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衣物处理装置的密封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235300发布日期:2023-02-17 20:21阅读:35来源:国知局
一种衣物处理装置的密封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衣物处理装置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衣物处理装置的密封结构。


背景技术:

2.随着衣物处理装置的快速普及,衣物处理装置的使用体验越来越受用户重视。例如,现有的滚筒洗衣机或者干衣机需要使用窗垫与门体配合,实现密封。但是,现有的窗垫存在密封效果差,以及与门体配合效果不理想的问题。
3.申请号为201711468705.6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洗衣机观察窗垫及其唇部的制造方法,所述观察窗垫包括观察窗垫体,所述观察窗垫体包括观察窗垫外壁,观察窗垫外壁通过弯折结构与内侧的观察窗垫内壁相连接,观察窗垫内壁的端部设置有观察窗垫唇部,观察窗垫唇部的唇口位置的表面喷涂有ptfe涂层;观察窗垫内壁与洗衣机内桶相连通,观察窗垫外壁朝向玻璃观察窗。
4.上述观察窗垫设置弯折结构用于门体的密封,然而,若要提高该种观察窗垫结构的密封性能,依然是通过增加外力的方式来实现,无法有效的解决密封结构自身的密封效果不足的问题。
5.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实用新型。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衣物处理装置的密封结构,设置第一囊腔环绕筒口一周和第一囊腔内设置第一支撑部,提高密封结构的密性效果。
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技术方案的基本构思是:
8.一种衣物处理装置的密封结构,所述密封结构安装在衣物处理装置中衣物处理筒的筒口,包括环绕筒口一周的第一囊腔,所述第一囊腔内至少设有一个第一支撑部。
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部由所述第一囊腔靠近筒口一侧向远离筒口的方向延伸。
10.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二囊腔,所述第二囊腔设置在所述第一囊腔靠近筒口的一侧。
11.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三囊腔,所述第三囊腔设置在所述第一囊腔靠近筒口的一侧,与所述第二囊腔并排设置。
12.进一步地,还包括封闭气囊;所述第一囊腔环绕筒口一周形成环形结构,所述封闭气囊设置在所述第一囊腔所形成环形结构的内周侧和/或外周侧。
13.进一步地,所述封闭气囊设置在环形结构的内周侧,位于所述第一囊腔和所述第三囊腔之间,所述封闭气囊分别与所述第一囊腔的外壁和所述第三囊腔的外壁连接;
14.和/或,所述封闭气囊设置在环形结构的外周侧,位于所述第一囊腔和所述第三囊腔之间,所述封闭气囊分别与所述第一囊腔的外壁和所述第三囊腔的外壁连接。
15.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囊腔内设有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二支撑部由所述第二囊腔靠近所述第一囊腔的一侧向远离所述第一囊腔的方向延伸;
16.和/或,所述第三囊腔内设有第三支撑部,所述第三支撑部由所述第三囊腔靠近所述第一囊腔的一侧向远离所述第一囊腔的方向延伸。
17.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支撑部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二囊腔的内壁上,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囊腔的内壁间隔设置;
18.和/或,所述第三支撑部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三囊腔的内壁上,另一端与所述第三囊腔的内壁间隔设置。
