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双链环缝的线迹开线的方法、双链环缝纫机的防线迹开线装置及双链环缝的线迹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4580阅读:56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防双链环缝的线迹开线的方法、双链环缝纫机的防线迹开线装置及双链环缝的线迹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防双链环缝的线迹开线的方法、双链环缝纫机的防线迹开线装置及双链环缝的线迹结构,使用主要以横筒型为代表的双链环缝纫机,由缝线和弯针线形成双链环缝的线迹,并防止在该双链环缝的线迹的缝制结束部分产生开线。
背景技术
一般的横筒型等的双链环缝纫机包括针,该针对缝线进行保持并上升及下降;以及弯针,该弯针对弯针线进行保持并朝与上述针的上下运动路径大致正交的方向进退动作,通过反复利用上述弯针的前进动作来捕捉上述针在针板下方形成的缝线环,并利用该弯针所保持的弯针线对上述缝线进行互绕线,从而在缝制面料上形成双链环缝的线迹。由双链环缝纫机形成的一般的双链环缝的线迹M的结构存在如下问题如图27所示,在缝制结束时被切断的弯针线10的端部被沿图27中箭头所示方向拉伸时,该弯针线10会从缝线20、20所形成的最终的缝线环20a、20b拔出,上述拔出容易朝缝制开始侧波及移动,其结果是,线迹M整体会出现开线。图27示出了由两根缝线20、20和弯针线10形成的双链环缝的线迹,但上述开线同样也会在由一根缝线和弯针线形成的双链环缝的线迹中产生。作为防止上述这种由双链环缝纫机形成的线迹所特有的开线的方法,目前,如日本专利特许第2879399号公报所公开的那样,提出了一种方法在使弯针处于前进状态下结束通常的缝制之后,在利用弯针线挂线钩使因弯针的前进而穿过缝线环的弯针线位于并保持于上述弯针的前进端侧的位置的状态下,进行一针的缝制动作,然后,切断缝线及弯针线。在目前提出的防开线方法中,如图28所示,被弯针线挂线钩保持位置的弯针线10在与通常缝制后的一针的缝制动作之间由缝线20、20所形成的最终的缝线环20a、20b进行互绕线的状态下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线迹M。这样交织在一起的弯针线10即使其端部被朝箭头X方向拉伸,也不会从最终的缝线环20a、20b中拔出,因此,能防止线迹M的开线。另外,图28示出了防止由两根缝线20、20和弯针线10形成的双链环缝的线迹开线的状态,但若将其使用在由一根缝线20和弯针线10形成的双链环缝的线迹M的情况中,则如图29所示,形成弯针线10在互绕线的状态下与由一根缝线20形成的最终的缝线环20a交织在一起而成的线迹M,从而能获得弯针线10不会从最终的缝线环20a中拔出这样的防开线状态。如上所述,目前提出的防开线方法能极力防止双链环缝的线迹所特有的开线的发生。然而,在目前提出的防开线方法中,存在以下问题若朝图28及图29的y方向施加拉伸力,则弯针线10的切断端部容易从最终的缝线环20a、20b拔出,一旦发生拔出,弯针线10的拔出就容易朝缝制开始侧依次行进,线迹整体会产生开线。
例如,在缝制面料较薄或较柔软的情况下,由于在使缝线及弯针线的施加张力较小的状态下进行缝制,以能获得良好的缝制效果,因此,缝线环20a、20b对弯针线10的系紧不足,其结果是,更容易产生上述开线。特别地,在由一根针形成的双链环缝的线迹的情况下,弯针线10只是在互绕线的状态下与缝线20的最终的一个缝线环20a交织在一起,因此,仅通过施加微小的拉伸力就可产生拔出,因而防开线效果非常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实际情况而作,其目的在于提供防双链环缝的线迹开线的方法、双链环缝纫机的防线迹开线装置及双链环缝的线迹结构,能不受缝线及弯针线的施加张力的大小影响地,可靠且强力地防止一根针的双链环缝的线迹产生开线。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第一发明的防双链环缝的线迹开线的方法是防止如下所述形成的双链环缝的线迹开线的方法,该双链环缝的线迹是通过能在与针的上下运动路径大致正交的方向上进行进退动作的弯针的前进来捉住保持缝线并上下运动的一根上述针在针板下形成的缝线环,并利用该弯针所保持的弯针线对上述缝线环进行互绕线而形成的,上述防双链环缝的线迹开线的方法的特征是,在使上述弯针处于前进状态下结束通常缝制之后,维持使该弯针所捉住的缝线环位置保持于比上述针的下降位置更靠上述弯针的前进端侧的位置的状态,直至上述针下降并穿过由上述弯针捉到的缝线环为止,然后,解除上述缝线环的上述位置保持,以进行包括上述针下降并穿过上述缝线环在内的至少一针的缝制动作,从而利用上述针所保持的缝线对上述缝线环进行自绕线。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第二发明的防双链环缝的线迹开线的方法是防止如下所述形成的双链环缝的线迹开线的方法,该双链环缝的线迹是通过能在与针的上下运动路径大致正交的方向上进行进退动作的弯针的前进来捉住保持缝线并上下运动的一根上述针在针板下形成的缝线环,并利用该弯针所保持的弯针线对上述缝线环进行互绕线而形成的,上述防双链环缝的线迹开线的方法的特征是,在使上述弯针处于前进状态下结束通常缝制之后,维持使该弯针所捉住的缝线环位置保持于比上述针的下降位置更靠上述弯针的前进端侧的位置的状态,直至上述针下降并穿过由上述弯针捉到的缝线环为止,然后,解除上述缝线环的上述位置保持,在上述缝制面料的送料停止或送料量比通常缝制时的送料量小的送料的情况下,进行包括上述针下降并穿过上述缝线环在内的至少一针的缝制动作,从而利用上述针所保持的缝线对上述缝线环进行自绕线。另外,本第三发明的双链环缝纫机的防线迹开线装置是安装于下述双链环缝纫机以防止线迹开线的防线迹开线装置,该双链环缝纫机包括一根针,该一根针对缝线进行保持并上下运动;以及弯针,该弯针对弯针线进行保持并能沿与上述针的上下运动路径大致正交的方向进退动作,在前进动作时捕捉上述针在针板下形成的缝线环,利用该弯针所保持的弯针线对上述弯针前进动作而捉到的上述缝线环进行互绕线,从而在缝制面料上形成双链环缝的线迹,上述双链环缝纫机的防线迹开线装置的特征是,包括缝线保持机构,该缝线保持机构能接近及远离上述弯针,并在接近动作时,将上述弯针捉到的缝线环保持在比上述针的下降位置更靠上述弯针的前进端侧的位置;以及控制部,该控制部进行控制,使上述缝线保持机构的接近分离动作与上述针和弯针的动作及上述缝制面料的送料动作相关联,上述控制部在上述弯针位于前进位置、上述针位于上升位置而结束通常缝制之后,维持使上述缝线保持机构进行接近动作以使上述缝线环位置保持于比上述针的下降位置更靠上述弯针的前进端侧的位置的状态,直至上述针下降并穿过由上述弯针捉到的缝线环为止,然后,解除上述缝线环的上述位置保持,以与上述针的下降及上升、上述弯针的进退动作及上述缝制面料的送料动作配合地,进行包括上述针下降并穿过上述缝线环在内的至少一针的缝制动作。另外,本第四发明的双链环缝纫机的防线迹开线装置是安装于下述双链环缝纫机并防止线迹开线的防线迹开线装置,该双链环缝纫机包括一根针,该一根针对缝线进行保持并上下运动;以及弯针,该弯针对弯针线进行保持并能沿与上述针的上下运动路径大致正交的方向进退动作,在前进动作时捕捉上述针在针板下形成的缝线环,利用该弯针所保持的弯针线对上述弯针前进动作而捉到的上述缝线环进行互绕线,从而在缝制面料上形成双链环缝的线迹,上述双链环缝纫机的防线迹开线装置的特征是,包括缝线保持机构,该缝线保持机构能接近及远离上述弯针,在接近动作时,将上述弯针捉到的缝线环保持在比上述针的下降位置更靠上述弯针的前进端侧的位置;以及控制部,该控制部进行控制,使上述缝线保持机构的接近分离动作与上述针和弯针的动作及上述缝制面料的送料动作相关联,上述控制部在上述弯针位于前进位置、上述针位于上升位置而结束通常缝制之后,维持使上述缝线保持机构进行接近动作以使上述缝线环位置保持于比上述针的下降位置更靠上述弯针的前进端侧的位置的状态,直至上述针下降并穿过由上述弯针捉到的缝线环为止,然后,解除上述缝线环的上述位置保持,在上述缝制面料的送料停止或送料量比通常缝制时的送料量小的送料动作的情况下,与上述针的下降及上升、上述弯针的进退动作及上述缝制面料的送料动作配合地,进行包括上述针下降并穿过上述缝线环在内的至少一针的缝制动作。此外,本第五发明的双链环缝的线迹结构是通过上述防线迹开线方法而形成在缝制面料上的双链环缝的线迹结构,其特征是,利用贯穿上述缝制面料的缝线对形成于上述缝制面料背面的缝线环中、至少位于缝制行进方向的终端的缝线环进行自绕线。除此之外,本第六发明的双链环缝的线迹结构是通过上述双链环缝纫机的防线迹开线装置形成在缝制面料上的双链环缝的线迹结构,其特征是,利用贯穿上述缝制面料的缝线对形成于上述缝制面料背面的缝线环中、至少位于缝制行进方向的终端的缝线环进行自绕线。根据具有如上所述特征结构的本第一 第六发明的防双链环缝的线迹开线的方法、双链环缝纫机的防线迹开线装置及双链环缝的线迹结构,在使弯针处于前进状态下结束通常缝制之后,维持使该弯针所捉住的缝线环位置保持于比针的下降位置更靠弯针的前进端侧的位置的状态,直至上述针下降并穿过由上述弯针捉到的缝线环为止,然后,解除上述缝线环的上述位置保持,以进行包括上述针下降并穿过上述缝线环在内的至少一针的缝制动作,从而利用下降的针所保持的缝线对先前的缝线环进行自绕线,用该自绕线部分压住弯针线,藉此,能不受缝线及弯针线的施加张力的大小影响地防止弯针线的拔出,并能在发生阶段可靠地防止线迹开线。