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排水洗衣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436501发布日期:2022-03-30 08:54阅读:71来源:国知局
上排水洗衣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属于洗涤设备领域,具体提供一种上排水洗衣设备。


背景技术:

2.目前洗衣机的排水泵都比地漏高,理论上都可以下排水,安装一个电磁阀,需要时打开直接排水。但直接排水有两个问题,一是部分安装环境只能布置洗衣机的上排水管路,二是自然排水时排水速度慢、洗涤周期会加长。现在市面上绝大部分洗衣机都是上排水管路,上排水洗衣机既可直接插入地漏下排水,也可以放入高处的水槽排水,适应性广,排水快。但是上排水洗衣机必须从下至上设置一段管路,因此不能通过自然排水方式排水,只能设置排水泵,而设置排水泵的弊端在于:排水泵包括设置于排水泵内部的容纳腔和设置于容纳腔内的叶轮等部件,以便为排水泵提供动力,加速水的排出进程,泵腔上连通有分别与排水管路连通的排水口和进水口。由于排水口的设置位置与容纳腔底部存在一定的高度差,因此当排水后期排水量过少回流至容纳腔内后,该部分水很难再被叶轮的拨动继续排出,也不能通过排水口自然流出,所以会积存在排水泵的内部,不同品牌的上排水洗衣机的残水量一般均能达到5、600毫升,用户长期使用后会滋生大量细菌产生异味,通过开门方式自然风干残水防止洗涤筒发霉时又会占用空间,影响家庭成员移动,并且厂家在出厂前实验洗衣机的排水功能后也难以避免排水泵内部存在残水,影响用户的购买体验。
3.相应地,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上排水洗衣设备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即为了解决现有上排水洗衣设备的排水管路回水后排水泵内部残水难以排出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上排水洗衣设备,所述上排水洗衣设备包括外筒、使所述外筒与外部连通的排水管道以及设置于所述排水管道上的排水泵,所述排水泵包括泵壳和叶轮,所述泵壳内设置有能够容纳所述叶轮的叶轮腔,所述泵壳上设置有与所述叶轮腔连通的出水管口,所述上排水洗衣设备还包括虹吸组件,所述虹吸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叶轮腔内的导水管以及设置于所述排水管道内的虹吸管,所述导水管的进水端设置于所述叶轮腔底部的最低位置,所述导水管的出水端通过所述出水管口与所述虹吸管的进水端连通,所述虹吸管以倒u型方式布置,所述虹吸管沿所述排水管道的排水方向延伸且其出水端与外部连通,所述导水管的进水端高于所述虹吸管的出水端。
5.在上述上排水洗衣设备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导水管设置于所述叶轮的下方且逆向所述叶轮的转动方向延伸。
6.在上述上排水洗衣设备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虹吸管的出水端延伸至所述排水管道外。
7.在上述上排水洗衣设备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导水管的进水端设置有过滤构件。
8.在上述上排水洗衣设备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过滤构件为遮盖于所述导水管的
进水端端口的过滤网。
9.在上述上排水洗衣设备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叶轮腔的底部设置有沉槽,所述导水管卡置于所述沉槽中。
10.在上述上排水洗衣设备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沉槽包括位于所述叶轮下方的导水槽段以及与所述导水槽段连通的容纳槽段,所述导水管卡置于所述容纳槽段,所述导水槽段的槽宽沿导水方向逐渐减小。
