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合针织品的边的方法和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7872阅读:22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缝合针织品的边的方法和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针织品,特别是管状物件如袜子的边的缝合方法和装置。
已知用单针筒或者双针筒圆机生产袜子,其可以采用针织或者形成线圈的织针的一个或者两个前部,在所述机器上的针织传统地是从边缘或者卷边侧开始,至保持打开的脚趾侧结止,并且末列线圈安装在相应的成形织针上。
为了封闭这样生产的直筒脚趾,已知的操作方法在EP 635593、EP592376和WO97/20089中公开,其中各物品以这样的方式被驱动,将相似的两个半列线圈放置成可以在后来由设置在针织工位即相应于机器的纺织设备缝纫,或者可以在分离的针织或者钩取工位钩取的相对关系,该两个半列线圈最后由末列分成。
但是按照目前的操作工艺,机器的操作存在着不足,主要包括机械结构复杂,和不能对高细度物品进行实际处理。
还已知用手工方法封闭筒形物品,如袜子的脚趾,按照该方法各袜子是手工供给到一个缝合或者钩取机,用于将物品的脚趾部分的两个相对边结合。在此需要指出,手工缝合或者钩取相对于当前的制造需要过多的时间和费用。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克服上述缺点。
按照本发明,通过提供一种具有权利要求1和9的特征部分所指出的特性的方法和设备可实现上述目的。进一步的特性在从属权利要求中给出。
本发明的优点主要在于能够自动缝合物品的端部边缘,例如,封闭袜子的脚趾部分,在单针筒和双针筒织机上进行,在物品的内侧和外侧,通过从任何类型和形状的织针上取下端部边缘,在相关边缘的结合的步骤中,将用于物品编织的元件的停顿时间减小,提高各工位的生产能力。
进一步的优点来自于相对于已知的机器,机械结构和用于处理线圈的各部件之间相互的动作的简化。
本发明的这些和其它的优点和特征通过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结合给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附图阅读说明书将理解得更好,但是不能理解为是对本发明的限定。其中

图1~15涉及实施本发明的操作方法的第一实施例,在后面作详细描述;图16~29涉及实施本发明的操作方法的另一例;图30~45涉及实施本发明的操作方法的第三例,也在后面作详细描述;图46是用于支持和移取线圈的装置的第一可移动单元的平面图;图47是图46的沿H-H线的放大的剖面图;图48是按照一个可行性实施例用于支撑翻转第一半列的线圈的装置的第二可移动单元,以及钩取支撑装置的平面图,所述单元被示出为打开状态,用于定位在针织机的针座(textile head)上;图49表示图48的可移动单元在关闭状态;图50是图49沿K-K线的放大的剖面图;图51表示图49的可移动单元-相对于翻转第一半列的线圈的装置具有半环状架-绕m-m轴翻转180°;图52是图51沿L-L线的放大的剖视图;图53是图46和49的两个可移动单元的平面图,以同轴关系定位;图54是可移动单元的被定位在图53所示位置的侧视图;图55表示上述两可移动单元,第一可移动单元在针织机针座上处于操作位置,第二可移动单元在机器外侧,相应的半环状架象夹持爪一样安装并且打开准备相应于针座放置从而不与物品和抽吸管干扰;图56与图55相似,其中第二可移动单元关闭以形成一个完整的圆环状架;图57示出第一个可移动单元,该单元支撑着线圈移取装置,根据进一步的实施例,在啮合状态下,其两互补的半环状架能彼此相对的垂直移动;图58是两半环状架处于分开状态下的图57装置的示图;图59是图57和图58的细节的平面视图;图60是在图57所示状态下图59沿W-W线的剖面图;图61是图58所示状态下图59沿W-W线的剖面图;图62表示按照又一实施例是第二可移动装置;图63表示图62的装置,相应的半环状架处于间隔开的状态;图64是图62和63的细节的仰视图;图65表示图64沿U-U线的剖面图,其中半环状架如图62所示地配合;图66表示