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架双针车拉橡筋腰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37691发布日期:2019-11-15 21:48阅读:2627来源:国知局
拉架双针车拉橡筋腰头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服装制造领域,具体涉及拉架双针车拉橡筋腰头装置。



背景技术:

在服装生产制造时,加工厂一般都要进行大量的橡筋腰头缝制工作。缝制过程中橡筋腰头需要将布料均匀拉伸与橡筋贴合,并在缝纫机上均匀的向前移送。目前制作这种橡筋腰头的装置存在腰头在装置上容易偏移正常轨道影响缝纫的工整,会出现褶皱、针线密度不一致,使得质量无法保证;另外腰头类型不同时不能根据需求灵活调整,如当腰头布料较宽、较重的时候更容易直接从装置滑落,影响工作的正常运行,工人劳动强度大,降低了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克服上述不足,提供拉架双针车拉橡筋腰头装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按照以下技术方案实施的:拉架双针车拉橡筋腰头装置,包括对应设置于拉架双针车机头下方的底座,所述底座的两端分别设置一撑布结构,所述撑布结构包括与底座滑动连接的支架,支架与底座上设有限位装置,所述支架上垂直设置有上、下布辊,上布辊的高度与机头的工作台高度相等;所述上布辊与支架通过轴承转动连接,上布辊的直径从与轴承的连接处向外依次增大,起到一定的防止布料跑偏的作用,上布辊与轴承的连接端设置有多个防滑圈,对布料起到一定的防滑效果,确保工作过程布料不跑偏,影响工作质量,所述防滑圈上沿圆周方向均匀设有多个防滑条,相邻防滑圈上的防滑条交错设置,既确保了防滑效果又避免了摩擦过度使布料产生褶皱及停滞影响工作效率;所述上布辊的另一端设置有可伸缩的堵头,所述堵头通过螺杆与上布辊连接,根据布料的不同灵活调整上布辊的长度,防止布料脱落,影响工作效率及质量。

优选的,所述底座上设置有锯形卡槽,支架通过卡块与卡槽连接,所述限位装置位于卡块上,限位装置为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赘述;保证两个支架在底座上可灵活滑动的同时,可有效定位,确保撑布效果。

优选的,所述防滑圈的数量不低于2个,确保防滑效果。

优选的,所述防滑圈与上布辊处在同一平面,确保布料可在上布辊上平整的滑动,防止产生褶皱影响缝制效果。

优选的,所述堵头套设在螺杆上,堵头内壁设有与螺杆相匹配的内螺纹,堵头与螺杆之间设有夹紧结构,此处为现有技术,不再赘述;转动堵头可实现上布辊总长度的减小或增加。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结构简单、使用便捷;上布辊的直径的设置与防滑圈的设置配合使用,防止了布料跑偏、既确保了防滑效果又避免了摩擦过度使布料产生褶皱或停滞从而影响工作质量及效率;上布辊可伸缩的堵头,可根据布料的不同灵活调整上布辊的长度,进一步防止布料脱落,提高了工作效率及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上布辊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支架与底座的连接示意图。

图中:1、工作台;2、底座;3、轴承;4、上布辊;5、卡槽;6、限位装置;7、卡块;8、支架;9、防滑圈;10、防滑条;11、堵头;12、螺杆;13、机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在此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以及说明用来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如图1-3所示的拉架双针车拉橡筋腰头装置,包括对应设置于拉架双针车机头13下方的底座2,所述底座2的两端分别设置一撑布结构,所述撑布结构包括与底座2滑动连接的支架8,支架8与底座2上设有限位装置6,所述支架8上垂直设置有上、下布辊,上布辊4的高度与机头的工作台1高度相等;所述上布辊4与支架8通过轴承3转动连接,上布辊4的直径从与轴承3的连接处向外依次增大,起到一定的防止布料跑偏的作用,上布辊4与轴承3的连接端设置有多个防滑圈9,对布料起到一定的防滑效果,确保工作过程布料不跑偏,影响工作质量,所述防滑圈9上沿圆周方向均匀设有多个防滑条10,相邻防滑圈9上的防滑条10交错设置,既确保了防滑效果又避免了摩擦过度使布料产生褶皱及停滞影响工作效率;所述上布辊4的另一端设置有可伸缩的堵头11,所述堵头11通过螺杆12与上布辊4连接,根据布料的不同灵活调整上布辊4的长度,防止布料脱落,影响工作效率及质量。

所述底座2上设置有锯形卡槽5,支架8通过卡块7与卡槽5连接,所述限位装置6位于卡块7上,保证两个支架8在底座2上可灵活滑动的同时,可有效定位,确保撑布效果。

所述防滑圈9的数量不低于2个,确保防滑效果。

所述防滑圈9与上布辊4处在同一平面,确保布料可在上布辊4上平整的滑动,防止产生褶皱影响缝制效果。

所述堵头11套设在螺杆12上,堵头11内壁设有与螺杆12相匹配的内螺纹,堵头11与螺杆12之间设有夹紧结构,转动堵头11可实现上布辊4总长度的减小或增加。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不限于上述具体实施例的限制,凡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出的技术变形,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