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气耐用阻燃提花织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21509发布日期:2019-07-10 09:39阅读:290来源:国知局
透气耐用阻燃提花织物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劳动防护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透气耐用阻燃提花织物。



背景技术:

随着阻燃工装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用户倾向于使用材料阻燃织物,避免使用含有甲醛,有异味的后处理阻燃面料。阻燃纤维材料科技的发展为材料阻燃织物提供了更多的可选择的技术方案。

适合用于阻燃织物的阻燃纤维材料有芳纶、聚酰亚胺、阻燃维纶、聚芳酯、阻燃腈纶、阻燃粘胶、芳砜纶、宝德纶等多种纤维。芳纶、聚酰亚胺、阻燃维纶、聚芳酯、芳砜纶、宝德纶等均可以单独纺纱、做成100%单独成分的阻燃织物,但产品的成本高、舒适性差。

阻燃腈纶、阻燃粘胶虽然可以单独纺纱,做成100%单独成分的阻燃织物,舒适性也相对较好,但抗撕裂强度差,耐磨性不佳,使用价值低。将两大类纤维的优缺点进行有机结合成为材料阻燃织物开发的重要研究方向。

目前,比较主流的技术方案如下:

(1)cn200580007194公开了一种防电弧和防火的变性聚丙烯腈/棉/芳族聚酰胺纤维共混物,(a)40~75重量%变性聚丙烯腈纤维,(b)10~40重量%棉纤维和;(c)1~40重量%芳族聚酰胺纤维,所述百分数都以组分(a)、(b)和(c)之和为基准计算。

(2)cn201310325303公开了一种具有多功能防护效用的纱线和由其制得的织物和成衣,a)二氨基二苯砜纤维40-60%;b)非阻燃抗菌纤维素纤维20-30%;c)改性聚丙烯腈纤维10-20%;d)对位芳族聚酰胺纤维5-10%;e)抗静电纤维1-5%。

(3)jp2012074382公开了一种阻燃短纤纱、织物、衣服和阻燃工作服,采用聚芳酯纤维与含锑的阻燃腈纶的混合纤维,聚芳酯的含量1~30%。

(4)cn201410486633公开了一种阻燃性布帛和含有该布帛的防护服,其含有丙烯腈系纤维、棉纤维、含有磷系阻燃剂的阻燃人造丝纤维和对位芳族聚酰胺纤维,其中,相对于该阻燃性布帛的总重量,上述丙烯腈系纤维的含量为35~50重量%,上述棉纤维和上述含有磷系阻燃剂的阻燃人造丝纤维的合计含量为45~60重量%,上述对位系芳族聚酰胺纤维的含量为5~15重量%,上述丙烯腈系纤维含有相对于纤维总重量为6.8重量%以上的氧化锑,上述阻燃人造丝纤维与上述棉纤维的重量比为1.0~1.95。

(5)cn201610460062公开了一种提供阻燃性的纱线/织物/服装,包含如下质量比例的三种纤维,百分比以如下三种纤维质量之和为基准:变性聚丙烯腈:20%~80%;纤维素:10%~50%;聚酰亚胺:1%~50%。

(6)wo2016jp65573公开了一种阻燃织物及其使用的防护服,本发明涉及含有对位芳族聚酰胺纤维、丙烯酸纤维、含磷阻燃剂的阻燃人造纤维和lyocell纤维的阻燃织物,该织物含有5-15重量%的对位芳族聚酰胺纤维,50.5-65重量%的丙烯酸纤维,以及总共15.5-44.5重量%的lyocell纤维和含有磷阻燃剂的阻燃人造丝纤维,阻燃织物中的含磷阻燃剂的阻燃人造丝纤维的量相对于阻燃织物的总重量为10.5wt%或更多,并且含有锑化合物的丙烯酸纤维含量相对于丙烯酸纤维的总重量为3.9-20%。即,对位芳纶5~15%,阻燃腈纶50.5~65%,莱赛尔纤维和阻燃粘胶15.5%~44.5%,其中阻燃粘胶占10.5%或以上。

上述公开的技术方案中主要使用了芳纶、芳砜纶、聚芳酯、聚酰亚胺、阻燃腈纶、纤维素纤维(棉、阻燃粘胶等)。其核心是以阻燃腈纶和纤维素为主体,方案1至少60%,方案3至少70%,方案4至少85%,方案5至少50%,方案6至少66%,总而言之,即通过超过50%的阻燃腈纶和纤维素混合体给阻燃工装赋予一定的舒适性。

由于阻燃腈纶和纤维素纤维的耐磨性不高,使用耐久性就不好。部分强调实际使用成本的客户,不仅仅看中阻燃工装的购入成本,对阻燃工装的使用周期内的平均使用成本也很看重,这是阻燃工装中的一个重要的高档细分市场,希望比纯芳纶、纯芳砜纶、纯聚芳酯、纯聚酰亚胺成本相对低,比纯芳纶、纯芳砜纶、纯聚芳酯、纯聚酰亚胺、纯阻燃维纶舒适性好,有一定吸湿性,透气性好,但是耐用性能,也就是撕破强力和耐磨性不低于或高度接近纯芳纶、纯芳砜纶、纯聚芳酯、纯聚酰亚胺阻燃工装的性能。方案2的耐用性相对高,但45~70%的高模纤维混纺后直接接触皮肤后,皮肤会发痒,舒适性大大下降。

