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线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06550发布日期:2019-05-21 20:53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插线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插线器。



背景技术:

包缝机设置有多个弯针,对于这些弯针需要分别穿过彼此不同的弯针线,穿线作业较为繁琐。

专利文献1公开了使用压缩空气使线穿过中空的弯针尖端的装置。

在使用压缩空气的空气压式穿线装置中,以往用手指捏住线来进行将线插入插线孔的作业。

图20为表示以往用手指将线插入插线孔的状况的图。

以往,例如用手指捏住线6,将线前端6a谨慎地插入上弯针线插入孔4或者下弯针线插入孔5。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平6-277383号

但是,如果用手指捏住线进行插入,则无法准确地判断线的插入长度(生产商指定长度例如为2~3cm)。因此,在线的插入长度不足的情况下,有可能无法适当地进行穿线。如果每次穿线都测定捏住的长度,则能够使所述情况得到改善,不过每次都这样操作会导致作业较为繁琐,并不是优选的。

另外,即使想要按照预先指定长度捏住线的插入长度,但对于插入线的长度而言,作业者原本想要通过感觉匹配指定长度,会导致过长或过短而存在较大偏差。

进而,对于插入线的作业而言,由于线不是刚体,所以尽管用手指捏住线插入插线孔,但线仍会简单地变形,导致线没有笔直地前进或挂在插线孔的内壁,从而出现没有以理想的状态进入插线孔的深处的情况。

进而,即便用手指捏住线插入插线孔,仍无法进行目视观察,因此只能在无法确认到线是否被适当插入的状态下持续进行穿线作业,成为不稳定的作业。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能够简单且稳定地将适当长度的线插入插线孔的插线器。

本发明通过以下的解决方式解决所述课题。此外,为了便于理解,标注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对应的附图标记进行说明,不过并不局限于此。

方式1的发明为一种插线器(8、8B),用于向缝纫机的插线孔(4、5、22)插入线(6),其包括:引导部件(13),在前端具有捕捉线(6)的捕线部(13a);支架(10),固定保持所述引导部件(13);主体(11、12),将所述支架(10)设置成能够滑移;以及切线部(21),设置于所述主体(11、12),在由所述捕线部(13a)捕捉的线(6)的线前端(6a)侧,将线(6)以从所述捕线部(13a)捕捉线(6)的捕捉位置起的长度等于或短于所述捕线部(13a)的突出量的方式切断,通过使所述支架(10)移动,所述捕线部(13a)从所述主体(11、12)突出规定量,并将被所述切线部(21)以规定长度切断的线(6)插入所述插线孔(4、5、22)。

方式2的发明为一种插线器(8、8B),用于向缝纫机的插线孔(4、5、22)插入线(6),其包括:引导部件(13),在前端具有捕捉线(6)的捕线部(13a);支架(10),固定保持所述引导部件(13);主体(11、12),将所述支架(10)和所述引导部件(13)安装成能够在所述捕线部(13a)突出的动作位置与所述捕线部(13a)被收纳的待机位置之间滑移;线保持部(16),设置于所述主体(11、12),在由所述捕线部(13a)捕捉的线(6)的线轴侧(6b),当所述支架(10)处于所述待机位置时保持线(6);以及切线部(21),设置于所述主体(11、12),在由所述捕线部(13a)捕捉的线(6)的线前端(6a)侧,将线(6)以从所述捕线部(13a)捕捉线(6)的捕捉位置起的长度等于或短于所述捕线部(13a)的突出量的方式切断,通过使所述支架(10)向所述动作位置移动,所述捕线部(13a)从所述主体(11、12)突出规定量,并将被所述切线部(21)以规定长度切断的线(6)插入所述插线孔(4、5、22)。

方式3的发明在方式2所记载的插线器(8、8B)的基础上,还包括解除部(17),所述解除部利用所述支架(10)从所述待机位置向所述动作位置侧的移动,而解除所述线保持部(16)对于线(6)的保持。

