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式衣物处理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03525发布日期:2018-11-28 00:30阅读:176来源:国知局
便携式衣物处理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衣物处理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便携式衣物处理设备。



背景技术:

传统的洗衣机都属于较为大型的设备,通常在购买之后放置居室内或者其他固定场合使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经常外出的消费者在出差或者旅行时,出于卫生方面的顾虑,会有可以随身携带的小型洗衣机的需求以对如内衣、袜子等小件衣物进行洗涤。

目前市面上的小型洗衣机往往只是体积减小但是洗涤的水连通设计不变,以滚筒洗衣机为例,外界的水通过进水管路进入内筒之后开始洗涤,洗涤期间水可以在外筒和内筒之间流通,洗涤结束之后水通过排水管路排出外筒。由于外筒、进水管路和出水管路的设计基本没有改变且不可或缺,因此体积的减小程度有限且普遍存在重量较大的缺陷,不便携带,因此这种需求的洗衣机的产品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

相应地,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便携式衣物处理设备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即现有衣物处理设备由于重量重、体积大而不便携带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便携式衣物处理设备,所述衣物处理设备包括外筒单元、容纳在所述外筒单元中的内筒以及动力单元,所述动力单元的动力输出端与所述内筒相连接,所述外筒单元上设置有允许水进出的透水孔。

在上述衣物处理设备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外筒单元包括外筒以及盖体构件,所述盖体构件能够与所述内筒形成洗涤腔,其中,所述外筒和/或所述盖体构件上设置有所述透水孔。

在上述衣物处理设备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盖体构件包括一个盖体,该一个盖体与所述外筒和/或所述内筒匹配连接并与所述内筒形成所述洗涤腔。

在上述衣物处理设备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盖体构件包括外筒盖和内筒盖,其中,所述内筒盖与所述内筒形成所述洗涤腔。

在上述衣物处理设备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外筒盖与所述内筒盖形成联动结构且所述联动结构设置于所述外筒,或者所述外筒盖和所述内筒盖彼此独立地设置于所述外筒和所述内筒。

在上述衣物处理设备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洗涤腔的内壁设置有揉搓筋。

在上述衣物处理设备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动力单元设置成至少一部分能够在水浴环境中工作。

在上述衣物处理设备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动力单元包括驱动电机和传动构件,所述驱动电机通过所述传动构件与所述内筒相连接,所述驱动电机和/或所述传动构件固定于所述外筒单元。

在上述衣物处理设备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外筒单元还包括与所述外筒固定连接的支架,所述驱动电机固定于所述支架。

在上述衣物处理设备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透水孔设置在所述外筒的侧壁靠近所述支架的位置和/或所述外筒靠近所述驱动电机的端部。

本实用新型的衣物处理设备通过在外筒单元设置有允许水进出的透水孔,保证了水能够直接穿过外筒之后通过内外筒之间的连通结构进入内筒并将衣物浸湿。基于这样的设计,无需设置专门的进水管路即可完成进出水,如将衣物处理设备整体放置于水浴环境中,水即可通过外筒单元上的透水孔和内外筒之间的连通结构进入内筒中以完成洗涤工作。同理,水也可以通过外筒单元上的透水孔和内外筒之间的连通结构排出设备外。也就是说,进水、洗涤和排水的过程是同时进行或者说不明确区分的,因此省略了进水管路、出水管路及相应的控制程序(如关于进水、出水启停的控制程序),从而实现了一种全新的洗涤方式,如可以将设备整体直接放置于盛有水的器皿(如盆、筒等)或者存有水的位置(如小型水池),用户只需根据实际情况换水即可完成衣物的清洁。

