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织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10765发布日期:2019-01-05 09:19阅读:366来源:国知局
针织针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能够滑动地安装于针织机的针筒槽(日文:釜溝)的针织针。



背景技术:

这种针织针(钩针、舌针等)具有能够滑动地安装于针织机的针筒槽的针杆部。考虑到防止破损、编织的高速化、省电化等,针杆部的形状发展为在板针设置有缺口那样的形状(参照例如专利文献1)。

根据这样的形状的针织针,能够对针杆部赋予弹性,因此,能够防止针顶端的破损。另外,与针筒槽之间的接触面积减少,因此,能够减少针杆部往复滑动时的运动阻力。通过运动阻力减少,也能够抑制滑动时的发热、能量消耗,因此,能够实现编织的高速化、省电化。

另外,在使用这样的针织针的针织机中,在运转中利用油供给装置向针筒槽供给润滑油。通过如此供给润滑油,能够进一步减少针杆部往复滑动时的运动阻力。

此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有如下结构:在针杆部形成凹部,自供油装置供给来的油集中地积存于凹部。在该结构中,油被逐渐向凸轮的引导路径导入,因此,能够利用油膜覆盖凸轮引导路径整体,另外,能够将油向针侧面与针槽之间导入。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31025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5-195394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上述的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结构中,没有对积存到凹部的润滑油进行引导的部件,因此,难以在针织针的往复滑动中稳定地使润滑油散布。

即、在针织针滑动时,积存到凹部的润滑油因粘性要停留于该位置,因此,润滑油与凹部的立起壁相碰撞。然而,在上述的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结构中,该凹部的立起壁与针织针的滑动方向垂直,因此,存在如下问题:该立起壁以阻挡润滑油流动的方式起作用,润滑油的流动停滞。另外,无法对使碰撞到壁的润滑油向哪个方向流动进行控制,因此,润滑油的流动不恒定,有可能无法获得预想的润滑效果。

因此,本发明以提供一种能够在使用时对润滑油的流动进行控制而使润滑油散布的针织针为课题。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而做成的,其是一种针织针,其具有能够滑动地安装于针织机的针筒槽的针杆部,其特征在于,所述针杆部具备面向所述针织针的滑动方向的立起部,在所述立起部形成有沿着所述针织针的滑动方向突出的炮弹状的凸部。

另外,也可以是,所述凸部由相对于所述针织针的滑动方向凸起的曲面形成。

另外,也可以是,在所述立起部的内角部形成有与所述凸部呈曲线状连续的凹部。

另外,也可以是,所述凹部沿着所述针杆部的宽度方向凹陷。

另外,也可以是,具备多个所述立起部,在全部的所述立起部形成有所述凸部。

另外,也可以是,在所述针织针的后端部形成有沿着所述针织针的滑动方向突出的炮弹状的凸部。

另外,也可以是,在所述立起部的两侧形成有所述凸部。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如上述那样,针杆部具备面向针织针的滑动方向的立起部,在立起部形成有沿着针织针的滑动方向突出的炮弹状的凸部。根据这样的结构,在设置有缺口部的针织针,能够利用凸部对润滑油进行引导。即、在针织针往复滑动时,积存到缺口部的润滑油以被缺口部的壁(立起部)按压的方式发挥作用,但利用凸部控制被按压后的润滑油的流动,使其被向预想的方向引导。此时,凸部是炮弹状,因此,润滑油的流动被沿着凸部的上下分割,因此,能够使润滑油在针杆部的整体散布。

通过如此使润滑油散布,能够减少构件间的摩擦阻力,能够抑制针织针的磨损、损伤。另外,通过成为良好的润滑状态,驱动扭矩降低,因此,能够实现省电。另外,即使是高速运转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发热。

另外,也可以是,凸部由相对于针织针的滑动方向凸起的曲面形成。根据这样的结构,润滑油要沿着凸的曲面流动(附壁效应),因此,能够稳定地控制润滑油的流动。

另外,也可以是,在立起部的内角部形成有与凸部呈曲线状连续的凹部。根据这样的结构,被凸部引导后的润滑油积存于凹部,能够使润滑油在针杆部的整体散布。

另外,也可以是,凹部沿着针杆部的宽度方向凹陷。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使很多润滑油积存于凹部。另外,能够沿着针杆部的宽度方向使润滑油较广地散布。

