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太阳能集热功能的墙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7274阅读:25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具有太阳能集热功能的墙体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太阳能集热功能的墙体,属于太阳能热利用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能源、环境与发展几者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人们对建筑行业中建筑材料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在我国,作为建筑结构的主体,墙体长期以来一直以实心粘土砖为主要材料。生产实心粘土砖既要毁田取土,又要消耗能源,且对环境造成污染。作为粘土砖的替代品,出现了各类非粘土砖、空心砌块、膨胀混凝土等新型无机材料作为新型墙体材料,也出现了用各种发泡塑料与丝网、水泥抹面复合而成的轻型保温墙体。
作为居民生活必需的热水,目前大多数地区还是采用燃气或者电加热方式,少数地区采用太阳能热水器供应,但是太阳能热水器大多放置于建筑物顶部,这样,一方面破坏了建筑物的整体美观,另一方面除顶楼居民外,其他楼层居民难以使用。
中国专利ZL03154471.1公开了一种“具有太阳能集热功能的墙体”,该项发明使太阳能集热器与建筑结构一体化,既保护了建筑物整体美学效果不被破坏,又可节约能源,解决居民的热水供应问题。
但是随着建筑材料种类的增加,居住者和建筑师对建筑物外观美学要求的提高,原有专利所提出的“透光保温层+光热转化层+外墙支撑导热层”的形式过于单一,所以急需一种既能满足居民的热水需求,又能照顾到建筑物外观美学效果的具有太阳能集热功能的墙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具有太阳能集热功能的墙体,本发明使具有太阳能集热功能的墙体可以更加充分利用太阳能,而且还可以与建筑物整体美观效果保持一致,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另一种具有太阳能集热功能的墙体。
本发明技术方案概述如下一种具有太阳能集热功能的墙体,在保温层外侧依次设置有外墙支撑导热层、外饰功能层,在所述保温层内侧设置有内墙支撑层,集热管设置在与外墙支撑导热层连接的保温层内,所述外墙支撑导热层与内墙支撑层通过拉筋固定连接。
所述外饰功能层为不透明导热保温层或光热转化层。
所述不透明导热保温层为瓷砖或花岗石或大理石或青石板或仿砖石材料。
所述不透明导热保温层与所述外墙支撑导热层的连接方式为粘接或焊接或铆接。
所述光热转化层为黑铬涂层或黑镍涂层或铝阳极氧化涂层或硫化铅涂层。
所述光热转化层采用喷涂或浸渍或涂敷或电镀的方式与所述外墙支撑导热层连接。
第二种具有太阳能集热功能的墙体,在保温层外侧依次设置有外墙支撑导热层、外饰功能层,在所述保温层内侧设置有内墙支撑层,所述外墙支撑导热层设置有凹道,集热管设置在所述凹道内,所述凹道开口朝向保温层侧或朝向外饰层侧,所述外墙支撑导热层与内墙支撑层通过拉筋固定连接。
所述外饰功能层为不透明导热保温层或为光热转化层或为透明保温层和光热转化层的组合。
所述不透明导热保温层为瓷砖或花岗石或大理石或青石板或仿砖石材料。
所述不透明导热保温层与所述外墙支撑导热层的连接方式为粘接或焊接或铆接。
所述光热转化层为黑铬涂层或黑镍涂层或铝阳极氧化涂层或硫化铅涂层。
所述光热转化层采用喷涂或浸渍或涂敷或电镀的方式与所述外墙支撑导热层连接。
所述透明保温层为玻璃或塑料或阳光板或中空玻璃或中空阳光板或玻璃钢。
所述透明保温层与所述光热转化层之间采用粘接或紧密连接或空气浮隔方式连接。
所述外墙支撑导热层的厚度为0.5mm-20mm之一,所述外墙支撑导热层的外侧表面为毛面或瓦楞面或波纹面,所述外墙支撑导热层的材质为铝或铜或铁或铜铝复合或不锈钢或镀锌钢或镀锌铁或铝合金或合成树脂或铝塑复合材料。
所述凹道的截面为矩形或梯形或三角形或圆弧或椭圆圆弧,凹道的等效直径为6-160mm,凹道内设置有集热管,所述集热管与所述凹道通过焊接或粘接或压接或胀接连接。
本发明的优点是具有太阳能集热功能的墙体具有外形美观,采用优化的工艺和形式连接外墙支撑导热层与集热管,可强化外墙支撑导热层与集热管之间的传热效果,既能满足居民的供热水需求,又能照顾到建筑物外观美学效果。本发明可以用于屋顶,能实现同样的效果。


图1为具有太阳能集热功能的墙体,其中外墙支撑导热层为平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具有太阳能集热功能的墙体,其中外墙支撑导热层上凹道开口朝向外饰功能层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具有太阳能集热功能的墙体,其中外墙支撑导热层上凹道开口朝向保温层侧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一种具有太阳能集热功能的墙体(见图1),在保温层3外侧依次设置有外墙支撑导热层2、外饰功能层1,在保温层内侧设置有内墙支撑层5,集热管4设置在与外墙支撑导热层2连接的保温层3内,外墙支撑导热层2与内墙支撑层5通过拉筋固定连接。
外饰功能层1为不透明导热保温层或光热转化层。
不透明导热保温层为瓷砖或花岗石或大理石或青石板或仿砖石材料。不透明导热保温层与外墙支撑导热层2的连接方式为粘接或焊接或铆接。
光热转化层为黑铬涂层或黑镍涂层或铝阳极氧化涂层或硫化铅涂层。光热转化层采用喷涂或浸渍或涂敷或电镀的方式设置在外墙支撑导热层2的外测面。
外墙支撑导热层2的厚度为0.5mm-20mm之一,例如,可以是0.5mm也可以是1mm或1.5mm或2mm或3mm或5mm或10mm或15mm或20mm等,外墙支撑导热层的外侧表面为毛面或瓦楞面或波纹面,材质为铝或铜或铁或铜铝复合或不锈钢或镀锌钢或镀锌铁或铝合金或合成树脂或铝塑复合材料。