11.在上述上排水洗衣设备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容纳槽段的槽壁上设置有多个能够抵接至所述导水管的外壁上的卡齿,所述卡齿逆向所述导水管的进水方向倾斜设置。
12.在上述上排水洗衣设备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上排水洗衣设备还包括以可拆卸方式连接至所述叶轮腔的内壁上的固定压板,所述固定压板包括向上凸起的弧形板以及两个与所述弧形板的两端分别相连的连接端,所述连接端连接至所述叶轮腔的内壁,所述弧形板将所述导水管抵紧至所述叶轮腔的内壁上。
13.在上述上排水洗衣设备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弧形板靠近所述导水管的一侧设置有压齿,该压齿相对于所述导水管的进水方向逆向倾斜延伸,所述弧形板通过所述压齿抵接至所述导水管。
14.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本发明的上排水洗衣设备设置有能够将排水泵的叶轮腔底部残水排出的虹吸组件,虹吸组件包括彼此连通的导水管和虹吸管。其中,导水管设置于排水泵的泵壳内部,导水管的进水端设置于泵壳叶轮腔底部的最低位置,出水端向泵壳的出水管口延伸。虹吸管设置于上排水洗衣设备的排水管道内并以倒u型方式布置,虹吸管的进水端通过出水管口与导水管的出水端连通,出水端沿排水管道向地下排水口延伸,并且虹吸管的出水端低于导水管的进水端。通过上述设置,使得导水管及虹吸管能够在排水过程中在叶轮的转动作用下被水充满,从而在叶轮腔内的水位低于出水管口的高度、泵壳内部积水时基于虹吸原理吸走并排出泵壳内的积水。在消除排水泵内部残水、避免排水管道滋生细菌产生异味的同时,一方面,能够利用上排水洗衣设备的排水管道的高排水特点,通过构建与泵壳内部连通的虹吸组件来在排水泵无法继续促使水流入排水管道时继续排出排水泵内部的残水,实现了虹吸组件与上排水洗衣设备的排水管道的布置方式的有机结合,在保留了上排水洗衣设备排水布置的灵活性的同时改善了排水后上排水系统易存水的问题,提升了上排水洗衣设备的整体排水性能,改善了上排水洗衣设备排水管道内部的卫生环境。另一方面,通过将虹吸组件内置于排水管道和泵壳内部,能够在减小上排水洗衣设备的排水系统的布置空间的同时避免虹吸组件因意外刮碰等外力因素而发生移位,既布置灵活度高节省空间又安装可靠。
15.优选地,导水管设置于叶轮的下方且延伸方向与叶轮的切向平行,以便在叶轮搅动水流、于叶轮腔内形成转动的快速涡流时使处于涡流的转动路径上的导水管进水端内更易进水,优化了虹吸组件的充水速度,既能够使叶轮腔底部的小部分水通过虹吸组件排出,又能够可靠保证虹吸效果的初始充水条件。
16.优选地,虹吸管的出水端延伸至排水管道外,以便在排水后期排水管道回水时避免回流的水逆向进入虹吸管内进而破坏虹吸组件的充水条件,避免虹吸组件回水的同时进一步保证了虹吸组件的排残水可靠性。
17.优选地,导水管的进水端设置有过滤构件,以便过滤进入导水管内的水,避免导水
管和/或虹吸管因堵塞杂物而不能排残水。
18.优选地,过滤构件为遮盖于导水管的进水端端口的过滤网,一方面,过滤网占用空间小易布置,为叶轮保留了足够的转动空间。另一方面,过滤网过滤效果显著且质地轻薄,在叶轮搅动水流时极易借助涡流效果扰动网体上的杂质,堵塞可能性小清洁周期长。此外,通过控制叶轮定向转动若干周,还能够通过逆向涡流自动清洁过滤网,无需日常清洁维护使用方便。
19.优选地,叶轮腔的底部设置有沉槽,导水管卡置于沉槽中,以便将导水管的进水端始终布置于叶轮腔的底部最低位置,从而保证了排水泵的残水排放的可靠性。
20.优选地,沉槽包括位于叶轮下方的导水槽段以及与导水槽段连通的容纳槽段,导水管卡置于容纳槽段,导水槽段的槽宽沿导水方向逐渐减小,以便更好地引导水流向导水管内时的方向,并且通过导水槽段的变径效果增大进入导水管内的水流流速,使得虹吸组件内部能够更快被水充满进而实现前期排水以及后期虹吸排残水的目的。
21.优选地,容纳槽段的槽壁上设置有多个能够抵接至导水管的外壁上的卡齿,该卡齿逆向导水方向倾斜设置,以便在导水管受到不断排出的水流的冲击时限制导水管沿排水方向移动,进一步提升了导水管的安装可靠性。
