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风预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0822阅读:59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旋风预热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泥机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旋风预热器。
背景技术
旋风预热器一般作为高温条件下的固体粉状物的预热和分离,特别是用作水泥煅烧回转窑前的预热预分解系统的组成部分,在该预热系统中,旋风预热器主要起到预热物料并收集已预热物料的作用。旋风预热器一般由多级旋风筒和连接管道组成。连接管道主要起到热交换的作用,旋风筒主要起收集物料的作用。旋风预热器的顶级旋风筒的气体排风口处连接有余热管道,与物料进行热交换后的热烟气经该余热管道并经处理后排入大气。对所述热烟气的处理主要包括余热不利用和余热利用两种方式,其中的余热不利用的方式主要是将该部分热烟气经增湿塔喷水降温或管道喷水降温或多管冷却机降温到200度左右后再经收尘器净化;其中的余热利用的方式主要是将热烟气引入余热发电机、余热回收的同时把烟气温度尽可能降低到200度左右以适于进入收尘器净化烟气,或者将热烟气引入余热发电机、 余热发电的同时适当的降低烟气温度、再将经余热发电机后的热烟气用于烘干原料并同时将烟气温度降低到200度左右以引入收尘器净化,或者将部分热烟气用于烘干原料、然后将参与烘干后的烟气与未参与烘干的烟气混合再引入收尘器净化。可见,现有技术中仍未找到有效地对热烟气利用的方式,最常用的余热发电也存在前期投入大、效率低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旋风预热器的余热利用率低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旋风预热器,该旋风预热器利用排出的热烟气为常温生料进行预热,再将预热后的热生料输送进入旋风筒的上升管道,此时预热后的热生料需要系统提供的热量降低、热耗降低。技术方案一种旋风预热器,包括1级旋风筒,还包括与第一级旋风筒的排风口相连通的用于排出热烟气的第一余热管道,和位于第一级旋风筒的下方与第一级旋风筒的进风口相连通的分解炉,以及向所述分解炉中输送物料的第一物料提升装置;或者包括直立串联的N级旋风筒,其中N为大于1的自然数,相邻的旋风筒之间通过下级旋风筒的上升管道相连通,所述旋风预热器还包括与位于顶部的第一级旋风筒的排风口相连通的用于排出热烟气的第一余热管道,和向第二级旋风筒的上升管道中输送物料的第一物料提升装置,以及位于第N级旋风筒的下方与第N级旋风筒的进风口相连通的分解炉,所述旋风预热器还包括第二物料提升装置和固气分离装置,所述第一余热管道包括相连通的弯管和直管,所述弯管的入口与所述第一级旋风筒的排风口相连通,所述弯管的出口与所述直管的入口相连通,所述直管的出口位于所述直管入口的下方且该出口处连接有所述固气分离装置,所述固气分离装置的出料端通过物料输送装置与所述第一物料提升装置的入料端相连,用于提升常温生料的所述第二物料提升装置的出料端与所述弯管或与所述直管的入口处相连。 所述直管上沿轴向间隔设置有若干个径向缩口,所述径向缩口处的通风面积小于该处直管的原通风面积。 所述直管为空心柱体结构,所述径向缩口为中心缩口和/或环形缩口和/或网格状缩口,在所述空心柱体的内腔内设置有环形实体结构,所述环形实体结构的外环与所述空心柱体的内壁相适配并固定在空心柱体的内壁上,所述环形实体结构的内环内的开口形成了所述中心缩口 ;在所述空心柱体的内腔内固定有一块实体结构,所述实体结构的外边缘与相应的所述空心柱体的内壁形成了所述环形缩口 ;所述空心柱体的内腔内设有支撑于空心柱体内壁上的网格状箅子,以形成了所述网格状缩口。所述径向缩口为中心缩口、环形缩口和网格状缩口中的任意两种径向缩口或全部三种径向缩口且沿直管轴向交替间隔设置。