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覆膜形成方法以及包覆膜形成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3336阅读:63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包覆膜形成方法以及包覆膜形成体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既存建筑物的金属屋顶上的包覆膜形成方法。
背景技术
历来,作为住宅、工厂、仓库等建筑物的屋顶材料,使用粘土瓦、水泥瓦、石板、浙青瓦、金属板等各种材料。其中,粘土瓦等瓦材是自古以来就使用的材料,但是每一块瓦的重量大,对建筑物的负荷也大,在耐震性等方面是稍微不利的。相对于此,由金属板构成的屋顶材料,与瓦材等相比较轻,状况是近年来的多用于各种建筑物中。作为这样的金属屋顶,通用的是在钢板的表面实施涂装。但是,对于使用金 属屋顶的建筑物,降雨时的雨声易于变大,从居住环境等观点不是甚好。作为降低金属屋顶的雨声的方法,例如在特开2000-64512号公报(专利文献I)中记载了在金属屋顶的内面(屋内侧)设置由合成树脂发泡体、橡胶发泡体等构成的隔热材料的方法。此外,在特开2005-9205号公报(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下述方法,即在由金属制的屋顶材料、减振性粘结剂层、基底材料构成的金属屋顶结构中,通过使用将损失系数为特定值的减振性粘结剂来降低雨声。但是,这些专利文献中记载的方法都是涉及金属屋顶的屋内侧的结构,如果对于既存建筑物采用这些方法,则需要改变屋顶内侧的结构,会有工程量较大的问题。相对于此,在特开2003-238897号公报(专利文献3)中记载了在涂布了涂膜硬度软的涂料后再层叠涂布涂膜硬度硬的涂料的隔音涂装方法。专利文献3这样的方法适用于金属屋顶的屋外侧,还可以同时实施金属屋顶的改装。但是,如上述专利文献3所述,仅层叠涂膜硬度软的涂料和硬的涂料,在雨声降低等的方面有时存在得不到足够的性能的情况。另一方面,近年来,环境保护、节能等的观点出发,对于建筑物内所使用的空调,有抑制电力消费的要求。为了对应于这样的要求,提出了抑制屋顶材料因太阳光而导致的温度上升的技术。例如特开2004-10903号公报(专利文献4)中记载了将以较高比例含有陶瓷中空粒子的涂料对屋顶材料进行涂装。但是,即使在屋顶材料中使用上述专利文献4这样的涂料,尚不能期待充分的降低雨声的效果。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2000-64512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5-9205号公报专利文献3 :日本特开2003-238897号公报专利文献4 :日本特开2004-1090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点而进行的,对于设置了金属屋顶的既存建筑物,是可以简便且有效地降低雨声,并且可以抑制因太阳光直射而引起的温度上升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课题为了解决这样的课题,本发明人锐意研究的结果发现对于既存建筑物的金属屋顶的屋外侧表面,如果形成由特定的中涂层和上涂层形成的包覆膜,可以将降雨时的雨滴接触金属屋顶时的噪音水平抑制到较低,并且可以抑制太阳光直射时的温度上升,从而完成了本发明。S卩,本发明涉及以下的方法。I. 