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缝纫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686960阅读:260来源:国知局
一种缝纫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缝纫机,包括针杆、大压脚、下送料牙、针杆连杆、拉杆,拉杆两端分别与针杆和针杆连杆一端铰链连接,针杆连杆中部与沿轴线往返旋转的驱动轴连接,大压脚与大压杆一端固定连接,大压杆另一端与第一固定点铰链连接,还包括上送料小压脚、与下送料牙同步往返移动的支座、一端与大压杆中部铰链连接的第一连杆、一端与针杆连杆另一端铰链连接的第二连杆、一端与上送料小压脚中部铰链连接的第三连杆,上送料小压脚一端设有上送料牙,另一端与支座铰链连接,第一连杆另一端与第二连杆另一端铰链连接,第三连杆另一端与第一连杆中部铰链连接,大压杆中部还与压力杆一端铰链连接,另一端伸入槽内,槽口处与压力杆的肩之间设有弹簧。
【专利说明】一种缝纫机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缝纫机。
【背景技术】
[0002]传统的缝纫机只靠下送料牙进行送料,难以拖动较大较厚布料,只适宜拖动较轻较薄布料。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我们研制了一种改进的缝纫机。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缝纫机,有效解决传统的缝纫机只靠下送料牙进行送料,导致的只能拖动较轻较薄布料而难以拖动较重较厚布料的问题。
[0004]本实用新型要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缝纫机,包括针杆1、大压脚2、下送料牙3、针杆连杆5、拉杆6,所述拉杆6两端分别与针杆I和所述针杆连杆5的一端铰链连接,所述针杆连杆5的中部与沿轴线往返旋转的驱动轴51连接,所述大压脚2与大压杆7 —端固定连接,大压杆的另一端与第一固定点71铰链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上送料小压脚8、与下送料牙3同步往返移动的支座31、一端与大压杆7中部铰链连接的第一连杆11、一端与针杆连杆5的另一端铰链连接的第二连杆12、一端与上送料小压脚8中部铰链连接的第三连杆13,该上送料小压脚8 一端设有上送料牙81,上送料小压脚的另一端与支座31铰链连接,所述第一连杆11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杆12的另一端铰链连接,第三连杆13的另一端与第一连杆11的中部铰链连接,所述大压杆7的中部还与压力杆9 一端铰链连接,压力杆的另一端伸入槽10内,槽口处与压力杆上的肩91之间设有弹簧92。
[0005]还包括气缸93、与第二固定点941可移动配合的导轨94、两端分别与气缸轴931和导轨94铰链连接的第四连杆95,所述第四连杆95中部与第三固定点951铰链连接,导轨94还设有用于将压力杆9向上提起的提杆942。
[000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0007]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上述的技术方案,该缝纫机包括针杆、大压脚、下送料牙、针杆连杆、拉杆,所述拉杆两端分别与针杆和所述针杆连杆的一端铰链连接,所述针杆连杆的中部与沿轴线往返旋转的驱动轴连接,所述大压脚与大压杆一端固定连接,大压杆的另一端与第一固定点铰链连接,除此之外,还包括上送料小压脚、与下送料牙同步往返移动的支座、一端与大压杆中部铰链连接的第一连杆、一端与针杆连杆的另一端铰链连接的第二连杆、一端与上送料小压脚中部铰链连接的第三连杆,该上送料小压脚一端设有上送料牙,上送料小压脚的另一端与支座铰链连接,所述第一连杆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杆的另一端铰链连接,第三连杆的另一端与第一连杆的中部铰链连接,所述大压杆的中部还与压力杆一端铰链连接,压力杆的另一端伸入槽内,槽口处与压力杆上的肩之间设有弹簧。使用时,支座带动上送料小压脚使得上送料牙与下送料牙同步往返移动;而驱动轴对由针杆连杆、第二连杆、第一连杆、第三连杆、压力杆、弹簧、大压杆、上送料小压脚所组成的传动机构的带动,以及支座的移动,共同控制上送料牙和大压脚的垂直高度。当上送料牙下降到与下送料牙配合时,可对布料进行夹持;夹持时上送料牙和下送料牙的同步往返移动可以进行送料;而上送料牙上升时,可松开布料;松开后上送料牙和下送料牙的同步往返移动可以进行移动到夹持布料位置以准备夹持布料的运动。上送料牙的往返移动和上下移动形成了上送料牙与下送料牙配合而成的送料运动,夹持送料紧固,夹持布料厚度可选范围广。这样能有效解决传统的缝纫机只靠下送料牙进行送料,导致的只能拖动较轻较薄布料而难以拖动较重较厚布料的问题,并且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安全耐用的特点。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8]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上送料牙和下送料牙松开布料时的结构示意图。
[0009]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上送料牙和下送料牙移动到夹持布料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0010]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上送料牙和下送料牙夹持布料初期时的结构示意图。
