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织物的转移技术,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转移织物线圈的方法。
背景技术:
当前的圆针织机结构复杂,不能实现织物从编织、拾取、转移、缝口对接、缝合、织物翻转装置的全自动流程,需要人工的介入,大大降低了编织的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背景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用于转移织物线圈的方法,包括:s1,使得织袜针位于两个护针片之间形成的间隙的下方;s2,将护针片向下移动,令织袜针穿过两个护针片之间形成的间隙;s3,将护针片径向朝外移动,脱离织袜针;s4,将一组转移针径向朝内移动,直到织袜针的针头位于一组转移针形成的转移针凹槽内,转移针凹槽位于织袜针的主体和针舌之间;s5,推动织物向上运动,使得织物会相应地沿着织袜针向上运动;s6,织袜针的针舌搭在转移针的外侧,从而织物线圈能够从织袜针上转移到转移针上。
可选地,在s4和s5之间还包括:s41,将护针片径向朝内移动,令织袜针在两个护针片之间形成的间隙之间;
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s7,将缝口齿插入到所述一组转移针形成的转移针凹槽;s8,使得缝口齿脱离转移针和护针片。
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s9,将一半齿座向下翻转180度到另一半齿座下方,翻转后缝口齿对齐;s10,向下推动压板将一半缝口齿上的织物转移到另一半缝口齿6b上。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简化了织物转移的过程,提供了效率而且保证了转移的高效。
附图说明
为了更容易理解本发明,将通过参照附图中示出的具体实施方式更详细地描述本发明。这些附图只描绘了本发明的典型实施方式,不应认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
图1显示了本发明的方法中使用的转移针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2显示了本发明的方法中使用的转移针的另一个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3显示了本发明的方法中使用的转移针使用时的示意图。
图4显示了本发明的方法中使用的转移针的另一个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5显示了本发明的方法中使用的护针片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6显示了本发明的方法中使用的缝口齿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7显示了缝口齿安装的齿座的一个角度的示意图。
图8显示了缝口齿安装的齿座的另一个角度的示意图。
图9显示了本发明的方法中使用的的缝口齿的另一个角度的立体图。
图10显示了本发明的方法中使用的缝口齿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1显示了本发明的方法中使用的缝口齿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2显示了缝口齿、转移针和护针片之间的位置关系图。
图13-图24显示了本发明的织物线圈转移的第一阶段的工作过程的示意图。
图25-图32显示了本发明的织物线圈转移的第二阶段的工作过程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织袜针1、脱针盘2、托袜片201、生克片201、翻袜管3;转移针4a、转移针4b、护针片4c、转移针主体41、转移针凸起411、转移部42、第一分叉片421、第二分叉片422、转移针凹槽43、护针片主体45、护针片夹持部46、护针片斜切部47、护针片凸起451、护针片凹槽452;缝口齿6a、缝口齿6b、细长主体61、针状部611、针状部凹槽6111、支撑部612、缝合槽613、卡合部62、卡合凸起621、上翘部622、固定槽623、压板6c、齿座6d、齿座6e、固定板6f;缝合针7b、织物8、顶杆10b。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其中相同的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本发明的转移织物线圈的方法中,使用到了3个零部件,如图1-图4所示的转移针,如图5所示的护针片,图6-11所示的缝口齿。