一种包覆膜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对于既存建筑物的金属屋顶的屋外侧表面,·形成由在来自聚氨酯预聚物的树脂基质100重量份中分散了 30 300重量份的无机质粉粒体所形成的厚度50 IOOOym的中涂层,在该中涂层之上,形成含有红外线反射性粉体和/或红外线透过性粉体的上涂层,所形成的包覆膜的相对于水的接触角为70°以下。2.由上述I所记载的包覆膜形成方法所得的包覆膜形成体。发明效果根据本发明,对于设置金属屋顶的既存建筑物,可以简便且有效地降低雨声。进而,本发明中,由于可以抑制因太阳光直射而引起的屋顶材料的温度上升,能够降低夏季等的空调消费。本发明方法还可以作为金属屋顶的改装,能够提高建筑物的美观性。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说明实施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发明的包覆膜形成方法适用于既存建筑物的金属屋顶的屋外侧表面。作为构成金属屋顶的基材,例举例如钢板、不锈钢板、铝板、铝合金板、铜板等金属板、Galtite或Galvalume等镀锌-招的钢板、镀招钢板、镀锌钢板等的金属镀板等。这些材料也可以是用各种涂料等进行包覆的才料。这样的基材的厚度通常为0. 2 2_的程度。本发明尤其在适用于具有低光度的既存涂膜的基材时,可以得到有利的效果。这样的既存涂膜的光度(L*)优选为80以下,更优选为60以下。需要说明的是,光度(L*)是CIE L*a*b*色彩空间的值,是由分光光度计测定的值。本发明中可以在上述基材之上直接设置中涂层,但也可以设置由防锈涂料等形成的下涂层。本发明通过设置这样的下涂层,能够在长时间内得到本发明的效果。当然,在本发明中,这样的下涂层不会阻碍雨声降低的效果、温度上升的抑制效果等。作为防锈涂料,可以使用树脂、防锈颜料等作为必须成分。其中,作为树脂例举例如氯乙烯树脂、环氧树脂、丙烯酸树脂、聚氨酯树脂、丙烯酸硅胶树脂、醇酸系树脂等。此外,作为树脂的形态,可以使用溶液型、分散型或者这些的混合物等。 作为防锈颜料,可以使用市售或者公知的材料。具体的,例举例如磷酸锌、磷酸铁、磷酸铝等磷酸系防锈颜料,亚磷酸锌、亚磷酸铁、亚磷酸铝等亚磷酸系防锈颜料,钥酸钙、钥酸铝、钥酸钡等钥酸系防锈颜料,氧化钒等钒系防锈颜料,铬酸锶、铬酸盐锌、铬酸钙、铬酸钾、铬酸钡等铬酸盐系防锈颜料。防锈颜料相对于树脂固形成分100重量份通常以5 150重量份,优选以10 100重量份左右的比例进行混合。
下涂层可以通过将上述的防锈涂料涂布、干燥来形成。作为涂装方法,可以适当地采用喷涂、辊涂、刷涂等。干燥可以在常温下(0 40°C左右)进行。下涂层的厚度通常为5 200iim,优选为10 IOOiim左右。本发明中,对于如上所述根据需要而设置了下涂层的基材而设置中涂层。这样的中涂层是由在来自聚氨酯预聚物的树脂基质中分散无机质粉粒体而成的中涂材料来形成的。通过采用这样的材料,本发明中可以实现中涂层的厚膜化、提高强度等,在雨声降低性、温度上升的抑制性、附着性等方面能发挥优良的效果。中涂材料中来自聚氨酯预聚物的树脂基质,是含有聚氨酯预聚物的反应生成物的高分子形成连续相的物质。本发明中,通过采用这样的特定的树脂基质,能够提高雨声降低效果等。其中,聚氨酯预聚物通过多元醇化合物和过剩聚异氰酸酯化合物进行反应来获得,在分子末端具有异氰酸基。作为构成聚氨酯预聚物的多元醇化合物,例举例如聚醚多元醇、聚酯多元醇等。这些的重均分子量通常为300 5000,优选为500 3000。此外,作为聚异氰酸酯化合物,例举一般的聚氨酯的制造中所使用的脂肪族、脂环族或者芳香族聚异氰酸酯。