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烫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303887发布日期:2018-12-18 21:59阅读:163来源:国知局
挂烫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小家电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挂烫机。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挂烫机一般包括挂烫机机体以及向下安装至挂烫机机体上的水箱结构。拆卸水箱时,将水箱向上卸下。上述水箱的装卸形式使得挂烫机上部需要有避让水箱的空间,使得挂烫机整体占用的体积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挂烫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挂烫机底部占用空间较大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挂烫机,包括:主机组件,包括壳体;水箱,沿水平方向安装至壳体的一侧,且水箱通过锁定结构可拆卸地设置在壳体上;喷头组件,位于主机组件的上方;蒸汽发生器,水箱内的水经过蒸汽发生器后所生成的蒸汽流入至喷头组件,并从喷头组件喷出。

进一步地,锁定结构为卡接结构。

进一步地,锁定结构包括相互配合的卡槽以及卡扣,卡槽与卡扣中的一个设置在水箱上,卡槽与卡扣中的另一个设置在壳体上。

进一步地,卡扣可移动地设置在壳体上,卡扣具有锁定位置以及解锁位置,当卡扣处于锁定位置时,卡扣与卡槽配合,当卡扣处于解锁位置时,卡扣与卡槽分离。

进一步地,壳体上穿设有按钮,按钮与壳体之间设置有第一弹性复位件,卡扣与壳体之间设置有第二弹性复位件。

进一步地,壳体内具有用以容纳卡扣的第一容纳空间,壳体的侧壁上设置有用以避让卡扣的避让孔,部分卡扣能够从避让孔处穿出并与卡槽配合。

进一步地,第一容纳空间内设置有固定板,固定板上设置有向按钮延伸的第一套筒和向卡扣延伸的第二套筒,第一弹性复位件为第一弹簧,第一弹簧的一端套设在第一套筒上,第二弹性复位件为第二弹簧,第二弹簧的一端套设在第二套筒上。

进一步地,壳体包括相互扣合的第一盖体以及第二盖体,第二盖体包括板状部以及设置在板状部顶部的凸出部,凸出部的内部形成第一容纳空间,避让孔位于凸出部的侧壁上,第一盖体与板状部之间形成用以容纳蒸汽发生器的第二容纳空间。

进一步地,第二容纳空间内可移动地设置有顶杆,顶杆与第二盖体之间设置有第三弹性复位件,以使当水箱安装至壳体上时,顶杆能够抵顶在水箱上。

进一步地,板状部的内壁上设置有向内延伸的导向筒,导向筒的侧壁的后部设置有卡口,顶杆包括顶杆本体以及顶杆后盖,顶杆本体包括能够从第二容纳空间伸出的第一杆段以及位于第二容纳空间内的第二杆段,顶杆后盖上设置有与卡口配合的卡钩,第三弹性复位件为第三弹簧,第三弹簧的第一端抵接在第一杆段与第二杆段的连接处,第三弹簧的第二端抵接在顶杆后盖上。

进一步地,顶杆后盖的靠近第一盖体的端面上设置有定位筒,第一盖体上设置有与定位筒配合的定位柱。

进一步地,第一盖体的底部设置有支撑板,支撑板、第二盖体以及凸出部的底部之间形成容纳水箱的第三容纳空间,支撑板与水箱之间设置有限位结构。

进一步地,水箱包括相互配合的水箱前盖和水箱后盖,水箱前盖高于水箱后盖,水箱前盖的高于水箱后盖的部分为延伸部,延伸部位于凸出部的周向外侧,且延伸部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一凸起,第一凸起与延伸部的内壁之间形成卡槽。

进一步地,按钮的按压方向与卡扣的收缩方向呈角度设置,按钮包括主体部以及设置在主体部的远离水箱的一端的配合部,配合部的内表面为在按钮的按压方向上逐渐向外延伸的第一斜面,卡扣包括基体以及设置在基体的外端的钩部,基体上设置有在按钮的按压方向上逐渐向外延伸的第二斜面,第一斜面与第二斜面配合,当按钮受到外力时,第一斜面能够对第二斜面施加沿卡扣的收缩方向的分力,以使卡扣能够由锁定位置移动至解锁位置。