图1显示了本发明的转移针4a的立体图,转移针具有转移针主体41,在转移针主体41的头部(接触织物线圈的一端)具有转移部42。转移针主体41为细长薄片状,转移部42为弯曲状且偏离转移针主体41的轴线,优选地,转移部42为弧形,从转移针主体41端部逐渐变细,末端呈尖状。转移针主体41的尾部(远离织物线圈的一端)具有转移针凸起411,该转移针凸起411卡合到织物转移装置的转移盘上,推动和拉动该转移针凸起411,能够将转移针在径向上向内和向往移动,而且还能够上下移动,以进行织物线圈的转移。
图2显示了本发明的转移针4b的立体图,与转移针4a的区别是,其形状与转移针4a对称。在使用时,需要一对转移针4a、4b配合使用。具体地说,是转移针4a、4b贴合在一起。转移针主体41做成薄片状,也是为了两个贴合在一起时减少体积,更加环保。
图3显示了使用时的转移针4a、4b的状态图。转移针4a、4b各自的转移针主体41贴合在一起,而各自的转移部42形成一个凹槽,转移针凹槽43,该转移针凹槽43用于容纳织物缝合装置的缝口齿,缝口齿的作用和一般结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在此不再描述。
图4显示了本发明的转移针的另一个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是,转移针主体41具有一定厚度,从而在转移针主体41的头部能够开一个凹槽,即转移针凹槽43。转移针凹槽43同样用于容纳缝口齿。优选地,转移针凹槽43是不对称的,在凹槽的末端具有缺口,使得织袜针1的针头能更顺滑的滑入转移针凹槽43内(见图6)。转移针主体41的尾部(远离织物线圈的一端)具有转移针凸起411,该转移针凸起411卡合到织物转移装置的转移盘上,推动和拉动该转移针凸起411,能够将转移针在径向上向内和向往移动,而且还能够上下移动,以进行织物线圈的转移。
图5显示了护针片4c的结构。护针片4c用于与转移针4a、4b配合使用。护针片4c具有护针片主体45,护针片主体45前端(接触织物的线圈的一端)向下延伸有护针片夹持部46。优选地,护针片夹持部46垂直向下延伸。
护针片主体45的后端(远离织物的线圈的一端)的下侧具有护针片凸起451。该护针片凸起451卡合到织物转移装置的转移盘上,推动和拉动护针片凸起451能够将转移针在径向上向内和向往移动,而且还能够上下移动,以进行织物线圈的转移。护针片主体45和护针片夹持部46之间的结合处形成有护针片斜切部47。
护针片主体45下侧具有多个护针片凹槽452,以与织物转移装置的转移盘相结合。使用时,缝合针4a、4b插入两片护针片4c之间,位于两个护针片的护针片夹持部46形成的间隙内。
如图6所示,缝口齿6a具有细长主体61和卡合部62,卡合部62从细长主体61的上端延伸出,两者结合起来整体呈近似的7字形。细长主体61包括位于下端的针状部611和位于上端的支撑部612。
图7显示了缝口齿6a安装在齿座6e上的示意图。图8显示了缝口齿6a安装在齿座6d上的示意图。齿座6e和6d组成一个完整的圆形齿座。其中图3中的半个齿座6d是可以向下翻转180度,从而两个半圆形齿座整对齐。整体呈7字形的缝口齿6a安装在织物转移装置的齿座6e上,具体地说,通过卡合部62挂在齿座6e的槽上,细长主体61装在齿座6e的槽内,其中,支撑部612完全嵌入在齿座6e的槽中,仅仅针状部611暴露出来。相似地,缝口齿6b(在下面描述)安装在织物转移装置的齿座6d上。
要使得缝转移口齿6a、缝口齿6b更贴合的安装在齿座6e上,缝口齿6a的进一步的细节结构保证了该技术效果,下面参照图1和图4来描述。
如图9所示,支撑部612的高度h与齿座6e的高度相匹配,使得安装后支撑部612不暴露出齿座6e,仅仅针状部611暴露于齿座6e外。支撑部612的宽度w与齿座6e的槽的径向上的深度相匹配,使得安装后支撑部612的外表面与齿座6e的径向外表面相平齐,不内陷也不外凸,安装后的效果见图7。
卡合部62的下侧具有卡合凸起621,卡合凸起621和支撑部612之间就形成了一个槽,从而使得缝口齿6a能紧固地挂在齿座6e的槽上。卡合部62的上表面具有固定槽623,以与齿座6e相配合,使得缝口齿6a能紧固地连接在齿座6e的槽上。卡合部62的末端具有上翘部622,用于与齿座6e相卡合,从而使得两者接触地更加紧密。