方式4的发明在方式2或方式3所记载的插线器(8、8B)的基础上,所述主体(11、12)由第一主体(11)和第二主体(12)构成,所述第一主体(11)和所述第二主体(12)配置成夹着所述引导部件(13),所述支架(10)具有供所述主体(11、12)和所述引导部件(13)插入的孔部(10b),所述主体(11、12)与所述引导部件(13)一起插入所述支架(10)的所述孔部(10b)。

方式5的发明在方式2~方式4中的任意一项所记载的插线器(8、8B)的基础上,还包括施力部(14),所述施力部(14)对所述支架(10)朝向所述待机位置施力。

方式6的发明在方式5所记载的插线器(8、8B)的基础上,所述主体(11、12)包括:突出部(11c、12h),被插入缝纫机的插线孔(4、5、22);以及抵接部(E),设置于所述突出部(11c、12h)的周围,与所述插线孔(4、5、22)的周围抵接,并在所述支架(10)克服所述施力部(14)的作用力向所述动作位置侧移动时维持所述主体(11、12)的位置。

根据本发明,插线器能够简单且稳定地将适当长度的线插入插线孔。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插线器8和空气压式穿线装置的插线单元1的图。

图2为本实施方式的插线器8的分解立体图。

图3为表示将第一主体11和第二主体12插入支架10之前的状态的图。

图4为表示从图3的状态起,使用销15组装各部件从而完成插线器8的状态的图。

图5为表示从图4的状态起,将支架10沿箭头f方向压入的状态的图。

图6为表示将支架10和导销13处于待机位置的状态和处于动作位置(线压出位置)的状态进行比较的图。

图7为在图6中的箭头A-A所示的位置进行剖切的剖视图。

图8为在图6中的箭头B-B所示的位置进行剖切的剖视图。

图9为在图6中的箭头C-C所示的位置进行剖切的剖视图。

图10为在图6中的箭头D-D所示的位置进行剖切的剖视图。

图11为表示插线器8的待机状态的图。

图12为表示从图11的待机状态起,使第一主体11和第二主体12抵接于插线单元1,并将支架10向图中的右侧(前端侧)压入长度h的状态的图。

图13为表示在插线器8的待机状态下,设置线6并做好插线准备的状态的图。

图14为从插线器8的前端侧观察图13的状态的图。

图15为表示线6的绕线路径的图。

图16为表示支架10的前端突起10e按压支承座17的中途状态的图。

图17为表示按压支架10的前端突起10e直至到达长方体部12f的面F的状态的图。

图18为表示由切线刃21切断的线6的动作概况的图。

图19为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插线器8B的立体图。

图20为表示以往用手指将线插入插线孔的状况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插线单元

2 管

3 选择捏手

4 上弯针线插入孔

5 下弯针线插入孔

6 线

6a 线前端

6b 线轴侧

8、8B 插线器

8a 前端圆锥部狭缝

8c 背面

10 支架

10a 凹部

10b 圆筒孔

10c 狭缝

10d 贯通圆孔

10e 前端突起

11 第一主体

11a 主体部

11b 长方体部

11c 前端部

11d 狭缝

11e 方孔

11f 圆孔

11g 小突起

11h 槽

12 第二主体

12a 主体部

12b 槽

12c 钩

12d 接合面

12e 小孔

12f 长方体部

12g 贯通孔

12h 前端部

12i 狭缝

12j 凹部

12k 小突起

12m 小突起

12n 凹部

13 导销

13a 捕线部

13b 圆孔

13c 止动台阶部

13d 止动台阶部

13e 捕线轴部

14 支架弹簧

15 销

16 线保持弹簧

16a 臂部

16b 臂部

17 支承座

18 带肩螺钉

19a、19b 螺母

20 切线台

20a 收容部

20b 固定用突起

20c 贯通孔

20d 凹部

20e 贯通孔

20f 线用槽

20g 引导槽

20h 挂线件

21 切线刃

21a 圆孔

21b 刃部

22 插线孔

23 螺钉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等,对本发明的最佳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插线器8和空气压式穿线装置的插线单元1的图。

此外,包含图1在内的以下所示的各图为示意图,为了便于理解而适当地夸张表示了各部分的尺寸、形状。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示出了具体的数值、形状、材料等进行说明,不过也可以对它们进行适当变更。

