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驱动针织物的线圈的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7871阅读:25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用于驱动针织物的线圈的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驱动针织物的线圈的设备。
美国专利US-5586453公开了一种设备,其包括从针织机的织针上移取针织物的线圈的装置,该装置将所述线圈转移到同一设备或外部元件的其他针上,例如转移到钩取设备的角钉上。但是,这种已知的设备仅仅要求转移线圈,所述线圈安置在舌针或复合针上,因此这种操作不能用于安置在不同类型的织针上的线圈,例如“长嘴”形针(钩针)上的线圈,不能用于棉针织机器。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克服上述缺陷。
按照本发明可以达到上述目的,在本发明提供的设备中,具有的特征记载在独立权利要求中。附加的特征记载在从属权利要求中。
通过本发明可以得出以下优点,其能够驱动属于针织机上的针织物的最后一列的一个或多个线圈,在所述针织机上设有任何类型的针,例如舌针、复合针或钩针,并且适用于全部一个或多个形状的针织机的前身,例如直线形、圆形、混合形或更一般的形状,或任何可能的形状。其能够从编织针上拉出线圈,然后,将其依次转移到元件上,即将线圈安置到其他支撑装置上进行最后加工,或者进一步转移到合适的元件上,例如同一或其他机器的针上,还可以用于不同于原始成型形式的连续的编织操作。由于具有驱动最后的编织列的所有线圈的可能性,因此能够在一台相同机器的不同区域之间,或者是在其他操作工位之间移动全部织物。按照本发明的设备,其制造相当简单,成本效率高,可靠性好,即使在长期工作之后也是如此。
本专业的普通技术人员通过结合附图,阅读下面给出的对具体实施例的描述,可以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优点。但是,下面的实施例不是对本发明进行限制。


图1~5是表示采用设有钩针和可移动沉降片的针织机的线圈移取步骤的示意图。
图6~10是表示采用设有舌针和可移动沉降片的、与前面附图所示相类似的针织机的线圈移取步骤的示意图。
图11A和11B是侧剖视图和主视图,其表示在本发明的设备中,推杆和线圈转移元件处于脱开状态。
图12A和12B表示了图11A和11B中所示的元件处于咬合状态,即,在此状态下,适合于向两个方向转移线圈。
图13A和13B表示钩取角钉和转移元件在脱开状态下的主视图和侧视图。
图14A和14B表示了图13A和13B中所示的元件处于咬合状态。
图15A和15B表示推杆和钩取角钉在咬合状态下的主视图和侧视图。
图16A和16B表示在咬合状态下,在推杆和由U形弯曲金属线制成的转移元件之间直接咬合,即,在此状态下,适合于向两个方向转移线圈。
图17A和17B表示在类似的推杆之间形成直接咬合时的侧剖视图和主视图。
图18是表示图17B所示局部放大的视图。
图19A和19B是表示已知类型的推杆和本发明的设备中的转移元件处于脱开状态下的剖视的主视图和侧视图。
图20A和20B表示图19A和19B所示元件处于咬合状态。
图21A和21B是类似于图13A和13B所示的主视图和侧视图,其中表示转移元件的另一个实施例。
图22A和22B表示图21A和21B所示的元件处于咬合状态。
图24A和24B是主视图和侧视图,其表示在推杆和由U形弯曲金属线制成的转移元件之间,形成直接咬合时的状态。
图25A、25B和25C分别表示推杆的另一个实施例的侧视图、主视图和横剖视图。
图26A和26B和26C分别表示转移元件的另一个实施例的侧视图、主视图和横剖视图。
图27A和27B表示按照本发明的设备中的推杆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剖面的侧视图和主视图。
图28A和28B表示在本发明的经过修改的钩取角钉和由U形弯曲金属线制成的转移元件之间形成咬合时的侧视图和主视图。
