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面圆纬机对针成圈方法及对针编织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6362阅读:1529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面圆纬机对针成圈方法及对针编织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属于针织【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双面圆纬机对针成圈方法及对针编织结构,所述方法包括上针成圈步骤和下针成圈步骤,所述上针与下针纵向一对一正对设置,上针成圈步骤与下针成圈步骤先后交替完成,所述上针成圈步骤与下针成圈步骤均包括出针退圈和收针成圈两大步骤,其特点在于上针和下针,在出针过程中均径向向外侧偏移,并在收针时径向向内偏移复位。采用上针与下针对针设置,可有利于在单位圆周内设置数量更多的织针,可有效提高织物的密度,采用独立上针和下针,可与双层大圆机一样编织出多样化织物。本发明通过错时成圈配合针头径向偏移的方式,巧妙而有效地解决了上、下针对针设置所难以避免的两针针头相撞的严重问题。
【专利说明】一种双面圆纬机对针成圈方法及对针编织结构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针织【技术领域】,涉及针织圆纬机的织针(双针)设置及其成圈技术,具 体的说是一种用于双面圆纬机的对针成圈方法及对针纺织结构。

【背景技术】
[0002] 在针织【技术领域】,圆纬机是一种最为常见的一种编织设备,其最主要的功能部分 为成圈系统,包括针筒,针筒上设有针槽,针槽内放置织针,织针由三角驱动在针槽内沿针 槽移动实现收针和放针,以完成成圈过程。
[0003] 双面织物不仅具有比单面织物更厚的厚度优势,而且双面组织结构可以通过设计 上针与下针的不同出针规则,实现更多种的织物组织结构和花样,具有明显的提花优势。用 于编织双面织物的圆纬机包括两种,一种是双针筒单针圆纬机,另一种是常见的双面提花 圆纬机。
[0004] 其中,第一种采用双头舌针,因为单针限制,无法实现双面提花,只适用于编织单 一组织结构。随着第二种编织机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双针筒单针结构的圆纬机越来越少, 目前多见于无法采用第二种结构实现双层织物编织的圆袜机中,用于生产不带提花的条子 袜。
[0005] 第二种圆纬机,其织针包括上针和下针两组,其中下针沿纵向设置在下针筒外侧 圆周面上的针槽内,上针沿径向设置在上针盘上表面上的针槽内。上针针尾指向上针盘圆 心。其成圈方法是,上针和下针同时或交错出针,同时或分别完成退圈、弯纱成圈等步骤。因 为这种圆纬机通过上下两组针分别编织内外两层织物,可通过设定不同出针规则实现双面 提花。但是,这种结构及成圆工艺,无法适用于常见的针筒直径在l〇cm左右的袜机等小圆 机中。
[0006] 对于针筒直径在10cm左右小圆机来说,由于尺寸限制,无法在上针盘上实现织 针、三角等各种机件的设置,即使不考虑三角等控制织针收放的机件的设置,针尾处圆周长 度也严重限制了上针的密度,导致无法编织出高密度织物。
[0007]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一种可行的解决办法是,采用与下针筒相同结构(筒状结构) 的上针筒来替代现有双面圆纬机中的上针盘,上针筒与下针筒相对,上针纵向设置,针头向 下。
[0008] 采用上述解决办法时,为了实现内外双层织物能够结合到一起,上针与下针需设 置在周一圆周面内。如果上针与下针纵向相对设置,即使先后交错成圈,那么在出针时,上 下相对设置的两根织针的针头则会相撞。
[0009] 针织机面世两百多年以来,始终不见有对针结构,概因如此。
[0010] 如果上针与下针在圆周上错开,那么在同样圆周长度内织针的密度则降低一半, 相应的编织出的织物密度也将降低一半。
[0011] 鉴于上述技术问题,双面编织技术应用于小圆机,难以实现高密度双面提花针织 物的编织,成为了行业内人员的共识。因此,自双面围纬机面世100多年以来,市场上尚未 有成熟的双面提花密针小圆机产品问世。即使有双面小圆机相关方案提出,也因为织针密 度限制,可生产织物品类单一织物密度低等因素,无法推广使用。


【发明内容】

[0012]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存的上述问题,提出一种适于在小半径圆机中 高密度设置上下织针并实现双面提花成圈的解决方案。
