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风烘箱的钢丝网环帘磁吸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031585发布日期:2020-08-28 17:19阅读:189来源:国知局
热风烘箱的钢丝网环帘磁吸附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无纺织机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热风烘箱的钢丝网环帘磁吸附装置。



背景技术:

热风烘箱是成套无纺织产品生产系统或称生产流水线中的不可或缺的设备之一。热风烘箱的功用是使高温热风穿透无纺织物层或棉网层,使合成纤维在加热时表现出玻璃态、高弹态、软化态以及熔融态,最终使低熔点纤维和/或合成纤维相互粘合并在出热风烘箱自然冷却定型。对此可以参见并非限于的如下专利文献:cn201428045y(热风穿透式烘箱)、cn202292956u(一种热风穿透冷却定型烘箱)、cn201537998u(循环式热风烘箱)、cn201081519y(循环热风烘箱)、cn87201262u(一种有分风板的导流式热风烘箱)、cn1208592c(组合式烘箱)、cn102384639b(热风烘箱)、cn203024542u(改进的箱结构)、cn206572905u(一种无纺布加烘箱设备)、cn205279657u(一种用于无纺布烘干的远红外烘箱)和cn208170943u(圆网热风烘箱),等等。通过对前述专利特别是通过对cn102629702b推荐的“上风道自动升降式热风烘箱”的阅读可知:需要热风定型的棉网层从周而复始运动的上、下帘之间的通道中通过,也就是由上、下帘将棉网层在挟持状态下从热风烘箱的进入口向行出口引出。

通常情况下,前述的上、下帘普遍采用非金属帘,但是对于诸如汽车内饰件的毯毡而言,由于克重大而使单位面积内的份量较重,因而如果采用上布帘与下布帘,那么难以甚至无法使厚实的棉网层达到业界期望的行移效果,尤其是上、下布帘的伸缩系数较大,特别是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后,当出现伸长时,上布帘的中部形成的下坠因松弛而达不到对棉网层的挟行目的。还有,由于上、下帘采用布帘,因而在高温热风作用下的使用寿命极其有限,需要不时更换,一方面造成使用成本增加,另一方面因更换上、下布帘必须是在停机状态下进行的,因而热风烘箱的正常工作效率受到影响,再一方面给设备管护人员增加作业负担,进而一方面会影响成套生产流水线的整体速度。

