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孔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其针织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2851阅读:22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具有孔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其针织物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孔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其针织物。
背景技术
以往,在用横编机编织针织物期间,同时还编织孔。作为采用了孔的针织物具有纽扣孔。例如在专利文献I中,示出了具有横孔的纽扣孔的针织物及其编织方法。此外,也有纵孔的纽扣孔。图9所示的针织物30在纽扣孔33的下端部32分支成两个,以其分支为界通过分别不同的针织纱线折返编织。在形成与纽扣一致的大小的孔之后,在纽扣孔33的上端部34重叠接合相邻的线圈。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 :日本专利第2573101号公报然而,就该纽扣孔33而言,通过反复扣上和摘下纽扣,会重复进行施加于纽扣孔33的下端部32、上端部34和其两端的线圈的力,在穿戴时通过向外侧拉伸的力有时会出现断线。该断线成为引起强度不足的问题,此外,不限于纽扣孔,在将孔用于穿插带、绳等的情况下也存在断线。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而作出的,其在于提供一种分散对位于孔周缘的线圈施加的力、针织纱线难以断开的具有孔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其针织物。本发明为,一种具有孔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该具有孔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采用了具备至少前后一对针床、并能移圈的横编机,所述具有孔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的特征在于,所述孔具有由至少I个以上的线圈纵行所构成的线圈列形成孔周围的孔形成部,所述具有孔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用以下工序编织工序1,其反复进行如下动作来形成孔形成部的始端部,即,使孔形成部朝横向移动,并且,在移动方向的相反侧形成加针,与移动后的孔形成部的线圈列连续地形成新的线圈列;工序2,其与所述工序I连续地反复形成孔形成部的线圈列;和工序3,其通过反复进行如下动作来一边形成孔形成部的终端部一边接合孔形成部的始端部和终端部,即,一边使孔形成部朝与所述工序I中的移动相反的方向移动,一边形成与在所述工序I中形成的加针重合的重针,并且,与移动后的线圈列连续地形成新的线圈列。本发明中,特征在于,在所述工序I之前和所述工序3之后,以孔形成部的始端部和终端部的线圈列倾斜的方式顺次进行拉返编织。此外,本发明中,特征在于,为了形成多个孔,在所述工序2之后、工序3之前进行工序f 3,将孔形成部的始端部和终端部在多个部位接合而形成孔。此外,本发明的具有孔的针织物采用具有至少前后一对针床的、能移圈的横编机通过无缝制地编织而成,所述具有孔的针织物的特征在于,用由至少I个以上的线圈纵行所构成的线圈列形成孔周围的孔形成部来形成,在线圈纵行方向上连续的孔形成部在大致中间位置折返,隔着孔而相向的孔形成部的线圈列的线圈纵行方向成为逆向,并且,除孔以夕卜,通过相向的孔形成部的加针实现的始端部和通过线圈实现的终端部相接合。根据本发明,对于形成孔周围的孔形成部,其始端部和终端部一边形成多个重针一边接合,因此,在拉伸力施加于孔周缘的线圈时力被分散,强度增加。此外,根据本发明,对与孔形成部的始端部和终端部连续的线圈列顺次进行拉返编织,由此,从针织物分支的孔形成部平滑地弯曲,能够防止线圈的突伸。此外,根据本发明,能够在从针织物侧端部突出的针织物上排列两个以上的孔。能够形成新设计的纽扣孔,此外还能够用于带、绳等的穿插。


