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纫机的夹线装置及其作业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113856发布日期:2018-08-07 19:13阅读:161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缝纫机去除鸟巢装置。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缝纫机去除鸟巢装置的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缝纫机缝纫布料时,开始缝纫时需要在机针的针眼处留有一定长度的线头,用以保证起缝时线头不会从针眼中脱出,但在机针的针眼上的一定长度的线头在起缝时会留在缝料的缝纫初始位置,影响缝料的美观。

目前的处理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种处理方式是,在开始缝纫时人工将线头拉住,使线头留在缝料上面,在缝纫工作结束后,人工进行修线头处理。

另一种处理方式是,利用拨线器在上一次缝纫结束的时候将线头拨起,在后一次缝纫时,依靠缝纫机刺布钩线动作,将线头带到缝料下面,保证缝料正面的美观。

目前还有一种较普遍的方式是,在机头过线通道设置一种电子夹线器,在起缝时电子夹线器动作将缝线夹住一定时间,使悬空线头在起缝时被带到缝料下面,并且通过夹住缝线,使起缝时通过回拽机针上线头的线量来供线,最终实现缩短在缝料下面线头的长度。

后两种处理线头的方式,由于缝纫机快速动作,在起缝时会将线头堆积在缝料下面,形成鸟巢状线团,俗称“鸟巢”现象,尤其在起缝自动加固方式时,起缝位置的“鸟巢”现象特别明显。这两种方式虽然解决了在面线上方存在线头的问题,但却将线头转移到缝料下面,形成鸟巢线团问题。

目前行业中有一种通过滑动夹线装置将线头夹住,在压脚上设置刀片,起缝时通过架线装置和缝料的拉扯,使线头靠上压脚刀口上被割断,解决“鸟巢”问题。但这种方式由于线头被夹住,在起缝第一针时,面线被拉紧会将底线线头带到缝料上面,产生带底线问题。解决该问题的一种方法是在夹住线头后,通过一套打线装置,将机头线道中的面线打松,使起缝时有足够面线线量,避免带底线问题。但该方法中的打线方式打线量不稳定,常会过多,造成起线头收不紧,并造成割线时间延迟,割断后线头残留过长,同时固定行程的打线装置不能满足因针距不同而需线量不同的起缝收线不稳定的问题。另,由于机头处空间有限,滑动的夹线装置需要与压脚和机针停针位置保证较近距离,会影响正常缝纫作业时布料的通过,产生挂布的问题;线头被钩住拉到夹线片与滑轨中,在拉钩离开夹线片时,线头难以从夹线片下脱出,产生堆积;为了避免刀片距离缝纫方就破坏压脚底过线槽,刀片割掉正常缝纫的线,需要使刀片设置离开缝料的针眼线一定距离,这样造成割线时布料上残留较长线头。

因此,鉴于上述描述,现有的装置都无法较好地解决缝纫过程中线头容易堆积在缝料下面,形成鸟巢状线团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缝纫机去除鸟巢装置及使用方法,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缝纫机缝纫过程中线头容易堆积在缝料下面,形成鸟巢状线团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缝纫机去除鸟巢装置,其缝纫机包括机头和位于机头下方的针板,该去除鸟巢装置包括位于机头下方的拉钩、夹线板、机针和压脚板,拉钩通过转轴与机头连接,机针上设有供缝线穿过的针眼,压脚板位于针板上,压脚板设有与机针相对应的过线槽,过线槽沿缝料移动的方向延伸,过线槽的底部设有割线刀;转轴在驱动机构的驱动下带动拉钩绕转轴的轴线在机针下方和夹线板之间转动,拉钩位于机针下方时,将机针的针眼下方的缝线钩起,拉钩转动至与夹线板配合的位置时,拉钩与夹线板将缝线夹住。

优选的,夹线板通过连接板与机头固定连接。进一步的优选,连接板上还固定有压板簧,压板簧位于夹线板背向连接板的一面,压板簧对夹线板施加向连接板方向的压力。更进一步的优选,连接板与压板簧、夹线板通过压板固定螺栓固定连接,夹线板与连接板之间设有调整间隙;连接板上还设有压板调节器,压板调节器包括调节器头部和螺纹连接部,调节器头部位于压板簧背向夹线板的一面,螺纹连接部依次穿过压板簧、夹线板、调整间隙后与连接板螺纹连接。

