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包芯成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纺织机械,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将纱线和热熔丝合捻成股线时所采用的包芯成线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缝纫和织造呈高速化发展,对纱线的多样化要求也越来越高,导纱装置作为纺织机械中的重要构件,得到了深入的发展和研究,纱线的品质很大程度上跟导纱装置的结构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现有的专利文件中,有很多关于纱线成型的专利文件,如中国专利“一种包芯纱装置(CN201250311Y)”,包括有一主机架,该主机架上设置有棉粗纱和涤纶长丝;一纱线传送装置,保证所述的棉粗纱和涤纶长丝的退绕和均匀牵伸;以及一加捻装置,将包芯纱卷绕成新的纱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涤纶长丝为平筒纱,在所述主机架的正前部设置有垂直于该主机架正面并且外伸的导纱管,所述的绕有涤纶长丝的平筒纱偏心地套设在该导纱管上,并且所述的涤纶长丝经该导纱管穿出而进入所述的混纱装置。这种装置仅仅是对纱线的一种混纺,并不存在将明确的将一种丝线包裹在另外的丝线的中间。现在的纱线发展中,一种高速缝纫线“热粘合缝纫线”正在取代普通缝纫线,“热粘合缝纫线”是将多股缝纫线中间加入热熔丝一起合捻成股线,并经高温处理使热熔丝熔解而与多股缝纫线粘牢不会分开。在现有的专利文件中有提到“邦迪线加捻成线装置(20062002923. 1)”,导纱组件包括一具有两端的固定座、以及一锥形的导纱嘴,该固定座的其中一端固定于支撑杆上,另一端设有一上宽下窄的漏斗部,所述的锥形导纱嘴即穿置该漏斗部当中,导纱嘴为朝下渐缩的圆锥形,其锥形周缘等分设有三个延伸于顶底部之间的穿线槽,各穿线槽与锥形外周缘连通,该装置虽然是将多股纱线中间加入低熔丝一起合捻,但其无法精准的将热熔丝被包覆于多股缝纫线中间,该装置具有如下缺点一、锥形导纱嘴的底端因无法形成气圈第一止捻点,而只能作为出丝口作用,导致无法精准的将热熔丝被包覆于多股缝纫线中间,并且会产生股线捻度不均匀的纱线质量问题。二、锥形导丝器的周缘与各线槽为连通,穿线槽里的多股缝纫线较容易从槽里掉出来而无法将中间的热熔丝包住。三、该装置结构较为复杂,并且形成止捻点要靠下方一穿孔完成,操作工在穿线过程中非常难操作,较引起股线断头现象,造成原料浪费人工成本增加和成品纱线质量问题。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提供了 一种结构简单,方便穿接丝线,在热熔丝和多股缝纫线的出丝口能直接形成股线气圈止捻点,能精准的将热熔丝被包覆于多股缝纫线中间的一种包芯成线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无法精准的将热熔丝被包覆于多股缝纫线中间,出丝口不能直接形成股线气圈止捻点,集成的结构复杂,操作困难,原料和人工浪费,最终纱线成品质量差的技术难题。[0007]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问题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解决的一种包芯成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机架,在机架上安装有中心纱线的传输部件和包裹纱线的传输部件,在中心纱线的传输部件和包裹纱线的传输部件下方设有导纱装置,导纱装置下方设有复捻部件,其中的导纱装置包括相互平行的上固定板和下固定板,在上、下固定板上均开设有供中心纱线导入的中心孔和供包裹纱线导入的边孔,上、下固定板上的中心孔的中心线重合,上、下固定板上的边孔的连线与上、下固定板上的中心孔的连线相交于下固定板下方。经过初捻后的包裹纱线(缝纫线)经过包裹纱线的传输部件导入导纱装置,而中心纱线(热熔丝)经过中心纱线传输部件也导入到导纱装置,导纱装置用多股包裹纱线将中心纱线包裹形成包芯线。