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城)铁列车升降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86211阅读:13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地(城)铁列车升降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到地(城)铁列车制造检修场地及设备,特别是地(城)铁列车升降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轨道交通事业发展 很快,特别是大城市的地(城)铁列车快速增加,车辆段与综合基地需要有足够的有效用地面积及远期发展余地。但是,由于土地资源紧张,拆迁因素复杂,用地矛盾日益突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有限的场地建造地(城)铁列车立体列检库,增加存放车位,而设计一种地(城)铁列车升降设备。本发明是由钢架、轿厢、提升装置、配重装置、导向装置、二层锁定装置、电控系统等组成的地(城)铁列车升降设备,钢架I纵向两侧对称各有16个钢柱,钢梁装在钢柱上组成15组单元,其中8组是提升单元,7组是配重单元间隔分布,在每个提升单元顶上均安装提升装置2,在每个配重单元均安装配重装置。轿厢4采用厢式框架结构,轿厢4与钢架I纵向两侧的立柱之间设置导向装置I (105)、导向装置(106)、二层锁定装置I (103)、二层锁定装置II (104),提升装置2和配重装置3的钢丝绳的吊点固定在轿厢4顶上。每个提升单元的组成和结构都相同,现以提升单元101进行说明。提升单元101顶上装提升装置2,提升装置2由减速箱201、左司服电机202、左双联单层卷筒203、左内滑轮I 204、左外滑轮I 205、左内钢丝绳206、左外钢丝绳207、左内滑轮II 208、左外滑轮II209、左外滑轮111210、左内滑轮111211、左外滑轮IV212、左内滑轮IV213、右司服电机214、右内滑轮I 215、右外滑轮I 216、右双联单层卷筒217、右外钢丝绳218、右外滑轮II 219、右内滑轮II 220、右内钢丝绳221、右外滑轮111222、右内滑轮111223、右外滑轮111224、右内滑轮IV225组成。左双联单层卷筒203上的左外钢丝绳207顺时针绕左外滑轮IV212,向下顺时针绕左外滑轮111210、左外滑轮II 209,向上顺时针绕左外滑轮I 205,向下钢丝绳吊点固定在轿厢4的上方。左双联单层卷筒203上的左内钢丝绳206逆时针绕左内滑轮I 204,向下逆时针绕左内滑轮II 208、左内滑轮111211,向上逆时针绕左内滑轮IV213,向下钢丝绳吊点固定在轿厢4的上方。右双联单层卷筒217上的右外钢丝绳218顺时针绕右外滑轮11219,向下顺时针绕左外滑轮111222、右外滑轮IV224,向上顺时针绕右外滑轮I 216,向下钢丝绳吊点固定在轿厢4的上方。右双联单层卷筒217上的右内钢丝绳221逆时针绕右内滑轮I 215,向下逆时针绕右内滑轮IV225、右内滑轮111223,向上逆时针绕右内滑轮11220,向下钢丝绳吊点固定在轿厢4的上方。每个配重单元的组成和结构都相同,配重单元102纵向两侧分别装配重装置,配重装置的组成和结构也都相同,现以配重装置3进行说明。装配重装置3由配重板301、左配重滑轮I 302、左配重滑轮II 303、左配重钢丝绳I 304、左配重钢丝绳II 305、右配重滑轮I 306、右配重滑轮II 307、右配重钢丝绳I 308、右配重钢丝绳II309组成。左配重钢丝绳I 304的上吊点装在配重板301上,向上逆时针绕过左配重滑轮I302向下,左配重钢丝绳I 304的下吊点装在轿箱4的上方。左配重钢丝绳II 305的上吊点装在配重板301上,向上逆时针绕过左配重滑轮II303向下,左配重钢丝绳II 305的下吊点装在轿箱4的上方。
右配重钢丝绳I 308的上吊点装在配重板301上,向上逆时针绕过右配重滑轮I306向下,右配重钢丝绳I 308的下吊点装在轿箱(4)的上方。右配重钢丝绳II 309的上吊点装在配重板301上,向上逆时针绕过左配重滑轮II307向下,右配重钢丝绳II309的下吊点装在轿箱(4)的上方。本发明的优点本发明多点同步提升速度快,两伺服电机切换速度快,轿厢采用框架型连续梁,刚性好结构又筒单,维修方便。