优选的,压脚板的过线槽的开口、底部位于压脚板的中心线上,过线槽的底部分为脱线部和割线部,脱线部沿压脚板的中心线延伸,割线部的起始端位于压脚板的中心线上,割线部从脱线部的一侧绕过,呈弧形延伸直至压脚板的中心线,割线刀位于割线部的底部。

优选的,转轴的驱动机构包括支架、曲柄、连杆和吸合铁芯,支架与机头固定,转轴位于支架上并能绕轴线转动,转轴还与曲柄的一端固定连接,曲柄远离转轴的一端与连杆的一端铰接,连杆的铰接轴与转轴的轴线平行,连杆的另一端与吸合铁芯连接,吸合铁芯通过电磁铁控制吸合;电磁铁通电时,吸合铁芯吸合,连杆通过曲柄、转轴带动拉钩向机针的方向转动。

优选的,机头上还设有第一夹线器、第二夹线器、挑线杆,缝线依次穿过第二夹线器、挑线杆、第一夹线器、机针的针眼。进一步的优选,第一夹线器包括电磁铁座和夹板,缝线从电磁铁座、夹板之间穿过,电磁铁座通电时,电磁铁座、夹板吸合,夹住缝线。另一种进一步的优选,第二夹线器包括夹线片,夹线片沿周向设有宽度可变的夹线槽,夹线片的一端与夹线调整螺栓螺纹连接,夹线调整螺栓上套有压缩弹簧,夹线片的另一端与松线顶杆固定连接,松线顶杆远离夹线片的端部与松线电磁铁相对应;松线电磁铁通电,松线顶杆的端部与松线电磁铁吸合,夹线片的夹线槽被拉宽。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上述缝纫机去除鸟巢装置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上一次缝纫结束完成剪线后,驱动机构通电,转轴在驱动机构的驱动下带动拉钩转动至机针的下方,将机针的针眼以下的缝线的线头钩起;

2)驱动机构断电,转轴带动拉钩复位,拉钩钩起的线头被夹在拉钩与夹线板之间;

3)启动缝纫,机针开始缝纫,缝线被缝在缝料上,线头被留在缝料上;

4)缝料在缝纫过程中向压脚板的过线槽的底部方向移动,当被缝在缝料上的线头碰到割线刀时,线头被割线刀割断,线头被留在拉钩与夹线板之间;

5)当此次缝纫结束,完成剪线后,驱动系统通电,转轴在驱动机构的驱动下带动拉钩转动,原本夹在拉钩与夹线板中的线头掉落。

优选的,机头上还设有第一夹线器、第二夹线器、挑线杆,缝线依次穿过第二夹线器、挑线杆、第一夹线器、机针的针眼;步骤3)包括以下步骤:

①机针向下刺缝料时,第二夹线器松开缝线;

②当缝线被位于缝料下方的旋梭钩线后,挑线杆向上运动收线时,第一夹线器夹紧缝线。

如上所述,本发明缝纫机去除鸟巢装置及使用方法,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该缝纫机去除鸟巢装置及使用方法,采用圆弧摆动钩线夹线装置,将剪线后机针线头夹住,下一次起缝时通过两个夹线器的夹线松线时间的配合,为开始缝纫提供足够稳定的线量,使在不带底线的情况下快速收紧起缝面线,夹住的线头在靠近缝料针孔的位置被割断,残留线头短,彻底解决了鸟巢线头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为本发明缝纫机去除鸟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a显示为图1所示的缝纫机去除鸟巢装置的拉钩位于机针下方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b显示为图2a所示的缝纫机去除鸟巢装置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显示为图1所示的缝纫机去除鸟巢装置的后视图。