所述固气分离装置为旋风筒或收尘器或固气分离膜。所述固气分离装置为旋风筒,所述旋风筒的排风口处连接有第二余热管道的入口,所述第二余热管道将所述旋风筒排出的热烟气输送给余热发电装置和/或余热烘干装置,或者所述第二余热管道将所述旋风筒排出的热烟气输送给废气净化装置。当N为大于1的自然数时,所述旋风筒的上升管道上设置有径向缩口,所述上升管道上的径向缩口处的通风面积小于该处上升管道的原通风面积。当N为Ii1时,所述旋风预热器包括直立串联的N+l-n2级旋风筒;其中Ii1为大于2 的自然数,其中n2为大于1且小于Ii1的自然数。所述上升管道为空心柱体结构,所述上升管道上的径向缩口为中心缩口和/或环形缩口和/网格状缩口,在上升管道的所述空心柱体的内腔内设置有环形实体结构,所述环形实体结构的外环与所述空心柱体的内壁相适配并固定在空心柱体的内壁上,所述环形实体结构的内环内的开口形成了所述中心缩口 ;在上升管道的所述空心柱体的内腔内固定有一块实体结构,所述实体结构的外边缘与相应的所述空心柱体的内壁形成了所述环形缩口 ;所述空心柱体的内腔内设有支撑于空心柱体内壁上的网格状箅子以形成了所述网格状缩口。某个或某几个所述上升管道上的径向缩口为中心缩口、环形缩口和网格状缩口中的任意两种径向缩口或全部三种径向缩口且沿所在上升管道的轴向交替间隔设置。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旋风预热器,在现有的旋风预热器的基础上,增加了第二物料提升装置和固气分离装置,利用第二物料提升装置将常温生料喂入第一余热管道内,在常温生料从第一余热管道入口端到出口端的过程中,从第一级旋风筒排出的热烟气与常温生料进行了充分的热交换,以对该部分物料在进入旋风筒前进行预热,从第一余热管道出口排出的固气混合体通过固气分离装置进行分离后,预热后的热生料从固气分离装置的出料端进入第一物料提升装置进而进入旋风筒。为了使常温生料和热烟气之间进行更充分的热交换,在直管上沿轴向间隔设置有若干个径向缩口,在径向缩口处通风面积小于相应的直管的通风面积,这种通风面积的变化导致风速和烟气流场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因此会提高热烟气与物料之间的热交换效率,径向缩口的数量越多、风速和烟气流场的改变次数越多、总的热交换效率越高。其中的径向缩口可以包括中心缩口和/或环形缩口和/网格状缩口,中心缩口是指通风口向直管的横截面的中心方向缩进以形成一个通风面积小于直管的横截面面积的开口,环形缩口是指通风口的横截面为原直管横截面的外环而形成的环形开口,网格状缩口是指通风口为原直管横截面内的若干个网格的开口。三种径向缩口的结构不同,导致了经该处的风速和烟气流场也不同。优选地,中心缩口、环形缩口和网格状缩口中的任意两种或全部的三种径向缩口沿直管轴向交替间隔设置,以强化热交换,以达到较佳的热效率。优选地,将固气分离装置输出的热烟气继续输入给余热发电装置和/或余热烘干装置以进一步进行余热利用或者也可以将固气分离装置输出的热烟气直接输送给废气净化装置,比如收尘器,而不进行余热利用。进一步地,当N为大于1的自然数时,旋风预热器包括连接相邻的旋风筒之间的下级旋风筒的上升管道,在旋风筒的上升管道上设置径向缩口,以增加物料和烟气在上升管道内的热交换效率,并且由于提高了物料和烟气在上升管道内的热交换效率而使得旋风筒的级数得以降低,可以在现有的基础上减少1 2级或更多。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旋风预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3图2中的中心缩口的截面示意图;图4图2中的环形缩口的截面示意图;图5图2中的网格状缩口的截面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示例如下1-第一级旋风筒,1-1-排风口,2-第二级旋风筒的上升管道,2-1-入料口,3_第二级旋风筒,4-第三级旋风筒的上升管道,5-第三级旋风筒,6-第四级旋风筒的上升管道, 