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夹紧结构的结构元件和用于此的联接配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7039阅读:25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带有夹紧结构的结构元件和用于此的联接配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联接系统和供这种联接系统使用的结构元件。更具体 地,本发明涉及在上基板和下基板形成有夹紧结构的结构元件,其防 止竖向定向的立柱在下基板和上基板之内不慎滑动、运动和/或迁移。
背景技术
传统上,金属立柱框架的轻型结构采用钢或铝立柱元件,这些元 件大体上为沟槽形状,其中立柱元件的端部接合成形有沟槽的板元件。 标准形式金属立柱框架通常包括一 系列间隔开的立柱元件,这些元件 均经由端部各自接合相对的顶板元件和底板元件。依照传统方法,框 架一般在地上组装。通常的框架结构需要将顶板元件和底板元件放置 成间隔开的相对关系,由此,立柱元件连接到顶板和底板上,顶板和 底板传统上需要接合带有专用螺钉等等的立柱的端部。这些框架可以 被支撑,也可以不被支撑,但是在没有用支撑元件支撑的情况下,将 支撑依靠放在专用螺钉上。与外部框架不同,在隔断(partitioning) 中使用的内部框架一般在构造期间不需要支撑,因为通过固定于框架 上的壁覆层,可以起到支撑的作用。在构造期间,立柱框架在结构上 比较脆弱,对内部框架来说,它们实际上不用支撑,直到壁覆层固定 到框架上。可以使用少量的保持螺钉来将某些立柱固定在顶板和底板 上。虽然脆弱形式的支撑可以由螺钉连接的立柱与板元件之间的连接获得,但是,不能依赖于框架的支撑,因为当将框架吊入适当位置时, 旋开的连接不能够提供足够的强度和抵抗这种情况下回转的性能。安装者将这些元件在立柱和板之间重叠的地方用螺钉拧紧在一 起,但是立柱与板的接合只通过螺钉拧紧本身不能提供足够的支撑。 已知立柱和板的轮廓为沟槽形状,带有平面基底和从所述基底边缘伸 出并与之相连的侧壁。通常,通过使立柱的端部插入板的喉部,将立柱与板配合。这种配合基本上是摩擦夹紧,立柱与板的分开没有阻力, 直到插入专用螺钉。将立柱固定到顶板和底板上的另一个方法涉及翼片和缝隙配置, 其中,位于顶板和底板的壁末端的翼片接合立柱元件的每个壁中的相 应缝隙,接着,技术工人锤击翼片,所以,它们沿着除与立柱元件壁 正交之外的角度定向,从而将立柱元件锁靠在顶板和底板上。这种方法的一个缺点是,需要更多的材料形成沟槽形状的顶板和 底板。第二,需要附加的工作来将翼片弯曲在锁定位置上,由于突出 翼片在沟槽形状立柱内部的位置,这种工作可能很费力。虽然将立柱 连接到板上的翼片和缝隙方法对固定元件是行之有效的,但是,对技 术工人来说,每个立柱要弯曲四次翼片,这很乏味,并且很费时。尽 管在构造期间使用专用螺钉将支柱保持到板上,直到覆层材料固定到 立柱框架上,但是,专用螺钉的插入同样费时,直到全部或大多数接 头都被螺钉连接,专用螺钉才能起到有效的临时支撑。也可以使用其 它的方法将立柱固定到板上,例如铆接,焊接或箝住各立柱,所有这 些方法都需要额外的工作。用于联接立柱框架的结构元件的另一个现有方法涉及立柱和板两者的壁上的协作和协调接合构造(formation)的使用。板上的构造由 形成在配合的立柱和板的壁中的固定凹口构成。为便于立柱定位,通 过在立柱与板配合的位置翻转在末端上形成的唇部,缩减板的壁末端。 形成唇部所需的附加材料提高了材料成本,使固定夹成为必需,这在 工作和组装上都增加了成本。这种连接方式的另一个缺点是,接合表 面面积小,这导致对立柱和板之间的相关旋转、扭动和拉出的阻力很低。另一个先有方法涉及顶板和底板的壁中的构造与立柱元件中的相 应构造之间的接合。通过压紧每个元件的壁区域,生成这种构造,这 样,这些构造可配合成咬合配合的阳/阴关系。虽然这种系统好使,但 是,这使制造期间的额外冲压步骤成为必需,这增加了组成结构元件 的生产时间,但是,它对上述的翼片系统不能提供有用的、更方便的 替换方案。