图4显示为图1所示的缝纫机去除鸟巢装置的局部俯视图。

图5a显示为图1所示的缝纫机去除鸟巢装置的缝纫过程中缝线与机针、拉钩、夹线板、压脚板的相对位置关系图。

图5b显示为图5a所示的缝纫机去除鸟巢装置的俯视图。

图5c显示为图5b所示的缝纫机去除鸟巢装置的a-a向剖视图。

图5d显示为图5b所示的缝纫机去除鸟巢装置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显示为图1所示的缝纫机去除鸟巢装置的驱动机构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显示为图1所示的缝纫机去除鸟巢装置的驱动机构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8a显示为图1所示的缝纫机去除鸟巢装置的第一夹线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8b显示为图8a所示的缝纫机去除鸟巢装置的第一夹线器的a-a向示意图。

图9a显示为图1所示的缝纫机去除鸟巢装置的第二夹线器的松线电磁铁断电时的示意图。

图9b显示为图9a所示的缝纫机去除鸟巢装置的第二夹线器的松线电磁铁通电时的示意图。

元件标号说明

1机头

2针板

3拉钩

301拉钩钩头

4夹线板

5机针

501针眼

6压脚板

601过线槽

602过线槽开口

603过线槽底部

604脱线部

605割线部

7转轴

8缝线

801线头

9割线刀

901割线刀刀口

10驱动机构

101支架

102曲柄

103连杆

104杠杆

105吸合铁芯

106电磁铁

11连接板

111连接板长槽

12压板簧

13压板固定螺栓

14调整间隙

15压板调节器

151调节器头部

152螺纹连接部

16第一夹线器

161电磁铁座

162夹板

17第二夹线器

171夹线片

172夹线槽

173夹线调整螺栓

174压缩弹簧

175松线顶杆

176松线电磁铁

177调节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请参阅图1至图9b所示。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发明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发明所揭示的技术内容所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发明可实施的范畴。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缝纫机去除鸟巢装置,缝纫机包括机头1和位于机头1下方的针板2,该去除鸟巢装置包括位于机头1下方的拉钩3、夹线板4、机针5和压脚板6,拉钩3通过转轴7与机头1连接,机针5上设有供缝线8穿过的针眼501,压脚板6位于针板2上,压脚板6设有与机针5相对应的过线槽601,过线槽601沿缝料移动的方向延伸,过线槽601的底部603设有割线刀9;转轴7在驱动机构10的驱动下带动拉钩3绕转轴7的轴线在机针5下方和夹线板4之间转动,拉钩3位于机针5下方时,将机针5的针眼501下方的缝线8钩起,拉钩3转动至与夹线板4配合的位置时,拉钩3与夹线板4将缝线8夹住。

缝线8穿过机针5的针眼501,位于机针5的针眼501下方的缝线8为线头801。在缝纫启动前,驱动机构10通电,转轴7在驱动机构10的驱动下带动拉钩3转动至机针5的下方,拉钩3的钩头301将机针5的针眼501以下的线头801钩起;驱动机构10断电,转轴7带动拉钩3复位,拉钩3钩起的线头801被夹在拉钩3与夹线板4之间。启动缝纫,机针5开始缝纫,缝线8被缝在缝料上,线头801被留在缝料上;由于缝料在缝纫过程中向压脚板6的过线槽601的底部603方向移动,当被缝在缝料上的线头801碰到割线刀9时,线头801被割线刀9割断,线头801被留在拉钩3与夹线板4之间;当此次缝纫结束,完成剪线后,驱动系统10通电,转轴7在驱动机构10的驱动下带动拉钩3转动,原本夹在拉钩3与夹线板4之间的线头801掉落,拉钩3将位于机针5的针眼501下方的新的线头801钩起,等待下一次缝纫的启动。

如图2b所示,夹线板4通过连接板11与机头1固定连接。

连接板11上还固定有压板簧12,压板簧12位于夹线板4背向连接板11的一面,压板簧12对夹线板4施加向连接板11方向的压力。通过使用压板簧12对夹线板4施加压力,使夹线板4与拉钩3之间有一定的保持力,该保持力可保证线头801被夹线板4、拉钩3夹持住而不会掉落。