6-1-入料口,7-第四级旋风筒,8-第五级旋风筒的上升管道,9-第五级旋风筒,10-分解炉, 11-第一物料提升装置,12-第一余热管道,12-1-弯管,12-2-直管,12-3-入料口,12-4-入料口,13-降温装置,14-1余热发电装置,14-2余热烘干装置,15-余风风机,16-1,16-2, 16-3-直管上的中心缩口,17-1、17-2-直管上的环形缩口,18-旋风筒,18_1_排风口,19-第二余热管道,20-第二物料提升装置,21-1、21-3_第四级旋风筒的上升管道上的中心缩口, 21-2-第四级旋风筒的上升管道上的环形缩口,22-1、22-3_第五级旋风筒的上升管道上的中心缩口,22-2-第五级旋风筒的上升管道上的环形缩口,23-网格状缩口,23-1-网格状箅子。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 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如图1所示,为现有技术中的旋风预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包括有5级直立串联的旋风筒、相邻的旋风筒之间通过下级旋风筒的上升管道相连,第一级旋风筒1的排风口 1-1与第一余热管道12的入口相连通,第一余热管道12的出口与置于地面上的余风风机15相连通。当然,这里仅以5级旋风预热器为例,现有技术中常见的还有4级旋风预热器和6级旋风预热器,当然不太常见的还有1级、2级旋风预热器、3级旋风预热器、7级-12级旋风预热
嬰坐
-V^r ^t ο旋风预热器的工作过程如下如图1所示,第一物料提升装置11将常温生料提升并通过入料口 2-1喂入第二级旋风筒3的上升管道2内,进入上升管道2的常温生料被上升气流加热,并被带入第一级旋风筒1内,物料在第一级旋风筒1内进行气固分离后,物料从第一级旋风筒1的排料口下落到第三级旋风筒5的上升管道4中,在这里被上升气流再次加热升温后,被带入第二级旋风筒3内,在第二级旋风筒3内进行气固分离后,物料从第二级旋风筒3的排料口下落到第四级旋风筒7的上升管道6内,在这里被上升气流进一步加热后被带入第三级旋风筒5内, 在第三级旋风筒5内进行气固分离后,物料从第三级旋风筒5的排料口进入第五级旋风筒 9的上升管道8内,在这里被上升气流再次加热后被带入第四级旋风筒7内,在第四级旋风筒7内进行气固分离后,物料从第四级旋风筒7的排料口进入分解炉10内,在这里又被上升气流再次加热后被带入第五级旋风筒9内,在第五级旋风筒9内进行气固分离后,加热后的物料从第五级旋风筒9的排料口排出。在上述的过程中,上升的热气流依次经过分解炉 10、上升管道8、6、4、2后从第一级旋风筒1的排风口 1-1进入第一余热管道12,最终从余热管道的出口经余风风机15排出。出于环保的角度,在热烟气排入大气前都要经过收尘器处理,而收尘器允许热烟气的最高温度一般为250度左右,通常情况下,收尘器工作在200 度左右。因此,需要对第一余热管道内的热烟气进行降温处理。第一种方案为在第一余热管道上设置降温装置13,这里的降温装置13是指增湿塔喷水降温装置或管道喷水降温装置或多管冷却机等,这种方式虽然达到了降温的目的,却没有对第一余热管道内的热烟气进行热量的回收利用,白白损失了能源。第二种方案为在第一余热管道12上设置余热发电装置14-1和/或余热烘干装置14-2,将热烟气引入余热发电机、余热回收的同时把烟气温度尽可能降低到200度左右以适于进入收尘器净化烟气,或者将热烟气引入余热发电机、余热发电的同时适当的降低烟气温度、再将经余热发电机后的热烟气用于烘干原料并同时将烟气温度降低到200度左右以引入收尘器净化,或者将部分热烟气用于烘干原料、 然后将参与烘干后的烟气与未参与烘干的烟气混合再引入收尘器净化。由现有技术可见, 其一现有技术中仍未有热回收效率高、前期投入小的余热利用方案;其二 由于旋风预热器中的热烟气与物料之间的热交换的85%左右是发生在上升管道内,若能够提高现有旋风预热器的热交换效率或者减少旋风预热器级数的情况下还能达到与原来相同的旋风预热器的热交换效率,实际上也是节约了能源的投入成本。