一种具有太阳能集热功能的墙体,在保温层3外侧依次设置有外墙支撑导热层2、外饰功能层1,在保温层3内侧设置有内墙支撑层5,外墙支撑导热层2设置有凹道6,集热管4设置在凹道6内,凹道6开口朝向保温层3侧(见图3),或凹道6开口朝向外饰功能层1侧(见图2),外墙支撑导热层2与内墙支撑层5通过拉筋固定连接。
外饰功能层1为不透明导热保温层或为光热转化层或为透明保温层和光热转化层的组合。
不透明导热保温层为瓷砖或花岗石或大理石或青石板或仿砖石材料。不透明导热保温层与所述外墙支撑导热层2的连接方式为粘接或焊接或铆接。
光热转化层为黑铬涂层或黑镍涂层或铝阳极氧化涂层或硫化铅涂层。光热转化层采用喷涂或浸渍或涂敷或电镀的方式设置在外墙支撑导热层2的外测面。
透光保温层为玻璃或塑料或阳光板或中空玻璃或中空阳光板或玻璃钢。透光保温层与光热转化层之间采用粘接或紧密连接或空气浮隔方式连接。
外墙支撑导热层2的厚度为0.5mm-20mm之一,例如,可以是0.5mm也可以是1mm或1.5mm或2mm或3mm或5mm或10mm或15mm或20mm等,外墙支撑导热层的外侧表面为毛面或瓦楞面或波纹面,材质为铝或铜或铁或铜铝复合或不锈钢或镀锌钢或镀锌铁或铝合金或合成树脂或铝塑复合材料。
所述凹道6的截面为矩形或梯形或三角形或圆弧或椭圆圆弧,等效直径为6-160mm,例如,可以是6mm也可以是10mm或20mm或30mm或50mm或75mm或100mm或130mm或160mm等,凹道6内设置有集热管4,集热管4与凹道6通过焊接或粘接或压接或胀接连接。
集热管4的截面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或三角形或矩形或菱形或多边形,等效内径为5-150mm,例如,可以是5mm也可以是10mm或20mm或30mm或50mm或75mm或100mm或130mm或150mm等,管壁厚度为0.5-5mm,例如,可以是0.5mm也可以是1mm或2mm或3mm或4mm或5mm等,材质为铁或铝或铜或钢或铜铝复合或不锈钢或镀锌铁或镀锌钢。
安装实施时,凹道6开口朝向保温层3时,保温层3还可以包裹住集热管4,也可以留有空气通道;凹道6开口朝向外饰功能层1时,外饰功能层1通过粘接或铆接或拉筋与外墙支撑导热层2连接。
权利要求
1.一种具有太阳能集热功能的墙体,在保温层外侧依次设置有外墙支撑导热层、外饰功能层,在所述保温层内侧设置有内墙支撑层,集热管设置在与外墙支撑导热层连接的保温层内,所述外墙支撑导热层与内墙支撑层通过拉筋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太阳能集热功能的墙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饰功能层为不透明导热保温层或光热转化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太阳能集热功能的墙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不透明导热保温层为瓷砖或花岗石或大理石或青石板或仿砖石材料。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太阳能集热功能的墙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热转化层为黑铬涂层或黑镍涂层或铝阳极氧化涂层或硫化铅涂层。
5.一种具有太阳能集热功能的墙体,在保温层外侧依次设置有外墙支撑导热层、外饰功能层,在所述保温层内侧设置有内墙支撑层,所述外墙支撑导热层设置有凹道,集热管设置在所述凹道内,所述凹道开口朝向保温层侧或朝向外饰层侧,所述外墙支撑导热层与内墙支撑层通过拉筋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有太阳能集热功能的墙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饰功能层为不透明导热保温层或为光热转化层或为透明保温层和光热转化层的组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具有太阳能集热功能的墙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不透明导热保温层为瓷砖或花岗石或大理石或青石板或仿砖石材料。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具有太阳能集热功能的墙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热转化层为黑铬涂层或黑镍涂层或铝阳极氧化涂层或硫化铅涂层。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具有太阳能集热功能的墙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保温层为玻璃或塑料或阳光板或中空玻璃或中空阳光板或玻璃钢。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太阳能集热功能的墙体,在保温层外侧依次设置有外墙支撑导热层、外饰功能层,在所述保温层内侧设置有内墙支撑层,集热管设置在与外墙支撑导热层连接的保温层内,所述外墙支撑导热层与内墙支撑层通过拉筋固定连接,本发明的具有太阳能集热功能的墙体具有外形美观,可强化外墙支撑导热层与集热管之间的传热效果,既能满足居民的供热水需求,又能照顾到建筑物外观美学效果。
文档编号E04B1/74GK1804262SQ20061001304
公开日2006年7月19日 申请日期2006年1月13日 优先权日2006年1月13日
发明者朱丽, 王一平, 崔勇, 杨智勇 申请人:天津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