图64沿U-U线的剖面图,半环状架如图63间隔开;图67是能够与图59和64的单元相关联的第三可移动单元的平面图;图68是图67沿D-D线的剖面图;图69表示可移动单元,相应的半环状架,绕轴线n-n翻转180°;图70是图69沿E-E线的剖面图;图71是图69的可移动单元的“X”向视图,其表示相关的转动驱动装置和相关的半环状架的转轴和相应的支撑块的局部视图;图72是在支撑柱上的所述第三可移动单元的平面视图;图73是图72的单元的侧视图,各单元的半环状架处于间隔开的状态;图74A和图74B分别表示处于间隔开状态的移取元件70和转移件84的侧视图和前视图;图75A和75B分别表示图74A和74B的元件相互接合,即线圈调换状态;图76A和76B表示一个转移件84和一个角钉80处于间隔开状态的侧视图和前视图;图77A和77B表示图76A和图76B的元件相互接合,即处于线圈调换状态;图78A和78B表示作为一个转移件的一个移取元件70和一个钩取角钉80之间接合的主视图和侧视图;简化为其基本结构,按照本发明的方法,用于制造管状物品如袜子,包括用单针筒或者双针筒针织圆机的初始针织,从边或者卷边侧开始,以形成相应于打开状态的脚趾部分结束,即在步骤结束时,末列的线圈安装在相应的织针或者成形针上。继编织之后,准备下列各步骤a)相对于机器的针座,将能够取下并保持针织的末列线圈的第一装置定位;b)转移物品到用于编织物品的机器的针座,使末列线圈从所述第一装置取下并且保持;c)将第一半列的线圈转移到用于将所述第一半列线圈绕轴线m-m翻转的所述第二装置,相对于该第二装置,线圈的第一列被分成第一和第二半列;d)将第二半列的线圈转移到用于在下一步骤的钩取步骤中支撑第一和第二半列的线圈的第三装置;
e)将第一半列线圈绕所述轴线m-m翻转180°,使得在此步骤结束时,第一半列的各线圈将相对于第二半列各线圈同轴定位;f)将第一半列的这样翻转的线圈转移到支撑第二半列的线圈的所述的第三装置,使得第一半列的线圈将适当地并列到相应或者相似的第二半列线圈;g)钩取安装在所述支撑装置上的线圈,执行相应于末列的线圈的第一和第二半列的物品针织边缘的结合;h)放开物品,末列的这样结合的线圈形成所述第三装置;i)使物品朝里翻转,并且使其从钩取工位移开。
应当明白,所述物品外翻步骤i)可以省略,以便物品的被钩取部分朝向其外侧,在一种状态下,不管是正面朝外还是里面朝外,需要花费时间从钩取工位喷出同样的物品。
需要指出,对于机器的针座,各元件的组装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是已知的,用于结合单针筒或者双针筒针织机的针筒的织针形成线圈。而且,强调指出,末列的所述第一和第二半列的线圈分别相应于第一和第二系列邻近的织针,各系列包括当前的数目形成线圈的织针。
按照一个可替代的实施例,一个按照本发明的方法包括,在形成筒状物品,具有开放的脚趾和末列线圈分成第一和第二半列以后的下列步骤aa)相对于机器的针座,将能够取下并保持编织的末列线圈的第一装置定位;bb)转移物品,使这样取下和保持的线圈在圆机的针座的外面;cc)将第一半列的线圈转移到用于将所述第一半列线圈暂时保持的所述第二装置;dd)将第一半列的线圈转移到能够操作翻转第一半列的线圈的第三装置,即绕所述轴线m-m翻转180°,相对于该轴线末列线圈被分成第一和第二半列,并且还能够在后续的钩取步骤中支撑线圈;ee)使物品的里面朝外;ff)使得第一半列的线圈绕所述轴线m-m翻转180°;
gg)将第二半列的线圈转移到用于将第一半列线圈翻转的所述装置,使得相应的或者相似的第一和第二半列的线圈同轴并列布置;hh)钩取这样设置的第一和第二半列的线圈;ii)从支撑被钩取的线圈的装置上放开物品;ll)外翻物品,并且使其从钩取工位移开。
所述步骤ll)可以省略,和前例一样。
而且步骤ee)可以在任何时候执行,而且可以在步骤aa)前执行,但是在将第一半列的线圈翻转之前。
应当明白,将物品移动出机器的针座以后,可以开始下一物品的编织。
通过考虑筒状物品的编织可以用单针筒和双针筒圆机进行,最后的钩取可以在物品的外侧和内侧进行,通常在双针筒圆机中,下针筒产生平针线圈,上针筒产生反针线圈(inverted stitch),在双针筒针织机中,物品的编织可能需要将后者罩在上针筒和下针筒的空腔中,使得物品可以在正面朝外或者内面朝外的状态从针织工位取走,在单针筒的机器中,针织品通常以正面状态被移取,根据本发明的操作方法能够以多种不同的方式实施。附图是相应于根据本发明的方法的各种实施方式的例子的综合的表示。