当然,现有技术中也存在仅有一级旋风筒的极端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旋风预热器不包括上升管道,第一级旋风筒的上方的排风口与第一余热管道相连通,第一级旋风筒的进风口与分解炉相连通,第一物料提升装置将常温生料提升并喂入分解炉内,常温生料在这里被上升热气流加热后被带入第一级旋风筒内,在第一级旋风筒内进行气固分离后,加热后的物料从第一级旋风筒的排料口排出。实施例1如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与现有技术中的图1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增加了旋风筒18、第二物料提升装置20和第二余热管道19, 并对第一余热管道12进行了改造(优选情况),可见,本实施例仅对现有技术做一定改进即可实现,无需另购整套装置,利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实施。具体地,第一余热管道12是由弯管12-1和直管12-2两部分组成的,直管12_2的轴线垂直于或基本垂直于水平面,弯管12-1和直管12-2可以是一体结构,其中弯管12-1 的入口与第一级旋风筒1的排风口 1-1相连通,弯管12-1的出口与直管12-2的入口相连通,直管12-2的出口与旋风筒18相连,旋风筒18的排风口 18-1与第二余热管道19的入口相连通,第二余热管道19的出口处接有余风风机15。余风风机15放置在地面上,直管 12-2的长度大概相当于从第一级旋风筒1到分解炉10的距离。在弯管12-1的入口处开设有入料口 12-3或者在直管12-2的入口处开设有入料口 12-4,当然,也可以在第一余热管道的其他位置开设入料口,来喂入常温生料。常温生料由第二物料提升装置20提升并喂入入料口 12-3或入料口 12_4,当喂入入料口 12-3时,物料在上升气流的作用下通过弯管12-1的最高点,并在下降气流的作用下依次通过弯管12-1的后半段和直管12-2直到进入旋风筒18内;当喂入入料口 12-4时,物料在下降气流的作用下通过直管12-2进入旋风筒18内。物料在经过第一余热管道12的过程中,从第一级旋风筒排出的热烟气与物料进行了充分的热交换,由于第一余热管道12 的长度大概相当于5级旋风筒的整体高度,因此,第一余热管道12的长度足够长,使得热烟气和物料的热交换十分充分。在旋风筒18内进行气固分离后,分离出的物料即为预热后的热生料,旋风筒18的排料口通过物料输送装置与第一物料提升装置11的入料端相连,预热后的热生料又通过第一物料提升装置11被提升并通过入料口 2-1进而喂入第二级旋风筒3 的上升管道2内,从而继续现有技术中的预热过程。在旋风筒18内进行气固分离后,分离出的热烟气通过第二余热管道19经收尘器收尘后经余风风机15排入大气。当然,若第二余热管道19内的热烟气的温度仍大于200度时,若不对余热进行再利用时,可以在第二余热管道19上设置降温装置(未示出),若需要对余热进行再利用时,可以在第二余热管道 19上设置余热发电装置14-1或余热烘干装置14-2。可见,本实施例巧妙地利用现有旋风预热器排出的废的热烟气对常温生料进行预加热,使余热的利用与本装置的作用相一致,在对常温生料进行预加热的情况下,与现有技术中的常温生料直接进入上升管道相比,得到相同温度的热物料的前提下,本实施所需系统提供的热量降低,热耗降低。同时,与现有技术中的其他余热利用方式相比,本实施例的余热利用方式能够有效地减少前期投入,以5000吨/日生产线的旋风预热器为例,若采用余热发电的方式,前期投入的余热发电装置大约为6800万元,而本实施例却只需500万元, 以十年来计算,两者的利润是相同的。另外,若原旋风预热器中就带有余热发电装置14-1 或余热烘干装置14-2时,从旋风筒18排出的热烟气还可以进一步进行余热利用,也不会使原有余热利用装置废弃。这里的旋风筒18作为气固分离装置可以被其他的具有相同功能的装置所替代, 比如收尘器或固气分离膜,但无论采用何种装置替代,分离出的预热后的热生料要被送入第一物料提升装置11的入口端,分离出的热烟气要经收尘处理后再排入大气。