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沉经的单经轴送经张力补偿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8988阅读:24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防沉经的单经轴送经张力补偿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防沉经的单经轴送经张力补偿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织造经纱张力控制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防沉经的单经轴送经张力补偿装置,自单个经轴退介出来并移动于单个后梁上的经纱片,其具有织造组织循环数相近的较小织造组织循环用的经纱组S和较大织造组织循环用的经纱组D。
背景技术
织机配置的电子送经装置是现有技术所公知的,由电子送经装置控制的单个织(经)轴所退介出来的经纱片,经过单个后梁后与纬纱交织以织成织物。根据织物组织花型设计的实际需要,织造组织循环数有时虽然相近但却是不尽相 同的。当较大织造组织循环用的经纱组D与较小织造组织循环用的经纱组S共同作为交织经纱时,较小织造组织循环用的经纱组S由于与纬纱的交织点较多,织造经缩率相应较大,能满足正常织造所需的张力,然而由于较大织造组织循环用的经纱组D与纬纱的交织点较小,织造经缩率相应亦小,交织过程中易出现因松经而导致的沉经现象,沉经后则引起停机,织造自然就无法正常进行。为方便理解,现以图4所示组织的织物在门幅为2. Im的电脑提花织机上进行织造试验该花型的奇数经纱22’上的组织是八枚的循环,而偶数经纱21’上的组织是六枚的循环,两组织相差不大,奇数经纱22’与偶数经纱21’的织造经缩率虽然差异不大,但是奇数经纱22’在现场织造过程中还是会陆续出现沉经现象。倘若仅织造IOm长度的产量不会有明显的差异,但是当织造超过12m以上长度织物时,八枚组织用的奇数经纱22’就陆续出现沉经现象,当织造到13m时,就已经反复出现停机而无法正常织造了。针对上述弊端,织造厂家购置的织机通常配备有双电子送经装置的上、下后梁及上、下织轴,将较小、大织造组织循环用的经纱组分别由各织轴退介以进行双轴织造,具有不同经纱组的织轴通过对应的电子送经装置、对应的后梁互相协调控制送经量,这样一来却产生新的不利因素I、增加配置一套后梁、电子送经装置后,意味着织造厂家大幅度提高设备投入成本;反映在织造前的准备工序方面,意味着需要二次整经方可得到上、下经轴,整经作业时间延长,体现在织造上机方面,需要二次安装织轴,二次接经,上机准备时间延长。2、双经轴织造要调节上、下经轴的送经量比例,当两个经纱组的织造组织循环数相近的情况下,上、下经轴的送经同步性调节精度要求高,调节起来难度很大,调节时间长,尤其是给小订单生产在时间成本方面带来诸多困扰。3、上送经装置占据空间大,上后梁直经较粗,给操作工断经(头)作业带来极大干扰,断经接头处理不便,影响工效。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沉经的单经轴送经张力补偿装置,自单个经轴上被均匀退介出来的织造组织循环数相近的经纱片,移动于单个后梁在进行织造过程中,通过该装置可起到防止较大织造组织循环用经纱组沉经的目的。