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干衣机及控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111002阅读:431来源:国知局
一种干衣机及控制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家电领域的一种干衣设备,尤其涉及一种直排式热泵干衣机,还涉及一种上述干衣机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的干衣机主要存在如下两种方式:

第一种为直排式干衣机,其工作原理如下:自外界大气吸入空气,并利用加热丝对吸入空气进行加热,加热后的高温干燥气体吹入外筒中,并将其内衣物上的水分气化;气化后的水分混合入气体中变为高温湿气,高温湿气最后排出外筒,以实现对衣物烘干的目的。但是,上述方式中,因排出气体中含有大量余热,不能被回收利用,造成能耗较大、效率低下。

第二种为热泵式干衣机,其工作原理如下:外筒与烘干风道首尾相连构成循环风路。烘干风道中的气流经热泵系统的冷凝器加热后形成高温干燥气体并流入外筒,流入外筒中的高温干燥气体将其内衣物上的水分气化;气化后的水分混合入气体中变为高温湿气,高温湿气排出外筒并流入烘干风道;流入烘干风道中的高温湿气经蒸发器作用使水汽冷凝析出变为低温干燥气体;低温干燥气体再流经蒸发器,以完成气流循环。通过干衣机工作中不断生成上述循环气流,最终实现对衣物进行烘干的目的。

但由于目前市场上面的热泵干衣机,仅仅是通过上述方式利用循环气流对外筒内部的衣物进行烘干处理。

同时,干衣机普遍安装于用户的卫生间等湿度较大的室内,在外部空间湿度较大情况下,容易对干衣机及室内其他部件造成损耗。因此,其内普遍安装有对环境空气进行除湿的换气风扇、除湿器等部件,就使得用户需安装多个设备,增加成本,减少空间利用率。

因此,如何利用热泵干衣机对环境空气进行除湿处理就成了厂家的研发热点。

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发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干衣机,以实现利用干衣机对所处外部环境进行除湿的目的。

为实现发明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干衣机,其包括,外筒与烘干风道构成的循环风路,热泵系统;热泵系统的蒸发器和冷凝器设于烘干风道中;对流经的循环气流分别进行冷凝和加热处理;循环风路上设有可控开闭的进风风门和出风风门,以与外部可控地相连通或断开。

进一步,所述的进风风门和出风风门将循环风路分为第一风路和第二风路;所述的蒸发器和冷凝器同处于第一风路中,且蒸发器相对冷凝器远离出风风门设置。

进一步,第二风路中设有可开闭的隔板,令隔板两侧的风路断开或连通。

进一步,所述的进风风门和出风风门分别为可旋转开闭的铰链门;铰链门的铰链轴设于第二风路的端部,铰链门至少覆盖第二风路对应端的横断面,以使得铰链门同时集成有风门与隔板的功能。

进一步,进风风门和出风风门的铰链门均处于闭合状态时,第一风路和第二风路首尾相连通,并与外部大气相断开;进风风门和出风风门的铰链门均处于打开状态时,第一风路和第二风路相断开,并第一风路的两端与外部大气相连通。

进一步,所述第一风路中设有控制气体流动方向的风机,使第一风路中的气体流动方向为自进风风门至外筒至蒸发器至冷凝器至出风风门。

进一步,干衣机的内筒与风机分别与不同的驱动电机相啮合;或内筒与风机经离合器与同一驱动电机相啮合,令内筒和风机分别或同时被驱动旋转。

进一步,所述的烘干风道中设有对流经气体进行辅助加热的辅助加热丝,所述辅助加热丝设于冷凝器的下游。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上述干衣机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干衣机对衣物进行烘干时,进风风门和出风风门均处于闭合状态,循环风路内的循环气流对外桶内衣物进行烘干;

