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纤维脱线用树脂组成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827373发布日期:2021-12-07 21:11阅读:85来源:国知局
防纤维脱线用树脂组成物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一种防纤维脱线用树脂组成物,更加详细地涉及如下一种防纤维脱线用树脂组成物,其利用由热固性复合树脂化合物构成的树脂,用于永久性的防开线。


背景技术:

2.通常,纤维是在制作服装等的时候,裁缝师将虚线、袖口等缝制后进行收尾,以防纤维线松开。
3.但是,裁缝师缝制后进行收尾的情况,因没有缝制好或者裁缝不良等原因经常发生纤维脱线的问题,最终将会导致产品质量下降的问题。
4.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虽然开发且使用了多种缝制方法,但实际上并没有完全消除纤维线松动的现象。
5.另外,现有的利用线缝制的方式是将线包裹好几层,不仅厚度会变厚,而且户外服装的情况使用背包等时,厚厚的缝制部可能会施加压力而发生倾斜现象。
6.另外,现有的运动服装及户外服装为了提高缝纫部的防水性能而附着有封口胶带,但局限性在于,此时运动服装及户外服装的防水性能只能依赖于封口胶带。
7.【先行技术文献】
8.【专利文献】
9.(专利文献0001)1.韩国登记专利公报第10

1293456号
10.(专利文献0002)2.韩国公开专利公报第10

2018

0103641号


技术实现要素:

11.要想使不脱线,需要很多技术性因素。一般来说,缝制完成时一定要做到以不脱线的形式来收尾,但在本发明中想要开发出一种即使不做缝制收尾也能使纤维不脱线的技术。
12.对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纤维脱线用树脂组成物,由于不会脱线,因此可以减少缝制成本,并可与制造新的感性服装的无缝制技术结合。
13.另外,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纤维脱线用树脂组成物,通过结合无缝制技术,由于未进行缝制收尾而能够制作新的感性服装,通过创新设计,能够向世界进军,引领全球新趋势。
14.为实现所述目的,本发明的防纤维脱线用树脂组成物,其特征在于,包括:
15.丙烯酸乙酯(ethyle acrylate);
16.聚丙烯酰胺(poly acylic amide);
17.聚氨酯(poly urathane);
18.丙烯酸甲酯(methyl acrylate);
19.甲醛(formaldehyde);
20.防静电剂、四级铵、无水马来酸及表面活性剂。
21.在此,所述树脂组成物,其特征在于,包括:
22.丙烯酸乙酯(ethyle acrylate)20~30重量份;
23.聚丙烯酰胺(poly acylic amide)30~40重量份;
24.聚氨酯(poly urathane)15~16重量份;
25.丙烯酸甲酯(methyl acrylate)13~32重量份;
26.甲醛(formaldehyde)2~3重量份;
27.防静电剂0.3%~0.5%owf重量份,四级铵0.1~0.2owf重量份、无水马来酸0.05~0.1owf重量份及表面活性剂0.2~0.3owf重量份。
28.在此,所述防静电剂的特征在于使用聚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glycol ester)。如果使用0.5owf以上的含量,就会发生迁移现象,反而会出现防带电的效果降低的情况。
29.这种现象表明,合成纤维和天然纤维产生的结果差异很大。天然纤维带电时出现了完全不同的结果。但本发明是仅限于针对合成纤维的防静电剂的技术。
30.在此,所述四级铵的特征在于,对比总重量包括30%的阳离子胺、20%的阳离子、12%的双环氧乙烷、38%的抗静电剂(e,i,du pont de.nedmours)。
31.在此,所述热固性树脂组成物满足以下物性:80,000~120,000cos/30
±
1℃,固型粉含量34~52%,100%系数(modulus)5~20kgf/cm2,抗张力100~500kgf/cm2,延伸率800~2,000%。
32.本发明中提供的防纤维脱线用树脂组成物是直接在纤维上进行涂覆并使用的树脂组成物,即使不缝制也能起到不开线的效果。因此换句话说,优点在于,即使不进行缝制收尾也能制作出新的感性服装,并且通过创新的设计能够设计出新潮的服装。
33.另外,根据本发明的适用树脂组成物的纤维,效果在于,通过树脂的架桥作用,可以因不脱线而减少缝制的成本,并可以与制造新的感性服装的无缝制技术相结合。
附图说明
34.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树脂组成物的拉幅干燥机(tenter dryer)温度和热硬化现象的试验结果的图表。
35.图2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树脂组成物的使用量与硬度的相关关系的图表。
36.图3是示出对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树脂组成物的使用浓度和不脱线的程度(tacky,胶粘)的关系的试验结果的图表。
37.图4及图5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树脂组成物的使用树脂浓度和硬度的相关关系的图表。
具体实施方式
38.以下将对本发明作更详细的说明。
39.本发明涉及一种防纤维脱线用树脂组成物,更加详细地,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纤维脱线用树脂组成物,其利用由热固性复合树脂化合物构成的树脂并用于永久性防脱线,更加具体地,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纤维脱线用树脂组成物,优点在于,在纤维上进行涂覆后使用,不使用裁缝,不另外经过缝制过程。
40.为了实现所述目的,本发明的发明者们使用热固性树脂调配复合树脂化合物,通过热固化方法适用于纤维,因此可以永久性地防脱线,从而完成本发明。
41.实现所述目的的根据本发明的防纤维脱线用树脂组成物,其技术性特征在于,包括:
42.丙烯酸乙酯(ethyle acrylate);
43.聚丙烯酰胺(poly acylic amide);
44.聚氨酯(poly urathane);
45.丙烯酸甲酯(methyl acrylate);
46.甲醛(formaldehyde);
47.防静电剂、四级铵、无水马来酸及表面活性剂。
48.优选地,热固性树脂组成物以包括如下成分的形式混合组成:
49.丙烯酸乙酯(ethyle acrylate)20~30重量份;
50.聚丙烯酰胺(poly acylic amide)30~40重量份;
51.聚氨酯(poly urathane)15~16重量份;
52.丙烯酸甲酯(methyl acrylate)13~32重量份;
53.甲醛(formaldehyde)2~3重量份;
54.防静电剂0.3~0.5owf重量份,四级铵0.1~0.3owf重量份、无水马来酸0.05~0.1owf重量份及表面活性剂0.2~0.3owf重量份。
55.如果使用0.5owf以上含量的防静电剂,就会发生迁移现象,反而会出现防带电的效果降低的情况。
56.这种现象表明,合成纤维和天然纤维产生的结果差异很大。天然纤维带电时出现了完全不同的结果。但本发明是仅限于针对合成纤维的防静电剂的技术。
57.这时,当所述丙烯酸乙酯含量低于20重量份时,问题在于,胶粘效果明显降低,而当超过30重量份时,问题在于,触感会变得很硬。
58.另外,当所述聚丙烯酰胺的含量不足30重量份时,问题在于,胶粘效果明显降低,而当超过40重量份时,问题在于,触感会变得很硬。当聚氨酯含量不足15重量份时,问题在于,胶粘效果明显下降,当超过16重量份时,触感会变得很硬。
59.当所述丙烯酸甲酯的含量不足13重量份时,问题在于,胶粘效果明显降低,而当使用超过32重量份时,问题在于,触感会变得很硬。
60.当所述甲醛的使用量不足2重量份时,问题在于,胶粘效果明显降低,而当超过3重量份时,问题在于,触感会变得很硬。
61.根据本发明,所述防静电剂使用非离子系聚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glycol ester)或聚氨酯聚合物(poly urethane polymer)和乙酸乙酯(ethyl acetate)。
62.优选地,以包括3~5owf防静电剂的形式混合,但如果不足3owf而进行混合的情况,问题在于,可能会导致防带电效果明显下降,如果超过5owf而进行混合的情况,则会产生迁移效果,反而会导致防带电性下降。
63.根据本发明,所述四级铵在0.1~0.2owf范围内使用,四级铵的构成对比总重量,阳离子胺占30重量%、阳离子占20重量%、双环氧乙烷占12重量%、抗静电剂(e,i,du pont de.nedmours)占38重量%,四级铵的特性在于,作为阳离子表面活性剂,通过水解把疏水性
物质转换成亲水性物质,通过这一作用发挥防带电性,优选地,使用量包括0.3owf~0.5owf而进行混合,如果不足0.3owf,则几乎没有防带电效果,如超过0.5owf,效果反而显著下降。
64.根据本发明,所述无水马林酸作为无机化合物可溶于水中,赋予纤维面料亲水性,有很好地帮助原丝吸收水分的功能,优选地,包括0.3owf~0.4owf而进行混合。如果不足0.3重量份,则问题在于,胶粘效果明显降低,如超过0.4重量份,则问题在于,触感会变得很硬。
65.根据本发明,优选地,所述表面活性剂是非离子化合物,使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作为十二烷基三甲基氯化物,发现是本技术中非常适合的表面活性剂。在本技术中显现的特征是具有持续的杀菌力,乳化力好,防静电性高。是化学稳定性和机械稳定性出色的表面活性剂,作为由亲水性和疏水性组成的化合物,其乳化力和分散力非常好。特别是ph的使用范围在5~9之间,非常适合于本技术。使用重量0.2owf~0.3owf是最合适的用量。
66.根据如上所述组成的本发明的热固性树脂组成物可以提供一种具有以下物性的树脂组成物:粘度为80,000~120,000cos/30
±
1℃,固型粉含量34~52%,100%系数(modulus)为5~20kgf/cm2,抗张力为100~500kgf/cm2,延伸率为800~2,000%。
67.以下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具体的说明。
68.在以下说明的根据附图的图表的试验中使用的树脂组成物,如以上所说明的一样,对本发明所提供的树脂组成物进行调配并准备后,将树脂组成物作为试料进行试验并将结果示出。但是,附图的试验结果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一个优选例,并不是仅以附图的结果来限定本发明,一般的技术人员在不超出专利请求范围的范围内,可以任意变形。
69.附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树脂组成物的拉幅干燥机(tenter dryer)温度和热硬化现象的试验结果的图表。一般情况下,热固性树脂在热处理时存在触感过硬(hard)的倾向,但为调节其硬度,在硬化时对表面部分进行了因热而硬化的变化试验,其示出的结果即图1的图表。在进行热定型时(heat

