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提花机选针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03541发布日期:2018-06-15 22:58阅读:294来源:国知局
电子提花机选针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子提花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子提花机选针组件。



背景技术:

前述的电子提花机选针组件也称电子提花机选针器或选针装置,是电子提花机上的重要执行部件,其功用是控制经纱上下位置而藉以形成开口,满足织机织造各种组织的织物要求。随着电子提花机技术的日趋成熟和结构的不断完善。包括选针组件在内的各种部件也逐渐向小型化发展,同时配套提花机的织机的速度则向高速化方向完善。

对于常规的织物,前述的开口即经纱开口(以下同)通常不超过120mm,但是对于特殊织物如多层织物,开口程度远远超过120mm,甚至达到120mm的两倍开口量(如240mm),于是需由大开口量的选针组件来满足大开口要求。

图2为已有技术中的旨在满足编织特殊织物的大开口要求的电子提花机选针组件的示意图,包括组件挡板1、电磁阀2、提针3、滑轮组4、第一牵引绳5和第二牵引绳6,电磁阀2设置在组件挡板1的高度方向的上部,提针3在使用状态下挂在提刀7上,滑轮组4包括滑轮连杆41、上滑轮42和下滑轮44,滑轮连杆41设置在组件挡板1的高度方向的近中部,上滑轮42转动地设置在滑轮连杆41的上部,下滑轮44转动地设置在滑轮连杆41的下部,第一牵引绳5的一端在对应于电磁阀4的下方的位置固定在组件挡板1上,第一牵引绳5的中部套置在上滑轮42上,而第一牵引绳5的另一端与提针3的下部连接,第二牵引绳6的一端固定在组件挡板1的下部,第二牵引绳6的中部套在下滑轮44上,第二牵引绳6的另一端在使用状态下通过回综弹簧与回综架连接。由于该结构显著增加了组件挡板1的长度(也可称“高度”),因而提刀7自最低点上行至最高点或者自最高点下行至最低点的行程得以增长,在图中示出了提刀7自最低点至最高点之间的行程2a,经纱开口量同样为2a。但是由于前述行程及经纱开口量是通过将组件挡板1的长度翻倍(增加一倍)来实现的,因而是并不可取的设计思路,因为将组件挡板1在原有尺寸基础(经纱开口不超过120mm)上增加一倍(经纱开口达到240mm),长度翻倍对自身强度以及运动的稳定性产生严重影响,并且增加提刀行程需要一套庞大的运动机构与之匹配,提花机的高度也将成倍增加,不仅影响提花机的工作可靠性以及稳定性,而且会显著增大提花机成本。

图3所示为已有技术中的旨在满足编织特殊织物的大开口要求的电子提花机选针组件的另一种结构,该结构将两个选针组件作为一个选针组件使用即由两个滑轮组4来控制一枚提针3,从图3的示意可知,提刀7自最低点运动至最高点的行程a获得的经纱开口量则为2a。由于图3中的其它部件与图2相同,因而未在图3中标注其它部件并不不再对其它部件赘述。图3所示的这种结构虽然能够满足经纱的大开口要求,但是整机成本会显著提高,例如本来5000枚提针的机器需10000枚提针机器来实现。

在公开的中国专利文献中可见诸关于电子提花机选针组件的技术信息,典型的如CN2564594Y推荐的“电子提花机选针装置”和CN11858004B提供的“电子提花机的选针装置”,这两项专利中的前者是针对选针器免用永磁体的弹磁体提针而提出的,具体可参见该专利的说明书第2页最后1行至第3页第8行以及说明收第3页的最后1段。前述两项专利中的后者是针对编织机构方便维修、延长使用寿命、高效可靠和降低能耗提出的,具体可参见说明书第0005段、0010段和0012至0015段。此外,CN2440050Y(电子提花选针机构)、CN1804172A(压电陶瓷式电子提花选针机)、CN101275322A(旋转式电子提花选针装置)以及国外专利如EP0219437A1、US533652A等等均从不同的技术角度对选针组件提出了各自的设计方案。