图I是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I示出的具有孔的针织物I的概略图。 图2是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I示出的具有孔的针织物I的编织图。图3是接着图2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I示出的具有孔的针织物I的编织图。图4是接着图3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I示出的具有孔的针织物I的编织图。图5是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2示出的具有孔的针织物10的概略图。图6是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2示出的具有孔的针织物10的编织图。图7是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3示出的具有孔的针织物20的概略图。图8是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3示出的具有孔的针织物20的编织概略图。图9是以往的具有纽扣孔的针织物30的概略图。标号说明1、10、20、30 :针织物la、lla、21a :孔形成部3、13、23、33:孔5、15、25:侧端部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例1-3的具有孔的针织物进行说明。编织所使用的横编机是具有前后一对针床的双针床横编机,使用隔一针的方式进行编织。虽然未图示,但能在作为筒状针织物的羊毛衫(力一于、力' >,cardigan)上形成孔。如果是单层针织物,也可不设定空针而用连续的织针进行编织。此外,横编机中,后针床能相对于前针床拉移,在针床的上方具有多个供纱口。为了方便说明,使被编织的针织物全部为平针,编织图中针数比实际的编织少。当然,针织物也可采用平针以外的组织进行编织。另外,本实施方式中所示的孔3、13、23是纽扣孔,但也可应用作为穿插带、绳状的时尚品等的孔。此外,后述的图2 4、图6的编织图用以下内容示出。图中左栏的“S (T) +数字”表示工序序号。此外,途中右栏的A S表示前针床(以下为FB)的织针,a'表示后针床(以下为BB)的织针,〇表示旧线圈, 表示各工序中编织的新线圈,◎表示重针(重&目),V字表示挂针或折缝针y,目),各编织工序中进行了编织动作的部分用实线表示。此外,图中的中栏的左右方向箭头表示编织方向,上下、斜方向的箭头表示进行移圈,位于纸面下侧的操作先进行。另外,将上下、斜方向组合后的箭头表示省略其中途的工序。图I是作为实施例I示出的具有孔3的针织物I的概略图。本实施例的具有孔3的针织物I在图中从下侧至上侧按箭头所示的方向进行编织。从针织物I的右侧的侧端部5分支的孔形成部Ia朝针织物外部突出地折返。孔形成部Ia由至少I个以上的线圈纵行(^工一>、wale)所构成的线圈列形成,其隔着孔3而相向的线圈的线圈纵行方向成为逆向。此外,除孔3之外,相向的孔形成部Ia的始端部8和终端部9用成为加针的挂针和线圈接合。加针既可以是挂针,也可以是用加成、扭针实现的线圈。孔形成部Ia折返并在多个部位接合,即使有拉伸力施加于孔3时,也可分散力而使强度增加。图I所示的孔形成部Ia如箭头的数所示,通过在孔形成部Ia以外的线圈中止编织期间单独编织大量线圈,由此形成向针织物外部突出的形状。孔形成部Ia在线圈纵行方向的中央附近折返,孔3成为被由至少I个以上的线圈纵行所构成的线圈列形成的孔形成部Ia夹持的形状。用图2 4的编织图对针织物I的编织工序进行说明。此外,图中用实线表示针织 物I的侧端部5的位置。在后述的Sf S6的工序中,通过折返编织使形成孔形成部Ia的始端部8前的线圈列倾斜,并使连续形成的线圈列的弯曲平滑,抑制线圈的突伸。图2的SO表示形成孔形成部Ia的始端部8前的针织物Ib的编织,在FB的织针K、I、G、E、C、A上形成线圈。SI中,使供纱口朝纸面右方移动,在FB的织针A、C、E、G上形成线圈。S2中,在FB的织针K上形成折缝针,在织针I、G、E、C、A上形成线圈。S3在FB的织针A、C、E上形成线圈。此外,S4中,朝左方在FB的织针I上形成折缝针,在织针G、E、C、A上形成线圈。在各进行一次与S3、S4—样的编织后,在S5中,在FB的织针A上形成线圈。此外在S6中,朝左方在FB的织针E上形成折缝针,在织针C、A上形成线圈。在图I的针织物I上,示出了由所述Sf S6工序进行的渐渐减少线圈的倾斜部7a。此外,虽然未在编织图中示出,但在形成孔形成部Ia的终端部9后,在针织物I上通过折返编织形成倾斜部7b。(后述的S21以后)渐渐增加线圈的倾斜部7b与倾斜部7a对称地形成。倾斜部7b与倾斜部7a —样,使连续形成的线圈列的弯曲平滑,能够抑制线圈的突伸。图3的S7中,在FB的织针A、C、E、G、I、K上形成线圈。通过该编织在由S2形成的折缝针上也形成线圈。S8中,在使卡定于FB的织针G、K的线圈移圈至BB的织针g,k后,朝左方在BB的织针k,g和FB的织针E上形成线圈。该S8以后,在针织物I的侧端部5附近,中止除孔形成部Ia之外的针织物Ib的编织,并继续进行孔形成部Ia独自的编织。S9中,在FB的织针C上形成折缝针,在织针E、I上形成线圈。通过S8、S9形成袋组织。S7中,在FB的织针C、E、G、I、K上形成线圈,通过5针的线圈纵行所构成的线圈列形成孔形成部la,但并不限于5针,只要是I针以上即可。但是,在线圈数少的情况下,为了提高强度,最好使后述的加针的形成为3针以上。SlO中,在将卡定于FB的织针E、I的线圈移圈到FB的织针G、K,并将卡定于BB的织针g,k的线圈移圈到BB的织针i、m后,朝左方在BB的织针m、i和FB的织针G上形成线圈。Sll中,在与SlO中的移动方向相反侧的FB的织针E上形成成为加针的挂针,在对移动后的线圈卡定的织针G、K上形成线圈。