因此,如何协调阻燃性、舒适性、耐用性、成本四者的关系,仅仅单纯通过混纺比例的调整很难得到一个两全齐美的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透气耐用阻燃提花织物。

本发明将面料分a、b两组进行提花设计,a组为阻燃防护功能组,b组为辅助组,a组中的芳纶或芳砜纶或聚芳酯或聚酰亚胺等的含量占a组的质量比超过背景技术中介绍的混纺方案1~6,b组的腈氯纶和纤维素的含量占b组的质量比超过背景技术中介绍的混纺方案1~6,并通过a、b两组的特定织造组织结构提花,让面料整体更加柔软、透气,阻燃防护性能比混纺方案1~6更好,撕破强力更高、更耐磨,整体的舒适性也更好。

具体的技术方案如下:

a组纱线采用以下方案中任意一种:

(1)包括:芳纶,占a组纱线质量的81~100%,包括间位芳纶、对位芳纶的一种或两种混合,其中对位芳纶含量占a组纱线质量比的0~4%;还包括涤纶、尼龙、预氧化纤维、碳纤维的一种或多种,其占a组纱线的质量比0~19%;

(2)包括:芳砜纶,占a组纱线质量的51%~100%;对位芳纶含量占a组纱线质量的0~4%;涤纶、尼龙的一种或两种混合,其占a组纱线质量的0~15%;预氧化纤维、碳纤维的一种或两种混合,其占a组纱线质量的0~45%;

(3)包括:聚芳酯,占a组纱线质量的61~100%;涤纶、尼龙的一种或两种混合,其占a组纱线质量的0~15%;预氧化纤维、碳纤维的一种或两种混合,其占a组纱线质量的0~39%;

(4)聚酰亚胺,占a组纱线质量的100%;

(5)包括:阻燃维纶,占a组纱线质量的71~100%;间位芳纶、对位芳纶的一种或两种混合,占a组纱线质量比的0~4%;预氧化纤维、碳纤维的一种或两种混合,占a组纱线质量的0~29%。

b组纱线包括:阻燃腈纶,占b组纱线质量的46~58%;棉、粘胶、莱赛尔、阻燃粘胶中的至少一种,其占b组纱线质量的42~50%;间位芳纶、对位芳纶的一种或两种混合,占b组纱线质量的0~4%。

a组的织造组织为1/1平纹或2/1斜纹或3/1斜纹或5/2缎纹。

b组的织造组织为1/1平纹或2/1斜纹或3/1斜纹或5/2缎纹。

a、b组的织造组织可以不同,也可以相同。

a、b组的单位面积交织点占a组和b组中单位面积交织点最多的组的交织点的1/9~1/224。

方案(1)~方案(3)和方案(5)的a组质量与b组质量之和以100%为计,a组的质量与b组的质量比为50~69%:31~50%;方案(4)的a组质量与b组质量之和以100%为计,a组的质量与b组的质量比为52~69%:31~48%。

所获得的产品按照gb/5455进行垂直燃烧检测,续燃≦2秒,损毁长度≦100mm;按照gb/t21196用马丁代尔法测试织物的耐磨性能≥40000转。按照gb/t3917.3梯形法测试织物撕破强力,织物克重低于200gsm时撕破强力≥50n,织物克重等于或高于200gsm时撕破强力≥75n;按照gb/t12704测试透湿量≥6500g/(m3.24hr)。按照gb/t5453测试透气量,克重200gsm以下透气量≥120mm/s,克重等于或高于200gsm,≥60mm/s。

a组或b组或a+b组的纱线中含碳或含金属成分的涤纶基或尼龙基导电纤维0~1.2%,或者在a组或b组或a+b组中织入含碳或含金属成分的涤纶基或尼龙基导电长丝,织入间隔为5~15mm,含量不超过2%,织物的表面点对点电阻范围为105ω~1011ω。前述的a组、b组的质量不包括导电纤维或长丝的质量。

同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突出效果在于: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在a组中增加或添加了高力学性能纤维,耐磨性能、阻燃性能都进行了加强,满足了客户方对防护性能和耐用性能的要求;在b组中集中了舒适性好的阻燃腈纶和纤维素,舒适感明显改善,同时通过b组纤维和a组纤维热收缩率的微妙差异,利用ab组的组织结构和连接方式,让ab两组不产生相拼式挤压,形成斜向的空隙,利于空气的流通,有效改变了合成纤维给人体带来闷热感的印象。ab组的分开设计,联合发生效力,同使用纯芳纶、聚酰亚胺等纤维的织物相比,防护能力不下降,舒适性增加,成本也大大降低,对中高档客户而言,是非常好的解决方案。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所述的透气耐用阻燃提花织物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1/1平纹的基础组织示意图;

图2为2/1斜纹的基础组织示意图;

图3为3/1斜纹的基础组织示意图;

