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织圆纬机上盘提花机构、提花编织机构及针织圆纬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94534发布日期:2018-10-19 18:49阅读:25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纺织设备领域,特别为针织圆纬机上盘提花机构、提花编织机构及针织圆纬机。



背景技术:

针织圆纬机通常是指双面针织圆纬机,其是一种能对针织面料的里表同时进行编织的一种编织机器。针织圆纬机的核心机构是设置在机架中心部位的编织机构,而编织机构的核心是由一个在电机的带动下不断绕其中心的轴线旋转的针床以及一组固定在机架上的菱角组成,现有这一类型的针织圆纬机的编织原理及过程是这样的:针床的上表面及侧表面上设置有若干道长条状的“夹缝”结构,本领域技术人员通常称之为针槽,每道针槽内都设置有一组提花机构,现有的提花机构通常就由织针及控制织针进行各种编织动作的提花片组成,提花机构始终夹藏在针槽的内部,此外菱角通常都对应固定在针槽的表面上方位置处,菱角的表面刻画有若干条蜿蜒曲折的“沟槽”结构,本领域技术人员通常称之为行针轨道,而织针或提花片上对应设置有向外凸起的“凸块”的结构,本领域技术人员通常称之为“踵”,织针上的“踵”通常称为“针踵”,提花片上的“踵”通常称为“片踵”,踵进入到行针轨道当中后在针床转动的带动下迫使踵沿着行针轨道的延长方向移动(行针轨道就好比蜿蜒的滑滑梯,而踵就像坐滑滑梯的人),然而由于提花机构又受到针槽槽壁的限制,因此在轨道和针槽的综合作用下,织针就会沿着针槽的长度方向不断“出针”或“收针”完成编织动作,行针轨道好比提花机构的“发动机”,“踵”类似于“传动机构”两者配合带动提花机构完成织针的各种动作,而后针床不断旋转,其中的提花机构不断将纱线编织成织物,织物又通过协同工作的卷布机同步进行收卷操作。

而这种能够编织双面针床通常分为上盘和下盘,上盘通常为一个圆环状的针盘对应编织织物的一个表面,下盘通常为一个圆筒状的针筒对应编织织物的另一表面。对于针床的上盘由于是圆环状的,因而其针槽均是沿针盘的径向布置的,而其中的提花片是放置在靠近针盘内圈一侧,织针是设置在靠近针盘的外圈一侧的位置上。

正如中国专利号为“201410326934.4”,名为针织圆纬机上床提花机构专利中所公开的内容(下称对比文件),现有的上提花机构通常由织针以及控制片组成,同时由提花片上的起针踵控制提花片向针盘的外圈一侧移动从而将织针顶出完成出针动作,收针时通常由织针上的压针踵控制织针向针盘的内圈一侧移动从而将提花片压回到初始的位置处,当然为了减少摩擦力,有的提花片上单独设置了压针踵,在行针轨道的配合控制下,将提花片压回至初始位置。此外,由于需要将提花片及织针全部顶出,因此起针踵对应的行针轨道总是设置在最靠近针盘内圈的位置处。

另外,由于织针及提花片是靠行针轨道控制实现的,因此单位区域内所能够编排的编织动作与行针轨道的长度息息相关,然而由于针盘特殊的形状限制,上盘配套的菱角也是扇形的,因此在同一单位区域菱角中的行针轨道越靠近其下底的位置处其行程也就越短因而所能够编排的编织动作也对应的减少;如图1所示,为在单位区域菱角上行针轨道编排对比模式图,虚线部分每一个弯折起伏的“三角”对应一个编制动作,可以看出在编排相同的动作时,由于a轨道相对于b轨道更加靠近内圈的位置,因而在a轨道上的编织动作数量明显少于b轨道上的编织轨道。