19.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支撑部的延伸末端朝向所述第二囊腔内壁的表面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二支撑部延伸部分的横截面积;
20.和/或,所述第三支撑部的延伸末端朝向所述第三囊腔内壁的表面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三支撑部延伸部分的横截面积。
21.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囊腔上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设置在所述第二囊腔靠近所述第二支撑部的延伸末端的一侧;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支撑部对应设置,所述第一通孔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二支撑部的延伸末端朝向所述第二囊腔内壁的表面的面积;
22.和/或,所述第三囊腔上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设置在所述第三囊腔靠近所述第三支撑部的延伸末端的一侧;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三支撑部对应设置,所述第二通孔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三支撑部的延伸末端朝向所述第二囊腔内壁的表面的面积。
23.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4.本实用新型中,设置第一囊腔环绕筒口一周,第一囊腔内至少设有一个第一支撑部,增大第一囊腔的密封面积,以及第一支撑部对第一囊腔的支撑,增大门体与第一囊腔之间的作用力,有利于提高具有第一囊腔和第一支撑部的密封结构的密封效果。
25.本实用新型中,设置封闭气囊安装在第一囊腔和第三囊腔之间,提高密封结构的密封效果,同时当衣物处理装置进行烘干或加热时,封闭气囊受热膨胀,对第一囊腔和第三囊腔反向挤压,进而提高第一囊腔和第三囊腔密封的紧密程度;以及,封闭气囊温度降低,作用力减小,便于门体的打开。
26.本实用新型中,设置第二支撑部与第二囊腔间隔设置,第一通孔与第二支撑部对应设置,为第二囊腔提供变形空间,待第二囊腔变形一定程度后,第二支撑部抵抗第二囊腔变形,进而提高密封结构的密封性能。
27.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附图说明
28.附图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显然,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在附图中:
29.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密封结构示意图;
30.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另一种密封结构示意图;
31.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另一种密封结构示意图;
32.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的另一种密封结构示意图;
33.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至八的另一种密封结构示意图。
34.图中:1、第一囊腔,11、第一支撑部;2、第二囊腔,21、第二支撑部,22、第一通孔;3、第三囊腔,31、第三支撑部,32、第二通孔;4、封闭气囊;5、插接部;6、密封接触面。
35.需要说明的是,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旨在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实用新型的构思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概念。
具体实施方式