图4为5/2缎纹的基础组织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透气耐用阻燃提花织物,面料由a、b两组纱线提花而成:

a组:原液着色间位芳纶100%,宝蓝色,纤维规格为1.5dtexx51mm,采用紧密纺纺纱,ne40支单纱,z捻度996t/m。织造组织为1/1平纹(如图1所示),经纱密度66根每英寸,纬纱密度61根每英寸。每10mm经纬各织入含碳粉涤纶基20d/3f的长丝与a组纱线并合的纱线,并合捻度为124t/m。采用pva薄浆工艺。

b组:阻燃腈纶58%1.7dtexx38mm;棉纤维42%,棉纤维为精梳棉,ne40支环锭纺单纱,z捻度958t/m。织造组织为1/1平纹(如图1所示),经纱密度66根每英寸,纬纱密度61根每英寸。阻燃腈纶不染色,用活性染料染棉,宝蓝色,与a组纱线色相一致。采用pva与淀粉混合薄浆工艺。

b组经纱每隔12根与a组纬纱交织一次,b组纬纱每隔12根与a组经纱交织一次。a组与b组均为1/1平纹,纱线密度一致,a组或b组在13根经纱×13根纬纱=169个交织点,a组与b组的交织点一样多。连结点占a组或b组交织点的1/169。a组与b组纱线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形成挤压排列,形成斜向空隙,有利于透气。

a组纱与b组纱质量比为50%:50%下机坯布幅宽158cm,采用热水退浆,温度81~85摄氏度,浸泡10分钟以上,非离子柔软剂2.0g/l,烘干定型温度170摄氏度,超喂3.5%,成品全幅宽151cm。实测面料克重,扣除防静电长丝后重146gsm。

面料整体纤维配比:间位芳纶50%,阻燃腈纶29%,棉21%。

实施例2

a组:原液着色间位芳纶77%;1.5dtexx51cm,对位芳纶4%;2.2dtexx51mm,涤纶14%;尼龙5%。间位芳纶为藏青色,对位芳纶为黑色,涤纶和尼龙为本色,不染色。用紧密纺纺纱,ne24支单纱,z捻度733t/m。织造组织为1/1平纹(如图1所示),经纱密度为61根/英寸,纬纱密度为51根/英寸。采用pva薄浆工艺。

b组:阻燃腈纶55%1.7dtexx38mm;棉纤维42%,精梳棉;对位芳纶3%2.2x51mm,黑色。采用环锭纺纺纱,ne24支单纱,z向捻度752t/m。用阳离子染料染阻燃腈纶,用活性染料染棉,颜色为藏青。b组纱线颜色色相与a组纱线一致,颜色深度差4级以上。采用pva与淀粉混合薄浆工艺。织造组织为2/1右斜纹(如图2所示),经纱密度为61根/英寸,纬纱密度为51根/英寸。

b组经纱每隔12根与a组纬纱交织一次,b组纬纱每隔11根与a组经纱交织一次。a组与b组的经纬密一致,a组为1/1平纹,b组为2/1右斜纹,a组的交织点多余b组,为13根经纱×12根纬纱=156个交织点,连结点为a组交织点的1/156。a组与b组纱线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形成挤压排列,形成斜向空隙,有利于透气。

a组纱与b组纱质量比为50%:50%下机坯布幅宽157cm,采用热水退浆,温度81~85摄氏度,浸泡10分钟以上,非离子柔软剂2.0g/l,烘干定型温度160摄氏度,超喂3.1%,成品全幅宽150cm。实测面料克重,218gsm。

面料整体纤维配比:间位芳纶38.5%,对位芳纶3.5%,涤纶7%,尼龙2.5%,阻燃腈纶27.5%,棉21%。

实施例3

a组:间位芳纶90%,1.5dtexx51mm,黑色;预氧化纤维5%,2.0dtexx51mm;碳纤维5%,2.2dtexx51mm。采用紧密纺纺纱,ne20支单纱,z捻度660t/m。采用pva薄浆工艺浆纱。织造组织为2/1右斜纹(如图2所示),经纱密度为76根/英寸,纬纱密度为68根/英寸。每8mm织入a组纱线与含炭粉的涤纶基防静电长丝并捻的纱线1根,并捻捻度为124t/m。

b组:阻燃腈纶46%1.7dtexx38mm;棉纤维50%,精梳棉;对位芳纶4%,黑色。采用环锭纺纺纱,ne20支单纱,z向捻度640t/m。用活性染料染棉,用阳离子染料染阻燃腈纶,纱线染色后为黑色,与a组纱线的颜色深度差4级以上。采用pva与淀粉混合薄浆工艺浆纱。织造组织为1/1平纹(如图1所示)。经纱密度为38根/英寸,纬纱密度为34根/英寸。

b组经纱每隔7根与a组纬纱交织一次,b组纬纱每隔6根与a组经纱交织一次。b组的经纬纱的密度为a组的一半,a组的交织点为(8×2×7×2)×1/3=75,b组的交织点为8*7=56,75>56,连接点为a组交织点的1/75。a组与b组纱线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形成挤压排列,形成斜向空隙,有利于透气。

a组纱与b组纱质量比为67%:33%。下机坯布幅宽159cm,采用热水退浆,温度81~85摄氏度,浸泡10分钟以上,非离子柔软剂2.0g/l,烘干定型温度175摄氏度,超喂3.6%,成品全幅宽151cm。实测面料克重扣除防静电长丝重249gsm。