进一步地,按钮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二凸起,壳体上设置有与第二凸起配合的导向槽以使按钮能够沿预定方向移动。

进一步地,卡扣为两个,两个卡扣的收缩方向相反。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挂烫机包括水箱,水箱沿水平方向安装至所述壳体的一侧。由于水箱的安装方向为沿水平方向安装,因此水箱的上部不需要设置避让水箱的避让空间,因此挂烫机的一些必要的零部件即可布置在水箱的上方,使得挂烫机呈现瘦高的外形,减小挂烫机横向的占用空间,从而方便用户收纳。此外,由于水箱通过锁定结构可拆卸地设置在壳体上,因此当主机组件倾倒时,水箱仍能牢固地装在主机组件上,避免水箱内的水洒出。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挂烫机的实施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的挂烫机的主机组件与支撑座配合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1的挂烫机的水箱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1的挂烫机在未安装水箱时的剖视示意图,其中,图4示出了按钮以及卡扣;

图5示出了图4的挂烫机的K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图1的挂烫机在卡扣处于锁定位置时的剖视示意图;

图7示出了图1的挂烫机在卡扣处于解锁位置时的剖视示意图;

图8示出了图1的挂烫机的部分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其中,图8示出了固定板;

图9示出了图1的挂烫机的另一位置的剖视示意图,其中,图9示出了顶杆;

图10示出了图1的挂烫机的壳体的纵剖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0示出了顶杆;

图11示出了图10的壳体的L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2示出了图1的挂烫机的壳体与水箱配合的纵剖结构示意图;

图13示出了图1的挂烫机的蒸汽发生器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14示出了图13的蒸汽发生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5示出了图14的蒸汽发生器的C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6示出了图13的蒸汽发生器的主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7示出了图13的蒸汽发生器的纵剖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7示出了加热装置;以及

图18示出了图13的蒸汽发生器的另一位置的纵剖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8示出了密封结构。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流道;5、温控器;11、主机组件;111、壳体;1111、避让孔;1112、导向槽;112、支撑板;114、第一盖体;1141、定位柱;115、第二盖体;1151、板状部;1152、凸出部;1153、导向筒;1154、卡口;12、杆体;13、喷头组件;40、蒸汽发生器;41、壳本体;411、进水口;412、出气口;413、主体;414、盖体;42、挡筋组;421、第一挡筋;422、第二挡筋;423、第一横筋;425、第二横筋;426、第二加强筋;43、加热装置;431、平行管段;432、连接管段;44、密封结构;45、过热保护装置;50、水箱;531、卡槽;532、卡扣;5321、基体;5322、钩部;5323、第二斜面;533、按钮;5331、主体部;5332、配合部;5333、第一斜面;5334、第二凸起;534、第一弹性复位件;535、第二弹性复位件;536、固定板;5361、第一套筒;5362、第二套筒;537、顶杆;5371、顶杆本体;5372、顶杆后盖;5373、第一杆段;5374、第二杆段;5375、卡钩;5376、定位筒;538、第三弹性复位件;539、限位结构;543、第一凸起;551、水箱前盖;552、水箱后盖;90、支撑座。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挂烫机包括:主机组件11、水箱50、喷头组件13以及蒸汽发生器40。其中,主机组件11包括壳体111。水箱50沿水平方向安装至壳体111的一侧,且水箱50通过锁定结构可拆卸地设置在壳体111上。喷头组件13位于主机组件11的上方。水箱50内的水经过蒸汽发生器40后所生成的蒸汽流入至喷头组件13,并从喷头组件13喷出。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挂烫机包括水箱50,水箱50沿水平方向安装至壳体的一侧。由于水箱50的安装方向为沿水平方向安装,因此水箱50的上部不需要设置避让水箱的避让空间,因此挂烫机的一些必要的零部件即可布置在水箱50的上方,使得挂烫机呈现瘦高的外形,减小挂烫机横向的占用空间,从而方便用户收纳。此外,由于水箱50通过锁定结构可拆卸地设置在壳体111上,因此当主机组件11倾倒时,水箱50仍能牢固地装在主机组件11上,避免水箱50内的水洒出。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水箱50侧向装入壳体111,在保证水箱安装稳定的同时,方便取下水箱,从而改善用户的使用体验。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挂烫机还包括杆体12,杆体12设置在喷头组件13与主机组件11之间。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杆体12为伸缩杆以满足用户不同的需要。