[0013]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首先提出一种双面圆纬机对针成圈方法,该方法包括上 针成圈和下针成圈两大步骤,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针与下针纵向相对(上针与下针的针头上 下对正)设置在同一圆周面内,上针成圈步骤与下针成圈步骤错时进行, 所述上针成圈步骤包括, 降针退圈一织针下行,旧线圈从针钩内相对织针上移退圈至针杆处,针头在织针下 行过程中径向向外偏移,针钩从新纱线内侧经过, 升针成圈一织针上行,针钩向上钩拉新纱线形成新线圈,旧线圈从针杆上相对织针 下移至从针头脱出套在新线圈上,针头在织针上行过程中径向向内偏移复位, 所述下针成圈步骤包括 升针退圈一织针上行,旧线圈从针钩内相对织针下移退圈至针杆处,针头在织针上 行过程中径向向外偏移,针钩从新纱线内侧经过, 降针成圈一织针下行,针钩向下钩拉新纱线形成新线圈,旧线圈从针杆上相对织针 上移从针头脱出套在新线圈上,针头在织针下行过程中径向向内偏移复位, 所述上针和下针在行针过程中,针头径向最大偏移距离相同。
[0014] 本发明突破了几百年来,普遍所认为的圆纬机织针只能沿针筒轴向直线运动的思 维定式,创造性地提出一种包含沿针筒转向和径向两个方向复合动作的织针行针方案。
[0015] 本发明的对针成圈方法专门针对于对针结构(上针与下针在同一条线上,针头相 对设置)而设计。上针与下针对针设置,可有利于在单位周长内设置数量更多的织针,可有 效提高织物的密度,以现有220针单面圆袜机的针筒大小为例,应用本发明技术方案,可实 现双层220针高密度产品的生产加工。因为采用独立的上针和下针(非双头钩针),两组针 可以根据需要设定各自的出针规则,所以可与双层大圆机一样编织出多样化织物,实现小 圆机双面提花功能。本发明通过上针与下针错时成圈并配合针头径向偏移的方式,使针织 的针头在成圈过程中,与相对的针织的针头处在不同圆周面上,巧妙而有效地解决了上、下 针对针设置所难以避免的两针针头相撞的严重问题。
[0016] 在上述方法中,所述针头的径向最大偏移距离,以其与对向针头重叠时,保证其偏 置于对向针头外侧为准,一般情况下,针头的径向偏移距离大于对向织针在出针前针头外 侧到针槽底面的径向最大宽度。当对向织针的出针前方具有外侧边缘到针槽底面的径向最 大宽度大于该对向织针的针头外侧到针槽底面的径向最大宽度的结构时,针头的径向偏移 量以大于该结构的外侧边缘到针槽底面的径向最大宽度为准。
[0017] 针头可在出针或收针过程中逐渐完成偏移或复位,直到针头与相对针织的针头径 向重叠的前一刻实现偏移距离大于对向针头外侧到针槽底面的径向最大宽度即可,即针头 向外偏移和/或向内复位的动作延续整个出针和收针过程。也可在出针或收针的过程中的 某一时段内完成偏移或复位,即针头向外偏移动作在从出针开始直到针头与对向织针的针 头径向重叠的前的过程内的一个时段内完成,针头向内复位动作在从与对向针织脱离重叠 开始直到织针完成收针的过程内的一个时段内完成。
[0018] 所述针头的偏移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下面是三种相对优选的可行方式: 其一,通过在出针路径上设置带有外偏引导斜面的障碍结构实现; 其二,在织针内侧靠近针头的半部设置可相对针筒径向移动的支顶部件,通过支顶部 件的径向向外移动,推动织针向外实现偏移; 其三,在针筒内侧设置不随针筒转动的,与起针三角和压针三角对应且同步的一个部 件,该部件上对应织针靠近针头的半部具有沿针筒圆周方向平滑过度的凸面或凸缘。当针 筒转动至某一织针脚经过起针三角针脚槽起点时或之前,该织针内侧也刚好经过凸面或凸 缘在圆周方向上凸起起点,并在针脚经过超针压针三角针脚槽终点时或之后,织针内侧也 刚好经过凸面或凸缘在圆周方向上凸起终点。
[0019] 在本发明所述的对针成圈方法中,所述织针的出针和收针动作可以采用常规的起 针三角和压针三角实现,也可以采用现有的电子选针器实现。为了提高成圈的可靠性,同样 也可以将生克片、栅齿等现有用于握持线圈的部件应用到编织过程中。
[0020] 此外,由于本发明所述方法将上针纵向设置,且针头朝下。那么,在针舌打开后, 由于针织机的振动等因素,针舌很有可能在钓到纱线之前在自重作用下发生落下关闭针口 现象。导致成圈失败,造成漏针。为了防止这种问题,保证成圈过程可靠地完成,同样可以 在针筒的外侧对应针舌必段保持打开的一段圆周处设置阻挡针舌落下的部件,如常规的护 针板等部件。当然,除上针针舌因自重落下之外,适用于本发明的成圈系统与常规圆纬机一 样,下针的针舌也存在因向心力作用而关闭针口的可能,同样对下针也可以适用护针板,以 确保成圈过程的可靠地完成。
[0021] 基于上述对针成圈方法,本发明提出一种相对优选的用于实现该方法的针头偏移 和复位动作的对针编织结构,包括上针、下针,上针和下针分别设置在上针筒和下针筒的针 槽内,所述上针筒与下针筒同轴设置,且同步转动,其特征在于,上针与下针沿针筒轴向一 对一相对设置(上针与下针数量相同,并处于相同圆周面内,上针针头向下,下针针头向上, 上针与下针沿轴向一对一对正),每枚织针的出针前方均设有一可在出针过程中引导针头 径向向外偏移的引导面。