例A机器双针筒型。
执行步骤a)至i)。
移取线圈从下针筒。
钩取侧外侧。
喷出物品的状态将内侧外翻。
例B机器双针筒型。
执行步骤a)至i)。
移取线圈从上针筒。
钩取侧内侧。
喷出物品的状态正面朝外。
例C机器单针筒型。
执行步骤a)至i)。
移取线圈从唯一的针筒。
钩取侧外侧。
喷出物品的状态将内侧外翻。
例D机器双针筒型。
执行步骤a)至h)。
移取线圈从下针筒。
钩取侧外侧。
喷出物品的状态正面朝外。
例E机器双针筒型。
执行步骤a)至h)。
移取线圈从上针筒。
钩取侧内侧。
喷出物品的状态将内侧外翻。
例F机器单针筒型。
执行步骤a)至h)。
移取线圈从唯一的针筒。
钩取侧外侧。
喷出物品的状态正面朝外。
例G机器双针筒型。
执行步骤aa)至ll)。
移取线圈从下针筒。
钩取侧内侧。
喷出物品的状态正面朝外。
例H机器双针筒型。
执行步骤aa)至ll)。
移取线圈从上针筒。
钩取侧外侧。
喷出物品的状态将内侧外翻。
例I机器单针筒型。
执行步骤aa)至ll)。
移取线圈从唯一的针筒。
钩取侧外侧。
喷出物品的状态将内侧外翻。
例L机器双针筒型。
执行步骤aa)至ii)。
移取线圈从下针筒。
钩取侧内侧。
喷出物品的状态将内侧外翻。
例M机器双针筒型。
执行步骤aa)至ii)。
移取线圈从上针筒。
钩取侧外侧。
喷出物品的状态正面朝外。
例N机器单针筒型。
执行步骤aa)至ii)。
移取线圈从唯一的针筒。
钩取侧内侧。
喷出物品的状态将内侧外翻。
按照本发明的方法,最好参照以正面朝外的状态喷出完成的物品和内侧钩取的例子执行。但是指出,在外部钩取的例子中,完成的产品也具有最高的质量。
下面参照附图1~15描述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相应于上述的例B,即相应于以传统的方法采用双针筒型机器编织袜子的制造,从边或者卷边开始,到相应于脚趾的部分结束,脚趾将在内侧钩取。必须首先指出,通常在这种机器中,袜子C在编织过程中,借助于与机器的针筒1,2同轴的抽吸管3在上针筒1的内侧被吸取,并且针织元件如织针,导针片和沉降片,由三角装置或者相当的致动装置作用在针织元件相应的控制表面或者部分驱动。
编织完成以后,袜子C(为了清楚起见,只在附图的部分图中表示出来)与由下针筒2支撑的织针4接合,所述织针的上面具有末列线圈(图1)。于是,为提升形成线圈的织针4作准备,首先将相应的沉降片40置于关闭位置,允许同样的线圈占据所谓的“卸载”位置,即所述织针的针舌的自由端下面的位置,然后将沉降片40置于打开位置,直到织针4的头部被进一步提升,由上针筒1的导针片5钩取(图2)。在此状态下,织针4和通过末列线圈与后者接合的物品将通过相关的导针片5与上针筒1接合和与下针筒2的导针片6脱开,导针片6在将织针4从下针筒2转移到上针筒1之后,降低到一个高度,使得它们不与后面的操作发生干涉。然后,上针筒和下针筒1,2被驱动互相分离(图3)。应当明白,所述针筒1,2至少一个与未在图中示出的装置相连,并使之进行轴向运动。然后,采取措施使可移动单元7靠近上针筒1的下基部,所述单元上安装有用于取下织针4的末列线圈的装置,这些线圈还在织针上(图4)。然后,所述移取线圈的装置被移动靠近织针4的头部(图5),并且由可移动单元和支撑线圈的织针4的结合运动将织针4的末列线圈转移到使可移动单元7缩回的装置(图6)。为了这个操作,由上针筒1的沉降片限定的线圈平面用作一个反差装置,在操作中其向所述装置推相应的织针4的线圈,用于移走单元7。应当明白,通过保持织针4和所述的移取装置静止来移动上针筒1和相关的沉降片也是可能的,从而得到同样的效果。移取线圈的装置与物品一起在针筒的轴向从上针筒1移走,线圈的末列现在全部从织针4脱开(图7)。在此操作期间,抽吸管3可以合作,驱动其向可移动单元7适当地移动,以便将其开口部30置于一个位置,使其推动由移取装置钩取的物品织物部分,防止其自发地与所述装置脱开,直到下一个脱开步骤的执行,在后面描述。然后,一个第二可移动单元8被置于第一可移动单元7和上针筒1的下基部之间的区域,所述第二可移动单元8上安装有操作使第一半列(后面描述)线圈翻转的装置和支撑线圈进入下一钩取步骤的装置。在这点,安装在所述可移动单元7和8上的所述装置相互靠近移动,并且抽吸管3移回到其开始位置,在上针筒1内部(图8)。