上述所有系统都依靠预穿孔, 一旦安装好,就制约或完全 排除了安装者相对于板移动立柱的能力,但是,在构造期间,为了适 应配合,完成误差或窗或门尺寸不规则性,可能需要这种调整。特别是,内部立柱框架构造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由于差的混凝 土表面磨光及不相对准,建筑物中地板到天花板的高度不规则,这通 常使立柱元件在高度减少的区域切削立柱元件成为必需。在通常的立 柱框架中,立柱元件应当具有相同的高度或长度,但是在天花板或地 板上存在不规则的地方,框架不合适,除非立柱高度被适当切削以适 应这些不同。这是很费时的,对安装来说,增加了额外的劳动成本。 最后,已知先有技术的另一个缺陷是,竖向定向的立柱在下基板和上 基板之内易于滑动、滑脱、运动和/或迁移,尤其是在引导管道通过管 道口的时候。例如,当管道被拉动以通过在竖向定向的立柱中形成的 管道口时,管道趋向于从它们的预定间隔抓住和拉动立柱。所以,提 供夹紧结构等是非常有益的,这可以防止在下基板和上基板之内的这 种不希望的滑动、滑脱、运动和/或迁移。发明内容本发明试图通过提供一种联接在金属立柱框架的构造以及供立柱 框架的模块构造使用的类似物中的结构元件的替换方法,改进先有技 术配置的这些缺陷。优选地,这些配置适于满足内部空载支承立柱框 架隔断。由于在实施已知方法时的劳动和额外材料成本,需要提供一 种联接系统,其允许快速、高效地联接立柱壁框架的结构元件,不需 要使用任何的工具,例如如前面所述的锤子,并允许快速、高效和无限次地定位立柱。依照本发明的联接配置还允许方便地、可释放地将 立柱固定到板上,在初始联接之后不需要任何进一步的操作固定这些 元件。 一旦组装完框架,联接配置就消除了对额外支撑的需要,并且 由于在立柱和板中形成的轮廓部分的内接合,具有每个立柱/板联接都 被有效地支撑的好处。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包括可调节外延元件的立柱元件,其能够调 节立柱的长度,以适应现场高度变化,避免安装者切削立柱以适应偏 差的必要。在另一个较宽的形式中,本发明包括在构建立柱框架时使用的 联接配置,其中,第一结构元件可释放地附着于第二结构元件;其中, 第一元件具有包括一构造(formation)的侧壁,当联接这些元件时, 所述构造接合第二元件上的相应构造;其特征在于,第一元件侧壁中 的构造设置成与其纵向轴线成一定角度,元件上的构造设置成大体上 平行于其纵向轴线,以便在第一元件和第二元件相接合时,第一元件 和第二元件中各自的构造相接合,使它们大体上相对准。在另一个较宽的形式中,本发明包括在构建立柱框架时使用的 联接配置,其用于将第一元件可释放地附着到形成立柱框架的一部分 的第二结构元件上;其中,第一元件包括在至少一个侧壁中的构造,当联接这些元件时,所述构造接合第二元件的至少一个壁中的相应构 造,其特征在于,第一元件壁中的构造设置成与该元件的纵向轴线成 一定角度,第二元件中的构造设置成大体上平行于其纵向轴线,以便 在第一元件和第二元件压配合地接合时,所述第一元件和第二元件中 相应构造相接合,以将第一元件固定到第二元件上。依照优选实施例, 第一元件和第二元件中相应的构造允许在第一元件和第二元件之间沿 着第二元件的纵向轴线方向相对运动。优选地,联接配置用于在诸如 隔断的应用中构建内部立柱框架。在另一个较宽的形式中,本发明包括能够可释放地附着构建立 柱框架时使用的第一和第二结构元件的联接配置,其中,所述联接配 置包括第一元件中的构造,所述构造设置成与该元件的纵向轴线成一定角度,其接合第二元件中的相应构造,所述第二元件中的相应构造 设置成与第二元件的纵向轴线大体上对齐,以便第一元件和第二元件 中相应的构造相合作,以将第一元件可释放地附着到第二元件上,其 中联接配置允许第一元件和第二元件之间的相对运动。依照优选实施 例,该相对运动能够使第一元件沿着平行于第二元件的纵向轴线的方 向运动。