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料的折边机构及折边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100479阅读:1325来源:国知局
布料的折边机构及折边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布料加工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布料的折边机构及折边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服装企业主要采用一人一机进行人工折边或利用卷边器进行折边,且在折边过程中需要对布料进行一次或多次折边,从而完成成衣的制作。但以上两种传统的折边方式,存在如下缺陷:一方面,人工折边容易受人为操作不稳定因素影响,导致折出的产品宽度不一致,进而导致后续在整条折边缝制过程中缝制线在布片上的线迹不一致的问题;另一方面,人工折边也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员工数量的增多,加大了企业的加工成本;而运用卷边器对布料进行折边这种形式,一样需要耗费人力将布料一点点放入卷边器、再进行折边,且此种折边方式折弯效果不持久,容易恢复原状,难以满足后续对折边进行缝制的加工需求。

因此,研发一种能替代人工折边,折边效果保持持久,且折边宽度保持一致的折边装置是本领域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对布料进行折边的布料的折边机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布料的折边机构,用于对布料进行折边,所述布料包括布料折边部和位于布料折边部一侧的布料二次折边部,所述布料的折边机构包括位于布料折边部正下方的折边定板、与折边定板位置相对固定的折边支架、安装在折边支架上的主驱动装置、以及与主驱动装置的输出端相连接的折边动板,所述主驱动装置可带动折边动板沿靠近和远离折边定板方向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主驱动装置可带动折边动板沿靠近和远离折边定板方向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主驱动装置为旋转缸。

进一步地,所述折边支架上安装有主动限位件,所述主驱动装置的输出端上安装有被动限位件,所述主动限位件用于与被动限位件相抵靠。

进一步地,所述主动限位件为与折边支架螺纹连接的限位螺栓,所述限位螺栓的端部用于与被动限位件相抵靠。

进一步地,所述布料的折边机构还包括吹气组件,所述吹气组件用于吹动布料二次折边部相对于布料折边部弯折。

进一步地,所述吹气组件包括安装在折边动板上的吹气头。

进一步地,所述折边动板与折边支架活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折边动板通过轴承组件与折边支架活动连接;所述轴承组件包括安装在折边动板上的轴承、穿设在轴承中的连接轴、以及与连接轴固接的连接折板,所述连接折板与折边支架固接。

进一步地,所述折边定板的一端设有缺角,所述折边动板一端延伸至所述缺角处;所述布料的折边机构还包括与缺角位置相对应的辅助折边组件;所述辅助折边组件用于推动位于缺角处的布料二次折边部折叠在布料折边部的下方。

如上所述,本发明涉及的布料的折边机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布料的折边机构的工作原理为:将布料折边部放置在折边定板上;布料二次折边部位于折边定板外侧,且布料二次折边部在重力作用下自然下垂;主驱动装置带动折边动板向靠近折边定板方向移动,折边动板与布料二次折边部相抵靠,且折边定板与布料相抵靠,折边动板推动布料二次折边部折叠在折边定板和布料折边部的下方,从而实现了将布料二次折边部折叠在布料折边部的下方的折边工艺。同时,本发明能有效保证折边的宽度,使得本发明折边质量较高,且本发明实现了自动化折边,替代了传统的人工折边,折边效率、以及折边质量稳定性较高,避免了人工折边质量不稳定的情况,并节约了劳动力,降低了企业加工成本;另外,本发明中的布料的折边机构,整体结构简单,生产成本较低。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对布料进行折边的布料的折边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采用所述布料的折边机构的折边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将布料折边部放置在折边定板上;布料二次折边部位于折边定板外侧,且布料二次折边部自然下垂;

S2、主驱动装置带动折边动板向靠近折边定板方向移动,折边动板与布料二次折边部相抵靠,且折边定板与布料相抵靠,折边动板推动布料二次折边部折叠在折边定板和布料折边部的下方。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2中主驱动装置带动折边动板向靠近折边定板方向转动;折边动板与布料二次折边部相抵靠,且折边定板与布料相抵靠,折边动板向下、并向靠近折边定板方向推动布料二次折边部,直至布料二次折边部全部折叠在折边定板和布料折边部的下方。