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防沉经的单经轴送经张力补偿装置,织造组织循环数相近的经纱片由一单个经轴上被均匀地退介出来,并移动经过一单个后梁,其中,所述经纱片由较小织造组织循环用的经纱组S和较大织造组织循环用的经纱组D组成,其改进点在于经过所述后梁处于移动状态的经纱组D是在受控于张力补偿机构的条件下与经纱组S共同作为交织的经纱片以供交织的,所述张力补偿机构包括探测器、中心处理器、微调电机和两两相邻且彼此平行的倒链控制转轴、弹簧固定杆、提升杆,微调电机与倒链控制转轴连接,弹簧固定杆上对称固定安装有左、右吊环,倒链控制转轴上则对称固定安装有左、右主动链轮,左、右主动链轮分别啮合有从动倒链,且所述从动倒链的尾端分别与左、右吊环相连,弹簧固定杆上分别固定的张力弹簧在各自的底端与提升杆的各侧端相连,提升杆位于后梁前上方,连接于弹簧固定杆下方的探测器与提升杆一端面相对应,且其通过信号导路与中心处理器相连,该经纱组D移动经过提升杆时利用其作用于提升杆上的载荷来影响微调电机,所述探测器用于检测其·与提升杆的相对位移量,以确定该经纱组D施加于提升杆的载荷量,中心处理器依据此载荷量来控制微调电机的转停动作。上述探测器通过可调节高度的连接件与弹簧固定杆连接。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对,事实具有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如下I、仅需要一次整经完成I个单经轴,整经作业时间少;仅需一次上轴,仅一次接经,织造准备工序短,仅需对经纱组D单独进行张力补偿,不同于现有技术需要调节上、下经轴的送经量比例。2、提升杆较细,给操作工作业干扰小,无须上后梁、上经轴这些干扰物件,相对于传统双电子送经装置所带有的上电子送经机构、上后梁、上经轴而言,本装置断线接头处理易于操作,工效影响小。3、适应小批量订单生产以及满足相近织造组织循环数、小差异织造经缩率的无沉经织造。4、可以在现有单送经装置(包括机械送经和电子送经)的织机上进行改造,本装置拆装方便、灵活机动,相对于上、下送经装置而言,改造成本投入极低。5、在较小织造组织循环用的经纱组S和较大织造组织循环用的经纱组D均匀地由单一经轴上退介并连续行进于单一后梁的基础上,根据本实用新型装置所配置的结果是,在织造全过程中可很好地起到防止经纱组D沉经作用,连接于弹簧固定杆下方的探测器用于检测其与位于后梁前上方的提升杆之间的相对位移量变化,以确定该经纱组D施加于提升杆的载荷量变化,探测器将检测到的相对位移量变化信号传输给中心处理器,通过中心处理器恰时其份地转化成的脉冲控制微调电机的转停动作,以及一系列运动传递来掌控提升杆的升停动作,如此不但起到实时补偿经纱组D所存在的由于织造经缩率小而易松驰沉经所引起的停机现象,而且又及时避免提升杆无节制提升而形成张力过大所导致的频繁断经、频繁停机现象。从而探测器一旦确定经纱组D作用于提升杆的载荷量过低,中心处理器立即给微调电机发出转动指令,随着运动传递的进行,反映到提升杆被提升,探测器一旦确定随着经纱组D张力得到补偿而过大时,中心处理器立即给微调电机发出停止转动指令,运动传递即立即停止,提升杆不再上升,有利的是,为预防经纱组D沉经,中心处理器可以设定一定的张力波动值,经纱组D织造张力的均匀性则由中心处理器内置的敏感的电子控制加以保证。
以下结合附图就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图I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 意图;图2示意性地示出了吊环、从动倒链、主动链轮、倒链控制转轴和微调电机的连接示意图;图3为提升杆的右端面的示意图;图4是织物组织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2所示,防沉经的单经轴送经张力补偿装置,织造组织循环数相近的经纱片由一单个经轴I上被均匀地退介出来,并连续移动经过一单个后梁2,其中,经纱片由较小织造组织循环用的经纱组S21和较大织造组织循环用的经纱组D22组成。经过所述后梁2处于移动状态的经纱组D22是在受控于张力补偿机构的条件下与经纱组S21共同作为交织的经纱片以供交织的,此张力补偿机构包括探测器8、中心处理器