另外,也可以是,具备多个立起部,在全部的立起部形成有凸部。根据这样的结构,即使是针织针的全长较长的情况下,也能够使润滑油在针杆部的整体散布。

另外,也可以是,在针织针的后端部形成有沿着针织针的滑动方向突出的炮弹状的凸部。根据这样的结构,也能够使润滑油从后部侧散布。

另外,也可以是,在立起部的两侧形成有凸部。根据这样的结构,无论是在针织针向哪边滑动的情况下,都能够利用两侧的凸部中的任一个对润滑油进行引导。

附图说明

图1的(a)是针织针的侧视图,(b)是a部放大图。

图2的(a)是说明本发明的针织针中的润滑油的流动的图,(b)是说明以往的针织针中的润滑油的流动的图。

图3是变形例1的(a)针织针的侧视图,(b)是b部放大图。

图4是变形例2的(a)针织针的侧视图,(b)是c部放大图。

图5是变形例3的(a)针织针的侧视图,(b)是d部放大图。

图6是变形例4的(a)针织针的侧视图,(b)是e部放大图。

图7是将针织针配置到针筒槽的状态的说明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针织针;11、针舌;11a、转动轴;12、针主体;13、钩;20、针杆部;21、下缺口部;22、上缺口部;30、下杆部;31、背面;32、水平部;33、倾斜部;34、鼓出部;35、上杆部;36、上缘;38、凸轮卡合部;40、立起部;41、凸部;41a、前端部;41b、上引导面;41c、下引导面;42、凹部;43、内侧面;44、凸部;45、后端部;46、凸部;47、凹部;50、以往的针杆部;51、立起部;52、下缺口部;55、针筒槽;55a、针筒底;56、针筒壁;57、凸轮块;57a、卡合凹部;58、供油口;d、滑动方向;w、宽度方向;r、角度。

具体实施方式

一边参照附图一边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针织针10安装于针织机的缸来使用,通过沿着长度方向(图1的左右方向)滑动,来编织布料。例如,如图7所示,针织机具备沿着配置有针织针10的针筒槽55的开口缘(针筒壁56)往复移动的凸轮块57。针织针10被固定于该凸轮块57,与凸轮块57一体地滑动。此外,在凸轮块57设置有用于从外部供给润滑油的供油口58,经由该供油口58向针织针10的上表面供给润滑油。

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如图1所示,针杆部20的宽度方向w是指与针织针10的滑动方向d正交的方向,且是随后论述的针舌11开闭的方向(与针舌11的转动轴11a正交的方向)。另外,沿着该针杆部20的宽度方向w观察,将针舌11打开的方向(图1中的上方向)设为“上方向”、将针舌11闭合的方向(图1中的下方向)设为“下方向”来进行说明。另外,沿着针织针10的滑动方向d观察,将安装有针舌11的一侧设为“前”、将其相反侧设为“后”来进行说明。

如图1的(a)所示,该针织针10具备针主体12和针舌11。

针舌11借助转动轴11a能够转动地安装于针主体12的前端。构成为,若该针舌11向闭合方向转动,则针舌11的前端覆盖随后论述的钩13的顶端。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具备针舌11的针织针为例进行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针织针,也可适用于滑动针、钩针等其他针织针10。

针主体12具备钩13和针杆部20。该针主体12通过在对金属板进行冲裁成形了之后对顶端部进行塑性加工而形成钩13。针杆部20是厚度恒定的板状,能够滑动地安装于针织机的针筒槽55。

如图1的(a)所示,针杆部20沿着针织针10的滑动方向d纵长地形成。另外,在上下形成有互不相同的缺口形状(下缺口部21和上缺口部22)。此外,缺口形状未必需要上下交替地设置,也可以以在上方向或下方向上相邻的方式设置缺口形状。另外,缺口形状未必需要是多个,也可以仅形成1个缺口形状。

