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部分式的成圈的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321912发布日期:2022-03-19 22:47阅读:81来源:国知局
多部分式的成圈的针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尤其用于编结软管用的圆形针织机的成圈的针,其大部分在针纵向上延伸,所述针包括如下特征:
2.a)针杆和工作部件,
3.b)其中,所述针杆同样在所述针的纵向上延伸且具有控制脚,所述控制脚在所述针的高度方向上伸出超过所述针杆的相邻的区域,
4.c)工作部件,所述工作部件具有至少一个成圈工具且所述工作部件同样在所述针的纵向上延伸,
5.d)其中,所述针杆的在针纵向上伸延的区域和所述工作部件的在针纵向上伸延的区域在针高度方向上彼此平行地错开且经由处在其间的连接截段彼此相连接,
6.e)且其中,针杆和工作部件通过联结件彼此相连接。


背景技术:

7.为了在针织机中成圈使用针,所述针大多数在其工作的端部处具有钩子,该钩子可被打开和闭合。打开和闭合利用在针处所构造的、可移动的簧片或额外的构件(针芯)实现。在此,针在针织机的导向槽中被如此地引导,使得其可平移地在针纵向上移动。在扁平针织机的情形中,导向槽布置在扁平的针床中,在圆形针织机的情形中布置在针筒中。对于带有较小直径的圆形针织机而言,圆形针织机由于生产率和磨损的原因在过去几十年中部分发展成使得在针杆处的针导向装置布置在带有相比带有针的成圈部分的针头更大直径的针筒上。在针头与针杆之间的如此形成的偏移经由在针头与针杆之间的连接截段实现。该连接截段至少在针筒的径向上伸延。
8.用于以在先前所描述的针头与针杆之间的偏移编结软管的针尤其在us20120210752, us3257828, us3977214和de2733012中描述。
9.在de102009051612中描述了一种尤其用于针织机或编织机的成圈的针,其由控制元件、针杆和针头组成。控制元件和针杆经由铰接部彼此相连接,而针杆和针头在针平面中形状配合地且无间隙地彼此相连接。垂直于针平面,在针杆与针头之间的连接是可松开的,以便实现针对性地更换被损坏的或磨损的针头。
10.在us2236183中,针的杆和工作部件实施成两部分。杆和工作部件与联结件在杆与工作部件之间的连接区域的端部处经由可松开的形状配合彼此相连接,其中,联结件的母的部分关联于杆而其公的部分关联于工作部件。
11.利用该特殊的设计使得能够利用针织机或者针织筒制造不同的圈密度:联结件的可松开性使得能够改变在针织筒中的针杆的数量。通常,该措施在针织筒的针织筒槽未改变占用的情形中导致联结件和其工作划分在针织筒的周缘上的不均匀分布。当然,该措施的结果是不相同的圈。根据us2236183,然而针杆在需要时能够用带有改变的几何形状的装备有连接件的针杆来更换,这些连接件同样具有在针织筒的切向方向上的延伸量。利用该措施使得针织机能够装备有变化数量的工作部件且能够利用先前所提及的工作部件来驱
动针织机,其中,工作部件均匀地分布在针织筒的切向方向上。


技术实现要素:

12.自us2236183的公开日起,针织速度被提升,针尺寸和针长度分别被多样化和提高,以及生产方法被改变且允许的制造公差被减少。在该背景下,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如此地设计一种尤其适合用于针织或编结软管和线缆的成圈的针,使得尤其其连接件可被成本有利地且以较小的角度公差制造。