插线单元1构成为缝纫机的穿线装置(缝纫机和穿线装置的整体未图示)的一部分,是用于将上弯针线、下弯针线插入穿线装置的单元。经由管2向插线单元1供给压缩空气a,利用该压缩空气a的空气流,使各线穿过上弯针线排出通道b、下弯针线排出通道c,并分别输送至上弯针尖端(未图示)、下弯针尖端(未图示)。

选择捏手3为用于选择向上弯针和下弯针中的哪一方进行穿线的操作部件。

上弯针线插入孔4和下弯针线插入孔5为如下的插线孔:成为用于供各线插入插线单元1以便进行穿线的入口。如上所述,以往用手指捏住插入的线6而将线前端6a插入上弯针线插入孔4或者下弯针线插入孔5。线6的线轴侧6b穿过设置于缝纫机的未图示的线轴。

当将线前端6a插入上弯针线插入孔4或者下弯针线插入孔5时,为了使线6随着空气压式穿线装置的空气流顺利地输送至上弯针尖端或者下弯针尖端,需要将线6向上弯针线插入孔4或者下弯针线插入孔5插入规定长度(例如2cm~3cm)。

在本实施方式中,提出了用于简单、稳定且可靠地进行该线6的插入的插线器8,并对其进行说明。

插线器8为以往不存在的全新概念的装置,首先对插线器8的使用方法的概要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插线器8整体构成为大致棒状。在图1所示的状态下,线6被缠绕跨过插线器8的前端圆锥部狭缝8a,线前端6a被切线刃21切断为规定长度。线6的线轴侧6b穿过设置于缝纫机的线轴(未图示),并被保持在插线器8的背面8c(详情后述)。

如此保持线6的插线器8的支架10上形成有凹部10a,用手指捏住凹部10a,例如箭头d所示进行移动,使前端圆锥部狭缝8a从正上方抵接于上弯针线插入孔4或者下弯针线插入孔5,并将支架10向正下方按压。由此,线6向上弯针线插入孔4或者下弯针线插入孔5的内部插入规定长度(例如为2cm~3cm左右的规定长度)(详情后述)。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插线器8的结构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图2为本实施方式的插线器8的分解立体图。

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便于理解,在说明中采用了图2中的箭头所示的前端、后端的方向,不过表示该方向的词语并不用于限定发明的结构。

插线器8具备支架10、第一主体11、第二主体12、导销13、支架弹簧14、销15、线保持弹簧16、支承座17、带肩螺钉18、螺母19a、19b、切线台20、切线刃21和螺钉23。

支架10形成为大致圆筒形状,具有凹部10a、圆筒孔10b、狭缝10c、贯通圆孔10d和前端突起10e,将导销13固定保持。

凹部10a以直径相比周围略细的方式凹陷形成在支架10的延伸方向的大致中央。为了在利用者用手指捏住插线器8时容易捏住且容易使力而设置凹部10a。

圆筒孔(孔部)10b为有底的圆筒形状的孔,第一主体11、第二主体12、导销13和支架弹簧14插入圆筒孔10b的内部。

狭缝10c为形成在圆筒孔10b的底部的细的狭缝,供导销13的后端插入。

贯通圆孔10d沿与支架10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贯通形成,供销15插入。

前端突起10e在支架10的前端侧向侧方突出,并被设置成能够与后述的支承座17抵接。

第一主体11由主体部11a、长方体部11b和前端部11c构成。

主体部11a形成为将大致圆筒形状分割为两部分的形状。主体部11a开设有四个方孔11e,方孔11e从圆筒外周面贯通至圆筒形状的分割中心面。方孔11e与设置于第二主体12的四个钩12c卡合,将第一主体11与第二主体12啮合固定。

在第一主体11的与第二主体12组合一侧的面上形成有浅槽11h(参照图7、8)。通过将第一主体11与第二主体12组合,从而利用形成于第二主体的槽12b和槽11h形成有空间,导销13在该空间内沿长边方向滑动。