并且,上面已经说到根据编织基本原理,现有的起针轨道均是设置在最靠近内圈的位置处,因此在起针轨道上能够编排的编织动作是最少的,根据“木桶效应”我们可以知道正是起针轨道上的编织动作数量制约了现有上盘提花机构的编织动作数量。而编织动作的数量又与编织机器单位时间的编织效率、编织图案的复杂程度、编织密度等参数息息相关,因此正是现有上盘提花机构不合理的结构限制了整个编织机性能的提升和发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为了克服背景技术中所存在的缺陷之一,提出了一种针织圆纬机上盘提花机构,其单位时间内不仅能在同一尺寸针盘上完成更多的编织动作,而且提花机构的磨损小,使用寿命长。

本发明的目的之二在于:为了克服背景技术中所存在的缺陷之一,提出了一种针织圆纬机提花编织机构,其单位时间内在同一尺寸针盘上完成更多的编织动作,单位时间编织产量高。

本发明的第一发明目的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针织圆纬机上盘提花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首尾相接的控制片、提花片和织针,所述控制片、织针及提花片均为片状;

所述织针的主体为织针本体,织针本体的头部设有编织部件,织针本体一侧中部设有凸出的织针针踵,织针本体的尾部设有凹陷部,凹陷部与织针针踵同侧;

所述提花片的主体为提花片本体,提花片本体的头部设有支点块,所述支点块深入到凹陷部内且与凹陷部的内壁之间转动配合;提花片本体的中部设有凸出的起针片踵,所述起针片踵与织针的织针针踵同侧;提花片本体的尾部设有第一斜面,所述第一斜面用于与控制片配合;

所述控制片的主体为控制片本体,在控制片本体上与织针针踵相同一侧由尾部至头部依次间隔排列设置有控制片踵、选针片踵及复位片踵,控制片踵、选针片踵及复位片踵均由控制片本体向外凸出,控制片本体的头部还设有第二斜面,所述第二斜面与提花片本体的第一斜面配合,从而在控制片上升时使得提花片的下部向左侧窄幅摆动。

其工作原理如下:

与对比文件相比,本申请的提花机构中将现有的选针片踵和起针片踵分离开来,将起针踵单独设置在提花片上并从现有的位于靠近菱角下底的区域提升到中部区中,并额外增加了控制片把选针片踵设置在其中,可以看出与对比文件中的提花片与织针组件相比,起针片踵的位置大大靠近针盘的外圈位置,因此该起针片踵所对应的行针轨道的位置也大大靠近针盘的外圈,因此轨道的行程就大大增加,从而能够编排更多的编织动作。

并且,通过对比可以看出,由于将现有技术中选针的部分从提花片上分离出去了,因此本申请中的提花片能够设计的足够短,出针与收针的动作都是由织针与提花片配合完成的,而长度缩短以后,与对比文件相比,织针加提花片与针槽的接触面积必然减小,因此其在针槽内移动时摩擦力必然相应减少从而降低了电力功耗,减少提花机构的磨损,延长了使用的寿命。

其工作过程如下:

控制片类似于一个“开关”用于控制该组提花机构内的织针选择出针或不出针,在工作时,如图5所示,选针片踵与菱角上的选针器配合将在该区域内不需要工作的控制片推离行针轨道使得控制片没入针槽的内部,而工作的控制片上的控制片踵随着对应的行针轨道上行走将控制片向针盘的外圈一侧推出,当控制片头部的第二斜面与提花片本体的第一斜面接触时,第一斜面与第二斜面相互挤压,使提花片绕支点块转动将起针片踵推入到对应的行针轨道上,推动织针完成起针的动作。

如图6所示,保留在对应的行针轨道上的控制片踵随行针轨道行走同时将控制片向针盘的外圈一侧推出,控制片头部的第二斜面与提花片本体的第一斜面接触时,控制片继续向外侧移动,此时在杠杆作用下提花片绕支点块转动将起针片踵送入到对应的行针轨道上;

如图7所示,进入到行针轨道内的起针片踵随行针轨道继续向针盘的外圈一侧行走从而推动织针也向外伸出从而完成起针的动作。

为了更好的实施本方案,还包括如下优选方案:

进一步地,为了使得针钩勾住纱线不滑脱:所述编织部件包括由织针本体的头部延伸而出的针钩和用于与针钩配合勾取或脱开纱线的针舌,该针舌的一端铰接在针钩下端部并能绕铰接点转动以露出针钩末端或封闭针钩末端。