9、微调电机MT和两两相邻且彼此平行的倒链控制转轴3、弹簧固定杆5、提升杆7。微调电机MT与倒链控制转轴3连接,弹簧固定杆5上对称固定安装有左、右吊环5L、5R,倒链控制转轴3上则对称固定安装有左、右主动链轮3L、3R,左、右主动链轮3L、3R分别啮合有从动倒链4,且各从动倒链4的尾端分别与左、右吊环5L、5R相连,弹簧固定杆5上分别固定的张力弹簧6在各自的底端与提升杆7的各侧端相连,提升杆7位于后梁2前上方,连接于弹簧固定杆5下方、通过信号导路80与中心处理器9相连的探测器8与提升杆7右端面相对应,该经纱组D22移动经过提升杆7时利用其作用于提升杆7上的载荷来影响微调电机MT,所述探测器8用于检测其与提升杆7的相对位移量,以确定该经纱组D22施加于提升杆7的载荷量,中心处理器9依据此载荷量来控制微调电机MT的转停动作。中心处理器9由敏感的电子元器件组成,在织造全过程中,针对经纱组D22过松或过紧这两种情况均会作出灵敏反应。在此有必要指出所述提升杆7位于后梁2前上方,更为详细地说,提升杆7是位于后梁2与分绞杆之间,所述分绞杆为公知件,将经纱片中的经纱交替进行一上一下编绞所用,提升杆7离公知的停经架较远,而离后梁2则较近。一个小订单生产完成后,为方便重新调整探测器8高度,以使其与提升杆7端面71的初始位置相对应,探测器8是通过可调节高度的连接件(图中未标示)与弹簧固定杆5连接;为适应提升杆7上行动作,信号导路80为可伸缩的导线。左、右主动链轮3L、3R结构相同,且均通过键安装于倒链控制转轴3上,左、右吊环5L、5R结构相同,两条张力弹簧6的材质、弹性系数、规格均相同。图I中还示出了筒状的横梁G,其固定于织机的机架上,供安装微调电机MT和倒链控制转轴3 (如图2)所用,微调电机MT固定安装于此横梁G内,倒链控制转轴3的右端通过联轴器与微调电机MT相连,倒链控制转轴3的左端通过轴承、轴承座支承安装于横梁G内。[0031]各从动倒链4皆为非封闭式链条,其尾端(即尾环部)固定在对应吊环上,从动倒链4的多余段则存储于在横梁G后侧的储链箱(袋)内。具体实施时,先在整经(准备工序)过程中,将经纱片按织造经缩率不同分绞成不同的经纱组,而在织造准备即穿经工序中,把织造经缩率较大的经纱组S21先通过后梁I后再穿入停经片进而进入综眼,对于织造经缩率较小的经纱组D22,通过后梁2后,再通过提升杆7后再和经纱组S21进行分绞,然后再穿过停经片进而穿入综眼中,其中,停经片、综眼均为公知件。如图3、图I所示,提升杆7右端面71自下至下分别对应示出有过低载荷量的低位区71S、正常载荷量的中间位区71M和过高载荷量的高位区71D,当探测器8的位置与正常载荷量7IM相对应时,表明经纱组D22张力处于正常值。本实用新型装置其工作过程如下刚开始织造时,探测器8探测到图3所示的提升杆7右端面71的中间位区71M,此时,织造正常化。随着织造的进行,由于经纱组D22的织造经缩率较小,经纱组D22的张力开始减小,经纱组D22作用于提升杆7的载荷量亦相应减少,两条张力弹簧6底端即开始回缩,在两条张力弹簧6回复力的作用下出现提升杆7拉动着经纱组D22上升的现象,通过提升杆再作用于经纱组D22,以起到小幅度补偿经纱组D22张力的作用。然而随着织造的持续进行,借助于张力弹簧6回复力作用进行补偿后的经纱组D22其张力又开始逐渐减少,以致于当张力弹簧6缩短到一定长度时就不能够再替经纱组D22提供足够的张力,表现为提升杆7进一步上升,此时,就要及时提升弹簧固定杆5,使张力弹簧6的伸长量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以避免沉经的出现而导致织造中断,详细地,当探测器8探测到提升杆7端面71中间位区71M与低位区71S的分界处时,探测器8及时地将此相对位移量变化信息通过信号导路80传输给中心处理器9,中心处理器9根据所接受到的信息转化为驱动微调电机MT的控制脉冲,及时触发微调电机MT转动,以带动倒链控制转轴3和左、右主动链轮3L、3R的连动,从而在从动倒链4的上升带动下,弹簧固定杆5亦跟随上升,继而拉着提升杆7平衡上升,张力弹簧6的长度被拉长了,如此起到了实时补偿经纱组D的作用。