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棉花去壳设备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棉花去壳设备,包括筒体,所述筒体顶部设有进棉口,所述筒体内部设有压辊组和分离辊,所述压辊组包括两个压辊,所述压辊组设于进棉口下侧,所述分离辊设于压辊组下侧,所述分离辊周边设有分离钉,所述分离辊外围设有导流板,所述导流板的弧形与分离辊相互配合,所述导流板一侧连接出棉通道,所述出棉通道连接出棉口,所述出棉口和出棉通道之间设有引风机,所述出棉口和出棉通道接触位置底部设有出杂口,所述出杂口设于引风机下侧。本发明的优点是:结构简单,易操作,操作人员的劳动量大量减少,也提高去壳的效率,除杂效果好,机器实用性强,适合推广使用。
【专利说明】一种棉花去壳设备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棉花运用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棉花去壳设备。
【背景技术】
[0002]棉花,是锦葵科棉属植物的种子纤维,原产于亚热带。植株灌木状,在热带地区栽培可长到6米高,一般为I到2米。花朵乳白色,开花后不久转成深红色然后凋谢,留下绿色小型的蒴果,称为棉铃。锦铃内有棉籽,棉籽上的茸毛从棉籽表皮长出,塞满棉铃内部。棉铃成熟时裂开,露出柔软的纤维。纤维白色至白中带黄,长约2至4厘米,含纤维素约87?90%。中国是棉花产量最高的国家之一。棉花的去壳设备为棉花加工的重要步骤。现有技术中棉花的去壳设备去壳效率低,投入成本高昂,效果差,结构设计不合理,增加了工作量和成本,影响了经济效益,而影响广泛应用。
[0003]因此,急需一种改进的技术来解决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这一问题。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提供一种棉花去壳设备。
[0005]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棉花去壳设备,包括筒体,所述筒体顶部设有进棉口,所述筒体内部设有压辊组和分离辊,所述压辊组包括两个压辊,所述压辊组设于进棉口下侧,所述分离辊设于压辊组下侧,所述分离辊周边设有分离钉,所述分离辊外围设有导流板,所述导流板的弧形与分离辊相互配合,所述导流板一侧连接出棉通道,所述出棉通道连接出棉口,所述出棉口和出棉通道之间设有引风机,所述出棉口和出棉通道接触位置底部设有出杂口,所述出杂口设于引风机下侧。
[0006]所述分离钉由不锈钢材质制成。
[0007]所述导流板内侧设有软钉,所述软钉由塑料材质而成。
[0008]所述出棉口、出棉通道和出杂口相交位置设有排杂打手。
[0009]本发明的优点是:结构简单,易操作,操作人员的劳动量大量减少,也提高去壳的效率,除杂效果好,机器实用性强,适合推广使用。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0]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0011]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0012]其中:1、筒体,2、进棉口,3、压辊,4、分离辊,5、分离钉,6、导流板,7、软钉,8、出棉通道,9、出棉口,10、引风机,11、出杂口,12、排杂打手。
【具体实施方式】
[0013]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一种棉花去壳设备,包括筒体1,所述筒体I顶部设有进棉口2,所述筒体I内部设有压辊组和分离辊4,所述压辊组包括两个压辊3,所述压辊组设于进棉口 2下侧,所述分离辊4设于压辊组下侧,所述分离辊4周边设有分离钉5,所述分离钉5由不锈钢材质制成,所述分离辊4外围设有导流板6,所述导流板6的弧形与分离辊4相互配合,所述导流板6内侧设有软钉7,所述软钉7由塑料材质而成,所述导流板6—侧连接出棉通道8,所述出棉通道连8接出棉口 9,所述出棉口 9和出棉通道8之间设有引风机10,所述出棉口 9和出棉通道8接触位置底部设有出杂口 11,所述出杂口 11设于引风机10下侦牝所述出棉口 9、出棉通道8和出杂口 11相交位置设有排杂打手12,结构简单,易操作,操作人员的劳动量大量减少,也提高去壳的效率,除杂效果好,机器实用性强,适合推广使用。
【权利要求】
1.一种棉花去壳设备,包括筒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顶部设有进棉口,所述筒体内部设有压辊组和分离辊,所述压辊组包括两个压辊,所述压辊组设于进棉口下侧,所述分离辊设于压辊组下侧,所述分离辊周边设有分离钉,所述分离辊外围设有导流板,所述导流板的弧形与分离辊相互配合,所述导流板一侧连接出棉通道,所述出棉通道连接出棉口,所述出棉口和出棉通道之间设有引风机,所述出棉口和出棉通道接触位置底部设有出杂口,所述出杂口设于引风机下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棉花去壳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钉由不锈钢材质制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棉花去壳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板内侧设有软钉,所述软钉由塑料材质而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棉花去壳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棉口、出棉通道和出杂口相交位置设有排杂打手。
【文档编号】D01B1/06GK103451742SQ201310366048
【公开日】2013年12月18日 申请日期:2013年8月21日 优先权日:2013年8月21日
【发明者】张志洲 申请人:张志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