在另一个较宽的形式中,本发明包括用于联接在构建立柱框架 时使用的结构元件的联接配置,其中该配置包括第一元件的相对壁 中的构造,其接合第二元件的相对壁中的相应构造;其中,第一元件 壁中的构造设置成与该元件的纵向轴线正交,第二元件壁中的构造设 置成与第二元件的纵对轴线对齐,以便第一元件和第二元件中各自的构造在接合时相对齐,并允许第一元件相对于第二元件沿着第二元件 的纵向轴线方向自由运动。依照该优选实施例,第一元件旋转至与第二元件相接合的位置, 通过沿相反方向旋转,则可以被释放。优选地,第一元件和第二元件 中的构造包括向内指向的凹进部分,这些凹进部分形成阳/阴接合。在另一个形式中,本发明包括供立柱框架使用的结构元件,其 与立柱框架的顶板和底板联接在一起;其特征在于,所述结构元件为 立柱,所述立柱包括能够相对运动从而允许调节立柱的长度以适应地 板至天花板高度变化的外延元件。优选地,所述调节是可伸缩的,其中外延元件可以延伸和缩回, 以调节元件长度,使之满足地板至天花板高度。元件的端部可以适应于在此所述的任何前述联接系统,但是最好 是包括允许第一元件相对于第二元件进行相对纵向运动的外延元件。在方法方面的最宽的形式中,本发明包括供建筑结构例如立柱 框架使用的结构元件,其中该元件至少包括辐板和从辐板垂挂的侧壁; 其特征在于,该结构元件还包括在至少一个壁中的构造,其接合至少 一个第二配合结构元件中的相应构造,以将结构元件可释放地固定到 配合元件上。优选地,这些构造设置成或者平行于或者正交于结构元件的纵向 轴线,这些构造包括在至少一个壁的外表面中的凹进部分和在至少一 个壁的内表面上的突起,其中内部的突起由外部的凹进部分形成。优选地,所述结构元件的每个壁具有至少一个长度与所述壁的一 个尺寸相同的构造。依照一个实施例,这些构造平行于结构元件的纵 向轴线。优选地,这些构造紧邻辐板,并在所述壁的相对表面上,每 个构造与辐板之间的距离相同。依照一个实施例,这些构造正交于结构元件的纵向轴线,并位于 结构元件的一端或两端上或其附近。优选地,当这些构造平行于元件 的纵向轴线时,元件能够与带有正交于元件的纵向轴线的构造的配合 元件相配合,以便使元件可拆卸地彼此固定。依照优选实施例,所述 结构元件是可伸缩的,其包括外元件和内元件,其中,这些元件彼此 相对移动,这样,其中一个元件可以在缩回状态与延伸状态之间移动, 在缩回状态,其嵌套在另一个元件中,在所述延伸状态,该元件相对 于所述另一个元件部分地或完全地延伸。优选地,其中一个元件为外 延元件,所述外延元件包括能够接合配合元件的构造。外延元件优选 基本上比所述另一个元件短。在依照方法方面的另一个较宽的形式中,本发明包括使用结构 元件构建立柱框架的方法,其中各个结构元件至少包括辐板和从辐板 垂挂的侧壁;其特征在于,所述元件包括在第一元件的至少一个壁中 的构造,该构造接合第二元件中的相应构造,以将结构元件固定到配 合元件上;所述方法包括下列步骤a) 取第一结构元件,其包括在至少一个壁中的构造;b) 取与第一结构元件相同或类似的第二结构元件;c) 取第三结构元件,并将其与第一元件设置成相对的关系;d) 取第二结构元件,其包括在该元件的至少一个壁中的构造, 所述构造正交于第二元件的纵向轴线;e) 将第二元件的第一端放置成与第一元件相接合,和将第二元件 的第二端放置成与第三元件相接合,这样,使第一元件和第二元件以及第三元件和第二元件上各自的构造相互接合,以将这些元件保持成可拆卸的接合;f) 取第四元件和随后的元件,并使第四元件和随后的元件的第一端与第一结构元件联接;g) 使第四元件和随后的元件的第二端与第二结构元件相接合; 优选地,该方法还包括重复步骤f)和g),直到形成预定长度的立柱框架的步骤。优选地,该方法还包括在第四元件和随后的元件中的任一个或多 个相接合之前、可伸缩地延长第四元件和随后的元件中的一个或多个 的长度以适应由第 一元件和第三元件限定的间距中的高度变化的步 骤。优选地,第四元件和随后的元件的第一端和第二端被强制旋转成 与第一元件和第三元件咬合配合地接合。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多个突起形成在下基板和上基板中 的至少一个的辐板上侧上。这些突起设置成用来防止竖向定向的立柱 在下基板和上基板之内不慎滑动、运动和/或迁移。通过阅读公开内容 以及附带视图,可以弄清楚本发明的其它示例性实施例和优点。