优选的情况下,为了使常温生料与热烟气在第一余热管道12内的热交换效率更高,在第一余热管道12上设置有一个或若干个径向缩口,在径向缩口处由于通风面积变化、风速和烟气流场也会发生变化,以提高热烟气与物料之间的热交换效率,在一定范围内的径向缩口数量的增加,会进一步提高热交换效率。本实施例中的径向缩口包括中心缩口和环形缩口两种,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依据实际工况,可以采用单一种类的径向缩口或采用混合的径向缩口甚至采用其他结构的径向缩口比如网格状缩口等。而本实施例中采用中心缩口 16-1、16-2、16-3和环形缩口 17-1、17-2交替间隔设置的方式,这样能够更加强化热交换的效果。其中的中心缩口,见图3,以中心缩口 16-1为例,由于直管12-2为空心柱体,在空心柱体内腔内设置有环形实体结构,所述环形实体结构的外环与所述空心柱体的内壁相适配并固定在空心柱体的内壁上,所述环形实体结构的内环内的开口形成了所述中心缩口 16-1,当直管为空心圆柱体时,环形实体结构的内环也圆形时,中心缩口为圆形结构。其中的环形缩口,见图4,以环形缩口 17-1为例,由于直管12-2为空心柱体,在所述空心柱体的内腔内通过支架固定有一块圆形实体结构,所述圆形实体结构的外边缘与相应的所述空心柱体的内壁形成了环形缩口 17-1。另外,可以采用的网格状缩口 23,见图5,由于直管12-2为空心柱体,在空心柱体的内腔内设置有支撑于空心柱体内壁上的网格状箅子23-1以在空心柱体的内腔内形成网格状缩口 23。此时,可以利用三个网格状缩口来代替中心缩口 16-1、16-2和16-3,也可以利用两个网格状缩口来代替环形缩口 17-1和17-2。还可以采用网格状缩口 23、中心缩口和环形缩口交替地间隔设置在直管上的形式,总的来说,其目的就在于改变直管内的不同位置的通风面积以增强热交换效率。实施例2见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减少了旋风预热器的旋风筒的级数,由原来的5级旋风预热器变成的3级旋风预热器,拆掉了原来的第二级旋风筒3、第三级旋风筒5、第二级旋风筒的上升管道2和第三级旋风筒的上升管道4;将第四级旋风筒的上升管道6与第一级旋风筒相连,在第四级旋风筒 7的上升管道6上设置有径向缩口 21-1、21-2、21-3,同时在第五级旋风筒9的上升管道8 上设置有径向缩口 22-1、22-2、22-3。由于旋风预热器的85%左右的热交换是在上升管道内进行,现有技术中之所以设计成多级旋风筒的形式,就是通过多次在上升管道内进行热交换以达到物料加热、烟气降温的目的。而本实施例中的在上升管道内增设的径向缩口所起的作用与多级上升管道叠加预热的作用相同,并且随着径向缩口的数量的增多,还可以实现更多次的热交换,因此,可以将旋风预热器的旋风筒的级数减少(通常减少1-2级),以减少系统阻力、节约能耗、简化工艺、减少设备数量及高度、减少投资。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根据实际工况,若想达到在现有技术上增加热交换的技术效果,还可以不减少级数而仅在某一或某几个上升管道上设置径向缩口即可。本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热交换的效率,将上升管道6和上升管道8的管道长度进行了增长,以延长热交换的时间,增强热交换效果。[0054]同实施例1,径向缩口包括中心缩口和/或环形缩口和/或网格状缩口三种结构, 当然可以采用其他结构的径向缩口。这三种结构的径向缩口可以依实际工况选择其中的任意一种或者选择其中的任意两种或者选择全部的三种沿上升管道的轴向交替间隔设置。本实施中的第四级旋风筒7的上升管道6上的径向缩口包括中心缩口 21-1、21-3和环形缩口 21-2,并且环形缩口 21-2位于中心缩口 21-1和21-3之间,以进一步强化料气的热交换。