长方体部11b设置在主体部11a的前端侧,形成为大致长方体形状。长方体部11b在左右配置有沿与长边方向垂直的方向贯通的圆孔11f。

前端部(突出部)11c以将圆锥形状大致分割成两部分的形状突出形成。在前端部11c的中央部形成有狭缝11d,狭缝11d延伸至长方体部11b的侧面(前端侧的面)。

与第一主体11相同,第二主体12也由主体部12a、长方体部12f和前端部12h构成,并形成为与第一主体11相似的形状。

主体部12a形成为将大致圆筒形状分割为两部分的形状。如上所述,主体部12a形成有浅槽12b。另外,在主体部12a上,与方孔11e对应地形成有四个钩12c。在作为圆筒形状的分割中心面的、与第一主体11接合的接合面12d上形成有两个小孔12e。该小孔12e与形成于第一主体11的小突起11g(参照图7)嵌合,在将第一主体11与第二主体12组合时起到定位基准的作用。

长方体部12f设置在主体部12a的前端侧,形成为大致长方体形状。与第一主体11相同,长方体部12f在左右也设置有贯通孔12g。

前端部(突出部)12h以将圆锥形状大致分割为两部分的形状突出形成。与第一主体11相同,前端部12h也形成有狭缝12i,狭缝12i延伸至长方体部12f的侧面(前端侧的面)。

第一主体11和第二主体12以包夹导销13的方式组合配置。通过将第一主体11与第二主体12组合,从而构成主体。支架10和导销13以能够在捕线部13a(后述)突出的动作位置和捕线部13a收纳在主体(11、12)内的待机位置之间滑移的方式,安装于该主体(11、12)。

在本实施方式中,导销(引导部件)13形成为薄板状。导销13设置有细长延伸的捕线轴部13e,在捕线轴部13e的前端设置有捕捉线6的捕线部13a,所述捕线部13a呈U形凹陷形成。另外,在导销13的后端开设有供销15贯通的圆孔13b。在导销13的中间部形成有止动台阶部13c和止动台阶部13d,所述止动台阶部13c在第一主体11和第二主体12处于待机位置时限制位置,所述止动台阶部13d在第一主体11和第二主体12处于动作位置(线压出位置)时限制位置。

支架弹簧(施力部)14被插入支架10的圆筒孔10b的内部,将支架10和导销13相对于第一主体11和第二主体12始终向后端侧、即向待机位置侧压出的方向施力。

销15被插入支架10的贯通圆孔10d和导销13的圆孔13b,将导销13固定于支架10。

线保持弹簧(线保持部)16利用带肩螺钉18和螺母19a可转动地固定于第二主体12的长方体部12f的侧面(图2中的下方的面)。在由捕线部13a捕捉的线6的线轴侧6b处,线保持弹簧16在支架10处于待机位置时保持线。即,在进行穿线时,该线保持弹簧16的臂部16a能够在其与长方体部12f之间夹持线6的线轴侧6b(参照图1)。由此,能够限制线轴侧6b被意外地从插线单元1的上弯针线插入孔4或者下弯针线插入孔5拉出。

支承座(解除部)17与线保持弹簧16啮合固定。如果压入支架10进行插线操作,则支架10从待机位置向动作位置侧移动,从而支架10的前端突起10e按压该支承座17。由此,线保持弹簧16与支承座17一起以带肩螺钉18为中心进行转动。然后,在线保持弹簧16的转动的最终阶段,支承座17解除臂部16a在线轴侧6b(参照图1)对线6的保持。

切线台20为收纳固定切线刃21的基座,被固定于长方体部11b。切线台20具有收容切线刃21的收容部20a和与切线刃21的圆孔21a对应的固定用突起20b。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切线刃21收纳于收容部20a的状态下,通过使固定用突起20b熔融并压扁,从而将切线刃21相对于切线台20熔敷固定。

另外,在切线台20的侧壁设置有供带肩螺钉18穿过的贯通孔20c和收纳螺母19a的凹部20d。在侧壁的另一端设置有供螺钉23穿过的贯通孔20e,所述螺钉23用于将切线台20固定于第一主体11和第二主体12。进而,在前端侧的侧壁,在第一主体11的狭缝11d的延长线上具有线用槽20f。螺钉23利用螺母19b而被螺纹紧固,所述螺母19b被收纳于设置在第二主体12的相反侧的凹部12j。进而,在切线台20的大致中央部形成有朝向切线刃21的刃部21b引导线的引导槽20g。另外,在切线台20的外侧面(图2中的上方的面)设置有挂线件20h作为缠绕线时的挂线件。