在紧接着的步骤中,第一和第二可移动单元7,8和物品C在机器的针座外面移动,即移动到一个分离的钩取工位R(图9),其中从织针4取下的线圈被转移到第二单元8的元件上,并且以此方式,第一半列线圈被置于所述操作翻转的装置上,第二半列线圈最终被置于用于钩取的支撑装置上。线圈从第一单元到第二单元的转移可以发生在物品到达钩取工位R以前。然后,设置在钩取工位R的抽吸管9被驱动以穿透物品,该物品的脚趾由第二可移动单元8的元件保持打开(图10),并且第一可移动单元7被驱动离开。然后,第一半列的线圈绕轴线m-m翻转180°(图11),以便第一半列的各线圈在此步骤结束时相对于第二半列的线圈被同轴地定位。然后,第一半列的线圈被转移到单元8的元件上,该单元已经支撑第二半列的线圈(图12),从而对于第一半列的各线圈将对应第二半列的一个线圈;于是,用于翻转第一半列线圈的元件被带回到开始位置(图13),在此由钩取机构90执行第一和第二半列线圈的钩取,所述线圈为同轴和并列关系,并且被固定在支撑件上用于钩取(图14)。然后,物品能够被放开(图15)。通过在钩取工位R的抽吸管9内吸取物品,得到同一物品的外翻和其喷出是以正面朝外的状态。以这种方式,操作袜子C的边的结合,该边相应于将末列分成的所述第一和第二半列的线圈。
在附图中,所述织物边的接缝或者钩取线由LR表示。
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涉及例D,参照附图16~19进行描述。
此例是关于生产袜子,脚趾在外侧钩取,在双针筒圆机上针织。于是,在前例中所述的状态在此例中也是正确的。但是,可以象通常的做法一样,可以将袜子保持在上针筒1上,并且然后在编织完成时将其引入下针筒2。这能够通过设在上针筒1中的抽吸系统得到。
一旦编织已经完成,末列线圈与由下针筒2支撑的织针4接合(图16),并且筒1,2适当地间隔开,以执行下一步;然后,所述织针4被提升(图17),沉降片40被置于关闭位置,直到各线圈在所谓的卸载位置,即在相应的织针4的针舌下面(织针4的提升操作也可以在针织机的针筒间隔开之前)。因此,随着沉降片打开,织针4被进一步提升,以至于将末列线圈置于沉降片的上方平面以上。在此点,准备提升沉降片附片400,至少在沉降片打开的区域,以防止线圈自发地将其自身置于沉降片的上方平面以下。值得记住,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沉降片附片是与沉降片相关的元件,并且意于盖住其长嘴状针钩下面的凹槽,从而防止线圈缠结到上面。此操作是必要的,因为此例的双针筒圆机不设有全部沉降片的关闭和同时打开,沉降片附片400的运动由适当的外部三角410控制。然后,第一可移动单元7被定位在织针4的工作区域,所述单元上安装有取下织针上的末列线圈的装置(图18)。然后,所述移取线圈的装置被移动靠近织针4的头部(图19)。继而,当线圈由移取元件穿透并且由织针放弃时,由于由沉降片提供的支撑平面迫使线圈停留在其上,移取线圈的装置沿着织针4降低,以便各线圈被转移到相应的移取元件(图20)。作为一个替换,下针筒2可以沿着相应的沉降片40相对于单元7被驱动,从而实现同样的效果。然后,单元7连同末列线圈在其上移取的装置被移动离开机器的下针筒2(图21)。在此步骤期间,可以使用管3防止线圈意外地从所述移取装置上脱开。为此目的,管3可以适当地与单元7一起升起,以便放置管3使其开口部30推动钩取到移取装置上的物品织物部分。然后,与第一可移动单元7相关的有一个第二单元8,在其上安装有将第一半列线圈翻转的装置,和在接续的钩取步骤中支撑线圈的装置(图22),抽吸管3降下直到其开口部30在两个可移动单元7,8下面,使它们与这样接合的袜子C一起在一个分离的钩取工位R定位(图23),其中线圈从第一单元7的元件转移到第二单元8的元件。这后面的操作也可以在先执行,即所述单元7,8与织机配合,或者在其运动过程中。钩取工位R的抽吸管可以有利地吸取物品C的织物,以最好地控制下一步骤和在钩取之后传送同样物品的喷出。然后,第一可移动单元7被移动离开(图24),并且第一半列的线圈绕轴线翻转180°,该轴线最后将末列分成第一和第二半列(图25)。在此步骤结束时,第一半列的各线圈与相应的第二半列的线圈同轴。然后,第一半列的线圈被推到钩取支撑装置上,该装置已经容纳有第二半列的线圈(图26),并且所述翻转装置移回到其起始位置(图27)。然后,执行所述第一和第二半列线圈的钩取(图28)。然后,完成的物品从在外侧执行钩取的装置上被卸下。至此,准备向上驱动抽吸管9至线圈支持装置的上方用于钩取(图29)。通过在管9内侧吸取袜子,实现以正面朝外的状态喷出。
