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高筒纱均染性的染色辅助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662864发布日期:2020-05-08 14:11阅读:132来源:国知局
一种提高筒纱均染性的染色辅助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筒纱染色辅助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提高筒纱均染性的染色辅助机构。



背景技术:

染色装置主要通过将筒纱浸泡在染筒内,通过染筒内的染液对筒纱着色来实现染色,染色完成后将染完色的筒纱取出,在染色之前要对染色物进行处理,洗除染色物上的油剂,若带着这些油剂进行染色,会在染色物的表面形成一层阻染膜,妨碍染料向染色物的内部均匀扩散、渗透,容易造成上色不匀,产生色花、色斑等染疵。

现有筒纱染色装置在染色前对染色物处理不到位,染色物上带有油剂,影响上色的均匀度,产生瑕疵,缺少ph值检测装置,不能实时检测处理液的ph值,影响处理效果,搅拌装置搅拌效果较差,造成处理液存在温度差的问题。

因此,发明一种提高筒纱均染性的染色辅助机构显得非常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提高筒纱均染性的染色辅助机构,以解决现有筒纱染色装置在染色前对染色物处理不到位,染色物上带有油剂,影响上色的均匀度,产生瑕疵,缺少ph值检测装置,不能实时检测处理液的ph值,影响处理效果,搅拌装置搅拌效果较差,造成处理液存在温度差的问题。一种提高筒纱均染性的染色辅助机构,包括电控柜,辅助机构,支撑脚,搅拌机构,旋盖和把手,所述支撑脚采用四个,通过螺栓固定在辅助机构的下方四角;所述电控柜通过螺栓固定在辅助机构左侧的下方;所述旋盖铰接在辅助机构的上方;所述把手焊接在旋盖上方的左侧;所述搅拌机构通过螺栓固定在辅助机构右侧的下方,左侧贯穿至辅助机构的内部。

所述电控柜通过导线与市电相连;所述支撑脚采用圆柱形;所述旋盖的尺寸与辅助机构的尺寸匹配,且右侧与辅助机构相连;所述把手采用倒u形。

所述辅助机构包括辅助箱,聚氨酯保温板,进料口,温度传感器,出料口,放置网,ph传感器和加热板,所述聚氨酯保温板通过螺栓固定在辅助箱的外侧;所述进料口焊接在辅助箱左侧的上方;所述出料口焊接在辅助箱下方的左侧;所述温度传感器通过螺栓固定在聚氨酯保温板左侧的下方;所述放置网通过螺栓固定在辅助箱内部的中间位置;所述加热板通过螺栓固定在辅助箱内部的左侧,位于放置网的上方;所述ph传感器通过螺栓固定在辅助箱内部的右侧,位于放置网的上方。

所述辅助箱的上方设置为开口式;所述聚氨酯保温板的尺寸与辅助箱的尺寸匹配;所述进料口和出料口均设置有阀门;所述温度传感器与辅助箱的内部相通;通过导线与电控柜相连,选用cwdz11型;所述ph传感器通过导线与电控柜相连,选用mik-ph15012型;所述加热板通过导线与电控柜相连,选用hx-drb型。

所述搅拌机构包括外壳,伺服电机,搅拌轴,搅拌叶和条形槽,所述外壳通过螺栓固定在聚氨酯保温板右侧的下方;所述伺服电机通过螺栓固定在外壳的内部,输出轴贯穿至辅助箱的内部;所述搅拌轴右侧通过联轴器与伺服电机的输出轴相连,左侧通过轴套固定在辅助箱的内壁上;所述搅拌叶采用多个,焊接在搅拌轴的上下两侧;所述条形槽采用多个,开设在搅拌叶的前后两侧。

所述外壳采用u形;所述伺服电机的输出轴与辅助箱的连接处设置有密封圈,通过导线与电控柜相连,选用ihss60-36-20-31型;所述搅拌轴采用圆柱形;所述搅拌叶的末端采用圆弧形;所述条形槽采用长方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辅助机构的设置,打开旋盖,将染色物放置在放置网上,盖上旋盖,通过进料口往辅助箱内加入淡碱液和表面活性剂,电控柜控制加热板通电运行,将处理液加热至120℃,处理20min,打开出料口的阀门排清处理液,加入淡酸液进行酸碱中和,使ph值达到适宜范围,通过处理洗除染色物上附着的油剂等杂质,便于染色过程中染料在筒纱内均匀扩散,提高筒纱染色的均匀度,避免染疵的出现。

本实用新型的ph传感器的设置,ph传感器检测辅助箱内处理液的ph值,便于操作人员实时监测处理液的ph值,提高辅助装置的处理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搅拌机构的设置,电控柜控制伺服电机通电运行,带动搅拌轴转动,圆弧形的搅拌叶将处理液上下搅动,设置的条形槽提高搅拌叶的搅拌效果,使处理液往上冲击,有利于洗除油剂等杂质,且使处理液快速流动,避免处理液内部存在温度差。