如图2至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锁定结构为卡接结构。上述结构简单,成本低。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知道,锁定结构不限于上述卡接结构,还可以为插接结构、磁性结构等,只要能够实现将水箱50锁定在壳体111上即可。

如图2、图3、图6和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锁定结构包括相互配合的卡槽531以及卡扣532,卡槽531与卡扣532中的一个设置在水箱50上,卡槽531与卡扣532中的另一个设置在壳体111上。上述结构简单,易于实现。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知道,锁定结构的具体结构不限于此,还可以通过两个卡扣相互卡合。

如图4至图8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卡扣532可移动地设置在壳体111上,卡扣532具有锁定位置以及解锁位置,当卡扣532处于锁定位置时,卡扣532与卡槽531配合,当卡扣532处于解锁位置时,卡扣532与卡槽531分离。上述结构简单,便于拆卸。

如图4至图8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11上穿设有按钮533,按钮533与壳体111之间设置有第一弹性复位件534,卡扣532与壳体111之间设置有第二弹性复位件535。当按钮533受到用户施加的外力时,按钮533能够对卡扣532施加抵顶力,以使卡扣532能够由锁定位置移动至解锁位置,当按钮533受到的外力消失时,按钮533能够在第一弹性复位件534的作用下回复至初始位置,卡扣532能够在第二弹性复位件535的作用下回复至锁定位置。上述简单,不必设置其他驱动机构即可使卡扣532和按钮533在不受外力的情况下回复至初始位置,因而降低了生产成本。

如图4和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11内具有用以容纳卡扣532的第一容纳空间,壳体111的侧壁上设置有用以避让卡扣532的避让孔1111,部分卡扣532能够从避让孔1111处穿出并与卡槽531配合。上述结构使得卡扣532只需部分裸露在外即可实现锁定,因而使得挂烫机的外观更加美观。

如图4和图8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容纳空间内设置有固定板536,固定板536上设置有向按钮533延伸的第一套筒5361和向卡扣532延伸的第二套筒5362,第一弹性复位件534为第一弹簧,第一弹簧的一端套设在第一套筒5361上,第二弹性复位件535为第二弹簧,第二弹簧的一端套设在第二套筒5362上。上述固定板536能够定位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从而使得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的端部处于预定位置。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11包括相互扣合的第一盖体114以及第二盖体115,第二盖体115包括板状部1151以及设置在板状部1151顶部的凸出部1152,凸出部1152的内部形成第一容纳空间,避让孔1111位于凸出部1152的侧壁上,第一盖体114与板状部1151之间形成用以容纳蒸汽发生器40的第二容纳空间。上述结构简单,易于装配。

如图9至图1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容纳空间内可移动地设置有顶杆537,顶杆537与第二盖体115之间设置有第三弹性复位件538,以使当水箱50安装至壳体111上时,顶杆537能够抵顶在水箱50上。在取出水箱50时,顶杆537能够为水箱50提供向外的推力,以使水箱50远离壳体111。因此,上述结构能够对用户取下水箱50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使得水箱50更易取出,进而改善用户的使用体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挂烫机的使用体验差的问题。

如图9和图1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板状部1151的内壁上设置有向内延伸的导向筒1153,导向筒1153的侧壁的后部设置有卡口1154,顶杆537包括顶杆本体5371以及顶杆后盖5372,顶杆本体5371包括能够从第二容纳空间伸出的第一杆段5373以及位于第二容纳空间内的第二杆段5374,顶杆后盖5372上设置有与卡口1154配合的卡钩5375,第三弹性复位件538为第三弹簧,第三弹簧的第一端抵接在第一杆段5373与第二杆段5374的连接处,第三弹簧的第二端抵接在顶杆后盖5372上。上述结构简单,易于实现,成本低。

如图9和图1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顶杆后盖5372的靠近第一盖体114的端面上设置有定位筒5376,第一盖体114上设置有与定位筒5376配合的定位柱1141。上述结构能够防止顶杆后盖5372偏位,避免由于顶杆后盖5372偏位所导致的卡钩5375从卡口1154内脱出。