图I-本发明主视2-图I的俯视3-图I中的第一提升单元和第一配重单元的放大4-图3的俯视5-图IA向视6-提升装置钢丝绳缠绕方式图7-配重装置附图标记说明I-钢架101-提升单元102-配重单元 103-二层工位锁定装置I104-二层工位锁定装置II 105-导向装置I 106-导向装置II2-提升装置201-减速箱202-左司服电机 214-右司服电机203-左双联单层卷筒 204-左内滑轮I 205-左外滑轮I206-左内钢丝绳207-左外钢丝绳 208-左内滑轮II209-左外滑轮II211-左内滑轮III 210-左外滑轮III213-左内滑轮IV212-左外滑轮IV217-右双联单层卷筒 215-右内滑轮I 216-右外滑轮I220-右内滑轮II 218-右外钢丝绳 221-右内钢丝绳219-右外滑轮II 223-右内滑轮III 222-右外滑轮III225-右内滑轮IV 224-右外滑轮IV3-配重装置301-配重板302-左配重滑轮I 303-左配重滑轮II
304-左配重钢丝绳I 305-左配重钢丝绳II 306-右配重滑轮I307-右配重滑轮II 308-右配重钢丝绳I 309-右配重钢丝绳II4-轿厢
具体实施例方式
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附图1、2、3、4地(城)铁列车升降设备是由钢架、轿厢、配重装置、导向装置、电控系统等组成的,钢架I它由钢柱和钢梁组成,钢架I纵向两侧对称各有16个钢柱,钢梁装在钢柱上组成15组单元,其中8组是提升单元,7组是配重单元间隔分布,在每个提升单元顶上均安装提 升装置2,在每个配重单元均安装配重装置。轿厢4采用厢式框架结构,与钢架I的立柱之间设置横向导向及垂直导向,提升装置2和配重装置3的钢丝绳的吊点固定在轿厢4顶上。每个提升单元的组成和结构都相同,现以提升单元101进行说明。提升单元101顶上装提升装置2,提升装置2由减速箱201、左司服电机202、左双联单层卷筒203、左内滑轮I 204、左外滑轮I 205、左内钢丝绳206、左外钢丝绳207、左内滑轮II 208、左外滑轮II209、左外滑轮111210、左内滑轮111211、左外滑轮IV212、左内滑轮IV213、右司服电机214、右内滑轮I 215、右外滑轮I 216、右双联单层卷筒217、右外钢丝绳218、右外滑轮II 219、右内滑轮II 220、右内钢丝绳221、右外滑轮111222、右内滑轮111223、右外滑轮111224、右内滑轮IV225组成。提升装置2的减速机201输入端安装左司服电机202和右司服电机214,其中一台作为备用的,正常运转过程中不提供动刀,当其中正常运转的司服电机出现异常时,控制系统进行切换,保证提升装置正帝运行。左双联单层卷筒203上的左外钢丝绳207顺时针绕左外滑轮IV212,向下顺时针绕左外滑轮111210、左外滑轮11209,向上顺时针绕左外滑轮I 205,向下钢丝绳吊点固定在轿厢4的上方。左双联单层卷筒203上的左内钢丝绳206逆时针绕左内滑轮I 204,向下逆时针绕左内滑轮II 208、左内滑轮111211,向上逆时针绕左内滑轮IV213,向下钢丝绳吊点固定在轿厢4的上方。右双联单层卷筒217上的右外钢丝绳218顺时针绕右外滑轮II 219,向下顺时针绕左外滑轮111222、右外滑轮IV224,向上顺时针绕右外滑轮I 216,向下钢丝绳吊点固定在轿厢4的上方。右双联单层卷筒217上的右内钢丝绳221逆时针绕右内滑轮I 215,向下逆时针绕右内滑轮IV225、右内滑轮111223,向上逆时针绕右内滑轮11220,向下钢丝绳吊点固定在轿厢4的上方。减速机201输出端安装双出轴,同时驱动左双联单层卷筒203和右双联单层卷筒217,两双联单层卷筒同步旋转。提升装置2分出4根同步收放的钢丝绳,由于钢丝绳及双联单层卷筒的对称布置,增强了地铁列车升降平台的同步性。双联单层卷筒分出来的钢丝绳经过滑轮形成3倍率的缠绕方式,降底钢丝绳的直径及增加滑轮……,对提高钢丝绳的寿命有重大的意义。每个配重单元的组成和结构都相同,配重单元102纵向两侧分别装配重装置,配重装置的组成和结构也都相同,现以配重装置3进行说明。装配重装置3由配重板301、左配重滑轮I 302、左配重滑轮11303、左配重钢丝绳I 304、左配重钢丝绳II 305、右配重滑轮I 306、右配重滑轮II 307、右配重钢丝绳I 308、右配重钢丝绳II309组成。左配重钢丝绳I 304的上吊点装在配重板301上,向上逆时针绕过左配重滑轮I302向下,左配重钢丝绳I 304的下吊点装在轿箱4的上方。左配重钢丝绳II 305的上吊点装在配重板301上,向上逆时针绕过左配重滑轮II303向下,左配重钢丝绳II305的下吊点装在轿箱4的上方。
·
右配重钢丝绳I 308的上吊点装在配重板301上,向上逆时针绕过右配重滑轮I306向下,右配重钢丝绳I 308的下吊点装在轿箱(4)的上方。右配重钢丝绳II 309的上吊点装在配重板301上,向上逆时针绕过左配重滑轮II307向下,右配重钢丝绳II309的下吊点装在轿箱(4)的上方。
权利要求
