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变色送纱轮的改进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0663阅读:175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动变色送纱轮的改进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一种自动变色送纱轮的改进结构,由本体、入纱座、调节轮组件、导纱轮组件、过纱板、转轴和分纱器组成,该导纱轮组件具有至少两个导纱轮,每一导纱轮均具有轮盘以及若干根导柱,该若干根导柱沿轮盘盘槽均匀穿设在轮盘的两盘片之间而构成轮盘盘槽的盘底;其特征在于,每一根导柱均形成有用于导纱的弧形导面,该弧形导面的曲率半径大于由若干导柱所构成轮盘的圆形侧壁的半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可以大大提升纱线与导柱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大大降低纱线的磨损程度,确保纱线的质量。
【专利说明】一种自动变色送纱轮的改进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纺纱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自动变色送纱轮的改进结构。
【背景技术】
[0002]送纱轮装置作为自动变色圆盘针织机或电脑提花针织机送纱装置的主要部件,其用于输送纱线以利于后续布料的制作。
[0003]本 申请人:曾申请并获得了中国专利ZL201120152680.0,其涉及一种送纱轮的改良结构,导纱轮具有轮盘和由陶瓷材料制成的多根瓷杆;多根瓷杆沿轮盘盘槽均匀穿设在轮盘的两盘片之间而构成轮盘盘槽的盘底,纱线则缠绕在由多根瓷杆构成的盘底上。
[0004]但是,上述送纱轮结构在实际使用中至少存在如下缺陷:
一、由于上述多根瓷杆均是圆柱体,由于导纱轮本身的体积受限,该多根瓷杆的直径均较小,如此使得瓷杆外表面的曲率半径较小,如此使得纱线与瓷杆的实际接触面积很小,从而具有纱线磨损较大的缺陷。
[0005]二、由于该轮盘的两盘片具有相同的体积,且相对于瓷杆来说均略微地朝外伸出;如此随着纱线的不断缠绕,该纱线会基于重力以及纱线相互之间的挤压力而向下运动,进而存在纱线从下盘片露出而影响送纱的问题;
三、由于该分纱器均是通过设置若干个穿孔的方式来实现分纱,如此在穿设纱线时,必须将纱线的线头从穿孔中穿出,非常不方便。
[0006]有鉴于此,本发明人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深入研究,遂有本案产生。

【发明内容】

[0007]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变色送纱轮的改进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纱线从下盘片露出而影响送纱的问题。
[0008]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自动变色送纱轮的改进结构,由本体、入纱座、调节轮组件、导纱轮组件、过纱板、转轴和分纱器组成,该导纱轮组件具有至少两个导纱轮,每一导纱轮均具有轮盘以及若干根导柱,该若干根导柱沿轮盘盘槽均匀、间隔地穿设在轮盘的两盘片之间而构成轮盘的圆形侧壁;其中,每一根导柱均形成有用于导纱的弧形导面,该弧形导面的曲率半径等于由若干导柱所构成轮盘的圆形侧壁的半径。
[0009]进一步,该过纱板上形成有若干个容置槽,每一容置槽内对应嵌设有一分纱器。
[0010]进一步,该分纱器形成有至少两个凹槽,每一凹槽一侧的槽壁上形成有挡缘,另一侧槽壁上形成有沉槽,该挡缘朝沉槽方向突出并伸入至沉槽中,该挡缘与沉槽底部之间还留有间隙;该自动变色送纱轮还具有固定在本体上的轴杆,纱线经分纱器之后经轴杆导向。
[0011]进一步,该至少两个凹槽的槽底呈半圆形,该挡缘面向凹槽槽底的一侧也形成一半圆形槽体。
[0012]进一步,该分纱器形成有至少两个凹槽,每一凹槽一侧槽壁上突出形成有第一挡块,另一侧槽壁上突出形成第二挡块,该第一挡块和第二挡块朝相对的方向延伸,该第一挡块的尖端和第二挡块尖端沿凹槽宽度方向错开且留有间隙;该自动变色送纱轮还具有固定在本体上的轴杆,纱线经分纱器之后经轴杆导向。
[0013]进一步,该自动变色送纱轮还包括导纱辅轮以及用于定位导纱辅轮的分隔套,该分隔套以过盈配合的方式间隔紧套在轴杆上,该导纱辅轮可转动套设在轴杆上并位于由分隔套形成的区间内。
[0014]进一步,该下盘片较上盘片宽,该下盘片与若干个导柱之间还形成有容纱空间。
[0015]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发明涉及的一种自动变色送纱轮的改进结构,由于每一根导柱上均形成有大曲率半径的弧形导面,如此在纱线缠绕时,与现有技术相比,可以大大提升纱线与导柱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大大降低纱线的磨损程度,确保纱线的质量。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发明涉及一种自动变色送纱轮的改进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图1另一角度的不意图;
图3为图1中分纱器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分纱器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导柱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导纱轮的导柱曲率`半径的示意图。
[0017]图中:
【权利要求】
1.一种自动变色送纱轮的改进结构,由本体、入纱座、调节轮组件、导纱轮组件、过纱板、转轴和分纱器组成,该导纱轮组件具有至少两个导纱轮,每一导纱轮均具有轮盘以及若干根导柱,该若干根导柱沿轮盘盘槽均匀、间隔地穿设在轮盘的两盘片之间而构成轮盘的圆形侧壁;其特征在于:每一根导柱均形成有用于导纱的弧形导面,所述的弧形导面的曲率半径等于由若干导柱所构成轮盘的圆形侧壁的半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变色送纱轮的改进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过纱板上形成有若干个容置槽,每一容置槽内对应嵌设有一分纱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自动变色送纱轮的改进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分纱器形成有至少两个凹槽,每一凹槽一侧的槽壁上形成有挡缘,另一侧槽壁上形成有沉槽,该挡缘朝沉槽方向突出并伸入至沉槽中,该挡缘与沉槽底部之间还留有间隙;该自动变色送纱轮还具有固定在本体上的轴杆,纱线经分纱器之后经轴杆导向。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自动变色送纱轮的改进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两个凹槽的槽底呈半圆形,该挡缘面向凹槽槽底的一侧也形成一半圆形槽体。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自动变色送纱轮的改进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分纱器形成有至少两个凹槽,每一凹槽一侧槽壁上突出形成有第一挡块,另一侧槽壁上突出形成第二挡块,该第一挡块和第二挡块朝相对的方向延伸,该第一挡块的尖端和第二挡块尖端沿凹槽宽度方向错开且留有间隙;该自动变色送纱轮还具有固定在本体上的轴杆,纱线经分纱器之后经轴杆导向。
6.如权利要求3至5任一项所述的一种自动变色送纱轮的改进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自动变色送纱轮还包括导纱辅轮以及用于定位导纱辅轮的分隔套,该分隔套以过盈配合的方式间隔紧套在轴杆上,该导纱辅轮可转动套设在轴杆上并位于由分隔套形成的区间内。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变色送纱轮的改进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轮盘具有上盘片和下盘片,该下盘片较上盘片宽,该下盘片与若干个导柱之间还形成有容纱空间。
【文档编号】D04B15/38GK103710845SQ201310742344
【公开日】2014年4月9日 申请日期:2013年12月30日 优先权日:2013年12月30日
【发明者】林天来 申请人:启圣(厦门)机械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