利用耐高温的、对毡垫适应性好的并且使用寿命相对较长的上、下钢丝网环帘分别替代上布帘(环帘)和下布帘(环帘)可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前述不足,但是由于整个烘道的路径相对较长,就下钢丝网环帘而言,可由下钢丝网环帘托架之类的部件支承,不会出现下坠情形,即基本上在保持水平状态下途经烘道,但是对于上钢丝网环帘而言,由于自身的分量相对较重,在重力作用下,中部区域往往会产生下坠现象,一方面影响对位于上、下钢丝网环帘之间的无纺织纤维棉网层的挟行效果,另一方面会造成无纺织纤维棉网层的变形,例如克重不一致,最终影响毡垫质量。因此,探索解决上钢丝网环帘出现挠度的问题具有积极意义。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有助于避免上钢丝网环帘产生挠度并下坠而得以使上钢丝网环帘与下钢丝网环帘产生对进入烘道的无纺织纤维棉网层的理想的挟行效果的热风烘箱的钢丝网环帘磁吸附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一种热风烘箱的钢丝网环帘磁吸附装置,所述的热风烘箱包括机架、加热区箱体模块、冷却区箱体模块、上钢丝网环帘、下钢丝网环帘、钢丝网环帘驱动机构、钢丝网环帘过渡机构和热风回收箱,加热区箱体模块包括上加热箱、下加热箱和热风发生机构,上加热箱上下调整地设置在所述机架上,下加热箱在对应于上加热箱的下方的位置支承在机架的下部,热风发生机构设置在上加热箱的顶部并且与上加热箱相通,冷却区箱体模块设置在机架的左端,该冷却区箱体模块包括上冷却箱、下冷却箱和冷风发生机构,上冷却箱上下调整地设置在所述机架上,下冷却箱在对应于上冷却箱的下方的位置支承在机架的下部,冷风发生机构设置在上冷却箱的顶部并且与上冷却箱相通,钢丝网环帘驱动机构在对应于所述冷却区箱体模块的左侧的位置设置在机架上,钢丝网环帘过渡机构在对应于加热区箱体体模块的右侧的位置设置在机架上,热风回收箱设置在加热区箱体模块与冷却区箱体模块之间,其中,上加热箱与下加热箱之间的空间、上冷却箱与下冷却箱之间的空间以及热风回收箱的高度方向的中部的空间构成为毡垫行移通道,上钢丝网环帘以及下钢丝网环帘的一端套置在所述钢丝网环帘驱动机构上,另一端套置在钢丝网环帘过渡机构上,而中部围绕所述毡垫行移通道周而复始地移动,所述上冷却箱的结构是与所述上加热箱的结构相同的,而所述下冷却箱的结构是与所述下加热箱的结构相同的,所述上加热箱包括上热风箱箱体、上通风板支承架和上通风板,上热风箱箱体上下调整地连接在所述机架上,上通风板支承架间隔设置在上热风箱箱体内,上通风板设置在各两相邻的上通风板支承架的下部之间,在上通风板上间隔开设有与所述毡垫行移通道相通的上通风板热风通孔,所述上钢丝网环帘途经所述毡垫行移通道时对应于所述上通风板支承架以及上通风板的下方,在所述上加热箱上并且位于上加热箱的四个角部各设置有一上加热箱升降作用缸柱连接座,在所述机架上并且在对应于上加热箱升降作用缸柱连接座的位置设置有上加热箱升降作用缸,该上加热箱升降作用缸的上加热箱升降作用缸柱朝向下并且与所述上加热箱升降作用缸柱连接座连接;所述的上加热箱升降作用缸为气缸,所述钢丝网环帘磁吸附装置包括设置在上通风板支承架的长度方向的底部的磁体支架和设置在磁体支架上的磁体,所述上钢丝网环帘处于由所述磁体吸附的状态下途经所述的毡垫行移通道。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各两相邻的所述上通风板支承架的长度方向的下部的相向一侧各固定有一上通风板固定座,所述上通风板的长度方向的两侧与上通风板固定座固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上通风板固定座的长度方向构成有一上通风板固定座腔,该上通风板固定座腔的腔口朝向所述上通风板并且横截面形状呈u字形,在所述通风板的长度方向的两侧各构成有一横截面形状同样呈u字形的上通风板支承折弯部,该上通风板支承折弯部与所述上通风板固定座腔相配合并且与上通风板固定座腔的腔壁相固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磁体支架包括上钢丝网环帘导滑板固定座、上钢丝网环帘导滑板和磁体限定板,上钢丝网环帘导滑板固定座沿着所述上通风板支承架的长度方向的底部设置并且与上通风板支承架固定,上钢丝网环帘导滑板与上钢丝网环帘导滑板固定座的长度方向的底部插嵌固定,磁体限定板在对应于上钢丝网环帘导滑板的上方的位置固定在上钢丝网环帘导滑板固定座的上钢丝网环帘导滑板固定座腔内并且自上钢丝网环帘导滑板固定座腔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该磁体限定板与所述上钢丝网环帘导滑板之间的空间构成为磁体腔;所述磁体循着所述磁体腔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上钢丝网环帘在处于由所述磁体隔着所述上钢丝网环帘导滑板吸附的状态下贴着上钢丝网环帘导滑板途经所述的毡垫行移通道。

在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上钢丝网环帘导滑板固定座的横截面形状呈冂字形并且在长度方向的彼此对应的一对壁体的下部各向内折展有一导滑板嵌脚,在所述上钢丝网环帘导滑板的长度方向的两侧并且在对应于导滑板嵌脚的位置各开设有一导滑板嵌脚配合槽,该导滑板嵌脚配合槽与导滑板嵌脚嵌配。