如上所述,本发明涉及的布料的折边方法,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中布料的折边方法,实现了将布料二次折边部折叠在布料折边部的下方的折边工艺。同时,本发明能有效保证折边的宽度,使得本发明折边质量较高,且本发明实现了自动化折边,替代了传统的人工折边,折边效率、以及折边质量稳定性较高,避免了人工折边质量不稳定的情况,并节约了劳动力,降低了企业加工成本;另外,本发明中的布料的折边机构,整体结构简单,生产成本较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中布料的折边机构的正视图。

图2为图1的后视图。

图3为图1的右视图。

图4为图1的俯视图。

图5为初始状态下图4中A-A剖视的示意图。

图6为完成一次折边时图4中A-A剖视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中布料的折边机构的第一视角立体图。

图8为本发明中布料的折边机构的第二视角立体图。

图9为折边过程中主动限位件和被动限位件的位置关系图。

图10为本发明中布料的折边机构的第三视角立体图。

图11为本发明中主驱动装置安装在折边支架上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施例中辅助折边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施例中辅助折边组件完成一次折边的示意图。

图14为另一种实施例中辅助折边组件完成一次折边的示意图。

图15为另一种实施例中辅助折边组件复位的示意图。

元件标号说明

1 布料 52 连接部

11 布料折边部 53 推动部

12 布料二次折边部 54 第二斜面

13 布料本体部 6 工作台

2 折边定板 7 吹气组件

21 第一斜面 71 第一吹气头

22 加强凸块 8 轴承组件

23 缺角 81 轴承

3 折边支架 82 连接轴

31 主动限位件 83 连接折板

311 限位螺栓 9 辅助折边组件

32 支撑竖板 91 吹气连接板

33 支撑平板 92 第二吹气头

4 主驱动装置 93 辅助驱动装置

41 被动限位件 94 辅助折边片

411 限位侧面 95 辅助连接板

42 旋转缸

421 输出轴

5 折边动板

51 传动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发明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发明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发明可实施的范畴。

本发明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将纸面的左右方向定义为左右方向,并将纸面的上下方向定义上下方向;如图3所示,将纸面的左右方向定义为前后方向。

如图1至图8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布料的折边机构,用于对布料1进行折边。其中,布料1包括布料折边部11和位于布料折边部11一侧的布料二次折边部12。该布料的折边机构包括位于布料折边部11正下方的折边定板2、与折边定板2位置相对固定的折边支架3、安装在折边支架3上的主驱动装置4、以及与主驱动装置4的输出端相连接的折边动板5;其中,主驱动装置4可带动折边动板5沿靠近和远离折边定板2方向移动。本发明布料的折边机构的工作原理为:将布料折边部11放置在折边定板2上;布料二次折边部12位于折边定板2外侧,且布料二次折边部12在重力作用下自然下垂,见图5所示;主驱动装置4带动折边动板5向靠近折边定板2方向移动,折边动板5与布料二次折边部12相抵靠,且折边定板2与布料1相抵靠,折边动板5推动布料二次折边部12折叠在折边定板2和布料折边部11的下方,见图6所示,从而实现了将布料二次折边部12折叠在布料折边部11的下方的折边工艺。同时,本发明能有效保证折边的宽度,使得本发明折边质量较高,且本发明实现了自动化折边,替代了传统的人工折边,折边效率、以及折边质量稳定性较高,避免了人工折边质量不稳定的情况,并节约了劳动力,降低了企业加工成本;另外,本发明中的布料的折边机构,整体结构简单,生产成本较低。

同时,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采用所述布料的折边机构的折边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将布料折边部11放置在折边定板2上;布料二次折边部12位于折边定板2外侧,且布料二次折边部12自然下垂,见图5所示;