[0022] 所述引导面用于推动针头径向外偏,因此,设置在针头的出针路径上即可。引导面 要实现引导作用,应有一个倾角,以使引导面与针头端面相接触时,可以对针头产生一个向 外的分力。引导面也可以具有一定弧度,即凸面,或凹面,其中优选凸面。
[0023] 所述引导面可以由设置在针槽内与针槽底面一体连接的凸起形成,也可以由设置 在针槽前方(出针方向)的其它部件对应针槽的部位表面形成,如形成于生克座延伸到针槽 前方的外沿上。考虑到针槽加工难度问题,优选引导面形成于其它部件上。
[0024] 为实现本发明所述对针成圈方法中的织针径向向内复位,可以在所述上针和下针 外侧分别设有可在收针时促使针头径向向内复位的组件或部件。如,每一枚织针的外侧设 置一抵压在织针上的弹簧片;再如,套在针筒外的弹簧圈;再或者,后面设有压缩弹簧、前 面抵压在织针外侧的压块等等。
[0025] 上述对针编织结构配上导纱器、生克片等必要或辅助的编织机件,即可成一种对 针成圈系统。
[0026] 上述结构仅针对织针的设置及出针路径的设计进行改进,成圈系统的其它部分, 如导纱器、生克片等机件均适用常见圆机舌针成圈系统中的部件。故此处不做累述。
[0027]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所述对针成圈方法可以适用于任何包含对针结构的各种成 圈系统,而不局限于全部织针均对针设置的成圈系统。下面给出一例:上针少于下针,每根 上针与一根下针相对,同样地,上针出针路径上设置引导面结构,至少与上针对应的下针的 出针路径上也设置引导面结构。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8] 图1为本发明所述对针成圈方法的成圈过程演示图。
[0029] 图2为图1所示成圈过程的放大示意图。
[0030] 图3为本发明所述对针编织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31] 图4为图3中方框A处放大示意图。
[0032] 图5为图3中方框B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3] 参照图1、2,本发明所述对针成圈方法,其成圈过程分为上针成圈和下针成圈两大 步骤,两大步骤错时进行,一者的全部动作完成后,另一者方开始动作。即使不完全错时,至 少其中一者已退针至其针头离开钩纱位置,另一者才能开始出针,并且保证在另一者行针 至钩纱位置时,前者全部动作完成。
[0034] 成圈动作各关键动作状态分见图1或图1中a_g,所述上针成圈和下针成圈步骤均 可大体分为出针退圈、收针成圈两大步骤,进一步地,可细分为:退圈、偏移、垫纱、弯纱、复 位、成圈六个动作。以下针为例,各动作细节如下: 退圈:织针上行、旧线圈相对织针下行,在旧线圈相对织针各下滑动的过程中,将针舌 打开(或者针舌在织针进入纺织位之前由探钓等专用开针舌部件打开),后滑动针杆上,织 针上行至针钩开口处经过导纱器纱嘴处新纱线后停止。
[0035] 偏移:织针上行的过程中,沿针筒径向,向外侧偏移,使针头偏离初始圆周面。为上 行钩纱做准备,防止与上针针头相撞。
[0036] 垫纱:纱嘴动作,将新纱线垫在针口,以备织针下行时钩纱。
[0037] 弯纱:织针下行,针钩钩住垫在针口的纱线向下牵拉,将直纱线弯曲成半圈。
[0038] 复位:织针钩住纱线下行过程中,针头沿针筒径向向内偏移,逐渐回归初始圆周 面。
[0039] 成圈:此步骤也可以称为脱圈,旧线圈脱出织针的同时,新线圈形成。成圈过程与 复位动作同时或部分重叠发生,即织针下行过程中,旧线圈从针杆上滑到针舌下方,进一步 推动针舌向上关闭针口,新纱线被针舌封闭于针钩内。针口关闭后,旧线圈从针舌外侧滑 过,从针头脱出,套在新线圈上。新线圈正式形成。一个完整的单针成圈动作结束。
[0040] 上针成圈过程与下针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织针出针与收针的动作方向相反。
[0041] 参照图3-5,本发明提出的对针编织结构,部分结构与常见圆纬机相同,包括,针 筒、织针,针筒为圆筒状,针筒外侧壁周向均匀排布若干针槽1,织针设置于针槽1内,上针 筒2和下针筒9的外壁设有数量相同的针槽1,上针筒2的每个针槽内设置一枚上针3,针 头向下,下针筒9的每个针槽内设置一枚下针10,针头向上。特别之处在于,上针筒的针槽 与下针筒的针槽--对正,同样地,上针3与下针10亦纵向相对。
[0042] 上针筒2内侧设有用于装配栅齿11 (用于上针编织时握持线圈)的栅齿盘5,栅齿 盘下沿向外侧延伸,伸出针槽底面的部分6在上针出针前方形成引导针头外向偏移的一个 斜面。