具体而言、例如四亚甲基二异氰酸酯、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1,4-环己烷二异氰酸酯、4,4’_ 二环己基甲烷二异氰酸酯、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2,4_甲苯二异氰酸酯、2,6_甲苯二异氰酸酯、间二甲苯二异氰酸酯、4,4’ - 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等。多元醇化合物与聚异氰酸酯化合物的反应比例,相对于多元醇化合物中的羟基,只要设定为聚异氰酸酯化合物中的异氰酸酯基过剩的比例即可,通常希望设定在NC0/0H为I. 2 2. 2左右。中涂材料中的树脂基质至少包含上述聚氨酯预聚物与含有活性氢原子的化合物的反应物。其中,含有活性氢原子的化合物是能够与上述聚氨酯预聚物的异氰酸酯基反应的化合物。作为这样的含有活性氢原子的化合物,可以使用例如含有氨基的化合物、含有羟基的化合物等。具体的,作为含有氨基的化合物,例举例如芳香族、脂肪族或多元环式多胺类以及这些的环氧加成改性物、胺化改性物、Mannich化改性物等。作为含有羟基的化合物,除了聚醚多元醇、聚酯多元醇、丙烯酸多元醇等的多元醇化合物以外,例举含有羟基的乙烯化合物、含有羟基的环氧化合物等。在将聚氨酯预聚物和含有羟基的乙烯化合物反应的情况下,残余乙烯基之间可以进一步进行反应。在将聚氨酯预聚物与含有羟基的环氧化合物反应的情况下,通过进一步添加含有氨基的化合物等,可以使残余的环氧基反应。作为含有羟基的化合物,丙烯酸多元醇特别适合。作为无机质粉粒体,例举例如重质碳酸钙、沉降碳酸钙、高岭土、滑石、粘土、陶土、瓷土、硫酸钡、碳酸钡、硅砂、硅石、硅藻土、氧化钛、氧化锌、氧化铝等,可以使用这些的I种或者2种以上。无机质粉粒体的平均粒径,优选为0. I 100 ii m(更优选0. 2 50 ii m,进一步优选0. 3 20 ii m)左右。作为中涂层中的无机质粉粒体,相对于无机质粉粒体的总量希望含有平均粒径为 0. 5 100iim(优选为I 50iim、更优选为2 20 y m)的无机质粉粒体50重量%以上(更优选为70重量%以上)。如果无机质粉粒体是这样的构成,在厚膜化、雨声降低性、温度上升的抑制性等方面有利。中涂层中的无机质粉粒体相对于来自聚氨酯预聚物的树脂基质100重量份为30 300重量份(优选为50 250重量份、更优选为80 230重量份)的比例。当无机质粉粒体的比例在这样的范围内时,在中涂层的厚膜化、强度提高等方面是合适的,在雨声降低性、附着强度等方面也能够得到充分的效果。进一步,通过使用这样的中涂层,在温度上升的抑制性这一方面也能得到充分的效果。该温度上升的抑制效果被认为是通过中涂层有效地遮蔽太阳光来实现的。尽管该作用机理尚不明确,但推测是由于中涂层中以较高比例含有无机质粉粒体且同时由于中涂层的厚膜化,在中涂层中使得光的折射作用得到复合地且充分地发挥。
中涂层中,在无机粉粒体过少的情况下,由于难以得到厚膜的包覆膜,或者包覆膜强度不充分,在雨声降低性、温度上升的抑制性、附着性等方面存在产生障碍的可能。无机质粉粒体过多的情况下,难以在雨声降低性方面得到充分的效果。这样的中涂层可以通过将含有聚氨酯预聚物、含有活性氢原子的化合物以及无机质粉粒体的中涂材料,或者含有聚氨酯预聚物与含有羟基的环氧化合物的反应生成物、含氨基的化合物以及无机质粉粒体的中涂材料等进行涂布、干燥来形成。需要说明的是,中涂材料可以是水性类型也可是溶剂(有机溶剂)类型的。具体的,对于前者形态的中涂材料,可以将聚氨酯预聚物和活性氢原子化合物在涂装时混合,在包覆膜形成过程中使二者发生反应,由此形成树脂基质。在该形态的中涂材料中,聚氨酯预聚物与活性氢化合物的固形成分重量比优选为50/100 400/100,更优选为70/100 200/100,进一步优选为90/100 150/100。