%以上,更优选为200%以上。该伸长率是指进行上述拉伸强度测定时的最大负荷时的试样片的拉伸度[=(最大负荷时的长度,单位mm)-(夹具间隔= 200mm)]相对于夹具间隔(200mm)的百分率。进行3次该测定,将上述百分率的算数平均值作为伸长率。为了使本发明的无纺布的拉伸性优良,纬向上的50%模量强度优选为8N/5cm以下,较优选为6N/5cm以下,更优选为5N/5cm以下,更优选为4N/5cm以下。另一方面,为了能稳定地形成压接部,经向上的50%模量强度优选为5N/5cm以上。该50%模量强度是从无纺布上取宽50mm、长300mm的试样片,使用恒速拉伸型拉伸试验机(Orientec公司制,TENSILON),以200mm的夹具间隔将试样片固定后,测定拉伸到 IOOmm(夹具间隔300mm)为止的最大负荷。对3块试样片进行该最大负荷的测定,将这些最大负荷的算数平均值作为50%模量强度。测定以拉伸速度500mm/分钟的条件进行。本发明的无纺布是伸缩性优良的无纺布,具体而言,50 %拉伸时的回复率在经向、 纬向上均优选为40%以上。更优选为45%以上。特别是在因伸长率高而无纺布组织不易被破坏、回复性优良的纬向上,优选为50 %以上,较优选为55 %以上,更优选为60 %以上, 更优选为65%以上。该50%拉伸时的回复率是从无纺布上取宽50mm、长300mm的试样片,使用恒速拉伸型拉伸试验机(Orientec公司制,TENSILON),以200mm的夹具间隔将试样片固定。以该夹具间隔200mm的位置为起点,以200mm/分钟的速度拉伸至距起点IOOmm的位置、即50% 拉伸位置(L5tl= 100mm),立刻以同样的速度返回至起点。此时,测定试样片的拉伸应力为零时的与起点的距离(Ln)。对3块试样片进行该测定,将上述距离(Ln)算数平均后,将由下式算出的数值作为50%拉伸时的回复率。50%拉伸时的回复率(% ) = [(L50-Ln)/L50] X 100= IOO-Ln更好是本发明的无纺布不仅处于纤维彼此充分缠绕、纤维密度高的状态,而且纤维均匀地分散,质地优良。这是因为刚开始时和使用过程中的压接部更加鲜明。更具体而言,如下定义的平均质地指数优选为O. 55以下,较优选为O. 50以下,更优选为O. 45以下, 更优选为O. 40以下,更优选为O. 35以下。平均质地指数是通过日本专利特开2001-50902号公报中记载的方法得到的值, 即如下所述得到的值。(I)从光源对被测定物(无纺布)的任意部位照射光,通过受光元件接受所照射的光中在被测定物的规定区域被反射的反射光,获得亮度信息。(2)将被测定物的规定区域等分成图像尺寸3mm见方、6mm见方、12mm见方、24mm 见方,获得4个分割图案。(3)对于所得的各分割图案,分别基于亮度信息算出等分的各部分的亮度值。(4)基于各部分的亮度值算出各分割图案的亮度平均⑴。(5)求出各分割图案的标准偏差(O)。(6)通过下式算出各分割图案的变异系数(CV)。
变异系数(CV)= ( σ /X) X 100这里,σ表示各分割图案的标准偏差,X表示各分割图案的亮度平均。(7)以各图像尺寸的对数作为X坐标,以与该图像尺寸相对应的变异系数作为Y坐标,结果得到坐标组,通过最小二乘法对该坐标组进行一元线性回归,算出其斜率,将该斜率的绝对值作为质地指数。(8)反复进行3次该质地指数的测定,将其平均值作为平均质地指数。