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物平移工具式下轨道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08482阅读:67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建筑物平移工具式下轨道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物平移工具式下轨道机构,属于建筑物迁移设备技术领域。
目前,建筑物迁移技术已行到广泛应用,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有多种。例如中国专利公报公开了95223447.5(下称方案1)、95231206.9(下称方案2)、95231438.X(下称方案3)和93118856.3(下称方案4)四个技术方案。其中方案1是“高层大型建筑物整体搬迁装置”,包括行走装置、支撑装置、牵引装置,牵引装置由钢丝绳及千斤顶组成,其特征在于行走装置由长方体形的下支架及圆柱形钢质滚珠组成,行走装置和支撑装置一般包括两套并行放置的上支架及其组件和下支架及其组件,并行的两个上支架和两个下支架的侧壁上分别固定有梯形体长条形钢块。方案2是“建筑物平行迁移装置”,其特征是由结构夹梁、上滑道、滚杆下滑道和滑道基座组成,结构夹梁通过拉紧螺栓、连接梁与建筑物结构件相连,使用时通过拉紧螺栓,连接梁把结构夹梁与建筑物结构件固定在一起,在切割建筑物结构件后,便可通过推动建筑物切口上部整体平行迁移建筑物。方案3是“一种建筑物整体平移装置”,其特征在于基座上设置由槽钢和钢板构成的下轨道,槽钢内填充砼,下轨道上安设管状滚杆,管内是填充体,滚杆的上方是上轨道……。方案4是“建筑物搬迁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基础和新基础之间以及滚动支座的下方设置移动轨道;移动轨道是指在滚动支座的下方原有基础梁上加细石混凝土或高标号砂浆抹成水平轨道梁,或者逐段制作浇灌混凝土连接而成的钢筋混凝土轨道和连接新基础和基础轨道梁所组成……。
方案1、方案2、方案3存在的共同缺点是(1)行走装置或下轨道为分立的条型梁结构,其刚度、整体性差以至承载力弱,只能在浅基础的地基上进行搬迁,不适宜搬迁软弱地基或深基础之间进行搬迁,适用范围窄。
(2)由于不形成平面整体结构,因此在平移过程中容易造成下轨道变形或错位,难于保证全部装置在同一平面上,容易导致被迁移建筑物开裂。方案4的缺点是(1)下轨道由细石混凝土或浇灌混凝土连接而成的钢筋混凝土轨道,一次迁移完毕后需要拆除,不能重复使用,不但工程造价高,而且施工期长。
(2)下轨道一旦浇灌成型,就很难调整。由于在浇灌过程中很难使所有钢筋混凝土轨道都处于同一平面,因此整个下轨道机构表面不平整而且调平困难,从而容易造成所述轨道损坏和被迁移建筑物开裂。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建筑物平移工具式下轨道机构,该下轨道机构具有刚度强、承载力强及调平方便的特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采取如下措施达到一种建筑物平移工具式下轨道机构,其结构特点是由多个固定于建筑物基础上的易拆式钢桁架组成,所述钢桁架由工具式的分段型钢连接而成,分设于建筑物柱子的两侧,每列柱子两侧的钢桁架构成一条下轨道,多条相同结构、近似平行的下轨道构成下轨道机构,下轨道机构的所有钢桁架的上表面处于同一水平面上。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可通过采取如下措施达到构成钢桁架的工具式型钢为预制标准段、并可在现场组装接长,使下轨道机构能根据需要无限延伸,各标准段之间的连接处具有足够的抗拉、抗压、抗剪能力,并可调节。
每列支柱的两旁各安装一钢桁架,钢桁架之间通过脚手架旋转卡和钢管连接成空间网架,构成立体式下轨道。
钢桁架可以通过连接件无限延长,并可通过连接件并联使用,以提高其承载能力。
下轨道所涉及的所有钢桁架之间通过脚手架旋转卡和钢管连接起来,构成统一的空间网架,整个下轨道机构为一个刚体。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突出优点1.由于下轨道机构构成了刚度强、调平方便的平面或立体桁架刚体,因此本实用新型承载力强,能保证被迁移建筑物处于同一平面,使被移建筑物各部分同步迁移,不会产生裂痕。
2.由于所用钢结构为工具式钢结构,因此在现场组装及拆卸工序简单,可以多次重复使用,不但能大大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而且能降低了设计及施工的难度,减轻了设计人员及施工人员的工作量,缩短了设计及施工的周期(也能降低成本)。
3.采用钢结构代替钢筋混凝土结构,不但可同时进行多个工序的施工、缩短了施工周期,而且减少了钢筋砼质量离散性带来的危险。
