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晾衣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65371阅读:382来源:国知局
一种晾衣架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晾衣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阳台的一个主要功能就是晾晒衣物,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的竹竿、衣叉已经逐渐被升降晾衣架取代。目前,升降晾衣架分为手摇和电动两种,通过滑轮装置,使晾衣杆上下升降,方便不同年龄身高的人士晾晒衣服。不管是以哪种形式驱使晾衣杆升降,作为晾晒衣物的主体一般都是晾衣杆。目前,晾衣杆的结构都是比较简单的杆件结构,为了避免钩挂于晾衣杆上的衣物在风吹的情况下发生移动,一般都会在晾衣杆上设置多个钩挂衣架的孔,但是,这种晾衣杆一般都只能用于晾晒衣服,不能晾晒床单、被子等体积较大的床上用品,用户还需要另外购买专用的晾衣杆,不仅增加用户的使用成本,而且占用更多的空间,使用也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之不足而提供的一种不仅结构简单,而且设计合理,使用方便的晾衣架。

本实用新型是采用如下技术解决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一种晾衣架,其特征在于,它包括连接有拉绳的钩挂组件、上晾衣杆,钩挂组件固定于上晾衣杆上,上晾衣杆的下方悬置有下晾衣杆,上晾衣杆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由若干节连杆组成的可弯折伸展的连杆机构,连杆机构与下晾衣杆连接,使得下晾衣杆能够向上翻转至上晾衣杆上方的钩挂组件处,并与其活动卡接,在晾晒衣服的时候讲下晾衣杆卡接在挂钩上;在晾晒被子、床单时可将下晾衣杆往下翻转展开。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说明,所述钩挂组件包括挂钩和设置在挂钩底部的固定连接部,上晾衣杆的顶部沿轴向方向设置有卡槽,固定连接部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与卡槽对应的凹位。

进一步地,所述上晾衣杆的两侧端分别设置有端盖,端盖设置有定位组件一,连杆机构的首节连杆通过定位组件一与端盖铰接;下晾衣杆的两侧端分别设置有定位组件二,连杆结构的最末节连杆通过定位组件二与下晾衣杆铰接。

进一步地,所述连杆机构由三节连杆组成,相邻的两节连杆相互铰接。

进一步地,上晾衣杆包括设有中空结构的固定杆和从固定杆的底部向下延伸的固定板,固定板上设置有多个钩挂孔。

进一步地,所述钩挂组件的数量至少为两个,钩挂组件的顶部连接拉绳。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技术解决方案所能达到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采用在现有的晾衣架主体基础上增设钩挂组件和可以展开和收起的下晾衣杆,在收起下晾衣杆的状态下,其使用跟普通的晾衣架一样,晾晒衣服;在展开下晾衣杆的状态下,可以晾晒被子、床单等大件衣物,不仅没有增加晾衣架所占用的空间,而且用户还可以根据需要扩展其功能,使用更加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上晾衣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钩挂组件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拉绳 2、钩挂组件 2-1、挂钩 2-11、卡接槽2-2、固定连接部 2-21、凹位 3、上晾衣杆 3-1、卡槽 3-2、固定杆3-3、固定板 3-4、钩挂孔 4、下晾衣杆 5、连杆机构 6、端盖 7、定位组件一 8、定位组件二。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方案作详细的描述。

如图1-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晾衣架,它包括连接有拉绳1的钩挂组件2、上晾衣杆3,钩挂组件固定于上晾衣杆上,上晾衣杆的下方悬置有下晾衣杆4,上晾衣杆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由若干节连杆组成的可弯折伸展的连杆机构5,连杆机构与下晾衣杆连接,使得下晾衣杆能够向上翻转至上晾衣杆上方的钩挂组件处,并与其活动卡接,在晾晒衣服的时候将下晾衣杆卡接在挂钩上;在晾晒被子、床单时可将下晾衣杆往下翻转展开。钩挂组件的数量为两个,钩挂组件的顶部连接拉绳。钩挂组件2包括挂钩2-1和设置在挂钩底部的固定连接部2-2,上晾衣杆的顶部沿轴向方向设置有卡槽3-1,固定连接部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与卡槽对应的凹位2-21。

进一步地,挂钩内设置有卡接槽2-11,卡接槽的形状与下晾衣杆对应,使得下晾衣杆能够牢牢的卡在卡接槽内。

进一步地,所述上晾衣杆的两侧端分别设置有端盖6,端盖设置有定位组件一7,连杆机构的首节连杆通过定位组件一与端盖铰接;下晾衣杆的两侧端分别设置有定位组件二8,连杆结构的最末节连杆通过定位组件二与下晾衣杆铰接。本实施例中,定位组件一和定位组件二位螺纹固定件,连杆机构由三节连杆组成,相邻的两节连杆相互铰接。上晾衣杆3包括设有中空结构的固定杆3-2和从固定杆的底部向下延伸的固定板3-3,固定板上设置有多个钩挂孔3-4。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在现有的晾衣架主体基础上增设钩挂组件和可以展开和收起的下晾衣杆,在收起下晾衣杆的状态下,其使用跟普通的晾衣架一样,晾晒衣服;在展开下晾衣杆的状态下,可以晾晒被子、床单等大件衣物,不仅没有增加晾衣架所占用的空间,而且用户还可以根据需要扩展其功能,使用更加方便。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