现在参考附图,将依照优选的、但非限制性的实施例描述本发明, 其中图1显示了依照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用于两个结构元件的联接配置 的分解图,所述两个结构元件包括在元件壁中的各自的构造;图2显示了依照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典型立柱和板各自的端部 在接合之前的透视图;图3显示了图l和图2中配置的组装视图;图4显示了依照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典型立柱和板框架的正视图;图5显示了图4的框架中中间立柱与底板之间的接合的透视图; 图6显示了图5中配置的端视图;图7显示了依照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可伸缩立柱元件的立体图;图8显示了依照替换实施例的可伸缩立柱元件的立体图;图9是依照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立柱框架的简略透视截面,显 示了可伸缩立柱与板之间的配合;图IO显示了依照替换实施例的立柱元件的立体图;图11显示了立柱元件的立体图,所述立柱元件包括带有用于与板 偏压接合的扩张端的外延元件;图12显示了依照本发明一个方面的板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立体图, 所述板包括多个形成在辐板上侧的突起;图13显示了图12中板的顶视图;和图14显示了图12中板的侧-f见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此通过举例子的方式具体显示,其目的仅是说明性地论述本发 明的实施例,所显示的是为了提供被认为是最有用的、最容易明白描 述本发明的原理方面和概念方面起见才存在的。在这里,不企图比基 本理解本发明所必需的更详细地显示本发明的结构细节,对本领域技 术人员来说,参照附图的描述,如何实施和应用本发明的几个构造是 显而易见的。参照图l,显示了依照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用于联接两个结构元件2 和3的组件1的分解图。结构元件2优选地为沟槽形状,其包括辐板 4,辐板4连接到相对的壁5和6上,壁5和6终止于各自的凸缘7 和8。壁元件5和6中各自形成有均限定向内指向的凹进部分的构造9 和10。借助于制造元件2期间的滚压成形步骤,构造9和10可以被 引入到元件2中。在优选实施例中,构造9、 IO具有大体上V形的横 截面。元件2优选用作供金属框架构造使用的立柱,其适于可释放地 附着到元件3上,元件3用作金属立柱框架的顶板或底板。元件3大体上为沟槽形状,其包括辐板11,辐板11连接到相对的壁12和13 上,壁12和13终止于自由端14和15。壁12和13包括分别限定向 内指向的阳突起18、 19和外部阴凹进部分20、 21的构造16、 17。在 优选实施例中,阳突起18、 19 (和外部阴凹进部分20、 21)具有大体 上V形的截面。虽然各个构造9、 10、 16和17都是向内指向的,但 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明白,这些构造也可以是相反的,使得阳构造相对于形成它们的壁向外突出。此外,上述突起也可以具有其它截 面形状,例如半圆、凹口等等。参照图2,显示了图1中的立柱和板配置,其中在相互接合之前, 立柱2相对于板3旋转。所示的配置是立柱和底板之间接合的典型。 通过使立柱2大体上沿箭头方向22旋转,以推动立柱2至沿箭头23 方向压配合的适当位置,以此进行接合。图3显示了立柱2和板3的 最终接合位置。图3所示的配置是在图4中所示的框架26的部位24、 25处进行的典型接合。在现场,立柱框架一般在地板上根据工程设计图进行组装,工程 设计图为组装者指示立柱元件的位置。