1.由钢架、轿厢、提升装置、配重装置、导向装置、二层锁定装置、电控系统等组成的地(城)铁列车升降设备,其特征在于钢架(I)纵向两侧对称各有16个钢柱,钢梁装在钢柱上组成15组单元,其中8组是提升单元,7组是配重单元间隔分布,在每个提升单元顶上均安装提升装置(2),在每个配重单元均安装配重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地(城)铁列车升降设备,其特征在于轿厢(4)采用厢式框架结构,轿厢(4)与钢架(I)纵向两侧的立柱之间设置导向装置I (105)、导向装置11(106)、二层锁定装置I (103)、二层锁定装置II (104),提升装置(2)和配重装置(3)的钢丝绳的吊点固定在轿厢(4)顶上。
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地(城)铁列车升降设备,其特征在于提升单元(101)顶上装提升装置(2),提升装置(2)由减速箱(201)、左司服电机(202)、左双联单层卷筒(203)、左内滑轮I (204)、左外滑轮I (205)、左内钢丝绳(206)、左外钢丝绳(207)、左内滑轮II(208)、左外滑轮II (209)、左外滑轮III (210)、左内滑轮III (211)、左外滑轮IV(212)、左内滑轮IV(213)、右司服电机(214)、右内滑轮I (215)、右外滑轮I (216)、右双联单层卷筒(217)、右外钢丝绳、(218)、右外滑轮II (219)、右内滑轮II (220)、右内钢丝绳(221)、右外滑轮III (222)、右内滑轮III (223)、右外滑轮III (224)、右内滑轮IV(225)组成。
左双联单层卷筒(203)上的左外钢丝绳(207)顺时针绕左外滑轮IV (212),向下顺时针绕左外滑轮III (210)、左外滑轮II (209),向上顺时针绕左外滑轮I (205),向下钢丝绳吊点固定在轿厢(4)上方。
左双联单层卷筒(203)上的左内钢丝绳(206)逆时针绕左内滑轮1(204),向下逆时针绕左内滑轮II (208)、左内滑轮111(211),向上逆时针绕左内滑轮IV(213),向下钢丝绳吊点固定在轿厢(4)上方。
右双联单层卷筒(217)上的右外钢丝绳(218)顺时针绕右外滑轮II (219),向下顺时针绕右外滑轮III (222)、右外滑轮IV(224),向上顺时针绕右外滑轮I (216),向下钢丝绳吊点固定在轿厢(4)上方。
右双联单层卷筒(217)上的右内钢丝绳(221)逆时针绕左内滑轮1(215),向下逆时针绕右内滑轮IV(225)、右内滑轮111 (223),向上逆时针绕右内滑轮II (220),向下钢丝绳吊点固定在轿厢(4)上方。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地(城)铁列车升降设备,其特征在于配重单元(102)两侧分别装配重装置,配重装置(3)由配重板(301)、左配重滑轮I (302)、左配重滑轮II (303)、左配重钢丝绳I (304)、左配重钢丝绳II (305)、右配重滑轮I (306)、右配重滑轮II (307)、右配重钢丝绳I (308)、右配重钢丝绳II (309)组成。
左配重钢丝绳I (304)的上吊点固定在配重板(301)上,向上绕过左配重滑轮I (302),向下钢丝绳吊点固定在轿厢上方。
左配重钢丝绳II (305)的上吊点固定在配重板(301)上,向上绕过左配重滑轮I (303),向下钢丝绳吊点固定在轿厢上方。
配重钢丝绳I (308)的上吊点固定在配重板(301)上,向上绕过左配重滑轮I (306),向下钢丝绳吊点固定在轿厢上方。
右配重钢丝绳II (309)的上吊点固定在配重板(301)上,向上绕过左配重滑轮I (306),向下钢丝绳吊点固定在轿厢上方。
全文摘要
本发明是由钢架、轿厢、提升装置、配重装置、导向装置、二层锁定装置、电控系统等组成的地(城)铁列车升降设备,钢架1纵向两侧对称各有16个钢柱,钢梁装在钢柱上组成15组单元,其中8组是提升单元,7组是配重单元间隔分布,在每个提升单元顶上均安装提升装置2,在每个配重单元均安装配重装置。轿厢4采用厢式框架结构,轿厢4与钢架1纵向两侧的立柱之间设置导向装置、二层锁定装置、提升装置2、配重装置3的钢丝绳的吊点固定在轿厢4顶上。
文档编号E04H6/18GK102913017SQ20121026964
公开日2013年2月6日 申请日期2012年7月31日 优先权日2012年7月31日
发明者尹建业, 陈伟方, 王国波, 黄喆, 慈金柱, 姜华, 郝永欣 申请人:中铁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 中铁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