图10显示了针状部611的结构。针状部611的外侧(安装到齿座6e上后径向朝外的一侧)具有针状部凹槽6111,该针状部凹槽6111用于在齿座翻转180度后对齐后,下方齿座上的缝口齿的针状部611能够搭接在上方齿座的缝口齿的针状部611的凹槽6111内,从而使得接下来的线圈转移更顺畅。
图11显示了另一个实施例缝口齿6b的结构,该缝口齿6b的细长主体61的外侧(安装到齿座6e上后径向朝外的一侧)具有缝合槽613,缝合槽613用于容纳缝头机的缝合针7b(见图13),两个缝合针7b交替缝合,从而将袜子的袜头缝在一起。
图12显示了缝口齿6a、转移针4a、转移针4b和两个护针片4c之间的位置关系。缝口齿6a插入转移针4a和转移针4b并在一起形成的转移针凹槽43内,转移针4a、转移针4b插入两片护针片4c之间的间隙内。
下面参照图13-图24来描述本发明的转移针的工作过程的示意图。如下以袜子为例来描述本发明,但是本发明也可以应用于其他织物。
如图13所示,在织袜机织到最后一圈,织物8在织袜机的翻袜管3内,织物8的线圈在织袜针1的针舌下。
如图14所示,移走图13中的托袜片201,将转移装置移动到织袜针1上方,使得织袜针1位于两个护针片4c之间形成的间隙的下方。
如图15所示,将护针片4c向下移动,令织袜针1穿过两个护针片4c之间形成的间隙。护针片4c持续向下,直至将织物8压在脱针盘2上。这是为了确保织物8在织袜针1的针舌之下,为成功转移线圈做准备。
在图16中,将护针片4c径向朝外移动,脱离织袜针1。
在图17中,将转移针4a、4b径向朝内移动,直到织袜针1的针头位于转移针4a、4b形成的转移针凹槽43内,转移针凹槽43位于织袜针1的主体和针舌之间。
在图18中,将护针片4c径向朝内移动,令织袜针1在两个护针片4c之间形成的间隙之间。此阶段,护针片4c的位置相对于织袜针1的位置比图8所示的阶段在径向上更在外,以避免接下来的阶段中挡住织物8的向上运动。
在图19中,将脱针盘2向上运动,推动织物8向上运动,那么织物8会相应地沿着织袜针1向上运动。
在图20中,织物8已经向上带动织袜针1的针舌,使得针舌合上,从而织袜针1的开口合上。
图21中,织袜针1的针舌搭在转移针4a的外侧(以翻袜管3的轴为中心的径向外侧),从而织物8能够从织袜针1上顺滑地转移到转移针4a的转移部42上。
在图22中,将转移装置向上移动,此时织物8已经转移到织袜针1上,而且织物8的下方有护针片4c拖住,因此袜子能够向上运动。
在图23中,将脱针盘2向下运动。
在图24中,生克片201径向上向内运动,与脱针盘2和织袜针1相配合,准备织下一个织物。
图25-图32显示了转移缝口齿6a的工作过程。
在图25中,缝口齿6a安装在齿座6e上,缝口齿6b安装在齿座6d上。在齿座6e上,缝口齿6a通过压板6c和固定板6f固定在齿座6e上。在齿座6f上,缝口齿6b通过压板6c固定在齿座6d上。齿座6e和齿座6f形成一个圆形的完整齿座。对接时,由气缸驱动齿座6d翻转180度到齿座6e下方,实现对接,从而缝口齿6b也翻转180度与缝口齿6a对接。对接后,由气缸推动缝口齿6a上的压板6c下压,使上下织物8(例如袜子)的线圈合并对接。
如图25所示,在织袜机上,织物8的最后一圈线圈已经转移到转移针4a、4b上(套在转移针4a、4b上),然后,将缝口齿6a、6b分别插入到转移针4a、4b形成的转移针凹槽43内,从而也就相应插入到织物8的线圈中,织机(例如织袜机)的翻袜管3位于织物8的下方,底端气缸驱动顶杆10b上升,带动织物8上升,织物8的线圈转移到缝口齿6a、6b上。
如图26所示,织物8的最后一圈线圈已经套在缝口齿6a、6b上,向上移动缝口齿6a、6b和转移针4a、4b,使得缝口齿6a、6b和转移针4a、4b脱离护针片4c。
如图27所示,向外撤出护针片4c。
如图28所示,向上移动缝口齿6a、6b,使得缝口齿6a、6b脱离转移针4a、4b。
如图29所示,将转移针4a、4b和护针片4c移开,为移动齿座6e和6d并且齿座的翻转做准备。
如图30所示,将齿座6d向下翻转180度到齿座6e下方,翻转后齿座6d、6e对齐,缝口齿6a、6b对齐。缝口齿6b的针状部内侧搭在缝口齿6a的针状部凹槽6111内。
如图31所示,向下推动齿座6e的压板6c,将缝口齿6a上的织物转移到缝口齿6b上,也就是织物8的线圈从上方的齿座转移到下方的齿座上。当然,也可以将线圈转移到上方的齿座上。
如图32所示,当织物的线圈紧密压在一起后,就可以用缝纫机的缝合针7b开始缝合袜头。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发明较优选的具体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进行的通常变化和替换都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