22.可替代地,上排水洗衣设备还包括以可拆卸方式连接至叶轮腔的内壁上的固定压板,固定压板包括向上凸起的弧形板以及两个与弧形板的两端分别相连的连接端,连接端连接至叶轮腔的内壁,弧形板将导水管抵紧至叶轮腔的内壁上,以便避免导水管尤其是导水管进水端移位。
23.优选地,弧形板靠近导水管的一侧设置有压齿,该压齿沿导水管的进水方向的逆向倾斜延伸,弧形板通过压齿抵接至导水管,以便在导水管被排水水流冲击或被意外扯动时限制导水管移动,进一步保证了导水管的安装可靠性。
附图说明
24.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附图为:
25.图1是本发明的上排水洗衣设备的排水系统的整体装配图;
26.图2是本发明的上排水洗衣设备的导水管的侧向安装示意图;
27.图3是本发明的上排水洗衣设备的导水管的俯向安装示意图。
28.附图中:1、排水泵;11、泵壳;111、叶轮腔;112、过滤器腔;113、出水管口;114、进水管口;12、叶轮;13、电机;14、隔板;15、过滤器;16、沉槽;2、排水管道;3、虹吸组件;31、导水管;32、虹吸管;4、地下排水口。
具体实施方式
29.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对其作出调整,以便适应具体的应用场合。例如,虽然本发明的上排水洗衣设备是结合上排水洗衣机来描述的,但是这并不是限定的,如上排水洗衣设备还可以是上排水洗干一体机。
30.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竖”、“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
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31.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32.如图1-3所示,本发明的上排水洗衣设备包括壳体、设置于壳体内的外筒、以转动方式设置于外筒中的内筒以及排水管道2和设置于排水管道2上的排水泵1。内筒能够盛放衣物,外筒的筒体密闭设置以便盛放洗涤水。外筒上设置有排水孔,排水管道2的一端通过排水孔与外筒内部连通,另一端与用户家中的地下排水口4连通,以便将外筒中的洗涤水排出。排水泵1设置于排水管道2上,以便提升排水效率。其中,排水泵1具体包括泵壳11和设置于泵壳11内的叶轮12和过滤器15。泵壳11的内腔沿竖向设置有隔板14,以便将泵腔分隔成叶轮腔111和过滤器腔112两个腔室,叶轮12容纳于叶轮腔111内,驱动电机13的电机轴穿过泵壳11连接至叶轮12的动力输入端以驱动叶轮12转动。过滤器15设置于过滤器腔112内,过滤器的进水侧位于过滤器腔112内,出水侧通过隔板14上的开口连通至叶轮腔111,以便过滤进入叶轮腔111内的水。泵壳11上设置有与叶轮腔111连通的出水管口113以及与过滤器腔112连通的进水管口114,以便排水管道2中的水通过进水管口114-过滤器腔112-叶轮腔111-出水管口113的路径流经排水泵1。本发明的上排水洗衣设备还包括虹吸组件3,该虹吸组件3包括设置于叶轮腔111内的导水管31以及设置于排水管道2内的虹吸管32,导水管31的进水端设置于叶轮腔111底部的最低位置,导水管31的出水端延伸至出水管口113内并通过出水管口113与虹吸管32的进水端连通。虹吸管32以倒u型方式布置,按照图1方位所示,现将倒u型的虹吸管32的左侧竖向进水段称为上游段,中间的弧形段称为中游段,右侧竖向出水段称为下游段,则虹吸管32的上游段可设置于排水管道2进行上排水布置时的向上引出段内,在设置于上排水洗衣设备的外壳内的部分排水管道2向上延伸并从外壳顶部引出以实现上排水目的时,虹吸管32的上游段跟随该段排水管道2的布置向上延伸,虹吸管32的中游段弯曲向下并沿弧形延伸布置,虹吸管32的下游段承接于中游段的出水侧并向下延伸至地下排水口4。鉴于下游段的出水口延伸至地面的地下排水口4,因此上游段与导水管31相连的进水口的位置高于下游段的出水口,虹吸管32被布置成虹吸结构。在导水管31的进水端高于下游段的出水端的情形下,导水管31能够在将叶轮腔111底部的残水导入虹吸管32的同时与虹吸管32构建成一个整体的虹吸系统,该虹吸系统连通于叶轮腔111的底部最低位置与地下排水口4之间。