上面参照附图16~29的描述也可以直接应用于例F条件下单针筒机器的袜子的制造。
下面参照图30~45描述又一例,对应于例I,由单针筒针织机制造袜子并且其最终的脚趾的钩取是在内侧操作。袜子的针织从边或者卷边开始,并且到保持打开的脚趾侧结束,末列线圈安装在形成线圈的织针4上。在完成编织以后,袜子接合在织针4上,上面有末列线圈(图30)。带有钩形件100的板组10从针筒11离开,允许执行正常的下一步骤的操作(图31)。然后,针筒11的织针4被提升,沉降片关闭,直到线圈在卸下位置。然后,织针4被进一步提起,沉降片40被打开,使得末列的所有的线圈在沉降片的上方。至此,所有的沉降片40被关闭。第一可移动单元7接近织针4的工作区域,在所述的可移动单元上安装有用于从相应的成圈织针4上移取末列线圈的装置(图32),并且随后所述移取装置靠近针筒11的织针4的头部。在此点,针筒11的织针4被驱动运动并且所述的移取装置相对于针筒11和沉降片40运动,以至于将线圈从织针4转移到移取装置33。然后,上面装载有末列线圈的移取装置从针筒11离开(图34),并且为了防止线圈意外地从移取装置上脱开,可以相应地驱动针织工位T的抽吸管3,象上面所描述的例B和例D一样。然后,对于第一可移动单元7有一个第二可移动单元8与其相关,其上安装有能够接收和保持第一半列线圈的装置,以及将第二半列线圈保持在第一可移动单元7的相应的移取装置上(图35)。然后准备与物品C一起将所述的两个可移动单元7,8转移到一个分离的钩取工位R(图23),其中物品被设在此工位的管9吸取(图36)。在此点,第一半列线圈被转移到第二单元8的接收和保持装置(图37),以便将它们保持在第二半列线圈的同一平面上,避免织物的过度拉伸。但是,此操作也可以在两个单元7,8一致来到钩取工位之前执行。然后,用于取下第一半列线圈的装置离开(图38),并且其位置由支撑被钩取并置于第三可移动单元14的线圈的装置占据(图39)。然后,抽吸管9被驱动运动,被置于所述的可移动单元上方,并且在成圈阶段被插入到物品C内侧(图40)。这使得物品的内侧翻出在管9的外面。因此,第一半列线圈被转移到第三可移动单元的钩取支撑装置,用于下一钩取步骤的所述线圈支撑装置也被设置用于翻转第一半列线圈。这些装置的可行的实施例在后面给予详细的描述。下一步是绕轴线翻转第一半列线圈180°,当与第二可移动单元8相关的装置被移走后,上述翻转实际上将末列线圈划分成第一和第二列线圈。在此步骤完成之后,各第一半列线圈与相应的第二半列的线圈同轴。此后,第二半列的线圈被转移到第三可移动单元14的钩取支撑装置上(图42)。然后,用于移取第二半列线圈的装置被移走以移走第一半列线圈(图42);并且钩取在钩取支撑装置上的线圈(图43)。操作翻转第一半列的线圈的装置现在返回到各自的初始位置(图44),并借助抽吸管9从用于钩取的装置释放最终物品,所述抽吸管的开口部30处于钩取装置下方的位置(图45)。通过抽吸管9内的负压,实现物品的翻转,并且因此其喷出状态是正面朝外。
应当注意,对于上面描述的例子中的每一个,钩取可以按照本领域技术人员的方法执行,并且因此不详细描述。
从上面的描述应当清楚,按照本发明的操作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物品在针织工位T的初步编织;-用安装在第一可移动单元可以在所述的针织工位T与钩取工位R之间移动的移取线圈的装置移取最后编织列的线圈;-转移至少一个半列的线圈到进行上述的移取步骤以外的装置上,所述的装置在接下来所述的翻转步骤期间支持所述至少一个半列的线圈;-将第一半列线圈绕一个轴线翻转180°,该轴线实际上将最后针织列分成所述的第一半列和第二半列,以便将这样翻转的线圈相对于另一半列的线圈放置;-钩起这样放置的第一半列和第二半列线圈。
下面描述安装在所述可移动单元上可用于执行参照附图1~29的方法的装置的实施例。