面料整体纤维配比:间位芳纶60.3%,对位芳纶1.32%,预氧化纤维3.35%,碳纤维3.35%,阻燃腈纶15.18%,棉16.5%。另加导电丝2%。

实施例4

a组:芳砜纶51%1.5dtexx51mm,本色;对位芳纶4%2.2dtexx51mm,本色;涤纶10%黑色,1.5dtexx51mm;尼龙5%1.5dtexx51mm,本色;预氧化纤维30%2.2dtexx51mm。用紧密纺纺纱,ne32支单纱,z向捻度857t/m。纱线染色,用分散染料染芳砜纶,染藏青色,130摄氏度,保温125分钟,65摄氏度皂洗浮色3次。采用pva薄浆工艺浆纱。织造组织为1/1平纹(如图1所示),经纱密度为76根/英寸,纬纱密度为68根/英寸。

b组:阻燃腈纶50%1.7dtexx38mm,本色;莱赛尔46%1.5dtexx38mm,本色;对位芳纶4%,2.2dtexx51mm,本色。环锭纺纺纱,ne36支单纱,z向捻度897t/m。用阳离子染料染阻燃腈纶,用活性染料染莱赛尔,颜色为深灰。采用pva与淀粉混合薄浆工艺浆纱。织造组织为1/1平纹(如图1所示),经纱密度为38根/英寸,纬纱密度为34根/英寸。

b组经纱每隔7根与a组纬纱交织一次,b组纬纱每隔6根与a组经纱交织一次。a组与b组均为1/1平纹,a组的经纬纱密度为b组的两倍,单位面积的交织点数a组应该为b组的4倍。a组的交织点为8×2×7×2=224。连接点为a组交织点的1/224。a组与b组纱线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形成挤压排列,形成斜向空隙,有利于透气。

a组纱与b组纱质量比为69%:31%。下机坯布幅宽158cm,采用热水退浆,温度81~85摄氏度,浸泡10分钟以上,非离子柔软剂2.0g/l,烘干定型温度160摄氏度,超喂3.6%,成品全幅宽149cm。实测面料克重,151gsm。

面料整体纤维配比:芳砜纶35.19%,对位芳纶4%,涤纶6.9%,尼龙3.45%,预氧化纤维20.7%,阻燃腈纶15.5%,莱赛尔14.26%。

实施例5

a组:芳砜纶55%1.5dtexx51mm,本色;预氧化纤维25%2.0dtexx51mm;碳纤维20%2.2dtxx51mm。采用紧密纺纺纱,ne30支单纱,z向捻度830t/m。采用分散染料染芳砜纶,染藏青色,130摄氏度,保温125分钟,65摄氏度皂洗浮色3次。采用pva薄浆工艺浆纱。织造组织为1/1平纹(如图1所示),经纱密度为61根/英寸,纬纱密度为51根/英寸。

b组:阻燃腈纶58%1.7dtexx38mm;粘胶42%1.5dtexx38mm。二浴法染纱线,染藏青,用阳离子染阻燃腈纶,用活性染料染粘胶,与a组纱线色相色差4级以上,颜色深度差4级以上。采用pva与淀粉混合薄浆工艺上浆。织造组织为1/1平纹(如图1所示),经纱密度为61根/英寸,纬纱密度为51根/英寸。

b组经纱每隔11根与a组纬纱交织一次,b组纬纱每隔10根与a组经纱交织一次。a组与b组的纱线密度与组织一致,单位面积的交织点一致。a组或b组的交织点为12×11=132,连接点为a组或b组的1/132。a组与b组纱线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形成挤压排列,形成斜向空隙,有利于透气。

a组纱与b组纱质量比为50%:50%。下机坯布幅宽161cm,采用热水退浆,温度81~85摄氏度,浸泡10分钟以上,非离子柔软剂2.0g/l,烘干定型温度160摄氏度,超喂3.2%,成品全幅宽151cm。实测面料克重,185gsm。

面料整体纤维配比:芳砜纶27.5%,预氧化纤维12.5%,碳纤维10%,阻燃腈纶29%,粘胶21%。

实施例6

a组:芳砜纶100%1.5dtexx51mm,本色。采用紧密纺纺纱,ne36支单纱,z向捻度897t/m。采用分散染料染芳砜纶,染卡其色,130摄氏度,保温125分钟,65摄氏度皂洗浮色3次。采用pva薄浆工艺浆纱。织造组织为3/1左斜纹(如图3所示),经纱密度为96根/英寸,纬纱密度为90根/英寸。每10mm织入a组纱线与含氧化锌粉末的尼龙基20d/5f防静电长丝并捻的纱线,z向捻度124t/m。

b组:阻燃腈纶50%1.7dtexx38mm本色;阻燃粘胶50%1.5dtexx38mm,本色。用环锭纺纺纱,ne22支单纱,z向捻度693t/m。采用二浴法纱线染色,用阳离子染料染阻燃腈纶,用活性染料染阻燃粘胶。染卡其色,与a组纱线颜色色差4~5级。用pva与淀粉混合薄浆工艺上浆。织造组织为1/1平纹(如图1所示),经纱密度为32根/英寸,纬纱密度为30根/英寸。

b组经纱每隔6根与a组纬纱交织一次,b组纬纱每隔6根与a组经纱交织一次。a组的交织点为7×3×7×3/4=110,b组的交织点为7×7=49,110>49。连接点为a组交织点的1/110。a组与b组纱线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形成挤压排列,形成斜向空隙,有利于透气。

a组纱与b组纱质量比为65%:35%。下机坯布幅宽160cm,采用热水退浆,温度81~85摄氏度,浸泡10分钟以上,非离子柔软剂2.0g/l,烘干定型温度165摄氏度,超喂3.4%,成品全幅宽150cm。实测面料克重,除去防静电长丝重185gsm。