对于后者形态的中涂材料,可以将聚氨酯预聚物与含有羟基的环氧化合物的反应生成物以及含有氨基的化合物在涂装时混合,在包覆膜形成过程中使二者发生反应,由此形成树脂基质。作为中涂材料的涂装方法,可以适当地采用喷涂、辊涂、刷涂等,干燥可以在常温下进行。中涂层的厚度,通常为50 IOOOii m,优选为100 500 iim。中涂层的厚度在不足50 y m时,难以得到充分的雨声降低效果、温度上升的抑制效果。如果厚度比1000 y m大,则因中涂层引起的荷重增大,对于减轻对建筑物的重量负荷不利。本发明中,在上述中涂层之上设置上涂层,该上涂层含有红外线反射性粉体和/或红外线透过性粉体,形成的包覆膜的相相对于水的接触角(以下仅称为“接触角”)为70°以下。本发明中,通过将上述中涂层与该上涂层进行的层叠,可以长期得到优良的雨声降低效果、温度上升的抑制效果等。此外,通过将上述中涂层与上涂层进行层叠,能够防止雨对金属屋顶的侵入,得到防止金属屋顶振鸣(音鳴D )(降低振鸣)的效果(抑制温度上升、抑制金属屋顶的膨胀收缩),是有用的。其中,对于雨声降低效果,其作用机理尚未明确,但推测大概在以下方面有利。即,可以认为由于上涂层的接触角较低落下的雨滴在与屋顶接触时的反弹得到抑制,并且通过中涂材料的缓冲性等发生协同作用,能够降低雨声。本发明中,认为是通过降低上涂层的接触角,降雨时在上涂层表面形成水膜,通过该水膜能抑制雨滴的反弹。对于温度上升的抑制效果,除了前述的中涂层的作用之外,由于在上涂层中含有红外线反射性粉体和/或红外线透过性粉体,可以认为上涂层自身的蓄热得到了抑制产生了效果。上涂层的接触角为70°以下,优选为60°以下,更优选为50°以下。接触角在超过70°时,难以得到充分的雨声降低性的效果。需要说明的是,所形成包覆膜相对于水的接触角是由接触角计测定的值。这样的上涂层可以通过将满足上述条件的上涂材料进行涂布、干燥来形成。作为具体的上涂材料,可以使用含有粘合材料和红外线反射性粉体和/或红外线透过性粉体的材料。上涂材料除了这些成分以外,根据需要还可以含有各种添加剂。作为上涂材料中的粘合材料,例举例如具有羟基、羧基、氨基、酰胺基等亲水性基的树脂,或具有聚氧化烯、聚恶唑、聚酰胺等亲水性嵌段的树脂、或者在各种树脂中配合亲水性付与成分的材料等。作为上涂材料中的树脂,可以使用例如以酢酸乙烯树脂、醇酸树月旨、氯乙烯树脂、丙烯酸树脂、聚氨酯树脂、丙烯酸硅胶树脂、氟树脂等,或者这些的复合系 等为主骨架的树脂。其中,特别适合从丙烯酸树脂、聚氨酯树脂、丙烯酸硅胶树脂以及氟树脂中选择的I种以上。树脂的形态可以是水系、溶剂系中的任一种。作为亲水性付与成分,例举例如无机氧化物溶胶、烷氧基硅烷化合物等。其中,作为无机氧化物溶胶,例举例如氧化铝溶胶、氧化硅溶胶、氧化锆溶胶、氧化锑溶胶等,但无机氧化物溶胶、烷氧基硅烷化合物对于温度上升的抑制特别有利。作为烷氧基硅烷化合物可以使用四烷氧基硅烷、四烷氧基硅烷的缩合物以及这些的改性物等。烷氧基硅烷化合物的平均缩合度通常为I 100的程度,优选为4 20的程度。作为本发明中的合适的亲水性付与成分,例举含有碳原子数为I 2的烷氧基和碳原子数为3 12的烷氧基的四烷氧基硅烷缩合物,该化合物总的烷氧基中,5 50当量%为碳原子数3 12的烷氧基的化合物特别地适合。作为碳原子数3 12的烷氧基,例举例如n_丙氧基、n- 丁氧基基、n-戍氧基、n_己氧基、n_羊氧基、n_十二烧氧基等直链烧氧基,异丙氧基、异丁氧基、叔丁氧基基、仲丁氧基、异戍氧基、新戍氧基、异己氧基、3_甲基戊氧基、I-甲基己氧基、I-乙基戊氧基、2,3_ 二甲基丁氧基、1,5-二甲基己氧基、2-乙基己氧基、I-甲基庚氧基、叔辛氧基等支链烷氧基等。其中,支链烷氧基是适合的。