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沥青碳纤维纺丝用油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5716阅读:324来源:国知局
一种沥青碳纤维纺丝用油剂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属于一种用于沥青基炭纤维前体纤维纺丝用助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沥青碳纤维纺丝用油剂。本发明主要解决了现有沥青基碳纤维纺丝用油剂存在用于纺大束沥青基炭纤维丝时会出现熔并现象的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沥青碳纤维纺丝用油剂,它是由以下原料按照下述质量百分比经超声混合0.5h~3h制成:碳素粉末5%-45%、硅油3%-6%、抗静电剂0.1%-3%、抱合剂0-0.3%、润湿剂0.02%-2%和分纤剂0-0.2%,其余为去离子水。本发明具有当用于纺大束沥青基炭纤维丝时不会出现熔并现象、能防止生产过程中纤维表面与辊筒的摩擦与磨损、良好的抗静电性和良好的增韧性的优点。
【专利说明】一种沥青碳纤维纺丝用油剂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一种用于浙青基炭纤维前体纤维纺丝用助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浙青碳纤维纺丝用油剂。

【背景技术】
[0002]油剂是生产高性能原丝和炭纤维的重要助剂,炭纤维的制造(特别是高性能炭纤维的制造)对纺丝油剂有着严格的要求:如优良的耐高温性能,以确保在高温预氧化与炭化初期起到既能集束又能防止原丝粘连的作用;优良的抗静电性能,以赋予原丝良好的集束性和加工性,保证纺丝和预氧化过程的顺利进行;优良的润滑性和防粘隔离性,以在纺丝、预氧化与炭化初期起到良好的防止单丝粘连使纤维易于开纤,大大减少或消除毛刺、并丝与断丝;对炭纤维优良的润湿性,以使上油均匀,确保原丝、预氧丝及碳丝质量的均一性。
[0003]浙青基炭纤维可作为先进复合材料的增强纤维,在航天航空和国防工业中是不可或缺的高新技术材料。浙青基炭纤维生产过程是将浙青纤维经油剂上油后,经干燥制成浙青炭纤维原丝,之后在250-350°C的空气中不熔化,制成不熔化丝,然后在1000°C惰性气体中的温度炭化,制得炭纤维。
[0004]目前国内专用于浙青基炭纤维原丝纺丝的油剂少之又少,用于PAN基炭纤维生产的油剂相对较多,但基本为有机硅油剂,有机硅油剂本身具有优良的性能,但作用在浙青炭纤维上有以下缺点:由于有机硅的集束性好,丝束间连接紧密但可被有98机硅有效隔开,但该类油剂在浙青纤维不熔化的过程中,有机硅油剂会因加热而发生交联反应而高粘度化,在浙青不熔化纤维表面形成一层较为强的油膜,由于浙青不熔化纤维本身的脆弱,交联的有机硅膜会使纤维束发硬,且容易脆断。这种硬脆的纤维束使后续的生产变的困难。在卷绕的过程中会产生较多的毛刺而影响最终产品的品质。
[0005]申请公布号为CN103757899A的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通用级浙青基碳纤维纺丝油齐U,该油剂虽然可以解决通用级浙青炭纤维制备过程中存在的易粘连、静电和摩擦问题,但仅适用于小束丝范围,当束丝达IK时,经不熔化工艺步骤时会出现熔并现象。


【发明内容】

[0006]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浙青基碳纤维纺丝用油剂存在用于纺大束浙青基炭纤维丝时会出现熔并现象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浙青碳纤维纺丝用油剂。
[000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0008]一种浙青碳纤维纺丝用油剂,它是由以下原料按照下述质量百分比经超声混合0.5h?3h制成:碳素粉末5%-45%、硅油3%-6%、抗静电剂0.1 %-3%、抱合剂0-0.3%,润湿剂0.02% -2%和分纤剂0-0.2%,其余为去离子水。
[0009]所述碳素粉末为石墨粉、改性石墨粉、炭黑或石墨烯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以任意比的混合物,其颗粒尺寸为0.001 μ m-2 μ m。
[0010]所述硅油为氨基改性硅油、环氧改性硅油、聚醚改性硅油、羟基硅油、甲基硅油、二甲基硅油、乙基硅油或含腈硅油中的一种或几种以任意比的混合物。
[0011]所述改性石墨粉的制备方法为:首先将石墨粉和浓硝酸以1:2-4的质量比混合均匀,然后升温至70-100°C,再连续搅拌0.5-4h,最后用蒸馏水洗涤石墨粉直至pH值为5_7,即得氧含量为0.1% -0.5%的改性石墨粉
[0012]所述氨基改性硅油的改性氨质量分数以端封氨-NH2计算为0.001-0.05% ;所述环氧改性硅油的改性量以环氧基-CHCH20计算为0.001-0.05% ;所述聚醚改性硅油的改性聚醚质量分数在0.2-0.7%之间,聚醚的结构单元的聚合度在5-25之间。
[0013]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将本发明用于浙青基炭纤维前体纤维的纺丝生产过程中,可在单丝表面均匀成膜,可以防止在生产过程中纤维表面与辊筒的摩擦与磨损,从而有效地避免纤维表面产生缺陷,由于碳素粉末的导电作用,油剂有良好的抗静电性,浙青纤维经过300°C左右不熔化后具有足够的柔性,在收丝过程中不会脆断。因此,与【背景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当用于纺大束浙青基炭纤维丝时不会出现熔并现象、能防止生产过程中纤维表面与辊筒的摩擦与磨损、良好的抗静电性和良好的增韧性的优点。

