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混凝土防洪墙仿宋代城墙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1050阅读:81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钢筋混凝土防洪墙仿宋代城墙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钢筋混凝土防洪墙仿宋代城墙结构。
背景技术
古代城墙目前存留已经不多,且古城墙一般位于江河岸边或平原地带,古城墙结构为两侧砖砌墙中间夹土,古代用作保护城池安全、抵御外敌,现代用作防洪,这是古城墙保留的经济价值。但是,古城墙保留的文化价值远大于其经济价值,它反映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许多古城墙已列为国家级文物,受国家文物保护法的法律保护。目前,城市老城区的防洪处理方案一般均涉及城市的发展历史,当城市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城墙时,城市防洪工程必然会涉及古建筑的保护问题。比如,古城墙的保护应从以下两个问题进行考虑1、古城墙周边环境(地形、地貌)不能改变;2、古城墙不能破坏自身的外表及内部结构。因此,在具有古城墙的城市,如要提高防洪标准,设置防洪墙必然会涉及文物保护问题。如在古城墙的外侧设置防洪墙,破坏了古城墙周边环境的地形、地貌,对文物的伤害极大;如沿古城墙的外侧设置钢筋混凝土防洪墙,又对文物的外观伤害极大。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既能发挥防洪作用、又能使古城墙满足文物保护、防洪和城市建设休闲观光旅游多种要求的钢筋混凝土防洪墙仿宋代城墙结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钢筋混凝土防洪墙仿宋代城墙结构,包括内侧古城墙、外侧古城墙和填充于内侧古城墙及外侧古城墙之间的古城墙粘土层,内侧古城墙和外侧古城墙均由古城墙砖堆砌而成,特征是在内侧古城墙顶端的外侧的半块古城墙砖上砌有内侧新城墙,且内侧新城墙的外坡面与内侧古城墙的外坡面的坡度相同,在内侧古城墙的顶端砌有紧贴内侧新城墙的内壁、且与内侧新城墙的顶端等高的内浆砌块石挡墙;在外侧古城墙的外坡面固定有 “L”形且高度超过外侧古城墙顶端的钢筋混凝土防洪墙,钢筋混凝土防洪墙的底座固定在外侧古城墙的外坡面的地面以下,在钢筋混凝土防洪墙的外坡面砌有外侧新城墙,且钢筋混凝土防洪墙的顶端、外侧新城墙的顶端均与内侧新城墙的顶端等高,外侧新城墙的外坡面与外侧古城墙的外坡面的坡度相同;在外侧古城墙的顶端砌有紧贴钢筋混凝土防洪墙的内壁、且与外侧新城墙的顶端等高的外浆砌块石挡墙;在外浆砌块石挡墙和内浆砌块石挡墙之间填筑有新城墙粘土层;在外侧古城墙、钢筋混凝土防洪墙和外浆砌块石挡墙共同的顶端砌有带新垛口的新垛墙,在水平的外浆砌块石挡墙、新城墙粘土层、内浆砌块石挡墙和内侧新城墙共同的顶端铺砌有新城墙路面;内侧新城墙、新城墙路面、外侧新城墙和新垛墙均由仿古城墙砖堆砌而成。外侧新城墙11的高度与设计防洪水位等高。钢筋混凝土防洪墙的厚度为0. 2-0. 5 m,新垛墙的高度为1. 4-_2m,垛口的高度为 0. 6m,宽为0.細,垛口高程应满足防洪墙防洪设计标准水位加风浪爬高及安全超高要求。[0009]本实用新型是在原古城墙的墙体上增设有内侧新城墙、内浆砌块石挡墙、新城墙粘土层、外浆砌块石挡墙、钢筋混凝土防洪墙、外侧新城墙、新城墙路面和新垛墙,接高了古城墙,且内侧新城墙、新城墙路面、外侧新城墙和新垛墙均由仿古城墙砖砌筑而成,仿古城墙砖的尺寸根据考古发现的宋代城墙砖尺寸专门烧制,砌筑方式和形制根据考古发现并参照宋代《营造法式》有关记录确定,这样在不改变古城墙风貌和结构的基础上,不仅满足了古城墙周边环境的地形、地貌要求,而且满足了对古城墙的考古要求,还满足了对古城墙的外观要求,以及城市景观的要求。“L”形的钢筋混凝土防洪墙设在外侧新城墙和外侧古城墙、外浆砌块石挡墙之间,由于外侧古城墙为砖砌城墙,接高城墙为外浆砌块石挡墙,钢筋混凝土防洪墙就受到外侧古城墙和外浆砌块石挡墙的强力支撑作用,以钢筋混凝土防洪墙防渗,钢筋混凝土防洪墙和外侧新城墙共同起到了防渗、防洪的作用,因而也满足了防洪的要求。钢筋混凝土防洪墙的底座埋入古城墙外的地面以下,以保证钢筋混凝土防洪墙的稳定性。因此,本实用新型具有既没有改变古城墙的风貌又没有破坏古城墙的结构、既能发挥防洪作用、又能使古城墙满足古城墙周边环境的地形地貌、文物保护、文物考古、防洪、城市景观和建设休闲观光旅游多种要求的优点。