实现第一发明目还包括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针织圆纬机,其包含了上述方案中的针织圆纬机上盘提花机构。

本发明的第二发明目的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针织圆纬机提花编织机构,包括机架、绕机架的中心轴转动的针盘、多个固定在机架上且绕中心轴四周分布在不同径向方向上的鞍座,所述每个鞍座下部固定有一组菱角,每组菱角由多片菱角单元拼接而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针盘的上表面设置有多个沿针盘的径向位置分布的针槽,所述各鞍座位于针盘的上方,菱角位于鞍座与针盘之间;

在每组菱角靠近针盘一侧的下壁面上还设置有多条行针轨道,各行针轨道分布于该组菱角同一径向方向上的不同径向位置处,且各行针轨道均分别沿针盘的旋转方向蜿蜒延伸;

在每个针槽内均放置有一组如权利要求1-2任一项所述的针织圆纬机上盘提花机构,针织圆纬机上盘提花机构上的各针踵或片踵露置在针槽的上方并与相应位置处的行针轨道配合从而在针槽中作径向移动或上下窄幅摆动,从而作出出针、半出针或不出针的编制动作;

所述每个菱角上的行针轨道包括:

用于与织针针踵配合使织针完成压针动作的压针轨道、用于与起针片踵配合使织针完成起针动作的起针轨道、用于与复位片踵配合使控制片完成复位动作的复位轨道和用于与控制片踵配合从而将起针片踵推入起针轨道的控制轨道;

还包括多个用于选择特定织针完成出针或半出针编制动作的选针器,所述选针器固定安装在鞍座上,且选针器的下部穿过相应菱角上的通孔露置于菱角的下方,该选针器与经过该选针器位置处的各控制片上的选针片踵配合,将其中不使用的控制片的选针片踵推入到针槽内;

还包括多个复位三角,各复位三角固定在机架上并位于针盘的中部并靠近针盘内圈的边缘处,所述复位三角位于鞍座下方,且所述复位三角的侧壁上设置有向鞍座一侧凸起的复位凸块,所述复位凸块与控制片本体的尾部位置相对应,该复位凸块用于与控制片本体的尾部配合,使得已经没入到针槽内的控制片上的各片踵重新推回到各自对应的轨道上进行初始复位。

实现第二发明目还包括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针织圆纬机,其包含了上述方案中的针织圆纬机针床提花机构。

较之前技术而言,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本发明的起针片踵大大向外转移,因此对应的起针轨道也向外移动,其行针轨道的行程也就大大增加,因此轨道的行程就大大增加,从而能够编排更多的编织动作,从而大大提高了机器的编织产量,提高了机器编织复杂图案织物的能力,编织质量好;

2.本发明的提花片长度大大缩短,因此其与针槽的接触面积变小,其在针槽内移动时摩擦力也相应减少从而降低了电力功耗,减少提花机构的磨损,延长了使用的寿命,降低了机器的日常维护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单位区域菱角上行针轨道编排对比模式图;

图2是实施例1中针织圆纬机上盘提花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2中针织圆纬机提花编织机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2中局部的菱角及对应的针织圆纬机上盘提花机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2中针织圆纬机上盘提花机构工作状态之一;

图6是实施例2中针织圆纬机上盘提花机构工作状态之二;

图7是实施例2中针织圆纬机上盘提花机构工作状态之三。

标号说明:11-控制片、111-控制片本体、112-控制片踵、113-选针片踵、114-复位片踵、115-第二斜面、12-提花片、121-提花片本体、122-支点块、123-起针片踵、124-第一斜面、13-织针、131-织针本体、132-织针针踵、133-凹陷部、134-针钩、135-针舌;

2-机架、21-中心轴、3-针盘、31-针槽、4-鞍座、5-菱角、51-压针轨道、52-起针轨道、53-复位轨道、54-控制轨道、6-选针器、7-复位三角、71-复位凸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对本发明做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为一种针织圆纬机上盘提花机构,包括依次首尾相接的控制片11、提花片12和织针13,所述控制片11、织针13及提花片12均为片状;