用于从圆机的织针4上取下末列线圈的元件由元件70构成,该圆机或者是单针筒型或者是双针筒型,该元件70具有带有直线轴的杆柄700,通过一个支撑件与单元7相关,该支撑件包括两个同心圆环状架74,75与可移动单元7的臂76相连,并且在其相对的边之间,所述元件70的杆柄700被倾斜等距地支承,并且其节距基本上等于被取下的线圈的中心距离在线圈移取的步骤中,移取线圈的元件70的自由端呈现一个座72,用于相应的织针4的头部。所述单元7的臂76呈现一个孔760,对应于容纳移取元件70的相对端,以允许设置在支撑柱99上,所述支撑柱继而被接收在套筒830中所述的套筒830被安装在一个基座990上,柱99由一个柱架900保持在垂直位置,该柱架设在基座990的相对侧。用于在钩取步骤中支撑线圈的元件包括若干个钩取角钉80,其成角度等距离地固定到一个相应的半圆支撑件81上,其节距对应于一个移取线圈的元件70,该支撑件包括两个同轴的重迭的半环状架810,811,在其相对的表面之间,角钉80的杆柄800被支承,在臂82的端部设有一个孔83,允许将其支承在上述的套筒830。可替换地,上面的钩取角钉可以与所述的第三可移动单元14相关。为了清楚起见,第三可移动单元14的角钉用180表示,而不用第二可移动单元8的80表示。
在由第一可移动单元7的元件70接收以后,用于将第一半列线圈翻转到第二半列线圈上的元件由主体84构成,直的杆柄840安装在相应的半圆支撑件85上,其包括两个同轴的半环状架851,852,在其相对的表面之间,主体84的杆柄840被成角度倾斜等距离安装,并且有一个相应于与第一可移动单元7固定的元件70的节距各所述主体84的头部841被适当的成形,以能够安装进入相应的线圈的移取元件70端部的支座72,并且允许相应的角钉80的自由端进入,以接收其上出现的线圈,所述壳体84的支撑件85与所述角钉80同轴和互补。
所述主体84的支撑件85设有一个径向附件850,由一个铰链821连接到所述臂82的外侧附件820,铰链的轴线与所述的臂垂直,以便与此臂相关的两个支撑件81,85采用一两个半圆爪形夹持件的形式,能够绕管3和/或绕工位T的物品C关闭,在所述的关闭状态,圆环状架的轮廓对应于移取元件70的支撑件74,75。为了绕所述轴线m-m转动所述支撑件85,支撑件85的径向附件850与一个转动致动装置822相联,所述致动装置的轴线位于支撑件85的径向轴线n-n的延伸部。在图49所示的状态下,所述轴线m-m与n-n重迭。
为了将线圈从移取元件70转移到转移件84,应用将线圈从移取元件70的单元7向转移件84的单元推动的装置,如图1~15和18~29所示的单件的筒状壳体77,或者如图38~45所示的若干个分离元件770由第一单元7传动所述筒状壳体77呈现一个环形的边770,指向移取元件70,并且这样选定尺寸,以至于当其向着第二可移动单元8运动时(图9和23的箭头“Q”所示),或者单元8向着壳体77移动时(图37的箭头“QQ”所示),从后面推其中的线圈。
类似地,为了从转移件84向单元8的角钉80转移线圈,可以用一个半圆形元件815,其能够位于此单元(如图12和26所示)的两个半环状架81,85之间所述半圆形元件815的边具有将转移件84的线圈从后面推的作用,以允许同样的线圈移动到角钉80。所述臂76和82适当地与相应的带有电或电气控制的电机驱动件相关,未在附图中表示。
就执行图30~45所描述的方法的装置而言,单元7上面安装有元件70用于从物品C的织针4上取下线圈,包括两个半圆形支撑件,由一个相应的驱动臂62将其在所述的工位T和R之间移动臂62是由两个元件60,600通过一个垂直销连接,在图中未示出的致动装置控制下,允许两个支撑件垂直分离。臂62的两个元件60,600都有一个孔,用于铰接到一个支撑柱500。每一个所述支撑件由两个半圆的同心环状架64,65构成,在其相对的边之间,用于从织针上取下线圈的元件70的杆柄被支承安装。
转移件84被安装在一个相应的支撑件上,包括两个同心的半环状架33,34,在其相对的边之间支承同样的转移件84的杆柄,所述支撑件被支撑在一个臂35的端部,该臂35由两个元件36,360连接形成,由一个垂直销37连接,引导其在图中未示的致动装置的控制下相对的垂直位移转移件84的支撑件固定在臂35的元件360上,而且主体38的支撑件固定在另一个元件36上,该壳体具有半圆形设计,并且当转移件84接收第一半列线圈,并且如图35~40所示转移件84与角钉之间发生线圈转换时,意于将第二半列线圈保持在单元7的元件70上。
角钉180的支撑件50是半圆形,在钩取步骤期间,其上带有线圈,支撑件50被固定在一个相应的旋转致动装置53上,该致动装置53被安装在一个驱动臂51上,臂51上设有一个孔,允许它被铰接到所述的柱件500。
应当明白,依据针织物品所用的织机的形式和达到的织物等级,按照本发明的方法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式执行。