上下固定板中心的上下中心孔是对齐的,在上下中心孔内走的是热熔丝,而在上下中心孔外围的上下边孔内走的是缝纫线,经过上下固定板后的丝线由位于下固定板下方的复捻装置进行加捻,形成气圈,止捻点位于下固定板中心孔的下方。所谓的止捻点就是由边孔和中心孔出来的丝线经过复捻集合在气圈上方的一点处,止捻点处形成复合股线捻度,热熔丝位于当中,而三根以上的缝纫线将热熔丝包裹,形成热粘合缝纫线。包裹纱线(缝纫线)由边孔内穿入,中心纱线(热熔丝)通过中心孔穿入,包裹纱线由上固定板到下固定板呈一收缩状,导纱装置对中心纱线(热熔丝)和包裹纱线(缝纫线)起到一个引导作用,可以精确的将中心纱线(热熔丝)包覆于包裹纱线(缝纫线)的中间。经过复捻后卷绕成筒的多股线由成线装置取出后放入加热装置,形成热粘合缝纫线。作为优选,上固定板与下固定板之间通过支架相连,所述的上固定板和下固定板的中心均开设有一中心孔;在上固定板上开设有三个以上的上边孔作为包裹纱线导入孔,所述的各个上边孔以上中心孔为中心均布在上固定板上,在下固定板上开设有与上边孔数量相同的下边孔,所述的下边孔以下中心孔为中心均布在下固定板上;上固定板上的上中心孔与上边孔之间的距离大于下固定板上的下中心孔与下边孔之间的距离;在上、下中心孔和上、下边孔内设有导纱器。在上下固定板上直接设置导纱孔,并且在导纱孔内设置让纱线更容易通过的导纱器,降低断线率,上下边孔与中心孔之间的距离不等,可以让缝纫线更好的包裹热熔丝。上下固定板之间留有足够大的空隙,方便纱线的安装和穿接,同时纱线是从上中心孔直接穿接到下中心孔,由上边孔直接穿接到下边孔,不会出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因为在固定板下方的复捻装置的运转而使得边侧的缝纫线由穿接槽脱出的问题,使得热熔丝被很好的包裹在多股缝纫线中间,提高纱线质量。而且各股纱线都是直接有上下固定板上的各孔直接导入,不需要外加的各种导纱装置,有效的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在外加导纱装置中可能产生的纱线混合易乱,分线不方便,而且在分线后纱线容易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下固定板的下方直接形成气圈和止捻点,提高了纱线的捻线均匀度和将热熔丝包裹的精确度,使得纱线质量更好。将上下固定板制作成圆形并同时设置3个上下边孔,一时方便制造和连接安装,3个上下边孔表示由三条缝纫线对中心的热熔丝进行包裹,可以实现对热熔丝很好的包裹,节省成本和材料。陶瓷导纱器导纱效果好,不容易断丝。作为优选,上固定板上的各个上边孔与下固定板上的各个下边孔对应布置,即其中任意一个上边孔和上中心孔的连线与对应的下边孔和下中心孔的连线位于同一平面内。这样布置的上下边孔和上下中心孔,可以方便穿接纱线,同时降低纱线在导纱装置处的受力,可以让纱线顺利的由下固定板导出然后进行加捻,降低纱线断线的可能性,提高纱线的使用寿命。支架的形状可以是多种样式的,可以为分别连接在上下固定板上的两个连接杆,连接杆与外部机架相连,也可以是均布在上下固定板之间的若干个连接杆构成,上、下固定板通过支架固定在机架上,所述的支架包括固定杆和连接杆,所述的固定杆的一端与上固定板或下固定板连接,固定杆的另一端与机架连接,所述的连接杆为倾斜的连杆,连接杆的两端分别连接在上固定板和下固定板上。连接杆用于将相互平行的上下固定板连接在一起,然后通过固定杆固定在外部的机架上,当然固定板也可以是下固定板或者上固定板的一个延伸,也就是将上固定板或者下固定板与固定杆做成一体的。上固定板和下固定板为圆形,上固定板和下固定板围成一圆台状空间,连接杆位于圆台状空间的侧面上的投影为圆台状空间的侧面的1/1(Γ /6。连接杆的占地非常小,在保证上下固定板的连接强度下,可以让操作人员很方便的在上下固定板之间进行穿接纱线,提高安装效率。作为优选,上固定板上的上中心孔与上边孔之间的距离为5mnTl5mm,所述的下固定板上的下中心孔与下边孔之间的距离为3mnTl0mm,上固定板上的上中心孔与上边孔之间 的距离大于下固定板上的下中心孔与下边孔之间的距离3mnT8mm,所述的上下固定板之间的距离为25mnT45mm。中心孔与边孔之间的距离保证了中心的热熔丝不会和周边的缝纫线相互缠绕,从而降低了短线率,也提高了最后股线的成品质量。