本发明的无纺布的制造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通过下述工序制造(1)形成以潜在卷曲性纤维为主体的纤网的工序;(2)对所述纤网施加压力为5MPa以上的水流,形成缠结纤网的工序;(3)通过对所述缠结纤网施加热来使潜在卷曲性纤维呈现卷曲而制成高卷曲性纤维时,使缠结纤网的面积收缩30%以上,形成收缩纤网的工序;以及(4)按照不使纤维熔接的条件对收缩纤网实施压花处理,藉此形成部分具有压接部、并且经向和纬向的任一方向上的拉伸强度均在25N/5cm宽度以上的无纺布的工序。如上所述,由于使用了以潜在卷曲性纤维为主体的纤网,因此能制成以高卷曲性纤维为主体的无纺布,其结果是, 能制成拉伸性和伸缩性优良的无纺布。此外,对纤网施加压力为5MPa以上的水流以使纤维彼此充分缠结,并且使缠结纤网的面积收缩30%以上,以提高纤维彼此的缠结程度,藉此实现纤维密度高的状态,并在此基础上实施压花处理,因此能制成不仅在刚开始使用时、在使用过程中压接部也很鲜明,能明确地辨别出处、药效成分、设计等信息的无纺布。
更具体而言,⑴形成以潜在卷曲性纤维为主体(50质量%以上)的纤网的工序中,例如可通过梳理成网法(力一 K法)和气流成网法(工7 X法)等干式法、湿式法、 或纺粘法(7>卜''法)等直接法形成。为了能通过部分具有压接部来辨别信息,较好是具有一定程度的厚度,因此优选通过容易形成体积较大的纤网的干式法、特别优选通过梳理成网法来形成纤网。该纤网可以是纤维沿一个方向取向的平行纤网,或是纤维交叉取向的交叉纤网(々π 7 X Wf)。也可以将这些纤网层叠。例如可将平行纤网和交叉纤网层叠(即十字交叉纤网(7夕口 7々工·/',criss-cross web))。作为潜在卷曲性纤维,可使用上述的潜在卷曲性纤维。此外,由于在后续的缠结工序中施加强水流,因此纤网的质地容易因水流而变差,所以通过水流进行缠结前的纤网的单位面积重量优选为 30g/m2 以上。接着,(2)对该纤网施加压力为5MPa以上的水流,从而形成缠结纤网。通过施加上述压力的水流,能达到纤维彼此充分缠绕、纤维密度高的状态,容易辨别压接部的信息。水流的压力越高,上述作用效果越好,因此优选施加压力为5. 5MPa以上的水流。如果水流的压力过强,则有潜在卷曲性纤维的卷曲呈现不充分、拉伸性和伸缩性变差的倾向,以及缠结纤网的质地变差、压接部的鲜明性变差的倾向,因此水流的压力优选为12MPa以下。上述水流的施加较好是并非施加I次,而是施加2次以上。这是因为水流的施加次数越多,纤维彼此的缠结进行得越充分,越容易达到纤维密度高的状态。但是,如果纤维彼此的缠结过度进行,则有后续工序中的潜在卷曲性纤维的卷曲呈现不充分的倾向,因此水流的施加优选在4次以下。如上所述施加2次以上的水流时,只要施加至少I次的压力为5MPa以上的水流即可,但为了容易达到纤维密度高的状态,较好是施加2次以上的压力为5MPa以上的水流。特别是施加2次以上水流时,较好是对纤网的两面施加水流,以使纤维充分缠结,更好是对纤网的两面施加压力为5MPa以上的水流,以使纤维充分缠结。CN 102605556 A 如果施加如此强的水流,则有缠结纤网的质地紊乱的倾向,如果质地如此紊乱,则其结果是有难以辨别压接部的信息的倾向,因此在施加水流之前,为了使水和纤网良好地浸透,较好是通过喷淋器等将纤网润湿后,逐级提高压力,最终施加压力为5MPa以上的水流。还有,为了使无纺布的质地不紊乱,水刺缠结时所用的支承纤网的支承体优选使用50 100目的塑料制或金属制的平织网或斜织网或者筛网。接着,(3)通过对所述缠结纤网施加热来使潜在卷曲性纤维呈现卷曲而制成高卷曲性纤维时,使缠结纤网的面积收缩30%以上,形成收缩纤网。