图29表示用于本发明的推杆的支撑件。
图30是沿着图29中K-K线所示的放大的剖视图。
图31表示用于本发明的转移元件和角钉的支撑件。
图32是沿着图31中N-N线所示的放大的剖视图。
图33表示图31所示的装置中的转移元件的半环形部件翻转180°。
图34是沿着图33中R-R线所示的放大的剖视图。
图35表示支撑着所述支撑件的支撑轴。
图36~39分别表示按照可能的实施例,用于使针朝着它们相对的头部支座导向的装置。
简而言之,按照本发明的设备,其包括用于从各编织针移取一个或多个线圈,然后将其转移到同一针织机的其他部件上或另一针织机上,接着进行后续处理。在所述的这种针织设备中包括移动和/或停留各线圈的装置,以便将线圈从所述移取装置中拉出。此外,还有合适的支撑各这样处理过的线圈的装置,以便在操作中处理线圈,例如驱动线圈到达针织机的编织针或用于钩取织品。
下面参照不同的实施例详细描述这种装置的特殊形状,在其所有工作期间具有最高的可靠性,通过简单地使组成这些装置的元件的相应端部相互靠近,获得所谓“覆盖”状态。这种覆盖状态是保证准确地转移构成线圈的线环所必需的,即,从各线环与之配合的元件上,转移到相邻的元件上,而没有任何损坏的危险,甚至不存在局部夹线的缺陷。使用这种装置,还可以自动执行加工方法中的各个步骤,由于通过简化元件在整个过程中的操作运动,形成的这种装置可以按照预定的顺序实现一个或多个线圈的相互交换。
参照前面所述附图,其分别表示了简化的本发明的基本构造,按照本发明的设备,其包括一个或多个元件1,其代表“推杆”,各推杆由具有杆柄10的扁平体组成,杆柄10具有直线形纵向轴线,与相应的支撑件和驱动装置相联系,如下所述,杆柄10的自由端11具有支座12,所述支座12的形状相应于针的头部形状,在推杆和针之间的线圈转换过程中,支座12和针的头部相互作用。按照本发明的优点是,各推杆1设有相应的各自由端11,在所述支座12的一侧具有基本上呈楔形的部分13。楔形部分13的自由端130还有合适的锥形顶尖,并且朝着所述支座12的内侧弯曲。
通过移动具有这种形状的推杆1靠近具有任何形状的针的头部,如图1-10所示,以便楔形部分13的端部130位于由各弯钩U所对的区域A的内侧位置,没有横向伸出部分,由此获得所述覆盖状态。已经与针2或3相配合的线圈7可以沿着所述针2、3的轴线自由滑动,直到被卸载,即,线圈7不再被针2、3携带,即,使针的针舌30或针钩20或者针杆在闭合状态。在钩针2的情况下,由于杆件200的介入,合适的控制使其弯曲,并推动其移动,由此决定了闭合状态,如图2,3所示。在舌针3的情况下,由线圈7在各舌针3上的移动,接着采用在现有技术中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使舌针向下移动,决定所述闭合状态,如图7,8所示。为了简化的缘故,在附图中省略了对复合针的描绘。在任何情况下,通过执行上述方法,可以获得覆盖状态,其中相关的推杆1有各自最前端130,其位于针的弯钩部分的眼部内侧。其结果是,所述线圈7在从各织针上完全卸载之前,即,其相互离开之前,织针已经与推杆相配合。这是必然的,由推杆1的楔形部分13的楔形轮廓所决定,在涉及的转换过程中,线圈7逐渐弹性扩张。此外,由于推杆1的端部130相对支座12有倾斜角度,即,随着织针移动,在针上的线圈扩张,产生逐步变化,而不会在构成线圈的纱线上产生突然的张力。可以从图中看到,楔形部分13的开口角度β和推杆1的端部130的倾斜角度β′可以根据织针2、3的几何尺寸进行合适的选择,以便使织针和推杆相互作用。
下面参照图1~5,其中描绘了可能用于本发明的设备中,从针织机中移取线圈7的方式,所述针织机中设有钩针和固装有脱圈或支撑线圈的平面40的可移动沉降片4。在完成织品的编织后,各针2至少上升到其卸载状态的位置,即在此位置,配合在针上的线圈位于织针的弯钩部分的下端位置,如图1中箭头F1所示。此后,沉降片4向后移动,相应的针向下移动到预定位置,在任何时候,各线圈不再返回其相应的、还处于开口状态的弯钩部分U,如图2中箭头F2和F3所示。随后各推杆1移动,靠近相应的织针2,如图3中箭头F4所示,以便导致织针的头部座落于推杆1的支座腔部12,借助各杆件200使织针的弯钩部分形成封闭的状态,所述杆件200由图3中所示的箭头F5表示的力驱动。在此条件下,各织针-推杆组向下移动,如图4中箭头F6所示,以致各沉降片4的线圈平面40阻止线圈7向下移动,使线圈7移动到推杆1的杆柄10上,线圈借助其自身的弹性保留在杆柄10上,如图4所示。下面各推杆1移动,离开各织针2,如图5中箭头F7所示,以便将移取的线圈7送入另一个加工元件。