干衣机对外部空气进行除湿时,进风风门和出风风门均处于打开状态,外部空气不断流入循环风路中经蒸发器除湿干燥、冷凝器加热处理并排出,以对外部空气进行除湿。

进一步,干衣机对外部空气进行除湿过程中,风机持续工作,内筒停止旋转,令外部空气经进风风门流入第一风路,再依次经蒸发器、冷凝器后,自出风风门流出。

进一步,干衣机对外部空气进行除湿过程中,烘干风路中的辅助加热丝可控地处于断电或通电状态,以对流经气流不加热或加热,使干衣机具备空气加热器的功能。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较现有技术的优势在于:

1、通过对进风风门和出风风门的开闭控制,使得干衣机可分别对外筒内的衣物进行烘干、对外部空气进行除湿处理,令干衣机具备了除湿器的功能;

2、通过将进风风门和出风风门分别由铰链门构成,使循环风路被风门可控地分为相连通或断开的两部分风路,以实现循环气流对衣物烘干、外部气流流经第一风路两种不同状态之间自由切换的目的;

3、通过改变进风风门和出风风门的安装位置,使得外部气流可流经外筒,使其内形成换气气流,消除干衣机内部异味;或外部气流不流经外筒,经热泵系统后直接外排,提高气流流速,增加干衣机的除湿效率;

4、外部气流流入干衣机内后可经辅助加热丝进行加热处理,以提高外部环境的温度,使干衣机同时具备空气加热器的功能;

5、通过将风机与内筒分别驱动,以避免对外部空气除湿过程中内筒依然旋转,造成功耗浪费情况的发生。

同时,本发明结构简单,方法简洁,效果显著,适宜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实施例中干衣机对外筒内衣物进行烘干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本发明实施例中干衣机对外部空气进行除湿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干衣机对外筒内衣物进行烘干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本发明再一实施例中干衣机对外筒内衣物进行烘干时的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说明:1—外壳,2—外筒,3—内筒,4—烘干风道,5—热泵系统,6—风机,7—过滤网,8—出风风门,9—进风风门,10—第一风路,11—第二风路,12—辅助加热丝,51—压缩机,52—冷凝器,53—节流装置,54—蒸发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中介绍了一种干衣机,其包括,外壳1,外壳内放置的外筒2,外筒2内放置的可旋转内筒3;烘干风道4的两端分别与外筒2上部设置的进风口和下部设置的出风口相连通,以构成供循环气流流动的循环风路。所述干衣机上还设有热泵系统5;所述热泵系统5至少包括,经管路依次首尾连接的压缩机51、冷凝器52、节流装置53和蒸发器54,以构成供冷媒循环流动的流动通道。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的冷凝器52和蒸发器54沿气体流向依次设置于烘干风道4中。所述压缩机51的出口端为供冷媒介质流出压缩机的一端,该出口端经管路与冷凝器52相连接;所述压缩机51的进口端为供冷媒介质流入压缩机的一端,该进口端经管路与蒸发器54相连接。从而,使得热泵系统中的冷媒介质,在压缩机作用下,沿自压缩机的出口端至冷凝器至节流装置至蒸发器至压缩机的进口端的方向循环流动,以实现对流经冷凝器的进气气流加热升温、对流经蒸发器的排气气流吸热降温的目的,进而实现对外筒内衣物进行烘干的目的。

本发明实施例中,为了提高进风气流的加热速率及流入外筒中进风气流的温度,优选的,烘干风道4中设有辅助加热丝12,以对流经气流进行电加热;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的辅助加热丝12设于冷凝器52下游的烘干风道4中,以提高电加热效率。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的烘干风道4中设有控制风路中气流方向的风机6。优选的,所述风机6设于蒸发器54的上游。从而,使得循环风路中的气流方向为自烘干风道向外筒进风口、外筒进风口向外筒出风口、外筒出风口向烘干风道方向循环流动。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的烘干风道4中设有过滤排气气流中线屑杂物的过滤网7,所述的过滤网7设于风机6上游的、靠近外筒的出风口处,以使得吹出外筒的气流直接进行过滤,避免线屑流入风机和/或热泵系统中,对部件造成损耗。