在本实用新型的还有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上钢丝网环帘导滑板为胶木板。

在本实用新型的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下加热箱包括间隔分布的下通风板支承架和下通风板,下通风板支承架与所述的上通风板支承架相对应并且支承在所述机架的下部,下通风板设置在各两相邻的下通风板支承架的上部之间并且与所述的上通风板相对应,在下通风板上间隔开设有与所述毡垫行移通道相通的下通风板热风通孔,其中,在下通风板支承架的顶部并且循着下通风板支承架的长度方向设置有下钢丝网环帘导滑板固定座,在该下钢丝网环帘导滑板固定座的长度方向的上部插嵌固定有下钢丝网环帘导滑板,所述下钢丝网环帘在贴着下钢丝网环帘导滑板朝向上的一侧的状态下途经所述的毡垫行移通道;所述的下钢丝网环帘导滑板为胶木板。

在本实用新型的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钢丝网环帘驱动机构包括驱动电机、驱动减速箱、第一传动轮ⅰ、第二传动轮ⅱ、第三传动轮ⅲ、第一涨紧轮ⅰ、第二涨紧轮ⅱ、上环帘第一导辊ⅰ、上环帘第二导辊ⅱ、下环帘第一导辊ⅰ、下环帘第二导辊ⅱ、第一传动带ⅰ、第二传动带ⅱ、上环帘辊和下环帘辊,驱动电机与驱动减速箱传动配合并且由驱动减速箱连同驱动电机在对应于所述冷却区箱体模块的左侧的位置设置在所述机架上,第一传动轮ⅰ固定在驱动减速箱的驱动减速箱末级动力输出轴上,第二传动轮ⅱ固定在下环帘辊的下辊轴轴头上,而该下环帘辊的两端转动地支承在机架上,第三传动轮ⅲ固定在上环帘辊的上辊轴轴头上,而该上环帘辊的两端转动地支承在机架上,其中,上环帘辊对应于下环帘辊的上方,第一涨紧轮ⅰ通过第一涨紧轮轴转动地设置在机架上,并且对应于所述第三传动轮ⅲ的上方,第二涨紧轮ⅱ在对应于第二传动轮ⅱ与第三传动轮ⅲ之间的右侧的位置通过第二涨紧轮轴转动地设置在机架上,上环帘第一导辊ⅰ以及上环帘第二导辊ⅱ在依次对应于上环帘辊的右侧上方的位置转动地支承在机架上,下环帘第一导辊ⅰ以及下环帘第二导辊ⅱ在依次对应于下环帘辊的右侧下方的位置转动地支承在机架上,第一传动带ⅰ的一端套置在第一传动轮ⅰ上,另一端套置在第二传动轮ⅱ上,并且该第二传动轮ⅱ为双排轮,第二传动带ⅱ套置在第二传动轮ⅱ、第三传动轮ⅲ、第一涨紧轮ⅰ和第二涨紧轮ⅱ上;所述的钢丝网环帘过渡机构包括上环帘第一过渡导辊ⅰ、上环帘第二过渡导辊ⅱ、下环帘第一过渡导辊ⅰ和下环帘第二过渡导辊ⅱ,上环帘第一过渡导辊ⅰ在对应于所述加热区箱体模块的上加热箱的右侧的位置转动地支承在所述机架上,上环帘第二过渡导辊ⅱ在对应于上环帘第一过渡导辊ⅰ的右下方的位置上下调整地支承在过渡导辊调整座上,而该过渡导辊调整座设置在机架上,下环帘第一过渡导辊ⅰ在对应于所述加热区箱体模块的下加热箱的右侧下方的位置转动地支承在机架上,下环帘第二过渡导辊ⅱ在对应于上环帘第二过渡导辊ⅱ的下方的位置转动地支承在机架上;所述上钢丝网环帘的一端套置在所述上环帘辊上,并且与所述上环帘第一导辊ⅰ以及上环帘第二导辊ⅱ接触,另一端套置在所述上环帘第二过渡导辊ⅱ上并且与上环帘第一过渡导辊ⅰ接触,下钢丝网环帘的一端套置在所述下环帘辊上并且与所述下环帘第一导辊ⅰ以及下环帘第二导辊ⅱ接触,另一端套置在所述下环帘第二过渡导辊ⅱ上并且与上环帘第二过渡导辊ⅱ接触。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传动轮ⅰ、第二传动轮ⅱ、第三传动轮ⅲ、第一涨紧轮ⅰ和第二涨紧轮ⅱ为链轮,所述的第一传动带ⅰ以及第二传动带ⅱ为传动链条。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由于在上加热箱的上通风板支承架的长度方向的底部设置了磁体支架并且在磁体支架上设置了磁体,因而能使上钢丝网环帘处于由磁体吸附的状态下途经毡垫行移通道,上钢丝网环帘在途经毡垫行移通道的过程中不会出现由挠度引起的下坠情形,能与下钢丝网环帘相配合而产生对途经毡垫行移通道的无纺织纤维棉网层的理想的挟行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热风烘箱的钢丝网环帘磁吸附装置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上加热箱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a部放大图。