上述的针杆部20具备下杆部30、上杆部35、凸轮卡合部38、以及立起部40。

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的(a)所示,以与钩13的后方连续的方式设置有下杆部30。另外,以从该下杆部30的后端向上方连续的方式设置有立起部40。另外,以从该立起部40的上端向后方连续的方式设置有上杆部35。另外,以从该上杆部35的后端向下方连续的方式设置有立起部40。如此,下杆部30和上杆部35沿着针杆部20的宽度方向w观察而互不相同地设置,以将该下杆部30和上杆部35连接的方式设置有立起部40。换言之,下杆部30、上杆部35以及立起部40以大致相同的宽度连续地设置。如此,针杆部20形成为曲折状,从而针杆部20具有弹性。

下杆部30是以其背面31(下侧的面)抵接到针织机的针筒槽55的针筒底55a的状态设置的部位。下杆部30的背面31与针织针10的滑动方向d平行地形成。本实施方式的针杆部20沿着针织针10的滑动方向d具备多个下杆部30,在多个下杆部30之间设置有朝向下方开口的下缺口部21。

另外,下杆部30的上侧的面(从背面31看来位于相反侧的面)构成为与朝向上方开口的上缺口部22相对。因此,在将针杆部20配置到针织机的针筒槽55时,利用上缺口部22在下杆部30的上侧形成空间。能够在该空间积存润滑油。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的(b)所示,下杆部30的上侧的面形成有水平部32和倾斜部33。水平部32是与针织针10的滑动方向d平行地形成的面。另外,倾斜部33是相对于针织针10的滑动方向d稍微倾斜地形成的面。该倾斜部33形成于水平部32与立起部40之间,以下杆部30的宽度随着从水平部32向立起部40的方向去而逐渐变窄的方式倾斜。

上杆部35是以与保持针织针10的凸轮块57相对的方式配置的部位。该上杆部35形成为,位于比钩13靠上方的位置。该上杆部35的上缘36与针织针10的滑动方向d平行地形成。本实施方式的针杆部20沿着针织针10的滑动方向d具备多个上杆部35,在多个上杆部35之间设置有朝向上方开口的上缺口部22,还设置有朝向上方突出的凸轮卡合部38。另外,上杆部35的下侧的面(从上缘36看来位于相反侧的面)构成为,与朝向下方开口的下缺口部21相对。因此,在将针杆部20配置到针织机的针筒槽55时,利用下缺口部21在上杆部35的下侧形成空间。在该空间能够积存润滑油。

如图7所示,凸轮卡合部38是用于在将针织针10安装于针织机的凸轮块57时与在凸轮块57形成的卡合凹部57a卡合的突起。该凸轮卡合部38形成为相对于上杆部35的上缘36向上方突出。

立起部40设置为以使下杆部30的端部和上杆部35的端部连续的方式沿着针杆部20的宽度方向w延伸。因此,立起部40的侧面以面向针织针10的滑动方向d的方式形成。

如图1的(b)所示,在该立起部40形成有沿着针织针10的滑动方向d突出的炮弹状的凸部41。因此,在针杆部20在针筒槽55内滑动时,形成为积存到上缺口部22、下缺口部21的润滑油沿着凸部41流动。此外,凸部41由相对于针织针10的滑动方向d凸起的曲面形成。通过凸部41由带有圆度的曲面形成,从而润滑油欲沿着凸部41流动(附壁效应),因此,能够稳定地控制润滑油的流动。

详细而言,该凸部41具备:圆角形状的前端部41a;自前端部41a的上端连续的上引导面41b;以及自前端部41a的下端连续的下引导面41c。上引导面41b和下引导面41c相对于针织针10的滑动方向d向彼此相反的方向倾斜。并且,在上引导面41b和下引导面41c交叉的部位设置有前端部41a,上引导面41b和下引导面41c以圆角形状连接。此外,如图1的(b)所示,上引导面41b和下引导面41c所成的角度r成为90度以下。