如上所述,由于利用潜在卷曲性纤维的呈现卷曲的力量使缠结纤网充分收缩,因此拉伸性和伸缩性等更为优良,并且处于纤维彼此充分缠绕、纤维密度高的状态,在刚开始时和使用过程中容易辨别压接部的信息。因此,收缩率优选为35%以上,更优选为40%以上。该“使面积收缩30%以上”是指例如通过对Im2的缠结纤网施加热而形成O. 7m2以下的收缩纤网。该收缩可以仅在缠结纤网的经向(无纺布生产时的流动方向)上收缩,也可以仅在缠结纤网的纬向(与经向正交的方向)上收缩,还可以在缠结纤网的经向、纬向两个方向上收缩,如果考虑到无纺布的拉伸强度、拉伸性、伸缩性和/或压接部的鲜明性等,优选在缠结纤网的经向、纬向两个方向上收缩。为了如上所述在两个方向上收缩,例如可以在经向上超喂(overfeed)、在纬向上以不影响收缩的状态施加热。使缠结纤网的面积收缩30%以上的热可以在用传送机等搬运缠结纤网的同时施加。对该缠结纤网施加的热只要能使潜在卷曲性纤维呈现50个/英寸以上的卷曲即可,其温度根据潜在卷曲性纤维而不同,因此没有特别限定。该温度可根据潜在卷曲性纤维通过实验方法适当设定。加热装置没有特别限定,可例举例如热风干燥器、红外线灯、加热辊等。其中优选热风干燥器、红外线灯等不用固体施加强大压力的加热装置,它们在潜在卷曲性纤维呈现卷曲时不易影响纤维彼此的缠结作用。接着,(4)按照不使纤维熔接的条件对收缩纤网实施压花处理,藉此形成部分具有压接部、并且经向和纬向的任一方向上的拉伸强度均在25N/5cm宽度以上的无纺布。本发明中,在上述缠结纤网形成工序和收缩纤网形成工序中,因为制成处于纤维彼此充分缠绕、 纤维密度高的状态的收缩纤网后再形成压接部,所以能制成在刚开始时和使用过程中可鲜明地辨别压接部的信息的无纺布。该压花处理重要的是按照不使纤维熔接的条件实施。这是因为如果纤维熔接,则高卷曲性纤维等发生熔接,因而无法发挥出足够的拉伸性和伸缩性。为了不使该纤维熔接, 压花处理装置的温度采用比收缩纤网构成纤维中具有最低的熔点的树脂成分的熔点更低的温度,优选采用比熔点低30°C以上的温度,更优选采用比熔点低50°C以上的温度。另一方面,为了保证压接部在初期和使用时的鲜明性,并且为了使压接部的体积不会因保存时、 甚至后加工时的热处理而恢复,优选在比收缩纤网构成纤维中具有最高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的树脂成分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更高的温度下实施压花处理。例如,收缩纤网构成纤维中具有最高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的树脂成分为聚酯类树脂时,优选在100°C以上的温度下实施,较优选在120°C以上的温度下实施,更优选在140°C以上的温度下实施,更优选在160°C以上的温度下实施。作为该压花处理装置,可例举例如平滑辊与压花辊的组合、同步的一对压花辊的
10组合等。作为平滑辊的原材料,可例举钢、棉花、羊毛、耐热性树脂等,从鲜明地形成压接部的角度和异物混入的角度考虑,优选使用由耐热性树脂形成的平滑辊。作为该优选的耐热性树脂,可例举聚酰胺等,肖氏D硬度优选为80左右。另一方面,作为压花辊的原材料,可例举金属、耐热性原材料,从鲜明地形成压接部的角度考虑,优选使用由金属形成的压花辊。 因此,特别优选由耐热性树脂形成的平滑辊和由金属形成的压花辊的组合。为了使用该压花处理装置进行部分压接而形成能够辨别出处、药效成分、设计等信息的压接部,在压花辊等上具有与压接部相对应的镜像的凸部。