特别地,如本第二发明及第四发明那样,由于在缝制面料的送料停止或送料量比通常缝制时的送料量小的送料动作的情况下,执行用于通过自绕线防止开线的至少一针的缝制动作,因此,能使自绕线部分紧密以强化该自绕线部分对弯针线的压紧,因而,能进一步可靠地防止弯针线在缝制结束部分拔出及因缝制结束部分的拔出波及而产生开线。在本第二发明及第四发明的防双链环缝的线迹开线的方法及双链环缝纫机的防线迹开线装置中,较为理想的是,在使弯针线位于比针的下降位置更靠前侧的位置之后,抑制向弯针送出弯针线。在该情况下,能对从弯针的前端延伸至缝制面料的弯针线施加规定的张力,从而能强化弯针线的线系紧,以防止弯针线的拔出,并能缩短切线后的弯针线的长度,改善线迹的外观,提闻线迹品质。另外,在本第二发明及第四发明的防双链环缝的线迹开线的方法及双链环缝纫机的防线迹开线装置中,较为理想的是,在使上述缝线环位于比上述针的下降位置更靠上述弯针的前进端侧的位置之后,开始执行用于自绕线的至少一针的缝制动作时的上述缝制面料的送料停止或送料量比通常缝制时的送料量小的送料。在该情况下,由于在使应自绕线的缝线环位于比针的下降位置更靠弯针的前进端侧的位置之后,停止缝制面料的送料或开始执行较小送料量的送料,以进行用于自绕线的至少一针的缝制动作,因此,与在通常缝制的切线动作后就结束缝制的情况相比,不用增加缝制结束前的缝纫机的动作时间,就能实施防开线。藉此,能正确、可靠地实施自绕线,从而能进一步可靠地实现防线迹开线。另外,在本第二发明及第四发明的防双链环缝的线迹开线的方法及双链环缝纫机的防线迹开线装置中,较为理想的是,从使上述缝线环位于比上述针的下降位置更靠上述弯针的前进端侧的位置之前的阶段起,开始执行用于上述自绕线的至少一针的缝制动作时的上述缝制面料的送料停止或送料量比通常缝制时的送料量小的送料。在该情况下,由于在用于自绕线的至少一针的缝制动作开始前,开始执行缝制面料的送料停止或送料量比通常缝制时的送料量小的送料,因此,在用于防开线的一针的缝制动作开始时,即便在缝纫机以使针上升至上死点或其附近的方式进行大致半圈旋转的情况下,也不会多余地传送缝制面料。因此,能将缝制结束部分的线迹间距抑制得尽可能小,从而能更进一步提高自绕线的期望的防开线效果。特别地,在用于上述自绕线的上述至少一针的缝制动作时的上述缝制面料的送料停止或送料量比通常缝制时的送料量小的送料的开始执行时期被设定为使上述缝线环位于比上述针的下降位置更靠上述弯针的前进端侧的位置之前的至少一针半以上之前的时刻的情况下,由自绕线之前的互绕线产生的线迹的间距变小,因此,能以自绕线部分及互绕线部分这两者来防止弯针线的拔出,从而能进一步提高防开线效果。另外,在本第三发明及第四发明的双链环缝纫机的防线迹开线装置中,也可以采用以下结构将使用的一根针以位于上下运动的针杆的中心的延长线上的方式安装于针杆,或者以位于相对于上下运动的针杆的中心的延长线朝上述弯针的前进侧变位的部位的方式安装于针杆。另外,在本第二发明的防双链环缝的线迹开线的方法中,较为理想的是,在结束通常缝制之后,使该弯针所捉住的缝线环位置保持于比上述针的下降位置更靠上述弯针的前进端侧的位置时,使从上述弯针延伸至缝制面料的弯针线位置保持在比上述针的下降位置更靠前侧或后侧的位置,并将该状态维持至上述针下降并穿过由上述弯针捉到的缝线环为止,然后,解除上述缝线环及弯针线的上述位置保持,以进行上述至少一针的缝制动作。同样地,在本第三发明及第四发明的双链环缝纫机的防线迹开线装置中,较为理想的是,还包括弯针线保持体,该弯针线保持体能与上述缝线保持机构分体地接近及远离上述弯针,在接近动作时将从上述弯针延伸至缝制面料的弯针线保持在比上述针的下降位置更靠前侧或后侧的位置。在该情况下,与缝线保持机构相同,在使弯针处于前进状态下结束通常缝制之后,利用接近弯针动作的弯针线保持体,将从弯针延伸至缝制面料的弯针线保持在比针的下降位置更靠前侧或后侧的位置,这样,不仅对缝线,也能对弯针线可靠地进行定位。因此,能进一步可靠地实施自绕线,从而能进一步可靠地实现防线迹开线的效果。另外,较为理想的是,使从上述弯针延伸至缝制面料的弯针线位置保持在比上述针的下降位置更靠前侧或后侧的位置的时期被设定为与使上述弯针捉住的缝线环位置保持在比上述针的下降位置更靠上述弯针的前进端侧的位置的时刻同时或大致同时。另外,在具有弯针线保持体的本第三发明及第四发明的双链环缝纫机的防线迹开线装置中,也可以采用以下任一种结构上述弯针线保持体能与上述缝线保持机构一体地接近及远离上述弯针,或者上述弯针线保持体能与上述缝线保持机构分体地接近及远离上述弯针。在此,在弯针线保持体构成为能与缝线保持机构一体地进行接近及远离动作的情况下,能使缝线保持机构的驱动机构兼用作弯针线保持体的驱动机构,因此,能将防线迹开线装置整体的结构尽可能小型、简化且低成本化。另外,在弯针线保持体与缝线保持机构分体构成的情况下,能个别地进行缝线保持机构和弯针线保持体的动作时刻、动作量的调节等,两者均能容易地获得良好且适当的时刻及动作量。另外,在具有弯针线保持体的本第三发明及第四发明的双链环缝纫机的防线迹开线装置中,较为理想的是,能调节上述弯针线保持体接近及远离上述弯针的动作时刻和/或动作轨迹。在该情况下,例如,在实际缝制前进行试运转(试缝),以测出弯针线保持体相对于缝线保持机构的动作时刻和/或动作轨迹,并能根据该测出结果,任意地调节至不会在弯针线保持体与缝线保持机构之间相互产生不良影响或产生动作阻碍等的合适的时刻和/或动作轨迹,藉此,通过弯针线保持体与缝线保持机构的共存、共同作用,能可靠地进行自绕线,从而能进一步提高期望的防线迹开线效果。另外,在本第三发明及第四发明的双链环缝纫机的防线迹开线装置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缝线保持机构具有挂线钩及钩致动器,其中,上述挂线钩在远离上述弯针的待机位置与靠近上述弯针的挂线位置之间以上下方向的支轴为中心在与针板大致平行的面内摆动,上述钩致动器驱动上述挂线钩在上述待机位置与挂线位置之间摆动,并且,上述缝线保持机构还包括限位机构,该限位机构具有限位构件和限位致动器,其中,上述限位构件配置在比上述缝线保持机构的挂线钩更远离上述针板的位置上,并能使挂线钩从上述挂线位置向待机位置的摆动暂时停止及解除停止,以将上述挂线钩在上述挂线位置捉住的缝线环保持在上述挂线位置与待机位置之间的保持位置,上述限位致动器控制该限位构件的上述停止及解除停止;以及连接构件,该连接构件将上述缝线保持机构的挂线钩与上述限位机构的限位构件联动地连接,上述控制部选择性地控制上述钩致动器及限位致动器,以使上述挂线钩在上述挂线位置捉住的缝线环通过与上述限位构件抵接而保持在上述挂线位置与上述待机位置之间。在该情况下,在防开线动作时,通过挂线钩与限位构件之间的关联动作,能使挂线钩在捉住缝线环的挂线位置、远离弯针的待机位置以及上述两位置之间的保持位置的范围中可靠地摆动且可靠地停止在各位置,因此,能可靠且稳定地实施自绕线的防开线动作。另外,较为理想的是,上述结构的缝线保持机构的限位机构由限位构件、摆动杆、弹簧和上述限位致动器构成,其中,上述限位构件与上述钩致动器直接连接而沿直线往复移动,上述摆动杆能与上述限位构件的一部分卡合及解除卡合,上述弹簧对上述摆动杆施力,使其朝上述挂线钩位于上述待机位置的方向摆动,上述限位致动器克服上述弹簧的作用力而使上述摆动杆解除与限位构件的一部分的卡合。在该情况下,能将弹簧的作用力有效地用于限位机构的限位构件的往复移动中的返回移动。因此,作为限位致动器,只要仅在一个方向上发现有驱动力的致动器即可,能使用结构简单且价格便宜的致动器。此外,较为理想的是,上述缝线保持机构的钩致动器及上述限位机构的限位致动器均是气缸(技术方案23),另外,较为理想的是,两气缸以上下两级重叠的状态配置并固定支承于汽缸安装台部,该汽缸安装台部以固定状态安装于缝纫机底座部。在这种情况下,能基于来自控制部的控制信号使缝线保持机构的挂线钩及限位机构的限位构件高响应性地动作,从而能可靠且有效地发挥通常的缝制后的防线迹开线的作用。另外,能使两气缸的占有空间尽可能小,能容易且紧凑地安装于缝纫机底座部。不过,也可使用电磁螺线管等来作为上述钩致动器及限位致动器。另外,本第三发明及第四发明的防线迹开线装置在以横筒型双链环缝纫机为对象的情况下是优选的,但也可将横筒型以外的单针双链环缝纫机、平底座型的双链环缝纫机作为对象缝纫机。本发明其它结构特征及其效果可通过以下实施方式明确。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横筒型双链环缝纫机的整体外观立体图。图2是表示上述横筒型双链环缝纫机中的防线迹开线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结构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将上述防线迹开线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结构的一部分拆开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图4是表示上述防线迹开线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结构的俯视图。图5是对上述防线迹开线装置的限位机构的结构及第一动作进行说明的主要部分的仰视图。图6是对上述限位机构的结构及第二动作进行说明的主要部分的仰视图。图7是对上述限位机构的结构及第三动作进行说明的主要部分的仰视图。图8是对上述限位机构的结构及第四动作进行说明的主要部分的仰视图。图9是表示包括防线迹开线装置H在内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横筒型双链环缝纫机的控制系统的结构的框图。图10是按时间顺序表示上述用于防止开线的控制部8的动作内容的流程图。图11是上述防线迹开线装置进行的第一防开线动作的说明图。