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棉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65230发布日期:2018-12-05 20:05阅读:319来源:国知局
原棉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原棉处理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原棉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对原棉的漂白处理是在碱性环境下,以双氧水(过氧化氢)为助剂,加热至指定温度,持续一段时间之后将原棉取出,从而完成原棉的漂白。其中的原棉在经过漂白处理后,需要经过清水漂洗将原棉吸附的碱性溶液以及双氧水冲去,以避免原棉在碱性环境下发生损伤,然而,原棉在经过漂洗后,原棉本身就呈现了碱性,还残留了一些水锈、铁锈,这些残留用清水是很难完全去除的,长此以往,原棉会出现发白、变旧,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在漂洗过后,还需要加入中和酸粉进行中和处理。

然而现有技术中,原棉在漂白、漂洗和中和工序中进行相应处理时,都是将松散的原棉导入相应的缸体内,在完成相应的处理后,都需要人工或机器将原棉一点点的捞出后再移至下一工序,费时费力,同时,原棉在捞出后本身会吸附大量的液体,其在移至下一工序时,不但造成前道工序中处理液的浪费,还会影响当前工序的处理,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原棉处理系统,以缓解现有技术中的原棉处理系统中原棉在各工序之间转移时费时费力且易造成资源浪费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原棉处理系统,包括原棉漂白装置、原棉漂洗装置、原棉中和装置以及原棉盛放装置;

所述原棉漂白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用于漂白原棉的第一缸体,所述原棉漂洗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用于漂洗原棉的第二缸体,所述原棉中和装置包括用于中和原棉的第三缸体,所述原棉盛放装置均能够固设在所述第一缸体、所述第二缸体和所述第三缸体内;

所述原棉盛放装置包括下端开口的容置桶以及套设在容置桶内的底板,所述容置桶的顶部设有一组第一起吊件,所述容置桶的侧壁上设有用于投入或取出原棉的置料口以及用于封闭所述置料口的挡门,所述容置桶的侧壁和所述挡门上均设有透水孔,所述容置桶下端开口处设有限制所述底板脱出的卡边,所述底板和所述容置桶顶面之间的区域为原棉容置腔,原棉的最小单元不能穿过所述透水孔以及所述底板外边缘和所述容置桶内壁之间的缝隙;

所述底板上端面延伸设有连杆,所述连杆的长度大于所述容置桶的高度,所述容置桶的顶部对应设有供所述连杆穿过的通孔,所述连杆的末端设有第二起吊件。

进一步的;所述原棉漂白设备还包括一个配料桶以及一个回收桶,所述第一缸体的侧壁上设有料液进口和第一废液出口,所述料液进口连接有配料管,所述配料管上设有第一开关阀且另一端与所述配料桶连接,所述第一废液出口连接有第一出料管,所述第一出料管上设有第二开关阀,且所述第一出料管的另一端与所述回收桶连接;

所述回收桶内设有检测废液内助剂含量的助剂检测单元,所述回收桶上设有用于向内部添加助剂的助剂添加口,所述回收桶和所述配料桶之间连接有用于将所述回收桶内的料液输送至所述配料桶内的输送管。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缸体的侧壁上设有清水进口和第二废液出口,所述清水进口连接有进水管,所述进水管上设有第三开关阀,所述第二废液出口连接有第二出料管,所述第二出料管上设有第四开关阀,且所述第二出料管的另一端与所述回收桶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配料管与所述配料桶之间连接有第一抽水泵,所述输送管与所述回收桶之间连接有第二抽水泵。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废液出口/所述第二废液出口位置处设有用于过滤废液内固体悬浮物的过滤装置,所述过滤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缸体/所述第二缸体的内腔内。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缸体/所述第二缸体的侧壁与底部接触位置处设有冲洗口,所述冲洗口连接有污水排出管,所述排出管末端设有第五开关阀。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缸体和所述第三缸体内均悬空设有能够固定原棉盛放装置的固定架,所述固定架相对的两侧各设有一个传动轴,所述传动轴包括两个高度不同且相对固定设置的水平轴,两个所述水平轴的活动端分别与所述固定架和所述第二缸体/所述第三缸体的内侧壁枢接,所述第二缸体和所述第二缸体的旁侧均设有电机,一个所述传动轴中与所述第二缸体/所述第三缸体内侧壁枢接的所述水平轴末端与所述电机驱动连接,所述电机能够驱动所述固定架在所述第二缸体/所述第三缸体内做圆周运动。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架为上端开口的圆柱体形框架,所述容置桶为空心圆柱体形,所述底板为圆板形,所述容置桶能够套设固定在所述固定架内。