在设有舌针3的编织机的情况下,如图6~10所示,恰好表示了与图1~5相应的连续操作步骤,简而言之,在这种情况下,织针3的弯钩部分的闭合不需要杆件200的介入。在图6~10中,所示F1、F2、F3、F4、F6和F7表示的力由如图1~5所示的同样装置提供。
按照本发明的设备,其还包括一个或多个元件5的装置,在本文中称为“转移元件”,能容纳一个或多个已经配合在所述推杆1上的相应的线圈7,由其执行转移操作,将线圈7转移到另一个装卸或处理装置。随着转移元件5与推杆的相互作用,整个转移元件5必须汇集来自相同数量的推杆1的给定数量的线圈7,其前部与形成推杆1的前部的形状和设置配合。参照附图描述的实施例,各所述转移元件由具有杆柄50的主体5构成,其终止于自由端部分51,自由端部分的形状和尺寸相应于支座12,所述支座形成于推杆1的自由端部11,以致在推杆/转移元件相互咬合的操作条件下,该转移元件5的自由端51能够配合进入相应的推杆1的支座12内。此转移元件5的端部51可以有楔形形状,并且在顶点具有合适的倾斜度,如图11A-11B、19A-22B,26A和26B的实施例所示,以便于进行配合,使线圈从推杆1移动到转移元件5上,而不产生在上述织针/推杆咬合过程中出现障碍的现象。为了获得这种覆盖状态,有效地移动各转移元件5靠近相应的推杆1,以便各自由端11、51能够有效闭合,并且相互形成面对面的关系。
从图中可以看到,为了获得需要的配合关系,主体5的端部不需要具有与推杆1的支座12精确相似的形状,但是,它们能够有效地相互配合而不产生困难。
按照本发明的优点,上述一个或多个转移元件5可以具有纵向槽52,尤其是在转移元件5与各推杆1配合的一侧,形成与推杆1的楔形部分13的配合面,所述纵向槽52的深度可以选择,以便能够与所述楔形部分13的端部130充分配合。以这种方式,前面所述的覆盖状态是双向的,其意味着允许线圈从推杆移动到转移元件上,而不产生障碍,反之亦然。因此,一个或多个已经安置在相应的转移元件5上的线圈可以接着由同一推杆,从转移元件5上取下,或者从转移元件5上安置到另一个推杆1上。
为了改善转移元件5的操作性能,按照本发明,在相同的转移元件的头部51设有合适的凹陷的横断面,如图11B、13B、19A、20A、21A、22A和26B所示,其凹陷部分面对将要被安置或取下线圈的元件。按照另一个实施例,转移元件的组成如附图16B、24A和28B所示,主体5具有纵向槽53,其能够使线圈从相同的转移元件移动到支撑元件,以便执行这种钩取操作。如图28A和28B所示,在这种情况下,使得转移元件5与钩取角钉6相互作用,钩取角钉的自由端60有合适的形状,具有特殊的弯曲度,以便在线圈从转移元件5移动到角钉6之前,角钉的自由端60配合进入转移元件的纵向槽53内。这种结果可以通过最简单的方式获得,即,转移元件5由U形弯曲线状体构成,其具有顶点55,在咬合状态下,与面对的主体相互作用。转移元件具有这种结构,其不仅能够与钩取装置的角钉元件相互作用,而且可以与上述推杆1相互作用,由此引导转移元件5的顶点55配合进入推杆的支座12,如图16A和16B所示,因此获得具有双向特征的覆盖状态。在任何情况下,如图24A和24B所示,所述转移元件5也可以用于和推杆1相联系,所述推杆1缺少支座12的顶点侧壁,以便在线圈从推杆移动到转移元件上时,只获得单向覆盖状态。一种可能的采用设有这种类型的转移元件的设备中,装有属于不同的织物的多个线圈,以便以成组的方式移取线圈,从而使属于不同的织物中的部分线圈从各推杆上卸载,然后转移到针织机的前面,以便保持复合针织物的编织操作。
按照本发明的推杆1还可以直接与钩取角钉6相互作用,所述钩取角钉6的形状如上所述,可以看到其端部60具有进一步向内弯曲的顶点。
此外,如图17、18所示,线圈的转移还可以发生在两个推杆1之间,其在咬合条件下,它们在面对面的关系中相互靠近,以便在各推杆1的自由端130被另一个推杆的支座12接纳。