36.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37.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8.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9.实施例一
40.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衣物处理装置的密封结构,密封结构安装在衣物处理装置中衣物处理筒的筒口,包括环绕所述筒口一周的第一囊腔1,所述第一囊腔1内至少设有一个第一支撑部11。
41.这里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包括具有洗涤、漂洗、烘干等功能的洗衣机或者具有烘干、加热等功能的干衣机。
42.在本实施例中,衣物处理装置包括衣物处理筒。这里所述的衣物处理筒,是指洗衣机的内筒或者干衣机的干衣筒。衣物处理筒用于装载洗涤衣物和容纳洗涤水。在洗涤过程中,衣物处理筒在驱动装置的驱动下进行转动,对洗涤衣物进行摩擦或者摔打,以实现清洗衣物的目的。在烘干过程中,衣物处理筒带动衣物转动,实现衣物受热均匀的目的。
43.在本实施例中,衣物处理筒包括筒口。这里所述的筒口是指,衣物处理筒靠近衣物处理装置的门体的位置具有开口。
44.在本实施例中,衣物处理装置包括门体。门体与筒口配合,门体用于封闭衣物处理筒的筒口,实现衣物处理装置的密封。
45.在本实施例中,衣物处理装置中设有密封结构。密封结构用于密封衣物处理装置,防止洗衣过程中洗涤水溢出或者烘干过程中热气逸出,进而增加衣物处理装置的密闭性。
46.进一步地,密封结构包括插接部5。
47.具体的,密封结构的插接部5安装在衣物处理装置中衣物处理筒的筒口。通过设置插接部5,实现密封结构分别与筒口和门体配合,便于固定安装,以实现对门体和筒口的密
封。此外,门体和密封结构上可使用疏水材料,用于增加水的接触角,降低门体与窗垫的摩擦力,进而实现密封功能。
48.在本实施例中,密封结构包括第一囊腔1。第一囊腔1是指具有空腔的气囊形成的腔室。
49.具体的,第一囊腔1与门体和筒口紧密配合。当衣物处理装置的门体关闭,沿衣物处理筒轴向挤压第一囊腔1,第一囊腔1变形,从而增加第一囊腔1与筒口的接触面积,有效提高衣物处理装置的密封效果。
50.进一步地,密封结构包括环绕筒口一周的第一囊腔1。
51.具体的,第一囊腔1环绕筒口一周,可以理解为,第一囊腔1为环形结构。环形的第一囊腔1能够更好地与环形的筒口配合,提高第一囊腔1与筒口的匹配程度,以便于通过第一囊腔1实现密封。
52.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囊腔1内设有第一支撑部11,第一支撑部11由第一囊腔1靠近筒口一侧向远离筒口的方向延伸。
53.这里所述的第一支撑部11,是指能够用于抵抗第一囊腔1变形的部件。
54.具体的,第一支撑部11由第一囊腔1靠近筒口一侧向远离筒口的方向延伸至第一囊腔1远离筒口的一侧。可以理解为,第一支撑部11的一端固定在第一囊腔1靠近筒口的一侧,第一支撑部11向远离筒口的方向延伸,直至延伸到第一囊腔1远离筒口的一侧。
55.其中,第一支撑部11的延伸方向与第一囊腔1受挤压变形的方向平行,或者,第一支撑部11的延伸方向与第一囊腔1的变形方向具有一定的倾斜角度。
56.在上述过程中,第一支撑部11产生抵抗第一囊腔1变形的作用力,从而增大门体与密封结构之间的作用力,进一步减小门体与筒口之间的缝隙,从而提高密封结构的密封性。
57.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的进一步方案中,密封结构还包括第二囊腔2。第二囊腔2环绕筒口一周,形成环形结构。
58.这里所述的第二囊腔2是指具有空腔的气囊所形成的腔室。
59.具体的,第二囊腔2与第一囊腔1配合,受到挤压后共同发生变形,实现对衣物处理装置的门体与筒口的密封,从而进一步提高密封结构的密封性。
60.进一步地,第二囊腔2设置在第一囊腔1靠近筒口的一侧。
61.在具体的实现过程中,第一囊腔1受到挤压向靠近筒口的方向发生变形,位于第一囊腔1一侧的第二囊腔2受到第一囊腔1的挤压,随着第一囊腔1的变形而变形,实现对门体与筒口的密封。因此,设置第二囊腔2在第一囊腔1靠近筒口的一侧,增大密封结构与门体和筒口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密封结构的密封效果。
62.进一步地,第二囊腔2的外侧延伸有片状的密封接触面6。设置片状的密封接触面6,以增大密封结构的接触面积,进而增大密封结构的密封面积。此外提到的第二囊腔2的形状、大小等特征,均可根据密封结构的具体使用需求进行适应性调整。