图4为图1和图2所示的磁体支架的详细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和有益效果,申请人在下面以实施例的方式作详细说明,但是对实施例的描述均不是对本实用新型方案的限制,任何依据本实用新型构思所作出的仅仅为形式上的而非实质性的等效变换都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范畴。

在下面的描述中凡是涉及上、下、左、右、前和后的方向性或称方位性的概念都是针对图1所处的位置状态而言的,因而不能将其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特别限定。

请参见图1和图2,示出了热风烘箱的结构体系的机架1、加热区箱体模块2、冷却区箱体模块3、上钢丝网环帘4、下钢丝网环帘5、钢丝网环帘驱动机构6、钢丝网环帘过渡机构7和热风回收箱8,加热区箱体模块2包括上加热箱21、下加热箱22和热风发生机构23,上加热箱21上下调整地设置在前述机架1上,下加热箱22在对应于上加热箱21的下方的位置支承在机架1的下部,热风发生机构23设置在上加热箱21的顶部并且与上加热箱21相通,热风发生机构23由燃烧器231和热风风机232组成,燃烧器231设置在上加热箱21的顶部,热风风机232位于燃烧器231的上方,由燃烧器231燃烧产生的高温空气进入热风风机232的热风风机进气口,再由热风风机232的热风风机出气口经管道引入上加热箱21的热风通道(图中未示出),进入热风通道内的高温空气经上加热箱21的上加热箱进风口215(图2示)进入位于上挡板216与下面还要提及的上通风板212之间的上加热箱风腔217(图2示)内,冷却区箱体模块3设置在机架1的左端,该冷却区箱体模块3包括上冷却箱31、下冷却箱32和冷风发生机构33,上冷却箱31上下调整地设置在前述机架1上,下冷却箱32在对应于上冷却箱31的下方的位置支承在机架1的下部,冷风发生机构33设置在上冷却箱31的顶部并且与上冷却箱31相通,具体是:冷风发生机构33由冷却风机331和冷却箱332组成,冷却风机331设置在上冷却箱31的顶部,冷却箱332与冷却风机331配接,由冷却风机331的冷却风机进风口将上冷却箱31内的热空气引入冷却箱332,由与冷却风机33的冷却风机出风口配接的冷却箱331通过管路将空气回引至前述的热风发生机构23。钢丝网环帘驱动机构6在对应于前述冷却区箱体模块3的左侧的位置设置在机架1上,钢丝网环帘过渡机构7在对应于加热区箱体体模块12的右侧的位置设置在机架1上,热风回收箱8设置在加热区箱体模块2与冷却区箱体模块3之间,热风回收箱8包括上回收箱81和下回收箱82,下回收箱82对应于上回收箱81的下方。如同前述的上加热箱21,热风上回收箱81上下调整地设置在前述机架1上。其中,上加热箱21与下加热箱22之间的空间、上冷却箱31与下冷却箱32之间的空间以及热风回收箱8的高度方向的中部的空间即前述的上回收箱81与下回收箱82之间的空间构成为毡垫行移通道10,上钢丝网环帘4以及下钢丝网环帘5的一端套置在前述钢丝网环帘驱动机构6上,另一端套置在钢丝网环帘过渡机构7上,而中部围绕前述毡垫行移通道10周而复始地移动,前述上冷却箱31的结构是与前述上加热箱21的结构相同的,差异在于:前者用于冷却,而后者即上加热箱21用于加热,而前述下冷却箱32的结构是与前述下加热箱22的结构相同的,前述上加热箱21包括上热风箱箱体213、上通风板支承架211和上通风板212,上热风箱箱体213上下调整地连接在前述机架1上,上通风板支承架211间隔设置在上热风箱箱体213内,上通风板212设置在各两相邻的上通风板支承架211的下部之间,在上通风板212上间隔开设有与前述毡垫行移通道10相通的上通风板热风通孔2121,前述上钢丝网环帘4途经前述毡垫行移通道10时对应于前述上通风板支承架211以及上通风板212的下方。由图1和图2所示,在前述上加热箱21上并且位于上加热箱21的四个角部即在前述上热风箱箱体213上并且位于上热风箱箱体213的四个角部各设置有一上加热箱升降作用缸柱连接座214,在前述机架1上并且在对应于上加热箱升降作用缸柱连接座214的位置设置有上加热箱升降作用缸11,该上加热箱升降作用缸11的上加热箱升降作用缸柱111朝向下并且与前述上加热箱升降作用缸柱连接座214连接;前述的上加热箱升降作用缸11为气缸。