并非限于上面例举的专利文献均未给出如何在不增加长度并在不增大提刀行程以及提针针数的前提下满足大开口要求的技术启示,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在无需增加组件挡板长度尺寸或增加提针针数的前提下达到开口量倍增并保障动作稳定可靠的目的而藉以满足编织厚度大的特殊织物的大开口要求的电子提花机选针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一种电子提花机选针组件,包括组件挡板、电磁阀、提针、滑轮组、第一牵引绳和第二牵引绳,电磁阀设置在组件挡板的高度方向的上部,提针在使用状态下挂在提刀上,滑轮组设置在组件挡板的高度方向的中部,第一牵引绳的一端在对应于电磁阀的下方的位置固定在组件挡板上,第一牵引绳的中部套置在滑轮组上,而第一牵引绳的另一端与提针的下部连接,第二牵引绳的一端与组件挡板的高度方向的下部固定,中部套置在滑轮组上,而第二牵引绳的另一端在使用状态下通过回弹弹簧与回综架连接,所述的滑轮组包括滑轮连杆、上滑轮和下滑轮,滑轮连杆设置在所述组件挡板的高度方向的中部,上滑轮转动地设置在滑轮连杆的上部,下滑轮转动地设置在滑轮连杆的下部,所述第一牵引绳的中部套置在上滑轮上,所述第二牵引绳的中部套置在下滑轮上,特征在于在所述组件挡板的下部并且在对应于所述下滑轮的下方的位置转动地设置有一定滑轮,所述的滑轮组还包括有一中滑轮,该中滑轮在对应于所述上滑轮与下滑轮之间的位置转动地设置在所述滑轮连杆上,所述第二牵引绳的中部在行出所述下滑轮后依次套置于定滑轮以及中滑轮上。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由于在组件挡板的下部增设了一定滑轮以及在滑轮组的结构体系中增设了一中滑轮并且将第二牵引绳的中部依次套置于下滑轮、定滑轮和中滑轮,因而在无需增加组件挡板的长度或增加提针的针数的前提下能使第二牵引绳的长度倍增而满足对特殊编织物的大开口要求并能保障动作可靠稳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暨应用例示意图。

图2为已有技术中的为获得经纱大开口的电子提花机选针组件的结构图。

图3为已有技术中的为获得经纱大开口的电子提花机选针组件的另一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见图1,示出了组件挡板1、电磁阀2、提针3、滑轮组4、第一牵引绳5和第二牵引绳6,电磁阀2设置在组件挡板1的高度方向的上部,提针3在使用状态下挂在提刀7上,该提针3受控于电磁阀2,即由电磁阀2控制提针3是否挂在提刀7上,滑轮组4设置在组件挡板1的高度方向的中部,第一牵引绳5的一端构成为第一牵引绳第一固定点51,该第一牵引绳第一固定点51在对应于电磁阀4的下方的位置固定在组件挡板1上,第一牵引绳5的中部套置在滑轮组4上,而第一牵引绳5的另一端构成为第一牵引绳第二固定点52,该第一牵引绳第二固定点52与提针3的下部连接,第二牵引绳6的一端构成为第二牵引绳第一固定点61,该第二牵引绳第一固定点61与组件挡板1的高度方向的下部固定,中部套置在滑轮组4上,而第二牵引绳6的另一端在使用状态下通过回弹弹簧与回综架连接,前述的滑轮组4包括滑轮连杆41、上滑轮42和下滑轮44,滑轮连杆41设置在前述组件挡板1的高度方向的中部,上滑轮42通过上滑轮轴421转动地设置在滑轮连杆41的上部,下滑轮44通过下滑轮轴441转动地设置在滑轮连杆41的下部,前述第一牵引绳5的中部套置在上滑轮42上,前述第二牵引绳6的中部套置在下滑轮44上。

依据专业常识并且通过对申请人在上面的背景技术栏中提及的专利文献的阅读可知,前述的提刀7是由提花机主运动机构通过与提刀7固定连接的提刀拉杆实现上下运动的。此外,由于前述电磁阀2对提针3的控制的动作原理还可参见CN2506661Y(提花机的电磁阀执行机构),因而申请人不再赘述。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技术要点:在前述组件挡板1的下部并且在对应于前述下滑轮44的下方的位置通过定滑轮轴111转动地设置有一定滑轮11,前述的滑轮组4还包括有一中滑轮43,该中滑轮43在对应于前述上滑轮42与下滑轮44之间的位置通过中滑轮轴431转动地设置在前述滑轮连杆41上,前述第二牵引绳6的中部在行出前述下滑轮44后依次套置于定滑轮11以及中滑轮43上,也就是说第二牵引绳6的中部依次途经下滑轮44、定滑轮11和中滑轮43即依次套置于下滑轮44、定滑轮11以及中滑轮43上,并且下滑轮44的直径小于上滑轮42,而上滑轮42、中滑轮13以及定滑轮11的直径趋于相同。在图1中还示出了供经纱穿过的通丝接头8。

由上述说明可知,本实用新型相对于已有技术,增加了一中滑轮43和一定滑轮11,能达到经纱开口增加一倍即前述倍增的目的。由图1所示并且以图示位置状态为例,行程a是提刀7自最低点上行至最高点的距离,在提刀7向最低点上行至最高点的过程中,获得了经纱开口量2a,这一技术效果由增设的定滑轮11以及中滑轮43实现牵引绳的长度倍增保障,因此相对于图2、图3结构而言,本实用新型方案是极致的。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弥补了已有技术中的缺憾,顺利地完成了发明任务,如实地兑现了申请人在上面的技术效果栏中载述的技术效果。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