[0011]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上送料牙和下送料牙拉动布料时的结构示意图。
[0012]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14]参见图1至图4为第一实施例,包括针杆1、大压脚2、下送料牙3、针杆连杆5、拉杆6,所述拉杆6两端分别与针杆I和所述针杆连杆5的一端铰链连接,所述针杆连杆5的中部与沿轴线往返旋转的驱动轴51连接,所述大压脚2与大压杆7 —端固定连接,大压杆的另一端与第一固定点71铰链连接,除此之外,还包括上送料小压脚8、与下送料牙3同步往返移动的支座31、一端与大压杆7中部铰链连接的第一连杆11、一端与针杆连杆5的另一端铰链连接的第二连杆12、一端与上送料小压脚8中部铰链连接的第三连杆13,该上送料小压脚8 —端设有上送料牙81,上送料小压脚的另一端与支座31铰链连接,所述第一连杆11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杆12的另一端铰链连接,第三连杆13的另一端与第一连杆11的中部铰链连接,所述大压杆7的中部还与压力杆9 一端铰链连接,压力杆的另一端伸入槽10内,槽口处与压力杆上的肩91之间设有弹簧92。
[0015]使用时,支座31带动上送料小压脚8使得上送料牙81与下送料牙3同步往返移动;而驱动轴51对由针杆连杆5、第二连杆12、第一连杆11、第三连杆13、压力杆9、弹簧92、大压杆7、上送料小压脚8所组成的传动机构的带动,以及支座31的移动,共同控制上送料牙81和大压脚2的垂直高度。
[0016]在整个过程中,弹簧92对压力杆9施加往下压的力,从而压力杆9对大压杆7施加往下压的力,如果第一连杆11对大压杆7施加的力较小,大压脚2会紧贴布料。
[0017]如图1,上送料牙81上升时,可松开布料。
[0018]如图2,松开后上送料牙81和下送料牙3的同步往返移动可以进行移动到夹持布料位置以准备夹持布料的运动。
[0019]如图3,当上送料牙81下降到与下送料牙3配合时,可对布料进行夹持。
[0020]如图4,第一连杆11的一端被第二连杆12往下压,而第三连杆13的下端已被上送料小压脚8托住,第三连杆13的上端成为第一连杆11的支撑点,第一连杆11的另一端便对大压杆7往上顶,带动压力杆9将弹簧92压缩,大压脚2松开布料,上送料牙81和下送料牙3夹持时上送料牙81和下送料牙3的同步往返移动可以进行送料。
[0021]上送料牙81的往返移动和上下移动形成了上送料牙81与下送料牙3配合而成的送料运动,夹持送料紧固,夹持布料厚度可选范围广。
[0022]如图5为另一个实施例,较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还包括气缸93、与第二固定点941可移动配合的导轨94、两端分别与气缸轴931和导轨94铰链连接的第四连杆95,所述第四连杆95中部与第三固定点951铰链连接,导轨94还设有用于将压力杆9向上提起的提杆942,在需要放置较厚布料进行缝纫时,只需开动气缸93,气缸轴931带动第四连杆95,从而带动导轨94,导轨94绕第二固定点移动,提杆942随之提起压力杆9,压力杆9提起大压杆7上的大压脚2,从而方便地根据需要为厚布料提供进行缝纫时的放置空间。
[0023]这样的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安全耐用,能有效解决传统的缝纫机只靠下送料牙进行送料,导致的只能拖动较轻较薄布料而难以拖动较重较厚布料的问题。
[0024]通过上述的结构和原理的描述,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采用本领域公知技术的改进和替代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由各权利要求限定。
【权利要求】
1.一种缝纫机,包括针杆(I)、大压脚(2)、下送料牙(3)、针杆连杆(5 )、拉杆(6),所述拉杆(6)两端分别与针杆(I)和所述针杆连杆(5)的一端铰链连接,所述针杆连杆(5)的中部与沿轴线往返旋转的驱动轴(51)连接,所述大压脚(2)与大压杆(7)—端固定连接,大压杆的另一端与第一固定点(71)铰链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上送料小压脚(8)、与下送料牙(3)同步往返移动的支座(31)、一端与大压杆(7)中部铰链连接的第一连杆(11)、一端与针杆连杆(5)的另一端铰链连接的第二连杆(12)、一端与上送料小压脚(8)中部铰链连接的第三连杆(13),该上送料小压脚(8)—端设有上送料牙(81),上送料小压脚的另一端与支座(31)铰链连接,所述第一连杆(11)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杆(12)的另一端铰链连接,第三连杆(13)的另一端与第一连杆(11)的中部铰链连接,所述大压杆(7)的中部还与压力杆(9)一端铰链连接,压力杆的另一端伸入槽(10)内,槽口处与压力杆上的肩(91)之间设有弹簧(9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气缸(93)、与第二固定点(941)可移动配合的导轨(94)、两端分别与气缸轴(931)和导轨(94)铰链连接的第四连杆(95),所述第四连杆(95 )中部与第三固定点(951)铰链连接,导轨(94)还设有用于将压力杆(9 )向上提起的提杆(942)。
【文档编号】D05B27/02GK203795110SQ201420084803
【公开日】2014年8月27日 申请日期:2014年2月27日 优先权日:2014年2月27日
【发明者】廖有辉 申请人:廖有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