如图25A、25B、25C、27A和27B所示,按照本发明的推杆1,还可以具有平行的翼片14,所述翼片14沿着推杆1的侧面纵向延伸,并且切入推杆1的主体上,其相应的端部140面对自由端13,所述翼片14能够界定纵向槽144的相应的侧边,从而能够接收钩取设备的针。因此,这种形状的元件能够钩取织物的边缘,从编织织物的设备上将织物取下,直接将其安置到推杆上,执行移取操作,或者再通过钩取操作,在推杆上直接进行操作,在一个或多个机器上编织一个或多个织物的不同边缘,以及由相同的推杆执行移取或连接操作。
按照本发明,转移元件5还可以设有两个平行翼片54,其沿着推杆1的侧面纵向延伸,并且在靠近各主体的端部500的位置径向切入主体中,以便界定相应的侧面的槽544,所述槽能够接纳钩取设备的针,如图26A~26C所示。
所有这些使其能够具有同样的元件执行多个操作,推杆具有可能的移取或驱动线圈的作用,以及在钩取步骤中起支撑作用,同样转移元件可以用于驱动从推杆上移取的线圈,并且在钩取过程中起支撑作用。
其他特点是图19A、19B、24A、24B所示的推杆能够从舌针和复合针上取下线圈,和将线圈放置于舌针、复合针和钩针,按照本发明采用任何类型的转移元件5可以将线圈转移到图14A、14B、28A、28B所示的角钉上6;按照本发明的推杆1,其中推杆设有部分13,其位于支座12的侧壁部分,推杆1从任何类型的编织针上可以移取线圈,或者推杆1往任何类型的编织针上安放线圈,按照本发明,推杆可以从所有的转移元件5上取下线圈,或者将线圈安置在转移元件5上,并且和相同类型的推杆1可以相互作用,而且可以将线圈放置在任何类型的钩取角钉上;U形转移元件可以用于从推杆1接纳线圈,所述推杆1可以设有或不设有部分13,使线圈安置在图28A和28B所示的角钉6上,或者安置于设有部分13的推杆1;如图11A、11B、13A、13B所示的转移元件5可以接纳来自推杆1的线圈,所述推杆1如图11A、11B、19A、19B、25A-25C、27A、27B所示,将相同的线圈安置在图11A、11B、25A、25B所示的推杆1上,以及将线圈安置在具有弯曲端部60或没有弯曲端部的角钉6上;如图21A、21B所示的转移元件5能够从推杆1接纳线圈,并且将其设置在具有弯曲端部60或没有弯曲端部的角钉6上;如图25A~25C、27A、27B所示的具有侧面槽144的转移元件,以及图26A-26C所示的具有侧面槽的转移元件5也可以有钩取角钉的作用;图28A、28B所示的角钉6具有弯曲端部60,其能够接纳来自所有推杆1、所有转移元件5和上述各种类型的编织针的线圈;
呈直线的角钉6,即无弯曲端部,其能够接纳来自任何类型的推杆1和转移元件5的线圈,以便与28A、28B所示的U形转移元件相配合。
对于可能的实施例中的用于推杆1和转移元件5的支撑件和驱动装置,其包括刚性主体,各推杆1在刚性主体上,转移元件5由驱动机构驱动其各支撑件而运动,所述支撑件与相应的驱动装置相联系,其通过一个或多个电动的或气动的致动装置联系。因此,推杆1和转移元件5可以由各支撑件支撑,作为完整的系统,其预定的形状、轮廓基本上相应于编织针的组件。例如,如果针织机的前身是圆形的、直线形的或混合形的,设置的推杆1和转移元件5采取圆形、直线形或混合形轮廓。
推杆1和转移元件5可以被支承,根据各支撑件,其可以有一个或多个自由度,以便单独或成组地进行操作,各工作组由预定数量的机构组成,而与各支撑件无关。为了驱动座落于相应的支撑件上的推杆和转移元件移动,可以设置三角机构,使三角作用于出自相同的推杆1和转移元件5向外延伸的踵部。用于推杆和转移元件的支撑件还可以由主体构成,所述主体能够在控制条件下形成不同的形状,使其自身适应于在各加工时间与之相联系的针织机的前身轮廓。通过提供由多个刚性主体构成的支撑件,可以获得这种结果,所述刚性主体提供铰链相连接。所有这些允许在圆机上生产的织物的终端线圈被移取,并安置在直线形针织机器的织针上,或者反之,然后按照预定的程序进行编织,而不是从头开始。
下面参照附图29~35描述本发明的可能的用于支撑推杆1、转移元件5和角钉6的实施例。