图12是上述防线迹开线装置进行的第二防开线动作的说明图。图13是上述防线迹开线装置进行的第三防开线动作的说明图。图14是上述防线迹开线装置进行的第四防开线动作的说明图。图15是上述防线迹开线装置进行的第五防开线动作的说明图。图16是上述防线迹开线装置进行的第六防开线动作的说明图。图17是上述防线迹开线装置进行的第七防开线动作的说明图。图18是从缝制面料的背面观察第一实施方式的横筒型双链环缝纫机的双链环缝的线迹的结构的图。图19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横筒型双链环缝纫机中的防线迹开线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结构及第一防开线动作的说明图。图20是上述防线迹开线装置进行的第二防开线动作的说明图。图21是上述防线迹开线装置进行的第三防开线动作的说明图。图22是上述防线迹开线装置进行的第四防开线动作的说明图。图23是上述防线迹开线装置进行的第五防开线动作的说明图。图24是上述防线迹开线装置进行的第六防开线动作的说明图。图25是上述防线迹开线装置进行的第七防开线动作的说明图。图26是从缝制面料的背面观察通过与第一实施方式及第二实施方式不同的动作而获得的双链环缝的线迹的结构的图。图27是大致示出一般双链环缝的缝制结束部分的线迹的结构的仰视图。图28是大致示出在现有技术中提出的缝制结束部分的线迹的结构的仰视图。图29是大致示出将现有技术应用在一根针中的情况下的缝制结束部分的线迹的结构的仰视图。(符号说明)I 弯针2 针3挂线钩4限位构件6弯针线保持体8控制部9摆动杆10弯针线20 缝线20a,20b 缝线环30上下方向的支轴32线操作汽缸(钩致动器)35连接杆(连接构件)
42限位汽缸(限位致动器)91 弹簧A落针位置B缝纫机底座部P 针板
M双链环缝的线迹H防线迹开线装置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横筒型双链环缝纫机的整体外观立体图,图2及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横筒型双链环缝纫机所安装的防线迹开线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结构的立体图,图4是表示上述防线迹开线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结构的俯视图。在以下说明中,使用图2 图4中箭头所示的“左、右”及“前、后”的表述来进行说明。在此,“前”是靠近缝制作业者一侧,“后”是远离缝制作业者一侧,“左、右”是从靠近缝制作业者的前侧观察时的
/H、O如图1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横筒型双链环缝纫机的缝纫机机臂部C与缝纫机底座部B彼此大致平行地从缝纟刃机主体部D的上下位置朝向左侧延伸设置。如图4所示,上述横筒型双链环缝纫机包括弯针I ;一根针2 (参照图11 图17);安装于缝纫机底座部B的上表面的针板台11 ;安装在该针板台11上的防线迹开线装置H ;以及安装在上述针板台11上的针板P。针2以位于针杆12的中心的延长线上的方式通过针安装件13安装于针杆12的下端部,并进行上升及下降,该针杆12与缝纫机机臂部C内的缝纫机主轴(未图示)的旋转联动地上下运动。图2、图4中的A表示针2的落针位置(下降位置)。落针位置A被设定在针板P的大致中央部。弯针I配置于缝纫机底座部B内,并通过未图示的弯针驱动机构的动作而在与针2的上下运动路径大致正交的方向上进行进退(左进及右退)动作。图4的实线表示弯针I朝左进位置动作的状态,图4的虚线表示弯针I朝右退位置动作的状态。如图4的实线所示,处于左进位置的弯针I的前端部越过落针位置A而朝左侧延伸出,如图4的虚线所示,处于右退位置的弯针I的前端部位于朝落针位置A右侧离开的位置上。横筒型双链环缝纫机通过针2的上升及下降动作和弯针I的左进及右退动作而对设置在针板P上的缝制面料(未图示)进行缝制。缝制面料被按压件(未图示)按压在针板P上,通过设于缝纫机底座部B内部的送料机构的动作而朝图4的箭头Y方向送料移动。送料机构包括送料牙,该送料牙反复进行在针板P上突出并朝后方移动及没入针板P下并朝前方返回移动的动作,通过上述送料牙将缝制面料间歇地朝箭头Y方向送料移动。上述针杆12、弯针驱动机构及送料机构是通过来自缝纟刃机主轴(未图示)的传动而彼此同步地动作的公知机构。针2分别对缝线20 (参照图11 图17)进行保持,在缝制面料停止送料移动时,针2贯穿该缝制面料而到达针板P下方,然后针2上升后朝缝制面料的上方拔出。弯针I对弯针线10(参照图11 图17)进行保持,在针2开始上升的同时左进,以捉住形成在针板P下方的缝线20的线环20a。缝制面料在针2上升时被送料移动。针2贯穿送料移动后的缝制面料并下降,以捉住右退中的弯针I所保持的弯针线10。双链环缝纫机反复进行以上动作而在缝制面料上形成双链环缝的线迹。上述这种横筒型双链环缝纫机所包括的防线迹开线装置H包括缝线保持机构;限位机构;连接杆35,该连接杆35作为使上述缝线保持机构的挂线钩3 (在下文中叙述)与上述限位机构的限位构件4 (在下文中叙述)联动地连接的连接构件;以及控制部8 (在下文中叙述)。上述缝线保持机构具有挂线钩3和往复运动式的线操作汽缸32,该往复运动式的线操作汽缸32作为驱动上述挂线钩3使其在远离上述弯针I的待机位置与靠近上述弯针I的挂线位置之间以上下方向的支轴30为中心摆动的钩致动器。作为挂线钩3的摆动中心的支轴30配置在针板P的右后侧角部的附近,并被支承在上述针板台11上。挂线钩3具有圆弧状的弯曲形状,其在从支轴30朝左侧延伸的支承臂3e的前端部以朝向前方折返的方式连续设置。挂线钩3的前端部在针板P的下侧从左侧后方弯向落针位置A,在该前端部形成有朝外侧突出的钩部3b。支承臂3e具有从支轴30朝向前方延伸的延设部3c,在该延设部3c的前端部连接有连接杆35的一端部。如图5 图8所示,上述限位机构由限位构件4、摆动杆9、弹簧91和单动式(朝向左方的压出驱动式)限位汽缸42构成,其中,上述限位构件4通过止动螺钉36而被固定在上述线操作汽缸32的输出杆31的前端部(左端部),利用经由送气管33供给来的工作气体使线操作汽缸32伸缩动作,从而驱动该限位构件4在左右方向上直线地往复移动,上述摆动杆9能与该限位构件4的一部分卡合及解除卡合,上述弹簧91对该摆动杆9施力使其与上述限位构件4的一部分卡合,并朝使上述挂线钩3位于待机位置的方向摆动,上述单动式限位汽缸42作为克服该弹簧91的摆动作用力而强制使上述摆动杆9与上述限位构件4的一部分解除卡合的限位致动器。上述限位汽缸42的输出杆41构成为,随着利用经由送气管43供给来的工作气体而驱动限位汽缸42朝左侧按压,使上述摆动杆9克服上述弹簧91的摆动作用力而朝逆时针方向摆动。摆动杆9能绕上下方向的支轴90为中心摆动地支承在摆动杆安装台92的上表面。摆动杆9在前端部具有能与上述限位构件4的一部分卡合的卡合爪9a,如图5所示,在通过线操作汽缸32的伸长动作来驱动上述限位构件4朝左侧移动时,即在挂线钩3移动至待机位置时,摆动杆9在弹簧91的作用力的作用下与限位构件4的侧部接触,在通过线操作汽缸32的收缩动作来驱动上述限位构件4朝右侧移动时,如图6所示,摆动杆9在弹簧91的作用力的作用下以支轴90为中心顺时针摆动而使其前端的卡合爪9a处于能与限位构件4的一部分卡合的状态。此外,如图7所示,通过使收缩的线操作汽缸32再次伸长少许,摆动杆9前端的卡合爪9a就会与限位构件4的一部分卡合,而使限位构件4朝左侧的驱动移动暂时停止。在如上所述限位构件4暂时停止的状态下,上述挂线钩3经由连接杆35移动并停止在上述待机位置与挂线位置之间的保持位置处。此时,挂线钩3前端的钩部3b从图4所示的挂线位置(落针位置A)朝左后方移动,钩住缝线20后保持在上述保持位置上。此外,如图8所示,随着限位汽缸42伸长而驱动输出杆41朝左侧按压,使上述摆动杆9克服上述弹簧91的摆动作用力而朝逆时针方向摆动,以使该摆动杆9前端的卡合爪9a解除与限位构件4的一部分卡合,并解除限位构件4的暂时停止。藉此,线操作汽缸32最大限度地进行伸长动作而使挂线钩3经由连接杆35摆动返回至待机位置。如上所述,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通过线操作汽缸32及限位汽缸42的伸缩动作,使缝线保持机构的挂线钩3在上述待机位置、挂线位置及保持位置之间摆动。第一实施方式的横筒型双链环缝纫机包括在缝制结束后将缝线20及弯针线10切断的切线机构5。如图16及图17所示,上述切线机构5具有切线钩50、切线刀51、将切线钩50按压至与切线刀51接触的滑动接触部的板簧59以及切线致动器58 (参照图9)。切线钩50在其前端部包括朝向后方突出设置的第一钩部52和第二钩部53。由于切线机构5是公知的,因此,省略其它详细结构的说明及图示。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横筒型双链环缝纫机中,采用以下结构如图2 图4所示,安装于缝纫机底座部B上表面的针板台11被分为左侧针板台部IlL和右侧针板台部IlR这两个部分。上述针板P通过止动螺钉100能拆卸地安装在左侧针板台部IlL的上表面,并且,左侧针板台部IlL对作为上述缝线保持机构的挂线钩3的摆动中心的支轴30进行支承。在被一分为二而成的左侧针板台部IlL的、靠近左端部的前后多处部位(两个部位)上,具体来说,在图4中虚线所示的缝纫机机臂部C的前端(左端)附近、远离上述针板P的安装部位的部位上,形成有螺钉孔101,通过与上述螺钉孔101螺合的止动螺钉构件102,左侧针板台部IlL能旋紧固定及解除固定(可装拆)地安装在缝纫机底座部B的上表面上。