实际上,就形状,尺寸,元件布置和所用的材料的性质而论,不离开所采用的解决思路的范围,保留在授予本专利工业发明的保护范围内,所有的结构细节可以用任何等效的方式改变。
权利要求
1.缝合管状的针织品(C)的边的操作方法包括在针织工位(T)针织物件的初始步骤,用安装在可以在所述的针织工位(T)与钩取工位(R)之间移动的第一单元的移取线圈的装置移取最后针织列的线圈,将第一半列线圈绕一个轴线翻转180°,该轴线将最后针织列分成所述的第一半列和第二半列,以便将这样翻转的线圈相对于另一半列的线圈放置,钩起这样放置的第一半列和第二半列线圈,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在移取最后针织列的线圈的步骤以后,转移至少一个半列的线圈到进行上述的移取步骤装置以外的装置上,所述的转移装置在所述的翻转步骤期间支持所述至少一个半列的线圈。
2.按照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钩取第一和第二半列线圈期间,线圈由翻转第一半列线圈的装置支撑。
3.按照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转移步骤是用于第一和第二半列线圈。
4.按照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转移步骤只用于一个半列的线圈。
5.按照权利要求1和4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转步骤的执行是在将第一半列线圈转移到暂时支撑件的相应的元件上,并且然后转移到翻转步骤支撑件之后。
6.按照权利要求1和4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转步骤的执行是在将第一半列线圈转移到两个所述的工位(T,R)之间的第二可移动单元的暂时支撑件的相应的元件上,并且然后转移到翻转步骤支撑件之后。
7.按照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物品(C)是在双针筒圆机上针织。
8.按照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物品(C)是在单针筒圆机上针织。
9.按照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含物品(C)在所述钩取工位(R)上和在所述针织工位(T)上将内侧外翻。
10.缝合管状的针织品(C)的边的装置,包括一个圆机,用于预先在编织工位(T)编织物件,用于移取最后针织列的线圈的装置,所述装置被安装在所述的编织工位(T)与钩取工位(R)之间的第一可移动单元上,用于将第一半列线圈绕一个轴线(m-m)翻转180°的装置,该轴线将最后针织列分成所述的第一半列和第二半列,支撑这样放置的第一半列和第二半列线圈用于其钩取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接收或者转移至少一个半列线圈的装置,所述转移装置是那些用于上述翻转和离开所述移取线圈的装置,并且安装在一个相应的支撑件上的装置。
11.按照权利要求10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接收或者转移至少一个半列线圈的装置被安装在所述的编织工位(T)与钩取工位(R)之间的一个可移动单元上。
12.按照权利要求10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移取末列线圈的装置包括若干个带有杆柄(700)的元件(70),该杆柄通过一个支撑件与一个相应的单元(7)相联,该支撑件包括两个同心圆环状架(74,75),其连接到可移动单元(7)的臂(76),并且在其相对的边之间,所述元件(70)的杆柄(700)被成角度等距离地支承,并且具有一个节距基本上等于被取下的线圈的中心距移取线圈的元件(70)的自由端有一个支座(72),在线圈移取步骤过程中,用于相应的织针(4)的头部,所述单元(7)的臂(76)呈现一个孔(760),与用于支承移取元件(70)相对的一端相对应,以允许其安装于支撑柱(99),该柱(99)安装在一个套筒(830)中,该套筒安装在一个基座(990)上。