本实用新型的聚氨酯保温板的设置,在辅助箱的外侧设置聚氨酯保温板,避免辅助箱内热量的散失,提高热能的利用率,降低电能的消耗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辅助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搅拌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电控柜,2-辅助机构,21-辅助箱,22-聚氨酯保温板,23-进料口,24-温度传感器,25-出料口,26-放置网,27-ph传感器,28-加热板,3-支撑脚,4-搅拌机构,41-外壳,42-伺服电机,43-搅拌轴,44-搅拌叶,45-条形槽,5-旋盖,6-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

如附图1至附图3所示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提高筒纱均染性的染色辅助机构,包括电控柜1,辅助机构2,支撑脚3,搅拌机构4,旋盖5和把手6,所述支撑脚3采用四个,通过螺栓固定在辅助机构2的下方四角;所述电控柜1通过螺栓固定在辅助机构2左侧的下方;所述旋盖5铰接在辅助机构2的上方;所述把手6焊接在旋盖5上方的左侧;所述搅拌机构4通过螺栓固定在辅助机构2右侧的下方,左侧贯穿至辅助机构2的内部。

所述电控柜1通过导线与市电相连;所述支撑脚3采用圆柱形;所述旋盖5的尺寸与辅助机构2的尺寸匹配,且右侧与辅助机构2相连;所述把手6采用倒u形。

所述辅助机构2包括辅助箱21,聚氨酯保温板22,进料口23,温度传感器24,出料口25,放置网26,ph传感器27和加热板28,所述聚氨酯保温板22通过螺栓固定在辅助箱21的外侧;所述进料口23焊接在辅助箱21左侧的上方;所述出料口25焊接在辅助箱21下方的左侧;所述温度传感器24通过螺栓固定在聚氨酯保温板22左侧的下方;所述放置网26通过螺栓固定在辅助箱21内部的中间位置;所述加热板28通过螺栓固定在辅助箱21内部的左侧,位于放置网26的上方;所述ph传感器27通过螺栓固定在辅助箱21内部的右侧,位于放置网26的上方。

所述辅助箱21的上方设置为开口式;所述聚氨酯保温板22的尺寸与辅助箱21的尺寸匹配;所述进料口23和出料口25均设置有阀门;所述温度传感器24与辅助箱21的内部相通;通过导线与电控柜1相连,选用cwdz11型;所述ph传感器27通过导线与电控柜1相连,选用mik-ph15012型;所述加热板28通过导线与电控柜1相连,选用hx-drb型。

所述搅拌机构4包括外壳41,伺服电机42,搅拌轴43,搅拌叶44和条形槽45,所述外壳41通过螺栓固定在聚氨酯保温板22右侧的下方;所述伺服电机42通过螺栓固定在外壳41的内部,输出轴贯穿至辅助箱21的内部;所述搅拌轴43右侧通过联轴器与伺服电机42的输出轴相连,左侧通过轴套固定在辅助箱21的内壁上;所述搅拌叶44采用多个,焊接在搅拌轴43的上下两侧;所述条形槽45采用多个,开设在搅拌叶44的前后两侧。

所述外壳41采用u形;所述伺服电机42的输出轴与辅助箱21的连接处设置有密封圈,通过导线与电控柜1相连,选用ihss60-36-20-31型;所述搅拌轴43采用圆柱形;所述搅拌叶44的末端采用圆弧形;所述条形槽45采用长方形。

工作原理

本实用新型中,电控柜1接通市电进行供电,打开旋盖5,将染色物放置在放置网26上,盖上旋盖5,通过进料口23往辅助箱21内加入淡碱液和表面活性剂,电控柜1控制加热板28通电运行,将处理液加热至120℃,处理20min,打开出料口25的阀门排清处理液,加入淡酸液进行酸碱中和,使ph值达到适宜范围,通过处理洗除染色物上附着的油剂等杂质,便于染色过程中染料在筒纱内均匀扩散,提高筒纱染色的均匀度,避免染疵的出现,电控柜1控制伺服电机42通电运行,带动搅拌轴43转动,圆弧形的搅拌叶44将处理液上下搅动,设置的条形槽45提高搅拌叶44的搅拌效果,使处理液往上冲击,有利于洗除油剂等杂质,且使处理液快速流动,避免处理液内部存在温度差,在辅助箱21的外侧设置聚氨酯保温板22,避免辅助箱21内热量的散失,提高热能的利用率,降低电能的消耗量,ph传感器27检测辅助箱21内处理液的ph值,便于操作人员实时监测处理液的ph值,提高辅助装置的处理效果。

利用本实用新型所述技术方案,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启发下,设计出类似的技术方案,而达到上述技术效果的,均是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