立柱的位置对确保消除沿着框 架长度、甚至空间的累积误差以及考虑门窗的部位是非常关键的。而 且,立柱元件的位置对保证框架元件匹配在覆层(cladding)中固定 于框架以确保覆层接头被刚性支撑的接头的位置也是非常关键的。在 预制带有主宰立柱的准确位置的构造的立柱框架的顶板和底板的地 方,定位立柱时没有适应覆层接头与立柱的偏差的内在柔性。对于该 偏差,在翼片和缝隙联接系统以及采用压紧到板和立柱元件的壁中的 相应构造的现有系统中,纠正立柱位置是很困难的,几乎不可能,因 为 一旦装配了这些元件,立柱和板之间就不可能相对运动。依照本发明,联接配置允许立柱元件与顶板和底板元件之间相对 运动,以调节覆层和立柱之间的任何偏差和精密调节需要适应门窗的 地方。这可以借助于立柱与板之间的咬配合联接来实现,其提供了结 实的联接,但仍允许立柱与板之间相对运动,所以,立柱可以沿着板 元件的长度在任何位置上重新定位。立柱的壁中的构造可以在元件的整个长度上行进,或者也可以是间断的。就后者来说,立柱可以在构 造的整个长度上沿着板的长度上调节。通过对构造的这种选择,立柱 相对于板的运动的柔性沿着板的整个长度或者在立柱位置的预定距离 上是绝对的。就后者来说,板壁中的构造出现在预定立柱位置区域的 一段短的距离上。图5显示了图4的框架中典型中间接头27的透视图,其中中间立 柱28接合板3。立柱28能够沿着板3在箭头29方向上纵向移动,从 而允许精密调节立柱3的位置,以适应立柱间距要求、覆层或者门位 置或窗位置中的接头。图6显示了图5中配置以及立柱28与板3之间的配合接合的性质 的端视图。依照一个实施例,立柱28包括其中形成的开口 30,所述 开口 30收容材料,例如但不限于检修管道。框架安装中存在的一个常 见问题是建筑物中天花板高度的不规则。这可出现在混凝土表面磨光 不均匀的地方,形成立柱框架的安装问题。依照已有方法,这个问题 可通过切削各个立柱以适合底板与顶板之间的距离来解决。在构建框 架期间,这是很费时的,增加了劳动成本。依照本发明的一个方面, 这个问题可通过提供可延伸的立柱来克服,所述立柱消除了切削以满 足天花板高度不规则的需要。依照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伸缩的 立柱,其包括可以在缩回状态与延伸状态之间移动的外延元件,在缩 回状态,立柱为第一最小长度,在延伸状态,立柱从最小长度延伸至 最大长度。图7显示了依照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结构元件40的立体图,其包 括能够延伸和缩回预定距离的可伸缩元件41和42。元件41和42为 沟槽形状,它们布置成元件42安装在元件41形成的沟槽内部。倘若立柱框架即将装入的结构存在地板至天花板高度偏差,由于 元件40的可伸缩外延能力,元件40能够消除现场测量以及切削立柱 形成太长或太短的地方的需要。这减少了现场时间和劳动成本。依照图7所示的实施例,元件42包^^构造43和44,元件41包 括构造45和46。依照前述配置,这些构造与相应的顶板和底板元件配合,除了允许沿箭头47方向竖向调节之外,还允许相对于板进行纵 向调节。在冷成型元件42期间,当构造43和44^皮引入元件42中时, 在区域50和51挤压凸缘48和49。同样,当构造45和46被引入元 件41中时,在区域54和55挤压凸缘52和53。图8显示了依照替换实施例的可伸缩立柱元件60的立体图。立柱 60包括能够沿箭头63方向可伸缩地调节的元件61和62。立柱60还 包括元件62、构造64和65,所述构造64和65以前述的方式接合板 中的相应构造。同样,元件61包括构造66和67,所述构造66和67 如前述一样接合底板。图9显示了图4中由线X-X限定的框架截面,其包括接头70和 端接头71。接头71通过可伸缩的立柱72和顶板73的配合形成。由 于可伸缩的立柱72包括可伸缩元件74和75,立柱72可以延伸,以 增加框架的局部高度。同样,包括元件77和78的中间立柱76也可以 延伸,在这样的情况下,框架的这部分可以沿箭头方向延伸或缩回, 以适应高度变化。