由上面的说明可知:前述的上加热箱进风口215实质上开设在上热风箱箱体213上,因为前述的上加热箱21实质上即为上热风箱箱体213。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技术要点:前述钢丝网环帘磁吸附装置包括设置在上通风板支承架211的长度方向的底部的磁体支架9和设置在磁体支架9上的磁体20,前述上钢丝网环帘4处于由前述磁体20吸附的状态下途经前述的毡垫行移通道10。

通过申请人的上述说明可以确定:在前述上冷却箱31的下部以及上回收箱81的下部也同样设置有前述的磁体支架9和设置在磁体支架9上的磁体。仅仅是为了简洁表述本实用新型而未一一阐述。

请参见图3至图4并且结合图1,在各两相邻的前述上通风板支承架211的长度方向的下部的相向一侧各固定有一上通风板固定座2111,前述上通风板212的长度方向的两侧与上通风板固定座2111固定。

在前述上通风板固定座2111的长度方向构成有一上通风板固定座腔21111,该上通风板固定座腔21111的腔口朝向前述上通风板212并且横截面形状呈u字形,在前述通风板212的长度方向的两侧各构成有一横截面形状同样呈u字形的上通风板支承折弯部2122,该上通风板支承折弯部2122与前述上通风板固定座腔21111相配合并且与上通风板固定座腔21111的腔壁相固定。

前述的磁体支架9包括上钢丝网环帘导滑板固定座91、上钢丝网环帘导滑板92和磁体限定板93,上钢丝网环帘导滑板固定座91沿着前述上通风板支承架211的长度方向的底部设置并且与上通风板支承架211固定,上钢丝网环帘导滑板92与上钢丝网环帘导滑板固定座91的长度方向的底部插嵌固定,磁体限定板93在对应于上钢丝网环帘导滑板92的上方的位置固定在上钢丝网环帘导滑板固定座91的上钢丝网环帘导滑板固定座腔911内并且自上钢丝网环帘导滑板固定座腔911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该磁体限定板93与前述上钢丝网环帘导滑板92之间的空间构成为磁体腔931;前述磁体20循着前述磁体腔93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前述上钢丝网环帘4在处于由前述磁体20隔着前述上钢丝网环帘导滑板92吸附的状态下贴着上钢丝网环帘导滑板92途经前述的毡垫行移通道10。

由图3和图4所示,前述上钢丝网环帘导滑板固定座91的横截面形状呈冂字形并且在长度方向的彼此对应的一对壁体的下部各向内折展有一导滑板嵌脚912,在前述上钢丝网环帘导滑板92的长度方向的两侧并且在对应于导滑板嵌脚912的位置各开设有一导滑板嵌脚配合槽921,该导滑板嵌脚配合槽921与导滑板嵌脚912嵌配。