[0043] 下针筒9内侧设有用于装配生克片(用于下针编织时握持线圈)的生克座8,生克 座8上沿向外侧延伸,伸出针槽底面的部分7在下针出针前方形成引导针头外向偏移的一 个斜面。
[0044] 上针筒和下针筒外侧,对应织针前半部位置,设有周向环槽4 (本例中设有两个), 环槽底面相对于针槽底面的高度低于织针外侧相对于针槽底面的高度。环槽4内套装复位 织针用的弹簧圈(未示出)。弹簧圈内侧绐终压在织针外侧。
【权利要求】
1. 一种双面圆纬机对针成圈方法,该方法包括上针成圈和下针成圈两大步骤,其特征 在于,所述上针与下针纵向直线相对设置在同一圆周面内,上针成圈步骤与下针成圈步骤 错时进行, 所述上针成圈步骤包括, 降针退圈一织针下行,旧线圈从针钩内相对织针上移退圈至针杆处,针头在织针下 行过程中径向向外偏移,针钩从新纱线内侧经过, 升针成圈一织针上行,针钩向上钩拉新纱线形成新线圈,旧线圈从针杆上相对织针 下移至从针头脱出套在新线圈上,针头在织针上行过程中径向向内偏移复位, 所述下针成圈步骤包括 升针退圈一织针上行,旧线圈从针钩内相对织针下移退圈至针杆处,针头在织针上 行过程中径向向外偏移,针钩从新纱线内侧经过, 降针成圈一织针下行,针钩向下钩拉新纱线形成新线圈,旧线圈从针杆上相对织针 上移从针头脱出套在新线圈上,针头在织针下行过程中径向向内偏移复位, 所述上针和下针在行针过程中,针头径向最大偏移距离相同。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面圆纬机对针成圈方法,其特征在于,针头的径向偏移距 离大于对向织针在出针前针头外侧到针槽底面的径向最大宽度。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面圆纬机对针成圈方法,其特征在于,当对向织针的出针 前方具有外侧边缘到针槽底面的径向最大宽度大于该对向织针的针头外侧到针槽底面的 径向最大宽度的结构时,针头的径向偏移距离大于该结构的外侧边缘到针槽底面的径向最 大宽度。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面圆纬机对针成圈方法,其特征在于,针头向外偏移和向 内复位的动作延续整个出针和收针过程。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面圆纬机对针成圈方法,其特征在于,针头向外偏移动作 在从出针开始直到针头与对向织针的针头径向重叠的前的过程内的一个时段内完成,针头 向内复位动作在从与对向针织脱离重叠开始直到织针完成收针的过程内的一个时段内完 成。
6. -种对针编织结构,包括上针、下针,上针和下针分别设置在上针筒和下针筒的针槽 内,所述上针筒与下针筒同轴设置,且同步转动,其特征在于,上针与下针沿针筒轴向一对 一相对设置,每枚织针的出针前方均设有一可在出针过程中引导针头径向向外偏移的引导 面。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对针编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面具有弧度。
8.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对针编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面由设置在针槽前方 的其它部件对应针槽的部位表面形成。
9.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对针编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针和下针外侧分别设有 可在收针时促使针头径向向内复位的组件或部件。
10.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对针编织结构,其特征在于,上针筒内侧设有用于装配栅齿 的栅齿盘,栅齿盘下沿向外侧延伸,伸出针槽底面的部分在上针出针前方形成引导针头外 向偏移的一个斜面; 下针筒内侧设有用于装配生克片的生克座,生克座上沿向外侧延伸,伸出针槽底面的 部分在下针出针前方形成引导针头外向偏移的一个斜面; 上针筒和下针筒外侧,对应织针前半部位置,设有周向环槽,环槽底面相对于针槽底面 的高度低于织针外侧相对于针槽底面的高度,环槽内套装复位织针用的弹簧圈。
【文档编号】D04B1/00GK104099713SQ201310417299
【公开日】2014年10月15日 申请日期:2013年9月13日 优先权日:2013年9月13日
【发明者】蒋雷钟 申请人:蒋雷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