而上下固定板之间的距离一是保证了方便在下固定板上穿接纱线,二是可以保证纱线在这个过程中在有足够倾斜度的前提下还能有足够空间各自导线。作为优选,所述的中心纱线的传输部件包括固定中心纱线的纱筒的纱架,纱架固定在机架上,在纱筒出线端前下方设有至少一个张力器,经过张力器的中心纱线导入导纱装置内。中心纱线(热熔丝)直接由纱筒导出,经过张力器的涨紧,使得张力平衡,能使得中心纱线(热熔丝)能更好的导入到导纱装置内,不容易打结,降低断头可能性。包裹纱线的传输部分可以有多种形式,针对纺纱机的不同发展,可以为带有初捻设备的传输部件或者为将初捻好的包裹纱线直接进行传输。作为一种优选,所述的包裹纱线的传输部件包括一上锭板,在上锭板上固定有多个初捻单元,在初捻单元上方设有初捻导纱器,在初捻导纱器的下方设有张力平衡杆,在张力平衡杆的下方设有罗拉,经过罗拉后的初捻纱线导入导纱装置内。这是将初捻机构集成在纺纱机上,在设备上可以同时完成初捻和复捻,传输部件包括的初捻单元的个数与上下固定板上的边孔的数目相同,经过初捻后的包裹纱线经过张力平衡杆和罗拉导入到导纱装置内,在复捻的带动下形成气圈完成包覆。作为另一种优选,所述的包裹纱线的传输部件包括一下纱架,在下纱架上垂直方向上倾斜的布置有多个已完成初捻的包裹纱线线筒,各包裹纱线线筒的前方设有张力平衡杆或导纱器,在张力平衡杆的下方设有罗拉,经过罗拉后的初捻纱线导入导纱装置内。这种传输部件适用于已经完成初捻的包裹纱线,再经过张力平衡杆和罗拉导入到导纱装置内。作为优选,所述的复捻部件包括下锭子,下锭子上方为导纱装置,在下锭子上套接有复捻线筒,复捻线筒外有一钢领装置。多股纱线由导钩勾住,然后通过转子的旋转形成气圈,完成复捻。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包芯成线装置具备下述优点1、通过导纱装置的导引,将多股包裹纱线收紧,从而将位于中心的中心纱线精准包裹,提高纱线质量;2、可以在设备上同时完成初捻、包裹和复捻,使得纱线捻度均匀,包裹严密;3、导纱装置直接通过固定板上的中心孔和边孔进行导纱,结构简单,方便在下固定板的下中心孔的下方形成止捻点,能精确的将热熔丝包覆于多股缝纫线中间,纱线质量好;4、在导纱装置的上下固定板之间没有任何遮挡,方便穿线,热熔丝直接有上固定板的上中心孔到下固定板的下中心孔,而缝纫线由上固定板的上边孔直接穿接到下固定板的下边孔内,不会产生各纱线相互缠绕,容易出现断头的现象,提高了成品率和纱线质量。
图I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包芯成线装置的其中一个单元的主视图。图2是图I的右视图。图3是图I内的A处放大示意图。图4是图I的内的导纱装置的主视剖视图。图5是图4的俯视图。图6是图5的仰视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包芯成线装置的主视图。图8是图7的右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实施例I :如图I和2所示,一种包芯成线装置,包括一机架27,在机架27上安装有中心纱线的传输部件和包裹纱线的传输部件,在中心纱线的传输部件和包裹纱线的传输部件下方设有导纱装置,导纱装置下方设有复捻部件。以完成一股包芯线为例,中心纱线的传输部件包括固定中心纱线的纱筒的纱架12,纱架12固定在机架27上,在纱筒出线端安装有一张力器13,经过张力器13的中心纱线10向下与包裹纱线11 一起导入导纱装置内。包裹纱线的传输部件包括位于中心纱线的传输部件下方的3个初捻单元26,3个初捻单元26的上锭子24安装在上锭板23上,上锭板23固定在机架27上。包裹纱线经过初捻单元26的初捻后经过初捻单元26上方的初捻导纱器,初捻导纱器包括一导纱孔垂直布置的第一导纱器25和一导纱孔水平布置的第二导纱器14,第一导纱器25和第二导纱器14均位于中心纱线传输部件的下方。经过了第二导纱器14后的多股包裹纱线经过张力平衡杆15和位于初捻单元下方的罗拉22后,与中心纱线一起导入导纱装置。如图3所示,其中的复捻部件位于导纱装置的下方,复捻部件包括一安装在机架27上的下锭子19,在下锭子19上方有一复捻线筒20,复捻线筒20外端有一钢领18,钢领18上设有一导钩28。经过了导纱装置后的纱线由导钩28上绕过,然后经过复捻装置的复捻转子的旋转将各股线形成一气圈17,完成复捻。