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电碳两用衣物烘干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烘干设备,具体涉及一种电碳两用衣物烘干机。
背景技术:
常用的衣物烘干机都是采用电加热烘衣法,但是比较耗电,在停电的时候,或者不能使用电能的场合,如室外,则衣物烘干机的使用就受到了限制。对于农村来说,大部分家庭都使用柴火,而柴火用完了之后剩余未燃尽的木炭却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很多时候这些碳被浪费了。
发明内容针对上述现有衣物烘干机存在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碳两用衣物烘干机,充分利用资源,并且使用范围广。为了实现上述技术任务,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电碳两用衣物烘干机,包括箱体上开设有透气孔的烘干箱,烘干箱上还设置有开关和旋钮,在烘干箱的顶部的箱体上设置有开口,开口上安装有第一隔层网,所述的烘干箱的底部设有抽屉,抽屉中设置有火盆,在抽屉上方的箱体上安装有第三隔层网,在第一隔层网和第三隔层网之间的箱体上安装有第二隔层网,第二隔层网的下方安装有电热棒;在第一隔层网和第二隔层网下方的箱体上均安装有挂衣架。本实用新型采用电能和固体燃料作为热能来源,使得烘干机的使用条件较大地降低,可在不同情况下均能对衣物进行快速、有效的烘干。在不需要衣物烘干的季节,该烘干机还可以作为储物柜使用。本实用新型适用范围广,在南北方都可以进行有效地利用,尤其适合农村家庭使用。·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中标号的含义:1-烘干箱,2-开关,3-旋钮,4-第一隔层网,5-透气孔,6_挂衣架,7-第二隔层网,8-电热棒,9-第三隔层网,10-火盆,11-抽屉,12-箱门;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遵从上述技术方案,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给出一种电碳两用衣物烘干机,包括箱体上开设有透气孔5的烘干箱1,烘干箱I上安装有箱门12,箱体上还设置有开关2和旋钮3,在烘干箱I的顶部的箱体上设置有开口,开口上安装有第一隔层网4,所述的烘干箱I的底部设有抽屉11,抽屉11中设置有火盆10,在抽屉11上方的箱体上安装有第三隔层网9,在第一隔层网4和第三隔层网9之间的箱体上安装有第二隔层网7,第二隔层网7的下方安装有电热棒8 ;在第一隔层网4和第二隔层网7下方的箱体上均安装有挂衣架6。[0011]本实施例中,第一隔层网4、第二隔层网7和第三隔层网9均采用铁制格网,能有效地对热能进行传递。该烘干箱I的箱体和箱门12也采用铁制材料制成,因此在箱体中进行衣物的烘干时,箱壁能对热能进行反射,从而提高烘干效率;箱体上的透气孔5可将水蒸气迅速地排出。在第一隔层网4和第二隔层网7的下方安装有挂衣架6,在进行衣物烘干时先将衣服叠好,然后挂在箱体中的挂衣架6上。对于鞋袜等较小的物件,可以直接放置在三个隔层网上进行烘干。本实用新型进行衣物的烘干有两种方式:第一种,采用碳烘干。这种方法 尤其适用于农村家庭,在农村家庭使用柴火后,将未燃尽的木炭放在烘干箱I下方抽屉11里的火盆10中,然后盖上箱门12对衣物进行烘干。使用时可以用适量的灰盖住发红的碳使其温度适中。第二种,采用电烘干。给烘干机通电后,按下箱体上的开关2,烘干箱I中的电热棒8开始工作,即可进行衣物的烘干。通过箱体上的旋钮3可调节电热棒8的加热功率,使箱内达到合适的烘干温度。在烘干机不使用时,清洗烘干机后还可以将其作为储物柜使用。本实用新型用途多,实用性强,适宜推广使用。
权利要求1.一种电碳两用衣物烘干机,包括箱体上开设有透气孔(5)的烘干箱(1),烘干箱(I)上还设置有开关(2)和旋钮(3),其特征在于,在烘干箱(I)的顶部的箱体上设置有开口,开口上安装有第一隔层网(4),所述的烘干箱(I)的底部设有抽屉(11),抽屉(11)中设置有火盆(10),在抽屉(11)上方的箱体上安装有第三隔层网(9),在第一隔层网(4)和第三隔层网(9)之间的箱体上安装有第二隔层网(7),第二隔层网(7)的下方安装有电热棒(8);在第一隔层网(4)和 第二隔层网(7)下方的箱体上均安装有挂衣架(6)。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碳两用衣物烘干机,包括箱体上开设有透气孔的烘干箱,烘干箱上还设置有开关和旋钮,在烘干箱的顶部的箱体上设置有开口,开口上安装有第一隔层网,所述的烘干箱的底部设有抽屉,抽屉中设置有火盆,在抽屉上方的箱体上安装有第三隔层网,在第一隔层网和第三隔层网之间的箱体上安装有第二隔层网,第二隔层网的下方安装有电热棒;在第一隔层网和第二隔层网下方的箱体上均安装有挂衣架。本实用新型采用电能和固体燃料作为热能来源,使得烘干机的使用条件较大地降低,可在不同情况下均能对衣物进行快速、有效的烘干。本实用新型适用范围广,在南北方都可以进行有效地利用,尤其适合农村家庭使用。
文档编号D06F58/10GK203128892SQ201220746708
公开日2013年8月14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28日 优先权日2012年12月28日
发明者张守林, 魏桥, 付建峰, 张健 申请人:长安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