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物组合式框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43447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建筑物组合式框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物的框架,尤其是一种拆装方便的建筑物组合式框架。
背景技术
目前,普遍应用的建筑物框架为钢筋混凝土框架,其结构是先安置钢筋,再灌注混凝土成型,此种框架的不足之处在于楼体太重,当遇到地震时,楼体顶部首先倒塌,一至二楼无法承受沉重的楼体晃动,致使整个楼体易发生倾斜或倒塌;混凝土的灌注直接受气候温度的影响,在冬天极易发生质量事故;施工速度较慢,无法实现标准化;回收循环率低,楼体拆除后,除钢筋还可以回收利用外绝大部分被废弃;移动搬迁困难,即使整楼移动,也需要很高的成本,而成功率却很低。
此外,还有钢材现场焊接框架,是由施工人员现场测量、锯材、高空焊接而成,不仅劳动强度较大,还存在诸多安全隐患;标准性和精确性较差;工作效率低,成本高,无法适应工厂化大批量生产的需求;若拆除搬迁,异地重组困难;并且无法直接重复利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标准化生产,可反复利用的建筑物组合式框架。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建筑物组合式框架,其特征在于设有矩形框架1、竖向连接件2及横向固定件3,其中矩形框架1的两竖向梁4的外侧设有方形销套5,矩形框架1的上梁6为方形,矩形框架1的下梁7为形;竖向连接件2的结构为设有方形销头8及方形销杆9。
在所述的矩形框架1内可设置1~5个支撑梁10,支撑梁10与竖向梁4间可设置1~5个横梁11。
所述的横向固定件3的结构为设有上套12及下套13,上套12与下套13通过销钉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突出特点在于将建筑物的框架分成几部分,可实现批量标准化生产,方便拆卸安装,并且拆卸后的零部件仍可直接利用,降低了建筑成本;利用此种框架构建的建筑物,避免了头重脚轻的格局,不仅抗震,同时也方便了楼体迁移;具备较高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矩形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矩形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竖向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横向固定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具体施工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如图1、3、4所示,一种建筑物组合式框架,其特征在于设有矩形框架1、竖向连接件2及横向固定件3,其中矩形框架1的两竖向梁4的外侧设有方形销套5,矩形框架1的上梁6为方形,如现有方钢;矩形框架1的下梁7为形,如现有槽钢;矩形框架1内可设置一个支撑梁10,一般应用于内墙或上层外墙的框架。竖向连接件2的结构为设有方形销头8及方形销杆9。
横向固定件3是在矩形框架1的下梁7的外侧置有上套12,在另一矩形框架1的上梁6的外侧置有下套13,上套12与下套13通过销钉固定。这样,上梁6、下梁7与横向固定件3间存在一定的间隙,可缓冲地震的晃动,增强楼体的抗震性。
实施例2如图2、5所示,其它如实施例1所述,仅是在所述的矩形框架1内可设置1~5个支撑梁10,支撑梁10与竖向梁4间可设置1~5个横梁11。一般应用于底层的外墙框架。
使用时,将矩形框架1间的方形销套5相互搭接,并放置至所需的位置,如矩形框架1间可形成90°或180°的夹角,再将上述的竖向连接件2的方形销杆9插入到方形销套5内,然后利用销钉将竖向连接件2与方形销套5固定。其中竖向连接件2的方形销头8起到定位作用。
本实用新型可根据楼层的高低来确定矩形框架下梁的厚薄程度,如一幢六层楼,一至二层的钢材壁厚可为8mm;三至四层可为6mm;五至六层可为4mm;即下梁的壁厚度往下递增,往上递减,有利于整个楼体均匀受力,既降低成本又可抵抗较大地震。
权利要求1.一种建筑物组合式框架,其特征在于设有矩形框架(1)、竖向连接件(2)及横向固定件(3),其中矩形框架(1)的两竖向梁(4)的外侧设有方形销套(5),矩形框架(1)的上梁(6)为方形,矩形框架(1)的下梁(7)为形;竖向连接件(2)的结构为设有方形销头(8)及方形销杆(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物组合式框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矩形框架(1)内可设置1~5个支撑梁(10),支撑梁(10)与竖向梁(4)间可设置1~5个横梁(11)。
3.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建筑物组合式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横向固定件(3)的结构为设有上套(12)及下套(13),上套(12)与下套(13)通过销钉固定。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建筑物组合式框架,其特征在于设有矩形框架(1)、竖向连接件(2)及横向固定件(3),其中矩形框架(1)的两竖向梁(4)的外侧设有方形销套(5),矩形框架(1)的上梁(6)为方形,矩形框架(1)的下梁(7)为形;竖向连接件(2)的结构为设有方形销头(8)及方形销杆(9)。本实用新型的突出特点在于将建筑物的框架分成几部分,可实现批量标准化生产,方便拆卸安装,并且拆卸后的零部件仍可直接利用,降低了建筑成本;利用此种框架构建的建筑物,避免了头重脚轻的格局,不仅抗震,同时也方便了楼体迁移;具备较高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文档编号E04B1/18GK2929008SQ200620091700
公开日2007年8月1日 申请日期2006年6月20日 优先权日2006年6月20日
发明者顾祖兴 申请人:顾祖兴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