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并对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一种钢筋混凝土防洪墙仿宋代城墙结构,包括内侧古城墙1、外侧古城墙12和填充于内侧古城墙ι及外侧古城墙12之间的古城墙粘土层2,内侧古城墙1和外侧古城墙12 均由古城墙砖堆砌而成,在内侧古城墙1顶端的外侧的半块古城墙砖上砌有内侧新城墙3, 且内侧新城墙3的外坡面与内侧古城墙1的外坡面的坡度相同,在内侧古城墙1的顶端砌有紧贴内侧新城墙3的内壁、且与内侧新城墙3的顶端等高的内浆砌块石挡墙4 ;在外侧古城墙12的外坡面固定有“L”形且高度超过外侧古城墙12顶端的钢筋混凝土防洪墙10,钢筋混凝土防洪墙10的底座固定在外侧古城墙12的外坡面的地面以下,在钢筋混凝土防洪墙10的外坡面砌有外侧新城墙11,且钢筋混凝土防洪墙10的顶端、外侧新城墙11的顶端均与内侧新城墙3的顶端等高,外侧新城墙11的外坡面与外侧古城墙12的外坡面的坡度相同;在外侧古城墙12的顶端砌有紧贴钢筋混凝土防洪墙10的内壁、且与外侧新城墙11 的顶端等高的外浆砌块石挡墙7 ;在外浆砌块石挡墙7和内浆砌块石挡墙4之间填筑有新城墙粘土层5 ;在外侧古城墙12、钢筋混凝土防洪墙10和外浆砌块石挡墙7共同的顶端砌有带新垛口 9的新垛墙8,在水平的外浆砌块石挡墙7、新城墙粘土层8、内浆砌块石挡墙4 和内侧新城墙3共同的顶端铺砌有新城墙路面6 ;内侧新城墙3、新城墙路面6、外侧新城墙 11和新垛墙8均由仿古城墙砖堆砌而成。仿古城墙砖的尺寸根据考古发现的宋代城墙砖尺寸专门烧制,砌筑方式和形制根据考古发现并参照宋代《营造法式》有关记录确定。外侧新城墙11的高度与设计防洪水位等高。钢筋混凝土防洪墙10的厚度为0. 2—0. 5 m,新垛墙8的高度为1. 4—2m,垛口 9 的高度为0. 6m,宽为0. 4m 。
权利要求1.一种钢筋混凝土防洪墙仿宋代城墙结构,包括内侧古城墙、外侧古城墙和填充于内侧古城墙及外侧古城墙之间的古城墙粘土层,内侧古城墙和外侧古城墙均由古城墙砖堆砌而成,其特征在于在内侧古城墙顶端的外侧的半块古城墙砖上砌有内侧新城墙,且内侧新城墙的外坡面与内侧古城墙的外坡面的坡度相同,在内侧古城墙的顶端砌有紧贴内侧新城墙的内壁、且与内侧新城墙的顶端等高的内浆砌块石挡墙;在外侧古城墙的外坡面固定有 “L”形且高度超过外侧古城墙顶端的钢筋混凝土防洪墙,钢筋混凝土防洪墙的底座固定在外侧古城墙的外坡面的地面以下,在钢筋混凝土防洪墙的外坡面砌有外侧新城墙,且钢筋混凝土防洪墙的顶端、外侧新城墙的顶端均与内侧新城墙的顶端等高,外侧新城墙的外坡面与外侧古城墙的外坡面的坡度相同;在外侧古城墙的顶端砌有紧贴钢筋混凝土防洪墙的内壁、且与外侧新城墙的顶端等高的外浆砌块石挡墙;在外浆砌块石挡墙和内浆砌块石挡墙之间填筑有新城墙粘土层;在外侧古城墙、钢筋混凝土防洪墙和外浆砌块石挡墙共同的顶端砌有带新垛口的新垛墙,在水平的外浆砌块石挡墙、新城墙粘土层、内浆砌块石挡墙和内侧新城墙共同的顶端铺砌有新城墙路面;内侧新城墙、新城墙路面、外侧新城墙和新垛墙均由仿古城墙砖堆砌而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筋混凝土防洪墙仿宋代城墙结构,其特征在于外侧新城墙的高度与设计防洪水位等高。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钢筋混凝土防洪墙仿宋代城墙结构,其特征在于钢筋混凝土防洪墙的厚度为0. 2—0. 5 m,新垛墙的高度为1. 4—2m,垛口的高度为0. 6m,宽为0. 4m。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钢筋混凝土防洪墙仿宋代城墙结构,它包括内侧古城墙、外侧古城墙和古城墙粘土层,特征是在内侧古城墙的顶端砌有内侧新城墙和内浆砌块石挡墙;在外侧古城墙的外坡面固定有钢筋混凝土防洪墙和外侧新城墙;在外侧古城墙的顶端砌有外浆砌块石挡墙;在外浆砌块石挡墙和内浆砌块石挡墙之间填筑有新城墙粘土层并还砌有新垛墙和新城墙路面;内侧新城墙、新城墙路面、外侧新城墙和新垛墙均由仿古城墙砖堆砌而成。因此,本实用新型具有既没有改变古城墙的风貌又没有破坏古城墙的结构、既能发挥防洪作用、又能使古城墙满足古城墙周边环境的地形地貌、文物保护、文物考古、防洪、城市景观和建设休闲观光旅游多种要求的优点。
文档编号E04G23/02GK202117344SQ20112016064
公开日2012年1月18日 申请日期2011年5月19日 优先权日2011年5月19日
发明者张李荪, 邹大胜, 陶柏强 申请人:江西省水利规划设计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