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外筒单元包括外筒和盖体构件,将盖体构件与内筒配合以形成容纳衣物的洗涤腔,前述的透水孔可以设置于外筒和/或盖体构件。优选地,可以在洗涤腔的内壁设置有揉搓筋以便于在洗涤过程中对衣物揉搓翻转从而提高了衣物在同等处理水平下的洗净程度,改善了衣物处理设备的使用性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动力单元包括驱动电机和传动构件(如一级或者多级减速器),驱动电机通过传动构件与内筒相连接,如传动构件的动力输出端穿过外筒并与内筒相连接。驱动电机和传动构件均设置成能够在水浴环境中工作以便于更好地实现衣物处理设备对于水浴环境的适应性。外筒单元还包括设置于外筒上的支架,驱动电机固定连接于支架上从而实现在无外力支撑的情况下衣物处理设备能依靠支架支撑于形成水浴环境的目标位置,如盆底或者水池底,以便提高设备整体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并结合类似侧开式滚筒洗衣机的便携式洗衣机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衣物处理设备,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的便携式洗衣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的便携式洗衣机的爆炸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的便携式洗衣机的外筒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的便携式洗衣机的外筒单元的盖体构件的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的便携式洗衣机的内筒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列表:

1、动力单元;2、外筒单元;3、内筒;11、驱动电机;12、传动构件;21、外筒;22、盖体构件;23、支架;24、透水孔;31、通孔;32、揉搓筋;111、机架;211、安装过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例如,虽然本实施方式是根据附图1示出的结构类似侧开式滚筒洗衣机的便携式洗衣机进行描述的,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对其作出调整,以便适应具体的应用场合。如,本实用新型的衣物处理设备还可以为与波轮洗衣机或顶开式滚筒洗衣机类似的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首先参照图1和图2,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的便携式洗衣机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的便携式洗衣机的爆炸图。如图1和图2所示并按照图1中的方位,洗衣机主要包括动力单元1、外筒单元2以及内筒3,其中,动力单元1的动力输出端与内筒3相连接以带动内筒3相对于外筒单元2旋转,内筒3上设置有允许外筒单元2中的水进出内筒3的连通结构(如内筒3上设置有多个通孔31),外筒单元2上设置有允许水进出的透水孔24以保证洗衣机外部的水能够直接穿过外筒单元2进入内筒3将衣物浸湿,作为一种示例,可以将洗衣机整体放置于水浴环境(如盛满水的水盆)中,此时,洗衣机外部的水经外筒单元2上的透水孔24以及内筒3上的通孔31以水盆-外筒单元-内筒作为进水路径到达内筒3并与衣物接触以完成进水工作进而在动力单元的作用下对衣物进行清洗,同时,水也可以通过外筒单元2上的透水孔24和内筒3上的通孔31排出,即内筒3内的水经内筒3上的通孔31以及外筒单元2上的透水孔24以内筒-外筒单元-水盆作为出水路径到达水盆完成排水工作。可以看出,洗衣机无需进水管路、出水管路及相应的控制程序即可完成进出水过程。因此在满足基本洗涤功能的前提下,洗衣机的精简化结构使得洗衣机的体积以及重量大幅度降低从而达到便于携带的要求。

其次参照图3和图4并继续参照图2且按照图2的方向,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的便携式洗衣机的外筒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的便携式洗衣机的外筒单元的盖体构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外筒单元2主要包括外筒21以及设置于外筒21右侧端部且与外筒21匹配连接的盖体构件22,盖体构件22能够与内筒3配合形成容纳衣物的洗涤腔。如图3和图4所示,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外筒21的侧壁以及靠近动力单元1的端部设置有透水孔24并且在盖体构件22上也均匀分布有透水孔24以增加水流通路从而实现水的快速进出。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透水孔24的设置位置不限于上述情形,如,还可以仅在盖体构件22上或外筒21的侧壁上开设透水孔24,准确来说,只要外筒21和盖体构件22中至少一方开设有透水孔24即可实现水进入外筒21的要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对透水孔24的位置进行合理的设置,只要能实现水通过该透水孔24进出外筒21的要求即可。

仍然参照图2和图4,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盖体构件22包括一个盖体,即单盖结构,单盖结构与外筒21相连接并与内筒配合形成洗涤腔。作为一种示例,单盖可枢转地设置于外筒以便在单盖相对于外筒21枢转关闭时即可形成洗涤腔,这种单盖式结构可以同时实现内外筒的关闭和开启以便于用户使用。