这样的化合物,例如通过将具有碳原子数I 2的烷氧基的四烷氧基硅烷缩合物通过酯交换反应由碳原子数3 12的醇来改性的方法等来得到。这样的亲水性付与成分,相对于上涂材料中的树脂固形成分100重量份通常只要以0. I 50重量份(优选为0. 5 20重量份)的比例进行混合即可。作为上涂层中的红外线反射性粉体,例举例如铝粉、氧化钛、硫酸钡、氧化锌、碳酸隹丐、氧化娃、氧化镁、氧化错、氧化钇、氧化铟、氧化招、铁铬复合氧化物、猛秘复合氧化物、猛钇复合氧化物等。另一方面,作为红外线透过性粉体,例举例如茈系颜料、偶氮颜料、铬黄、胭脂、朱砂、钛红、镉红、喹吖啶酮红、异吲哚啉酮、苯并咪唑酮、酞菁绿、酞菁蓝、钴蓝、莱恩梧桐蓝(4 >夕。7 > > O—)、群青、普鲁士蓝等,可以使用这些中的I种或者2种以上。一般地,只使用红外线反射性粉体时,在能表现出的色相方面有限制,但通过适宜地组合这些红外线透过性粉体,可以形成各种色相的包覆膜。红外线反射性粉体和/或红外线透过性粉体的混合量(两成分的合计量),相对于树脂固形成分100重量份优选为I 200重量份,更优选为2 100重量份。当为这样的混合量时,可以将上涂层设定为所希望的色彩,此外,还可以实现中涂层的保护等。作为上涂层中的粉体,希望仅含有上述红外线反射性粉体和/或红外线透过性粉体。本发明中的上涂层可以通过将上述的上涂材料进行涂布、干燥来形成。作为涂装方法,可以适当地采用喷涂、辊涂、刷涂等。干燥可以在常温下进行。上涂层的厚度通常为200 u m以下、优选为10 150 u m。本发明中,在既存建筑物的金属屋顶的屋外 侧表面,按照中涂层和上涂层,或者下涂层、中涂层以及上涂层的顺序进行层叠,且上涂层设置在层叠包覆膜的最外表面。在不显著妨碍本发明的效果的范围内,根据需要,还可以在中涂层与上涂层之间等设置中间层。实施例以下示出实施例及比较例,更明确地说明本发明的特征。中涂材料的制备 中涂材料I相对于聚氨酯改性环氧树脂(异氰酸酯末端聚氨酯预聚物(聚醚多元醇(重均分子量1000)与2,4_甲苯二异氰酸酯的反应生成物)的丙醇加成物,不挥发成分70重量% ) 130重量份,与重质碳酸钙A (平均粒径3 u m) 120重量份、烃系溶剂24重量份、硅胶系消泡剂I重量份、改性多胺(固形成分100重量% ) 9重量份均匀混合,制备中涂材料I。 中涂材料2相对于可溶形丙烯酸多元醇A(羟基值50K0Hmg/g,玻璃化转变温度34°C,固形成分46重量% ) 104重量份,通过与重质碳酸钙A (平均粒径3 y m) 110重量份、烃系溶剂10重量份、硅胶系消泡剂I重量份、异氰酸酯末端聚氨酯预聚物A(聚醚多元醇(重均分子量2000)与2,4-甲苯二异氰酸酯的反应生成物,不挥发成分100重量%,NCO含量3重量% ) 52重量份均匀混合,制备中涂材料2。 中涂材料3相对于可溶形丙烯酸多元醇A 104重量份,通过与重质碳酸钙A 225重量份、烃系溶剂25重量份、硅胶系消泡剂I重量份、异氰酸酯末端聚氨酯预聚物A 52重量份均匀混合,制备中涂材料3。 中涂材料4相对于可溶形丙烯酸多元醇A 104重量份,通过与重质碳酸钙A 95重量份、氧化钛A (平均粒径0. 3 y m) 25重量份、烃系溶剂10重量份、硅胶系消泡剂I重量份、异氰酸酯末端聚氨酯预聚物A 52重量份均匀混合,制备中涂材料4。 中涂材料5相对于可溶形丙烯酸多元醇A 104重量份,通过与重质碳酸钙A 350重量份、烃系溶剂40重量份、硅胶系消泡剂I重量份、异氰酸酯末端聚氨酯预聚物A 52重量份均匀混合,制备中涂材料5。 中涂材料6相对于可溶形丙烯酸多元醇A 104重量份,通过与重质碳酸钙A 15重量份、烃系溶剂2重量份、硅胶系消泡剂I重量份、异氰酸酯末端聚氨酯预聚物A 52重量份均匀混合,制备中涂材料6。