图10显示了包括可伸缩元件91和92的替换立柱90。这是更传 统的立柱轮廓,在元件91和92的端部没有如前述的接合相应板轮廓 的构造。元件92包括翼片93,所述翼片提供了用于沿箭头94方向推 动元件92以适应高度变化的支承肩部。图11显示了图10中的立柱90,其包括在元件92上的扩张端。 这种配置允许元件92强制偏压地接合顶板,从而增加立柱与板之间的 摩擦配合。这种配置还可以被引入接合底板的元件91 一端。图12-14显示了本发明的替换实施例,其提供了多个形成在板100 的辐板ll的上侧或暴露侧的突起或隆起102,这些突起或隆起102起 到夹紧或摩擦结构的作用。优选地,突起102从辐板底侧穿过辐板上 侧沖压而成,这样,在辐板ll上侧形成夹紧表面。但是,应当注意, 这些突起、隆起或类似物102也可以由其它任何实现同样效果的金属 成型方法形成。在辐板11中形成这些突起102是为了防止立柱2、 40、 60、 90等等(参见图1-11)滑动、滑移、移动和/或迁移。例如,当管道穿过设置在竖向定向的立柱2中的开口 30时,突起102将基本上 防止不希望的滑移、迁移和/或运动。还应当指出,可以调节每个区域 单元的突起高度、大小、间距、数量,以增加突起/隆起102提供的摩 擦效果和夹紧效果。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在没有脱离本发明的总体精神 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在此宽泛地描述的本发明进行各种变化和改 进。在此通过举例子的方式具体显示,其目的仅是说明性地论述本发 明的实施例,所显示的是为了提供被认为是最有用的、最容易明白描 述本发明的原理方面和概念方面起见才存在的。在这里,不企图比基 本理解本发明所必需的更详细地显示本发明的结构细节,对本领域技 术人员来说,参照附图的描述,如何实施和实现本发明的几个构造是 显而易见的。虽然已经参照几个示例性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是,应当理解, 所使用的语句是描述性和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语句。在没有脱离 本发明及其方面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在附带的权利要求书的 概括之内进行各种变化,如前所述以及所作出的修改。虽然已经参照 具体的装置、材料和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是,本发明不局限于这 些具体公开内容;相反,本发明延伸到所有功能等效的结构、方法,这样的应用在附带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互连构架立柱的系统,其包括适于沿水平方向设置在表面顶上的第一结构元件,所述第一元件具有沟槽形状的截面,所述沟槽形状截面包括带有多个形成在其上表面的突起的第一平面辐板侧和一体连接于所述第一平面辐板侧的一对相对的、平行的竖向壁,每个竖向壁具有沿着所述第一元件的基本长度连续形成的向内指向的阳突起,每个向内指向的阳突起一体形成,并直接设置在所述第一平面辐板的相应纵向边缘附近;和至少一个第二结构元件,其具有第一和第二终端,所述第一端适于在竖直且垂直于所述第一元件的方向上横向地互连到所述第一元件上,每个第二元件具有沟槽形状的截面,所述沟槽形状截面包括竖向定向的第二平面辐板侧和一体连接于所述第二平面辐板侧的第二对相对的、平行的竖向壁,每个竖向壁具有向内突出的凸缘和向内突出的阴凹进部分,这些凸缘一体形成到所述竖向壁的外边缘上,使得所述凸缘彼此共面,所述阴凹进部分直接邻接所述第二元件的所述第一和第二终端一体形成在每个竖向壁上,并大体上延伸所述竖向壁的整个宽度;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第二结构元件的所述第一或第二终端之一适于通过将所选定的终端插入所述第一结构元件中,并扭动所述第二元件,直到所述第一元件的所述向内指向的阳突起被接收、对齐并与所述第二元件的所述向内突出的阴凹进部分互连在一起,互连在所述第一结构元件内部,以在所述第一和第二结构元件之间形成垂直地互连的结构构架接头;其中,形成在所述第一平面辐板上侧的所述多个突起设置成用于防止所述至少一个第二结构元件在所述第一结构元件内滑动。