另外,关于压花处理装置,对于刚形成后的仍具有热量的状态的收缩纤网,可以在不对压花处理装置加热的情况下工作,对于不具有热量的稳定状态的收缩纤网,也可以在对压花处理装置加热的情况下工作。压花处理装置对收缩纤网施加的压力根据压花处理装置的种类、处理速度、处理温度、压接部的面积、收缩纤网的宽度、收缩纤网的种类或状态等而不同,因此可适当调整以使压接部鲜明。该无纺布形成工序中形成的无纺布虽然在经向和纬向的任一方向上均具有 25N/5cm宽度以上的拉伸强度,但如上所述,并非通过压花处理使纤维熔接,因此拉伸强度并不会因该压花处理而提高。即,收缩纤网本身在水流的作用和收缩作用下处于纤维彼此充分缠绕、纤维密度高的状态,因此在经向和纬向的任一方向上均具有25N/5cm宽度以上的拉伸强度。以上是本发明的无纺布的基本的制造方法,但作为纤维不含着色或染色的纤维时,通过在形成缠结纤网后或形成收缩纤网后进行染色,可藉由压花处理形成更鲜明的压接部。[实施例] 以下记载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下述实施例。《实施例I》使用100质量%的由聚酯(熔点250°C )/低熔点聚酯(熔点230°C )的组合构成并列型结构的潜在卷曲性纤维(细度2. 2dtex,纤维长度51mm),用梳理机开松,接着用交叉铺网机形成交叉纤网(单位面积重量60g/m2)后,用90目的聚酯制斜织网(支承体)搬运并同时用水流进行缠结,形成水刺缠结纤网。水刺缠结的条件如下所述。I.喷淋器0. IMPa (将一面记作“A面”)2.自喷嘴直径O. 13mm、喷嘴间距O. 6mm的喷嘴板5. 5MPa (A面)3.自喷嘴直径O. 13mm、喷嘴间距O. 6mm的喷嘴板5. 5MPa(A面的反面,以下记作“B 面”)接着,将水刺缠结纤网于110°C干燥后,对于在不对纬向进行限制的情况下在经向上超喂并同时用传送机搬运的水刺缠结纤网,用热风干燥器进行温度180°C下的热处理,藉此使潜在卷曲性纤维呈现卷曲,形成高卷曲性纤维时,使水刺缠结纤网的面积在经向和纬向上总共收缩40%,形成单位面积重量为100g/m2的收缩纤网。接着,将该不具有热量的稳定状态的收缩纤网供给至由耐热性树脂制平滑辊(组成=聚酰胺,肖氏D硬度=83)和金属制压花辊(温度160°C )形成的压花处理装置(线压力30kg/cm)之间,制成部分具有压接部的无纺布。该无纺布的压接部未熔接。压接部如下所述。
压接部单元“ABCDEFGHIJ”和 “0123456789” (参照图 I)配置状态(I)与压接部单元的中心轴一致的直线La和平行于无纺布的纬向的直线Lm所成的角度U )(参照图2(a)):任一压接部单元均为27°(2)将压接部单元的中心和在无纺布的纬向上距该压接部单元最近的压接部单元的中心连接而形成的直线Lc_m,和平行于无纺布的纬向的直线Lm所成的角度(β)(参照图 2(b)):任一组合均为5。(3)将压接部单元的中心和在无纺布的经向上距该压接部单元最近的压接部单元的中心连接而形成的直线Lc,,和平行于无纺布的经向的直线Lm所成的角度(Y )(参照图 2(c)):任一组合均为27°压接部的总面积8%《实施例2》如下所述改变水刺缠结条件,并且将使潜在卷曲性纤维呈现卷曲而形成高卷曲性纤维时的热风干燥器的温度设为185°C,使水刺缠结纤网的面积在经向和纬向上总共收缩 35%,除此之外与实施例I同样地操作,制成无纺布。该无纺布的压接部未熔接。I.喷淋器0. IMPa (A 面)2.自喷嘴直径O. 13mm、喷嘴间距O. 6mm的喷嘴板4. OMPa (A面)3.