面料整体纤维配比:芳砜纶65%,阻燃腈纶17.5%,阻燃粘胶17.5%。另加导电丝1.5%。

实施例7

a组:聚芳酯61%2.8dtexx51mm,本色;预氧化纤维2.0dtexx51mm,32%;碳纤维2.2dtexx51mm,7%。另外加1%含碳粉涤纶基防静电纤维6.7dtexx51mm。采用紧密纺纺纱,ne44支双纱,z向捻度1070t/m,s向回捻910t/m。不染色。采用pva薄浆工艺上浆。织造组织为5/2纬缎纹(如图4所示),经纱密度为61根/英寸,纬纱密度为51根/英寸。

b组:阻燃腈纶55%1.7dtexx38mm,本色;棉纤维42%;对位芳纶3%2.2dtexx51mm,本色。采用环锭纺纺纱,ne44支双纱,z向捻度979t/m,s向回捻833t/m。用阳离子染料染阻燃腈纶,灰色。采用pva与淀粉混合的薄浆工艺上浆。织造组织为5/2纬缎纹(如图4所示),经纱密度为61根/英寸,纬纱密度为51根/英寸。

b组经纱每隔11根与a组纬纱交织一次,b组纬纱每隔10根与a组经纱交织一次。组与b组的纱线密度与组织一致,单位面积的交织点一致。a组或b组的交织点为12×11/5=26,连接点为a组或b组交织点的1/26。a组与b组纱线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形成挤压排列,形成斜向空隙,有利于透气。

a组纱与b组纱质量比为50%:50%。下机坯布幅宽160cm,采用热水退浆,温度81~85摄氏度,浸泡10分钟以上,非离子柔软剂2.0g/l,烘干定型温度170摄氏度,超喂3.5%,成品全幅宽151cm。实测面料克重,除去防静电纤维重239gsm。

面料整体纤维配比:聚芳酯30.5%,与氧化纤维16%,碳纤维3.5%,阻燃腈纶27.5%,棉纤维21%,对位芳纶1.5%。

实施例8

a组:聚芳酯85%2.8dtexx51mm,本色;涤纶10%1.5dtexx51mm,本色;尼龙5%1.5dtexx51mm,本色。采用紧密纺纺纱,ne24/1单纱,z向捻度752t/m。不染色。采用pva薄浆工艺上浆。织造组织为3/1右斜纹(如图3所示),经纱密度为81根/英寸,纬纱密度为68根/英寸。

b组:阻燃腈纶50%1.7dtexx38mm,本色;粘胶46%1.5dtexx38mm,本色;间位芳纶2%1.5dtexx51mm本色;对位芳纶2%2.2dtexx51mm本色。采用环锭纺纺纱,ne24支单纱,723t/m。不染色。采用pva与淀粉混合薄浆工艺上浆。织造组织为2/1右斜纹(如图2所示),经纱密度为40.5根/英寸,纬纱为34根/英寸。

b组经纱每隔6根与a组纬纱交织一次,b组纬纱每隔6根与a组经纱交织一次。b组的交织点为7×7/3=16,a组为7×2×7×2/4=49。连接点为a组交织点的1/49。a组与b组纱线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形成挤压排列,形成斜向空隙,有利于透气。

a组纱与b组纱质量比为67%:33%。下机坯布幅宽161cm,采用热水退浆,温度81~85摄氏度,浸泡10分钟以上,非离子柔软剂2.0g/l,烘干定型温度170摄氏度,超喂3.6%,成品全幅宽151cm。实测面料克重216gsm。

面料整体纤维配比:聚芳酯56.95%,涤纶6.7%,尼龙3.35%,阻燃腈纶16.5%,粘胶15.18%,间位芳纶0.66%,对位芳纶0.66%。

实施例9

a组:聚芳酯100%2.8dtexx51mm,本色。采用紧密纺纺纱,ne36支单纱,z向捻度968t/m。不染色。采用pva薄浆工艺上浆。织造组织为1/1平纹(如图1所示),经纱密度76根/英寸,纬纱密度68根/英寸。

b组:阻燃腈纶58%1.7dtexx38mm本色;莱赛尔42%1.5dtexx38本色。采用环锭纺纺纱,ne30支单纱,z向捻度819t/m。不染色。采用pva与淀粉混合薄浆工艺上浆。织造组织为1/1平纹(如图1所示),经纱密度为38根/英寸,纬纱密度为34根/英寸。

b组经纱每隔7根与a组纬纱交织一次,b组纬纱每隔6根与a组经纱交织一次。b组的交织点为8×7=56,a组的交织点为8×2×7×2=112。连接点为a组交织点的1/112。a组与b组纱线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形成挤压排列,形成斜向空隙,有利于透气。

a组纱与b组纱质量比为62.5%:37.5%。下机坯布幅宽161cm,采用热水退浆,温度81~85摄氏度,浸泡10分钟以上,非离子柔软剂2.0g/l,烘干定型温度160摄氏度,超喂3.3%,成品全幅宽151cm。实测面料克重,149gsm。