S2、主驱动装置4带动折边动板5向靠近折边定板2方向移动,折边动板5与布料二次折边部12相抵靠,且折边定板2与布料相抵靠,折边动板5推动布料二次折边部12折叠在折边定板2和布料折边部11的下方,见图6所示。

本发明中布料的折边方法,实现了将布料二次折边部12折叠在布料折边部11的下方的折边工艺。同时,本发明能有效保证折边的宽度,使得本发明折边质量较高,且本发明实现了自动化折边,替代了传统的人工折边,折边效率、以及折边质量稳定性较高,避免了人工折边质量不稳定的情况,并节约了劳动力,降低了企业加工成本;另外,本发明中的布料的折边机构,整体结构简单,生产成本较低。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主驱动装置4可带动折边动板5沿靠近和远离折边定板2方向转动。同时,本实施例上述步骤S2中,主驱动装置4带动折边动板5向靠近折边定板2方向转动;折边动板5与布料二次折边部12相抵靠,且折边定板2与布料相抵靠,折边动板5向下、并向靠近折边定板2方向推动布料二次折边部12,直至布料二次折边部12全部折叠在折边定板2和布料折边部11的下方。本实施例中折边动板5向下、并向靠近折边定板2方向推动布料二次折边部12;从而保证在布料二次折边部12自然下垂幅度较小的情况下,也能顺利推动布料二次折边部12全部折叠在折边定板2和布料折边部11的下方。而在另一种实施例中,主驱动装置4可带动折边动板5沿靠近和远离折边定板2方向平移,且折边动板5的推动侧位于布料折边部11和折边定板2的下方。同时,在另一种实施例的步骤S2中主驱动装置4带动折边动板5向靠近折边定板2方向平移,折边动板5与自然下垂的布料二次折边部12相抵靠,且折边定板2与布料相抵靠,折边动板5向靠近折边定板2方向推动布料二次折边部12,直至布料二次折边部12全部折叠在折边定板2和布料折边部11的下方。

另外,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初始状态下,折边动板5和布料二次折边部12均位于布料折边部11的左侧。

另外,如图5、图6、图12和图13所示,本实施例中折边定板2在与折边动板5相对应的侧面上设有第一斜面21,该第一斜面21可有效避免折边动板5在相对于折边定板2转动过程中、与折边定板2发生干涉。本实施例中折边定板2的下端面上焊接有加强凸块22,该加强凸块22能有效增强折边定板2的强度,防止折边定板2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变形。同时,本实施例中折边动板5在与折边定板2相对应的侧面上设有第二斜面54,该第二斜面54可有效避免折边动板5在相对于折边定板2转动过程中、与位于折边动板5下方的工作台6及布料本体部13发生干涉。

如图1、图2、图4至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布料1还包括位于折边定板2下方、且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布料本体部13。初始状态下,布料折边部11和布料二次折边部12均折叠在布料本体部13的上方,且布料二次折边部12位于布料折边部11的左侧。上述步骤S2中,主驱动装置4带动折边动板5向靠近布料折边部11和折边定板2方向转动,且折边动板5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即折边动板5以水平轴线逆时针转动。这样,折边动板5从布料折边部11的左上方开始转动,并与布料二次折边部12相抵靠,从而向下、且向右推动布料二次折边部12折叠在布料折边部11下方。同时,如图6所示,本发明在折边完成后,布料二次折边部12位于布料折边部11和布料本体部13之间。

同时,如图1和图9所示,上述折边支架3上安装有主动限位件31,且主驱动装置4的输出端上安装有被动限位件41。上述步骤S2中,主驱动装置4带动折边动板5向靠近布料折边部11和折边定板2方向移动过程中,见图9所示,主动限位件31与被动限位件41相抵靠,见图1所示;从而限制主驱动装置4的输出端继续输出动力,进而限制折边动板5向靠近布料折边部11和折边定板2方向移动的最大行程,以保证当布料二次折边部12全部折叠在折边定板2和布料折边部11的下方时,折边动板5就停止向靠近布料折边部11方向继续移动。