当上排水洗衣设备进行排水时,电机13驱动叶轮12转动以带动外筒中的洗涤水通过排水管道2快速排入地下排水口4。在此期间,叶轮腔111内部的水由叶轮12的转动动作形成涡流,该涡流在转动流出的过程中部分水流冲入导水管31内,并逐渐将导水管31以及虹吸管32充满,使得导水管31和虹吸管32在排水管道2排水的同时也在进行少量排水。当外筒中的洗涤水大量排出后,排水管道2内剩余的少量水进入叶轮腔111后水位低于出水管口113的最低位置不能继续排出,排水管道2的下游端因没有新的洗涤水注入而产生进气回水现象,此时即使叶轮12转动也不能将残水送入排水管道2内。在此期间,由于导水管31的进水端始终浸没在残水中,因此导水管31与虹吸管32始终被洗涤水充满,
导水管31和虹吸管32在虹吸作用下将位于高处的叶轮腔111底部的残水吸走并排出至地下排水口4,过滤器腔112底部的残水通过隔板14的贯通结构流入叶轮腔111内,使得泵壳11内部的全部残水完全被吸出。在导水管31和虹吸管32基于虹吸原理吸走残水时,叶轮12既可以同时转动促进水流进入导水管31内,也可以被关闭、仅依靠导水管31和虹吸管32自身的虹吸作用主动吸走残水。
3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根据虹吸管32的走向适应性布置成倒u型的排水管道2既可以设置于上排水洗衣设备的外壳内部、仅向下布置的下游段从外壳顶部引出,也可以完全设置于上排水洗衣设备的外部,如排水管道2从外壳顶部引出后继续向上布置并沿弧形段以及向下的路径延伸,排水管道2(虹吸管32)相对于上排水洗衣设备的设置位置并不是局限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管道布置需求进行调整。另外。在导水管31和虹吸管32分体设置的情形下,“导水管31的出水端通过出水管口113与虹吸管32的进水端连通”的所有布置方式包括:导水管31的出水端位于叶轮腔111内并朝向出水管口113延伸,虹吸管32的进水端穿过出水管口113延伸至叶轮腔111内与导水管31连通;或者,导水管31的出水端延伸至出水管口113内,虹吸管32的进水端也延伸至出水管口113内并与导水管31连通;再或者,导水管31的出水端穿过出水管口113延伸至泵壳11外部,虹吸管32的进水端于排水管道2内与导水管31连通。为了方便装配且维护方便,在导水管31与虹吸管32分体设置时优选选择最后一种布置方式,以便增大导水管31和虹吸管32连接时的操作空间。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根据设计需求将导水管31和虹吸管32进行一体设置、直接在泵壳11内与排水管道2的下游管道内布置一整根管。
34.进一步地,导水管31设置于叶轮12的下方且逆向叶轮12的转动方向延伸。具体而言。按照图1位置,叶轮12的轮面正面设置,在排水情形下,叶片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导水管31沿叶轮12的侧向布置,导水管31的进水端逆向叶片的拨动方向向叶轮腔111的底部最低位置延伸。此时,因叶轮12转动而形成于叶轮腔111内的涡流逆时针转动,与导水管31的进水端管口相冲,使得导水管31内更易进水、导水管31以及虹吸管32充满水的进程更快。作为示例,导水管31沿叶轮腔111紧贴叶轮腔111的内壁设置,以避免影响叶轮12转动、为叶轮12保留足够的转动空间,增大导水管31与泵壳11内壁的接触面积,通过紧贴抵靠的作用为导水管31提供更多支撑力,减小导水管31的移位可能。
35.如图2、图3所示,为了进一步提升导水管31的固定可靠性,在一种优选地实施方式中,叶轮腔111的底部设置有沉槽16,该沉槽16的设置于叶轮腔111的底部腔壁上且槽向与导水管31的延伸方向相同,位于叶轮腔111内部的导水管31的至少一部分卡置于该沉槽16中,从而通过导水管31与沉槽16槽壁的紧密抵紧来限制导水管31移位。同时还能够将至少一部分导水管31隐藏于叶轮腔111的腔壁内,进一步减小了导水管31在叶轮腔111占用的空间。