63.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的进一步方案中,密封结构还包括第三囊腔3,第三囊腔3环绕筒口一周,形成环形结构。
64.具体的,第三囊腔3与第一囊腔1配合,受到挤压后共同发生变形,实现对衣物处理装置的门体与筒口的密封,从而进一步提高密封结构的密封性。
65.进一步地,第三囊腔3设置在第一囊腔1靠近筒口的一侧,第三囊腔3与第二囊腔2
并排设置。可以理解为,第三囊腔3与第二囊腔2设置在同一平面上。
66.具体的,当第一囊腔1向靠近筒口的方向发生变形,第一囊腔1同时挤压第三囊腔3和第二囊腔2,使得第三囊腔3和第二囊腔2共同发生变形,以增大对门体和筒口的密封面积,从而进一步提高密封结构的密封性。
67.进一步地,第三囊腔3的外侧延伸有片状的密封接触面6。设置片状的密封接触面6,以增大密封结构的接触面积,进而增大密封结构的密封面积。此外提到的第三囊腔3的形状、大小等特征,均可根据密封结构的具体使用需求进行适应性调整。
68.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的进一步方案中,密封结构还包括封闭气囊4。这里所述的封闭气囊4,是指完全密封的气囊形成的腔室。
69.具体的,衣物处理装置具有烘干加热的功能。当衣物处理装置进行烘干或者加热时,密封结构中的封闭气囊4受热会发生膨胀,以增大封闭气囊4的体积,进而增大封闭气囊4对门体与筒口的密封面积。当烘干加热结束,封闭气囊4的温度降低,体积缩小,使得封闭气囊4与门体的贴合力减弱,从而便于打开门体。
70.在本实施例的一种方案中,封闭气囊4设置在第一囊腔1所形成环形结构的内周侧。
71.这里所述的内周侧,是指环形结构的第一囊腔1朝向靠近衣物处理筒的中心轴线方向的一侧。
72.在具体的实现过程中,当第一囊腔1受到挤压变形后,第一囊腔1的内周侧对封闭气囊4也产生作用力,使得封闭气囊4发生变形,以实现对门体和筒口的密封。此外,当衣物处理装置进行烘干或加热时,第一囊腔1和封闭气囊4受热膨胀,增大二者抵抗变形的能力,增大二者对门体和筒口的密封面积,进而进一步提高封闭气囊4的密封效果。
73.此处提到的封闭气囊4的形状、大小,均可根据密封结构的具体使用需求进行适应性调整,在此不做赘述。
74.进一步地,封闭气囊4位于第一囊腔1和第三囊腔3之间,封闭气囊4分别与第一囊腔1的外壁和第三囊腔3的外壁连接。
75.具体的,封闭气囊4的一侧固定在第一囊腔1的内周侧的外壁上,封闭气囊4的另一侧固定在第三囊腔3的内周侧的外壁上,以形成完整的密闭的封闭气囊4。
76.在具体的实现过程中,第一囊腔1受到挤压变形,对第三囊腔3和封闭气囊4均产生作用力,使得第三囊腔3和封闭气囊4与第一气囊共同发生变形,以此增大密封结构与门体和筒口的接触面积;当衣物处理装置进行烘干或加热时,封闭气囊4受热膨胀,对第一囊腔1和第三囊腔3反向挤压,进而提高第一囊腔1和第三囊腔3密封的紧密程度。
77.在本实施例的另一种方案中,封闭气囊设置在第一囊腔所形成环形结构的外周侧。
78.这里所述的外周侧,是指环形结构的第一囊腔朝向远离衣物处理筒的中心轴线方向的一侧。如上所述,封闭气囊设置在第一囊腔的外周侧,同样能够进一步提高封闭气囊的密封效果。
79.进一步地,封闭气囊位于第一囊腔和第三囊腔之间,封闭气囊分别与第一囊腔的外壁和第三囊腔的外壁连接。
80.具体的,封闭气囊的一侧固定在第一囊腔的外周侧的外壁上,封闭气囊的另一侧
固定在第三囊腔的外周侧的外壁上,以形成完整的密闭的封闭气囊。
81.如上所述,第一囊腔挤压第三囊腔和封闭气囊共同发生变形,以此增大密封结构与门体和筒口的接触面积;当衣物处理装置进行烘干或加热时,封闭气囊受热膨胀,对第一囊腔和第三囊腔反向挤压,进而提高第一囊腔和第三囊腔密封的紧密程度。
82.实施例二
83.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第一支撑部11由第一囊腔1靠近筒口一侧向远离筒口的方向延伸一定长度。
84.具体的,第一支撑部11的一端固定在第一囊腔1靠近筒口的一侧,第一支撑部11向远离筒口的方向延伸一定长度。可以想到,第一支撑部11的一端固定设置在第一囊腔1的内壁上,第一支撑部11的另一端与第一囊腔1远离筒口一侧的内壁间隔设置。
85.在上述过程中,第一囊腔1受到挤压发生变形,待第一囊腔1变形一定程度后,第一支撑部11接触到第一囊腔1发生变形,从而对第一囊腔1产生抵抗变形的作用力。因此,第一囊腔1具有充分的变形空间,在保证密封结构的密封性的前提下,适用于不同密封需求的衣物处理装置。
