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袜机的双揿针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674341阅读:337来源:国知局
织袜机的双揿针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织袜机的双揿针装置,包括起针凸轮,与起针凸轮活动连接的左筛选杆,导向凸轮,与导向凸轮活动连接的右筛选杆,设有护针面的控针凸轮,与控针凸轮固定连接的可移动装置,起针凸轮与导向凸轮在靠近针筒外壁处按设计的环向夹角间距设置。本实用新型由于优化了起针凸轮和导向凸轮之间的环向夹角,使袜针回转的行程得到缩短,提高了袜机在做立体袜时的生产效率;由于在控针凸轮上增设了一个护针面,克服了袜机在做提花时出现断针脚的问题;由于控针凸轮与设置在导向凸轮外部的可移动装置固定连接,可移动装置带动控针凸轮可灵活地进入或退出导向凸轮,从而既达到了护针的目的又不会影响右筛选杆的正常工作。
【专利说明】织袜机的双揿针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针织机械的部件,尤其涉及一种织袜机的双揿针装置。
【背景技术】
[0002]目前,市场上的织袜机的双揿针装置主要包括以下部件:起针凸轮,导向凸轮,与起针凸轮活动连接的左筛选杆,与导向凸轮活动连接的右筛选杆,起针凸轮与导向凸轮在针筒外壁处以设计的环向夹角所确定的间距设置(见附图一)。导向凸轮紧靠针筒,其靠针筒一侧的上部是呈不规则弧形的走针面,走针面的下部空间与导向凸轮固定连接有棱角和控针凸轮,棱角位于导向凸轮靠近起针凸轮的一侧而控针凸轮位于与棱角相对的另一侦U。控针凸轮是织袜机在做提花时控制袜针针脚工作高度的主要部件,控针凸轮紧靠针筒外壁,其底部的轮廓线起到控制袜针走向的作用,该轮廓线的截面垂直于针筒外壁,其中底边圆弧部分的侧面即为底部弧面,远离棱角一侧的斜边部分的侧面即为走针斜面(见附图二)。
[0003]由于现有双揿针装置的控针凸轮是固定在导向凸轮上的,受与周围零部件相对位置的限制,控针凸轮依靠走针斜面将4F选针器作用下升起的提花针压到底部弧面位置,以便5F选针器选针吃纱线。而在靠近棱角一端,在与4F选针器相邻的5F选针器作用时,受5F选针器控制而上升的提花针由于惯性的作用,针脚就会撞到导向凸轮的棱角,造成断针情况的出现(见附图三)。
[0004]双揿针装置的起针凸轮和导向凸轮以设计的环向夹角所确定的间距紧靠针筒外壁设置,环向夹角的大小决定了起针凸轮与导向凸轮间的间距以及袜针回转行程的长短。由于现有双揿针装置中的环向夹角一般设定为166°,使针筒正反运转时袜针在起针凸轮和导向凸轮间来回的回转行程较长,在加工立体袜时,由于立体袜的立体部分一般都是较小的横列,因此袜机在编织立体袜时的生产效率偏低。
[0005]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现有织袜机的双揿针装置存在以下缺点:
[0006]1、现有织袜机的双揿针装置,在做提花时会出现断袜针针脚的现象,既影响了袜子的质量和袜机的工作效率,同时也提高了生产成本。
[0007]2、现有织袜机的双揿针装置的起针凸轮和导向凸轮之间的环向夹角过大,在加工立体袜时降低了织袜机的工作效率。

【发明内容】

[0008]本实用新型主要是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在做提花过程中工作效率低、成本高的缺陷,提供一种在做提花过程中不会断袜针,工作效率高成本低的的织袜机双揿针装置。
[0009]本实用新型还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在加工立体袜时效率不高的缺陷,提供一种在加工立体袜时效率较高的稳定可靠的织袜机双揿针装置。
[0010]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本实用新型包括起针凸轮,与起针凸轮活动连接的左筛选杆,带有棱角的导向凸轮,与导向凸轮活动连接的右筛选杆,控针凸轮,起针凸轮与导向凸轮在靠近针筒外壁处按设计的环向夹角间距设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导向凸轮外部远离棱角一侧的可移动装置,控针凸轮的一端与可移动装置固定连接,控针凸轮通过可移动装置可进入或退出导向凸轮的走针面的下部位于棱角另一侧的空间,在控针凸轮靠近棱角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一水平设置的护针面,护针面的高度不超过棱角的最接近控针凸轮处的高度。
[0011]作为优选,可移动装置包括连杆和滑块,连杆的一端与控针凸轮固定连接,连杆另一端与滑块固定连接,滑块与底座可移动固定连接。
[0012]作为优选,起针凸轮与导向凸轮之间的环向夹角为136°。
[0013]因此,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的优点:
[0014]一、本实用新型对于控针凸轮进行了改进,在保持控针凸轮的底部弧面和走针斜面的形状及位置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增设了一个高度与棱角靠近控针凸轮处的高度相应的水平护针面,使本实用新型在做提花的时候,由走针斜面控制了受4F选针器作用上窜的袜针针脚,由护针面挡住了受5F选针器作用上窜的袜针针脚,使袜针针脚的工作高度得到控制,防止了断针问题的出现,有效地降低了成本和提高了工作效率。
[0015]二、由于在控针凸轮上设置了护针面,而现有技术中的控针凸轮是固定在导向凸轮的走针面下部棱角另一侧的空间中的,如果在增加了护针面后仍将控针凸轮固定在该位置的话,护针面将会对右筛选杆的活动范围造成限制,为了避免使增设的护针面对右筛选杆的活动范围带来的限制,故将控针凸轮设计为不再与导向凸轮固定连接,而是与设置在导向凸轮外部的可移动装置固定连接,通过可移动装置的双向移动带动控针凸轮灵活地进入或退出导向凸轮,控针凸轮退出后,右筛选杆向控针凸轮一侧摆动的动作就不再受限,进而使得护针面的增加成为可能。