同理,第五级旋风筒9的上升管道8上的径向缩口包括中心缩口 22-1、22-3和环形缩口 22_2, 并且环形缩口 22-2位于中心缩口 22-1和22-3之间,以进一步强化料气的热交换。本实施例中的常温生料经过第二物料提升装置20提升喂入入料口 12-3或12_4, 常温生料在第一余热管道12内与第一级旋风筒1的排风口 1-1排出的热烟气进行热交换, 并进入旋风筒18,在旋风筒18内进行固气分离,分离出的预热后的热生料通过物料输送装置输入第一物料提升装置11的入口端,经第一物料提升装置11提升后通过入料口 6-1喂入第四级旋风筒7的上升管道6内,进入上升管道6内的物料随上升气流上升的同时被加热,在上升的过程中经过中心缩口 21-3、环形缩口 21-2和中心缩口 21-1,以强化物料与烟气之间的热交换,随后物料被带入第一级旋风筒1内,在第一级旋风筒1内进行气固分离后,物料从第一级旋风筒1的排料口下落到第五级旋风筒9的上升管道8内,进入上升管道 8内的物料随上升气流上升的同时被进一步加热,在上升的过程中经过中心缩口 22-3、环形缩口 22-2和中心缩口 22-1,以强化物料与烟气之间的热交换,随后物料被带入第四级旋风筒7内,在第四级旋风筒7内进行气固分离后,物料从第四级旋风筒7的排料口下进入分解炉10,在这里又被上升气流再次加热后被带入第五级旋风筒9内,在第五级旋风筒9内进行气固分离后,加热后的物料从第五级旋风筒9的排料口排出。另外,在旋风筒18进行气固分离后的热烟气被排入第二余热管道19内,经降温装置(未示出)或余热发电装置14-1 或余热烘干装置14-2后经收尘器再经余风风机15排入大气。另外,本实施例中旋风筒的级数还可以进一步的减少,由现在的3级变成2级。实际上,级数的减少可以根据未减少前的级数来确定,比如原有的旋风预热器包括!^级的旋风筒,在上升管道上增加了径向缩口后,现有的旋风预热器可以减少到包括Wnjl-Ii2级旋风筒,其中的Ii1为大于2的自然数,其中n2为大于1且小于Ii1的自然数。
权利要求1.一种旋风预热器,包括1级旋风筒,还包括与第一级旋风筒的排风口相连通的用于排出热烟气的第一余热管道,和位于第一级旋风筒的下方与第一级旋风筒的进风口相连通的分解炉,以及向所述分解炉中输送物料的第一物料提升装置;或者包括直立串联的N级旋风筒,其中N为大于1的自然数,相邻的旋风筒之间通过下级旋风筒的上升管道相连通,所述旋风预热器还包括与位于顶部的第一级旋风筒的排风口相连通的用于排出热烟气的第一余热管道,和向第二级旋风筒的上升管道中输送物料的第一物料提升装置,以及位于第N级旋风筒的下方与第N级旋风筒的进风口相连通的分解炉,其特征在于,所述旋风预热器还包括第二物料提升装置和固气分离装置,所述第一余热管道包括相连通的弯管和直管,所述弯管的入口与所述第一级旋风筒的排风口相连通, 所述弯管的出口与所述直管的入口相连通,所述直管的出口位于所述直管入口的下方且该出口处连接有所述固气分离装置,所述固气分离装置的出料端通过物料输送装置与所述第一物料提升装置的入料端相连,用于提升常温生料的所述第二物料提升装置的出料端与所述弯管或与所述直管的入口处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风预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直管上沿轴向间隔设置有若干个径向缩口,所述径向缩口处的通风面积小于该处直管的原通风面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旋风预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直管为空心柱体结构,所述径向缩口为中心缩口和/或环形缩口和/或网格状缩口,在所述空心柱体的内腔内设置有环形实体结构,所述环形实体结构的外环与所述空心柱体的内壁相适配并固定在空心柱体的内壁上,所述环形实体结构的内环内的开口形成了所述中心缩口 ;在所述空心柱体的内腔内固定有一块实体结构,所述实体结构的外边缘与相应的所述空心柱体的内壁形成了所述环形缩口 ;所述空心柱体的内腔内设有支撑于空心柱体内壁上的网格状箅子,以形成了所述网格状缩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旋风预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径向缩口为中心缩口、环形缩口和网格状缩口中的任意两种径向缩口或全部三种径向缩口且沿直管轴向交替间隔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之一所述的旋风预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气分离装置为旋风筒或收尘器或固气分离膜。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之一所述的旋风预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气分离装置为旋风筒,所述旋风筒的排风口处连接有第二余热管道的入口,所述第二余热管道将所述旋风筒排出的热烟气输送给余热发电装置和/或余热烘干装置,或者所述第二余热管道将所述旋风筒排出的热烟气输送给废气净化装置。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之一所述的旋风预热器,其特征在于,当N为大于1的自然数时, 所述旋风筒的上升管道上设置有径向缩口,所述上升管道上的径向缩口处的通风面积小于该处上升管道的原通风面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旋风预热器,其特征在于,当N为Ii1时,所述旋风预热器包括直立串联的N+l-n2级旋风筒;其中Ii1为大于2的自然数,其中n2为大于1且小于Ii1的自然数。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旋风预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升管道为空心柱体结构,所述上升管道上的径向缩口为中心缩口和/或环形缩口和/网格状缩口,在上升管道的所述空心柱体的内腔内设置有环形实体结构,所述环形实体结构的外环与所述空心柱体的内壁相适配并固定在空心柱体的内壁上,所述环形实体结构的内环内的开口形成了所述中心缩口 ;在上升管道的所述空心柱体的内腔内固定有一块实体结构,所述实体结构的外边缘与相应的所述空心柱体的内壁形成了所述环形缩口 ;所述空心柱体的内腔内设有支撑于空心柱体内壁上的网格状箅子以形成了所述网格状缩口。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旋风预热器,其特征在于,某个或某几个所述上升管道上的径向缩口为中心缩口、环形缩口和网格状缩口中的任意两种径向缩口或全部三种径向缩口且沿所在上升管道的轴向交替间隔设置。
专利摘要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旋风预热器的余热利用率低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旋风预热器,包括直立串联的N级旋风筒,上升管道,第一余热管道,以及第一物料提升装置,旋风预热器还包括第二物料提升装置和固气分离装置,第一余热管道包括相连通的弯管和直管,弯管的入口与所述一级旋风筒的排风口相连通,直管的出口处连接有固气分离装置,固气分离装置的出料端通过物料输送装置与第一物料提升装置的入料端相连,第二物料提升装置的出料端与弯管或与直管的入口处相连。该旋风预热器利用排出的热烟气为常温生料进行预热,再将预热后的热生料输送进入旋风筒的上升管道,此时预热后的热生料需要系统提供的热量降低、热耗降低。
文档编号C04B7/43GK202081023SQ20112015263
公开日2011年12月21日 申请日期2011年5月13日 优先权日2011年5月13日
发明者高玉宗 申请人:高玉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