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纫机供吸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59096发布日期:2019-10-13 02:37阅读:504来源:国知局
缝纫机供吸泵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缝纫机供吸泵,属于缝纫机润滑装置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缝纫机供吸泵有三大功能:一润滑,二冷却,三清洗。缝纫机供吸泵是缝纫机中的重要部件之一,可为机针提供润滑油。目前市场上常用的缝纫机供吸泵是采用柱塞泵抽回油,这种结构存在寿命短、噪声大、扭矩重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寿命长、噪声低、扭矩轻的缝纫机供吸泵。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缝纫机供吸泵,包括泵体、连接板、隔离板、网盖、立轴、大齿轮、小齿轮、叶轮;

其中,连接板、泵体、隔离板、网盖依次连接;

泵体上设有轴孔、供油腔、回油腔、供油管、供油管路、回油管路、排出孔;回油管路、排出孔均与回油腔连通;供油管、供油管路均与供油腔连通,供油腔通过隔离板上的通孔与网盖连通;

立轴位于在轴孔内,且立轴上设有内花键孔;

大齿轮和小齿轮相互啮合并位于回油腔内,大齿轮的中心通孔为内花键通孔;大齿轮和小齿轮之间所产生的负压区与回油管路连通,大齿轮和小齿轮之间所产生的正压区与排出孔连通;

叶轮位于隔离板与网盖之间,且叶轮的外花键轴依次穿过隔离板、内花键通孔后,继续插入至内花键孔内。

本实用新型缝纫机供吸泵,主要通过相互啮合的大齿轮、小齿轮的运转产生正负压区,在回油腔内实现对余油的抽回及将余油重新送回供油池的动作。大齿轮和小齿轮在相对封闭的回油腔内运转原理与齿轮泵相同。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设置,所述大齿轮的齿数为13,小齿轮的齿数为10。

所述叶轮上共设置有8片叶片。

所述小齿轮通过固定轴安装在回油腔内。

本实用新型缝纫机供吸泵,采用齿轮泵原理抽回油,达到了寿命长、噪声低、扭矩轻的效果。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将网盖的部分结构删除后的结构示意图,主要是为展示叶轮如何将油输送至通孔处;

图5为本实用新型将网盖、隔离板、叶轮拆卸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图1、图2、图3、图4、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缝纫机供吸泵,包括泵体2、连接板1、隔离板3、网盖4、立轴5、大齿轮6、小齿轮7、叶轮8。

其中,连接板1、泵体2、隔离板3、网盖4依次连接。

泵体2上设有轴孔9、供油腔10、回油腔11、供油管12、供油管路13、回油管路14、排出孔15;回油管路14、排出孔15均与回油腔11连通;供油管12、供油管路13均与供油腔10连通,供油腔10通过隔离板3上的通孔16与网盖4连通。

立轴5位于在轴孔9内,且立轴5上设有内花键孔17。

大齿轮6和小齿轮7相互啮合并位于回油腔11内,大齿轮6的中心通孔为内花键通孔18;大齿轮6和小齿轮7之间所产生的负压区19与回油管路14连通,大齿轮6和小齿轮7之间所产生的正压区20与排出孔15连通。

叶轮8位于隔离板3与网盖4之间,且叶轮8的外花键轴21依次穿过隔离板3、内花键通孔18后,继续插入至内花键孔17内。

本实施例中,大齿轮6的齿数为13,小齿轮7的齿数为10。

本实施例中,叶轮8上共设置有8片叶片。

本实施例中,小齿轮7通过固定轴22安装在回油腔11内。

本实用新型缝纫机供吸泵装配在缝纫机上后,其整个网盖4及部分泵体2浸在供油池内。缝纫机启动后,缝纫机上与供吸泵相连的输出轴带动立轴5转动,立轴5再带动叶轮8转动,叶轮8再带动大齿轮6转动。

叶轮8转动时,供油池内的油经隔离板3上的通孔16进入供油腔10,再由供油管12和供油管路13为缝纫机相应部位供油。

本实施例中,叶轮8带动大齿轮6逆时针转动,大齿轮6带动小齿轮7顺时针转动。在隔离板3的作用下,回油腔11形成相对独立的封闭空间。当大齿轮6和小齿轮7在转动时,大齿轮6和小齿轮7脱开侧的空间从小变大,形成负压区19,从而实现将余油从回油管路14吸入回油腔11的动作;大齿轮6和小齿轮7啮合侧的空间从大变小,形成正压区20,从而实现将余油从排出孔15排出至泵体2外,最终流入供油池内。

上述实施例仅用于解释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而非对本实用新型权利保护的限定,凡利用此构思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非实质性的改动,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