进一步的;所述传动轴为Z形轴,两个所述水平轴之间的高度差为2cm-5cm。

进一步的;所述置料口包括投料口和出料口,所述投料口设置在所述容置桶侧壁靠近顶部位置处,所述出料口设置在所述容置桶侧壁靠近底部位置处。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原棉处理系统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原棉处理系统包括原棉漂白装置、原棉漂洗装置、原棉中和装置以及原棉盛放装置;其中,原棉漂白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缸体,原棉漂洗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第二缸体,原棉中和装置包括第三缸体,原棉盛放装置包括下端开口的容置桶以及能够在容置桶内滑动的底板,其中,容置桶均能够固设在第一缸体。第二缸体和第三缸体内,容置桶通过在其下端开口处设置卡边以防止底板脱出容置桶,而原棉最小单元不能从底板和容置桶之间的缝隙脱出,保证了底板和容置桶顶部之间为原棉容置腔;此外,容置桶侧壁还设有透水孔和设有挡门的置料口,以保证漂白液能够进入容置腔内,置料口用于向容置腔内放入和取出原棉,挡门用于阻止容置腔内的原棉脱出;最后,还在容置桶的顶部设有第一起吊件以方便容置桶整体的移动。同时还在底板上端面延伸设置连杆,连杆末端穿过容置桶顶部并固定有第二起吊件,通过第二起吊件也能完成容置桶整体的移动。

原棉盛放装置的具体操作如下,首先将原棉包拆成松散状态,将底板移动至容置桶的最下端并与挡边抵接,然后通过容置口向容置腔内投入原棉,直至充满整个容置腔,随后关闭挡门以完成容置腔的封闭,此时,容置腔内的原棉整体应处于较松散状态以方便漂白液的充分渗透;随后通过起吊装置与第一起吊件连接,将容置桶转移至第一缸体内,此时第一缸体内的漂白液能够通过透水孔与容置腔内的原棉充分接触以完成对原棉的漂白工作;最后,当漂白完成后,通过起吊装置与第二起吊件连接,此时,随着起吊装置的上移,底板首先沿着容置桶内壁向上移动,进而缩小容置腔的体积,完成对内部原棉的挤压,原棉内部的大部分漂白液被挤出容置桶之外,当容置桶整体脱离第一缸体时,不但将全部的原棉直接带出,还会使原棉内的漂白液尽可能的少,省时省力的同时,减少了漂白液的带出,避免了漂白液浪费。同理,在容置桶从第一缸体脱出时可以直接放入第二缸体进行漂洗工作,漂洗完成后同样通过第二起吊件将容置桶整体提出并放入第三缸体内进行中和工作。整个过程中,各个工序中的原棉取放简单直接,省时省力,且被提出后不会带走大量的原缸体内的溶液,节省当前工序资源的同时,还减少了在下一工序的处理难度,满足人们的需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原棉处理系统中第一缸体、回收桶和配料桶相互连接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原棉处理系统中第二缸体、回收桶和配料桶相互连接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原棉处理系统中第三缸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原棉处理系统中第二缸体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原棉处理系统中原棉盛放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原棉处理系统中原棉盛放装置的剖视图。

图标:10-第一缸体;20-第二缸体;30-第三缸体;40-回收桶;50-配料桶;60-配料管;70-第一出料管;80-进水管;90-第二出料管;100-污水排出管;110-输送管;120-第一开关阀;130-第二开关阀;140-第三开关阀;150-第四开关阀;160-第五开关阀;170-第一抽水泵;180-第二抽水泵;190-原棉盛放装置;200-固定架;210-传动轴;220-电机;1901-容置桶;1902-底板;1903-连杆;1904-第一起吊件;1905-第二起吊件;19011-透水孔;19012-卡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原棉处理系统,包括原棉漂白装置、原棉漂洗装置、原棉中和装置以及原棉盛放装置190;原棉漂白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用于漂白原棉的第一缸体10,原棉漂洗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用于漂洗原棉的第二缸体20,原棉中和装置包括用于中和原棉的第三缸体30,原棉盛放装置190均能够固设在第一缸体10、第二缸体20和第三缸体30内;原棉盛放装置190包括下端开口的容置桶1901以及套设在容置桶1901内的底板1902,容置桶1901的顶部设有一组第一起吊件1904,容置桶1901的侧壁上设有用于投入或取出原棉的置料口以及用于封闭置料口的挡门,容置桶1901的侧壁和挡门上均设有透水孔19011,容置桶1901下端开口处设有限制底板1902脱出的卡边19012,底板1902和容置桶1901顶面之间的区域为原棉容置腔,原棉的最小单元不能穿过透水孔19011以及底板1902外边缘和容置桶1901内壁之间的缝隙;底板1902上端面延伸设有连杆1903,所述连杆1903的长度大于所述容置桶1901的高度,容置桶1901的顶部对应设有供连杆1903穿过的通孔,连杆1903的末端设有第二起吊件1905。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原棉处理系统包括原棉漂白装置、原棉漂洗装置、原棉中和装置以及原棉盛放装置190;其中,原棉漂白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缸体10,原棉漂洗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第二缸体20,原棉中和装置包括第三缸体30,原棉盛放装置190包括下端开口的容置桶1901以及能够在容置桶1901内滑动的底板1902,其中,容置桶1901均能够固设在第一缸体10。第二缸体20和第三缸体30内,容置桶1901通过在其下端开口处设置卡边19012以防止底板1902脱出容置桶1901,而原棉最小单元不能从底板1902和容置桶1901之间的缝隙脱出,保证了底板1902和容置桶1901顶部之间为原棉容置腔;此外,容置桶1901侧壁还设有透水孔19011和设有挡门的置料口,以保证漂白液能够进入容置腔内,置料口用于向容置腔内放入和取出原棉,挡门用于阻止容置腔内的原棉脱出;最后,还在容置桶1901的顶部设有第一起吊件1904以方便容置桶1901整体的移动。同时还在底板1902上端面延伸设置连杆1903,连杆1903末端穿过容置桶1901顶部并固定有第二起吊件1905,通过第二起吊件1905也能完成容置桶1901整体的移动。