13.该目的通过使多部分式的成圈的针的连接截段包括整个联结件来实现:现代的适合于针织机的织针尤其被冲制。通过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措施可实现将在针的高度方向上的偏移(连接截段须提供该偏移)和弯曲分配到针的两个部分上。因此,针的两个部分可在一个冲制过程中由呈板状的材料制成,而不产生许多材料废料。额外的(不精确的)用于制造工作部件和杆在针的高度方向上的先前所提及的偏移的弯曲工艺的必要性完全取消或其被降低。
14.成圈的针沿三个空间方向延伸:针纵向、针高度方向和针厚度方向。对于在圆形针织机中使用针的有利情况而言,针纵向在此相应于针在针织机中可平移移动沿着的方向且因此一般而言相应于针织筒的轴向方向。针高度方向相应于针织机筒的径向方向且针厚度方向相应于针筒的切向方向(周向)。
15.这两个针部分在下面被称作针杆和工作部件,其中,这两个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在针纵向上延伸。当然,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针也可包括多于两个单件。针杆具有控制脚,其在针高度方向上伸出超过相邻区域且用于接合在针筒的三角曲线(schlosskurve)中且三角曲线的伸延转换成在针纵向上的平移的针运动。备选地可能有利的是,在针筒处的三角曲线不经由槽而是经由突出的凸肩来描绘且例如通过将凸肩接合到在针杆处的凹槽中传递到针上。
16.针杆和工作部件利用联结件相连接,该联结件整个地是连接截段的部分。有利的是,联结件在针织筒的径向方向上或者在织针的高度方向上具有与工作部件和/或与杆的最小距离。有利地,该最小距离为工作部件与杆在径向方向上的偏移的十分之一。这也就是说在该情况中,即最小距离由工作部件的高度的局部最大值(在连接截段附近的上棱边)测得。与杆的最小距离由局部的最小值(在连接截段附近的下棱边)测得。在局部最小值与局部最大值之间,偏移在高度方向上延伸。相比为在高度方向上的偏移的十分之一的最小距离还要更有利的是为相同偏移的五分之一的最小距离。最有利的是联结件定位在针的高度方向上的偏移的中间。
17.有利的是,至少连接件的伸延部的一半在通过针纵向和针高度方向所展开的平面中直地设计。同样地此处又得出另外的优点,如果连接件的直的伸延在为工作部件和杆之间的高度偏移的五分之一、更好地十分之一的与杆和/或工作部件的最小距离之后已开始。
18.联结件在最大程度上扁平地实施(在由针纵向与针高度方向展开的平面中),从而使得针厚度在联结件处不变。备选地可能有利的是,针厚度在联结部位处变化。例如,联结部位可通过相比其余针区域带有更小针厚度的成型或通过带有更大针厚度的材料输入来实施。
19.联结件可引起形状配合的和/或力配合的连接。这样的连接可有利地由带有公的
和母的联结部件的联结件引起。在此,这些部件中的一个可关联针杆且这些部件中的一个可关联工作部件。有利的是,首先可松开的连接在另一工作流程中不可松开或不可逆地设计。
20.然而,在工作过程中引起不可逆的连接(铆接、点焊等等)的联结件的使用也可能是有利的。
21.在不同的变体方案中可设想在两个至少首先形状配合或力配合地相连接的联结部件之间的分界线的伸延,例如作为圆形剖面或矩形的剖面。在一个或多个方向上产生形状配合的分界线在此是有利的。如已提及的那样有利的是,联结件在端部处的连接不可松开地实施,其方式为,例如对联结件进行填缝。在此,可行性方案不仅仅局限于填缝。除了引起联结件的塑性变形的成型方法(例如卷曲)之外,在联结件的分界面中的热拼合或材料输入或由成型、热拼合和材料输入构成的组合是有利的。在热拼合工艺的情形下例如提供了联结件的焊接、点焊、激光束焊接或超声波焊接。在两个联结部件之间的有利的材料输入可通过粘贴或钎焊来引起。通过联结件的不可松开的连接得出对于针的操纵而言的优点,尤其在装备针织机的情形中或鉴于在运行中的可靠性。例如防止如下,即,在运行状态中松开的联结连接引起机器故障或针在插入到针筒的导向槽中的情形中分成两个部分且因此使得插入变得困难。