另外,在该立起部40的内角部形成有与上述的凸部41呈曲线状连续的凹部42。因此,在针杆部20在针筒槽55内滑动时,形成为沿着凸部41流动的润滑油积存于凹部42。此外,该凹部42形成于沿着针织针10的滑动方向d观察与下缺口部21重叠的位置,因此,在针织针10滑动时,积存到凹部42的润滑油被向下缺口部21引导。本实施方式的凹部42为了积存较多润滑油而成为图1的(b)所示那样的圆弧状。

另外,该凹部42沿着针杆部20的宽度方向w凹陷地形成。即、该凹部42与下杆部30的倾斜部33连续,设置于比下杆部30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因此,凹部42以剜挖下杆部30的方式形成,能够在凹部42积存较多润滑油。另外,沿着针杆部20的宽度方向w观察的凹部42的宽度变大,因此,能够沿着针杆部20的宽度方向w使润滑油较广地散布。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的(a)所示,设置有多个立起部40,在全部的该立起部40形成有凸部41和凹部42。根据这样的结构,即使是针织针10的全长较长的情况下,也能够在长度方向上的多处引导润滑油,因此,能够使润滑油在针杆部20的整体散布。

另外,不仅在立起部40、还在针织针10的后端部45形成有沿着针织针10的滑动方向d(后方)突出的炮弹状的凸部46。该凸部46用于使润滑油从后部侧散布。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对润滑油的流动进行控制而使针织针10滑动时的摩擦阻力减少。

即、在以往的针杆部50中,如图2的(b)所示,当针杆部50在针筒槽55内滑动时,供给到针筒槽55内的润滑油碰撞到立起部51,因此,存在流动产生停滞、流动不稳定这样的问题。另外,存在润滑油难以绕到针杆部50的背侧(图2的(b)下缺口部52的方向)这样的问题。

这一点,根据本实施方式,在针杆部50在针筒槽55内滑动时,润滑油沿着凸部41流动,因此,利用立起部40流动难以停滞,而成为稳定地流动。另外,能够上下没有遗漏地引导润滑油。另外,润滑油能够积存于凹部42,因此,积存到凹部42的润滑油易于向下缺口部21流动。因而,也能够使润滑油散布至润滑油难以绕到的针下部。

如以上说明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针杆部20具备沿着针织针10的滑动方向d相对的立起部40,在立起部40形成有面向针织针10的滑动方向d突出的炮弹状的凸部41。根据这样的结构,在设置有缺口部的针织针10中,能够设置用于向缺口部的壁(立起部40)引导润滑油的凸部41。即、在针织针10进行往复滑动时润滑油以被立起部40按压的方式发挥作用,但能够利用凸部41控制该润滑油的流动。此时,凸部41是炮弹状,因此,润滑油的流动被沿着凸部41的上下分割。因而,能够使润滑油在针杆部20的整体散布。

通过如此使润滑油散布,能够减少构件间的摩擦阻力,能够抑制针织针10的磨损、损伤。另外,通过成为良好的润滑状态,驱动扭矩降低,因此,能够实现省电。另外,即使是高速运转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发热。

此外,在上述的图1的实施方式中,立起部40的内侧面43垂直地立起形成。然而,并不限于此,例如,如图3所示,也可以在立起部40的内侧面43形成沿着针织针10的滑动方向d突出的炮弹状的凸部44。只要如此在立起部40的两侧形成凸部41、44,无论针织针10向哪边滑动的情况下,都能够利用两侧的凸部41、44中任一个来引导润滑油。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下杆部30设置有倾斜部33,由此,凹部42的深度(沿着针杆部20的宽度方向w观察的深度)变深,但并不限于此。例如,如图4所示,替代倾斜部33,也可以设置有向上方鼓起的鼓出部34,以剜挖该鼓出部34的方式设置凹部42。即使是这样的情况下,凹部42能够设为沿着针杆部20的宽度方向w凹陷而成的形状。

另外,后端部45的形状也并不限于图1所示那样的形状,想到各种形状。也可以是例如图5所示那样的形状。另外,如图6所示,也可以是,在后端部45也形成凹部47。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