如图1至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盖体114的底部设置有支撑板112,支撑板112、第二盖体115以及凸出部1152的底部之间形成容纳水箱50的第三容纳空间。上述结构使得主机组件11的空间利用最大化,尽可能的减小主机组件11在横向方向上占用的空间,以便于用户收纳。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支撑板112与水箱50之间设置有限位结构539,优选地,限位结构539包括设置在支撑板112上的限位孔以及设置在水箱50的底部的限位凸起。上述结构使得水箱50的上下两侧均能够被定位,从而使得水箱50的安装更加稳定。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水箱50包括相互配合的水箱前盖551和水箱后盖552,水箱前盖551高于水箱后盖552,水箱前盖551的高于水箱后盖552的部分为延伸部,延伸部位于凸出部1152的周向外侧,且延伸部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一凸起543,第一凸起543与延伸部的内壁之间形成卡槽531。上述结构简单,易于加工。此外,延伸部能够遮挡在凸出部1152的外侧,从而使得挂烫机的外观更加美观。

如图4、图6和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按钮533的按压方向与卡扣532的收缩方向呈角度设置,按钮533包括主体部5331以及设置在主体部5331的远离水箱50的一端的配合部5332,配合部5332的内表面为在按钮533的按压方向上逐渐向外延伸的第一斜面5333,卡扣532包括基体5321以及设置在基体5321的外端的钩部5322,基体5321上设置有在按钮533的按压方向上逐渐向外延伸的第二斜面5323,第一斜面5333与第二斜面5323配合,当按钮533受到外力时,第一斜面5333能够对第二斜面5323施加沿卡扣532的收缩方向的分力,以使卡扣532能够由锁定位置移动至解锁位置。在上述结构中,按钮533与卡扣532能够呈一定角度设置,按钮533与卡扣532的设置位置可以更加灵活(具体设置位置可以通过设计斜面的斜率来决定),满足不同的需要。

如图8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按钮533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二凸起5334,壳体111上设置有与第二凸起5334配合的导向槽1112以使按钮533在能够沿预定方向移动的同时无法旋转摆动。

如图4、图6和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卡扣532为两个,两个卡扣532的收缩方向相反。上述结构使得水箱50能够更加稳定、牢固地锁定在壳体111上,从而防止由于挂烫机倾倒所导致的水箱脱出。

下面对水箱的安装和取出过程进行简单的介绍:

如图6和图7所示,在安装水箱50时,先将水箱50底部限位凸起插入支撑板112上的限位孔,然后推进水箱50,水箱50顶部的第一凸起543推动壳体111上的两个卡扣532向内侧滑动,第二弹性复位件535收缩。当第一凸起543与卡扣532脱离时,卡扣532回弹并伸入至卡槽531内以卡紧水箱50。同时,水箱50将顶杆537向内推动,顶杆537内侧弹簧收缩。

如图6和图7所示,在取下水箱50时,按压水箱50的按钮533,按钮533带动两侧卡扣532向内侧滑动,第二弹性复位件535收缩,此时,壳体111顶部的卡扣532从卡槽531内移出,同时,顶杆537内侧的第三弹性复位件538回弹伸长,将顶杆537向外推出,从而将水箱50顶出,此时,可取下水箱50。

如图13至图18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蒸汽发生器40内具有进水口411、出气口412以及连接在进水口411和出气口412之间的曲折的流道1,水经过流道1后所生成的蒸汽流入至喷头组件13内,并从喷头组件13处喷出,蒸汽发生器40位于控制板的上方或者下方。上述结构使得蒸汽发生器40的体积较小,因此可以直接将蒸汽发生器40放置于壳体111内部。当蒸汽发生器40位于壳体111内部时,蒸汽发生器40位于控制板的上方或者下方,上述结构使得壳体111在横向方向上所占用的空间大大减小,从而使得挂烫机呈细长状,进而方便用户收纳,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挂烫机的占用空间大的问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蒸汽发生器40的结构以及水箱的拿取形式综合作用,能够使得挂烫机在横向方向上所占用的空间最小化,从而进一步方便用户进行收纳。