另外,如图3所示,在缝纫机底座部B的上表面及上述左侧针板台部IlL上、远离由上述止动螺钉构件102在两处进行旋紧固定的旋紧固定部位的部位上,形成有止动销103及与该止动销103嵌合的销孔104,通过将销孔104从上方套在止动销103上并与之嵌合,就可将左侧针板台部IlL相对于缝纫机底座部B定位为规定位置及姿势,在此状态下,通过将上述止动螺钉构件102拧入螺钉孔101,就可将左侧针板台部IlL旋紧固定在缝纫机底座部B的上表面上。另外,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对止动销103从缝纫机底座部B的上表面朝向上方突出,销孔104形成于左侧针板台部IlL的情况进行了说明及图示,但也可以是止动销103从左侧针板台部IlL的下表面朝向下方突出,销孔104形成在缝纫机底座部B的上表面上的方式。另一方面,被一分为二而成的右侧针板台部IlR构成对上述线操作汽缸32及限位汽缸42进行支承的汽缸安装台部(以下,将该右侧针板台部IlR称为汽缸安装台部),在该汽缸安装台部IlR的下部配置有上述限位机构。详细来说,如图5 图8所示,在汽缸安装台部IlR的下表面上通过安装螺钉105固定支承有线操作汽缸32,并且在该线操作汽缸32的下部以两级重叠的状态配置有限位汽缸42,该限位汽缸42通过安装螺钉106被固定支承在汽缸安装台部IlR上。上述汽缸安装台部IlR通过止动螺钉构件70以固定状态组装在缝纫机底座部B的侧面上。在此,固定状态是指在将防线迹开线装置H组装在缝纫机底座部B上时通过对上述止动螺钉构件107进行旋紧而被固定在规定的位置上,在组装之后,不进行位置调节等就被固定在规定的组装位置上的状态。
上述连接杆35的一端(右端)部通过销螺钉108能转动地连接至限位机构的限位构件4上。在与利用销螺钉108将上述连接杆35的一端和限位构件4连接的连接部相对应的部位的汽缸安装台部IlR上,形成有沿左右方向较长的长槽109,以允许随着线操作汽缸32的伸缩而可在左右方向上直线往复运动的限位构件4的直线往复运动。此外,在上述连接杆35的另一端与和上述挂线钩3相连的延设部3c连接的连接端部分35a朝下方弯曲相当于上述延设部3c的大致厚度量的距离。在朝下方弯曲的连接杆35的连接端部分35a上,朝向上方突出有销钉110,另一方面,在上述延设部3c上,形成有能从上述销钉110的上方套在该销钉110上及能朝上方拔出的连接孔111。藉此,在解除左侧针板台部IlL与缝纫机底座部B的固定来将其从缝纫机底座部B取下时,不需要进行对将连接杆35与延设部3c固定连接的、例如止动螺钉等进行拧松操作来解除两者的联动状态这样的作业,仅仅通过朝上方提起左侧针板台部11L,就可将延设部3c的连接孔111从销钉110朝上方拔出来解除连接杆35与延设部3c (挂线钩3)的联动状态。此外,在将左侧针板台部IlL安装于缝纫机底座部B时,也仅仅通过使左侧针板台部IlL从上方朝向缝纫机底座部B移动,就可将连接孔111从上方套在销钉110上而使连接杆35与延设部3c (挂线钩3)返回联动状态。另外,连接杆35的连接端部分35a未必需要朝下方弯曲。也就是说,连接杆35在其全长上也可以呈扁平的板状。而且,将上述限位机构的摆动杆9支承成能绕上下方向的支轴90为中心摆动的摆动杆安装台92以通过左右方向较长的长孔93和止动螺钉94而能左右调节位置的方式安装在汽缸安装台部IlR上。即便在将汽缸安装台部IlR通过止动螺钉构件107以固定状态组装于缝纫机底座B之后,也可通过调节摆动杆安装台92相对于汽缸安装台部IlR的左右位置,来任意地调节弯针I从保持于挂线钩3的缝线环20a拔出的时机,藉此,能可靠地进行用于防线迹开线的自绕线。在包括采用以上所说明的将针板台11 一分为二成左侧针板台部IlL和右侧针板台部IlR的结构的防线迹开线装置H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横筒型双链环缝纫机中,在将防线迹开线装置H组装到缝纫机底座部B时,能将左右一分为二的针板台11的左侧针板台部IlL及右侧的汽缸安装台部IlR分别安装于缝纫机底座部B。因此,与处理左右两侧针板台部IlLUlR—体化而在左右方向上又长又大的针板台的情况相比,能用较少的力气轻松地进行将防线迹开线装置H整体安装(组装)于缝纫机底座部B的作业。另外,暂时将针板台11 (左侧针板台部IlL及右侧的汽缸安装台部11R)组装于缝纫机底座部B之后,在需要通过对例如弯针I及其驱动用构件等、位于针板台11下部且收容在缝纫机底座部B内部的构成缝制的构件的位置及运动轨迹进行修正来调节缝制性能的情况下,或是在需要对位于针板台11下部且收容在缝纫机底座部B内部的各种部件进行维修、更换等维护的情况下,在对与送气管33、43连接的线操作汽缸32及限位汽缸42进行组装时牢固地固定支承在规定位置上的汽缸安装台部IlR不需要从缝纫机底座部B取下,只要解除左侧针板台部IlL与缝纫机底座部B的固定后将其取下,就能确保足够大的作业空间以容易进行缝制性能的调节及维护。图9是表示上述包括防线迹开线装置H在内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横筒型双链环缝纫机的控制系统的结构的框图。对双链环缝纫机的控制部8分别输入来自踏板开关21的踩下信号21a及踩回信号21b、针2处于上死点附近时发出的针位置信号22、切线信号23及拨线信号24。另一方面,从控制部8分别朝线操作汽缸32、限位汽缸42及切线致动器58输出动作控制信号。挂线钩3及弯针线保持体6按照从控制部8输出至线操作汽缸32及限位汽缸42的动作控制信号而如上所述地动作,切线机构5的切线致动器58按照从控制部8输出的切线信号23而分别进行伸缩动作。此外,从控制部8还分别对作为缝纫机主轴的驱动源的缝纫机马达80、使压脚用按压件升降的压脚汽缸81、如后所述将被切断的缝线20扫起的空气扫线器82、对缝制面料的送料量进行调节的减少送料机构83以及对弯针线10朝弯针I的送出进行抑制的弯针线抑制机构84输出动作控制信号。减少送料机构83通过改变送料机构中的送料牙的动作形态、例如使送料牙的动作路径相对于针板P倾斜来缩短在针板P上突出的突出时间,来缩短送料牙作用在针板P上的缝制面料上的时间,或是通过改变使送料牙循环动作的杆的长度,来减小送料牙的单位送料间距等,以减少缝制面料的送料量,由于上述减少送料机构83是公知的,因此,省略详细的图示及说明。弯针线抑制机构84包括夹线盘,该夹线盘对送入弯针I的弯针线10的中途部分进行夹持;以及致动器,该致动器进行动作,以使上述夹线盘对弯针线夹持的强度增减,上述弯针线抑制机构84通过提高夹线盘对弯针线夹持的强度就可增加对弯针线10施加的阻力,从而可抑制弯针线10的送出,由于该弯针线抑制机构84是公知的,因此,省略其详细的图示及说明。在完成形成双链环缝的线迹的缝制之后,控制部8使挂线钩3与缝纫机马达80、压脚汽缸81、空气扫线器82、减少送料机构83及弯针线抑制机构84关联地动作,就可执行防止双链环缝的线迹开线的动作。图10是按时间顺序表示用于防止开线的控制部8的动作内容的时序图。控制部8是包括CPU、R0M及RAM的计算机,按照图10的时序图的防止开线的动作是通过按照存储在ROM中的控制程序进行的CPU的一系列动作来执行的。图11 图17是由第一实施方式的横筒型双链环缝纫机的防线迹开线装置H进行的防开线动作的说明图,其表示通过按照图10的时序图进行的控制部8的动作而产生的挂线钩3及切线钩50的动作状态。使用缝纫机的缝制作业者在结束通常的缝制时会停止踩下用于驱动缝纫机的踏板的操作,然后执行防开线动作,但此时,对上述踏板进行踩回操作。踏板开关21设置在踏板上,在踩下操作时输出踩下信号21a,在踩回操作时输出踩回信号21b。当结束通常的缝制,在图10的SI时刻下,用于驱动缝纫机的踏板从踩下状态返回至中立状态时,即在踏板开关21没有输出踩下信号21a及踩回信号21中的任意一个的状态时,控制部8参照从输入侧输入的针位置信号22而对缝纫机马达80输出停止指令。藉此,缝纫机在针2位于上死点附近、弯针I左进的状态下暂时停止。然后,控制部8待机直至对上述踏板进行了踩回操作。在图10的S2时刻下进行踩回操作,从而在输入侧输入踩回信号21b的情况下,控制部8首先在S3时刻,对减少送料机构83发出动作开始指令,以使减小送料牙的单位送料间距等缝制面料的送料量比通常缝制时的送料量小(少),然后,开始以下所述的防开线动作。另外,上述减少送料机构83使送料牙以较小的送料量对缝制面料进行送料的开始时期(S3)被设定为利用挂线钩3使缝线环20a位于比针2的下降位置更靠弯针I的前进端侧的位置之前的一针半以上之前的时刻。另外,控制部8在从踏板开关21再次输入踩下信号21a时,返回通常的缝制动作,因此,缝制作业者通过再次对踏板进行踩下操作,就能继续通常的缝制。另外,在图10中,在SI时刻与S2时刻之间维持中立状态,但并非必须要维持上述中立状态,结束通常的缝制时的踏板操作也可以连续地从踩下状态移动至踩回状态。在该情况下,在移动过程中经过中立位置时,处于踩下信号21a和踩回信号21b都没有被输出的无信号状态,控制部8以上述无信号状态作为触发信号,从而如上所述在实现使针2上升至上死点附近、弯针I左进的状态后,开始防开线动作。此外,在图10的时序图中,S2时刻下的踏板的踩回操作在执行以下说明的防开线动作中继续,但在防开线动作结束之前不需要继续进行这种踩回操作,在停止输入踩回信号21b之后,防开线动作也可在控制部8的控制下继续执行。图11表示防开线动作开始时的针2、弯针I及挂线钩3的状态。针2处于朝由一根缝线20和一根弯针线10形成双链环缝的线迹M后的缝制面料上方拔出的状态。弯针I在缝制面料的下侧左进,而处于捉住针2形成的缝线环20a的状态。若在此状态下切断缝线20及弯针线10,则可形成图27所示的缝制结束部。