自喷嘴直径O. 13mm、喷嘴间距O. 6mm的喷嘴板5. 5MPa(B面)《实施例3》如下所述改变水刺缠结条件,并且将使潜在卷曲性纤维呈现卷曲而形成高卷曲性纤维时的热风干燥器的温度设为185°C,使水刺缠结纤网的面积收缩45%,除此之外与实施例I同样地操作,制成无纺布。该无纺布的压接部未熔接。I.喷淋器0. IMPa (A 面)2.自喷嘴直径O. 13mm、喷嘴间距O. 6mm的喷嘴板4. OMPa (A面)3.自喷嘴直径O. 13mm、喷嘴间距O. 6mm的喷嘴板5. OMPa(B面)《实施例4》使用100质量%的以聚丙烯(熔点159°C )/低熔点聚丙烯(熔点119°C )的组合具有偏芯皮芯型结构的潜在卷曲性纤维(细度2. 2dtex,纤维长度44mm),用梳理机开松, 接着用交叉铺网机形成交叉纤网(单位面积重量50g/m2)后,用90目的聚酯制斜织网(支承体)搬运并同时用水流进行缠结,形成水刺缠结纤网。水刺缠结的条件如下所述。I.喷淋器0. IMPa (A 面)2.自喷嘴直径O. 13mm、喷嘴间距O. 6mm的喷嘴板7. OMPa (A面)3.自喷嘴直径O. 13mm、喷嘴间距O. 6mm的喷嘴板7. OMPa(B面)接着,将水刺缠结纤网于100°C干燥后,对于在不对纬向进行限制的情况下在经向上超喂并同时用传送机搬运的水刺缠结纤网,用热风干燥器进行温度140°C下的热处理,藉此使潜在卷曲性纤维呈现卷曲,形成高卷曲性纤维时,使水刺缠结纤网的面积在经向和纬向上,总共收缩50%,形成单位面积重量为96g/m2的收缩纤网。接着,将该不具有热量的稳定状态的收缩纤网供给至由耐热性树脂制平滑辊(组成=聚酰胺,肖氏D硬度=83)和金属制压花辊(温度100°C )形成的压花处理装置(线压力20kg/cm)之间,制成部分具有压接部的无纺布。该无纺布的压接部未熔接。压接部与实施例I相同。《比较例I》以60根/cm2的针密度将交叉纤网(单位面积重量55g/m2)缠结,形成针刺纤网, 将使潜在卷曲性纤维呈现卷曲而形成高卷曲性纤维时的热风干燥器的温度设为195°C,使针刺纤网的面积在经向和纬向上总共收缩45%,除此之外与实施例I同样地操作,制成比较用的无纺布。该无纺布的压接部未熔接。《比较例2》如下所述改变水刺缠结条件,并且将使潜在卷曲性纤维呈现卷曲而形成高卷曲性纤维时的热风干燥器的温度设为190°C,使水刺缠结纤网的面积在经向和纬向上总共收缩 47%,除此之外与实施例I同样地操作,制成比较用的无纺布。该无纺布的压接部未熔接。I.喷淋器0. IMPa (A 面)2.自喷嘴直径O. 13mm、喷嘴间距O. 6mm的喷嘴板4. OMPa (A面)3.自喷嘴直径O. 13mm、喷嘴间距O. 6mm的喷嘴板4. OMPa(B面)《比较例3》如下所述改变水刺缠结条件,并且将使潜在卷曲性纤维呈现卷曲而形成高卷曲性纤维时的热风干燥器的温度设为165°C,使水刺缠结纤网的面积收缩24%,除此之外与实施例I同样地操作,制成比较用的无纺布。该无纺布的压接部未熔接。I.喷淋器0. IMPa (A 面)2.自喷嘴直径O. 13mm、喷嘴间距O. 6mm的喷嘴板7. OMPa (A面)《比较例4》如下所述改变水刺缠结条件,并且将使潜在卷曲性纤维呈现卷曲而形成高卷曲性纤维时的热风干燥器的温度设为140°C,使水刺缠结纤网的面积在经向和纬向上总共收缩 15%,除此之外与实施例I同样地操作,制成比较用的无纺布。该无纺布的压接部未熔接。I.喷淋器0. IMPa (A 面)2.自喷嘴直径O. 13mm、喷嘴间距O. 6mm的喷嘴板5. 5MPa(A面)3.