如图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中,循环风路上设有与外部相连通的、可开闭的进风风门9和出风风门8;优选的,进风风门9和出风风门8均设于烘干风道4上,并在烘干风道4的对应处设有与外部相连通的开口,通过开闭风门控制对应开口与烘干风道4的通断。

通过对进风风门和出风风门的开闭控制,使得干衣机可分别对外筒内的衣物进行烘干、对外部空气进行除湿处理。

具体方式如下:

干衣机对衣物进行烘干时,进风风门9和出风风门8均处于闭合状态,循环风路内的循环气流经热泵系统作用对外桶内衣物进行烘干;

干衣机对外部空气进行除湿时,进风风门9和出风风门8均处于打开状态,外部空气不断流入循环风路中经蒸发器除湿干燥、冷凝器加热处理并排出,以对外部空气进行除湿。

实施例一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的进风风门9和出风风门8将循环风路分为第一风路10和第二风路11;所述的蒸发器54和冷凝器52同处于第一风路10中,且蒸发器54相对冷凝器52远离出风风门8设置。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风路11中设有可开闭的隔板,以使得自进风风门9处流入循环风路中的外部气流均沿第一风路10流至出风风门8,而不会经第二风路11再流至出风风门8,保证了吸入的外部空气均经过热泵系统进行除湿处理,提高了干衣机的除湿效率。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的进风风门9和出风风门8分别为可旋转开闭的铰链门;铰链门的铰链轴靠近第二风路11的端部设置,铰链门至少覆盖第二风路11对应端的横断面,使得风门和隔板均由铰链门构成,以简化干衣机的结构。

优选的,铰链门闭合时覆盖与外部相连通的对应开口,打开时水平覆盖第二风路11对应端的横断面;进一步优选的,铰链门打开时倾斜覆盖第二风路11对应端的横断面,以引导气流流向第一风路10(未在附图中注明)。

本实施例中,构成进风风门9和出风风门8的铰链门均处于闭合状态时,对应干衣机对衣物进行烘干程序,第一风路10和第二风路11首尾相连通,循环气流依次经过热泵系统5和外筒2,以对外筒2内衣物进行烘干;

构成进风风门9和出风风门8的铰链门均处于打开状态时,第一风路10与第二风路11断开,第一风路10的两端与外部大气相连通,外部空气流入第一风路10并经热泵系统5除去气流中所含水蒸气,以实现对外部空气的除湿处理。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进风风门9和出风风门8均设于干衣机的后侧。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的进风风门9和出风风门8均设于冷凝器52与外筒2进风口之间的烘干风道4中,且进风风门9相对出风风门8远离冷凝器52设置。从而,使得外部空气自干衣机后部的进风风门9处流入烘干风道4,再依次经外筒2、蒸发器54、冷凝器52,最后至干衣机后部的出风风门8流出,以实现对外部气流的除湿处理。同时,在除湿的过程中,使得外筒内形成流动气流,以达到对干衣机外筒内部消除异味的作用。

本实施例中,构成进风风门9和出风风门8的铰链门均设于干衣机后侧的烘干风道4竖直部上。供进风风门9安装的铰链设于对应铰链门的下端、供出风风门8安装的铰链设于对应铰链门的上端,使得进风风门9逆时针旋转开启、出风风门8顺时针旋转开启。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进风风门9设于干衣机前侧、出风风门8均设于干衣机的后侧。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的进风风门9设于外筒2出风口与蒸发器54之间的烘干风道4中,出风风门8设于冷凝器52与外筒2进风口之间的烘干风道4中。从而,使得外部空气自干衣机前部的进风风门9处流入烘干风道4,再依次经蒸发器54、冷凝器52,最后至干衣机后部的出风风门8流出,以实现对外部气流的除湿处理。