所述推杆1可以固定到支撑件上,所述支撑件有两个圆形同心的环状支架8、80,在它们相对面的边缘之间插入推杆1,在支撑件的一端设有支撑臂88,其相对的一端设有孔880,以便使该支撑臂安装在支撑轴87上,能够使支撑臂88与支撑件8、80一起在一个工位和另一个工位之间移动,所述的一个工位是圆形针织机的操作位置,从针2、3上可以移取线圈7;所述的另一个工位是钩取设备所在的位置,以便钩取织物,其中最后一列编织的线圈7被放置到转移元件5上,放置到角钉6上,如下面所述。可以将转移元件5和角钉6固定在相应互补的半圆形环状支架50、60上,其一端设有相应的驱动臂9,在所述驱动臂9的另一端设有孔90,以便使同一驱动臂以惰性方式安装在所述的支撑轴87上。半圆形转移元件5通过其附件520连接转动致动装置91,转动致动装置91固定在所述臂9上,以便执行翻转操作,即围绕轴线Z-Z翻转180°,从而使各转移元件5的自由端在可控制的方式下,与相应的角钉6相接触。如图31~34分别所示,其中描绘了转移元件和角钉的支撑件50、60分别在翻转前后所处的状态。
例如上述支撑件允许借助推杆1取下圆机上的针上的最后一列编织的线圈,所述推杆1合适的由支撑臂88设置在所述针上,在支撑臂88上,环状支架8支撑被固定的同样的推杆。然后所述支撑件从各推杆1将第一半列的线圈转移到转移元件5上,其中最后一列线圈实际上可以再分为第一和第二半列,再将第二半列从各推杆1转移到角钉6上。通过在半圆形环状支架60上,翻转半圆形环状支架50,第一和第二半列的线圈形成相联系的一对,即以合适的方式进行处理,以便由钩取设备钩取。如果由推杆1移取的线圈是最后编织的从边缘或折边开始制造的长袜的编织列,并且完成左开口脚趾的袜子的编织,上述操作循环相应于长袜的钩取。
所述支撑轴87可以是两个同心的元件,其各自相应的支撑臂88、9可以固定,以便单独驱动所述元件运动。另外,所述支撑臂88、9可以安装在同一圆柱形元件上,但是与分开的驱动元件相联系。
在图33和34所述的状态下从转移元件5上将线圈转移到角钉6上,以及从推杆1上将线圈转移到转移元件5或角钉6上,可以借助于外部装置,例如直线或弯曲的杆件,能够在线圈上施加作用力,其推动方向朝着各自的目标元件。
按照本发明的装置可以执行下列操作步骤a.借助相应的推杆1从编织机构的织针上移取线圈,将所述线圈安置到转移元件5上,最后将所述线圈安装到钩取设备的角钉上,以便执行钩取操作。按照预定的次数重复执行这种操作循环,属于一个或多个织物的多个线圈能够配合,通过最后的钩取连接得到的产品形成组合织物;b.借助推杆1从织针上取下线圈,将它们安置到转移元件5上,然后进行处理,在此之后,将所述推杆上的线圈安置在针织机的织针上,所述针织机可能不同于原始的针织机。在这种情况下,这种操作与不同织物的线圈相联系,这能够获得组合品种的针织物;c.借助推杆1从针织机上移取线圈,直接将它们安置到钩取设备的角钉上。在这种情况下,涉及的线圈属于不同的织物或产品;
d.借助推杆1从编织机构上移取线圈,将它们转移到其他推杆1上,执行在前面a、b、c段落中所述的操作过程。
可以理解,上述操作过程也可以相互结合或重复任意次数。
优选的方法是,设置导向装置,使其位于推杆1和织针2、3之间,所述导向装置涉及线圈的转换操作,并且执行合适的对中操作,使织针的头部对准相应的支座12,所述推杆与织针在线圈转换过程中相互咬合。这是考虑到可能出现的织针2、3或推杆1的直线或尺寸误差,以及可能出现的多个有关元件的位置误差,这些误差由各支撑件的允许误差产生。例如,参照图36~39,所述导向装置由多个扁平元件66构成,各扁平元件66与相应的推杆1依次相邻,在针和推杆之间执行线圈互换操作之前,自由端666具有楔形形状,将相对的端部665固定到相应的支撑件64上。通过在相邻的推杆1之间插入这些元件66,所述元件66的自由端伸出,其长度超过其插入的相应的推杆1的端部,在各织针3的头部形成漏斗形导向装置,所述导向装置具有入口部分,其宽度大于推杆1的支座12,还设有出口部分,其尺寸大致与支座12相同。按这种方式,使针2、3运动,靠近各自的推杆1,合适的导向使其头部容纳于所述支座12内,还由于存在着典型的针的弹性性能,即使一个或多个针的头部相对于相应目标的支座12有较大误差,也能够由此获得希望的结果。接着在执行导向操作之后,通过驱动支撑件64运动,使元件66离开,从而不干涉后续的线圈7的互换操作。