面料整体纤维构成:聚芳酯62.5%,阻燃腈纶21.75%,莱赛尔15.75%。

实施例10

a组:聚酰亚胺100%1.5dtexx51mm,墨绿色。采用紧密纺纺纱,ne40支单纱,z向捻度996t/m。织造组织为1/1平纹(如图1所示),经纱密度66根每英寸,纬纱密度61根每英寸。每10mm经纬各织入含碳粉涤纶基20d/3f的长丝与a组纱线并合的纱线,并合捻度为124t/m。

b组:阻燃腈纶55%1.7dtexx38mm;棉纤维42%;对位芳纶2.2dtexx51mm,3%,本色。棉纤维为精梳棉,ne42支环锭纺单纱,z捻度958t/m。采用二浴法染色,用阳离子染料染阻燃腈纶,用活性染料染棉,对位芳纶不染色,纱线的整体颜色与聚酰亚胺的本色色差控制在3~4级以上。采用pva与淀粉混合薄浆工艺。织造组织为1/1平纹(如图1所示),经纱密度66根每英寸,纬纱密度61根每英寸。

b组经纱每隔12根与a组纬纱交织一次,b组纬纱每隔12根与a组经纱交织一次。组与b组的纱线密度与组织一致,单位面积的交织点一致。a组或b组的交织点为13×13=169,连接点为a组或b组的1/169。a组与b组纱线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形成挤压排列,形成斜向空隙,有利于透气。

a组纱与b组纱质量比为52%:48%。下机坯布幅宽160cm,采用热水退浆,温度81~85摄氏度,浸泡10分钟以上,非离子柔软剂2.0g/l,烘干定型温度170摄氏度,超喂3.2%,成品全幅宽152cm。实测面料克重,扣除防静电长丝后重148gsm。

面料整体纤维配比:聚酰亚胺52%,阻燃腈纶26.4%,棉20.16%,对位芳纶1.44%。

实施例11

a组:阻燃维纶100%,1.5dtexx51mm,本色。采用紧密纺纺纱,ne30支单纱,z向捻度863t/m。用分散染料染纱线,橘黄色,95摄氏度,保温105分钟,然后65摄氏度三次皂洗除浮色。采用pva薄浆工艺上浆。织造组织为1/1平纹(如图1所示),经纱密度61根/英寸,纬纱密度58根/英寸。

b组:阻燃腈纶54%1.7dtexx38mm本色;阻燃粘胶42%1.5dtexx38mm本色;对位芳纶4%2.2dtexx51mm本色。采用环锭纺纺纱,ne30支单纱,z向捻度841t/m。用阳离子染料让阻燃腈纶,颜色为橘黄色,纱线染色,b组纱线颜色色相与a组纱线一致。采用pva与淀粉混合薄浆工艺。织造组织为2/1右斜纹(如图2所示),经纱密度为61根/英寸,纬纱密度为58根/英寸。

b组经纱每隔3根与a组纬纱交织一次,b组纬纱每隔3根与a组经纱交织一次。b组的交织点为4×4/3=5,a组的交织点为4×4=16,连接点为a组交织点的1/16。a组与b组纱线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形成挤压排列,形成斜向空隙,有利于透气。

a组纱与b组纱质量比为50%:50%。下机坯布幅宽160cm,采用热水退浆,温度81~85摄氏度,浸泡10分钟以上,非离子柔软剂2.0g/l,烘干定型温度165摄氏度,超喂3.6%,成品全幅宽149cm。实测面料克重,185gsm。

面料整体纤维配比:阻燃维纶50%,阻燃腈纶27%,阻燃粘胶21%,对位芳纶2%。

实施例12

a组:阻燃维纶1.5dtexx51mm85%;间位芳纶1.5dtexx384%;预氧化纤维2.0dtexx51mm11%。采用紧密纺纺纱,ne44支双纱,z向捻度1070t/m,s向回捻910t/m。用分散染料染深灰色,95摄氏度,保温105分钟,然后65摄氏度三次皂洗除浮色。采用pva薄浆工艺上浆。织造组织为2/1右斜纹(如图2所示),经纱密度为61根/英寸,纬纱密度为51根/英寸。

b组:阻燃腈纶1.7dtexx38mm58%;阻燃粘胶1.5dtexx38mm,42%。采用环锭纺纺纱,ne44支双纱,z向捻度979t/m,s向回捻833t/m。用阳离子染料染阻燃腈纶,染深灰色。采用pva与淀粉混合的薄浆工艺上浆。织造组织为3/1右斜纹(如图3所示),经纱密度为61根/英寸,纬纱密度为51根/英寸。

b组经纱每隔9根与a组纬纱交织一次,b组纬纱每隔6根与a组经纱交织一次。a组与b组的经纬密度一致,a组为2/1斜纹,比b组的3/1斜纹的交织点多。a组的交织点为10×7/3=23。连接点为a组交织点的1/23。a组与b组纱线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形成挤压排列,形成斜向空隙,有利于透气。

a组纱与b组纱质量比为50%:50%。下机坯布幅宽162cm,采用热水退浆,温度81~85摄氏度,浸泡10分钟以上,非离子柔软剂2.0g/l,烘干定型温度170摄氏度,超喂3.5%,成品全幅宽151cm。实测面料克重,除去防静电纤维重237gsm。