通过上述设置,使得流入干衣机中的外部空气不经过外筒,直接经热泵处理后就排出,缩短了气流在干衣机内部的流动距离,提高了气流的流速,增加了干衣机的除湿效率。

本实施例中,构成进风风门9的铰链门处于干衣机前侧的烘干风道4拐角处,出风风门8的铰链门设于干衣机后侧的烘干风道4竖直部上。供进风风门9安装的铰链设于对应铰链门的上端、供出风风门8安装的铰链设于对应铰链门的上端,使得进风风门逆时针旋转开启、出风风门顺时针旋转开启。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进风风门9和出风风门8均设于干衣机的前侧。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的进风风门9和出风风门8均设于外筒2出风口与蒸发器54之间的烘干风道4中,且进风风门9相对出风风门8靠近蒸发器54设置。从而,使得外部空气自干衣机前部的进风风门9处流入烘干风道4,再依次经蒸发器54、冷凝器52、外筒2,最后至干衣机前部的出风风门8流出,以实现对外部气流的除湿处理。同时,在除湿的过程中,使得外筒内形成流动气流,以达到对干衣机外筒内部消除异味的作用。

本实施例中,构成进风风门9和出风风门8的铰链门均设于干衣机前侧的烘干风道4竖直部上。供进风风门9安装的铰链设于对应铰链门的下端、供出风风门8安装的铰链设于对应铰链门的上端,使得进风风门9逆时针旋转开启、出风风门8顺时针旋转开启。

实施例五

本实施例中,烘干风道4中设有控制气体流动方向的风机6,所述的风机6和热泵系统5均处于第一风路10中。在进风风门9和出风风门8打开后,自进风风门9流入第一风路10中的气流在风机6的作用下流向热泵系统5、再经出风风门8流出,以实现对干衣机处于对外部空气进行除湿处理程序时气流流向进行控制的目的。

本实施例中,干衣机的内筒3与风机6分别与不同的驱动电机相啮合;或内筒3与风机6经离合器与同一驱动电机相啮合,令内筒3和风机6分别或同时驱动工作,使得干衣机的不同程序分别对应不同的风机、内筒工作状态,避免内筒空转、能量干耗的情况,以达到降低干衣机功耗的目的。

具体控制方式如下:

在干衣机对外部空气进行除湿过程中,风机6持续工作,内筒3停止旋转,令外部空气经进风风门9流入第一风路10,再依次经蒸发器54、冷凝器52后,自出风风门8流出;同时,内筒3停止驱动旋转,降低干衣机不必要的功耗。

在干衣机对衣物进行烘干过程中,风机6持续工作,内筒3按对应程序进行旋转,令循环风路中形成循环气流,循环气流对衣物进行烘干;同时内筒3对应旋转,以搅动衣物使其翻转,增加衣物与气流的接触面积,达到提高衣物烘干效率的目的。

实施例六

本实施例中,干衣机对外部空气除湿处理时,若不需要对除湿的空气进行升温处理(或需对除湿后的空气进行降温,以降低环境温度),则将出风风门8设于蒸发器54与冷凝器52之间的烘干风道4中,使得流入的气流经蒸发器54除去其内所含水蒸气后直接排出(未在附图中注明)。

实施例七

如图2或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介绍了一种干衣机的控制方法,所述的干衣机采用上述实施例二或四的方式,第一风路10中设有对流经气体进行电加热的辅助加热丝12。

在干衣机对外部空气除湿处理过程中,若用户需要对空气进行加热处理,以提高环境温度,则辅助加热丝12处于通电状态;若用户不需要对空气进行加热处理,不需要提高环境温度,则辅助加热丝12处于断电状态。

通过上述方式,使得干衣机可控地对所处环境温度进行加热,令干衣机具备了加热器的功能。

上述实施例中的实施方案可以进一步组合或者替换,且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发明的构思和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发明设计思想的前提下,本领域中专业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化和改进,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