切线刃(切线部)21具备用于切断线6的刃部21b,并被固定于切线台20。在由捕线部13a捕捉的线6的与线轴侧6b相反侧亦即线前端6a侧,切线刃21能够将线6以相距捕线部13a为规定长度的方式切断。

图3为表示将第一主体11和第二主体12插入支架10之前的状态的图。

在该图3的状态下,在将导销13可滑动地夹入第一主体11和第二主体12之间的中央空间的状态下,分别使四个方孔11e与钩12c卡合,从而将第一主体11与第二主体12合为一体。

在第一主体11的长方体部11b上,通过将带肩螺钉18和螺钉23分别拧入螺母19a、19b,从而将熔敷固定了切线刃21的切线台20固定。另外,线保持弹簧16以能够利用带肩螺钉18而转动的状态安装于第二主体12的长方体部12f。

在将导销13的后端侧穿过支架弹簧14的状态下,导销13的后端侧被插入支架10的圆筒孔10b,进而导销13的后端被插入支架10的狭缝10c。在支架10的贯通圆孔10d与导销13的圆孔13b一致的状态下,压入销15,将导销13固定于支架10。

图4为表示从图3的状态起,使用销15组装各部件从而完成插线器8的状态的图。

在该图4的状态下,利用支架弹簧14的作用力将支架10向后端侧按压并保持于待机位置。因此,固定于支架10的导销13处于其整体被收纳于第一主体11、第二主体12和支架10的内部的状态。

如图4所示,在支架10和导销13处于待机位置时,线保持弹簧16如图4所示,使夹持线的臂部16a沿图中的箭头e方向转动。

图5为表示从图4的状态起,将支架10沿箭头f方向压入的状态的图。该状态相当于支架10和导销13处于动作位置且线插入插线孔的状态。

如图5所示,当将支架10向箭头f方向压入时,支架弹簧14被压缩在支架10的圆筒孔10b的底面与第一主体11和第二主体12的后端之间。另外,固定于支架10的导销13与支架10一起向前端侧前进,使该捕线部13a从第一主体11的前端部11c和第二主体12的前端部12h露出。

由于线被预先缠绕跨过该前端部11c的狭缝11d和前端部12h的狭缝12i进行使用,因此线被导销13的捕线部13a的U形捕捉并推出。此时,线保持弹簧16的臂部16a借助支承座17向图5中的箭头g方向转动,解除了对线轴侧6b的线保持。

图6为表示将支架10和导销13处于待机位置的状态与处于动作位置(线压出位置)的状态进行比较的图。图6中的上方的图表示了支架10和导销13处于待机位置的状态,图6中的下方的图表示了支架10和导销13处于动作位置的状态。另外,图6中局部剖切示出。

图7为在图6中的箭头A-A所示的位置进行剖切的剖视图。

图8为在图6中的箭头B-B所示的位置进行剖切的剖视图。

图9为在图6中的箭头C-C所示的位置进行剖切的剖视图。

图10为在图6中的箭头D-D所示的位置进行剖切的剖视图。

在支架10和导销13处于待机位置的状态下,利用支架弹簧14对支架10和导销13向图6中的右方(后端侧)施力,导销13的止动台阶部13c与第二主体12的钩12c抵接,由此支架10和导销13停留在待机位置。导销13的捕线部13a的前端与图6中所示的前端面(抵接部)E一致。此外,该捕线部13a的前端位置也可以根据使用用途进行适当变更。

前端面(抵接部)E设置在前端部11c和前端部12h的周围,在插线时,与上弯针线插入孔4或者下弯针线插入孔5(以下,将其中的想要利用插线器8插入线的孔作为插线孔22进行说明)的周围抵接。