setting)时使用拉幅干燥机。硬度的变化有两种。第一,发现了硬度随着树脂的浓度而变化,第二,发现了在热处理时硬度随着不同温度而产生差异。
70.正如图1所示出的那样,随着温度变化而硬化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是有规律地上升的,但在超过230℃时,会出现部分碳化现象,部分则出现了融化(melting)现象。
71.附图2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树脂组成物的使用量和硬度的相关关系的图表,结果显示本发明中提供的树脂使用量的适当程度为3~5%owf(on the weight of fiber(纤维面料净重量))。
72.如进行更加详细地说明的话,提高树脂浓度的同时,在相同的条件下固定热处理时间、热温度的情况下,只通过提高浓度的方法进行试验。
73.附图3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树脂组成物的使用浓度和不脱线的程度(tacky,胶粘)的关系的试验结果的图表,其试验方法相反,均匀地设定树脂的浓度条件,只提高温度进行试验,并可得知以下试验结果。
74.附图4及5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树脂组成物的使用树脂浓度和硬度的相关关系的图表,与柔软的最高点水平而不是维持柔软性区域的制高点相比,约60%~70%的涂覆液的量比较合适。
75.如上所述得知,本发明是用于实现使用适当化合物的目标设计的技术,树脂的稳
定化,特别是热处理技术非常重要。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