在开始防开线动作之后,控制部8首先在图10的S4时刻对输出侧的线操作汽缸32发出动作指令。藉此,线操作汽缸32从图5所示的伸长状态朝图6所示的收缩状态动作,以驱动限位构件4朝右侧移动,随之,挂线钩3经由限位构件4及连接杆35而以支轴30为中心摆动,以从待机位置移动至挂线位置,此时,挂线钩3前端的钩部3b钩住的缝线环20a,并且限位机构中的摆动杆9在弹簧91的作用力的作用下以支轴90为中心朝顺时针方向摆动,其前端的卡合爪9a处于能与限位构件4的一部分卡合的状态。随后,控制部8对线操作汽缸32发出动作指令,该线操作汽缸32从图6所示的状态稍稍伸长至图7所示的状态,从而驱动限位构件4朝左侧直线移动。在上述线操作汽缸32少许伸长时,摆动杆9前端的卡合爪9a与限位构件4的一部分卡合。藉此,限位构件4朝左侧的驱动移动被暂时停止。这样,在限位构件4朝左侧的驱动移动被暂时停止的状态下,如图12所示,上述挂线钩3经由连接杆35而移动并停止在上述待机位置与挂线位置之间的保持位置上,将缝线环20a保持在上述保持位置。如上所述,在使挂线钩3移动并停止在上述保持位置上之后,在图10的S5时刻下,控制部8对缝纫机马达80和弯针线抑制机构84发出动作指令。上述动作指令是参照针位置信号22,在针2下降之后再次上升到上死点附近位置之前发出的。藉此,对缝制面料进行一针的缝制动作。上述一针的缝制是在通过减少送料机构83的动作而以比通常的缝制时更小的送料量的情况下执行的。此外,上述一针的缝制是在通过弯针线抑制机构84的动作而使弯针线10向弯针I的送出受到抑制的状态下执行的。藉此,由于能使缝制结束的弯针线10的系紧更好,因此,能提高后述的防开线效果。如图12所示,挂线钩3继续对缝线20进行保持,直至完成缝制面料的送料移动,针2穿过挂线钩3所保持的缝线环20a,并捉住该缝线环20a为止。此时,如图12所示,弯针线10位于横穿针2的后侧的位置。
控制部8在针2捉住缝线环20a的时刻,即在刚过图10的S6之后的时刻下,对限位机构的限位汽缸42发出动作指令,使该限位汽缸42伸长,随之驱动输出杆41朝左侧压出。藉此,如图8所示,上述摆动杆9克服上述弹簧91的摆动作用力而朝逆时针方向摆动,以使该摆动杆9前端的卡合爪9a解除与限位构件4的一部分卡合,并解除限位构件4的暂时停止。通过上述对限位构件4的停止解除操作,线操作汽缸32在S6时刻下伸长到最大限度。藉此,如图13所示,挂线钩3经由限位构件4及连接杆35而以支轴30为中心摆动,从上述保持位置返回移动至待机位置,解除对缝线环20a的保持。接着,弯针I在针2下降的同时进行右退动作,从捕捉到的缝线环20a中拔出。如图14所示,通过拔出上述弯针1,针2与通常的缝制时一样处于捕捉到弯针线10的状态。在上述状态下,弯针I转换为左进,针2转换为上升。如图15所示,左进的弯针I捉住缝线环20al,上升的针2朝缝制面料的上方拔出。藉此,弯针I所捉住的缝线20处于 用缝线20对先前形成的缝线环20a进行绕线的所谓自绕线(日文自糸力一 O )的状态。在一针的缝制动作之后,在针2上升到上死点附近,弯针I到达左进端附近的状态下结束。然后,控制部8在图10的S7时刻,停止减少送料机构83的动作,并在该状态下待机直至输入了切线信号23为止。随后,若在图10的S8时刻下接收到切线信号23,则对切线机构5的切线致动器58发出动作指令,使该切线致动器58进行规定的动作,藉此,如图16所示,切线钩50沿着弯针I的上部到达前进端。此时,切线钩50前端部的第一钩部52穿过弯针I所保持的缝线环20a内而到达从弯针I的前端延伸至缝制面料的弯针线10的左侧,第二钩部53从左侧与缝线20相对。接着,到达前进端的切线钩50进行右退动作。此时,第一钩部52捕捉弯针线10,第二钩部53捕捉缝线20。被如上所述捕捉的弯针线10及缝线20被拉至切线钩50的退入端,并如图17所示,通过与切线刀51的前端刃部滑动接触而被切断。接着,被切断的弯针线10的端部在比切断位置更靠弯针I 一侧被保持成夹在切线钩50与板簧59之间的状态。弯针线抑制机构84继续动作直至结束上述切线动作,从而对从弯针I前端延伸至缝制面料的弯针线10施加规定的张力。藉此,切线钩50前端的第一钩部52能可靠地捕捉没有松弛的弯针线10,并将其切断。在结束上述切断动作之后,控制部8待机,直至输入有拨线信号24,若在图10的S9时刻输入有拨线信号24,则控制部8将动作指令输出至空气扫线器82来使该空气扫线器82动作。上述空气扫线器82吹出空气,以将与针2连续的缝线20的切断端部吹起。然后,控制部8在图10的SlO时刻将动作指令输出至压脚汽缸81以使该压脚汽缸81动作,从而使压脚用的按压件上升来结束一系列的防开线动作。在用于防止上述开线的一针的缝制动作时,从缝制面料的背面拔出的缝线20穿过在通常的缝制时最后形成于缝制面料背面的最终缝线环20a内,并对该最终缝线环20a进行自绕线,以形成单环缝的线迹Μ。因此,如图18所示,弯针线10处于被按压在缝线20与最终缝线环20a之间的状态。另外,因上述减少送料机构83而使送料牙以较小的送料量进行缝制面料的送料是从用于防止开线的一针的缝制动作之前的阶段、具体而言是从利用挂线钩3使缝线环20a位于比针2的下降位置更靠弯针I的前进端侧的位置之前的一针半以上之前的时刻(图10的S3时刻)开始的,因此,如图18所示,由自绕线之前的互绕线产生的线迹的间距P比由这之前的互绕线产生的线迹的间距PO小,从而使弯针线10的切断端部被朝图18的箭头方向拉伸的情况下的防脱落阻力变大。因此,在处于图18所示的状态的情况下,能利用自绕线部与伴随着由自绕线之前的互绕线产生的线迹的间距P变小而使弯针线10的防脱落阻力增大的相互作用来可靠地防止双链环缝的线迹M的开线。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下,采用以下结构使用弹簧91对限位机构中的摆动杆9施力以使其朝缝线保持机构中的挂线钩3位于上述待机位置的方向摆动。藉此,由于利用弹簧9的作用力就可进行限位构件4朝返回方向的动作(挂线钩位于待机位置的方向的动作),因此,能使用单动式气缸作为使与限位构件4的一部分卡合及解除卡合的摆动杆9动作的限位汽缸42,因而,可实现限位汽缸42的小型化、低成本化。接着,对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横筒型双链环缝纫机进行说明。如图19所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横筒型双链环缝纫机除了下述两个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不同之外,其它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结构全都相同一根针2以位于相对于针杆12的中心CL的延长线朝弯针I的前进侧变位的位置的方式通过针安装件13安装于针杆12的下端部,该针杆12与缝纫机机臂部C内的缝纫机主轴(未图示)的旋转联动地上下运动;以及包括弯针线保持体6,该弯针线保持体6能接近及远离弯针I,并在接近动作时,将从弯针I延伸出的弯针线10保持在比上述针2的下降位置更靠前侧的位置。因此,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上述两个结构以外的结构,省略说明及具体的图示。对于第二实施方式的一根针2,通常,将使用左右两根针的横筒型双链环缝纫机的两根针中右侧的针从针安装件13上拆下而仅安装左侧的针来使用,因此,该左侧的一根针2相对于针杆12的中心CL的延长线朝弯针I的前进侧偏置。除了仅将左右两根针中的左侧的针用作偏置的一根针2之外,也可使用专用的偏置的一根针。在通常的双链环缝纫机中,存在沿弯针I的进退动作方向排列设置三根或四根针来使用的例子。在三根针的情况下,既可以拆下位于针杆12的中心CL的针和右侧的针而将左侧的针用作偏置的一根针,也可以拆下左右两侧的针而仅使用位于针杆12的中心CL的延长线上的一根针。另外,在四根针的情况下,可考虑拆下右侧的三根针而将左侧的针用作偏置的一根针。另外,如图4中假想线所示,上述弯针线保持体6具有圆弧状的弯曲形状,并通过固定螺钉60以一起旋紧的状态固定于上述挂线钩3的基部。该弯针线保持体6的前端部大致沿着挂线钩3的左侧朝前方延伸,并在挂线钩3前端部的前侧弯向落针位置A,在该前端部形成有分支成双叉状的弯针线收纳部6a。弯针线保持体6被往复运动式线操作汽缸32驱动而以支轴30为中心与缝线保持机构的挂线钩3 —体地摆动。图19 图25是由第二实施方式的横筒型双链环缝纫机的防线迹开线装置H进行的防开线动作的说明图,其表示通过按照图10的时序图进行的控制部8的动作而产生的挂线钩3、弯针线保持体6及切线钩50各自的动作状态。由于图10的从SI时刻起到S3时刻为止由缝制作业者进行的踏板操作以及伴随着该踏板操作而产生的由控制部8发出的对于减少送料机构83的动作开始指令等动作如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那样,因此,省略它们详细的说明,对其以后的防开线动作开始后的动作进行说明。图19表示防开线动作开始时的针2、弯针1、挂线钩3及弯针线保持体6的状态。针2处于朝由一根缝线20和一根弯针线10形成双链环缝的线迹M后的缝制面料上方拔出的状态。在开始防开线动作之后,控制部8首先在图10的S4时刻对输出侧的线操作汽缸32发出动作指令。藉此,线操作汽缸32从图5所示的伸长状态朝图6所示的收缩状态动作,以驱动限位构件4朝右侧移动,随之,挂线钩3及弯针线保持体6经由限位构件4及连接杆35而以支轴30为中心摆动,以从待机位置移动至挂线位置,此时,挂线钩3前端的钩部3b钩住缝线环20a,并且限位机构中的摆动杆9在弹簧91的作用力的作用下以支轴90为中心朝顺时针方向摆动,其前端的卡合爪9a处于能与限位构件4的一部分卡合的状态。