2.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系统,还包括适于沿水平方向定位在所述至少一个第二结构元件的所述第二终端顶上的第三结构元件,所述第 三元件具有沟槽形状的横截面,并包括具有多个形成在下表面的突起的第三平面辐板侧和一体连接于所述第三平面辐板的第三对相对的、 平行的竖向壁,每个竖向壁具有沿着所述第三元件的基本长度连续形 成的向内指向的阳突起,每个向内指向的阳突起一体形成并直接设置在所述第三平面辐板的各个纵向边缘附近;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第二结构元件的所述第一和第二终端中的另 一个适于通过将另一个终端插入所述第三结构元件中,并扭动所述第 二元件,直到所述第三元件的所述向内指向的阳突起被接收、对齐并 与所述第二元件的所述向内突出的阴凹进部分互连在一起,互连在所 述第三结构元件内部,以在所述第三和第二结构元件之间形成垂直互 连的结构构架接头;以及其中,设置在所述第三结构元件的所述辐板的所述下侧的所述多 个突起设置成用于防止所述至少一个第二结构元件在所述第三结构元 件内滑动。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向内指向的阳突起和向 内突出的阴凹进部分具有适于彼此接收的V形横截面。
4.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第二结构元件 的所述第二平面辐板侧包括至少一个用于收容管道的开口。
5.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第二结构元件 包括允许在纵向方向上延长或缩短所述至少一个第二结构元件以适应 地板至天花板高度偏差的可伸缩结构。
6.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系统,其中,各第二结构元件包括内元件 和外元件,其中所述内元件适于紧密地安装在所述外元件内部,并与 之对接,使得所述内元件可以在所述外元件内部滑动。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系统,其中,挤压区域形成在所述向内突 出的凸缘上,基本上邻接所述第二结构元件上的所述向内突出的阴凹 进部分。
8. —种用于互连构架立柱的系统,其包括适于沿水平方向设置在表面顶上的第一纵向结构元件,所述第一 元件具有沟槽形状的横截面,所述横截面包括由一对相对的平行边缘限定的第 一平面辐板侧,其中多个突起形成在所述第一平面辐板侧的 上表面上, 一对相对的、平行的竖向壁一体连接到所述一对相对的平行边缘上,每个竖向壁具有形成在其中的向内指向的v形阳突起,所述v形突起邻接所述第一平面辐板的各个相对边缘,并延伸所述第一元件的基本长度;和至少一个第二纵向结构元件,其具有第一和第二终端,所述第一端适于在竖向且垂直于所述第一元件的方向上横向地互连到所述第一元件上,每个第二元件具有沟槽形状的截面,所述截面包括由一对竖向定向的平行边缘限定的竖向定向的第二平面辐板侧和一体连接于限定所述第二平面辐板侧的所述一对竖向定向的相对的平行边缘的第二对相对的、平行的竖向壁,每个竖向壁具有带有向内突出的平面凸缘和向内突出的v形阴凹进部分的外边缘,所述平面凸缘一体形成到所述外边缘上,使每个凸缘彼此共面,并以平行的方式与所述第二平面辐板相对,所述V形阴凹进部分在垂直于所述第二平面辐板的方向上 邻接各个竖向壁中的所述第二元件的所述第一终端一体形成,所述阴凹进部分大体上延伸所述竖向壁的整个宽度;其中,通过将所述第一终端插入所述第一结构元件的开口端侧中, 