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置单盖与外筒的连接方式,只要满足二者可相对打开/关闭的功能即可。如可以将单盖与外筒21采用螺接的形式,即,在单盖的内缘设置有内螺纹,相应地,在外筒21的边缘设置有与内螺纹对应的外螺纹,并且,单盖也可以设置于内筒上,如将内筒3的边缘设置有与单盖上的内螺纹匹配的外螺纹。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盖体构件22不仅限于上述单盖这一种形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置盖体的具体形式。如盖体构件22还可以为双盖结构,具体而言,盖体构件22包括外筒盖和内筒盖,其中,内筒盖与内筒3形成能容纳衣物的洗涤腔,外筒盖与内筒盖为联动结构且该联动结构且以可活动的方式设置于外筒21上,如外筒21及内筒3为一体成型结构,并且该结构枢转设置于外筒21上,以便于实现内外筒盖的同时关闭及开启。

当然,在盖体构件为双盖结构的情况下,外筒盖和内筒盖也不仅限于上述的联动结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对盖体构件的形式进行灵活调整。如,外筒盖和内筒盖也可以彼此独立地分别设置于外筒21和内筒3,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内筒盖和外筒盖可以分别枢转设置于内筒3和外筒21,这样一来,可以根据需要独立地打开或关闭从而彼此互不干涉、独立运作。

接下来参照图5并继续参照图4,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的便携式洗衣机的内筒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和图5所示,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盖体构件22与内筒3形成的洗涤腔的内壁设置有多个揉搓筋32以便于在洗涤过程中对衣物揉搓翻转从而提高衣物的洁净度。如作为一种示例,在盖体构件22靠近内筒3的一侧设置有四个呈十字分布的揉搓筋32,在内筒3的侧壁及底部也均匀设置有揉搓筋32,通过上述设置可以实现在内筒3旋转的过程中全方位地对衣物进行揉搓清洗。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揉搓筋32的个数、形状和位置不仅限于上述这一种具体形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置揉搓筋32的具体形式。由于洗涤腔是由内筒3以及盖体构件22形成的,因此只要在内筒3和盖体构件22至少一个上设置有揉搓筋32,即可实现揉搓衣物以从而提高了衣物在同等处理水平下的洗净程度。

再次参照图1和图3,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动力单元1包括驱动电机11以及传动构件12,驱动电机11通过传动构件12与内筒3相连接,如传动构件12为多级减速器,外筒21上设置有安装过孔211,多级减速器的动力输出端穿过安装过孔211并与内筒3相连接以带动内筒3相对于外筒21旋转。动力单元1设置成至少一部分能够在水浴环境中工作以保证洗衣机能在水中正常工作,优选地,将驱动电机11和传动构件12均设置成能够在水浴环境中工作以便于更好地实现衣物处理设备对于水浴环境的适应性,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驱动电机11为防水电机,传动构件12为多级水减速器。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上述动力单元及其连接方式只是一种优选的示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不恰当的限定。如,也可以仅将传动构件12设置为防水结构,驱动电机11在洗涤过程中始终置于水浴环境的外部,或者在极简的情形下动力单元1只包括具有防水功能的驱动电机11等其他可行性方式,只要能实现洗衣机在水浴环境稳定工作的目的即可。

最后参照图1和图2,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外筒单元2还包括与外筒21固定连接的支架23,驱动电机11固定连接于支架23上从而实现在无外力支撑的情况下洗衣机能依靠支架23支撑于形成水浴环境的目标位置,如盆底或者水池底等,以便提高设备整体的稳定性,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驱动电机11包括呈L形的机架111,机架111的一端与支架23固定连接。并且,如图3所示,透水孔24设置于外筒21的侧壁靠近支架23的位置,使得外筒21为一个半封闭式的结构,既保证洗涤水穿过外筒21进入内筒3与衣物接触,又避免洗涤水因内筒3的转动而溅到外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洗衣机通过在外筒单元2设置透水孔以实现洗衣机的一种全新的水下工作模式,即改变了进水、洗涤和排水的原理以及时机的一种全新模式,具体而言,在洗涤的全程中均伴随着自由地进水和排水,结构简单、设计巧妙,使得洗衣机的体积以及重量大幅度降低,便于携带。此外,具有防水功能的动力单元能够使洗衣机整体淹没在水浴环境中,提高了洗衣机的对应用场景的适用性,通过支架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衣物设备在水下工作期间的稳定性。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