使构成孔形成部Ia的线圈列朝横向移动,并且在通过移动形成的空针上形成挂针,并与移动后的线圈列连续地形成新的线圈列。接着反复进行两次Sio和Sll的编织,S12示出该反复后的状态。S12是在FB的织针I上形成挂针,在织针K、O上形成线圈。由Sll形成的挂针为与移动的次数相应的三针的加针。形成的加针并不限于3针,只要2针以上即可,另外,加针的数量越增加,力越分散,强度越提高。S13中,在BB的织针q、m上形成线圈。S14中,在FB织针K、0上形成线圈。在S13和S14的编织中,进行构成孔形成部Ia的线圈列的编织。通过形成袋组织,实现强度提高,由于从两侧看起来形态一样,使得外观也良好。孔3的大小是通过该S13和S14工序的反复次数来调整的,此处进行10次的反复。能够形成从孔形成部Ia的侧端部5朝针织物外部突出的孔3。图4的S15中,将卡定于FB的织针K、0的线圈移圈至FB的织针I、M,将卡定于BB的织针m、q的线圈移圈至BB的织针k,O。通过该移圈,在FB的织针I中形成挂针和线圈的重针。与形成了孔形成部Ia的始端部8时相反的方向移动,并且一边形成孔形成部Ia的终端部9 一边与通过加针实现的孔形成部Ia的始端部8接合。S16中,朝左方在BB的 织针O、k和FB的织针I上形成线圈。孔形成部Ia的始端部8和终端部9的一部分接合。S17中,在FB的织针I、M上形成线圈。接下来,通过反复一次与S15 17同样的编织,进行重针的形成和上述接合。S18中,将卡定于FB的织针G、K的线圈移圈至FB的织针E、I,将卡定于BB的织针i、m的线圈移圈至BB的织针g、k。在FB的织针E中,形成挂针和线圈的重针。S19中,朝左方在BB的织针k,g和FB的织针E上形成线圈。S20中,在FB的织针E、I上形成线圈。S21中,在将卡定于BB的织针g、k的线圈移圈至FB的织针G、K后,在FB的织针K、I、G、E、C、A上形成线圈。S1(TS12中,形成孔形成部Ia的始端部8。构成孔形成部Ia的线圈列一边从针织物I的侧端部5朝针织物外部侧横向移动一边形成加针和线圈。此外,通过S13和S14的反复,形成孔3周缘部的线圈列。此外,S15飞20中,孔形成部Ia折返并反复进行向针织物内部侧的移动和编织。孔形成部Ia —边形成终端部9 一边回到原来的位置,并通过其终端部9与始端部8接合,形成孔3。图5是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2示出的具有孔13的针织物10的概略图。此外,图6是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2示出的具有孔13的针织物10的编织图。用图5、图6对孔形成部Ila的始端部18和孔13的位置比实施例I更靠内部侧的针织物10的编织方法进行说明。实施例I中,图I所示的孔形成部Ia从与侧端部5邻接的位置开始形成孔3。然而,在实施例2中,孔形成部Ila从比与侧端部15邻接的针织物IOb靠内部侧的位置开始形成始端部18并形成孔13。实施例2中的孔形成部Ila —边与侧端部15侧的针织物IOb的终端线圈14形成重针而接合一边朝针织物外部侧移动。与实施例I 一样形成孔13周缘部线圈列后,折返回到原来位置,此时形成用于与邻接于侧端部15的针织物IOc的始端线圈17连续的加针。能够从针织物内部侧来开始孔形成部Ila的始端部18和终端部19的接合,能够如图5所示那样将孔13简单地形成到针织物10的内部侧。图6的编织图中,用Tf T9示出从开始分支的位置起的编织。另外,图中示出针织物10的侧端部15的位置。Tl为朝右方在FB的织针A、C、E、G、I、K、M、O、Q上形成线圈。卡定于织针A、C的线圈表示针织物IOa,卡定于织针E、G、I、K的线圈表示孔形成部IIa,卡定于织针M、O、Q的线圈表示针织物10b。T2中,在将卡定于FB的织针E、G、I、K的线圈移圈到FB的织针G、I、K、M后,在FB的织针Q、O、K、I、G上形成新的线圈,在为空针的织针E上形成挂针。T3与T2 —样,在将构成孔形成部Ila的、卡定于FB的织针G、I、K、M的线圈移圈至FB的织针I、K、M、0后,在为空针的FB的织针G上形成挂针,在织针I、K、M、0上形成线圈。此外,通过反复两次与T3同样的编织,孔形成部Ila的一部分从侧端部15朝外部突出。若不进行该反复或进行I次反复,则能形成不从针织物10突出的孔13。也可将孔形成部Ila进一步设定到内部。T4是在FB的织针S、Q、O、M上形成线圈,T5是在FB的织针M、O、Q、S上形成线圈。通过将该T4、T5工序反复的次数来调整纽扣孔13的大小。本实施例中为10次,但也可根据纱线的粗细或圈长度来变更次数。T6是在将构成孔形成部Ila的、卡定于FB的织针M、0、Q、S的线圈移圈至FB的织针K、M、O、Q后,在FB的织针Q、O、M、K上形成线圈。消除移圈时形成的织针K的重针,孔形成部Ila的始端部18和终端部19相接合。17是为了形成接续于针织物IOc的线圈,在BB的织针p上形成挂针,在FB的织针0、M、K、I上形成线圈。T8是在反复进行两次与T7同样 的编织后,在FB的织针K、I、G、E、C、A上形成线圈。T9是在将卡定于BB的织针I、n、p的挂针移圈至FB的织针M、0、Q后,在FB的织针A、C、E、G、I、K、M、0、Q上形成线圈。此时,卡定于织针M、O、Q的线圈成为针织物IOc的始端线圈17。