随后,控制部8对线操作汽缸32发出下一个动作指令,该线操作汽缸32从图6所示的状态稍稍伸长至图7所示的状态,从而驱动限位构件4朝左侧直线移动。在上述线操作汽缸32少许伸长时,摆动杆9前端的卡合爪9a与限位构件4的一部分卡合。藉此,限位构件4朝左侧的驱动移动被暂时停止。这样,在限位构件4朝左侧的驱动移动被暂时停止的状态下,如图20所示,上述挂线钩3经由连接杆35而移动并停止在上述待机位置与挂线位置之间的保持位置上,将缝线环20a保持在上述保持位置处,同时弯针线保持体6前进到弯针I的前侧而使前端的弯针线收纳部6a在落针位置A的前方对弯针线10进行保持。如上所述,在使挂线钩3及弯针线保持体6移动并停止在上述保持位置上之后,在图10的S5时刻下,控制部8对缝纫机马达80和弯针线抑制机构84发出动作指令。上述动作指令是参照针位置信号22,在针2下降之后再次上升到上死点附近位置之前发出的。藉此,对缝制面料进行一针的缝制动作。上述一针的缝制是在通过减少送料机构83的动作而以比通常的缝制时更小的送料量的情况下执行的。此外,上述一针的缝制是在通过弯针线抑制机构84的动作而使弯针线10向弯针I的送出受到抑制的状态下执行的。藉此,由于能使缝制结束的弯针线10的系紧更好,因此,能提高后述的防开线效果。如图20所示,挂线钩3及弯针线保持体6继续对缝线20及弯针线10进行保持,直至完成缝制面料的送料移动,针2穿过挂线钩3所保持的缝线环20a,并捉住该缝线环20a为止。此时,如图20所示,弯针线10位于横穿针2的前侧的位置。控制部8在针2捉住缝线环20a的时刻,即在刚过图10的S6之后的时刻,对限位机构的限位汽缸42发出动作指令,使该限位汽缸42伸长,随之驱动输出杆41朝左侧压出。藉此,如图8所示,上述摆动杆9克服上述弹簧91的摆动作用力而朝逆时针方向摆动,以使该摆动杆9前端的卡合爪9a解除与限位构件4的一部分卡合,并解除限位构件4的暂时停止。通过上述对限位构件4的停止解除操作,线操作汽缸32在S6时刻下伸长到最大限度。藉此,如图21所示,挂线钩3及弯针线保持体经由限位构件4及连接杆35而以支轴30为中心摆动,从上述保持位置返回移动至待机位置,以解除对缝线环20a及弯针线10的保持。接着,弯针I在针2下降的同时进行右退动作,从捕捉到的缝线环20a中拔出。如图22所示,通过拔出上述弯针1,针2与通常的缝制时一样处于捕捉到弯针线10的状态。在上述状态下,弯针I转换为左进,针2转换为上升。如图23所示,左进的弯针I捉住缝线环20al,上升的针2朝缝制面料的上方拔出。藉此,弯针I所捉住的缝线20处于用缝线20对先前形成的缝线环20a进行绕线即所谓自绕线的状态。一针的缝制动作在针2上升到上死点附近且弯针I到达左前进端附近的状态下结束。然后,控制部8在图10的S7时刻,停止减少送料机构83的动作,并在该状态下待机直至输入了切线信号23为止。随后,若在图10的S8时刻下接收到切线信号23,则对切线机构5的切线致动器58发出动作指令,使该切线致动器58进行规定的动作,藉此,如图24所示,切线钩50沿着弯针I的上部到达前进端。此时,切线钩50前端部的第一钩部52穿过弯针I所保持的缝线环20a内而到达从弯针I的前端延伸至缝制面料的弯针线10的左侧,第二钩部53从左侧与缝线20相对。接着,到达前进端的切线钩50进行右退动作。此时,第一钩部52捕捉弯针线10,第二钩部53捕捉缝线20。被如上所述捕捉的弯针线10及缝线20被拉至切线钩50的退入端,并如图25所示,通过与切线刀51的前端刃部滑动接触而被切断。接着,被切断的弯针线10的端部在比切断位置更靠弯针I 一侧被保持成夹在切线钩50与板簧59之间的状态。弯针线抑制机构84继续动作直至结束上述切线动作,从而对从弯针I前端延伸至缝制面料的弯针线10施加规定的张力。藉此,切线钩50前端的第一钩部52能可靠地捕捉没有松弛的弯针线10,并将其切断。在结束上述切断动作之后,控制部8待机,直至输入有拨线信号24,若在图10的S9时刻输入有拨线信号24,则控制部8将动作指令输出至空气扫线器82来使该空气扫线器82动作。上述空气扫线器82吹出空气,以将与针2连续的缝线20的切断端部吹起。然后,控制部8在图10的SlO时刻将动作指令输出至压脚汽缸81以使该压脚汽缸81动作,从而使压脚用的按压件上升来结束一系列的防开线动作。通过根据上述一系列的防开线动作,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横筒型双链环缝纫机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也能得到图18所示的双链环缝的线迹M的结构。根据该双链环缝的线迹M,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能利用自绕线部与伴随着由自绕线之前的互绕线产生的线迹的间距P变小而使弯针线10的防脱落阻力增大的相互作用来可靠地防止开线。除此之外,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横筒型双链环缝纫机的情况下,在使弯针I处于前进状态下结束通常缝制之后,利用接近弯针I的弯针线保持体6,将从弯针I延伸至缝制面料的弯针线10保持在比针2的下降位置更靠前侧的位置,不仅对缝线20,也能对弯针线10可靠地进行定位。因此,能更可靠地进行自绕线,并能更可靠地实现防线迹开线效果。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横筒型双链环缝纫机的情况下,弯针线保持体6以一起旋紧的状态固定于缝线保持机构中的挂线钩3,并能与挂线钩3 —体地接近及远离弯针1,因此,能使缝线保持机构的驱动机构兼用作弯针线保持体6的驱动机构,从而能尽量使防线迹开线装置H整体的结构小型简化且低成本化。另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及第二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对以下情况进行了说明在用于防止开线的一针的缝制动作前,从利用挂线钩3使缝线环20a位于比针2的下降位置更靠弯针I的前进端侧的位置之前的一针半以上的时刻(图10的S3时刻),开始通过上述减少送料机构83使送料牙以较小的送料量对缝制面料进行送料,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在用于防止开线的一针的缝制动作前,从利用挂线钩3使缝线环20a位于比针2的下降位置更靠弯针I的前进端侧的位置的大致半针之前的时刻,开始通过上述减少送料机构83使送料牙以较小的送料量对缝制面料进行送料。在该情况下,如图26所示,弯针I所捉住的缝线20也能可靠地对先前形成的缝线环20a进行绕线即所谓自绕线,从而能起到防线迹开线效果。另外,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对以下结构进行了说明能使上述弯针线保持体6与缝线保持机构中的上述挂线钩3 —体地接近及远离弯针I,但也可以使弯针线保持体6与上述缝线保持机构中的挂线钩3分体地接近及远离弯针I。另外,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对以下结构进行了说明如图20所示,上述弯针线保持体6前进到弯针I的前侧而使前端的弯针线收纳部6a在落针位置A的前方对弯针线10进行保持,但也可使上述弯针线保持体6前进到弯针I的后侧而使前端的弯针线收纳部6a在落针位置A的后部对弯针线10进行保持。特别地,通过使上述弯针线保持体6与上述挂线钩3分体地动作,能将弯针线10保持在落针位置A的后部。在该情况下,只要将弯针线保持体6的动作专用的驱动机构设置在落针位置A的前部即可。另外,使上述弯针线保持体6与缝线保持机构的上述挂线钩3 —体或分体地接近及远离弯针I的情况下,能调节上述弯针线保持体6接近及远离上述弯针I的动作时刻和/或动作轨迹都是较为理想的。在该情况下,例如,在实际缝制前进行试运转(试缝),以测出弯针线保持体6相对于缝线保持机构的动作时刻和/或动作轨迹,并根据该测出结果,调节至不会在弯针线保持体6与缝线保持机构的挂线钩3之间相互产生不良影响或产生动作阻碍等的合适的时刻和/或动作轨迹。藉此,通过弯针线保持体6与缝线保持机构的挂线钩3的共存、共同作用,能进一步可靠地进行自绕线,并能进一步提高期望的防线迹开线效果。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使用动作响应性优异的气缸作为钩致动器及限位致动器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作为上述致动器,也可使用电磁螺线管等。此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对以下结构进行了说明采用安装防线迹开线装置H的针板台11被一分为二成左侧针板台部IlL和右侧针板台部IlR的结构,藉此,能提高防线迹开线装置H相对于缝纫机底座部B的组装作业性和维护的容易性,但作为防线迹开线装置H的针板台11,也可以构成为左右较长的一体物。除此之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将一根针的横筒型双链环缝纫机作为应用对象,但也可以应用在平底座型(日文平 ” K夕"、的双链环缝纫机中。
权利要求