4.减少施工噪音和余泥的排放,有利于环保。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俯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侧视图。
图3是图2中A-A剖示图。
图1至图3构成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从
图1可知,本实施例由多个固定于建筑物基础4上的易拆式钢桁架1组成,所述钢桁架1由工具式的分段型钢2连接而成,构成钢桁架1的工具式型钢2为预制标准段、并可在现场组装接长,各标准段之间的连接处具有足够的的抗拉、抗压、抗剪能力。每列支柱3的两旁各安装一列钢桁架1,钢桁架1之间通过脚手架旋转卡5和钢管6连接成空间网架,构成立体式的下轨道。为了提高下轨道的承载能力,可通过连接件将下轨道并联使用。

图1可知,钢桁架1分设于建筑物柱子3的两侧,每列柱子3两侧的钢桁架1构成一条下轨道,同一列柱子3两侧的钢桁架1通过脚手架旋转卡5和钢管6连接成空间网架式下轨道,多条相同结构、近似平行的下轨道构成下轨道机构,下轨道机构的所有钢桁架1的上表面通过调平处于同一水平面上。
从图2可知,下轨道的钢桁架1制成标准段,每一标准段由上、下两块型钢板7、8和连接型钢板7、8的钢桁条9构成,可在现场组装接长,段与段之间的连接处具有足够的的抗拉、抗压、抗剪能力,并可调节。
从图3可知,每一列柱3的两旁各安装一列钢桁架1,各钢桁架1之间通过脚手架旋转卡5和钢管6连接立体式单列下轨道,保证每列下轨道具有整体性。
本实施例适用于框架结构的建筑物的整体平移。
下面是本实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过程(1)在建筑物平移目的地做新基础,所做新基础与建筑物原有基础相同。
(2)拼装下轨道机构。先在新基础及原有挖孔桩承台上用砂浆找平,并预埋钢板,以构成钢桁架1支座,支座宽度要求不少于1.2m。将钢桁架标准段安放在找平钢板上并通过螺栓将钢桁架固定在基底上,并一节连一节地延长。最后用一定直径的钢管衣旋转卡将钢桁架连接成立体网架。钢桁架按8.0m跨度、130t移动荷载来设计,要求腹间距较密,以保证在任何情况下架座上均有足够的腹杆去承受支座反力。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是下轨道所涉及的所有钢桁架1之间通过脚手架旋转卡5和钢管6连接起来,构成统一的立体空间网架,整个下轨道机构为一个刚体。其余同实施例1。
权利要求1.一种建筑物平移工具式下轨道机构,其特征是由多个固定于建筑物基础(4)上的易拆式钢桁架(1)组成,所述钢桁架(1)由工具式的分段型钢(2)连接而成,分设于建筑物柱子(3)的两侧,每列柱子(3)两侧的钢桁架(1)构成一条下轨道,多条相同结构、近似平行的下轨道构成下轨道机构,下轨道机构的所有钢桁架(1)的上表面处于同一水平面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物平移工具式下轨道机构,其特征是构成钢桁架(1)的工具式型钢(2)为预制标准段、并可在现场组装接长,使下轨道机构能根据需要无限延伸,各标准段之间的连接处具有足够的抗拉、抗压、抗剪能力,并可调节。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建筑物平移工具式下轨道机构,其特征是每列柱子(3)的两旁各安装一钢桁架(1),钢桁架(1)之间通过脚手架旋转卡(5)和钢管(6)连接成空间网架,构成立体式下轨道。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建筑物平移工具式下轨道机构,其特征是钢桁架(1)可以通过连接件无限延长,并可通过连接件并联使用,以提高其承载能力。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物平移工具式下轨道机构,其特征是下轨道所涉及的所有钢桁架(1)之间通过脚手架旋转卡(5)和钢管(6)连接起来,构成统一的空间网架,整个下轨道机构为一个刚体。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物平移工具式下轨道机构,其结构特点是:由多个固定于建筑物基础4上的易拆式钢桁架1组成,所述钢桁架1由工具式的分段型钢2连接而成,分设于建筑物柱子3的两侧,每列柱子3两侧的钢桁架1构成一条下轨道,多条相同结构、近似平行的下轨道构成下轨道机构,下轨道机构的所有钢桁架1的上表面处于同一水平面上。本实用新型具有组装及拆卸简单、重复使用、设计及施工周期短、成本低等优点,适用于各种建筑物的整体迁移。
文档编号E04G23/06GK2440891SQ0023796
公开日2001年8月1日 申请日期2000年8月16日 优先权日2000年8月16日
发明者李国雄 申请人:广州市鲁班建筑防水补强专业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