13.按照权利要求10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钩取步骤中用于支撑线圈的装置包括若干个钩取角钉(80),其由一个半圆支撑件(81)固定在一个相应的单元(8)上,具有两个同轴和重迭的半环状架(810,811),在其相对的表面之间角钉(80)的杆柄(800),被成角度等距离地支承,在臂(82)的端部设有一个孔(83),允许安装进入一个安装在基座(990)的套筒(830)中。
14.按照权利要求10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用于支撑翻转的线圈的装置包括若干个主体(84),相应的杆柄(840)被安装在一个半圆的支撑件(85)上,该支撑件具有两个同轴的半环状架(851,852),在其相对的表面之间,主体(84)的杆柄(840)被成角度等距离安装所述壳体(84)与移取线圈的装置相关,并且与支撑翻转的线圈的装置相关。
15.按照权利要求10和14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84)的支撑件(85)设有一个径向附件(850),由一个铰链(821)连接到所述臂(82)的外侧附件(820)上,铰链的轴线与所述的臂垂直。
16.按照权利要求10和15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支撑件(85)的径向附件(850)与一个旋转致动装置(822)相关,其轴线位于支撑件(85)的径向轴线(n-n)的延伸部,随着所述致动装置的转动,所述轴线(n-n)对应于线圈翻转轴线(m-m)。
17.按照权利要求10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上安装有用于从针织物品(C)的织针上取下线圈的装置(70)的所述第一可移动单元(7)包括两个半圆支撑件,其由相应的驱动臂(62)将其在所述的工位(T)和(R)之间移动臂(62)是由两个元件(60,600)通过一个垂直销(66)连接而成,在线性的致动装置控制下,允许两个支撑件垂直分离,臂(62)的两个元件(60,600)都有一个孔(63),用于其铰接到一个支撑柱(500),每一个所述支撑件由两个半圆的同心环状架(64,65)构成,在其相对的边之间,用于从织针上移取线圈的元件(70)的杆柄被支承。
18.按照权利要求10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转移装置包括若干个主体(84),被安装在一个相应的支撑件上,其具有两个半圆同心半环状架(33,34),转移装置(84)的杆柄被罩在其相对的边之间,所述主体被支撑在一个臂(35)的端部,该臂(35)由两个元件(36,360)连接形成,由一个垂直销(37)连接所述两元件(36、360),引导其在线性驱动的致动装置的控制下的相对的垂直位移转移件(84)的支撑件固定在臂(35)的元件(360),而且壳体(38)的支撑件固定在另一个元件(36)上,该壳体具有半圆形设计。
19.按照权利要求10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钩取的线圈支撑装置包括若干个钩取角钉,该角钉安装在一个相应的半圆支撑件上,该支撑件固定到一个相应的旋转致动装置(53)上,该致动装置(53)继而安装在设有一个用于铰接到柱件(500)的孔(52)的驱动臂(51)上。
全文摘要
缝合管状的针织品(C)的边的方法,包括在针织物件的预先步骤,用安装在第一单元的移取线圈的装置取下最后针织列的线圈,将第一半列线圈绕一个轴线翻转180°,以便将这样翻转的线圈相对于另一半列的线圈放置,钩起这样放置的第一半列和第二半列线圈,其特征在于,在取下最后针织列的线圈以后,转移至少一个半列的线圈到进行上述的移取步骤以外的装置上,所述的转移装置在所述的翻转步骤期间支持所述至少一个半列的线圈。
文档编号D04B35/00GK1233673SQ9910213
公开日1999年11月3日 申请日期1999年2月12日 优先权日1998年2月20日
发明者阿尔贝托·弗鲁利尼, 保罗·弗鲁利尼 申请人:纺织品有限公司, 桑加考姆股份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