自喷嘴直径O. 13mm、喷嘴间距O. 6mm的喷嘴板5. 5MPa(B面)《比较例5》以50根/cm2的针密度将交叉纤网(单位面积重量55g/m2)缠结,形成针刺纤网, 使针刺纤网的面积在经向和纬向上总共收缩55%,除此之外与比较例I同样地操作,制成比较用的无纺布。该无纺布的压接部未熔接。(各种物性评价)对于各无纺布,按照上述步骤测量拉伸强度、伸长率、50%模量强度、50%拉伸时回复率及平均质地指数。其结果如表1、2所示。(压接部的鲜明性的评价)压接部的鲜明性的评价按照以下判断标准进行。其结果如表1、2所示。首先,裁剪各无纺布,采集经向为50cm、讳向为70cm的长方形试样片。接着,将各试样片在白纸上配置成水平方向为纬向、垂直方向为经向,制成评价片。然后,将评价片保持在垂直状态,在室内荧光灯下,从在直角方向上距各评价片50cm的点的上方50cm的位置,目测确认各试样片,通过以下标准进行判定。(判定标准)◎◎ · · 压接部鲜明,所有文字均可判别〇· · 压接部鲜明,但存在部分难以判别的文字Δ · · 不鲜明的压接部多,存在部分难以判别的文字X · · 压接部不鲜明,文字难以判别(摩擦后的鲜明性的评价)使用JIS L1076 :2006 (机织物和编织物的起球试验方法)7. 3中规定的外观保持性试验机(试样保持件(* ^夕'' )的底面积20cm2,按压负荷3. 23N),对各无纺布的具有压接部的面摩擦10次。然后,与上述(压接部的鲜明性的评价)同样地进行评价。其结果如表1、2所示。[表I]
权利要求
1.一种无纺布,该无纺布是以高卷曲性纤维为主体的无纺布,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纺布部分具有纤维未熔接的压接部,并且经向和纬向的任一方向上的拉伸强度均在25N/5cm宽度以上。
2.一种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1)形成以潜在卷曲性纤维为主体的纤网的工序;(2)对所述纤网施加压力为5MPa以上的水流,形成缠结纤网的工序;(3)通过对所述缠结纤网施加热来使潜在卷曲性纤维呈现卷曲而制成高卷曲性纤维时,使缠结纤网的面积收缩30%以上,形成收缩纤网的工序;以及(4)按照不使纤维熔接的条件对收缩纤网实施压花处理,藉此形成部分具有压接部、并且经向和纬向的任一方向上的拉伸强度均在25N/5cm宽度以上的无纺布的工序。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拉伸性的无纺布及该无纺布的制造方法,该无纺布不仅在刚开始使用时、在使用过程中也能明确地辨别出处、药效成分、设计等信息。本发明的无纺布是以高卷曲性纤维为主体的无纺布,所述无纺布部分具有纤维未熔接的压接部,并且经向和纬向的任一方向上的拉伸强度均在25N/5cm宽度以上。该无纺布可通过如下工序制造对以潜在卷曲性纤维为主体的纤网施加压力为5MPa以上的水流,形成缠结纤网,通过对该缠结纤网施加热来使潜在卷曲性纤维呈现卷曲而制成高卷曲性纤维时,使缠结纤网的面积收缩30%以上,形成收缩纤网后,按照不使纤维熔接的条件对收缩纤网实施压花处理。
文档编号D06C23/04GK102605556SQ20121003108
公开日2012年7月25日 申请日期2012年1月20日 优先权日2011年1月21日
发明者井上翔太, 武田茂树, 道畑丰文 申请人:日本韦琳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