图7是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3示出的具有孔23的针织物20的概略图。此外,图8是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3示出的具有孔23的针织物20的编织概略图。用图7、图8对形成两个孔23的针织物20的编织方法进行说明。通过孔形成部21a形成两个图I所示的孔3,若各自为一个孔则成为相同的编织工序。此外,从侧端部25突出的孔23之间的接合部分的长度、孔23的大小等也可与其他实施例一样简单地调整。此外,也能进一步进行孔的追加,能形成新设计的纽扣孔等。图8中,编织是从下侧朝上侧进行的。其示出工序(SI),其反复进行如下动作,即,使构成孔形成部21a的线圈列朝针织物外部侧移动,并且,在移动方向的相反侧形成加针,与移动的线圈列连续地形成新的线圈列;工序(S2),其反复形成构成孔形成部21a的线圈列;和工序(S3),其反复进行如下动作,即,使构成孔形成部21a的线圈列朝与SI相反方向移动,形成与所述加针的重针,并且,与移动后的线圈列连续地形成新的线圈列。如实施例1、2中也示出的那样,图中,SI的挂针和与该挂针相向而处于上下关系的S3的线圈接合,在S2的相同位置,反复形成线圈列而形成孔,为此,Sf S3的组存在两个。在第一组的第一次的S1、S2的编织后,进行第二组的Sf S3的编织,然后进行第一组的第二次的S2和第一次的S3。分为两次的S2合起来则成为与第二组的S2相同的编织线圈横列数。另外,SI的虚线表示挂针的形成,S3的粗实线表示形成重针,箭头表示移动方向,Sf S3表示进行如上所示的工序的位置。另外,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要旨的范围内适当进行变更并实施。
权利要求
1.一种具有孔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该具有孔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采用了具备至少前后一对针床、并能移圈的横编机,所述具有孔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的特征在于, 所述孔具有由至少I个以上的线圈纵行所构成的线圈列形成孔周围的孔形成部, 所述具有孔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用以下工序编织 工序1,其反复进行如下动作来形成孔形成部的始端部使孔形成部朝横向移动,并且,在移动方向的相反侧形成加针,与移动后的孔形成部的线圈列连续地形成新的线圈列; 工序2,其与所述工序I连续地反复形成孔形成部的线圈列;和 工序3,其通过反复进行如下动作来一边形成孔形成部的终端部一边接合孔形成部的始端部和终端部一边使孔形成部朝与所述工序I中的移动相反的方向移动,一边形成与在所述工序I中形成的加针的重针,并且,与移动后的线圈列连续地形成新的线圈列。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具有孔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工序I之前和所述工序3之后,以孔形成部的始端部和终端部的线圈列倾斜的方式顺次进行拉返编织。
3.如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具有孔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 为了形成多个孔,在所述工序2之后、工序3之前进行工序广3,将孔形成部的始端部和终端部在多个部位接合而形成孔。
4.一种具有孔的针织物,该具有孔的针织物采用具有至少前后一对针床的能移圈的横编机通过无缝制地编织而成,所述具有孔的针织物的特征在于, 用由至少I个以上的线圈纵行所构成的线圈列形成了孔周围的孔形成部来形成,在线圈纵行方向上连续的孔形成部在大致中间位置折返,隔着孔而相向的孔形成部的线圈列的线圈纵行方向成为逆向,并且,除孔以外,通过相向的孔形成部的加针实现的始端部和通过线圈实现的终端部相接合。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分散对位于孔周缘的线圈施加的力、针织纱线难以断开的具有孔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其针织物。通过仅在孔形成部编织线圈,线圈列的线圈纵行方向在孔形成部的中央附近折返,以被孔形成部夹持的形态形成孔(3)。此外,一边从针织物(1)的侧端部(5)朝针织物外部侧移动一边形成挂针,在相同位置编织孔形成部,之后,折返并一边反复进行通过向针织物内部侧的移动而实现的重针的形成和编织一边回到原来的位置。
文档编号D04B21/10GK102808275SQ20121017605
公开日2012年12月5日 申请日期2012年5月31日 优先权日2011年6月2日
发明者上道和也 申请人: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