原棉盛放装置190的具体操作如下,首先将原棉包拆成松散状态,将底板1902移动至容置桶1901的最下端并与挡边抵接,然后通过容置口向容置腔内投入原棉,直至充满整个容置腔,随后关闭挡门以完成容置腔的封闭,此时,容置腔内的原棉整体应处于较松散状态以方便漂白液的充分渗透;随后通过起吊装置与第一起吊件1904连接,将容置桶1901转移至第一缸体10内,此时第一缸体10内的漂白液能够通过透水孔19011与容置腔内的原棉充分接触以完成对原棉的漂白工作;最后,当漂白完成后,通过起吊装置与第二起吊件1905连接,此时,随着起吊装置的上移,底板1902首先沿着容置桶1901内壁向上移动,进而缩小容置腔的体积,完成对内部原棉的挤压,原棉内部的大部分漂白液被挤出容置桶1901之外,当容置桶1901整体脱离第一缸体10时,不但将全部的原棉直接带出,还会使原棉内的漂白液尽可能的少,省时省力的同时,减少了漂白液的带出,避免了漂白液浪费。同理,在容置桶1901从第一缸体10脱出时可以直接放入第二缸体20进行漂洗工作,漂洗完成后同样通过第二起吊件1905将容置桶1901整体提出并放入第三缸体30内进行中和工作。整个过程中,各个工序中的原棉取放简单直接,省时省力,且被提出后不会带走大量的原缸体内的溶液,节省当前工序资源的同时,还减少了在下一工序的处理难度,满足人们的需求。

具体的,本实施例还对原棉处理系统的具体结构做以下详细介绍。

首先,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原棉漂白设备还包括一个配料桶50以及一个回收桶40,第一缸体10的侧壁上设有料液进口和第一废液出口,料液进口连接有配料管60,配料管60上设有第一开关阀120且另一端与配料桶50连接,第一废液出口连接有第一出料管70,第一出料管70上设有第二开关阀130,且第一出料管70的另一端与回收桶40连接;回收桶40内设有检测废液内助剂含量的助剂检测单元,回收桶40上设有用于向内部添加助剂的助剂添加口,回收桶40和配料桶50之间连接有用于将回收桶40内的料液输送至配料桶50内的输送管110。

即当第一缸体10内的原棉漂白完成后,废液通过出料管流入回收桶40,此时,位于出料管上的第二开关阀130控制缸体与回收桶40之间的连通,随后,通过助剂检测单元能够检测回收桶40内废液内的助剂含量,此时,通过助剂添加口可以向回收桶40内投入相应的助剂,并在助剂检测单元的实时监测下重新调配出与标准漂白液配比相同的溶液,此时的溶液完全能够当作标准漂白液使用,此时,通过输送管110能够将回收桶40内配好的溶液重新补充注入配料桶50内,以等待下一次的漂白工作。该原棉漂白装置将废液重新回收利用,不但避免了废液中的剩余助剂的浪费,也极大地节约了水源,降低了漂白成本;且废液没有直接排出,也避免了助剂污染周围的环境。