86.此处提到的第一支撑部11延伸的距离,可根据密封结构的具体使用需求,进行适应性的调整,在此不做赘述。
87.实施例三
88.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第一囊腔1内设有多个第一支撑部11。
89.在本实施例的一种方案中,第一支撑部11由第一囊腔1靠近筒口的一侧向远离筒口方向延伸。
90.具体的,第一支撑部11的一端固定在第一囊腔1靠近筒口的一侧的内壁上,第一支撑部11沿着与筒口的轴线平行的方向延伸,第一支撑部11的延伸末端与第一囊腔11远离筒口的一侧间隔设置。
91.在本实施例的另一种方案中,第一支撑部11由第一囊腔1靠近筒口的一侧沿远离筒口方向延伸至第一囊腔1远离筒口的一侧。
92.具体的,第一支撑部11的一端固定在第一囊腔1靠近筒口的一侧的内壁上,第一支撑部11向远离筒口的方向倾斜延伸,第一支撑部11的另一端延伸至第一囊腔1远离筒口的一侧的内壁上。可以想到,第一支撑部11的两端倾斜地固定在第一囊腔1的轴向上相对的两侧。
93.如上所述,多个第一支撑部11设置在第一囊腔1内,用于支撑第一囊腔1,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第一支撑部11抵抗第一囊腔1变形的能力,进一步提高第一囊腔1的密封性。
94.此外提到的第一支撑部11的数量和形状可根据密封结构具体的使用需求,进行适应性的调整。
95.实施例四
96.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第一支撑部11由第一囊腔1靠近筒口一侧向远离筒口方向呈弧形延伸。
97.具体的,第一支撑部11的一端固定在第一囊腔1靠近筒口一侧的内壁上,第一支撑部11向远离筒口方向弧形延伸,第一支撑部11的另一端延伸至第一囊腔远离筒口一侧的内
壁上,形成弧形的第一支撑部11。
98.在具体的实现过程中,两个第一支撑部11沿筒口的轴向相对设置,两个第一支撑部11对应的两个端部之间的距离小于两个第一支撑部11对应的中间区域之间的间隔距离。可以想到,第一支撑部11的可发生变形的距离相对较小,使得第一囊腔1变形达到最大变形量时,第一支撑部11也达到最大变形量。如此设置,在缩短第一支撑部11变形距离的前提下,保证第一囊腔1的密封效果,提高密封结构的适用性。
99.此外,第一支撑部11的形状可根据密封结构的具体使用需求,进行适应性的调整,在此不做赘述。
100.实施例五
101.本实施例是对上述实施例一的进一步描述。
102.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囊腔2内设有第二支撑部21,第二支撑部21由第二囊腔2靠近第一囊腔1的一侧向远离第一囊腔1的方向延伸。
103.这里所述的第二支撑部21,是指能够用于抵抗第二囊腔2变形的部件。
104.具体的,第二支撑部21设置在第二囊腔2内,用于支撑第二囊腔2。第二支撑部21的一端固定在第二囊腔2靠近第一囊腔1的一侧,第二支撑部21向远离第一囊腔1的方向延伸一定长度。
105.在具体的实现过程中,第二囊腔2受到第一囊腔1的挤压发生变形后,开始挤压第二支撑部21变形,第二支撑部21对第二囊腔2产生抵抗变形的作用力,进而增大门体与密封结构之间的作用力,提高密封结构的密封效果。
106.进一步地,第二支撑部21的延伸末端朝向第二囊腔2内壁的表面的面积大于第二支撑部21延伸部分的横截面积。
107.在具体的实现过程中,设置第二支撑部21的延伸末端的表面的面积大于延伸部分的面积,以增大第二支撑部21与第二囊腔2的接触面积,便于实现第二支撑部21受到挤压后变形,同时便于第二支撑部21产生的抵抗第二囊腔2变形的作用力传递到第二囊腔2。如上所述,能够进一步提高第二支撑部21的支撑能力。
108.进一步地,第二支撑部21与第二囊腔2的内壁间隔设置。
109.具体的,第二支撑部21的一端固定在第二囊腔2的内壁上,第二支撑部21的另一端与第二囊腔2具有间隙。如此设置,使得第二囊腔2具有充分的变形空间,在保证密封结构的密封性的前提下,适用于不同密封需求的衣物处理装置。
110.此处提到的第二支撑部21延伸的距离,可根据密封结构的具体使用需求,进行适应性的调整,在此不做赘述。
111.实施例六
112.本实施例是对上述实施例一的进一步描述。
113.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三囊腔3内设有第三支撑部31,第三支撑部31由第三囊腔3靠近第一囊腔1的一侧向远离第一囊腔1的方向延伸。