在本实施例中,前述的上钢丝网环帘导滑板92为胶木板。

前述的下加热箱22包括间隔分布的下通风板支承架221和下通风板222,下通风板支承架221与前述的上通风板支承架211相对应并且支承在前述机架1的下部,下通风板222设置在各两相邻的下通风板支承架221的上部之间并且与前述的上通风板212相对应,在下通风板222上间隔开设有与前述毡垫行移通道10相通的下通风板热风通孔2221,其中,在下通风板支承架221的顶部并且循着下通风板支承架221的长度方向设置有下钢丝网环帘导滑板固定座2211,在该下钢丝网环帘导滑板固定座2211的长度方向的上部插嵌固定有下钢丝网环帘导滑板22111,前述下钢丝网环帘5在贴着下钢丝网环帘导滑板22111朝向上的一侧的状态下途经前述的毡垫行移通道10;前述的下钢丝网环帘导滑板22111为胶木板。

请重点见图1,前述的钢丝网环帘驱动机构6包括驱动电机61、驱动减速箱62、第一传动轮ⅰ63a、第二传动轮ⅱ63b、第三传动轮ⅲ63c、第一涨紧轮ⅰ63d、第二涨紧轮ⅱ63e、上环帘第一导辊ⅰ63f、上环帘第二导辊ⅱ63g、下环帘第一导辊ⅰ63h、下环帘第二导辊ⅱ63i、第一传动带ⅰ63j、第二传动带ⅱ63k、上环帘辊64和下环帘辊65,驱动电机61与驱动减速箱62传动配合并且由驱动减速箱62连同驱动电机61在对应于前述冷却区箱体模块3的左侧的位置设置在前述机架1上,第一传动轮ⅰ63a固定在驱动减速箱62的驱动减速箱末级动力输出轴621上,第二传动轮ⅱ63b固定在下环帘辊65的下辊轴轴头651上,而该下环帘辊65的两端转动地支承在机架1上,第三传动轮ⅲ63c固定在上环帘辊64的上辊轴轴头641上,而该上环帘辊64的两端转动地支承在机架1上,其中,上环帘辊64对应于下环帘辊65的上方,第一涨紧轮ⅰ63d通过第一涨紧轮轴转动地设置在机架1上,并且对应于前述第三传动轮ⅲ63c的上方,第二涨紧轮ⅱ63e在对应于第二传动轮ⅱ63b与第三传动轮ⅲ63c之间的右侧的位置通过第二涨紧轮轴转动地设置在机架1上,上环帘第一导辊ⅰ63f以及上环帘第二导辊ⅱ63g在依次对应于上环帘辊64的右侧上方的位置转动地支承在机架1上,下环帘第一导辊ⅰ63h以及下环帘第二导辊ⅱ63i在依次对应于下环帘辊65的右侧下方的位置转动地支承在机架1上,第一传动带ⅰ63j的一端套置在第一传动轮ⅰ63a上,另一端套置在第二传动轮ⅱ63b上,并且该第二传动轮ⅱ63b为双排轮,第二传动带ⅱ63k套置在第二传动轮ⅱ63b、第三传动轮ⅲ63c、第一涨紧轮ⅰ63d和第二涨紧轮ⅱ63e上。

前述的钢丝网环帘过渡机构7包括上环帘第一过渡导辊ⅰ71、上环帘第二过渡导辊ⅱ72、下环帘第一过渡导辊ⅰ73和下环帘第二过渡导辊ⅱ74,上环帘第一过渡导辊ⅰ71在对应于前述加热区箱体模块2的上加热箱21的右侧的位置转动地支承在前述机架1上,上环帘第二过渡导辊ⅱ72在对应于上环帘第一过渡导辊ⅰ71的右下方的位置上下调整地支承在过渡导辊调整座721上,而该过渡导辊调整座721设置在机架1上,下环帘第一过渡导辊ⅰ73在对应于前述加热区箱体模块2的下加热箱22的右侧下方的位置转动地支承在机架1上,下环帘第二过渡导辊ⅱ74在对应于上环帘第二过渡导辊ⅱ72的下方的位置转动地支承在机架1上;前述上钢丝网环帘4的一端套置在前述上环帘辊64上,并且与前述上环帘第一导辊ⅰ63f以及上环帘第二导辊ⅱ63g接触,另一端套置在前述上环帘第二过渡导辊ⅱ72上并且与上环帘第一过渡导辊ⅰ71接触,下钢丝网环帘5的一端套置在前述下环帘辊65上并且与前述下环帘第一导辊ⅰ63h以及下环帘第二导辊ⅱ63i接触,另一端套置在前述下环帘第二过渡导辊ⅱ74上并且与上环帘第二过渡导辊ⅱ72接触。

