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手套机选针机构鸟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58429阅读:576来源:国知局
一种手套机选针机构鸟片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针织机械配件领域,具体地讲是一种手套机选针机构鸟片。



背景技术:

选针鸟片是手套机机械式选针机构中必不可少的零部件,用于与选针机构中的选针滚筒和挺针片配合使用。鸟片因形状类似鸟的侧剪影而得名,是选针滚筒和挺针片之间的中间部件,其选针原理是通过在选针滚筒的凹槽上设置所需的选针滚筒销,在选针滚筒滚动时,选针滚筒销会将原本正好放置在选针滚筒的凹槽内的选针鸟片的凸起抬起,使与鸟片配合使用的挺针片被选中。当选针鸟片的凸起位于选针滚筒的凹槽中时,挺针片不被选中。

申请号为201210116116.2的专利中提及了一种机械针鼓选针方式,该选针方式中提及了一种具有鸟片凸头、针踵的细针鸟片,细针鸟片的后侧开始设有三条并列的分支,最下端的分支设有凸起。该头部前端还设有一根弯曲的分支,在实际使用中,该弯曲的分支并没有实际作用。该细针鸟片尾端的三个分支之间的动作需要较长的传递时间,无法及时、迅速地将动作传递给另一部分,导致细针鸟片存在分支之间功能性传递的一定滞后和使用上的不顺畅。并且,过于细小的体积也使得细针鸟片与针板、选针滚筒存在配合不当的问题。

基于此,提出本案申请。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手套机选针机构鸟片,对鸟片结构进行有效优化使分支分布、粗细与形状进一步合理化,提高鸟片的相应速度,能够使鸟片与针板、选针滚筒之间配合得当、提高选针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手套机选针机构鸟片,包括设有固定转动开孔的鸟头,鸟头的后侧向后分别延伸出两条条状的上分支与下分支。鸟头前下方的鸟嘴处凸出并向鸟头顶部弯曲延伸形成弯曲的分支,该弯曲分支延伸至鸟头后上分支的上方并形成细条形的压针簧。上分支末端为与挺针片间隙配合的压针踵。下分支的尾部向位于上分支尾部倾斜靠近,其末端为与挺针片间隙配合的抬针踵。在下分支底边中部设有向下凸出的支起部。

进一步地,所述支起部与下分支之间连接的拐折处采用圆弧角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支起部的后侧与下分支底边之间形成140°~150°的夹角。

进一步地,从支起部处开始下分支分裂为两条间隙配合的抬针簧与支起条;所述抬针簧位于上方,其尾部向上分支倾斜靠近,末端为与挺针片间隙配合的抬针踵。

进一步地,所述压针簧与抬针簧具有弹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一、本实用新型将支起部与抬针踵设置在同一分支上,使支起部与抬针踵保持同步动作,从而解决传统鸟片支起部与抬针踵动作存在时间延误导致响应滞后的问题,从而提高鸟片抬针、压针的响应速度,缩短选针时间、提高生产效率。

二、本实用新型通过减少分支还进一步地强化了鸟片结构,对压针簧的长度、弯曲的弧度以及分支的粗细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使鸟片安装、拆卸更加方便,以及与针板、选针滚筒之间的配合更加合理、得当。

三、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抬针簧与支起条合并为一个分支或一个主分支的形式增粗了该分支,从而提高鸟片单个分支的强度、增加鸟片使用寿命,并令鸟片更便于加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整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使用状态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图1A处局部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整体示意图。

图中所示:鸟片1、固定孔11、压针簧12、上分支13、压针踵13a、下分支14、支起条141、抬针簧142、抬针踵14a、针板2、选针滚筒3、凹槽31、选针滚筒销32、挺针片4。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为鸟形的片状物,包括鸟头、压针簧12、抬针踵14a和支起部,鸟头上开有固定孔11,固定孔11用于将鸟片1可转动固定在针板2上,使鸟片1能够以固定孔11上的固定轴为转轴进行转动。压针簧12是从鸟头前端的鸟嘴部位向外凸起延伸的延伸分支,该延伸分支向鸟头上方弯曲延伸,行至鸟头上方后拉直、拉平,其末端设有触头。压针簧12的直线延伸段与针板2相抵,能够在受压时产生回复的弹力实现鸟片1复位动作。鸟头的后端向后延伸有并排的上分支13与下分支14,上分支13为细条的直线延伸段,上分支13的末端是压针踵13a,用于与选针片上端面间隙配合实现压针动作。下分支14与鸟头相连的前半段同样为直线延伸段,其后半段朝向压针踵13a倾斜。下分支14的末端是抬针踵14a,与压针踵13a相近,用于与选针片下端面间隙配合实现抬针动作。下分支14底边中间设有向下凸出的支起部,支起部的凸出高度与选针滚筒3的凹槽31深度相适应,且支起部与下分支14的底边之间采用圆弧角连接,以便于支起部进入、退出选针滚筒3的凹槽31。