如图1至图3、图10和图11所示,本实施例中折边支架3包括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支撑竖板32和与支撑竖板32固接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支撑平板33。支撑竖板32位于支撑平板33的前端,且支撑平板33位于支撑竖板32和折边定板2的上方。如图1至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支撑竖板32和折边定板2均安装在缝纫机的工作台6上。上述布料本体部13放置在工作台6上。上述折边动板5位于工作台6以及布料本体部13的上方。

本实施例中主驱动装置4为旋转缸42,上述步骤S2中旋转缸42带动折边动板5向靠近布料折边部11方向转动。本实施例中旋转缸42为气缸,可有效降低能耗;在其他实施例中旋转缸42也可为油压缸、或电缸等。另外,在其他实施例中主驱动装置4也可采用电磁铁等。如图1至图3、以及图7至图11所示,本实施例中旋转缸42、即主驱动装置4安装在支撑竖板32的前表面上。旋转缸42的输出轴421沿前后方向延伸,上述被动限位件41安装在旋转缸42的输出轴421的前端上,且上述折边动板5通过传动块51与输出轴421的后端固接。

如图1、图9和图11所示,主动限位件31为与折边支架3螺纹连接的限位螺栓311。上述步骤S2中,限位螺栓311的端部与被动限位件41相抵靠,从而限制主驱动装置4的输出端继续输出动力,进而限制折边动板5向靠近布料折边部11方向移动的最大行程。同时,由于本申请中限位螺栓311螺纹连接在折边支架3上,从而可根据需要调节限位螺栓311的端部伸出的长度,进而调整主驱动装置4动力输出的行程、并调整折边动板5向靠近布料折边部11方向移动的最大行程。

如图1和图9所示,本实施例中被动限位件41为呈长方体结构。上述限位螺栓311沿上下方向延伸、且螺纹连接在支撑平板33上。通过调整限位螺栓311下端伸出的长度,在上述步骤S2中,限位螺栓311的下端与被动限位件41的限位侧面411相抵靠,从而可实现对旋转缸42的转动角度的调整,进而实现折边动板5向靠近布料折边部11方向移动的最大行程的调整。另外,在另一种实施例中被动限位件41呈短轴结构,见图11所示。

如图10所示,布料的折边机构还包括吹气组件7,且该吹气组件7用于吹动布料二次折边部12相对于布料折边部11弯折。上述步骤S2中,需首先利用吹气组件7向布料二次折边部12吹气,从而吹动布料二次折边部12相对于布料折边部11弯折,即布料二次折边部12向下、且向靠近布料折边部11方向弯折,布料本体部13、布料折边部11、以及布料二次折边部12之间形成环口;进而保证后续折边动板5顺利推动布料二次折边部12折叠在布料折边部11和折边定板2的下方。另外,本发明中吹气组件7有多组,利用全部吹气组件7对料二次折边部多处进行吹气,从而保证布料二次折边部12整体呈向下、且向靠近布料折边部11方向弯折。

如图10所示,吹气组件7包括安装在折边动板5上的第一吹气头71。第一吹气头71通过管路与压缩空气气源连通,从而在需要时,通过该第一吹气头71向布料二次折边部12吹气。

上述折边动板5与折边支架3活动连接,利用折边支架3对折边动板5施加连接作用力,使折边动板5保持设定位置状态,从而保证折边动板5在上述主驱动装置4的驱动作用下能顺利移动。

如图2、图3、图5、图6、图12和图13所示,折边动板5通过轴承组件8与折边支架3活动连接;轴承组件8包括安装在折边动板5上的轴承81、穿设在轴承81中的连接轴82、以及与连接轴82固接的连接折板83,连接折板83与折边支架3固接。本发明利用轴承组件8,既实现了折边动板5与折边支架3的活动连接,又降低了在折边动板5相对于折边支架3移动过程中两者间的相互阻力。本发明中轴承组件8有多组。