中涂材料7相对于二聚酸改性环氧树脂(固形成分70重量% )55重量份,通过与重质碳酸钙A 120重量份、烃系溶剂15重量份、硅胶系消泡剂I重量份、改性多胺(固形成分100重量% )45重量份均匀混合,制备中涂材料7。 中涂材料8相对于可溶形聚醚多元醇(羟基值50K0Hmg/g,固形成分50重量%)96重量份,通过与重质碳酸钙A(平均粒径3 y m) 110重量份、烃系溶剂10重量份、硅胶系消泡剂I重量份、异氰酸酯末端聚氨酯预聚物A (聚醚多元醇(重均分子量2000)与2,4_甲苯二异氰酸酯的反应生成物,不挥发成分100重量%,NCO含量3重量% )52重量份均匀混合,制备中 涂材料8。上涂材料的制备 上涂材料I相对于非水分散形丙烯酸多元醇A (羟基值50K0Hmg/g,玻璃化转变温度38°C,固形成分50重量% ) 188重量份,通过与酞菁绿7重量份、酞菁蓝3重量份、茈红5重量份、苯并咪唑黄4重量份、烃系溶剂23重量份、硅胶系消泡剂I重量份、含有异氰酸酯结构的聚异氰酸酯A (不挥发成分100重量%,NCO含有量21重量% ) 6重量份、下述亲水性付与成分3重量份均匀混合,制备上涂材料I。 亲水性付与成分相对于正硅酸甲酯缩合物(重均分子量1000,平均缩合度8,不挥发成分100% ) 100重量份,添加异丁醇52重量份、作为催化剂的二丁基二月桂酸锡0. 03重量份,混合后在75°C进行8小时的脱甲醇反应,制备亲水性付与成分。该亲水性付与成分中的甲基与异丁基的当量比为62 38。 接触角测定相对于150mmX70mmX Imm的铝板,为了得到干燥膜厚为40 u m,喷涂上涂材料1,在标准状态(温度23°C,相对湿度50%)下干燥7天燥后,在屋外放置I个月。对于由以上的方法得到的试验板,使用协和界面科学株式会社制CA-A型接触角测定装置来测定接触角。其结果,上涂材料I的接触角为35°。 上涂材料2相对于非水分散形丙烯酸多元醇A 188重量份,通过与酞菁绿18重量份、烃系溶剂23重量份、硅胶系消泡剂I重量份、含有异氰酸酯结构的聚异氰酸酯A 6重量份、亲水性付与成分3重量份均匀混合,制备上涂材料2。对于上涂材料2,用与上述上涂材料I同样的方法测定接触角,上涂材料2的接触角为37°。 上涂材料3相对于非水分散形丙烯酸多元醇A 188重量份,通过与酞菁蓝18重量份、烃系溶剂23重量份、硅胶系消泡剂I重量份、含有异氰酸酯结构的聚异氰酸酯A 6重量份、亲水性付与成分3重量份均匀混合,制备上涂材料3。对于上涂材料3,用与上述上涂材料I同样的方法测定接触角,上涂材料3的接触角为36°。
上涂材料4相对于非水分散形丙烯酸多元醇B (羟基值50K0Hmg/g,玻璃化转变温度32°C,固形成分50重量% ) 188重量份,通过与锰铋复合氧化物18重量份、烃系溶剂23重量份、硅胶系消泡剂I重量份、含有异氰酸酯结构的聚异氰酸酯A 6重量份、亲水性付与成分I重量份均匀混合,制备上涂材料4。对于上涂材料4,用与上述上涂材料I同样的方法测定接触角,上涂材料4的接触角为54°。 上涂材料5相对于非水分散形丙烯酸多元醇B 188重量份,通过与酞菁绿7重量份、酞菁蓝3重量份、茈红5重量份、苯并咪唑黄4重量份、烃系溶剂30重量份、硅胶系消泡剂I重量份、 含有异氰酸酯结构的聚异氰酸酯A 6重量份、亲水性付与成分I重量份均匀混合,制备上涂材料5。对于上涂材料5,用与上述上涂材料I同样的方法测定接触角,上涂材料5的接触角为56°。 上涂材料6相对于非水分散形丙烯酸多元醇A 188重量份,通过与酞菁绿7重量份、酞菁蓝3重量份、茈红5重量份、苯并咪唑黄4重量份、烃系溶剂26重量份、硅胶系消泡剂I重量份、含有异氰酸酯结构的聚异氰酸酯A 6重量份均匀混合,制备上涂材料6。对于上涂材料6,用与上述上涂材料I同样的方法测定接触角,上涂材料6的接触角为83°。 