特别是所有的结构细节能够以等同的形式变换,其涉及元件的形状、尺寸、位置和使用材料的性质,这种变化包含在本发明的构思和范围内,因此,其记载在本发明的要求保护的权利要求书中。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驱动针织物的线圈的设备,其包括至少一个元件(1),所述元件(1)包括具有杆柄(10)的主体,该该柄与支撑装置相联系,该主体的自由端设有支座(12),以便构成具有线圈(7)的元件(2)端部的引导部分,在所述元件(2)的端部或被引导部分容纳于所述元件(1)的支座(12)内之后,使在元件上的线圈在所述主体和所述元件(1)之间转换,其特征是设有至少一个元件(1),在其相应的自由端,在所述支座(12)的一侧设有基本上呈楔形的部分(13)。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特征是所述元件(1)的楔形部分(13)的顶部的自由端(130)呈锥形。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特征是所述元件(1)的楔形部分(13)的端部朝向所述支座(12)的内侧弯曲。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特征是所述至少一个元件(1)的杆柄(10)呈直线形状。
5.一种用于驱动针织物的线圈的设备,其包括一个或多个推杆(1),各推杆包括具有杆柄(10)的主体,所述杆柄与第一支撑装置相联系,其自由端具有支座(12),所述支座(12)用于带有线圈(7)的元件端部的引导部分,以便在所述主体和所述元件(1)之间转换线圈(7),其特征是包括另一个装置,其具有一个或多个元件(5),以便移取和/或安置所述的线圈,所述装置能够从推杆(1)上移取线圈,将其安置到相应的钩取角钉(6)上,和/或安置到同一或另一设备的其他推杆(1)上,从而在多个工位或元件之间转移所述的线圈(7),以便对线圈进行处理。
6.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设备,其特征是所述元件(5)的自由端(51)呈楔形形状。
7.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设备,其特征是一个或多个元件(5)具有侧面凹槽(52)。
8.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特征是一个或多个元件具有纵向凹槽(53)。
9.按照权利要求5或8所述的设备,其特征是一个或多个所述元件(5)包括具有U形轮廓的线形体。
10.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设备,其特征是所述元件(5)的引导部分(11)具有凹陷形状,其凹陷腔面向外。
11.一种用于驱动针织物的线圈的设备,其包括从各织针上移取线圈的装置,还包括支撑线圈的装置,以便在适合于钩取的状态下进行操作,其特征是在钩取状态,所述线圈支撑装置包括多个角钉(6),至少一个角钉(6)的自由端(60)相对于其纵向轴线侧向弯曲。
12.按照上述一个或多个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设备,其特征是包括织针的导向装置,当所述的织针移动靠近各线圈移取元件时,为其导向。
全文摘要
一种用于驱动针织物的线圈的设备,其包括至少一个元件(1),所述元件(1)包括具有杆柄(10)的主体,该杆柄与支撑装置相联系,在杆柄(10)的自由端设有支座(12),以便构成具有线圈(7)的元件端部的引导部分,在所述元件(2)的端部或被引导部分容纳于所述元件(1)的支座(12)内之后,使在元件上的线圈在其所述主体和所述元件(1)之间转换。至少一个元件(1)的自由端,支座(12)的一侧设有基本上呈楔形的部分(13)。
文档编号D04B35/02GK1233674SQ9910213
公开日1999年11月3日 申请日期1999年2月12日 优先权日1998年2月20日
发明者阿尔贝托·弗鲁利尼, 保罗·弗鲁利尼 申请人:纺织品有限公司, 桑加考姆股份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