22.为了改善可传递的负荷和在制造过程中的操作,分界线可如此地伸延,使得联结件是形状配合的连接,其仅在针厚度方向上是可松开的。针在产生不可松开的连接之前和期间的处理由此被改善且实现了两个针部分彼此的更精确的定位。备选地也可能有利的是,分界线如此伸延,使得联结件是力配合的连接,该连接在针厚度方向上可以较小的力耗费被松开且沿装配方向(其不仅具有沿针纵向而且沿针高度方向的方向分量)可以更高的力耗费被松开。
23.因为在成圈的针的情形中尤其在工作部件处对针的机械特性提出了高的要求,所以可能有利的是,以更好的耐摩擦性或耐磨损性-或两者-实施工作部件。因此,工作部件可例如设有表面涂层或被硬化,以便于改善材料特性。为此的生产成本相比一件式实施的带有类似尺寸的针更小,因为更少的表面须被涂层且更多的针可同时在涂层设备中被涂层。备选地可能是有利的是,工作部件由不同于针杆的材料制成,以便于改善针的机械特性。在此也可设想的是,使用其它的制造工艺。因此,工作部件例如也可以成型的方式制成,例如由陶瓷制成或以粉末冶金的方式烧结。
24.针的工作部件可实施成舌针以及实施成复合针。在作为舌针的实施形式的情形中,钩子内腔在针织的情形中通过在工作部件中被可转动地支撑的舌可被打开和关闭。在作为复合针的实施方案的情形中,针的钩子内腔通过针芯在针纵向上的平移运动被打开和关闭。由于如此形成的在针与针芯之间的摩擦副,尤其在复合针的情形中可能有利的是,将工作部件实施成带有更好的耐摩擦性或耐磨损性。
25.尤其与针芯的使用相关联得出本实用新型的另外的优点:联结件被连接截段包绕且以该方式不引起在针高度方向或针厚度方向上的公差或障碍,其可能妨碍经常在工作部件且/或杆上滑动的针芯。
26.特别是在较高的针织速度的情形中有利的是,类似于已描述的在针处的高度偏移,在针芯处在针芯杆与针芯头之间沿针芯的高度方向也存在高度偏移,其中,针芯杆和针
芯头经由连接截段相连接,该连接截段主要在高度方向上延伸。因此,针芯脚接合到带有更大半径的针筒中且三角曲线在针芯的相同平移运动的情形中可以更低的坡度梯度来实施。因此在杆脚与针筒之间的摩擦面处产生更少磨损。特别有利的是,针芯杆平行于针杆伸延且在针芯处的高度偏移在此直地如此地实施,使得针杆在针芯杆上沿针纵向滑动地被引导。该引导可有利地通过在针杆与针芯杆之间的线接触或面接触来实现。
27.成圈的针具有连接截段,其用于补偿在工作部件与针杆之间的偏移。为了在运行状态中实现尽可能直接且良好的力配合,过渡区域直线地在工作部件与针杆之间延伸。视应用情况而定可证明为有利的是,将连接截段实施成弯曲的或带有弯曲部,以便于使针的特性适配于期望的运行特性、制造工艺或针织机。
附图说明
28.图1示出了在安装状态中(经组装)的成圈的针,其由针杆(1)和工作部件(2)构成,它们利用联结件(3)彼此相连接,
29.图2示出了作为单件的针杆(1)和工作部件(2)。针杆在其上端部处具有公的联结件(5)而在其下端部处具有控制脚(6)。工作部件在其上端部处具有钩子(7)而在其下端部处具有母的联结件(4),
30.图3示出了带有特征性的针区域的在安装状态中(经组装)的成圈的针:沿针纵向延伸的针杆区域(a)、针杆(1)的弯曲部(b)、连接截段(c)、工作部件(2)的弯曲部(d)和沿针纵向延伸的工作部件区域(e),
31.图4尤其示出了针的连接截段c和邻接的区域,
32.图5示出了带有针芯(8)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针的第二个实施例,
33.图6示出了图5的针芯(8)。
具体实施方式
34.在图1至3中示出了一个实施例,其中,针由两个单独冲制的部件-针杆1和工作部件2-制成且针的这两个组成部分1,2已被组装好。