连接板11与压板簧12、夹线板4连接的一种具体结构如图2所示。连接板11与压板簧12、夹线板4通过压板固定螺栓13固定连接,夹线板4与连接板11之间设有调整间隙14;连接板11上还设有压板调节器15,压板调节器15包括调节器头部151和螺纹连接部152,调节器头部151位于压板簧12背向夹线板4的一面,螺纹连接部152依次穿过压板簧12、夹线板4、调整间隙14后与连接板11螺纹连接。通过旋转调节器头部151,调节调整间隙14的大小,即可调整压板簧12对夹线板4的压力,从而调节夹线板4与拉钩3之间的保持力。

如图5a至图5d所示,压脚板6的过线槽601的开口602、底部603位于压脚板6的中心线上,过线槽601的底部603分为脱线部604和割线部605,脱线部604沿压脚板6的中心线延伸,割线部605的起始端位于压脚板6的中心线上,割线部605从脱线部604的一侧绕过,呈弧形延伸直至压脚板6的中心线,割线刀9位于割线部605的底部,割线刀9的刀口901面向过线槽601的开口602的方向。

由于靠近针板2的一面设有脱线部604,而割线部605绕过脱线部604,缝纫中缝在缝料上的缝线通常情况下置于脱线部604,而不会到割线部605中,避免了缝纫中的缝线被设置在割线部605中的割线刀9蹭断;而割线部605的底部位于压脚板6的中心线上,使割线刀9与缝料的线迹之间的距离最短,使得线头801被割断处靠近缝料的线迹,保证缝料上残留的线头较短。

转轴7的驱动机构10有多种具体实施方式。驱动机构10包括与机头1固定的支架101,转轴7位于支架101上并能绕轴线转动,当驱动机构10通电时,转轴7带动拉钩3向机针5的方向转动,将机针5的针眼501以下的线头801钩起,而驱动机构10断电时,转轴7复位,拉钩3钩起的线头801被夹在拉钩3与夹线板4之间,驱动机构10的具体实施方式如图6和图7所示。

如6至图7所示,转轴7的驱动机构10包括支架101、曲柄102、连杆103和吸合铁芯105,支架101与机头1固定,转轴7位于支架101上并能绕轴线转动,转轴7还与曲柄102的一端固定连接,曲柄102远离转轴7的一端与连杆103的一端铰接,连杆103的铰接轴与转轴7的轴线平行,连杆103的另一端与吸合铁芯105连接,吸合铁芯105通过电磁铁106控制吸合;电磁铁106通电时,吸合铁芯105吸合,连杆103通过曲柄102、转轴7带动拉钩3向机针5的方向转动。其中,连杆103与吸合铁芯105的连接方式有两种,第一种连接方式如图6所示,连杆103与吸合铁芯105通过杠杆104相连接,杠杆104的支点与支架101固定连接;第二种连接方式如图7所示,连杆103与吸合铁芯105直接铰接,其铰接轴与转轴7的轴线平行。

上述驱动机构10中的电磁铁106均可采用气缸或电机代替。

如图6至图7所示,连接板11也可固定在支架101上,连接板11与支架101固定处设有长槽111,通过穿过长槽111与支架101固定的螺栓来固定连接板11与支架101。由于螺栓在长槽111中有一定的活动空间,因此连接板11也可调整与支架101的相对位置,从而调整固定在连接板11的夹线板4的相对位置。

如图1和图8a至图9b所示,机头1上还设有第一夹线器16、第二夹线器17、挑线杆,缝线8依次穿过第二夹线器17、挑线杆、第一夹线器16、机针5的针眼501。

如图8a至图8b所示,第一夹线器16包括电磁铁座161和夹板162,缝线8从电磁铁座161、夹板162之间穿过。电磁铁座161通电时,电磁铁座161、夹板162吸合,夹住缝线8;电磁铁座161断电时,电磁铁座161、夹板162将缝线8松开。

如图9a至图9b所示,第二夹线器17包括夹线片171,夹线片171沿周向设有宽度可变的夹线槽172,夹线片171的一端与夹线调整螺栓173螺纹连接,夹线调整螺栓173上套有压缩弹簧174,夹线片171的另一端与松线顶杆175固定连接,松线顶杆175远离夹线片171的端部与松线电磁铁176相对应;松线电磁铁176通电,松线顶杆175的端部与松线电磁铁176吸合,夹线片171的夹线槽172被拉宽。松线顶杆175上还套有调节弹簧177,该调节弹簧177的一端抵在夹线片171上,另一端抵在松线顶杆175上。