【具体实施方式】
[0014]实施例1
[0015]本实施例中的一种浙青碳纤维纺丝用油剂,它由粒径为0.001 μ m-2 μ m的石墨粉、聚醚改性硅油、氨基改性硅油、环氧改性硅油、烷基醇酰胺、烷基二甲基羟乙基季铵盐、抱合剂、辛醇聚醚、胺醚分纤剂和去离子水的原料经超声混合0.5h制成,上述各原料的质量百分比为:粒径为0.001 μ m-2 μ m的石墨粉5 %、聚醚改性硅油0.5 %、氨基改性硅油1.5%、环氧改性硅油I %、烷基醇酰胺0.05%、烷基二甲基羟乙基季铵盐0.05%和辛醇聚醚0.02%,其余为去离子水。
[0016]所述氨基改性硅油的改性氨质量分数以端封氨-NH2计算为0.001-0.05% ;所述环氧改性硅油的改性量以环氧基-CHCH20计算为0.001-0.05% ;所述聚醚改性硅油的改性聚醚质量分数在0.2-0.7%之间,聚醚的结构单元的聚合度在5-25之间。
[0017]实施例2
[0018]本实施例中的一种浙青碳纤维纺丝用油剂,它由石墨烯、氨基改性硅油、环氧改性硅油、烷基醇酰胺、烷基二甲基羟乙基季铵盐、抱合剂、辛醇聚醚、胺醚分纤剂和去离子水的原料经超声混合3h制成,上述各原料的质量百分比为:石墨烯45%、氨基改性硅油3.5%、环氧改性硅油2.5%、烷基醇酰胺2%、烷基二甲基羟乙基季铵盐I %、抱合剂0.3%、辛醇聚醚2%和胺醚分纤剂0.2%,其余为去离子水。所述石墨烯的颗粒尺寸为0.001 μ m-2 μ m。
[0019]所述氨基改性硅油的改性氨质量分数以端封氨-NH2计算为0.001-0.05% ;所述环氧改性硅油的改性量以环氧基-CHCH20计算为0.001-0.05%。
[0020]实施例3
[0021]本实施例中的一种浙青碳纤维纺丝用油剂,它由粒径为0.001 μ m-2 μ m的石墨粉、聚醚改性硅油、氨基改性硅油、环氧改性硅油、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烷基二甲基羟乙基季铵盐、抱合剂、辛醇聚醚、胺醚分纤剂和去离子水的原料经超声混合Ih制成,上述各原料的质量百分比为:粒径为0.001 μ m-2 μ m的石墨粉20 %、聚醚改性硅油2 %、氨基改性硅油2%、环氧改性硅油I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I %、烷基二甲基羟乙基季铵盐I %、抱合剂0.2%、辛醇聚醚I %和胺醚分纤剂0.1 %,其余为去离子水。
[0022]所述氨基改性硅油的改性氨质量分数以端封氨-NH2计算为0.001-0.05% ;所述环氧改性硅油的改性量以环氧基-CHCH20计算为0.001-0.05% ;所述聚醚改性硅油的改性聚醚质量分数在0.2-0.7%之间,聚醚的结构单元的聚合度在5-25之间。
[0023]上述实施例中的石墨粉和石墨烯还可以用粒径为0.001 μ m-2 μ m改性石墨粉或炭黑中的任意一种代替,所述改性石墨粉的制备方法为:首先将石墨粉和浓硝酸以1:2-4的质量比混合均匀,然后升温至70-100°C,再连续搅拌0.5-4h,最后用蒸馏水洗涤石墨粉直至PH值为5-7,即得氧含量为0.1% -0.5%的改性石墨粉。
[0024]上述实施例中的烷基醇酰胺和脂肪醇聚氧乙烯醚还可以用脂肪酸聚氧乙烯酯代替。
[0025]上述实施例中的烷基二甲基羟乙基季铵盐还可以用甲基三羟乙基季铵盐代替。
【权利要求】
1.一种浙青碳纤维纺丝用油剂,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以下原料按照下述质量百分比经超声混合0.5h?3h制成:碳素粉末5% -45%、硅油3% -6%、抗静电剂0.1% -3%、抱合剂0-0.3%、润湿剂0.02% -2%和分纤剂0-0.2%,其余为去离子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浙青碳纤维纺丝用油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素粉末为石墨粉、改性石墨粉、炭黑或石墨烯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以任意比的混合物,其颗粒尺寸为0.001 μ m-2 μ 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浙青碳纤维纺丝用油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硅油为氨基改性硅油、环氧改性硅油、聚醚改性硅油、羟基硅油、甲基硅油、二甲基硅油、乙基硅油或含腈硅油中的一种或几种以任意比的混合物。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浙青碳纤维纺丝用油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改性石墨粉的制备方法为:首先将石墨粉和浓硝酸以1:2-4的质量比混合均匀,然后升温至70-1000C,再连续搅拌0.5-4h,最后用蒸馏水洗涤石墨粉直至pH值为5_7,即得氧含量为0.1% -0.5%的改性石墨粉。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浙青碳纤维纺丝用油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氨基改性硅油的改性氨质量分数以端封氨-NH2计算为0.001-0.05% ;所述环氧改性硅油的改性量以环氧基-CHCH20计算为0.001-0.05% ;所述聚醚改性硅油的改性聚醚质量分数在.0.2-0.7%之间,聚醚的结构单元的聚合度在5-25之间。
【文档编号】D06M13/463GK104452270SQ201410798868
【公开日】2015年3月25日 申请日期:2014年12月19日 优先权日:2014年12月19日
【发明者】白峰, 康秀珍, 伍孝 申请人:四川创越炭材料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