如图4所示,导纱装置包括包括圆形的上固定板3和圆形的下固定板4,上下固定板相互平行,上固定板3的直径大于下固定板4的直径,上固定板3与下固定板4之间的距离为33mm。上固定板3和下固定4板通过一连接杆2相互连接,连接杆2的宽度仅为上下固定板围成的圆台状空间的侧面积的1/8,上下固定板和连接杆2为一体成型。在下固定板4的外缘固定有一固定杆1,固定杆I的端部与连接杆2在下固定板4上的连接点相交,导纱装置通过固定杆I连接在机架的支架件21上。如图5所示,上固定板3上开设有一上中心孔7,以上中心孔7的圆心为中心在上固定板3上均布有三个上边孔6,上边孔6与上中心孔7之间的距离为12mm。如图6所示,在下固定板4的中心开设有一下中心孔9,以下中心孔9的圆心为中心在下固定板4上均布有三个下边孔8,下边孔8与下中心孔9的之间的距离为8mm。如图5所示,在上中心孔7和下中心孔9、上边孔6和下边孔8内均安装有陶瓷导纱器5。上中心孔7与下中心孔9的中心线重合,上边孔6与对应的下边孔8的连线与上下中心孔的连线位于下固定板4的下中心孔9的下方,也就是上边孔6的圆心的向下固定板4上的投影位于对应的下边孔8与下中心孔9的连接的延长线上。在使用时,将导纱装置安装在复合捻线机的机架的支架件21上,在导纱装置的上方有固定中心纱线(热熔丝)10的纱架12和对包裹纱线(缝纫线)11进行初捻的上锭板23。将纱架12上的中心纱线(热熔丝)10穿入张力器13,往下穿入导纱装置的上固定板3上的上中心孔7内的导纱器5后,由下固定板4上的下中心孔9的导纱器5输出,安装在复合捻线机上锭板23上的有上锭子24,上锭子24上的多根包裹纱线(缝纫线)11经过初捻后,通过上锭子24上方的第一导纱件25和第二导纱14件往下经过张力平衡杆15,再经过罗拉22传送往下穿入上固定板3上的上边孔6内的导纱器5,往下由下固定板4上的下边孔8的导纱器5输出,输出的纱线与下中心孔9内的导纱器输出的中心纱线(热熔丝)10 —起往下,经过钢领18卷绕到复捻线筒20上,由于下锭子19的转动,复捻股线形成气圈17,在导纱装置的下固定板4上的下中心孔和下边孔的下方直接形成止捻点16,完成热粘合缝纫线的整个实施过程。实施例2 如图7和8所示,与实施例I不同的是,其中的包裹纱线的传输部件包括一下纱架29,下纱架29位于固定中心纱线线筒的纱架12的下方,在下纱架29上固定有一斜面32,在斜面32上固定有三个固定轴31,三个固定轴31上分别套接有一个已完成初捻的包裹纱线线筒30,三个包裹纱线线筒30在垂直方向上的中心线重合。在下纱架29的包裹纱线线筒30的侧上方安装有一初捻导纱器33或张力平衡杆,经过初捻导纱器33的各股包裹纱线向下绕经固定在机架27上的张力平衡杆15和罗拉22后导入导纱装置内。使用时,由固定在纱架上的中心纱线(热熔丝)10穿入张力器,往下穿入上固定板上的上中心孔后,由下固定板上的下中心孔输出。同时由在捻线机下纱架上的包裹纱线(缝纫线)11往下经过张力平衡杆,经罗拉传送后穿入上固定板上的三个上边孔,往下由下固定板上的三个下边孔输出,输出的包裹纱线(缝纫线)11与中心孔输出的中心纱线(热熔丝)10 一起往下,经过钢领18和导钩卷绕到复捻线筒20上,由于下锭子19的转动,复捻股线形成气圈17,在导纱装置的下固定板4上的下中心孔和下边孔的下方直接形成止捻点16,完成热粘合缝纫线的整个实施过程。
权利要求1.一种包芯成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机架,在机架上方安装有中心纱线的传输部件和包裹纱线的传输部件,在中心纱线的传输部件和包裹纱线的传输部件下方设有导纱装置,导纱装置下方设有复捻部件,其中的导纱装置包括相互平行的上固定板和下固定板,在上、下固定板上均开设有供中心纱线导入的中心孔和供包裹纱线导入的边孔,上、下固定板上的中心孔的中心线重合,上、下固定板上的边孔的连线与上、下固定板上的中心孔的连线相交于下固定板下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包芯成线装置,其特征在于上固定板与下固定板之间通过支架相连,所述的上固定板和下固定板的中心均开设有一中心孔;在上固定板上开设有三个以上的上边孔作为包裹纱线导入孔,所述的各个上边孔以上中心孔为中心均布在上固定板上,在下固定板上开设有与上边孔数