在图7的剖视图中示出了第一主体11的小突起11g与第二主体12的小孔12e的嵌合状况。这些小突起11g和小孔12e在第一主体11与第二主体12合体时起到定位基准的作用。

在图8的剖视图和图9的剖视图中示出了第一主体11的方孔11e与第二主体12的钩12c的卡合状态。如图8和图9所示,通过使第一主体11的方孔11e与第二主体12的钩12c相互卡合,由此第一主体11与第二主体12被合体固定。

另外,如图7~图9所示,利用槽11h、槽12b而在第一主体11与第二主体12之间形成有空间,导销13可滑动地保持在该中央的空间内。

如图10的剖视图所示,导销13在其后端部插入支架10的后端部的狭缝10c的状态下,利用销15的压入而相对于支架10固定。

在支架10和导销13处于动作位置的状态(图6的下方的图)下,相比于支架10和导销13处于待机位置的状态(图6的上方的图),形成为支架10被沿箭头方向压入长度h的状态。

通过如此压入支架10,使得支架弹簧14被压缩,支架10和导销13向动作位置侧移动。另外,导销13的止动台阶部13d与第一主体11和第二主体12的后端面抵接,使支架10停止而不会移动规定量以上(本例中为长度h以上)。

由此导销13的捕线部13a从前端部11c和前端部12h露出。导销13与支架10形成一体,因此导销13的突出量与支架10的移动量(该例中为长度h)相等。因此,导销13的捕线部13a从前端面E突出长度h。

接下来,对于本实施方式的插线器8的动作进行说明。

此外,为了便于理解,对于插线器8而言,将支架10和导销13处于待机位置的状态称为待机状态。

图11为表示插线器8的待机状态的图。

在图11的状态下,由作业者通过手动作业使线保持弹簧16以带肩螺钉18为中心沿图11中的逆时针方向转动,形成使臂部16a与第二主体12的小突起12k抵接的状态并待机。此时,如果将线经由第二主体12的凹部12n从线保持弹簧16的臂部16a的下方绕至狭缝12i,则线被线保持弹簧16夹持,从而被限制动作,避免了意外移动。

图12为表示从图11的待机状态起,使第一主体11和第二主体12抵接于插线单元1,并将支架10向图中的右侧(前端侧)压入长度h的状态的图。

在该状态下,支架10的前端突起10e将与线保持弹簧16啮合固定的支承座17压入。由此,线保持弹簧16以带肩螺钉18为中心沿图12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臂部16b与第二主体12的小突起12m抵接并停止。

此时,臂部16a退避至第二主体12的凹部12n,因此在图11的状态下被夹持的线被解除了保持,其动作不再被限制。导销13的捕线部13a向插线单元1的插线孔22内插入长度h。即,如果线绕至狭缝12i,则会被导销13向插线孔22插入长度h。

接下来,对使用插线器8将线6插入插线单元1的插线孔22的顺序进行说明。

图13为表示在插线器8的待机状态下,设置线6并做好插线准备的状态的图。

图13的状态下,在利用线保持弹簧16夹持线6之后,线6经由狭缝12i向后端侧(图13中的上方)拉出。

图14为从插线器8的前端侧观察图13的状态的图。

图15为表示线6的绕线路径的图。

如图14所示,穿过狭缝12i的线6随后依次经由狭缝11d、切线台20的线用槽20f、挂线件20h向引导槽20g缠绕。被绕至引导槽20g内的线6进而被拉向引导槽20g的深处,进而向切线刃21的刃部21b引导并被切断。该线6的绕线路径被设定为从捕线部13a到切断位置的长度为规定的长度k(后述)。