114.这里所述的第三支撑部31,是指能够用于抵抗第三囊腔3变形的部件。
115.具体的,第三支撑部31设置在第三囊腔3内,用于支撑第三囊腔3。第三支撑部31的一端固定在第三囊腔3靠近第一囊腔1的一侧,第三支撑部31向远离第一囊腔1的方向延伸一定长度。
116.在具体的实现过程中,第三囊腔3受到第一囊腔1的挤压发生变形后,开始挤压第三支撑部31变形,第三支撑部31对第三囊腔3产生抵抗变形的作用力,进而增大门体与密封结构之间的作用力,提高密封结构的密封效果。
117.进一步地,第三支撑部31的延伸末端朝向第三囊腔3内壁的表面的面积大于第三支撑部31延伸部分的横截面积。
118.在具体的实现过程中,设置第三支撑部31的延伸末端的表面的面积大于延伸部分的面积,以增大第三支撑部31与第三囊腔3的接触面积,便于实现第三支撑部31受到挤压后变形,同时便于第三支撑部31产生的抵抗第三囊腔3变形的作用力传递到第三囊腔3。如上所述,能够进一步提高第三支撑部31的支撑能力。
119.进一步地,第三支撑部31与第三囊腔3间隔设置。
120.具体的,第三支撑部31的一端固定在第三囊腔3的内壁上,第三支撑部31的另一端与第三囊腔3具有间隙。如此设置,使得第三囊腔3具有充分的变形空间,在保证密封结构的密封性的前提下,适用于不同密封需求的衣物处理装置。
121.此处提到的第三支撑部31延伸的距离,可根据密封结构的具体使用需求,进行适应性的调整,在此不做赘述。
122.实施例七
123.本实施例是对上述实施例五的进一步描述。
124.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囊腔2开设有第一通孔22,第一通孔22设置在第二囊腔2靠近第二支撑部21的延伸末端的一侧。
125.这里所述的第一通孔22,是指用于排出第二囊腔2内气体的开口。
126.具体的,第二囊腔2靠近第二支撑部21的延伸末端一侧,即是第二囊腔2变形方向的一侧。可以理解为,第一通孔22设置在第二囊腔2变形方向的一侧,实现第二囊腔2内气体的排出。
127.在具体的实现过程中,第二囊腔2受到挤压,压缩内部空间,使得第二囊腔2内的空气经过第一通孔22排出,有利于实现第二囊腔2的变形,实现对门体与筒口的密封。
128.进一步地,第一通孔22与第二支撑部21对应设置,第一通孔22的面积小于第二支撑部21的延伸末端朝向第二囊腔2内壁的表面的面积。
129.具体的,第一通孔22与第二支撑部21对应,第二囊腔2受到挤压,带动第二支撑部21朝向第二囊腔2内壁方向移动,同时排出内部空气而变形;待第二支撑部21与第二囊腔2接触,进而封堵第一通孔22,第二支撑部21开始变形,产生抵抗第二囊腔2变形的作用力,进而提高第二囊腔2的密封性。如上所述,设置第二支撑部21延伸末端的表面的面积大于第一通孔22的面积,保证第二支撑部21能够完全封堵第一通孔22,便于第二支撑部21的变形。
130.实施例八
131.本实施例是对上述实施例六的进一步描述。
132.如图5所示,第三囊腔3开设有第二通孔32,第二通孔32设置在第三囊腔3靠近第三支撑部31的延伸末端的一侧。
133.这里所述的第二通孔32,是指用于排出第三囊腔3内气体的开口。
134.具体的,第三囊腔3靠近第三支撑部31的延伸末端一侧,即是第三囊腔3变形方向的一侧。可以理解为,第二通孔32设置在第三囊腔3变形方向的一侧,实现第三囊腔3内气体
的排出。
135.在具体的实现过程中,第三囊腔3受到挤压,压缩内部空间,使得第三囊腔3内的空气经过第二通孔32排出,有利于实现第三囊腔3的变形,实现对门体与筒口的密封。
136.进一步地,第二通孔32与第三支撑部31对应设置,第二通孔32的面积小于第三支撑部31的延伸末端朝向第三囊腔3内壁的表面的面积。
137.具体的,第二通孔32与第三支撑部31对应,第三囊腔3受到挤压,带动第三支撑部31朝向第三囊腔3内壁方向移动,同时排出内部空气而变形;待第三支撑部31与第三囊腔3接触,进而封堵第二通孔32,第三支撑部31开始变形,产生抵抗第三囊腔3变形的作用力,进而提高第三囊腔3的密封性。如上所述,设置第三支撑部31延伸末端的表面的面积大于第二通孔32的面积,保证第三支撑部31能够完全封堵第二通孔32,便于第三支撑部31的变形。
138.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利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提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