所述织针13的主体为织针本体131,织针本体131的头部设有编织部件,织针本体131一侧中部设有凸出的织针针踵132,织针本体131的尾部设有凹陷部133,凹陷部133与织针针踵132同侧;

所述提花片12的主体为提花片本体121,提花片本体121的头部设有支点块122,所述支点块122深入到凹陷部133内且与凹陷部133的内壁之间转动配合;提花片本体121的中部设有凸出的起针片踵123,所述起针片踵123与织针13的织针针踵132同侧;提花片本体121的尾部设有第一斜面124,所述第一斜面124用于与控制片11配合;

所述控制片11的主体为控制片本体111,在控制片本体111上与织针针踵132相同一侧由尾部至头部依次间隔排列设置有控制片踵112、选针片踵113及复位片踵114,控制片踵112、选针片踵113及复位片踵114均由控制片本体111向外凸出,控制片本体111的头部还设有第二斜面115,所述第二斜面115与提花片本体121的第一斜面124配合,从而在控制片11上升时使得提花片12的下部向左侧窄幅摆动。

所述编织部件包括由织针本体131的头部延伸而出的针钩134和用于与针钩134配合勾取或脱开纱线的针舌135,该针舌135的一端铰接在针钩134下端部并能绕铰接点转动以露出针钩134末端或封闭针钩134末端。

实施例2: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为一种针织圆纬机提花编织机构,包括机架2、绕机架2的中心轴21转动的针盘3、多个固定在机架2上且绕中心轴21四周分布在不同径向方向上的鞍座4,所述每个鞍座4下部固定有一组菱角5,每组菱角由多片菱角单元拼接而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针盘3的上表面设置有多个沿针盘3的径向位置分布的针槽31,所述各鞍座4位于针盘3的上方,菱角5位于鞍座4与针盘3之间;

在每组菱角5靠近针盘3一侧的下壁面上还设置有多条行针轨道,各行针轨道分布于该组菱角5同一径向方向上的不同径向位置处,且各行针轨道均分别沿针盘3的旋转方向蜿蜒延伸;

在每个针槽31内均放置有一组如权利要求1-2任一项所述的针织圆纬机上盘提花机构,针织圆纬机上盘提花机构上的各针踵或片踵露置在针槽31的上方并与相应位置处的行针轨道配合从而在针槽31中作径向移动或上下窄幅摆动,从而作出出针、半出针或不出针的编制动作;

如图4所示,所述每个菱角5上的行针轨道包括:

用于与织针针踵132配合使织针13完成压针动作的压针轨道51、用于与起针片踵123配合使织针13完成起针动作的起针轨道52、用于与复位片踵114配合使控制片11完成复位动作的复位轨道53和/或用于与控制片踵112配合从而将起针片踵123推入起针轨道52的控制轨道54;

还包括多个用于选择特定织针13完成出针或半出针编制动作的选针器6,所述选针器6固定安装在鞍座4上,且选针器6的下部穿过相应菱角5上的通孔露置于菱角5的下方,该选针器6与经过该选针器6位置处的各控制片11上的选针片踵113配合,将其中不使用的控制片11的选针片踵113推入到针槽31内;

还包括多个复位三角7,各复位三角7固定在机架2上并位于针盘3的中部并靠近针盘3内圈的边缘处,所述复位三角7位于鞍座4下方,且所述复位三角7的侧壁上设置有向鞍座4一侧凸起的复位凸块71,所述复位凸块71与控制片本体111的尾部位置相对应,该复位凸块71用于与控制片本体111的尾部配合,使得已经没入到针槽31内的控制片11上的各片踵重新推回到各自对应的轨道上进行初始复位。

实施例3:

一种纬编机,包含了实施例1的针织圆纬机上盘提花机构。

实施例4:

一种纬编机,包含了实施例2的针织圆纬机针床提花机构。

尽管本发明采用具体实施例及其替代方式对本发明进行示意和说明,但应当理解,只要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范围内的各种变化和修改均可实施。因此,应当理解除了受随附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条件的限制外,本发明不受任何意义上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