[0016]三、本实用新型还进一步优化了起针凸轮和导向凸轮之间的环向夹角,使袜针回转的行程得到缩短,从而提高了袜机在做立体袜时的生产效率因此十分稳定和可靠。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7]附图一是现有技术示意图;
[0018]附图二是现有技术中的导向凸轮示意图;
[0019]附图三是现有技术进行提花加工时的袜针走针示意图;
[0020]附图四是本实用新型进行提花加工时袜针走针示意图;
[0021]附图五是本实用新型控针凸轮退出工作位置的示意图;
[0022]附图六是本实用新型控针凸轮进入工作位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0024]实施例1:本实用新型包括起针凸轮2,与起针凸轮2活动连接的左筛选杆I,带有棱角7的导向凸轮4,与导向凸轮4活动连接的右筛选杆3,控针凸轮5,起针凸轮2与导向凸轮4在靠近针筒8外壁处按136°的环向夹角间距设置,还包括设置在导向凸轮4外部远离棱角7 —侧的可移动装置14,控针凸轮5的一端与可移动装置14固定连接,控针凸轮5通过可移动装置14可进入或退出导向凸轮4的走针面6的下部位于棱角7另一侧的空间,在控针凸轮5靠近棱角7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一水平设置的护针面9,护针面9的高度不超过棱角7的最接近控针凸轮5处的高度,可移动装置14包括连杆13和滑块10,连杆13的一端与控针凸轮5固定连接,连杆13另一端与滑块10固定连接,滑块10与底座可移动固定连接(见附图六)。
[0025]本实用新型在做提花的时候,滑块10迅速移动,通过连杆13带动控针凸轮5进入导向凸轮4的走针面6的下部和棱角7的另一侧之间的空间的工作位置,该工作位置与针筒8靠拢,当4F选针器对提花针作用,提花针带动袜针往上移动时,由于控针凸轮5在工作位置上,控针凸轮5的走针斜面11将上升后吃到纱线的袜针针脚下压至底部弧面12处,袜针在此高度上转至其工作位置继续工作;当5F选针器对提花针作用的时候,提花针带动袜针往上移动,上窜的袜针被控针凸轮5的护针面9挡住了袜针针脚,袜针在此高度上转至其工作位置继续工作,由于护针面9的水平高度不超过棱角7最接近控针凸轮处的高度,从而保证了袜针针脚的工作高度不会撞到棱角7,防止了断针脚的问题出现(见附图四及附图六)。
[0026]本实用新型在做立体袜的时候,滑块10迅速移动,通过连杆13带动控针凸轮5脱离其工作位置并退至导向凸轮4外部,右筛选杆3向控针凸轮5 —侧摆动的动作就不再受限,当筛选杆在工作状态下时,袜针做逆时针转动,退出编织状态下的袜针在右筛选杆3的作用下进入编织状态,在完成一个横列后,袜针继续逆时针转动至左筛选杆I脱离袜针针脚位置后,接着做顺时针转动,由左筛选杆I将退出编织状态的袜针带进编织状态,在完成一个横列后,继续做顺时针转动至右筛选杆3脱离袜针针脚位置后,再做逆时针转动,如此循环往复至立体袜立体部分的完成。由于本实用新型的起针凸轮2和导向凸轮4之间的环向夹角为136°,使袜针回转的行程较现有技术有了较大的缩短,从而提高了袜机在做立体袜时的生产效率;由于本实用新型的控针凸轮5与设置在导向凸轮4外部的可移动装置14固定连接,通过可移动装置14的双向移动带动控针凸轮5灵活地进入或退出导向凸轮4,控针凸轮5退出后,右筛选杆3向控针凸轮5 —侧摆动的动作就不再受限,确保了袜机在做立体袜时的正常工作(见附图五及附图六)。
[0027]当然,上述实施例及附图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能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凡本专业领域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作出调整和改变所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织袜机的双揿针装置,包括起针凸轮(2),与所述起针凸轮(2)活动连接的左筛选杆(1),带有棱角(7)的导向凸轮(4),与所述导向凸轮(4)活动连接的右筛选杆(3),控针凸轮(5),所述起针凸轮(2)与所述导向凸轮(4)在靠近针筒(8)外壁处按设计的环向夹角间距设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导向凸轮(4)外部远离所述棱角(7)—侧的可移动装置(14),所述控针凸轮(5)的一端与所述可移动装置(14)固定连接,所述控针凸轮(5)通过所述可移动装置(14)可进入或退出所述导向凸轮(4)的走针面(6)的下部位于所述棱角(7 )另一侧的空间,在所述控针凸轮(5 )靠近所述棱角(7 )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一水平设置的护针面(9),所述护针面(9)的高度不超过所述棱角(7)的最接近所述控针凸轮(5)处的高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织袜机的双揿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移动装置(14)包括连杆(13)和滑块(10),所述连杆(13)的一端与所述控针凸轮(5)固定连接,所述连杆(13)另一端与所述滑块(10)固定连接,所述滑块(10)与底座可移动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织袜机的双揿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起针凸轮(2)与所述导向凸轮(4)之间的环向夹角为136°。
【文档编号】D04B15/84GK203546344SQ201320628195
【公开日】2014年4月16日 申请日期:2013年10月12日 优先权日:2013年10月12日
【发明者】朴闰熙, 王雪峰, 罗平华 申请人:水山机械(嘉兴)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