进一步的,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二缸体20的侧壁上设有清水进口和第二废液出口,清水进口连接有进水管80,进水管80上设有第三开关阀140,第二废液出口连接有第二出料管90,第二出料管90上设有第四开关阀150,且第二出料管90的另一端与所述回收桶40连接。

即原棉在第二缸体20内漂洗完成后,产生的废水中漂白助剂达到一定含量后会从第二出料管90流出至回收桶40,同样可以添加助剂进行重新配比以再输送至配料桶50内,避免了废液中的剩余助剂的浪费,也极大地节约了水源,降低了原棉处理成本;且废液没有直接排出,也避免了助剂污染周围的环境。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配料管60与配料桶50之间连接有第一抽水泵170,输送管110与回收桶40之间连接有第二抽水泵180。

具体的,配料桶50和第一缸体10处于等高位置,配料管60与配料桶50的底部连通,其只有在第一抽水泵170的作用下才能完成漂白液由配料桶50向第一缸体10内的输送,其中,第一开关阀120只有在第一抽水泵170工作时才会打开,第一抽水泵170不工作时,第一开关阀120常闭,以避免第一缸体10内的漂白液回灌配料桶50。同时,由于回收桶40低于配料桶50,通过设置第二抽水泵180能够保证重新配好的溶液能够输送至配料桶50。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还在第一废液出口/第二废液出口位置处设有用于过滤废液内固体悬浮物的过滤装置,过滤装置设置在第一缸体10/第二缸体20的内腔内。

原棉在漂洗和漂白过程中,会有细小纤维等固体杂质脱落,并通过透水孔19011落入第一缸体10/第二缸体20内,在原棉漂洗或漂洗完成并捞出后,固体杂质会留存在废液中,此时,通过在第一废液出口/第二废液出口处设置过滤装置,在废液通过第一废液出口/第二废液出口流入至回收桶40时,固体杂质被过滤留在第一缸体10/第二缸体20内,此时流入至回收桶40内的废液中基本没有固体杂质存在,保证了废液的可回收利用。

在上述基础上,本实施例在第一缸体10/第二缸体20的侧壁与底部接触位置处设有冲洗口,冲洗口连接有污水排出管100,排出管末端设有第五开关阀160。

即在第一缸体10/第二缸体20内的绝大部分废液由第一废液出口/第二废液出口排入至回收桶40后,在第一缸体10/第二缸体20内留存的残余废液含有大量固体杂质,不能再回收利用,此时,通过打开第五开关阀160,能够将残余废液由冲洗口放出,也可以在此时冲洗第一缸体10/第二缸体20的内腔,以为下一批次的原棉漂洗工作做准备。

进一步的,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二缸体20和第三缸体30内均悬空设有能够固定原棉盛放装置190的固定架200,固定架200相对的两侧各设有一个传动轴210,传动轴210包括两个高度不同且相对固定设置的水平轴,两个水平轴的活动端分别与固定架200和第二缸体20/第三缸体30的内侧壁枢接,第二缸体20和第二缸体20的旁侧均设有电机220,一个传动轴210中与第二缸体20/第三缸体30内侧壁枢接的水平轴末端与电机220驱动连接,电机220能够驱动固定架200在第二缸体20/第三缸体30内做圆周运动。

即通过电机220驱动固定架200以电机220转轴的水平中心轴线为轴做圆周运动,此时的圆周运动频率高、振幅小,原棉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被充分漂洗和中和,漂洗中和效果好,且原棉还不会因为离心力过大而造成原棉最小单元相互缠绕堆积,保证了原棉的质量。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设置固定架200为上端开口的圆柱体形框架,容置桶1901为空心圆柱体形,底板1902为圆板形,容置桶1901能够套设固定在固定架200内。

此时,容置桶1901套设在固定架200内后,两者之间的相互接触面积较大,不会对本身和固定架200造成很严重的变形。此外,圆板形底板1902在与容置桶1901的长度方向做相对滑动的同时,还能绕着容置桶1901中心轴线旋转,通过本身的自转能够减少其与容置桶1901内壁的阻力,使其滑动更方便。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还设置传动轴210为Z形轴,两个水平轴之间的高度差为2cm-5cm。

其中,Z形轴与第二缸体20/第三缸体30侧壁枢接处采用密封处理,两个水平轴的高度差为2cm-5cm,保证原棉能够被漂洗中和更干净彻底的情况下,仍能均匀的分布在原棉容置腔内。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的置料口包括投料口和出料口,投料口设置在容置桶1901侧壁靠近顶部位置处,出料口设置在容置桶1901侧壁靠近底部位置处。

投料口和出料口同样由挡门封闭连接,通过设置投料口和出料口,可以在容置桶1901一直处于竖直状态时,即可完成原棉的投入和取出,简单方便。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