并扭动所述第二元件,直到所述第一元件的所述向内指向的v形阳突 起被接收、对齐并与所述第二元件的所述向内突出的v形阴凹进部分 互连在一起,使所述至少一个第二结构元件的所述第一终端互连在所 述第一结构元件内部,以在所述第一和第二结构元件之间形成垂直地 互连的结构构架接头;其中,形成在所述第一平面辐板上侧的所述多个突起设置成用于 防止所述至少一个第二纵向结构元件在所述第一纵向结构元件内滑 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系统,还包括向内突出的V形阴凹进部 分,所述V形阴凹进部分在垂直于所述第二平面辐板的方向上邻接各 个竖向壁中的所述第二元件的所述第二终端一体形成,所述阴凹进部 分大体上延伸所述竖向壁的整个宽度。
10.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系统,还包括适于沿水平方向定位在所 述至少一个第二结构元件的所述第二终端顶上的第三纵向结构元件, 所述第三元件具有沟槽形状的横截面,所述横截面包括由第三对相对 的平行边缘限定的第三平面辐板侧和一体连接到所述一对相对的平行 边缘上的第三对相对的、平行的竖向壁,所述辐板包括多个形成在下 側的突起,每个竖向壁具有向内指向的V形阳突起,所述V形阳突起 具有大体上V形横截面,所述V形横截面一体形成在邻接所述第三平 面辐板的各个相对边缘的所述竖向壁中,并延伸所述第三元件的基本长度;其中,通过将所述第二终端插入所述第三结构元件的开口端侧中, 并扭动所述第二元件,直到所述第三元件的所述向内指向的v形阳突 起被接收、对齐并与所述第二元件的所述向内突出的阴凹进部分互连 在一起,使所述至少一个第二结构元件的所述第二终端互连在所述第 三结构元件内部,以在所述第三和第二结构元件之间形成垂直互连的 结构构架接头;以及其中,设置在所述第三纵向结构元件的所述辐板的所述下侧上的 所述多个突起设置成用于防止所述至少一个第二纵向结构元件在所述 第三纵向结构元件内滑动。
11.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第二结构元 件的所述第二平面辐板侧包括至少一个用于收容管道的开口。
12.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第二结构元件包括允许在纵向方向上延长或缩短所述至少一个第二结构元件以适 应地板至天花板高度偏差的可伸缩结构。
13.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系统,其中,各第二结构元件包括内元 件和外元件,其中所述内元件适于紧密地安装在所述外元件内部,并 与之对接,使得所述内元件可以在所述外元件内部滑动。
14.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系统,其中,当所述阴凹进部分形成在 第二结构元件的所述第一和第二终端上时,在所述向内突出的凸缘上 形成挤压区域,基本上邻接所述第二结构元件上的所述向内突出的阴 凹进部分。
全文摘要
用于构造立柱框架的一种联接配置,其包括可释放地安装/拆卸的构造,其中的第一元件(盘)包括在至少一个侧壁中的构造,当将多个元件结合在一起时,所述构造与在第二元件(立柱)中的至少一个壁中的相应构造相结合。所述构造例如V形突起与所述元件的纵轴线成角度布置,而在所述第二元件上的所述构造与第二元件的纵轴线大体上平行布置,这样,在第一和第二元件相结合时,所述第一和第二元件中的相应构造结合成使得它们相互对齐,由此将所述第一元件固定到第二元件上。此外,布置有夹紧构造的多个突起可形成在辐板的上表面上以防止在所述盘内滑动、滑移、移动和/或迁移。
文档编号E04C2/38GK101283151SQ200580051086
公开日2008年10月8日 申请日期2005年10月31日 优先权日2005年6月7日
发明者威廉·安德鲁斯 申请人:威廉·安德鲁斯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