如图9a所示,为松线电磁铁176断电的状态,此时夹线槽172将缝线8夹紧;如图9b所示,为松线电磁铁176通电的状态,此时松线顶杆175的端部与松线电磁铁176吸合,夹线槽172被拉宽,缝线8可在夹线槽172中无阻力滑动。

上述松线电磁铁176、电磁铁座161的通电和断电时间点依据不同的操作由电控模式进行智能切换。

在缝纫开始时,线头801继续被夹住,随着机针5向下刺布,松线电磁铁176通电,夹线槽172松线,保证机器缝纫向下供线无阻力;当缝线经过旋梭钩线,挑线杆向上运动收线到接近最高点时,由于起缝时线头801被夹在上方,且缝纫出一个线环消耗掉一部分线量,如果此时继续收线,会产生将之前形成的线环拉出缝料,将底线线头带出的现象,为了避免出现这种现象,此时第一夹线器16上电,夹住挑线杆与机针5之间的缝线8,使得挑线杆继续上升时不会从机针5的一侧收线,而是可以从第二夹线器17的一侧抽线,这样既可以保证不将线环及底线带出缝料,又可以保证收线时不扯断缝线8。通过上述松线夹线的时间匹配保证了起缝不带底线,美化线迹,稳定了该去鸟巢装置的性能。

上述缝纫机去除鸟巢装置的使用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上一次缝纫结束完成剪线后,驱动机构10通电,转轴7在驱动机构10的驱动下带动拉钩3转动至机针5的下方,将机针5的针眼501以下的缝线8的线头801钩起;

2)驱动机构10断电,转轴7带动拉钩3复位,拉钩3钩起的线头801被夹在拉钩3与夹线板4之间;

3)启动缝纫,机针5开始缝纫,缝线8被缝在缝料上,线头801被留在缝料上;其中,机针5向下刺缝料时,第二夹线器17松开缝线8;当缝线8被位于缝料下方的旋梭钩线后,挑线杆向上运动收线时,第一夹线器16夹紧缝线8;

4)缝料在缝纫过程中向压脚板6的过线槽601的底部603方向移动,当被缝在缝料上的线头801碰到割线刀9时,线头801被割线刀9割断,线头801被留在拉钩3与夹线板4之间;

5)当此次缝纫结束,完成剪线后,驱动系统10通电,转轴7在驱动机构10的驱动下带动拉钩3转动,原本夹在拉钩3与夹线板4中的线头801掉落。

本发明缝纫机去除鸟巢装置通过圆弧摆动的拉钩3、夹线板4夹线,配合优化设计的带割线刀9的压脚板6在起缝时割线;圆弧摆动的拉钩3、夹线板4的设置彻底解决了缝纫操作空间的问题,且采用单向夹线结构,实现线头801快速从夹线片4脱出,避免了线头堆积;压脚板6的割线部605设计为斜向拉线道,保护了压脚板6的脱线部604,同时割线刀9靠近缝料的针孔线,使得割线刀9割线时刀口距离针孔线较近,缝料上残留线头较短,同时有效控制了钩线范围;通过机头1的过线通道上第一夹线器16、第二夹线器17夹线、松线的时间的配合,解决因线头被夹住而产生的起缝带底线问题,省掉了打线装置,并且稳定了起缝供线量,避免了因打线量不稳定及固定行程的打线装置不能满足因针距不同而需线量不同产生的起缝收线不稳定的问题。

综上所述,本发明缝纫机去除鸟巢装置及使用方法,采用圆弧摆动钩线夹线装置,将剪线后机针线头夹住,下一次起缝时通过两个夹线器的夹线松线时间的配合,为开始缝纫提供足够稳定的线量,使在不带底线的情况下快速收紧起缝面线,夹住的线头在靠近缝料针孔的位置被割断,残留线头短,彻底解决了鸟巢线头的问题。所以,本发明有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种种缺点而具高度产业利用价值。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发明。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发明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发明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