1.一种防双链环缝的线迹开线的方法,该双链环缝的线迹是通过能在与针的上下运动路径大致正交的方向上进行进退动作的弯针的前进来捉住保持缝线并上下运动的一根针在针板下形成的缝线环,并利用该弯针所保持的弯针线对所述缝线环进行互绕线而形成的,所述防双链环缝的线迹开线的方法的特征在于,在使所述弯针处于前进状态下结束通常缝制之后,维持使该弯针所捉住的缝线环位置保持于比所述针的下降位置更靠所述弯针的前进端侧的位置的状态,直至所述针下降并穿过由所述弯针捉到的缝线环为止,然后,解除所述缝线环的所述位置保持,以进行包括所述针下降并穿过所述缝线环在内的至少一针的缝制动作,从而利用所述针所保持的缝线对所述缝线环进行自绕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双链环缝的线迹开线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使所述弯针处于前进状态下结束通常缝制之后,使该弯针所捉住的缝线环位置保持于比所述针的下降位置更靠所述弯针的前进端侧的位置时,与此同时或大致同时,使从所述弯针延伸至缝制面料的弯针线位置保持在比所述针的下降位置更靠前侧的位置,并将该状态维持至所述针下降并穿过由所述弯针捉到的缝线环为止,然后,解除所述缝线环及缝线的所述位置保持,以进行所述至少一针的缝制动作。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双链环缝的线迹开线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使所述弯针线位于比所述针的下降位置更靠前侧或后侧的位置之后,抑制向所述弯针送出弯针线。
4.一种防双链环缝的线迹开线的方法,该双链环缝的线迹是通过能在与针的上下运动路径大致正交的方向上进行进退动作的弯针的前进来捉住保持缝线并上下运动的一根针在针板下形成的缝线环,并利用该弯针所保持的弯针线对所述缝线环进行互绕线而形成的,所述防双链环缝的线迹开线的方法的特征在于,在使所述弯针处于前进状态下结束通常缝制之后,维持使该弯针所捉住的缝线环位置保持于比所述针的下降位置更靠所述弯针的前进端侧的位置的状态,直至所述针下降并穿过由所述弯针捉到的缝线环为止,然后,解除所述缝线环的所述位置保持,在所述缝制面料的送料停止或送料量比通常缝制时的送料量小的送料的情况下,进行包括所述针下降并穿过所述缝线环在内的至少一针的缝制动作,从而利用所述针所保持的缝线对所述缝线环进行自绕线。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双链环缝的线迹开线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使所述弯针处于前进状态下结束通常缝制之后,使该弯针所捉住的缝线环位置保持于比所述针的下降位置更靠所述弯针的前进端侧的位置时,与此同时或大致同时,使从所述弯针延伸至缝制面料的弯针线位置保持在比所述针的下降位置更靠前侧的位置,并将该状态维持至所述针下降并穿过由所述弯针捉到的缝线环为止,然后,解除所述缝线环及缝线的所述位置保持,以进行所述至少一针的缝制动作。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双链环缝的线迹开线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使所述弯针线位于比所述针的下降位置更靠前侧或后侧的位置之后,抑制向所述弯针送出弯针线。
7.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防双链环缝的线迹开线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使所述缝线环位于比所述针的下降位置更靠所述弯针的前进端侧的位置之后,开始执行用于所述自绕线的所述至少一针的缝制动作时的所述缝制面料的送料停止或送料量比通常缝制时的送料量小的送料。
8.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防双链环缝的线迹开线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从使所述缝线环位于比所述针的下降位置更靠所述弯针的前进端侧的位置之前的阶段起,开始执行用于所述自绕线的所述至少一针的缝制动作时的所述缝制面料的送料停止或送料量比通常缝制时的送料量小的送料。
9.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防双链环缝的线迹开线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用于所述自绕线的所述至少一针的缝制动作时的所述缝制面料的送料停止或送料量比通常缝制时的送料量小的送料的开始执行时期被设定为使所述缝线环位于比所述针的下降位置更靠所述弯针的前进端侧的位置之前的至少一针半以上之前的时刻。
10.一种双链环缝纫机的防线迹开线装置,安装于双链环缝纫机,并防止线迹的开线, 所述双链环缝纫机包括一根针,该一根针对缝线进行保持并上下运动;以及弯针,该弯针对弯针线进行保持并能沿与所述针的上下运动路径大致正交的方向进退动作,在前进动作时捕捉所述针在针板下形成的缝线环,利用该弯针所保持的弯针线对所述弯针前进动作而捉到的所述缝线环进行互绕线,从而在缝制面料上形成双链环缝的线迹,其特征在于,包括缝线保持机构,该缝线保持机构能接近及远离所述弯针,在接近动作时,将所述弯针捉到的缝线环保持在比所述针的下降位置更靠所述弯针的前进端侧的位置;以及控制部,该控制部进行控制,使所述缝线保持机构的接近分离动作与所述针和弯针的动作及所述缝制面料的送料动作相关联,所述控制部在所述弯针位于前进位置、所述针位于上升位置而结束通常缝制之后,维持使所述缝线保持机构进行接近动作以使所述缝线环位置保持于比所述针的下降位置更靠所述弯针的前进端侧的位置的状态,直至所述针下降并穿过由所述弯针捉到的缝线环为止,然后,解除所述缝线环的所述位置保持,与所述针的下降及上升、所述弯针的进退动作及所述缝制面料的送料动作配合地,进行包括所述针下降并穿过所述缝线环在内的至少一针的缝制动作。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双链环缝纫机的防线迹开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一根针以位于上下运动的针杆的中心的延长线上的方式安装于针杆。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双链环缝纫机的防线迹开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一根针以位于相对于上下运动的针杆的中心的延长线朝所述弯针的前进侧变位的部位的方式安装于针杆。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双链环缝纫机的防线迹开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缝线保持机构具有挂线钩及钩致动器,其中,所述挂线钩在远离所述弯针的待机位置与靠近所述弯针的挂线位置之间以上下方向的支轴为中心在与针板大致平行的面内摆动,所述钩致动器驱动所述挂线钩在所述待机位置与挂线位置之间摆动,并且,所述缝线保持机构还包括限位机构,该限位机构具有限位构件和限位致动器,其中,所述限位构件配置在比所述缝线保持机构的挂线钩更远离所述针板的位置上,并能使挂线钩从挂线位置向待机位置的摆动暂时停止及解除停止,以将所述挂线钩在所述挂线位置捉住的缝线环保持在所述挂线位置与待机位置之间的保持位置,所述限位致动器控制该限位构件的所述停止及解除停止;以及连接构件,该连接构件将所述缝线保持机构的挂线钩与所述限位机构的限位构件联动地连接,所述控制部选择性地控制所述钩致动器及限位致动器,以使所述挂线钩在所述挂线位置捉住的缝线环通过与所述限位构件的抵接而保持在所述挂线位置与所述待机位置之间。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双链环缝纫机的防线迹开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机构由限位构件、摆动杆、弹簧和所述限位致动器构成,其中,所述限位构件与所述钩致动器直接连接而沿直线往复移动,所述摆动杆能与所述限位构件的一部分卡合及解除卡合,所述弹簧对所述摆动杆施力,使其朝所述挂线钩位于所述待机位置的方向摆动,所述限位致动器克服所述弹簧的作用力而使所述摆动杆解除与限位构件的一部分的卡入口 ο
15.如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双链环缝纫机的防线迹开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缝线保持机构的钩致动器及所述限位机构的限位致动器均是气缸。
16.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双链环缝纫机的防线迹开线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弯针线保持体,该弯针线保持体能接近及远离所述弯针,在接近动作时将从所述弯针延伸至缝制面料的弯针线保持在比所述针的下降位置更靠前侧的位置。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双链环缝纫机的防线迹开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弯针线保持体能与所述缝线保持机构一体地接近及远离所述弯针。