在本实施例中,前述的第一传动轮ⅰ63a、第二传动轮ⅱ63b、第三传动轮ⅲ63c、第一涨紧轮ⅰ63d和第二涨紧轮ⅱ63e为链轮,前述的第一传动带ⅰ63j以及第二传动带ⅱ63k为传动链条。

当前述上加热箱升降作用缸柱111向上即向缸体内位移时,上加热箱21也向上位移,使前述毡垫行移通道10变宽,以适应厚度大即克重相对大的无纺织纤维棉网在上、下钢丝网环帘4、5的挟持下通过,反之同例。从图1的示意可知:在本实施例中,加热区箱体模块2的数量有结构完全相同的两个,并且前述上回收箱81以及上冷却箱31也相应地分别由上回收箱升降作用缸以及上冷却箱升降作用缸实现与上加热箱21程度一致的上升或下降。

无纺织纤维棉网层从图1所示的位于上、下钢丝网帘4、5的右端的引入口36引入到上、下网丝网环帘4、5之间,此时加热区箱体模块2的热风发生机构23、热风回收箱8、冷却区箱体模块3的冷风发生机构33以及钢丝网环帘驱动机构6俱处于工作状态。由热风发生机构23产生的热风进入上加热箱风腔217,经上通风板212上的上通风板热风通孔2121进入前述的毡垫行移通道10,使前述的无纺织纤维棉网层受热而玻璃化并且演变为毡垫并在依次途经上、下回收箱81、82之间以及上、下冷却箱31、32之间后从位于上、下钢丝网帘4、5的右端的引出口40引出。

在上述过程中,上、下钢丝网环帘4、5是这样来运动的:驱动电机61工作,带动驱动减速箱62,经驱动减速箱62减速并由驱动减速箱末级动力输出轴621带动第一传动轮ⅰ63a、经第一传动带ⅰ63j带动第二传动轮ⅱ63b,由于该第二传动轮ⅱ63b为双排传动轮(本实施例为双排链轮),因而由第二传动轮ⅱ63b带动第二传动带ⅱ63k,此时,上环帘辊64以及下歪帘辊65俱处于转动状态,从而分别带动上、下钢丝网环帘4、5运动。具体是:上钢丝网环帘4围绕上环帘辊64与上环帘第一过渡导辊ⅰ71以及上环帘第二过渡导辊ⅱ72周而复始地行经毡垫行移通道10,同时下钢丝网环帘5围绕下环帘辊65与下环帘第二过渡导辊ⅱ74以及下环帘第一过渡导辊ⅰ73周而复始地行经毡垫行移通道10,最终实现由上、下钢丝网环帘4、5挟持着无纺织纤维棉网从引入口30引入并从引出口40引出而成为适合于车辆内饰件等使用的毡垫。

从专业常识考量,由于毡垫行移通道10的长度相对较长,即自引入口30至引出口40之间的长度较长,上钢丝网环帘4会出现挠度并下坠,于是由于本实用新型开创性地在上通风板支承架211的长度方向的下方设置了磁体支架9并且在磁体支架9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了磁体20如磁铁块,从而由磁体20对由可磁化的钢丝如铁丝等编织而成的上钢丝网环帘4隔着上钢丝网环帘导滑板92吸合,避免了上钢丝网环帘4的下坠。上回收箱81的底部以及上冷却箱31的下部同例,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弥补了已有技术中的缺憾,顺利地完成了发明任务,如实地兑现了申请人在上面的技术效果栏中载述的技术效果。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