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折边动板5的截面呈L形。折边动板5包括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连接部52和垂直于连接部52的推动部53。上述步骤S2中,推动部53与布料二次折边部12相抵靠,从而推动布料二次折边部12折叠在布料折边部11的下方。如图3所示,上述传动块51与连接部52固接。上述全部轴承组件8沿连接部52长度方向、即前后方向间隔分布,且全部轴承组件8中的轴承81均与连接部52的右侧面固接。上述全部吹气组件7均安装在连接部52上,且全部吹气组件7沿连接部52长度方向、即前后方向间隔分布。

本申请中布料的折边需在后续的工序中进行缝制,为此本实施例中折边定板2的后端设有缺角23,见图4、图8、图12至图15所示;后续的缝制工序中,缝纫机的压脚位于该缺角23处。同时,折边动板5的后端延伸至该缺角23处,即折边动板5的后端与该缺角23的前边缘齐平,以避免与缝纫机的压脚产生干涉。为保证与该缺角23处相对应的布料二次折边部12顺利折叠在布料折边部11的下方,本发明中在与缺角23位置对应处安装有辅助折边组件9,上述步骤S2中辅助折边组件9作用于与缺角23处相对应的布料二次折边部12,并使该处的布料二次折边部12折叠在布料折边部11的下方。如图12和图13所示,本实施例中辅助折边组件9包括与连接部52左表面固接的吹气连接板91和安装在吹气连接板91上的第二吹气头92。本实施例中第二吹气头92的材质为铜。在上述步骤S2中第二吹气头92随折边动板5同步的转动,并在此过程中,第二吹气头92向下、且向右对该处的布料二次折边部12吹气,从而使该布料二次折边部12折叠在布料折边部11的下方。如图14和图15所示,在另一种实施例中辅助折边组件9包括辅助驱动装置93和与辅助驱动装置93的输出端相连接的辅助折边片94,上述步骤S2中辅助驱动装置93带动辅助折边片94移动,辅助折边片94推动与缺角23对应的布料二次折边部12折叠在布料折边部11的下方。且在另一种实施例中辅助折边片94呈单片扇叶状结构。在另一种实施例中辅助驱动装置93通过辅助连接板95安装在折边动板5的后端,且辅助驱动装置93可为旋转电机、或旋转气缸等,在上述步骤S2中辅助驱动装置93带动辅助折边片94向靠近布料折边部11方向转动,从而推动与缺角23对应的布料二次折边部12折叠在布料折边部11的下方。

同时,在后续的缝制工序中,缝纫机会给布料1的折边施加拉力,布料1的折边将沿折边定板2的长度方向、且向后移动,此时折边定板2也起到了导向作用,保证后续缝制工作的顺利进行。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布料1的折边是指布料本体部13、布料折边部11、以及布料二次折边部12相折叠部分。本申请在完成折边后,布料本体部13、布料折边部11、以及布料二次折边部12将折边定板2包裹住;可通过采用不同宽度、即左右方向上的尺寸的折边定板2,来满足不同折边宽度的需求。

另外,本实施例在将上述布料二次折边部12全部折叠在布料折边部11的下方后,并进行缝制的过程中,可利用上述吹气组件7和辅助折边组件9继续向布料二次折边部12吹气;从而保证布料二次折边部12保持折叠在布料折边部11的下方,使得本发明中折边持久,避免布料二次折边部12复原,进而保证后续缝制质量较高、缝制线迹的宽度一致。另外,本发明中折边均匀,即折边宽度一致,相较于采用卷边器折边,折边更加精确,折边的持久性好。

另外,本发明中布料的折边方法还依次包括如下步骤:

S3、主驱动装置4带动折边动板5向远离布料折边部11方向移动,并恢复至初始位置,见图5所示,为后续循环折边做准备。这样,本发明中布料的折边机构可用于第一次折边,也可以用于多次折边。

综上所述,本发明有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种种缺点而具高度产业利用价值。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发明。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发明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发明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