面料整体纤维配比:阻燃维纶42.5%,间位芳纶2%,预氧化纤维5.5%,阻燃腈纶29%,阻燃粘胶21%。

实施例13

a组:阻燃维纶1.5dtexx51mm71%;对位芳纶2.2dtexx51mm4%;预氧化纤维2.0dtexx51mm25%。采用紧密纺纺纱,ne24支单纱,z捻度733t/m。用分散染料染阻燃维纶深灰色,95摄氏度,保温105分钟,然后65摄氏度三次皂洗除浮色。采用pva薄浆工艺上浆。织造组织为2/1右斜(如图2所示),经纱密度为61根/英寸,纬纱密度为51根/英寸。

b组:阻燃腈纶1.7dtexx38mm46%;粘胶1.5dtexx38mm54%。采用环锭纺纺纱,ne24支单纱,z向捻度752t/m。用阳离子染料染阻燃腈纶,用活性染料染棉,颜色为深灰。b组纱线颜色色相与a组纱线一致,颜色深度差3成以内。采用pva与淀粉混合薄浆工艺。织造组织为3/1右斜纹(如图3所示),经纱密度为61根/英寸,纬纱密度为51根/英寸。

b组经纱每隔6根与a组纬纱交织一次,b组纬纱每隔3根与a组经纱交织一次。a组与b组的经纬密度一致,a组为2/1斜纹,比b组的3/1斜纹的交织点多。a组的交织点为7×4/3=9。连接点为a组交织点的1/9。a组与b组纱线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形成挤压排列,形成斜向空隙,有利于透气。

a组纱与b组纱质量比为50%:50%。下机坯布幅宽162cm,采用热水退浆,温度81~85摄氏度,浸泡10分钟以上,非离子柔软剂2.0g/l,烘干定型温度165摄氏度,超喂3.6%,成品全幅宽151cm。实测面料克重,除去防静电纤维重217gsm。

面料整体纤维配比:阻燃维纶35.5%,对位芳纶2%,预氧化纤维12.5%,阻燃腈纶23%,粘胶27%。

实施例14

a组:阻燃维纶1.5dtexx51mm71%;与氧化纤维2.0dtxx51mm20%;碳纤维2.0dtexx51mm9%。采用紧密纺纺纱,ne20支单纱,z捻度660t/m。不染色。采用pva薄浆工艺浆纱。织造组织为3/1右斜纹(如图3所示),经纱密度为76根/英寸,纬纱密度为68根/英寸。每8mm织入a组纱线与含炭粉的涤纶基防静电长丝并捻的纱线1根,并捻捻度为124t/m。

b组:阻燃腈纶55%;棉42%;间位芳纶3%。采用环锭纺纺纱,ne20支单纱,z向捻度640t/m。不染色。采用pva与淀粉混合薄浆工艺浆纱。织造组织为1/1平纹(如图1所示)。经纱密度为38根/英寸,纬纱密度为34根/英寸。

b组经纱每隔7根与a组纬纱交织一次,b组纬纱每隔6根与a组经纱交织一次。b组的交织点为8×7=56,a组的交织点为8×2×7×2/4=56,a组与b组的交织点有一样多,连接点是a组或b组的1/56。a组与b组纱线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形成挤压排列,形成斜向空隙,有利于透气。

a组纱与b组纱质量比为67%:33%。下机坯布幅宽160cm,采用热水退浆,温度81~85摄氏度,浸泡10分钟以上,非离子柔软剂2.0g/l,烘干定型温度170摄氏度,超喂3.2%,成品全幅宽151cm。实测面料克重扣除防静电长丝重247gsm。

面料整体纤维配比:阻燃维纶47.57%,预氧化纤维13.40%,碳纤维6.03%,阻燃腈纶18.15%,棉13.86%,间位芳纶0.99%。

为了进行性能对比,采用“背景技术”中介绍的已有专利提供的方案1~6分别做了对比例1~6,并用纯的间位芳纶、对位芳纶、芳砜纶、聚芳酯、聚酰亚胺、阻燃维纶分别做了对比例7~12,另将实施例5的b组纱线做了对比例13。

基本的技术参数如下,对比例中的纤维规格与实施例中对应的纤维规格相同,均采用紧密纺,纱支与规格与对应的实施例的a组面料相同,克重与对应的实施例相同,采用单组面料结构。面料后整理中手感工艺与对应实施面料相同,均不进行染色。

对比例1:对应实施例2

阻燃腈纶50%,棉35%,对位芳纶15%。实测克重220gsm。

对比例2:对应实施例5

芳砜纶55%,粘胶20%,阻燃腈纶20%,对位芳纶5%。实测克重181gsm。

对比例3:对应实施例8

阻燃腈纶50%,棉35%,聚芳酯15%。实测克重215gsm。

对比例4:对应实施例2

阻燃腈纶45%,磷系阻燃粘胶25%,棉20%,对位芳纶10%。实测克重221gsm。

对比例5:对应实施例10

阻燃腈纶50%,棉30%,聚酰亚胺20%.实测克重145gsm。

对比例6:对应实施例10

阻燃腈纶50%,莱赛尔20%,磷系阻燃粘胶15%,对位芳纶10%.实测克重148gsm。

对比例7:对应实施例1

原液着色间位芳纶100%.实测克重145gsm。

对比例8:对应实施例1

原液着色对位芳纶100%.实测克重146gsm。

对比例9:对应实施例5

芳砜纶100%.实测克重182gsm。

对比例10:对应实施例8

聚芳酯100%实测克重215gsm。

对比例11:对应实施例10

聚酰亚胺100%.实测克重145gsm。

对比例12:对应实施例11

阻燃维纶100%.实测克重183gsm。

对比例13:对应实施例5

阻燃腈纶58%,粘胶42%。实测克重185gsm。

分别将实施1~14和对比例1~13的布料分别进行阻燃、耐用性、舒适性测试和原料成本比较,结果具体如下。

阻燃性测试结果:

按照gb/t5455进行垂直燃烧试验,实施例1~14,对比例1~13的续燃均低于1.5秒,符合≦2秒的要求;损毁长度实施例1~14,对比例1~12均低于100mm,满足≦100mm的要求,但是对比例13的损毁长度为167mm,不符合≦100mm的要求。实施例5中引入对损毁长度不利的如对比例13的纱线,将其织入b组并没有造成成品面料整体的损毁长度超过100mm,说明实施例5的面料结构更合理,整体的纤维配比设计更科学。

针对耐用性,分别测试了马丁代尔耐磨性能和面料撕破强力。耐磨性能均为面料a组面的耐磨性能。

表1

对比例7~对比例12中的撕破性能和耐磨性能最好。实施例1~实施例14,很好的将对比例7~12中对应纤维的耐用性能继承下来,整体的纤维构成虽然有较大不同,但面料a组面的耐磨性能并没有大幅度下降,均符合客户的高要求。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对比例1~6代表的已公开的方案1~6中,除了方案2,没有一个方案能同时符合撕破强力和耐磨实验的要求。对比例13的纤维配比为实施例5的b组纱线,如果只使用该纱线,撕破强力和耐磨性能最差,完全不能满足客户的要求。实施例5整体却表现很好,反映出实施例5纤维成分与结构有机结合的科学性。实施例1~14撕破强力没有因为b组纱线为对比例13类似强力不强成分而下降,主要是因为面料为相对立体的双组结构,让面料变得柔软,对撕破有利。

舒适性测试结果见如表2:

表2

实施例1~14全部符合透湿量和透气性的客户要求,对比例中除了对比例13,其他均不能同时符合透湿量和透气性的客户要求。实施例1的a组与对比例7均为间位芳纶100%,实施例的透湿量比对比例7高出11.24%,透气性高出54.2%,面料结构的效果非常明显。

由于实施例1~14的b组均含有柔软吸水的纤维素纤维和阻燃腈纶的混合物,面料亲肤性好,如上表测试的透湿透气数据,可以看出实施例1~14的面料透湿、透气,比对比例1~12的舒适性要好很多。

原料成本测算:

以本色间位芳纶100%为基准,原液着色间位芳纶的价格大概为205%,对位芳纶本色180%,芳砜纶为105%,聚芳酯为500%,聚酰亚胺为200%,阻燃腈纶为60%,棉为25%,莱赛尔为25%,预氧化纤维150%,碳纤维为250%,涤纶为10%,尼龙为30%。由于b组纱线采用了阻燃腈纶和纤维素为主体的混合物,成本优势是非常明显的,特别是b组的质量接近a组的质量时,即质量比接近50:50时,更是如此。

综上所述,对于要求成本相对较低,耐用性好同时舒适性好的客户而言,已公开的方案1~6对应的对比例1~6不能同时满足舒适性和耐用性要求;对于纯强力纤维的面料而言,不能满足舒适性和相对低成本的要求;对比例13的面料成本最低,舒适性也很好,但阻燃性不能符合要求。本发明通过实施例1~14的结果证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非常有效,能同时符合客户对阻燃性、耐用性、舒适性、低成本的要求。

另外,针对a组与b组的连结点结构对面料性能的影响,还例举了对比例14和对比例15实验。对比例14对应实施例4,对比例15对应实施例13。

对比例14的a组、b组纱线构成、支数、织造组织(均为1/1平纹)、经纬密度与实施例4完全相同(a组为b组经纬密的2倍),加工工艺也相同,但a组与b组连接方式稍有不同,实施例4的b组经纱每隔7根与a组纬纱交织一次,b组纬纱每隔6根与a组经纱交织一次,a组与b组均为1/1平纹,a组的经纬纱密度为b组的两倍,单位面积的交织点数a组应该为b组的4倍。a组的交织点为8×2×7×2=224,连接点为a组交织点的1/224。对比例14的b组经纱每隔7根与a组纬纱交织一次,b组纬纱每隔7根与a组经纱交织一次,a组与b组均为1/1平纹,a组的经纬纱密度为b组的两倍,单位面积的交织点数a组应该为b组的4倍,a组的交织点为8×2×8×2=256,连接点为a组交织点的1/256。对比例14的阻燃性、撕破、舒适性指标均与实施例4基本相同,符合要求,但是对比例14的耐磨性只有38747转,没能达到40000以上的要求,在裁剪的过程中发现b组的纬纱容易脱落,面料的实用性变小。造成耐磨性不合格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连结点过少,a组与b组出现分离,且b组纬纱容易脱落,测试时容易抽丝。

对比例15的a组、b组纱线构成、支数、织造组织(a组为2/1斜纹、b组的3/1斜纹)、经纬密度与实施例13完全相同(a组与b组经纬密相同),加工工艺也相同,但a组与b组连接方式稍有不同。实施例13的b组经纱每隔6根与a组纬纱交织一次,b组纬纱每隔3根与a组经纱交织一次。a组与b组的经纬密度一致,a组为2/1斜纹,比b组的3/1斜纹的交织点多。a组的交织点为7×4/3=9。连接点为a组交织点的1/9。对比例15的b组经纱每隔5根与a组纬纱交织一次,b组纬纱每隔3根与a组经纱交织一次。a组与b组的经纬密度一致,a组为2/1斜纹,比b组的3/1斜纹的交织点多。a组的交织点为6×4/3=8。连接点为a组交织点的1/8。对比例15的阻燃性、撕破、耐磨性、透湿性的指标与实施例13基本相同,符合要求,但是透气性指标只有54mm/s,小于60mm/s。不符合要求。不合格的原因连结点过多,空隙效应不明显。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发明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发明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