量相同的下边孔,所述的下边孔以下中心孔为中心均布在下固定板上;上固定板上的上中心孔与上边孔之间的距离大于下固定板上的下中心孔与下边孔之间的距离;在上、下中心孔和上、下边孔内设有导纱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包芯成线装置,其特征在于上固定板上的各个上边孔与下固定板上的各个下边孔对应布置,即其中任意一个上边孔和上中心孔的连线与对应的下边孔和下中心孔的连线位于同一平面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包芯成线装置,其特征在于上、下固定板通过支架固定在机架上,所述的支架包括固定杆和连接杆,所述的固定杆的一端与上固定板或下固定板连接,固定杆的另一端与机架连接,所述的连接杆为倾斜的连杆,连接杆的两端分别连接在上固定板和下固定板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包芯成线装置,其特征在于上固定板上的上中心孔与上边孔之间的距离为5mnTl5mm,所述的下固定板上的下中心孔与下边孔之间的距离为3mnTl0mm,上固定板上的上中心孔与上边孔之间的距离大于下固定板上的下中心孔与下边孔之间的距离3mnT8mm,所述的上下固定板之间的距离为25mnT45mm。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包芯成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心纱线的传输部件包括固定中心纱线的纱筒的纱架,纱架固定在机架上,在纱筒出线端前下方设有至少一个张力器,经过张力器的中心纱线导入导纱装置内。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包芯成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包裹纱线的传输部件包括一上锭板,在上锭板上固定有多个初捻单元,在初捻单元上方设有初捻导纱器,在初捻导纱器的下方设有张力平衡杆,在张力平衡杆的下方设有罗拉,经过罗拉后的初捻纱线导入导纱装置内。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包芯成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包裹纱线的传输部件包括一下纱架,在下纱架上垂直方向上倾斜的布置有多个已完成初捻的包裹纱线线筒,各包裹纱线线筒的前方设有张力平衡杆或导纱器,在张力平衡杆的下方设有罗拉,经过罗拉后的初捻纱线导入导纱装置内。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包芯成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复捻部件包括下锭子,下锭子上方为导纱装置,在下锭子上套接有复捻线筒,复捻线筒外有一钢领装置。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纺织机械。一种包芯成线装置,包括一机架,在机架上安装有中心纱线的传输部件、包裹纱线的传输部件和导纱装置,导纱装置下方设有复捻部件,其中的导纱装置包括相互平行的上固定板和下固定板,在上、下固定板上均开设有中心孔和边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方便穿接丝线,在热熔丝和多股缝纫线的出丝口能直接形成股线气圈止捻点,能精准的将热熔丝被包覆于多股缝纫线中间的一种包芯成线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无法精准的将热熔丝被包覆于多股缝纫线中间,出丝口不能直接形成股线气圈止捻点,集成的结构复杂,操作困难,原料和人工浪费,最终纱线成品质量差的技术难题。
文档编号D02G3/36GK202809100SQ20122024896
公开日2013年3月20日 申请日期2012年5月30日 优先权日2012年5月30日
发明者单水甫 申请人:单水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