如图2所示,鸟片1通过转轴可转动固定在针板2上,压针簧12与针板2顶部低处相抵,挺针片4位于压针踵13a、抬针踵14a之间,并与其二者间隙配合,支起部与选针滚筒3间隙配合。选针滚筒3表面开设有若干凹槽31,部分凹槽31中嵌置有选针滚筒3销,在选针滚筒3滚动时,支起部进入凹槽31中或者被选针滚筒3销顶起。当支起部进入在选针滚筒3的凹槽31时,鸟片1以转轴为支点向下顺时针转动,同一时刻压针踵13a将挺针片4下压,挺针片4不被选中且不参与编织。当支起部被选针滚筒3销顶起,鸟片1以转轴为支点向上逆时针转动,抬针踵14a将挺针片4抬起,挺针片4被选中并带动与其连接的织针进行编织编织,挺针片4针脚也被抬起。同时压针簧12由于受到挤压而产生回复弹力使鸟片1向下转动从而实现鸟片1的复位动作。

传统的选针滚筒3由于鸟片1只能单向,也就是正向进入、退出凹槽31,因此选针滚筒3只能单向转动。选针因此收到局限,选针滚筒销32的排列长度需要更长,需要占用更多的凹槽31数量,选针滚筒3的凹槽31数量也势必较大。并且,在组装、拆卸、维修等过程中,选针滚筒3会出现反转损坏鸟片1的情况。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支起部后侧侧边与下分支14之间形成140~150°的夹角β,该夹角β加长了支起部后侧侧边的斜面长度,并减小了后侧侧边的倾斜度,一方面,使得支起部即使是在选针滚筒3反向转动时,也能够顺利、无阻碍地从选针滚筒3凹槽31中退出,避免鸟片1因选针滚筒3反转而损坏、提高鸟片1使用寿命。另一方面,能够通过从而实现在不增加选针滚筒销32个数的情况下,通过控制选针滚筒3的正向、反向转动提升选针的可能性,大大增加编织空间,甚至还能减少选针滚筒销32的个数,进而一步减少选针滚筒3凹槽31的数量,从而优化结构、增加效益。

实施例2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包括设有固定转孔的鸟头,上分支13径直且细条,其末端为与挺针片4间隙配合的压针踵13a,下分支14形状不规则且较粗。下分支14的中部底边设有向下凸起的支起部。从支起部处开始下分支14分裂为两条间隙配合的抬针簧142与支起条141。抬针簧142位于上方,其尾部向压针条倾斜靠近,末端为与挺针片4间隙配合的抬针踵14a。支起条141位于下方,其向后方径直延伸且为刚性。支起部的后半部分位于支起条141上,支起部的后侧与压针条侧边之间形成140°~150°的夹角。本实施例中除压针簧12与抬针簧142具有弹性外其余均为刚性材料制成。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之处在于,从支起部开始分裂为弹性的抬针簧142和刚性的支起条141,支起条141在支起部落入选针滚筒3的凹槽31中时其起到限位作用,并为鸟片1被选针滚筒销32顶起时提供支撑力以便复位。而弹性抬针簧142能够减少抬起挺针片4时所受到的反作用力的伤害,从而延长抬针簧142的使用寿命。本实施例中抬针簧142与支起条141合为一体又互相分离,在支起部向下或向上转动的一瞬间,抬针簧142能够与支起条141同时动作,提高鸟片1的响应速度,同时又避免了刚性的支起条141对于抬针动作的影响,并且合为一体的设计又加粗了下分支14,进一步延长了鸟片1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将抬针踵14a与支起部集中设计于下分支14上,实现抬针踵14a与支起部同时动作,保证二者动作的同步性。并且,结合了实际使用情况调整了压针簧12的弯曲度、并增加了压针簧12的直线段,以保证压针簧12能与针板2形状充分配合,产生足够力度的回复弹力使鸟片1复位。另外,本实用新型还增加了支起部后侧侧边与下分支14之间的夹角,令鸟片1正向、反向均能进入、退出选针滚筒3的凹槽31。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但使用方便,解决了现有鸟片1功能部位不集中、选针滞后的问题,有效提高了鸟片1选针、抬针效率。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