35.图2示出了作为单件的这两个部分。工作部件2在其前端部处携带有钩子7,其在针织过程中充当成圈工具。在其后端部处,沿针高度方向x延伸的区域中存在母的联结件4。针杆1在其前端部处携带有公的联结件5,其实施成相对工作部件2的母的联结件4的配对物(或负部,即negativ)且在针高度方向x上突出于剩余的针杆1。在针杆1的后端部处,存在控制脚6,其在针高度方向x上凸出超过针杆1的周围区域。图1示出了成圈的针,其通过在两个联结件4,5处组装针杆1和工作部件形成。在此,两个联结件4,5共同地形成联结件3,其在针高度方向上精确地处在在针杆与工作部件之间的中间且在针纵向上伸出超过周围的针区域。联结形状设计成使得存在针杆1和工作部件的形状配合的连接,其首先在针厚度方向z上还是可松开的。通过联结件的额外的塑性变形、填缝,在针杆1与工作部件2之间的连接在所有空间方向上-也在针厚度方向z上-不可松开地实施。
36.在图3中示出了针整体上被划分成五个特征性的针区域:在杆区域a中针杆直线地在针纵向上延伸。针杆的弯曲部b联接到杆区域处,该弯曲部描绘了在杆区域a与连接截段c之间的角度偏移。连接截段c部分由针杆1和工作部件2构成,描绘了在针杆1与工作部件2之
间在针高度方向上的偏移且包括联结件3整体。在针的工作部件2中,弯曲部d联接到连接截段c处且产生在连接截段c与工作区域e之间的角度偏移。
37.成圈的针在圆形针织机中被如此地使用,使得杆区域a和工作区域e在针织筒的槽中被引导。在此,控制脚6接合到针织筒的三角曲线中且通过在针织筒与三角座(schlossmantel)之间围绕旋转轴线的相对运动将三角曲线的伸延转换成整个针在轴向上的平移运动。在此,处在针端部处的钩子7的轴向运动在与针芯的轴向运动的相互作用中用于在针织过程中的成圈。所提及的带有针织筒和针芯的针织机此处未被示出。
38.图4尤其示出了针的连接截段c和邻接的区域,以便于图解说明在工作部件2与杆1之间的高度偏移ii的方位以及联结件与工作部件2的上棱边和杆1的下棱边在高度方向x上的最小距离i的位置。
39.图5示出了针的另一个实施例,该针装备有针芯8。在针织运行中,针芯8如所提及的那样实施平移运动,其通过双箭头10来象征。用于该运动的力至少部分来自针芯脚9。在先前所提及的平移运动的情形中,针芯8在工作部件2的未被示出的槽中且沿着杆1的下棱边滑动。联结件3对于该运动而言既不妨碍也不以对于先前所提及的平移运动是值得一提的缺点的方式影响联结件所引起的公差、工作部件2或杆1的组成部分。证明为特别有利的是,针芯刚好不沿着连接截段的滑动元件滑动。此外,在图5中明确示出了针杆1在高度方向x上的高度iv和工作部件2在高度方向x上的高度v。
40.图6示出了来自先前所描述的实施例的针芯8,其被划分成其区域:针芯杆f、连接截段g和针芯头h。尤其地,在高度方向x上在针芯杆f与针芯头h之间的高度偏移iii以及针芯杆f在高度方向x上的高度vi和针芯头h在高度方向x上的高度vii被明确地示出。
41.有利的是,针芯8的最大的高度偏移iii满足如下等式:
42.iiimax = ii + iv+v
43.有利地,针芯8的最小高度偏移iii满足如下等式:
44.iiimin = ii

(vi+vii)
45.附图标记列表:
46.1 针杆
47.2 工作部件
48.3 联结件
49.4 母的联结部件
50.5 公的联结部件
51.6 控制脚
52.7 钩子
53.8 针芯
54.9 针芯脚
55.10 双箭头,其象征针芯8的平移运动
56.a 沿针纵向延伸的针杆区域
57.b 针杆的弯曲部
58.c 连接截段
59.d 工作部件的弯曲部
60.e 工作区域
61.f 针芯杆
62.g 在针芯处的连接截段
63.h 针芯头
64.x 针高度方向
65.y 针纵向
66.z 针宽度方向
67.i 联结件与杆和工作部件的最小距离
68.ii 在工作部件2与杆1之间的高度偏移
69.iii 在针芯杆f与针芯头h之间在x方向上的高度偏移
70.iv 针杆1在x方向上的高度
71.v 工作部件2在x方向上的高度
72.vi 针芯杆f在x方向上的高度
73.vii 针芯头h在x方向上的高度。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