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双链环缝纫机的防线迹开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弯针线保持体能与所述缝线保持机构分体地接近及远离所述弯针。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双链环缝纫机的防线迹开线装置,其特征在于,能调节所述弯针线保持体接近及远离所述弯针的动作时刻和/或动作轨迹。
20.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双链环缝纫机的防线迹开线装置,其特征在于,作为对象的缝纫机是横筒型双链环缝纫机。
21.—种双链环缝纫机的防线迹开线装置,安装于双链环缝纫机,并防止线迹的开线, 所述双链环缝纫机包括一根针,该一根针对缝线进行保持并上下运动;以及弯针,该弯针对弯针线进行保持并能沿与所述针的上下运动路径大致正交的方向进退动作,在前进动作时捕捉所述针在针板下形成的缝线环,利用该弯针所保持的弯针线对所述弯针前进动作而捉到的所述缝线环进行互绕线,从而在缝制面料上形成双链环缝的线迹,其特征在于,包括缝线保持机构,该缝线保持机构能接近及远离所述弯针,并在接近动作时,将所述弯针捉到的缝线环保持在比所述针的下降位置更靠所述弯针的前进端侧的位置;以及控制部,该控制部进行控制,使所述缝线保持机构的接近分离动作与所述针和弯针的动作及所述缝制面料的送料动作相关联,所述控制部在使所述弯针位于前进位置、所述针位于上升位置而结束通常缝制之后, 维持使所述缝线保持机构进行接近动作以使所述缝线环位置保持于比所述针的下降位置更靠所述弯针的前进端侧的位置的状态,直至所述针下降并穿过由所述弯针捉到的缝线环为止,然后,解除所述缝线环的所述位置保持,在所述缝制面料的送料停止或送料量比通常缝制时的送料量小的送料动作的情况下,与所述针的下降及上升、所述弯针的进退动作及所述缝制面料的送料动作配合地,进行包括所述针下降并穿过所述缝线环的至少一针的缝制动作。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双链环缝纫机的防线迹开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使所述缝线环位于比所述针的下降位置更靠所述弯针的前进端侧的位置之后,所述控制部开始执行用于所述自绕线的所述至少一针的缝制动作时的所述缝制面料的送料停止或送料量比通常缝制时的送料量小的送料。
23.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双链环缝纫机的防线迹开线装置,其特征在于,从使所述缝线环位于比所述针的下降位置更靠所述弯针的前进端侧的位置之前的阶段起,所述控制部开始执行用于所述自绕线的所述至少一针的缝制动作时的所述缝制面料的送料停止或送料量比通常缝制时的送料量小的送料。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双链环缝纫机的防线迹开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开始执行用于自绕线的所述至少一针的缝制动作时的所述缝制面料的送料停止或送料量比通常缝制时的送料量小的送料的时期被设定为使所述缝线环位于比所述针的下降位置更靠所述弯针的前进端侧的位置之前的至少一针半以上之前的时刻。
25.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双链环缝纫机的防线迹开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一根针以位于上下运动的针杆的中心的延长线上的方式安装于针杆。
26.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双链环缝纫机的防线迹开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一根针以位于相对于上下运动的针杆的中心的延长线朝所述弯针的前进侧变位的部位的方式安装于针杆。
27.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双链环缝纫机的防线迹开线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弯针线保持体,该弯针线保持体能接近及远离所述弯针,在接近动作时将从所述弯针延伸至缝制面料的弯针线保持在比所述针的下降位置更靠前侧的位置。
28.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双链环缝纫机的防线迹开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弯针线保持体能与所述缝线保持机构一体地接近及远离所述弯针。
29.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双链环缝纫机的防线迹开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弯针线保持体能与所述缝线保持机构分体地接近及远离所述弯针。
30.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双链环缝纫机的防线迹开线装置,其特征在于,能调节所述弯针线保持体接近及远离所述弯针的动作时刻和/或动作轨迹。
31.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双链环缝纫机的防线迹开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缝线保持机构具有挂线钩及钩致动器,其中,所述挂线钩在远离所述弯针的待机位置与靠近所述弯针的挂线位置之间以上下方向的支轴为中心在与针板大致平行的面内摆动,所述钩致动器驱动所述挂线钩在所述待机位置与挂线位置之间摆动,并且,所述缝线保持机构还包括限位机构,该限位机构具有限位构件和限位致动器,其中,所述限位构件配置在比所述缝线保持机构的挂线钩更远离所述针板的位置上,并能使挂线钩从挂线位置向待机位置的摆动暂时停止及解除停止,以将所述挂线钩在所述挂线位置捉住的缝线环保持在所述挂线位置与待机位置之间的保持位置,所述限位致动器控制该限位构件的所述停止及解除停止;以及连接构件,该连接构件将所述缝线保持机构的挂线钩与所述限位机构的限位构件联动地连接,所述控制部选择性地控制所述钩致动器及限位致动器,以使所述挂线钩在所述挂线位置捉住的缝线环通过与所述限位构件的抵接而保持在所述挂线位置与所述待机位置之间。
32.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双链环缝纫机的防线迹开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机构由限位构件、摆动杆、弹簧和所述限位致动器构成,其中,所述限位构件与所述钩致动器直接连接而沿直线往复移动,所述摆动杆能与所述限位构件的一部分卡合及解除卡合,所述弹簧对所述摆动杆施力,使其朝所述挂线钩位于所述待机位置的方向摆动,所述限位致动器克服所述弹簧的作用力而使所述摆动杆解除与限位构件的一部分的卡入口 ο
33.如权利要求31或32所述的双链环缝纫机的防线迹开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缝线保持机构的钩致动器及所述限位机构的限位致动器均是气缸。
34.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双链环缝纫机的防线迹开线装置,其特征在于,作为对象的缝纫机是横筒型双链环缝纫机。
35.一种双链环缝的线迹结构,通过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防线迹开线方法而形成在缝制面料上,其特征在于,形成于所述缝制面料的背面的缝线环中、至少位于缝制行进方向的终端的缝线环被贯穿所述缝制面料的缝线自绕线。
36.如权利要求35所述的双链环缝的线迹结构,其特征在于,由所述自绕线之前的至少一针以上的互绕线产生的线迹的间距比由这之前的互绕线产生的线迹的间距小。
37.一种双链环缝的线迹结构,通过权利要求10或21所述的双链环缝纫机的防线迹开线装置而形成在缝制面料上,其特征在于,形成于所述缝制面料的背面的缝线环中、至少位于缝制行进方向的终端的缝线环被贯穿所述缝制面料的缝线自绕线。
38.如权利要求37所述的双链环缝的线迹结构,其特征在于,由所述自绕线之前的至少一针以上的互绕线产生的线迹的间距比由这之前的互绕线产生的线迹的间距小。
全文摘要
一种防双链环缝的线迹开线的方法,该双链环缝的线迹是通过能在与针的上下运动路径大致正交的方向上进行进退动作的弯针的前进来捉住保持缝线并上下运动的一根针在针板下形成的缝线环,并利用该弯针所保持的弯针线对缝线环进行互绕线而形成的,在使弯针处于前进状态下结束通常缝制之后,维持使该弯针所捉住的缝线环位置保持于比针的下降位置更靠弯针的前进端侧的位置的状态,直至针下降并穿过由弯针捉到的缝线环为止,然后,解除缝线环的位置保持,以进行至少一针的缝制动作,从而利用针所保持的缝线对缝线环进行自绕线。藉此,能不受缝线及弯针线的施加张力的大小影响地,可靠且强力地防止一根针的双链环缝的线迹开线的产生。
文档编号D05B27/00GK102995300SQ20121033878
公开日2013年3月27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13日 优先权日2011年9月13日
发明者桥本诚冶 申请人:大和缝纫机制造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