由于挂烫机呈细长状,因此容易放置不稳。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挂烫机还包括设置于主机组件11下方的支撑座90,上述结构能够提高挂烫机的稳定性。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主机组件11与支撑座90可拆卸地设置,从而进一步方便用户收纳。

如图13至图18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蒸汽发生器40包括壳本体41、设置在壳本体41的内壁上的挡筋组42以及设置在壳本体41上以对流道1内的流体进行加热的加热装置43,挡筋组42包括在壳本体41的周向方向和轴向方向均错位设置的第一挡筋421和第二挡筋422,壳本体41的内壁、第一挡筋421和第二挡筋422形成流道1,出气口412位于进水口411的上方。通过上述结构所形成的流道1一方面流路较长,能够有效地将流道1内的液体进行加热,从而使得蒸汽的产生效率更高;另一方面,上述结构不易在流道1内生成水垢,从而保证蒸汽发生器的使用寿命。

如图16至图18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挡筋421为沿壳本体41的轴向方向布置的多个,和/或,第二挡筋422为沿壳本体41的轴向方向布置的多个。一方面上述结构能够进一步增加流道1的长度;另一方面,由于第一挡筋421设置在壳本体41的内壁上,因此增加了流道1的流道壁的面积,又由于流道壁的温度较高,因此壳本体41内的流体被加热的更加充分。上述两个方面均能够使得蒸汽的产生效率更高,从而提高了挂烫机的性能。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轴向指的是壳本体41的长度方向。上述壳本体41的截面的形状并不限于圆形、椭圆形、矩形等形状。

如图18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挡筋421与第二挡筋422设置在壳本体41的内壁上的相对的两侧,上述结构能够进一步增加流道1的长度,从而使得蒸汽的产生效率更高。

如图16至图18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挡筋421包括向内延伸的第一横筋423。上述结构简单,易于加工。需要说明的是,在图中未示出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挡筋421包括向内延伸的第一横筋423以及设置在第一横筋423与壳本体41的内壁之间的第一加强筋。上述结构一方面能够增加第一横筋423的强度,提高蒸汽发生器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能够增加流道壁的面积,从而提高蒸汽的生产效率。

如图15、图17和图18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挡筋422包括向内延伸的第二横筋425以及设置在第二横筋425与壳本体41的内壁之间的第二加强筋426。上述结构一方面能够增加第二横筋425的强度,提高蒸汽发生器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能够增加流道壁的面积,从而提高蒸汽的生产效率。需要说明的是,在图中未示出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二挡筋422可以包括向内延伸的第二横筋425,但不包括第二加强筋426。

如图18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挡筋421和第二挡筋422均为沿壳本体41的轴向方向布置的多个,第一挡筋421与第二挡筋422在壳本体41的轴向方向上交替设置,使得流道1形成多个相连的S弯的形状。上述结构使得流道1的长度能够达到最长,从而最大程度上提高蒸汽的产生效率。如图10所示,随着加热的进行,进入流道1内的流体由液态逐渐变为气态,由于蒸汽较轻,因此会向位于壳本体41顶部的出气口412流动,并最终从出气口412流出。蒸汽在上升过程中,有部分蒸汽的温度可能会下降,此时蒸汽将会冷凝称为冷凝水,然后由上至下回流至位于壳体底部的进水口411处,并从进水口411流至水泵内,但是,蒸汽并不会随冷凝水从进水口411流出,而是仅会从出气口412流出。

如图14和图18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壳本体41包括相互盖合的主体413以及盖体414,第一挡筋421设置在主体413上,第二挡筋422设置在盖体414上。上述结构简单,便于加工。

如图17和图18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加热装置43为发热管,发热管压铸在主体413内。

如图1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发热管为U型发热管,U型发热管包括两平行管段431以及连接在两个平行管段431之间的连接管段432,连接管段432位于主体413的靠近出气口412的一端,至少部分流道1位于两个平行管段431之间。上述结构使得发热管能够尽量靠近流道1,使得流道1内的流体加热更充分。

如图14和图18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主体413与盖体414之间设置有密封结构44,以防止流道1内的流体从主体413与盖体414之间的缝隙流出。优选地,上述密封结构为围设在流道1的外侧的密封圈。

如图13、图14、图17和图18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壳本体41上设置有过热保护装置45以防止蒸汽发生器40过热,提高安全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