图16为表示支架10的前端突起10e按压支承座17的中途状态的图。

如图16所示,在前端突起10e即将到达长方体部12f的面F之前,线保持弹簧16夹持线6。另外,线前端6a被压入导销13并插入插线孔22。

图17为表示按压支架10的前端突起10e直至到达长方体部12f的面F的状态的图。

如果按压支架10直至图17的状态,则线保持弹簧16从第二主体12的凹部12n离开,解除对线6的保持。

图18为表示由切线刃21切断的线6的动作概况的图。

如图18中的箭头j所示,由切线刃21切断的线6的线前端6a被导销13拉出,并插入插线孔22。

在此,在前文所示的图13和图16的状态下,线6被线保持弹簧16夹持,被限制移动。另一方面,在图17的状态下,线保持弹簧16从凹部12n退避,解除对线6的保持。即,当压入支架10并利用导销13将线6插入插线孔22时,进行控制以便将线前端6a侧送入插线孔22,而不将线轴侧6b送入插线孔22内。这样,插入插线孔22的线6被限制为只有由切线刃21切断的一侧,由此,使插入插线孔22的线6的长度稳定。

在此,对于将支架10按压至最后的图17的状态下,解除对线6的线轴侧6b的保持的理由进行说明。

在图17的状态下,在结束线6的插入之后,将插线器8从插线孔22拔出。此时,如果继续对线6进行保持,则插入的线6会原状与插线器8一起再次从插线孔22拉出。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在将支架10按压至最后的图17的状态下,可以解除对线6的保持而仅将插线器8拔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7所示,导销13的突出量为长度h。在此,如果将从图14所示的插线器8的中心(即,导销13的中心,亦即捕线部13a的位置)S到由切线刃21切断的线端T为止的线6的长度设为k,则在由插线器8插入线6时,假定长度h与线的长度k的大小关系为以下三种情况。

(A)由k>h的关系构成的情况:线端T以“k与h之差”折返的状态向插线孔22插入至深度h。

(B)由k=h的关系构成的情况:线端T向插线孔22插入深度h。

(C)由k<h的关系构成的情况:线端T向插线孔插入深度k。

关于所述k与h的大小关系,在各自的设计中可由设计者任意设定,不过优选为(C)的关系。其理由如下所述。

在(A)的关系中,线6在插线孔22内折返,在线端T的附近产生线两层重叠的部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当利用空气压输送线时,线在导管内容易产生阻力,有可能导致线难以顺利地通过。

(B)的关系在理论上是可行的,相比(A)的关系更优选。但是,由于每个部件精度不同、支架10的按压差异等,k与h的大小关系也变动,实际存在形成(A)的关系或形成(C)的关系的可能性,因此(C)的关系更优选。

在(C)的关系中,如果设定为使采用的缝纫机所需的向插线孔插入的线的规定长度与所述长度k一致,并且使导销13的突出长度h长于该k,则不会形成前文的(A)、(B)的关系,能够稳定地进行动作。因此,与形成(A)的关系相比,优选形成(B)的关系,进而优选形成(C)的关系。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第一主体11和第二主体12内收容导销13,利用支架10的操作使导销13突出。由此,仅仅利用支架10的操作,就可以将线6与导销13一起插入插线孔22内。另外,线6被简单地切断为规定的长度,并且利用线保持弹簧16而被限制动作,在结束线的插入的时机自动地解除动作限制。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无需依靠作业者的熟练度,可简单、稳定并且可靠地进行以往较为困难的朝向空气压式穿线装置插入线的作业。

另外,将主体分为第一主体11和第二主体12,并构成为由第一主体11和第二主体12夹入导销13,进而形成将它们插入支架10的圆筒孔10b的方式,因此能整体小型化。另外,利用该结构,使各结构部件起到彼此增加强度的作用,因此能够在实现小型化的同时确保足够的强度。

进而,通过将所述的长度k设定为短于长度h,能够进一步提高插线动作的稳定性。

(第二实施方式)

图19为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插线器8B的立体图。

第二实施方式为变更切线刃21的配置方向的方式,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这样,通过变更切线刃21的配置方向,能够配合所采用的缝纫机而形成便于使用的插线器8B。

(变形方式)

并不局限于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可以进行各种变形、变更,该变形和变更都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例如,在各实施方式中,以导销13为板状部件为例进行了说明。不过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导销由轴状部件构成。

另外,在各实施方式中,以主体由第一主体11和第二主体12构成为例进行了说明。不过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可以由一个部件构成主体,也可以由三个以上的部件构成主体。

此外,各实施方式和变形方式还可以适当地组合使用,不过省略了详细的说明。另外,本发明并不由以上说明的各实施方式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