上涂材料7相对于非水分散形丙烯酸多元醇A 188重量份,通过与碳黑18重量份、烃系溶剂26重量份、硅胶系消泡剂I重量份、含有异氰酸酯结构的聚异氰酸酯A 6重量份均匀混合,制备上涂材料7。对于上涂材料7,用于上述上涂材料I同样的方法测定接触角,上涂材料7的接触角为82°。(试验例I)〈噪音水平试验〉对于具有既存涂膜的铝板(300mmX300mmX 1mm、L* = 48)进行喷涂,使得防锈下涂材料的干燥膜厚为30i!m,在标准状态干燥18小时后,喷涂中涂材料1,使得干燥膜厚为200 u m,在标准状态下干燥24小时。然后,喷涂上涂材料1,使得干燥膜厚为40 u m,在标准状态干燥7天后,在屋外放置I个月。将由以上方法得到的试验板水平设置,使用其上方3m的淋浴喷头连续喷水I分钟。此时,通过设置在距试验板内面IOcm的噪音计来测定噪音水平。。噪音水平依据以下评价基准来进行评价。A:不足 80dBB :80dB 以上,不足 85dBC :85dB 以上,不足 90dBD :90dB 以上
〈密合性试验〉按照与上述“噪音水平试验”同样的顺序来制作试验板(但使用1 SOmmX 70mm X 1mm 的招板)。将由以上方法得到的试验板在50°C的温水中浸溃72小时后,按照JIS K5600-5-6的棋盘格胶带法(碁盤目^ 一 7°法)来评价密合性。评价基准如下所示。A :欠损部面积不足5%B :欠损部面积为5%以上、不足15%C :欠损部面积为15%以上<温度上升的抑制性试验>
按照与上述“噪音水平试验”同样的顺序制作试验板。对于由以上方法得到的试验板,从20cm的距离照射红外线灯,测量温度上升达到平衡时的试验体内面温度。评价基准如下所示。A :试验体内面温度不足65 °CB :试验体内面温度为65°C以上、不足70°CC :试验体内面温度为70°C以上、不足75°CD :试验体内面温度为75°C以上〈加速劣化后的噪音水平试验〉按照与上述“噪音水平试验”同样的顺序制作试验板,(但使用300mm X 150mm X Imm 的铝板各 2 张)。将由以上方法得到的试验板在加速耐候性试验机(^夕 > 々工开'一;夕9々^ 7株式会社制)中暴露240小时后,按照与上述“噪音水平试验”同样的顺序测定噪音水平。需要说明的是,该试验对于试验例2及试验例18实施。试验结果如表I所示。试验例I中,任一试验中都得到良好的结果。表I
权利要求
1.一种包覆膜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对于既存建筑物的金属屋顶的屋外侧表面,形成由在来自聚氨酯预聚物的树脂基质100重量份中分散了 30 300重量份的无机质粉粒体所形成的厚度50 IOOOym的中涂层,在该中涂层之上,形成含有红外线反射性粉体和/或红外线透过性粉体的上涂层,所形成的包覆膜的相对于水的接触角为70°以下。
2.由上述I所记载的包覆膜形成方法所得的包覆膜形成体。
全文摘要
对于设置了金属屋顶的既存建筑物,提供了可以简便且有效地降低雨声,并且可以抑制因太阳光直射而引起的温度上升的方法。对于既存建筑物的金属屋顶的屋外侧表面,形成由在来自聚氨酯预聚物的树脂基质100重量份中分散了30~300重量份的无机质粉粒体所形成的厚度50~1000μm的中涂层,在该中涂层之上,形成含有红外线反射性粉体和/或红外线透过性粉体的上涂层,所形成的包覆膜的相对于水的接触角为70°以下。
文档编号E04G23/03GK102753768SQ20118000826
公开日2012年10月24日 申请日期2011年2月1日 优先权日2010年2月3日
发明者原田贤冶, 相井健一郎 申请人:Sk化研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