直至提升杆7上行到探测器8探测到中间位区71M与高位区71D的分界处,这个时候,探测器8又将该相对位移量变化信息传输给中心处理器9,中心处理器9又及时作出反应,以停止微调电机MT的转动,提升杆7即停止继续上升,以避免提升杆7上的经纱组D22由于张力过大而出现断经现象,如此周而复始,从而始终使张力弹簧6的变形量控制在很小的变化范围内,保证了提升杆7上经纱组D22张力通过本装置进行在线补偿控制而达到了张力始终控制在一定的微量变化的范围内,最终确保了经纱组D22不再出现松经而杜绝了沉经现象的产生,克服了经纱组D22容易松驰的技术难题,从而使织造能够持续顺利进行。本装置特别适用于花型变化多、单个订单量小的领带行业。
权利要求1.一种防沉经的单经轴送经张力补偿装置,织造组织循环数相近的经纱片由一单个经轴上被均匀地退介出来,并移动经过一单个后梁,其中,所述经纱片由较小织造组织循环用的经纱组S和较大织造组织循环用的经纱组D组成,其特征在于经过所述后梁处于移动状态的经纱组D是在受控于张力补偿机构的条件下与经纱组S共同作为交织的经纱片以供交织的,所述张力补偿机构包括探测器、中心处理器、微调电机和两两相邻且彼此平行的倒链控制转轴、弹簧固定杆、提升杆,微调电机与倒链控制转轴连接,弹簧固定杆上对称固定安装有左、右吊环,倒链控制转轴上则对称固定安装有左、右主动链轮,左、右主动链轮分别啮合有从动倒链,且所述从动倒链的尾端分别与左、右吊环相连,弹簧固定杆上分别固定的张力弹簧在各自的底端与提升杆的各侧端相连,提升杆位于后梁前上方,连接于弹簧固定杆下方的探测器与提升杆一端面相对应,且其通过信号导路与中心处理器相连,该经纱组D移动经过提升杆时利用其作用于提升杆上的载荷来影响微调电机,所述探测器用于检测其与提升杆的相对位移量,以确定该经纱组D施加于提升杆的载荷量,中心处理器依据此载荷量来控制微调电机的转停动作。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单经轴送经张力补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探测器通过可调节高度的连接件与弹簧固定杆连接。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防沉经的单经轴送经张力补偿装置。较小织造组织循环用的经纱组S和较大织造组织循环用的经纱组D均自单个经轴上均匀退介并经过单个后梁,微调电机与倒链控制转轴连接,弹簧固定杆上对称固设一对吊环、一对张力弹簧和吊挂于弹簧下的提升杆,倒链控制转轴上对称固设一对啮合有从动倒链的主动链轮,各从动倒链的尾端连接各吊环,提升杆位于后梁前上方,连接于弹簧固定杆下方的探测器与提升杆一端面相对应,且其通过信号导路与中心处理器相连,探测器用于检测其与提升杆的相对位移量,以确定该经纱组D施加于提升杆的载荷量,中心处理器依据此载荷量来控制微调电机的转停动作,通过该装置可起到防止经纱组D沉经的作用。
文档编号D03D49/06GK202786644SQ20122052897
公开日2013年3月13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30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30日
发明者孟召强, 金耀, 马超, 袁栋宝 申请人:浙江麦地郎领带织造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