36.进一步地,沉槽16包括位于叶轮12下方的导水槽段以及与导水槽段连通的容纳槽段,导水槽段设置于叶轮腔111底部的最低位置,或者设置于叶轮腔111底部的最低位置与导水管31的进水端之间,以便将叶轮腔111底部的最低位置的残水全部引入导水管31内。导水管31卡置于容纳槽段,导水管31的进水端设置于导水槽段靠近容纳槽段的一端、位于导水槽段的导水终点。按照图3所示方位,沉槽16沿竖向延伸,在此情形下导水槽段引导水向上流动进入导水槽,导水槽段的导水方向则为竖直向上。导水槽段的左右两侧槽壁之间的
槽宽沿竖向向上逐渐减小,以便使导水槽段大范围进水、精准送水,同时通过变径作用增加向导水管31内流动的水流的流速,进一步提升导水管31的进水效率。
37.更进一步地,导水槽段的左右两侧槽壁还可以分别沿槽深方向向上逐渐外扩,以便进一步增大导水槽段的导水量。并且/或者,导水槽段的槽底还可以沿导水方向逐渐向叶轮腔111的腔壁内部下沉,以便进一步提升导水效果。
38.更优选地,容纳槽段的槽壁上设置有多个能够抵接至导水管31的外壁上的卡齿,该卡齿逆向导水管31的进水方向倾斜设置。按照图3方位所示,在容纳槽段沿竖向布置时,导水管31的进水方向为竖向向上,卡齿从容纳槽段的左右槽壁延伸出来并沿由上至下倾斜,以便在导水管31受到涡流冲击时能够限制导水管31沿排水方向滑动窜位。优选配置橡胶管等弹性管作为导水管31,以便增强导水管31与容纳槽段的抵接效果,固定更加可靠。
39.作为一种可替代的实施方式,在不设置沉槽16固定导水管31的情形下,上排水洗衣设备还包括以可拆卸方式连接至叶轮腔111的内壁上的固定压板,固定压板包括向上凸起的弧形板以及两个与弧形板的两端分别相连的连接端,两个连接端分别以螺接、卡接等方式连接至叶轮腔111的内壁上,弧形板将导水管31抵紧至叶轮腔111的内壁,以便限制导水管31沿叶轮腔111的腔壁滑动以及限制导水管31沿排水方向滑动。当然,上述固定压板的具体形状并不局限于上述两个平板连接段与弧形板的结构组合,例如,上述固定压板还可以是u型卡箍状结构,该u型卡箍状结构的两个端部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有螺孔,以便以螺接方式连接至叶轮腔111内壁,导水管31被倒置的u型卡箍压紧于叶轮腔111的内壁上。
40.进一步地,上述弧形板靠近导水管31的一侧向下延伸有压齿,该压齿相对于导水管31的进水方向逆向倾斜延伸,弧形板通过压齿抵接至导水管31,以便进一步增加导水管31的固定可靠性。
41.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导水管31的固定需求同时设置沉槽16和固定压板来限制导水管31移动。
42.针对上述任一种上排水洗衣设备,优选地,虹吸管32的出水端伸出至排水管道2的出水口外,以便在排水管道2回水时避免回流的水倒灌至虹吸管32内,影响虹吸管32的充水状态、破坏虹吸效果的实现基础,印象残水排放效率。
43.优选地,导水管31的进水端设置有过滤构件,该过滤构件能够对进入导水管31的水流进行二次过滤,避免小部分未被过滤器过滤掉的杂质进入导水管31内进而堵塞导水管31或虹吸管32,为小管径的导水管31和虹吸管32提供更可靠的防堵保障。
44.进一步地,过滤构件为遮盖于导水管31的进水端端口的过滤网。通过质地轻薄的过滤网对进入导水管31内的水流进行过滤,一方面能够避免明显降低导水管31的进水速度,另一方面能够避免在叶轮腔111内占用过多空间。同时,在过滤网处堆积杂质时,还可以在上排水洗衣设备的排水后期、排水管道2的下游管段无水时使叶轮12顺时针转动,从而通过反转方式搅动叶轮腔111底部的残水,使残水逆向导水管31的进水方向波动,从而将杂质带离过滤网处,避免过滤网堵塞,实现了过滤网的自动清洁,无需人工拆卸泵壳11进行清理。
45.基于上述任意一种上排水洗衣设备,优选地,过滤器腔112的腔体底部沿靠近叶轮腔111的方向逐渐倾斜向下以形成斜坡,并且过滤器腔112底部的最低位置不低于叶轮腔111的底部,以便使过滤器腔112底部的水能够通过隔板14的贯通结构可靠流入叶轮腔111
内,避免过滤器腔112底部留存残水,进一步提升排水泵1的残水排放效果。
46.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发明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